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格心理学论文

人格心理学论文

人格心理学论文
人格心理学论文

人格心理学

摘要: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人格心理学拥有众多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大流派,即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利用这些流派的思想和观点分析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不仅可以增进对人格心理学的了解,也可以加深对自身人格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大学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人格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又因为人格心理学有其复杂性,所以在学术上关于人格心理学出现了很多流派。其中主要的三大流派分别是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在此就从以上三大流派之间选两个,用他们的心理学观点来分析一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因为本人虽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内容,但毕竟是初学,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各学派的观点及思想,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分析不甚正确,还请老师谅解和指教。在此我要分析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是进入大学前和进入大学

后自己心理上的变化,主要是对大学的看法发生的改变。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感觉一直是十分美好的,从老师等其他人口中描述的大学,我对大学生活也有非常美好的憧憬,对大学的校园也满怀及

其期待的心情,认为大学与以前初中高中的生活相比,应该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当时在网上看到我们学校的校园风光时,更加期待尽快进入大学生活,认为我要进入的大学是风景优美,设施齐全,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但是等到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与想象中的不一样,甚至是差别很大,校园风光没有网上的优美,设施也没有建设齐全,活动虽然很多,但是总是有一种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感觉。当时感觉到这种差别之后,内心很失望,也很后悔,再加上当时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是很满意,甚至想过还不如再复读一年重新高考考到其他学校,或者直接回家算了。但是我并没有做出复读的行动,慢慢的,我也适应好融入了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活也没有了刚来时的后悔和失望。

下面先用精神分析学派的思想浅显的分析这一事情:

精神分析学派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其中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

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我所述的事例中,我想要一个理想中的大学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活方面,得到欲望的满足。在这里本我起到了作用,是我的心理能量的源头,它本着快乐的原则,想要避免痛苦,追求我自身的舒适,然而这些欲望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才能实现,超我又按照道德原则限制本我的私欲,即限制我要复读或者回家的想法,与本我对立,从而使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即无论目前你所处的环境如何,要珍惜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再后来,我很快融入了大学的新生活中,除了日常学习外,也参加了很多活动,锻炼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渐渐地我发现虽然现在的生活不是高中、初中时期想的按个样子,但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这应该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平衡时的一个结果吧。

接下来再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浅显的分析一下上述事情: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

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该学派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和动机的重要理论,其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我所述的事件中,我刚进入大学时对大学表现出失望,想过复读,是因为要满足我各方面的需要,包括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因为不满足于自己成绩,想要考到一个更好的大学,取得一个相对来说更高的成就、更大的成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是为了满足我对尊重的需要;我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想要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掌握更好的知识,这是为了满足我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两种需要,使我当时有了复读的想法。但是最终没有那样做,也是因为要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我当时也想过如果复读,就感觉会没有面子,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因此我没有选择复读,是为了满足我对尊重的需求;我又想,在哪所大学里都一样,最主要的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自身的提高才是去的成功的关键,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只要自己用功、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成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报复,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达到理想中的自我,这算是我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正是这两方面的需求使我放弃复读的念想。

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这门课里的各流派的人格理论,再加之用

这些理论分析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使我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培养美好人格。

大学心理健康课结业论文[1]

