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

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三个变量:

?自变量: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特定反应

?无关变量:不是实验要研究的,但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

?实验研究的特点:

?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容易得到定因定果的结论。

?情境的人为性

6. 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7. 认识心理学

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现象和行为。

㈠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心理现象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对心理现象的划分主要为三分法: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⑴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⑵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它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⑶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动物,总会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大众社会心理。

㈡行为: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环境的一种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学的门类:

㈠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㈡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作用:对唯物哲学的支持。人类自我认识的需要、对邻近学科的帮助

实践作用:对人类的社会实践起指导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⑴可公开检验原则

⑵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⑶人文关怀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从研究结果分:研究描述、相关研究、因果研究

从实施方式分: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实验法

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长期的过去:人类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

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晚近的事情

Ⅰ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Ⅱ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㈠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唯物论: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抬高理性能力

经验主义:洛克:我们的认识来源于感知

㈡科学心理学的科学源头

19世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的提出和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独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㈢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诞生

Ⅲ现代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

Ⅳ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未来:更强调科学性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将着力解决复杂的人类问题,更加专业化,越来越分化,更强调形成综合的方法,运用更多的数学模型。

8. 现代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1)研究对象:意识

(2)研究方法:内省法,结合试验

(3)研究任务:分析心理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认为心理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感情三类。

心理学家们对结构主义的批评

它是简化论的,把所有的人类经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它是元素论的,而非直接研究复杂的或整体行为。

它是心灵主义的,只研究人类有意识觉知的口头报告,而忽视对不能描述他们的内省经验的个体的研究。

(二)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

(1)研究对象:意识。但是意识并没有被简化为元素,而认为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

(2)研究任务:描述意识的进程与状况,对社会适应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

华生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

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外显的行为。

研究方法:客观的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研究任务:预测、控制人的行为。

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1)人兽不分,以动物的行为和心理代替人的行为和心理。

(2)无脑的哲学,S—R

对行为主义的肯定:对促进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有巨大的贡献。

(四)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完形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强调知觉经验虽得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我们由之所得知觉却是有组织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的内容:

(1)潜意识学说

(2)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阶段论

(3)性欲论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

集中研究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理解、决策、判断过程。

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解释行为,用一种中性的、看待计算机似的眼光看待人的本性。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强调用自我形象、自我实现等对行为进行解释,用积极的观点看待人的本性。

(三)生理心理学

寻求通过对大脑活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在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进化论的基础上解释行为。

对人的本性的看法是中性的、机械论的和还原主义的。

9.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基本观点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0. 反射的概念、分类。理解反射在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分类: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包括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

反射在心理产生中的作用: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

形成条件反射。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即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产生的标志。

11. 掌握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分类:根据反射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反射分类如下:

1.按照反射形成过程分类,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按照生理功能分类,反射可分为防御反射(如咳嗽反射)、食物反射(与摄取和消化食物有关的反射)、探究反射(如由新异刺激引起,并且表现为警觉和面向该刺激物运动的反射)和与延续种族有关的性反射等。

3.按照感受器作用特点分类,反射可以分为外感受性反射(即由外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如视觉反射)和内感受性反射(即由内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如肌肉牵张反射)。

4.按照效应器作用的特点分类,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如屈肌反射)和内脏反射(如血管舒缩反射)。

12. 认识心理反应客观现实的特点

(一)心理反映的主观性: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中介折射的。

(二)心理反映的能动性:1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

客观事物不是自然地进入人脑的,而是在人主动作用于客观事物时,客观现实

中的现象、运动、关系才进入人脑,成为心理活动的内容。即进入人脑的过程

是能动的。2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反映客观现实是

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时要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不

满足于现象,这种对本质、规律的追求反映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调节着

人的目的性实践活动。

13. 理解社会文化对心理的影响

1.缺乏了人类社会生活,缺乏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人的心理将异常。

2.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3.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心理的发展水平,甚至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

4.一定的文化塑造了置身于这种文化中的群体、个体的心理。每个个体都是这种文化的复制品。

14. 什么是感觉?感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感觉是个体对作用于感受器的体内外刺激的初级体验和觉知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感觉是对信息的接受过程,感觉可定义为“将感受到的信息传递

到脑的手段,将环境中的信息向中枢传递的过程。”

产生条件:

1.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

2.健全的分析器9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15. 感觉信息神经加工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2、神经冲动向中枢的传导过程

3、大脑皮质的活动

16. 什么是感觉性和感觉阈限?

