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德化第五中学查福举

教学内容: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在等高线涂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坡、缓坡、鞍部等山地的基本形态。

2.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山脊与山谷的判断、鞍部的判断。

过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景设计:

开放的学习氛围。

评价方法:

以及理性评价为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方法设计:

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法和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郴州市安仁县宜溪学校 刘琼花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复习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研究不同情境下的答题策略,来提高学生解答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着重讲述山脊山谷的区别,以及与河流或瞭望塔的关系。 3.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学习方法 比较分析,精讲精练 学习过程 一、呈现错误,条分缕析。 呈现练习中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1,对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记不住,判断不清。2,山谷山脊线的区分困难,河流问题难以做对。3,对生活生产对地形的要求不清楚,遇到这类题错误率高。 二、回顾教材,突破难点。 1.复习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态特点 陡崖 陡 崖 陡坡 缓坡 陡坡 缓坡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的圆圈,且数值有外向里增大。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重点讲述山谷与山脊线的区别(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2,等高线与河流 山谷是集水线,山脊是分水线,河流分布在山谷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河流流速急;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河流流速慢。流向:“水往低处流”,河流的流向与山谷处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 3,等高线与生活生产 山体的不同部位,人们的生产生活往往不同,因此,等高线题常常结合生活生产情境出题。如攀岩、漂流、观赏瀑布、修路、修水库、引水等等。这就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常识,然后结合地形图进行判断。 ①攀岩、观赏瀑布:陡崖处。 ②修路:沿着等高线修建或者尽可能穿过的等高线少一些,减少工程难度和道路的坡度。 ③修水库:库区选择盆地地形,最好是呈“口袋状”地形,有利于蓄水;坝址选择在等高 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工程量小,造价低。 ④引水:从河流的上游引水。 三、回到原题,尝试作答。 四、牛刀小试,辨析山脊山谷 题目: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秭归县茅坪中学汪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材主要通过实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教材通过同一地区的三幅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优点及阅读方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变化,辨别出山脊、山谷等简单地形部位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和“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有将学习迁移的潜在基础。但对于刚接触地理学科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储备都较缺乏,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 【教学设计理念】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挖掘利用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实践探究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教法:即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中,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依据《地理新课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知识层面低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情景导入,微课直观展示,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学生合作探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即按“探、学、议、演、练”的思路进行,借助多媒体,循序渐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功能,彰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夯实“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绘制原理及设色规律,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认陆地的五种地形类型。 4.通过动手绘制等高线,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山体模型为载体,让学生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观察等高线,总结等高线,这样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设计了四个环节:动手绘制,明白原理;观察分析,了解特点;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归纳小结,当堂演练。四个环

地图教学设计

地图教学设计Map teaching design

地图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一课时2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 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 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 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 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 ③等高线的画法、 ④等高线的形状、 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 ①有指向标地图、 ②有经纬网地图、 ③地形剖面图、 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师指导与演示 学生活动 问题导入:

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 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学习过程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 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 说说原因。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海南师范大学周末流动学院团队吴多仿 一、本节课程内容对应的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的地形模型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材分析: 这节课教材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三个部分,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着从“立体——平面”的思路,尽量从感性(利用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入手,用问题引导,再以PPT演示,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与策略预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利用用泡沫塑料软垫制作出山体的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从而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不同地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们还能够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可以说本节的教学环节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学会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方法;知道等高线的概念;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部位名称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I 、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II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III 、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 (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 “口袋形 ”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 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 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 进行农业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 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 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 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IV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 息的能力 V 、课堂教学: [导入模块] 发下练习卷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中哪些是学过的内容,哪些是没有学过的内容,答 案是什么),独自或合作完成下面练习,分小组由小组长归纳结果交给老师。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doc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主要内容是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首先通过一幅地形鸟瞰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再通过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2.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图上判别山体的基本部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和观察山体模型,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2.通过观察山体模型,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法简介:

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生活处处有地理” 周末Jack跟着爸爸来到长沙县某山调研,来到目的地后,Jack 正回忆着地理课上老师说的山体的基本部位,爸爸拿出了张手绘的等高线地形图,Jack看着眼前的山脉,再看看爸爸手中的地形图,好奇的问:爸爸你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地形图的呢? 在听Jack爸爸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想想办法来帮Jack解开这个谜团吧。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①用彩色泡沫板制作一座山体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山体部位。 ②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山体模型,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介绍自己使用的等高距,展示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平面图拆开山体模型,在黑板上临摹出每一个等高面的轮廓,叠加在一起,形成等高线地形图。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观察山体模型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现形态,把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相同点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1、2和3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学看地形图-教案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能力目标:1.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 丘陵)。 情感目标:1.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平时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的“学看地形图”部分,是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极限特工3》中跳伞、滑草及玩滑板的部分)同学们,视频中所体现的是什么地形呢?(学生:山地)那视频中的主人公做了哪些极限运动呢?(学生:滑草、滑板、跳伞……)那在做这些危险运动之前,他需不需要提前做些准备呢?如果需要的话,他需要提前了解些什么信息?(学生:海拔、坡度、天气、路线……)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桑德的助手给他准备了两幅地形图,如果你是桑德,你会选择哪一幅图呢?(课件展示地形图及等高线地形图)大家看右边这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你们能说出这一幅图要怎么看吗?(学生:不知道)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怎么看等高线地形图。 新课讲授:首先大家拿出地理填充图册,打开24页,完成下面的这幅图,请大家用圆滑的曲线,把数值一样的点,也就是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看看能得到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等高线的概念是什么呢?(学生: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会得到等高线,那等深线要怎么得到呢?(学生:在海洋里把深度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呢?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是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作等高距。了解完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

地形图识图

地形图识图 参加定向越野运动,首先必须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以下简称地图)则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投影图。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地表平坦起伏的自然状态。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物:是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的固定性物体。如江河、湖泊、道路、村庄等。 定向越野所用的地图是由地图比例尺、地物符号、地貌符号、指北方向线和图例注记五大要素组成。 (一)、地图比例尺 地图上某线段长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即: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例如,某幅地图的图上长1cm,相当于实地水平距离10000cm,则此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 1、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通常依比值大小来衡量,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如1:10000就大于 1:15000。 图幅面积相等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其图幅所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如1:1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平方米,1:100000地图上的1平方厘米相当于实地1000000平方米。 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一般采用1:15000比例尺地图,为适应特殊地形的需要,也可使用其它比例尺地图。根据我国的现有条件,以采用1:10000比例尺地图为宜。 2、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定向越野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是用数字比式表示,如1:10000。个别地图除用数字比式表示外,还绘有图解比例 3、图上量读实地距离 (1)、用直尺量算:先用直尺量取图上两点长度,然后依据地图比例尺按公式计算。 计算公式为:实地距离=图上长×比例尺分母 如在1:10000地图上量取两点长度为1.2CM,则 实地水平距离=l.2×10000=120(M) (2)、目估法:即先估计图上两点长度,尔后按公式计算。 定向越野时,一般是在运动中求实地距离,主要是采用目估法。图上距离越长,估计误差就越大,可以采用分段目估。 图上量取的距离,都是水平距离,而实地总是起伏不平的,实际距离往往大于水平距离。因此在计算实地距离时,须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的改正数。定向越野时通常是按地貌的起伏程度,依据经验数据改正(见表)。地形种类改正系数 微丘地10%-15% 丘陵地15%-20%

最新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三节地图 ……第二课时地形图的判读 广州市美华中学宋小彬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谷、山脊等主要的地形种类。 教学目标分析: 在知识方面能使学生掌握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读懂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可以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谷、山脊等主要的地形种类。 在技能方面则是要学会从立体实物到平面图形的转换,在辨别地形种类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并掌握了读平面图的方法,但本节课则是由立体实物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的学习,若学生不能理解这个转化过程,那么转化后的结果学生就难以想得明白。这要求学生要具备有立体思维的能力,但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要他们进行抽象思维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组织呈现分析: 本节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但在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的会考中也显得非常重要。但课本中这方面的知识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有概念、等高线图、分层设色图等,所以本节课就只取前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因为这两部分内容也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教学形式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形式以板图法及讲解式为主,辅助以小组讨论形式教学媒体分析: 针对相对比较抽象的内容,要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多媒体展示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类图的展示,让学生建立起空间的概念。同时在黑板上要板书出要点内容,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构架。 教学活动: 引入新课 :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展示图片: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4.43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看图:学生看图,在黑板上也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并由学生来总结概括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小结:看书上的定义,找出与学生所得的结论差异。 讲解:如何把地面事物的高低起伏反映在一张平面图上呢?今天我们就先研究第一种方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学案