常见情绪困扰 自卑: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抑郁: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易怒: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甚至动拳脚伤人。 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 情绪调节控制的常用方法: 1、情绪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个体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 2、注意转移:主观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的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务上。 3、自我安慰:学会找出合乎情理的原因来为自己辩解和解脱。 4、积极暗示:运用内部言语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 5、调整认知:把理想和需要定得切合实际,增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6、创造快乐:善于用微笑迎接困难,善于从身边平凡的琐事中发掘快乐。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及调节措施 情绪捆扰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卑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称“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 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入学适应困难、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如:社交恐惧引起的焦虑)、求职就业问题等。 3、抑郁 抑郁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正常人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持久的一种情绪情绪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过早“看破红尘”,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易怒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情绪反应都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莱克杜斯通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情绪的发生都要经过大脑皮层的加工整合与评估,他认为“除了情绪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通过这些狭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脑皮层尚未作出评价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导致有机体的一时冲动”。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易怒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之父”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特奥夫拉斯图斯的《性格》一书描述了30个具有各种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3.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具有哪些意义?(p34) 4.人格的基本特征(p5) (一)、整体性:各人格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跨时间性;跨情境性。是动态的过程向静态的状态转化的结果。稳定具有相对性。 (三)、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包括共同之处和个体差异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的过程,是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该书集前人人格心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各遵循什么原则?(p41) (1)本我(id)—“快乐原则” (2)自我(ego)—“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满足方式:行为;幻想 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一仆三主) 原则: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特点:逻辑性、符合现实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原则: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功能:控制行为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p43) 3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2.荣格的人格结构。(p56) 3.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4.荣格的(一)一般态度类型(3种) (二)机能类型(4种) (三)八种人格类型(p65)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p71) 8.霍妮的基本焦虑(p79) 9.弗洛伊德划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10.()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顶点。 11.(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12.女性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霍妮),并把神经症人格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依从型、敌对型和退缩型)。 13.恋父情结: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集体潜意思: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决定着人的本能。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 自性: 基本焦虑: 基本敌意: 14.请论述新精神分析学派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主要区别。(p81) 1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并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进行评价。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期) 这个阶段的婴儿是弱小的,对母亲或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大,如果母亲或护理人员能以慈爱和一贯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反之,则形成不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儿童期早期) 早期儿童形成了一些基本技能,他们希望自己决定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父母一方面要履行监护儿童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会感受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主动性对内疚(3-5岁,儿童期、游戏期)

心理学原理结课论文

心理学原理结课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20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阎振峰 学号:20104047108

浅析身边同学逃课原因及对策 摘要: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美好的,然而,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却成为其中的污点,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变得单调,甚至出现了“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论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结合自身经历,浅析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原因,通过对身边逃课同学的了解,找出共性特征所在,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分析出了应对逃课的方法,为减少逃课现象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身边同学逃课心理原因应对办法 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熬过了“黑色六月”的炼狱之后,我们早已升入了理想的大学就读,成为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对与我们来说,大学生活是人生辉煌灿烂的一个阶段,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将令人终身难以忘怀。作为"天之骄子",我们会变得有知识、有头脑、有激情,更有着青年人蓬勃的朝气,我们会成为时代的幸运儿……大学的校园生活真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啊!然而,当我们的大学生活渐渐安顿下来之后,当我们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后,当我们走过了大学的近四分之一,经历了一些挫折、困苦之后,当我们告别幼稚渐渐走向成熟之后,我们最初的惊奇与激情却逐渐逝去,我们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却化为泡影,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逃课”。 十多年来披星戴月,废寝忘食般的学习生活终于结束了,一直以来绷紧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直认为上大学就是来享受生活,于是“逃课”成了一种时尚。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走去完成自己未完得事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寻求自己所谓的自我,并且还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有的同学说:“上这种课太没意思啦!这个老师讲课讲得太差,还不如自己去学”、有的同学说:“我们部长(学生会、分团委等)交给我许多事情做,上课就会耽误的,索性逃课”、还有的同学说:“今天出去逛街,就不去上课啦”……我们在为自己的逃课制造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当我们逃课时,我们还用这些理由来安慰自己,久而久之,逃课成了一种心安理得的习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心态令我们再也无心听课,不到逼不得已(老师

大学生心理学大作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学》小学期期末作业(2011年7月) 自我个性(人格)分析 学号: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耿亮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英1001_____________ 2011年7月6日

自我个性(人格)分析 一、什么是人格 1、个性的定义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态度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即具有一定的心理特征的。个性一词最 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 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的简称,在西方又称。 个性,在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G.W.Allport)曾综述过50多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 认为:“人格是的全部品质。”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 预测一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心理学中个性就是指个体在对象活动和交往活动中获得的,并表 明在个体中表现社会关系水平和性质的系统的社会品质。” 2.个性的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个性倾向性 ——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 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它 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 ——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能力,能力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气质,一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大部分取决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后天的教育,就像各种不同阶级有着不同气质的人一样;性格。性格指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物(客观现实)的基本态度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而性格有。 3)自我意识

