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a)学学半(xi 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其此之谓乎大概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反馈检测】

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主旨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教后反思】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

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

(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

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

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2、学生回答问题。

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

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

板书设计:

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谓之大同】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着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着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文言现象、选择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虽有佳肴》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学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 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古今异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古今异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古今异义,促进。今义: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22《礼记》二则(经典)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22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 通假字 《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22《礼记》二则 (2)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最新部编版八下22课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知识点: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的。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虽有佳肴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即使。【佳肴】美味的食物。【食】名词做动词,品尝。【旨】味美。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学】学习。【善】好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困】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然后】这样以后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所以。【长】增加、促进。教学:教导别人和自我学习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xiào)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其】大概、恐怕,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固定句式。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通假字 1、《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学通“敩”,教导 三、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四、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五、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通“敩”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动的道理,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 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 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动)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 困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 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 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货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仍具有对 偶和铺排的特点。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22 《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5)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 ....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知识点归纳

《礼记二则》之《虽有嘉肴》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文章中心概括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写作特点 (1)运用类比手法。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 ①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④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 今义:增长 (3 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 学学.半(动词,学习)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形容词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5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问题探究 ①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答:学和教都很重要,教学相长。全文运用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 一、课文翻译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⑤《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⑤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⑥是谓大同。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社会,探讨对于“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 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兑.命(yuè) 教学相长.(zhǎng) 学学 ..半(xiàoxué)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了解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2《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弗. 食(不) ②不知其旨.也(味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困惑) ⑥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⑦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⑧教学相长. (推动,促进)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倦;困难。)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 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 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 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注释

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22礼记二则优秀教案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写作背景《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而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读准字音嘉肴(yáo)弗食(fú) 自强(qiǎnɡ)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学(xiào)学(xué)半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指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 倒装句: (“之谓”的用法) 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新课展开 虽有佳肴 【讲析课文,疏通文句】 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全文翻译参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课文选自《礼记正义》。二则都需背诵。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主题概述 《虽有佳肴》:本文通过论述“佳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③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5.大道 ..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6.讲信修.睦 古义:培养;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虚词 1.之 ①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其 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a)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22 《礼记》二则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1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单纯教师授课不关注学生的“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绝对放手、学生主宰课堂的“放手式”教学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必须注重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其实古人早在《礼记》上就有“教学相长”的论述,让我们走进《礼记集解》中的《学记》,悉心体味吧。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文言词语 虽有嘉肴:虽,连词,即使。嘉肴,美味的菜肴。嘉,美好的。肴,熟肉食。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是故:连词,因此。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强(qiǎng),勉力,勉强。 故:连词,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朗读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作者作品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经”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三、自主学习(二)——交流与展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点拨明确】(1)“教学相长”。(2)重视实践,在学和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拨明确】类比说理。 3.本文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明确】本文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后点明观点“教学相长”。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