感觉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17. 刺激强度和感觉大小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一):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由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于1860年提出) 其表达式为:S=KlogR+C,其中,S 是感觉强度,R 是刺激强度,K 和C 均

常数,即是说,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数增加。

(二):幂定律(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幂

函数,其表达式为:P=KI b ,P 是感觉的大小,I 是刺激的物理量,k 和b 是 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幂函数指出,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有两

类形式:①当幂指数b <1时,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②b >1时,

心理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

18. 掌握感觉的规律现象

答:感觉的规律现象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后效、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等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长时间的刺激作用。这是在同一种感受器中,导致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以引起感觉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2)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像

(3)感觉对比: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该刺激的性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也会对这一刺激的感受性产生影响,不同的刺激作用于统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4)感觉的相互作用:五官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会促进或干扰各感官的感觉功能

(5)感觉的补偿:感觉补偿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 19. 色觉理论的内容 基本内容:

(1)认为红、绿、蓝是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其他颜色和灰色都可以用这三种颜色配合而成,因此,红、绿、蓝是三原色。

(2)在视网膜上存在感知这三种颜色的装置。锥体细胞是基本的颜色受纳器。

(3)当光刺激同时作用三种感色装置,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如果光刺激使三种感光装置产生相同的兴奋,则产生非彩色。 三色说的缺陷:不能解释红绿色盲者有黄色经验的事实。

拮抗说:也称对立过程说或四色说,由赫林(Hering ,1878)提出

刺激量 b >1

b <1

感觉

量 刺激量

基本内容:

(1)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相互拮抗的色素:白-黑、红-绿、黄-蓝。

(2)各种颜色的产生就是这三种色素在光刺激下的同化或异化的过程。

色觉的阶段说:认为色觉的信息加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视网膜水平上红、绿、蓝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分别对长波、中波、短波敏感。

第二阶段:在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着三种对立的细胞,黑白细胞、红绿细胞、黄蓝细胞。

每种感受器都有三种输出,分别与三种对立细胞相联系。其中有些输出是兴奋的,有些输出是抑制的。

即色觉加工在视网膜水平上是按照三色说发生的,在神经通路上的编码传递是按照拮抗说发生的。

20. 掌握主要的听觉理论

听觉理论

一、地点说(place theory)

?地点说(place theory)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

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

?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

(一)共鸣说(黑尔姆斯基,1863)

?基本内容:

(1)在基底膜上伸展排列着许多横纤维,是感应的要素。横纤维可以共同振动也可以单独振动。

(2)每一根横纤维专门感受一定频率的声波,对一定频率的声波产生共鸣。长纤维感受低音,短纤维感受高音。

(3)由横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应,基底膜发生振动,转化为听觉。

(二)行波说(贝克西,1951)

?基本观点:

(1)基底膜受到运动液体振动时以行波的形式发生振动,基底膜横纤维很少孤立起作用。(2)声波振动作用于卵圆窗时,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个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3)随着外来声波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基底膜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分析,决定于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

频率说

二、频率说(frequency theory)

1、电话理论(罗费尔,1886)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

适应。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

快速运动。

2、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1949)

?认为当声音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

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对声波频率的听觉编码可能和色觉理论一样,既包括地点说也包括频率说。

?听觉信息在基底膜上按行波说编码,在神经传导路上按频率说编码。

21. 什么是知觉?感觉与直觉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人对感官所提供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的过程。(一)区别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知觉一方面依赖于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特性的加工(称自下而上的加工,或称

数据驱动加工)。另一方面取决于调用的经验(自上而下的加工,或称概念驱动加工)。、联系

?感觉与知觉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22. 理解知觉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

1.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

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建构知觉理论。

2.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

息开始,将他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23. 掌握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对象性)

1,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第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1,我们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并不完整时将其知觉为完整的事物,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1,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赋予事物意义,并用词语来标识它,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24. 深度和距离知觉的视觉线索有哪些?