健康人格心理学论文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名不太优秀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甚至逃课的学生。同时,我是父母、爷爷奶奶的心肝,很受弟弟尊敬崇拜的兄长。从小到大的顽皮,似乎一直被父母教训,但是我知道一切都是为我好,我喜欢我的家,热爱我的家乡我是我们寝室的低调小生,做事低调搞笑,能时不时地逗笑室友,愉悦寝室氛围,添加幽默元素,创造寝室文化,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室友,能与室友及其其他寝室同学友好相处的同学。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优秀勤奋努力的好学生,但不尽然,唯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有时懒惰拖延畏难后退,我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有事的表现却出人意料,言谈举止自我矛盾的人。 我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甚至可以说有点贫困,但是我父母却不认为我们贫穷,他们给我力量与期望,做到人穷志不穷。所以,从小到大,无论怎样,总是感觉很幸福,但那仅仅限于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那样的幸福,是那样的难以忘怀,那种幸福久久地停滞与我的脑海回忆之中。在我的印象里,家,是我最幸福的港湾。生活就这样缓缓地过着,时光就这样渐渐地流逝。至今我仍怀念和父母弟弟一起在田间劳动的时光。家,给了我许多许多。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但是,在外面的世界里,却感到一阵阵的失落,在于外面世界的对比之后,我发现,家的幸福远去的时候,我内心的自卑逐渐袭来,像一阵狂风,把我的世界吹倒在一片狼狈之中。我的自卑心理由此产生。 不过,令我引以为豪的是我小升初我竟然从乡下小学考到了市里的中学,而且,在初一初二的不如意后却能在初三彻底爆发成为班上的佼佼者,最终顺利的考上了是重点高中,这就是我人生经历的高峰,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那种春风得意的感觉至今我仍能体会到。三年后,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低谷——高考失败了。那是一次彻底的失败,高三的努力化为乌有,有点自私残忍的分数。而且,填志愿后,又来了一次打击,因为没有服从调剂落榜了。感觉人生一片黑暗,前途惨淡无望,便草草地继续填了征集志愿,最后被一所不入流的二本大学录取了。那时,有自暴自弃的妄想,感觉人生就这样了,不能改变了,悔恨自己高中的前两年没有好好努力,落得这个下场是活该。人生的低谷,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彻底否定,感到绝望,感到无望,只有消极,这就是低谷。不过,后来,经过长久地考虑,人生不能这样荒废,所以,最终选择了复读。抱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壮心态继续征程,最终考上了合工大,这的确是一件令我引以为豪的是,因为我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 上了大学,我已步入成人的队列。但我认识到自己已不再年幼,需要以成熟稳重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因为自己一步步走向社会,终究要自己扛起自己的人生。唯有成熟,才能确实地符合我一个成人的身份,明确了自己的身份,才能从这一步走向下一步,走向成功。 而最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有些堕落——逃课,自己不喜欢上的课就逃,反正认为有借口,上课玩手机,因为老师上课实在无聊透顶,一连串的借口,开始了我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学习及生活。很明显,浮躁的心思学不到东西的。理所当然的,在迷茫中迷失的自己在期末考试中C语言挂科了,当时很难受,却认为这是自己种下的恶果,要自己承担承受。大二后,现在仍然是没有太多的动力,心里留下的阴影挥之不去,这是我大二改变的一个原因,我不想重蹈覆辙。迷茫,迷茫,失去了高中时那种拼搏精神与意气风发的风貌。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一段路,经历了很多,现在,对自己不再那么陌生。在我身上,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而我们的大一生活也即将结束,通过下班年一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我的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规划,对于自己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入了,总的来说选修了这门课程对于我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 一我对大学生心理课程的认识 我认为心理学主要教会我们如何树立起信心,如何在困境中学会坚强,深刻的认识自身,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扬长避短,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

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学习心理学后我对大学生活的大致规划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本文围绕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对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关键概念、理论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特别致力于当前人格研究的理论问题,并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论文表明:人格心理学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巍然屹立人文科学之林,呈现了其远大的发展前景及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 “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如是说,同样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亦是如此。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科体系中唯一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对人性的探讨,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末利都学派与爱弗斯学派等先哲之言。但是,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一般人认为以奥尔波特(Allport)著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及默瑞(Murray)著的《人格探究》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自从这两本书出版以后,在西方,不仅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大学心理学系也相继开设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就这样,人格心理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今天人格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理论系统化、实用化的学科。 然而,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哪?什么是人格哪?人格是一个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

