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说明书

目录

1、导言 (2)

1.1规划背景与意义 (2)

1.2规划范围与期限 (2)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技术路线 (3)

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 (4)

2.1绿道系统内涵 (4)

2.2相关经验借鉴 (4)

3、相关规划解读 (7)

3.1《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7)

3.2《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7)

3.3《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

3.4《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9)

3.5《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0)

3.6《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10)

3.7小结 (11)

4、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 (11)

4.1生态格局 (11)

4.2景观资源 (12)

4.3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15)

4.4交通系统 (16)

4.5旅游需求 (17)

4.6选线模型与综合分析 (17)

5、规划目标与原则 (20)

5.1规划目标 (20)

5.2规划原则 (20)

5.3规划策略 (20)

6、城市规划区绿道系统规划 (22)

6.1规划结构 (22)

6.2总体布局 (22)

6.3交界面控制 (28)

6.4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 (29)

6.5服务设施(驿站)布局 (31)

6.6分区建设指引 (33)

7、环湾核心区绿道系统规划 (38)

7.1规划结构 (38)

7.2总体布局 (38)

7.3绿道控制区规划 (44)

7.4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45)

7.5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46)

7.6绿道服务设施系统(驿站)规划 (48)

8、古城绿道规划与建设指引 (50)

8.1古城的特色与交通 (50)

8.2古城绿道的定位与分类 (52)

8.3古城绿道的结构与布局 (53)

8.4古城绿道分线路特色 (54)

8.5古城绿道服务与交通系统 (55)

9、绿道与土地功能协调发展指引 (59)

9.1绿道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指引 (59)

9.2绿道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指引 (60)

10、绿道沿线文化与旅游发展指引 (64)

10.1绿道沿线文化传承策划 (64)

10.2绿道旅游策划与规划 (65)

11、分类建设指引 (68)

11.1滨河休闲型 (68)

11.2滨海风情型 (70)

11.3现代都市型 (72)

11.4古城风貌型 (74)

11.5田园郊野型 (77)

11.6山林野趣型 (78)

12、近期建设规划 (81)

12.1分期建设规划 (81)

12.2近期建设目标 (82)

12.3近期建设路线 (82)

13、规划实施保障 (84)

13.1组织计划管理 (84)

13.2实施保障措施 (84)

13.3配套支持政策 (85)

图录

1、城市规划区旅游资源现状分布图

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3、城市规划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4、城市规划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5、城市规划区绿道网交界面分布图

6、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7、环湾核心区绿道网类型分布图

8、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控制区规划图

9、环湾核心区绿道网服务设施布局图

10、古城绿道规划布局图

11、绿道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图

12、城市规划区绿道网分期建设规划图

13、环湾核心区绿道近期建设规划图

1、导言

1.1规划背景与意义

1.1.1规划背景

(1)福建省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泉州市积极落实省政府组织开展的“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010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

为此,福建省提出“关于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全省要结合城市绿道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抓好“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攻坚突破,加快改变城乡环境和面貌,实现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点线面’工程中的“线”包括快线和慢线,慢线就是抓好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的建设,打造人居环境走廊。泉州市积极落实组织‘点线面’工程,为全市推动绿道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行动依据。

(2)泉州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泉州一直致力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先后掀起“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绿化上档次春季大行动”、“城市管理年”、“城市绿化建设年”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主题创建热潮,将绿道规划建设引入到城市建设中,将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3)绿道建设已在全球普遍开展,是世界城市建设新趋势

“绿道”理念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成功的运用于巴黎、伦敦等世界著名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了国际运动,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在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的指引下,珠三角各大城市率先引领国内绿道规划建设工作,青岛、台州、绵阳等也陆续加入绿道规划建设行列,绿道建设热潮是一种大势所趋。

1.1.2规划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宜居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形成集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有效遏制城市蔓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将绿色引入城区,为城乡居民开展户外活动提供空间,依托城市核心区“依山、临江、环湾、面海”的环境空间,辅以绿道建设,将极大促进泉州市宜居城乡建设。

(2)有利于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

通过绿道系统建设,可构建生态廊道,串联景观资源点,强化自然资源保护。通过串联起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海丝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等),使历史文化资源及周边的环境既能得到完整保护,又能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提高居民的地方归宿感和自豪感。

(3)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绿道控制区及绿化缓冲区规划建设,将城市间隔成多个组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绿道可串联起破碎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有助于生态网络的完善,有效构建人居环境廊道,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4)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

绿道可建设成为游客观光消费之道,除带来生态效益外,还能直接带动旅游观光、运动健身、宾馆餐饮等休闲产业和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直接壮大发展旅游业,拉动绿道沿线地区经济增长。

1.2规划范围与期限

1.2.1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层面: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

环湾核心区层面:包括泉州市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以及石狮中心城区,面积约1277平方公里。

1.2.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12-2020年;

近期规划:2012-2015年。

1.3规划依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的指导意见》;

(2)《关于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3)《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

(4)《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征求意见稿);

(5)《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6)《泉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7)《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8)《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

(10)《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11)《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

(12)《泉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3)《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14)各区(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部门专项规划等。

1.4规划技术路线

(1)基础条件分析

结合泉州市生态本底、景观资源、文化特色、设施基础情况以及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康体休闲等需求情况,进行资源调查和需求分析,确定泉州市绿道选线的综合分析。