七年级第二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势的高低起伏, 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不同的山体地形部位。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重点、难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学习过程: 一、等高线: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含义 二、等高线地形图(知道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1、与同学合作总结等高线的特点: ① 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 ②同一地图上的等高距; ③等高线均为曲线; ④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 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 2、在地形模型上识别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指着自己的手说出各个地形部位的名称 景观图片、模型图片、等高线地形图片一一对应,认识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3、读图总结各地形部位等高线特点。 山顶与盆地的区别: 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1、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G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2)B、H两点坡度较陡的是______。 (3)CD、EF两处表示山谷的是_ __。 2、图中的三条等高线分别代表80米、100米、 120米的高度,读图完成下了要求: (1)标出三条等高线的高度并说出理由。 A 米, B 米, C 米, 理由。 (2)在图中标出小河的流向。 合作读图说出哪里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1、制作原理: 2 、着色规律:色表示平原,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3、在下图中找出世界最高的高原、最深的海沟。 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今天的收获:(知识、方法、情感等) 。 等高线,海拔出, 山峰之处有标注; 陡坡密,缓坡疏; 山顶之间是鞍部; 低弯脊,高弯谷, 陡崖就在相交处。 1、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到图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为了安全,老师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图,请读图回答问题: (1)老师强调图中有一个悬崖,很危险,希望大家上山时一定要注意。请你判断是地。 (2)从图上你可以看出山顶A的海拔高度是()米。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 。 (3)若遇暴雨,学生正处在丙河段,正确的逃生路线应是______ 。 2、读“敌我军事部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敌军指挥部与我军指挥部的相对高度约为米。 (2)若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应选择条进攻路线。 你的困惑是: 。 记忆力是心灵之窗,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014年山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课题:第三节《地形图》 姓名:高胜滨 联系电话:135******** 工作单位: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

《地形图》教学设计 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高胜滨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估算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可见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塑造了我们美丽的星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就让我们学看地形图,来揭开世界地形的神秘面纱。 二、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引语: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到玉皇顶,你会看到石碑上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但是某兴趣小组的测量结果却不足1400米,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1、解惑释疑——认识地面高度 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疑惑,(对,可能是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预设:让学生直接来解释。预习很充分。直接估算海拔、相对高度。说区别,认识海平面) 下面就让我们解惑释疑,自学课本33页,完成下列2个问题。我国对于海平面是如何规定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1545米是指泰山的哪一种高度?1400米是指哪一种高度。)(解释得非常到位)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点都在海平面以上呢?那这两个地点的相对高度你会计算吗?出示死海、珠峰,谁来试一下?(很速度) 承接: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很大,这种差异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怎样把地表

人教版7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姓名科目地理 所用教科 书人教版地理时间 书名 所教年级 所教册次、 七年级 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单元 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主题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借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其次讲述等高线稀疏程度与地形的关系,最后通过幻灯片总结等高线代表的地形部位。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共分为三部分即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绘制方法主要是了解性的内容,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地理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时知识特别抽象,只有借助幻灯片将知识具体化,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4、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且要灵活运用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独立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理部位、坡度情况。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6、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7、教学准备 PPT、教科书、教案、教学目标 8.教学过程设计

1、入 同学,上前我来共同来看一首,首是《西林壁》中两句“不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首?? 2、入新 生活:了解等高的制方法 (1)幻灯片演示制的方法。 (2)学生制的方法、律。 (3)等高地形的投影有什么特点。学生 活:坡度 等高稀疏——坡度等高 稠密——坡度陡 生活:等高地形上的各地理部位。 1.山——中心数高 2.山脊——等高凸向数低的地方(利用切法) 3.山谷——等高凸向数高的地方(利用切法) 4.鞍部——两山相低洼的地方。 5.陡崖——几条等高重合。 9、作 1.堂,幻灯片。 2.后作,高效通

高考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I、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II、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III、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 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1) 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 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3) 建港口、海滨浴场 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 4)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仅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当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 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 7)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并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 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 9)进行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 IV、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V、课堂教学: [导入模块] 发下练习卷让学生带着问题(练习中哪些是学过的内容,哪些是没有学过的内容,答案是什么),独自或合作完成下面练习,分小组由小组长归纳结果交给老师。

《学看地形图》教案

课题:学看地形图 教师:王江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学看地形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绘制方法; 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土豆、小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荆轲刺秦的故事,让学生发现地图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导出地图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本课将讲述地图中最重要的一种-----地形图。 教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利用土豆模拟山脉及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 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然后,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和山地模型,说出缓坡与陡坡等高线形态上的区别(等高线稀疏是缓坡,等高线密集是陡坡)。 3、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诞生了。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对照高程表,从图上找出五种地形类型。总结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部位 让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也观察土豆制作模型,由学生绘制出模型的地形图,从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各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并说出其等高线特征,师生互动,最后得出结果。 山顶:等高线中高周低,呈很小的闭合曲线。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进。 5、课堂练习 ①找出五种地形特征 ②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缓急 板书设计: 一、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特点 2、陡坡缓坡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五、评价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形来展示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并能识别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生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演示等高线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 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 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教具准备】 教学课本、等高线地形模型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学探究法、模型演示法等 【教学板书】 学会应用地形图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图:地形图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通过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的地形图描绘在平面上。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判断地势高低:这主要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来判定。数值大的,地势高; 数值小的地势低。因为等高线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 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差距是相等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相互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山峰: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地形图的判读》全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二节等高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具准备】 等高线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