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字、自奥尔波特之后好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又提出新的定义。例如,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人则把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如自我、特质等),还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但是,综合各家的定义,可以认为,人格(personality)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今天的人格心理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理论各持己见,自成一家,相互独立,相互攻击。总的来说,人格心理学理论可以氛围六个的理论学派,分别为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以下将着重介绍这六大理论学派的具体思想。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人格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阶段,主要以艾里克森、沙利文、荣格为代表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1、人格动力说:即驱力理论,是驱力的、紧张降低的、享乐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能量源于身体内寻求发泄和紧张降低的兴奋状态。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代表了持久的无法摆脱的力量。本能(驱力)具有一个来源、一个目标和一个对象。所有本能的目标就是紧张降低,这与愉快相联系;本能的对象就是其得到满足的方式或紧张得到松弛和降低的方式;本能的来源是身体的兴奋或紧张状态。

人格心理学结业论文

人格心理学结业论文之关于失恋 工程管理091班龙菊3090530225 要点:关于失恋问题的相关论述及基本的治疗 导言:爱情是人生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浪漫、最迷人的情感体验。但只要是有恋爱的发生,就会有失恋的存在。因此,失恋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问题,其隶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 失恋是指在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或处于恋爱状态下,恋爱的一方否认或终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心理挫败感。从失恋的定义上来看,失恋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中,追求的一方受到挫折,即被心仪的对象拒绝;另一种情况是处于恋爱状态下由于恋爱的一方终止恋爱关系,另一方感受到的心理挫折,即恋人分手。 在恋爱关系中,恋人双方可能会由于舆论或双方家庭等外界因素而产生情感纠纷,甚至导致分手。但是外界原因造成的挫折远远不如失恋对个人造成的伤害。因为外界原因造成的压力是由恋爱双方共同承担的,恋爱双方的逆反心理往往还会促使两个人的感情更加坚定牢固。 而失恋是一方失去了另一方的爱情,所造成的心理挫折是很难用其他感情来弥补的。既然失恋是一种心理的挫败感,它必然给失恋者造成痛苦。痛苦可能来源于感情本身对失恋者的伤害,也可能来源于外界舆论给失恋者带来的压力。 失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失恋者周围的人而言,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失恋者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失恋者往往会困在自己内心的怪圈里出不来,要么是明知问题所在而不愿接受现实,借用一些麻痹自己的方法来忘记现状;要么是根本就不愿承认事实,执迷不悟。不同的痛苦和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失落、悲伤、愤怒、孤独、空虚、绝望等等,可谓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这些负性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开导,失恋者可能会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导致失恋者变得忧郁、自卑,对下一次恋爱关系的建立造成阴影,更有甚者会采取报复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由于晕轮效应(halo effect)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显著,处于恋爱中的双方会将对方美化,夸大地将对方看作最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伴侣,所以当失恋的时候,晕轮效应都是造成失恋者沉迷于过去情感回忆或痴迷恋爱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正处于热恋期却突然之间遭遇恋人提出分手的失恋者来说,更是很大的打击。这时候的失恋者会一直存在于过去的回忆中,即使已经接受了分手的事实,但也还是会不停地不自主地想起过去,走不出失恋造成的伤害。 失恋是一个心理创伤经历,失恋者的个体差异会使他们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征、恋爱动机、周围的人际资源等等。一般说来,外向的人会比内向的人容易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因为他们会有比较多的社会资源和交友圈子,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烦闷,也会得到更多的意见和想法。对于在爱情中受伤的失恋者而言,亲情和友