(2)规划目标定位

结合政策要求、上位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提出泉州市绿道系统规划目标。

(3)规划方案

在规划目标定位指导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绿道规划经验、结合公众参与和各区县建设意愿,在规划区及环湾核心区两个层面确定泉州市绿道系统规划方案,明确规划结构、总体布局配套设施(交通衔接、服务设施、慢行系统)规划等。

(4)绿道特色内容规划

结合泉州特色,进行绿道专项规划研究,结合绿道建设进行古城绿道规划、土地功能引导与开发、绿道旅游发展策划等。

(5)近期建设规划、示范段详细规划及规划实施保障

图1-1 泉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2、绿道系统内涵及相关经验借鉴

2.1绿道系统内涵

2.1.1绿道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

——内设可供行人、骑车者及其它依靠非机动工具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员进入的景观游憩线

路;

——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绿道范围为绿道控制区范围,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其中绿廊系统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人工系统主要包括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交通衔接系统等。

2.1.2绿道的分级与分类

根据泉州市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特点,将泉州市的绿道分为现代都市型、历史文化型、滨海型、滨河型、 山林型、田园型等六种类型。

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将泉州市绿道分为省级绿道、市级绿道(包括市域绿道、市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

2.1.3绿道的主要功能

绿道建设是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四大主导功能。

图2-1 绿道功能图示

2.2相关经验借鉴

2.2.1深圳市绿道网络——凸显山海特质,体现滨海城市特色

深圳全市共规划建设2条滨海风情绿道,凸显城市滨海特质,沿滨海设置绿道串联沿海生活组团,构成“组团-轴带式”绿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16条山海风光绿道,通过从滨海向内陆延伸的绿道沟通海-城-山,强化城市山-海-城的特色体验,形成人与自然良好互动关系。

图2-2 深圳绿道网总体布局结构

2.2.2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花园城市”的构建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具有多层次性,由区域公园、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络四级体系组成,覆盖全国的绿地和水体,并网络连接六类开敞空间:自然的开敞空间(如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主要公园、体育与休闲用地(如露营地、体育场等)、隔离绿带(缓冲绿化带)、局部的绿化通道(如商业绿化步行街)及其他开敞空间(如军事训练基地和农业用地)等,与滨海地区连接,并将公园、新镇中心、体育设施和公共邻里连接。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为居民提供了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的健身径,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高了绿地空间可达性。

图2-3 新加坡“公园串联网络”

2.2.3美国遗产廊道——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20世纪60年代后利用绿道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在美国逐渐成熟,遗产廊道概念孕育而生。遗产廊道作为绿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型景观,是一种新遗产保护形式。

——美国的遗产廊道主要由4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

——举办参与性活动、节日,各种幻灯与图片的展示、展览、多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自我导向型游道(self-guided trail)的规划,吸引家庭与学校学生旅游。

图2-4 美国伊利诺伊与密歇根“遗产廊道”

2.2.4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借助绿道建设,改善环境、提升景观

清溪川是首尔市一条疏水内河,1950年代起遭受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市政府开始实施清溪川内河的生态恢复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工程。历时两年多拆除了5.8km的清溪川路和上面已经年久失修的高架桥,修建滨水生态景观及休闲游憩空间,耗资约3.6

亿美元。

图2-5 韩国首尔清溪川改造

2.2.5德国鲁尔区改造——借助绿道建设,推动旧城更新

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鲁尔区接着成功地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2.2.6经验借鉴

一、泉州绿道规划建设可借鉴深圳绿道规划建设经验,串联各生态要素和活动空间,注重滨海绿道的活动特色多样性,将滨海绿道塑造为展现泉州特色的名片;要注重沟通山、海自然资源与城市各个功能组团的联系,将山林景观途经城市空间连通滨海景观,展现泉州“山江城海”的自然生态特质。

二、可充分借鉴新加坡的“公园串联网络”模式,基于泉州“花园城市”的建设基础,依托河流水系、慢行设施基础,实施绿道建设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将规划区范围内的开敞空间、休闲用地、公园、体育设施、绿道隔离带、水库、大学园区、公共邻里等进行串联,积极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三、可充分借鉴美国遗产廊道的建设经验,通过不同的建设方式和组织模式,将文化色彩融入到绿道之中,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廊道、结合绿道举办多种文化节庆活动等,展现泉州的多元文化特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拥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称谓,遗留有商儒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文化)。

四、可充分借鉴韩国清溪川的相关建设经验,将绿道建设与河道整治相结合,通过新技术改善河流水质,结合优美宜人的景观设计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并解决以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的重点流域水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治理问题。

五、可充分借鉴鲁尔区“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福建省大力开展的“三旧”改造项目,以绿道系统的建设作为旧城改造、改善生态的重要抓手,在提升土地价值的同时,充分改

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宜居泉州。

清溪川改造后实景

清溪川改造前实景

3、相关规划解读

3.1《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福建省绿道网规划形成由6条绿道主线(2770公里)、3条绿道支线(138公里)和19处交界面组成的绿道网总体布局。