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单眼线索主要强调视觉刺激本身的特点,双眼线索则强调双眼的协调活动所产生的反馈信息的作用。

单眼线索包括:

1、对象的相对大小。

2、遮挡。如果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远些。

3、质地梯度。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递增和递减,称为质地梯度。

4、明亮和阴影。

5、线条透视。

6、空气透视。

7、运动视差。

8、眼睛的调节。

双眼线索包括:

1、视轴辐合或汇聚。

2、双眼视差。

25.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活动内容

在一段时间内,做紧张而有兴趣的事情,会把这段时间估计得短些;相反,会估计得长些。

2、情绪和态度:欢乐的时候,时间被估计得短些。

3、刺激的物理性质

较强的刺激比不太强的刺激显得时间长些;被分段的持续时间比空白的持续时间觉得长些;熟悉刺激的呈现时间觉得比不熟悉刺激的呈现时间显得短些。

4、注意的影响

对一个持续时间的知觉越注意,就显得越长。

5、时间的长短

人对1S左右的时间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S的时间,人倾向于高估;长于1S的时间,人倾向于低谷。

6、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

26. 理解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Tau效应和kappa效应

答: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即时距越长,知觉到的距离也越长。tau效应在视觉领域也得到了证明。

时间知觉受空间事件的影响称为kappa效应。Kappa效应只在特定的时间间隔条件下才会发生,在刺激难以区分时更容易发生。

27. 人是如何获得运动物体的信息的?

答:1.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划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些感受器,从而提取了有关运动的信息。

2.头-眼运动系统:关于自身运动的信息与视网膜映像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28. 什么是似动知觉,有哪些主要形式

答: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主要有以下主要形式

1. Φ现象。物体本身并未移动而只是刺激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距条件下连续交替呈现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称为Φ现象

2. 自主运动。由于缺乏空间位置线索或眼动的原因,使人们对静止的事物产生了运动的认识。

3. 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运动,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叫做诱导运动。

4. 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29. 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与幻觉的区别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幻觉是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虚幻的。

?错觉是有规律的(有固有倾向),幻觉是没有规律的。

?错觉是正常的、常态的心理现象,幻觉是异常的、变态的心理现象。

30. 认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边缘

叶,沟,回,裂

边缘系统:丘脑,下丘脑,海马(学习记忆),

杏仁核(动机情绪)

丘脑:具有转运站的功能

前脑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控

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等

脑垂体:内分泌系统中最主要的分泌腺之一脑胼胝体:连接大脑两半球,沟通作用中

枢 1.视觉和听觉的反映中枢

神中脑 2.中心有一个网状结构,控制注意,睡眠等

经 3.网状结构的作用扩及脑桥,中脑和前脑

系 4.中脑和脑桥,延脑合称脑干

统延脑:位于脊髓的上端,控制呼吸,心跳,

吞咽,消化,稍有损伤危及生命

后脑脑桥:位于延脑之上,连接延脑和中脑,受

损引发睡眠失常

小脑:在脑桥之后,控制身体的平衡和运动

1.上接脑部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两侧

脊髓 2.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躯干的各种感觉信息

通过感觉神经传送至脑,进行高级分析和综合

3.脊髓本身可以不经过大脑完成许多反射,例如

牵张反射,肛门反射

按解剖分脑神经(12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舌下)

围脊神经(31对: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

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神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

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控制骨骼肌)

系自主神经(控制平滑肌、心肌、腺体)统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31. 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理解记忆,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32. 记忆的过程分为哪些环节

识记——信息输入编码

保持——信息的储存

回忆——信息的提取

33. 什么是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感觉记忆的定义: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

(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

?几乎所有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信息都可以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以刺激物的物

理特征编码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的保持时间

?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视觉信息约为1秒,听觉信息约为4秒。

(3)记忆容量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要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

?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从理论上讲,进入感受器的信息

几乎都能被保存。

34. 什么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定义: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特点:

(一)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信息的输入是注意的结果。

?传统上认为,短时记忆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二)信息保持的时间

?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

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三)记忆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一般认为大约为7士2组块。

?组块(chunk):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

这样组成的单位。

35. 什么是长时记忆?特点是什么

定义:长时记忆是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记忆容量无限大,有着多样的信息编码方式,如语义编码,语音编码,形象编码,动作编码等。