青年心理论文

青年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明显的界限 我出生于1991年,同一届的同学大都都是90、91年的,介于“80后”和“90后”之间。其实,在平时的生活里接触不同年龄层的人的机会并不多,了解“80后”“90后”大多通过网络,对他们的个性并没有生动的了解。 在两年的社团工作中,发现真正的“90后”已经进入校园,而我们之间的“代沟”成为社团工作最棘手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个性碰撞必定有冲突跟磨合。我们之间有这样一些现实的差异: 1、关于“挣钱”:我们刚刚进学校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去做兼职,而是全力扑向 自己热衷的事情,适应并享受大学生活;而他们不同,在我所带得部门里面, 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始兼职的至少3个,而他们都不缺少生活费,大一的第一学 期就对挣钱有这么强烈的欲望。 2、关于“人际关系”:我们在做部员的时候,开始时对待我们的部长会长可以说 是“毕恭毕敬”,说话做事都会注意;而我的部员们,在我们开第一次部门会 议的时候竟然就开始叫我的“外号”,而我们干部都还不熟悉他们的名字 3、关于“生活习惯”:我们这一届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近,大家会经常一块 玩,很快就建立起很好的友谊;我发现我们的部员们,似乎更热衷于跟电子产 品打交道,相互之间的现实交流不多 这几点是比较明显的差异,我不习惯去判定孰好孰坏,也没有想过去改变我们的部员,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长历程。 个人理解,不同年代的不同的个性,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不在于个人的好恶,面对我们的部员,面对不一样的个性,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跟融合。我对这种差异做了自己的分析: 关于“钱”,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跟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代人15岁之前,社会传递信息还没有那么便通,我们生活的小环境还没有“拜金”的肆虐,没有那么多“富二代”“煤二代”,没有那么多与金钱有关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在大学阶段更多的是想去享受大学生活,“挣钱”在生活中没有占据太多地位;而我们的部员们不一样,在他们价值观生成的主要时期,他们受到“金钱”“地位”等社会矛盾的冲击,导致了其对“挣钱”如此热衷,其实他们也是在追寻自己理想的生活,只是他们过早的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提醒,“物质”是“生活”的基础。 关于“人际”“生活习惯”方面,从我的层面,我理解为一方面是现代的电子产品的人机界面越来越亲和,产品更新换代很迅速,网路联系很便捷,让他们很早接触网络世界。另一方面,那段时间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个人素质,很多传统小孩娱乐游戏已经被训练型的“游戏”代替;还有就是家庭的教育之类的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生活中的体会,多理解他人,多了解自己,我们的生活也许就会少很多烦恼。 西南交通大学

心理学论文

人格形成研究 中文摘要 一个人的魅力最基本的构成就是他的外表和人格,长得好看的人,大家都喜欢,可哪里会有那么多美女帅哥,大多数人还是长相普通。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如果一个人长的那么丑还有那么多的朋友,那只能是人格魅力了。我们可能没有美丽的外表,可我们可以拥有人格魅力。本文主要论述人格的形成和培养。 关键词:人格的定义影响因素培养健全人格 绪论 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决定了人的健康程度和发展水平。心理作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为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越高、越优化,心理潜能就越容易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从而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成功人生的取得提供更大的可能。一个人能否成功,智力只起小部分作用,还有一大部分取决于你的人格魅力,所以培养健康的人格,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人格?又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呢?这是本文主要论述的中心点。 第一章人格的定义 人格,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人格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的定义有很多,黄希庭在综合各家定义的基础上认为,人格就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说到人格,大家肯定会想到“个性”这个词。个性一词是从英文“personality ”翻译过来的,亦可译为人格,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如果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性、独特性的整体特征,那么个性这个术语可以作为人格的同义词来使用,但是个性和人格是有区别的。这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1)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从差别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仅表达人格的独特性,但人格还有整体性等特点。(2)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人自然也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对其他事物和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人格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人是由某些其他人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以及完全不同的特征复杂的交织而成的,其中既有人格所独有的,也有与他人相似的或共同的。人格这个概念比个性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简而言之,个性主要指个体差异性,与供性对应;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性格(或品格)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尚。它是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方面、意志方面、情绪方面、理智方面。 第二章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代心理学家已达成共识: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生物遗传、自我调控和客观的社会文化、家庭环境、自然物理、学校教育等因素。概括起来,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大概有六个: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以及自我调控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心理学家艾森克经研究得出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此外,双生子研究也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情况下表现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比如,天生的盲人不能成为画家,生来聋哑的人不能成为歌唱家。 (2)社会文化因素: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体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 述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 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拥抱自由。 与弗洛伊德对宗教的强烈批评不同,荣格用上帝的原始意象概念解释人类对宗教的需要,并认为现代心理治疗可以取代宗教的作用;而弗洛姆认为对宗教的需要产生于逃避自由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纠正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对后来的人格研究方法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我》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任务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心理开始,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而不这么想。在我求索中,我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帮我认识自己的心理.。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生活中,我会因为和老朋友见面而兴奋,会因为和舍友吵架而郁闷,会因为没人理解而孤独……这是为什么呢?在心理学上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心理是由刺激引起的,是刺激引起的电脉冲在神经系统上传播的结果,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播所引起而产生的,是刺激在细胞膜上引起的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导所引起的,是神经系统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神经系统是心理产生的工厂。 其次,刺激通过感觉被编码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从而影