泉州市域内的省立绿道主要包括1号绿道(滨海绿道)和4号绿道(晋江绿道),省立绿道泉州段总长度约为345公里。其中,1号绿道(滨海绿道)以福建沿海纵向绿道为特色,沿福建海岸线从南往北走向,体现山海大观的景观特色,沿途经过泉州市的惠安民俗文化园、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崇武古城等17个主要节点;4号绿道(晋江绿道)以泉州母亲河晋江为主要脉络,体现闽南文化、莆仙文化,以戴云山脉为主要景观特色,突出乡土风情和土楼文化遗产,沿途经过泉州市的泉州开元寺、清源山、安溪茶博园等12个主要节点。

按照省绿道网规划确定的阶段目标,至2012年底,泉州应完成15公里以上的绿道建设;至2015年底,配合完成厦漳泉大都市区内的全部省级绿道及其串联工作,1号绿道(滨海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20年底,基本建成省级绿道网,确保省级绿道的互连互通。

图3-1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泉州市)3.2《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规划区空间结构

泉州市规划构建“一湾两翼三带”的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

一湾,即环泉州湾地区,作为整合强化的核心。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三大中心城区为主体,发展定位为城市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提升区域地位的战略核心。

两翼,指环湄洲湾南岸地区和环围头湾地区,是面向区域的支点。北翼构成主体为惠安和泉港,形成区域性石化产业基地,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未来对接湄洲湾的战略前沿地区。南翼构成主体以安海、水头为中心,整合石井、官桥和晋江南部等周边城镇,建设成为泉州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构筑泉厦、泉台合作平台。

三带,指战略提升带、战略预留带和战略辐射带,是支撑带动的纽带。战略提升带依托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等,连接主要集中建设的组团,作为培育区域服务职能的空间载体。战略预留带形成居住、旅游功能发展带,同时是城市远景拓展的主要空间。战略辐射带利用泉三高速公路和其它快速路等,形成面向内陆山区的辐射带动发展带,未来进一步发挥泉州对西部山区,乃至内陆省、市、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3-2泉州市规划区总体空间结构图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以“一湾四山两江”的生态基底为依托,采用“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规划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湾:在环泉州湾地区精心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职能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国际商务、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主体是环湾的五大区域性功能中心(东海行政中心、洛秀科技创新中心、仙石企业决策中心、西滨生产服务中心、蚶江商贸物流中心)和市域商业中心。

四区:以晋江、洛阳江为自然分割,形成中心片区、江南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四大功能区。

多组团:共规划形成12个组团,包括中心片区的中心组团、东海组团、城东双阳组团、北峰丰州组团;江南片区的江南池店组团;东部片区的洛秀张坂组团;南部片区的仙石西滨组团、蚶江祥芝组团;以及外围的河市马甲、黄塘、崇武山霞、磁灶等组团。

图3-3泉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泉州市绿道应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条件,以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明确城市的发展策略和战略重点,连通规划区内重要的城镇,与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相协调,突出泉州绿道的地域特色,3.3《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30)》

(1)规划区绿地规划结构

泉州市规划区绿地结构为“一片、一带、三轴、八核、多廊、多园”。

一片:由西部、南部与北部的山地、山前的丘陵、台地,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构成生态背景和绿色屏障。

一带:由泉州沿岸规划建设的海防林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构成。

三轴:结合重要山体生态斑块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与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规划形成三条绿化主廊道,将主要城市建设区隔离开来。

图3-4泉州市规划区绿地规划结构图

八核:包括除西部连绵成片的森林、山地、湖泊以外的自然保护区、重要山体、湖泊及其周边生态涵养范围。从南到北依次是虎岩山、大寨山、清源山风景区、桃花山海鸟自然保护区、泉州湾生态湿地、紫帽山、灵源山、灵秀山、宝盖山和龙湖。

多廊:连接城镇建成区中的绿地与外围生态绿地,并在生态保护区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包

括以水系为依托的绿化廊道;沿主要交通干线绿化廊道;各城镇组团内部生活与产业片区间绿

化隔离带。

多园:指相对独立分布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形成城市居民的休闲绿地。 (2)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结构

泉州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一湾、两核、两江、四山、多园”的网络绿地结构。 一湾:为泉州湾,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沿江发展到沿海发展的纽带,也是城市未来景观游憩和休闲度假的要地,构筑泉州沿海风光带的依托。

两核:一是由桃花山、大坪山、洛阳桥古桥、红树林保护区构成城市自然生态文化核心;二是以老城区历史文化为主导的历史文化核心。

两江:为洛阳江和晋江,是泉州联系山海的通道和景观休闲的基地。

四山:为清源山、紫帽山、安峰山和文笔山(含龟山),为构建城市山水骨架和生态背景的重要依托,也是山林风光和体验历史文化的载体。

多园:多园指相对独立分布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形成城市居民的休闲绿地。

图3-5泉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结构图

通过分析泉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得知,泉州市城市生态格局是以海湾、江岸、山体、公园为主体,形成山城相依、水系绕城、绿网交织、绿块镶嵌的网状绿地结构。泉州市绿道应遵循城市的生态山水格局,结合城市景观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身独特的景观资源条件,尽可能的将城市开敞空间联系起来,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3.4《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总体规划》