36.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什么是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程序性知识:技能记忆,绝大多数不能言传,关于如何做的记忆。

陈述性知识:事实记忆,是可以方传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情节记忆:储存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

语义记忆:储存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语言知识

37.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的内容

层次网络模型(柯林斯和奎林,1969)

?语义记忆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

层次的网络系统。

?这个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储存该

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储存在上一级概念水平上。

激活扩散模型(Collins and Loftus,1975)

?在语义记忆中,概念不是以层次结构,而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组织起来。

?网络中的节点代表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

?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储存。

38.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任务。

?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方法。

?多感官协同活动有助于识记。

39. 什么是遗忘?遗忘的规律是怎样?

答:1.遗忘: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2.遗忘的规律是: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

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最后遗忘速度接近于0

40. 科学复习的原则是怎样的?

1.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法是指在复习过程中就是把需要复习的资料,分散在几个相

隔不太长的时间内,每次复习一定的次数,到记熟为止。由于遗忘是随时都在进行的,只进行一次及时复习还远远达不到牢固保持的效果,因此,必须进行多次重复,

循环记忆,加深印象,提高复习效率。

2.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通常所讲的“看一看,想一想。”这有利于提高复习

效果。复习时单纯一遍一遍地阅读效果不好。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3.复习的方式多样式

4.活动有助于记忆

4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

哲学水平上,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现象。

在行为水平,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相反。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可用语言报告的东西。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不同的刺激水平,如清醒、注意、应激等。

无意识: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的行为时不受意识控制、自动化的行为。

42什么是注意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1)注意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的选择机制。

2)注意的选择性可以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选择和不随意选择两种形

式。

◆反映论的观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事物给予心理上的选择与集中,是一种比较紧张的意识状态

43什么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客观因素)

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刺激物的新异性。2) 人本身的状态(主观因素)

个性倾向性、心境。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必须付出意志努力

(2)必须有无意注意的参加必须付出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44理解注意的特性

(1)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选择)

(2)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45 掌握注意理论的主要内容(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资源限制理论)

(一)知觉选择模型

(1)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

(1)基本观点

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

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

(2)实验证据

双耳分听实验

结果:

以耳朵为单位进行报告,被试正确率高达65%;而以接触刺激的时间为单位报告,被试正确率只有20%。

(二)衰减模型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的相同之处

(1)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在两个模型中过滤器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即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的认识不同:

过滤器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

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衰减模型工作的,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

(三)智源限制理论

能量有限的两类过程:

(1)资源有限过程: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

(2)材料有限过程:作业因受到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操作水平。

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 普通心理学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有六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 ) A. 心理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C.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D.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心理是( ) A.脑的机能 B.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活动的结果 D. 脊髓的机能 3.看到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视觉 B.知觉 C.感觉 D.记忆 4.一般说来,文艺工作者擅长( ) A.动作记忆 B.逻辑词语记忆 C.听觉和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5.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逻辑思维 B.直觉思维 C.形象思维 D.动作思维 6.具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 A.激情 B.应急 C.心境 D. 情感 7. 期望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____做的一个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提出的。 A.巴甫洛夫 B.罗森塔尔 C . 冯特 D. 马斯洛 8.下列哪一种是一般能力( ) A.记忆力 B.节奏感 C.曲调感 D.色彩鉴别能力 9. 小李是数学系的高材生,但李也喜欢外语、历史、体育、音乐、象棋,这是他兴趣的( ) A.持久性 B.效果性 C.倾向性 D. 广阔性 10.下列学生属于胆汁质的是( ) A.孤僻、敏感、情绪发生慢而强 B.轻率、敏捷、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班级: 学号: 姓名: 装 订 线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 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A.本我B.自我C.超我D. 三者都是答案:A 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A. 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 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 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 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 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 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 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 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 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 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 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 蔽答案:A 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 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 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 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 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 答案:D 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 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 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 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 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D.操作 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 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 案:C 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 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 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A.不 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以上都不是答案:A 15.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 做的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验C.表象运动实验D.心理旋 转实验答案:D 16.情绪的()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A. 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过激反应答案:A 17.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A.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B.空 间分辨能力的指标C.运动分辨能力的指标D.对比度分辨能 力的指标答案:A 18.经典的“视觉悬崖”测查的是()A.时间知觉B.形状知觉 C.大小知觉 D.距离知觉答案:D 19.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A. 扩大B.缩小C.膨胀D.消失答案:B 20.根据坎农-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A.内脏B. 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答案:D 21.情绪与情感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的本性B.客观事物 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间的关系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 间的关系答案:D 22.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A.感觉对 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答案:D 23.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A.需求B.动机C.兴趣D.理 想答案:C 24.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A.条件反 应是否受到直接强化B.新的S-R联结是否形成C.强化物是 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D.强化物与反应同时出现答案:C 25.容量为7+2个组块的记忆是()记忆A.瞬时B.短时C.形象 D.动作答案:B 2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是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答案:B 27.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 龄?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答案:B 28.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B.性格C.需要D.动 机答案:C 29.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或限答案:A 30.情绪情感的()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它是一 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 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节律正常;恐惧或暴怒时,心跳 加速、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甚至出现间歇或停顿;痛苦 时血管容积缩小等。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 过激反应答案:C 31.“忧者见之则忧之,喜者见之则喜之”,这是受一个人的 ()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 B 32.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A.再造想 象B.记忆表象C.创造想象D.幻想答案:D 33.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 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答案:C 34.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A.系列位置效应B.正 迁移C.负迁移D.技能学习答案:B 3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 称之为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解决D.启发答案:A 36.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A. 指向与集中B.思考与斟酌C.观察与打量D.分析与综合答案:A 3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 是A.弗洛伊德B.罗杰斯C.威特海默D.斯金纳答案:B 38.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都属于()社会知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法。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而产生的。 6.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 和三个方面。 7.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 9. 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和。 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 _______ 记忆。 13.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14.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中介状态和。 15.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愤怒和。

16.微弱而持久情状态是;强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是。 17.性格是一个人的对现实的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经过程的灵活性。 19.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 20.气质是心理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 1.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按语义编码 D.按信息的物理特征编码 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少。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3.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称为()。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 4.当自行车不能正常骑行时,人们通常会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找出故障进行修理,这种思维活动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5.库泊等人(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6.小张阅读《西游记》是,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7.耶基斯—多德逊定律反映的是()。 A.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B.动机与生理的关系 C.动机与目标的关系 D.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8.在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中,稳定的、内控的因素是()。 A. 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 运气 9.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个性倾向性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0.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C ) A.感觉 B.思维 C.需要 D.性格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北师大普通心理学期末总复习

普通心理学(辅)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什么 一、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2.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辞典) (2)科学是由系统的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3)实证性研究方法的特点:数据驱动;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3.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是一门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的目的 (一)科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心理学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或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的分支 (一)基础心理学 探索人类行为与心理历程变化的原理原则 (二)应用心理学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一)哲学 1.理性主义(柏拉图) (1)一切知识由天赋而来 (2)真理来自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2.经验主义(亚里斯多德) (1)没有天生的观念 (2)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可以获得知识并通向真理 (二)生理学 缪勒: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说 赫尔姆赫兹: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费希纳:刺激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布洛卡:大脑的语言中枢 (三)生物学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大流派 (一)构造主义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确定构成心理活动(意识)的基本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合成为复杂心理活动的基本法则 3.基本方法:内省 (二)机能主义 1.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卡特尔 2.基本思想: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如何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心理的功能) 3.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对于应用的关注;对于个体差异研究的关注(三)格式塔学派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2 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C )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3.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 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4.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C ) A.共同特质B.枢纽特质C.核心特质D.次要特质 5.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 ( A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记忆的作用B.思维的作用C.想象的作用D.联想的作用 6.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做的( B )。 A.表象操作实验B.心理操作实 验C.心理旋转实验D.表象运动实验7.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 )。 A.无意义音节B.诗歌C.事物的形象D.熟练的动作 8.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C ) 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 9.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感觉阶段B.知觉阶 段C.思维萌芽阶段D.思维阶段 10.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 A.表达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 症C.失读症D.失写症 11.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D )。 A.外部言语B.对话言 语B.独白言语D.内部言语12.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 A.注意的起伏B.注意的分 配C.注意的分散D.分心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