响人体的体态变化。人的感觉是非常有限的,就种类而言,只有五种感官。就感受幅度而言,只能感受一定强度范围的刺激。 其三,通过感觉而“搜集起来”的几种物质特性被知觉综合起来进行的反映,表象则是对物质过去到现在的整体认识的总结,想象是在过去表象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可能形态进行的预测。 其四:思维对事物特征的“加工”。由此可见,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记忆把事物的特性“录入”大脑的过程;录入的内容有的建立了与其他原有内容的联系。意识和潜意识是经过记忆过程的事物特征的“存贮库”。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暂存在意识中的内容,不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存放在潜意识的内容。 其五:语言与行为都是人的一种“体态”,只不过是高度组织化了。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调控人的外在肌肉就形成了“体态”。人们主要通过体态变化来推测和探知人的心理变化和作用,他是心理运动的外观。 其六:能力将心理功能在行为结果上反映,智力将心理功能在思维成果上反映。气质将心理状态在人的体态上反映。需求将生物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心理上反映。有了需求就有了动机,动机驱使我们达到我们的需求。当新认知与已有知识碰撞时,我就会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像前面提到的兴奋、郁闷、孤独等。在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之后,我们会将它固定下来,这就产生了情感。一感觉到该事物就会主动认为该事物好或坏。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用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人格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力量的科学研究,这种心理力量使得人们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人格是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两层意思: 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言行;面具下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基本性质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人的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智力。人格理论是 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的框架。所以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重要的学科,它有利于我们充实和完备心理学 的内容体系。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健全他们的人格。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优化了群体人格特征的合理配置。而且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 下面我就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去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的方式分析我 自己的人格特征,这对我自己日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 觉得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粘液质类型的,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 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主要表现是: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感情丰富,稳重含蓄,能够镇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时 候显得被动,但大多数时候是主动的,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事谨慎,不允许让 自己犯多少错误,比较有思想,看待事物以辩证思想,能够比较成熟地处理各种事情。喜 欢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太喜欢竞争,虽然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他人竞争状况长时间坚 持不懈。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 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 人格心理学中,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也是里程碑式的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建人格结 构的基本成分,就像化学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一样。通过研究,他找到许多人格特质,并将 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首先按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从层次 上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关于人格动力,他提出动力特质,并分为能,外能和辅助。 后来卡特尔根据大量的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和客观测试材料编制了著名的十六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根据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十六种特质基本属于平均水平,自 律性偏低,敏感性,焦虑性,稳定性偏高。我既适合交际类型工作也适合偏精确性工作, 比较乐群,做事也理智不幼稚。这基本符合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不断发 展的,但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遗传的天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其人格的塑造。就我个人而言,我遗传了母亲脾气暴躁的特性,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10级教育学 米帅旗 1010314036

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一、缘起: 缘起?不会吧——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份作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必要探讨的话题——只是源于作业。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的一份作业,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人格心理学》所必需得完成的一个作业,这当然也是一个缘起,并且是最为初始、最为根本、也最具推动力的缘起——毕竟这是一个硬性的要求! 但是仅有一个“作业”的要求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它并没有给我们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我们还必须去寻找并选取一个具体的内容去阅读,读有所感,感有所发,并最终形成文字。 在这个“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其缘起,因此对“缘起”做一介绍似乎也就稍稍显得有些必要了。 先说“寻找”吧。在老师布置完这样的一个作业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读霍尼的这本书——是很偶然的,但事后回顾时才发现这里边也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必然。 这个“偶然”就是缘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述到“新精神分析”这一章内容时对霍尼的介绍和其理论的讲解讲解。在介

绍霍尼时,老师对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她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少有的伟大女性。此外,在她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社会文化的分析,而这一社会文化的倾向正是作为自认为是典型的“人文社科男”的我所极力认可的。正是在这样的一节课堂中激起了我对霍尼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趣。 当然,仅有这样的缘起也不足以完全对我选择阅读这一本书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毕竟只能说明我想要阅读的只是霍尼。因此,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彻底澄清这个在旁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或者只是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的“缘起”。 既然决定了读霍尼,接下来当然是寻找她的著作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促使我决定读这本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 其一,在《中译者序》中冯川教授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所作的修正与批判”、“她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中皆可初见端倪,而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心态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来说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正是由于这些评价,尤其是这本书能够反映其基本思想激发了我对这一本书的阅读兴趣。 其二,同样是在《中译者序》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一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