规划根据中心城区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特征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构架,确定城市总体景观特色为:个性突出的传统历史景观、丰富的文化景观、山、江、城、海一体的山水城景观、花繁林茂的绿化景观、温和亲切、秩序井然、整洁舒适的街道景观。城市景观总体印象为“江海山色刺桐红,多元文化并蓄兼容”。中心城区规划分为六个景观风貌区,分别为:传统历史景观风貌区、传统历史景观风貌缓冲区、民俗文化景观风貌区、现代景观风貌区、产业景观风貌区、自然景观风貌区。

图3-6泉州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图

泉州市绿道网规划应以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目标为导向,针对不同的景观风貌区,提出相应的规划要求,将自然山水有机地融入城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地方文化,塑造多元文化的城市形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绿道建设。

传统历史景观风貌区 传统民居建筑 清源山风景名胜

3.5《泉州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泉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中心区、二轴、三大旅游特色产业集群”的总体布局。

一中心区:大泉州“文化休闲”旅游区;

两轴:蓝色滨海旅游轴与绿色生态旅游轴;

三集群包括:泉北“惠女风情”滨海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泉南对台滨海运动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泉西安永德温泉生态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绿道作为一种线性的开敞空间,能起到连接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址等景观点的作用,泉州市绿道应结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布局,合理安排线路,使绿道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衔接得更加紧密,加强对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3-7泉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分区图3.6《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

《泉州古城保护整治规划》提出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重点在展示探究、回归体验、传统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利用,并重点突出“四区、一轴、一环”的构架。

其中,四区:开元寺、旧馆驿区;承天寺、元妙观区;文庙、后城区;城南聚宝街区。

一轴:中山路轴线。

一环:水陆环线。

泉州市绿道应与泉州市古城保护规划相协调,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继承和延续泉州历史文化,发挥名城优势,突出名城特色,改善古城的环境,促进古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图3-8古城重点保护地段规划图

3.7小结

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优越的区域发展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特征和优势。泉州市绿道应以泉州市相关规划为指导,与城市发展战略、空间结构、景观风貌、绿地系统和历史文化环境等实现良好对接;整合泉州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创造和谐而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突出城市特色;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合理有序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推动泉州区域性“宜居城市”的建设。 4、绿道选线基础条件分析

4.1生态格局

泉州市枕山面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高中山、低山向丘陵、台地平原(海域)过渡。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及丘陵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9%,平原及台地约占21%,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态整体格局构架为“山、江、城、海”——北部连绵的群山、(东西溪) 晋江和洛阳江、环泉州湾的主城区及辽阔的海域。

图4-1泉州市生态格局示意图

(1)自然山体

山体主要位于西北部,是泉州最主要的地貌类型;在东南部,则是由丘陵和冲积平原共同

构成的从西部致密山林景观到东部开阔海洋景观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了众多的低山、丘陵,

主要有清源山、紫帽山、文笔山、小阳山、桃花山、罗裳山、灵源山、灵秀山、宝盖山等,海拔一般在100-150米之间。

(2)河流水系

发源于戴云山麓的泉州的母亲河——晋江是泉州市第一大河,也是福建省三大河流之一,上游分东西二溪,东溪经永春,西溪经安溪,于南安双溪口汇合为晋江干流,奔流入海,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0.56万平方公里。

洛阳江发源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南麓,从北向南流经马甲、河市等低山、丘陵,在万安街道桥南注入泉州湾,全长约45km,流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3)海岸水湾

泉州海域辽阔,面积达7864平方公里,沿海浅海滩涂面积78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208个,大陆海岸线长541公里,有“四湾十六港”之称,比较大型的海湾主要有泉州湾、湄州湾、围头湾、深沪湾。

泉州拥有丰富的海底景观资源和诱人的海滨美景,如晋江深沪镇海岸一带古森林遗迹和近万年的牡蛎礁,金沙湾、月亮湾、石狮闽南黄金海岸等。

清源山晋江

洛阳江黄金海岸4.2景观资源

4.2.1自然景观资源

泉州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清源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南北对峙的清源山和紫帽山又名“对山”,是泉州的两大游览胜地。全市目前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共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风景名胜区2处,森林公园16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万公顷。其中,主要包括有清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山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为增加绿道的吸引力,选线时应结合各地各类景观资源的分布,优先考虑经过或连接这些区域,将这些景观资源尽可能串联起来,以丰富绿道的内涵。此外,滨江景观和滨海景观也是泉州自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选线应尽量引至海滨,如沿海大通道、晋江、洛阳江以及所串联的各类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等。

图4-2泉州市规划区自然景观资源分布

表4-1 泉州市规划区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县、市)

区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泉州 (鲤城、丰泽)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泉州森林公园、紫帽山森林公园(鲤城)、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桃花山候鸟自然保护区、泉州江南龙岭生态旅游度假区、西湖旅游度假区、十八坎休闲旅游度假区、“晋江干流、北高干渠、南高干渠”生活饮用水地表水一级保护区

洛江 仙公山风景名胜区、罗溪省级森林公园、金威航空旅游城

泉港 泉港大雾山森林公园、陈潭山森林公园、泗洲水库水源自然保护区、陈田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晋江 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紫帽山风景名胜区、石壁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石狮 石狮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

南安

南山森林公园、南安康美雪峰森林公园、南安灵应省级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南安洪梅灵应风景旅游度假区、九日山海丝文化旅游区、蔡氏古民居旅游区、天心洞旅游区、灵应旅游区、雪峰旅游区、南安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桃源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惠安

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青山湾旅游度假区、崇武大唐国际旅游度假区、“洛阳江、黄塘溪、锦芳水库”水源一级自然保护区、“菱溪水库、梅山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惠女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4.2.2人文景观资源

泉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并存。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涉及海外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古代建筑、地方特产等各个方面,形成海丝文化、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

全市文物古迹众多,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5处,其中国家级20处,省级48处,素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著称于世,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净寺,世界唯一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唐代时期前来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和雄伟的东西塔,反映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九日山祈风石刻,深受台胞和海外侨胞景仰的妈祖天后宫,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及陵墓,及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集惠女民俗、海滨风光和石雕艺术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

此外,泉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也非常有名。以泉州(鲤城)古城为主体。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变迁,古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地方传统风貌的街巷,这些街巷及其周边的建筑与环境因素伴随着古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景观。

城市的人文景观是城市活力与特色的重要体现,绿道选线应结合各地人文资源的分布,发掘、保护和加强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

图4-3泉州市规划区人文景观资源分布

表4-2 泉州市规划区主要人文景观资源点

区、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国家级:清净寺,开元寺,泉州天后宫,泉州府文庙,德济门遗址

省级:崇福寺,李贽故居,杨阿苗民居,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承天寺经幢,施琅故宅,通淮关岳庙,石笋,泉州闽国铸钱遗址

鲤城 市级:元妙观、谯楼、承天寺、府城隍庙、铜佛寺、定心塔、县城隍庙、蔡清故居、清白源井、后城古街巷、花桥慈济宫、安福寺、宝海庵、石笋桥、曾从龙状元井、顺济桥、白耇庙、苏夫人姑庙、富美宫、祖闾苏民居、释迦寺、庄际昌状元祠、泉郡接官亭、万正色故宅、老范志大厝、黄宗汉故宅、泉西基督教堂、朱鑑祠、古店朱衙、奉圣宫、安礼逊图书楼、施琅夏园、黄氏宗祠、旧馆驿、古街巷、吴茂华宅、吴树第宅、通天宫、锡兰侨民旧居、永潮宫、蒋报企旧居、叶贻根、傅梓春华侨旧居、二战时期中共泉州特支委所在地及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林伋墓、陈公纯墓、蒋以麟墓、蒋报企墓、蔡公泉摩崖石刻、紫帽山摩崖石刻、一峰书院梅石书院碑记、《修理南涂二关外水利碑》、《铁炉庙记》碑、“奉督抚两院示禁”碑、泉州市舶司遗址、朱熹小山丛竹坊、圣公宫清代壁画、罗城城濠沟

国家级:泉州港古建筑 (关锁塔、六胜塔、真武庙等),施琅宅、祠和墓,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清源山石造像群

省级:弘一法师舍利塔,泉州明代丁氏回族墓群,王审邽墓,清源山摩崖石刻

丰泽 市级:《急公尚义》坊、福清寺、海印寺、美山天妃宫、千手岩、蟳埔顺济宫、东岳行宫、魏氏家庙、长春妈祖宫、文兴宫、宁海庙、陈碧峰旧居、顾珀墓、王用汲墓、富鸿基墓、黄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塔、温革墓、庄夏墓、锡兰侨民墓区、陈庆镛墓、何逖基墓、魏九郎墓、蔡清墓、寡妇墓、陈埭丁氏祖墓群、苏懋祺墓、苏大山墓、李根香、林朝素墓、江加走墓、金山寨、东门碗窑、郑成功焚青衣处、南少林遗址、东湖、乌屿码头遗址、七里庵古地、《晋澄李先生祠记》、《万公惠乡碑记》、大坪山摩崖石刻、清源洞(并入清源山石刻)、龟山岩(并入清源山石刻)

国家级:陈埭丁氏宗祠,施琅宅、祠和墓,草庵石刻,磁灶窑址(包括金交椅山窑址)

晋江

省级:俞大猷墓,西资岩石佛,南天寺石佛及摩崖石刻,古檗山庄石刻,龙山寺木雕及千手观音 区、市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市级:东石寨、溪口山窑址、东石白沙古战场、李卓吾妻黄宜人墓、大桥、吟啸桥、江上塔、星塔、深沪湾古森林遗址、烽火台、陈琛墓、林武苴墓、林欲栋墓、林欲厦墓、汪芳山墓、张瑞图墓、西陡门、陈埭石经幢、陈翁桥、池店石经幢、崇真殿、东洋桥、霁云殿、南岳庙、适南亭、新店石经幢、结砖福利桥、御赐桥、白毫庵、丁氏祖祠、东石朱文公祠、刘埯塔、三公宫、无尾塔、庄用宾故居、状元衙、紫竹寺、涵口古建筑群、安海古庙、宝泉庵、蔡道宪祠、丁拱辰故居、节孝流芳坊、龙江禅寺、庆莲寺、天后宫、画马石、洞内摩崖造像、秀林山摩崖石刻、灵源山摩崖石刻、紫帽山摩崖石刻、印度教石刻、璧山崖刻、福全城摩崖石刻、青阳乡约记碑、正统崖刻、龙湖祈雨颂德碑、金井烈士陵园、晋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内坑烈士纪念碑、淞江斗门、华表山古寨、黄护、黄逸墓、李英(李五)墓、蔡诒河墓、赤虾墓、檗谷黄氏大宗祠、凌霄塔、青阳庄氏家庙、安海朱祠、定光庵、朵莲寺、金粟洞、闽台粘氏大宗祠、普尼堂、钱江施氏家庙、吴鲁故居、留从效庙、浯里裕后铭碑、金井基督教堂、李昭璜故居、金鸡水利纪念碑、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部旧址、毓秀楼、铁灶山摩崖造像、福全城墙遗址、瑶林许氏始祖陵园、许燮陵园、深沪延陵吴氏祖墓、张弥臬墓、洪富墓、李约斋墓、庄用宾墓、扬林石径幢、洑田庙、竺世庵、金井、镇海宫、后湖石塔、民生亭、张瑞图宅、晋江沿海妈祖庙金井东宫古地、霞里宫、深沪深林宫、锡福堂、上方张氏家庙、洋埭林氏宗祠、柯氏祖厝、珠泽蔡氏宗祠、洪氏节孝坊、福林寺、长顺建筑群、王起教宅、陈清机宅、济阳楼、蔡敦福宅、蔡及时墓、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第一次干部会议会址、安业民烈士纪念碑

国家级:洛阳桥

洛江

市级:龙潭拱桥、暗林顺济宫、龟峰岩、刘氏家庙、贞义姑祠、“孝节”坊、青阳室、吴觐寨、谢氏、曾氏土楼、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陈军门墓、郭宗磐墓、赵建郁墓、万正色墓、俞大猷重建濠溪桥碑、双髻山石刻、水尾树碑、梧宅冶铁遗址、留公陂、玉泉康济宫、

国家级:崇武城墙,施琅宅、祠和墓

省级:安固石亭,青山宫,惠安刘氏民居,惠安孔庙,净峰寺弘一法师故居,王潮墓,施世纶墓

惠安

市级: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音楼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窑古窑址、刘望海墓坊、青龙桥、辋川桥、莲城遗址、科山寺、昭惠庙、岩峰寺、一片瓦寺、瑶台、龙喉、狮石台崖刻、王潮墓文笔山崖刻、试剑石崖刻、秀峰岩崖刻、治山治水纪念碑、兰飞鹤烈士纪念碑

区、市 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邱二娘起义遗址、平山寺石塔、浮山石塔、东山城遗址、云峰庵、义波祠、康朗家庙、龙船尾山石佛龙泉宫龙柱、碑刻、龙泉井、溪龙寺石雕龙柱、“惠安暴动”红军二团军事会议旧址——飞凤寺、“惠安暴动”屿头山战役临时指挥所旧址——屿头山土地庙、吴仁禄墓、黄忠墓、黄宗旦墓、百崎回族郭氏墓群、埔塘经幢、李恺、李慎乡贤祠、白奇石亭、孙氏家庙、黄氏家庙、凤阳宫、葛山宫、西峰后宫、郭氏家庙、青山庙碑刻、石狮“八·六”反围剿纪念碑、孙嘉安墓、林富春墓、灵瑞山寺、螺城天后宫、九峰寺、灵源寺、獭窟妈祖宫、岩古寺、浮山寺、武功大夫第、红卫水库“魁星像”、“锦豀”碑刻、七丘山战役烈士纪念碑、孙经世墓、崇武城南门关帝庙、张岳家庙、崇武天后宫、龙溪庙、盘龙护龙宫、彭城护海宫、五陈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宣美陈氏大宗祠、科山庄先生祠石刻、溪底妈祖宫、登庸武庙、灵山寺石刻、李文会府宅古井、灵惠庙双孔井、石鼓、“惠东暴动”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庄兆璋墓、陈金城故居、廖氏家庙、辋川妈祖庙、后塘武庙、灵惠庙、龙山书院、越王宫、崇武北门灵安王宫、吴氏宗祠、灵安宫、五峰宫、云山宫、虎屿岩观音石雕像、三山宫、峰崎何氏宗祠、崇武前垵陈氏宗祠、潮显宫、居仁提督衙、程氏家庙、辋川下四家陈氏祖厝、书馆、庄承祚故居、凤山宫、洛阳镇张氏大夫第、何琼玖故居、郭仕敏父子墓、何嗣韩墓、正顺王宫、麟凤庙、笔架寺、崇武东岳庙、崇武三官宫、辋川城隍庙、戴卓峰思德祠、螺城东岳庙、大中寺、孙经世故居、社内庄氏家庙、梅庄庄氏家庙、金山边古民居、郑氏家庙、潘氏家庙、三赵祠堂、曾氏家庙、坑内外石塔、利济桥、苏氏大宗祠、秀涂港史迹、古井禅寺碑刻、三宝宫石雕佛像

省级:沙格灵慈宫,黄素石楼

泉港 市级: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蚁山遗址、槐山瓷窑址、曾炉寺冶铁遗址、龟石山烽火台、天湖山烽火台、林禄墓、黄理墓、庄应祯墓、卢琦故居、天湖岩寺、仙境塔、大德桥、虎岩寺、圭峰塔、郭良故居、九峰山烽火台、乌石宫、东岳庙、无量桥、朱成吉烈士纪念碑、出氏家庙、郭氏家庙、九峰山寺、连氏家庙、莲山宫、龙凤宫、龙济宫、龙见宫、前黄祖祠、青龙洞、青狮古洞、清莲庵、山头寺、侍卫府、太白峰寺、望海楼、燕山寺、义烈庙、永全社、曾炉寺、重光寺、庄氏家庙、离相寺、瑞云殿、白石宫石雕、抗战时期中共惠安县委地下党中心据点旧址、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中共惠安县委特支驻地、陈平山烈士纪念碑、地下党惠安县委三朱支部旧址(朱汉膺旧居)、惠北抗捐大同盟(昆山寺[宋])、惠北抗捐大同盟(圆通寺[宋])、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

国家级:泉州港古建筑 (关锁塔、六胜塔、真武庙等)

石狮

省级:永宁城隍庙,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区、市主要自然景观资源点

市级:玉澜桥遗址、高三弟墓、八角井、蚶江石经幢、后垵石径塔、林銮渡、水尾塔、塘园佛塔、金相院摩崖石刻、永宁卫摩崖石刻、再借亭碑记、虎岫寺摩崖石刻、李子芳烈士故居、永宁人民蒙难纪念碑、周东泉墓、郭氏回族始祖墓、陈有纲墓、凤里庵、慈航庙、进士坊、“四世一品”祠、“南邦寄重”坊、城隍庙、景胜别墅、董云阁烈士故居

国家级:安平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郑成功墓,九日山摩崖石刻

省级:陀罗尼经幢,延平郡王府,五塔岩石塔(石刻、佛像),南安中宪第,南安林氏民居,莲花峰石刻,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

南安

市级:试剑石崖刻,郑明骏墓,岭兜烈士纪念碑,义和寨遗址,飞瓦岩,翔云革命烈士纪念碑,铳城遗址,龙喉、狮石台崖刻,“海视师”石刻,邦伯坊,王潮墓文笔山崖刻,一片瓦寺,沈佺期墓,太乙真人庙,宋氏封太乙真人杨仙公墓,鲤鱼桥,天心洞,曾氏祖墓群,小身洞弥陀造像,一片寺石刻及石塔,石室岩革命旧址,林贤墓石刻造像,通郭桥,白云寺,林路故居,城隍庙,甘棠井,丰州书院,武荣慈济宫,六朝古墓,唐丞相姜公辅墓,庙下墓群,傅居献墓,答刺真墓,“独立千古”石刻,师姑塔(墓),唐学士韩偓墓,林贤墓石刻造像,大尾洋窑址,桥亭下桥,尤宗暨王氏墓,瑶台

4.3城镇建设与人口分布

4.3.1城镇建设

根据统计,泉州市规划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356.6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2.53平方米。从泉州规划区范围的遥感影像分析可以看出,泉州城镇建设用地呈现比较明显的组团布局形态,城镇规模急速扩大,城镇连绵密集的空间形态非常明显。

规划区内城镇主要包括泉州市辖区、泉港、晋江、石狮、惠安、南安12镇。根据规模等级和城镇的发展性质,对各城镇给定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泉州市辖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港是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港口新城;晋江是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惠安是全国著名石雕之乡,港口工业旅游城市;南安是著名侨乡,工贸城市。

图4-4泉州市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分布

4.3.2人口分布

常住人口口径下,泉州规划区范围内2007年总人口53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2%;城镇人口291.1万人,城镇化水平54.4%。

户籍人口口径下,泉州规划区范围内2007年总人口41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1.7%;城镇人口153.1万人,城镇化水平36.8%。

表4-3泉州规划区2007年人口情况(单位:万人)

市辖区 晋江市 石狮市 惠安县 南安12镇 总计 总人口 130.3 158.7 54.5 93.2 98.9 535.6 常住 口径 城镇人口 98.0 73.9 40.1 38.1 41.0

291.1 总人口 102.4 104.5 31.2 93.8 84.2 416.1 户籍 口径

城镇人口

62.8

37.1

10.1

13.6

29.5

153.1

为方便城镇居民使用,绿道选线应尽量靠近城镇建成区,以尽可能服务较多的人口;将城镇用地串联,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根据各城镇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需求,给绿道赋予不同的使用功能,展现绿道的地方特色。

图4-5泉州市规划区城镇人口统计图

4.4交通系统

泉州市道路交通条件发达,已形成了以福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和国道(G324)、省道(S201、S307、S308)等为主体,以县乡道路为补充的市域公路网,构建了村村通公路体系。

根据《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泉州都市区对外公路系统规划形成“四纵、三横、构一环”高速公路骨架,内部快速路系统规划形成“两重环湾+多向放射”的网络式格局。根据最新《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未来规划区内将建设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线路长度共计约326公里。

绿道作为城市的一种线性开敞空间,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道路本身是绿道网建设的重要路面支撑;另一方面绿道网要与交通网建立换乘,以方便居民便捷进入绿道。泉州市绿道应加强与城市公共道路交通的衔接,合理利用交通服务设施,结合城市重要公共交通站点、汽车站、火车站点及城市轨道站点等换乘枢纽,方便绿道网与各种交通方

式的对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为城乡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

图4-6泉州市交通系统分析

4.5旅游需求

泉州市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已基本进入了比较成熟的旅游经济形态,多种旅游方式并存。

国际惯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国内旅游需求增长期,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达到2000美元,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达到3000美元,向度假旅游升级;达到5000美元,进入成熟度假经济时期。

2010年泉州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444万人次,旅游规划确定2015年达到5000万人次,按7-10%的增长水平,规划2020年约达8000万人次,2030年达1.5亿人次(旅游天数以280天计)。

参考国内外有绿道建设的相关城市的经验,规划期与绿道相关的旅游活动约能占到各类旅游活动构成的20%,按照自行车骑行心理环境容量50米/车,人均旅游骑行时间1.5小时,绿道自行车旅游平均通行时间6小时/天(假设全部绿到均匀使用)。则根据单日旅游人口水平,估算2015年、2020年、2030年需要提供的绿到长度约为500公里、800公里以及1500公里。

图4-7泉州市旅游系统规划图

4.6选线模型与综合分析

规划通过构建绿道选线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对泉州市绿道选线的基础条件进行评价,客观分析绿道选线的适宜性。

4.6.1基准模型

基于泉州市现状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直接叠加法中的空间叠加法(overlay),并

辅以多因子评价以及德尔菲专家评分法,对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进行定量为主的分析评价,通过

对基于单一主导因素形成的空间假设的叠加,形成体现共性与差异的复合“图底关系”,得出适合绿道选线的空间适宜度评价分级。

图4-8基准模型

4.6.2修正模型

在对空间适宜度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定性为主的科学判断,对绿道局部线路进行修正。通过塑造空间连通性强,网络覆盖性强的理想且合理状态下绿道空间布局,综合确定泉州市规划区各级绿道网络。

图4-9修正模型

4.6.3评价体系

在基准模型的计算中,选取的因子分为2大类,即生态本底因子和景观资源层因子;修正

模型选取的因子主要包括设施基础、需求指引和空间规律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专家打分的方式,对每个因子按照评分等级进行等差赋值,并确定权重,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表4-4选线模型权重系数及评分方法

4.6.4综合分析

图4-10选线适宜度综合评价图

生态本底优势

修正因子

生态本地 景观资源

修正因子

5、规划目标与原则

5.1规划目标

依托泉州市“山、江、城、海”的自然生态格局,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构筑多元文化融合、山水相连、低碳节能的多类型、多功能、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通过规划建设,把泉州绿道打造成:

历史文化之道——促进海丝文化、宗教文化、闽南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域人文特色;

山水自然之道——串联自然生态景观,与自然山水共生,塑造亲近自然的空间,展现自然山水之美;――

健康生活之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城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5.2规划原则

(1)生态地域性原则

以支持构建泉州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依托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山、海、江、城”的特色生态基底空间,保持和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及沿线的生态功能、生态景观,突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多元文化优势,把握绿道规划的生态性要求和地域性特点。

(2)网络连通性原则

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泉州北、中、南的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等自然生态系统,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河流水系,构建南部滨海型绿道、中部山林水系型绿道、北部山林型绿道,利用水系连通南中北的绿道系统,发挥绿道沟通与联系自然生态斑块和历史、人文节点的作用,将各种类型绿道贯通成网布局,构建城市居民进入郊野的通道。

(3)安全人性化原则

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规划原则,以慢行交通为主,避免与机动车冲突;通过制定绿道安全使用指南,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以及与游客人身安全密切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充分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体现绿道人性化的要求。

(4)便利可行性原则

加强绿道网与泉州城市公交通系统及慢行系统的衔接,完善换乘系统,提高绿道网的可达性,完善绿道的各类服务设施,方便城乡居民的便利使用;充分结合泉州市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规划选线和服务设施布局,选择质优价廉的建设材料,使绿道规划实施和具体建设工作可行。

5.3规划策略

(1)突出山海景观、保护生态环境

绿道的规划建设应突出泉州“山、江、城、海”的生态要素,突出“枕山面海”的生态格局,契合自北而南的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等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山林绿道、山水绿道及滨海绿道的序列特征,绿道建设尤其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展现外围的生态屏障特征、中围的“文笔山、桃花山、清源山、九日山、紫帽山、灵源山、灵秀山、宝盖山”

的近

慢性与绿道系统规划

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项目组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

绿道网的建设规划方式和管理

绿道网的建设规划方式和管理 发表时间:2018-06-12T09:43:11.5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宋宸[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绿道的建设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我国绿道思想雏形的产生较早,但近代以来的城市绿道发展的较为缓慢,我们在绿道网的规划方式和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绿道的建设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我国绿道思想雏形的产生较早,但近代以来的城市绿道发展的较为缓慢,我们在绿道网的规划方式和管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发展绿道网的同时要兼顾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管理也需要更加模式化和具体化,并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居民对于绿道网的认识,从而加强居民的自觉维护意识,除了内部改 革以外,还应该动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综合分析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绿道网建设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量少走弯路。我国绿道网的建设需要我们一直站在科学的角度进行审视,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努力。 关键词:绿道建设;规划方式;绿道管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诸多改善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措施应运而生。“绿道”概念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和谐的同步发展。城市绿道在绿化城市同时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放松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我国的绿道建设起步比较晚,大范围实施成功的城市案例也屈指可数,在当代人类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时,绿道的建设规划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绿道网建设在我国的发展 1.1我国“绿道”思像的雏形 中国人最讲究天人合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的周代就有了关于“绿道”的雏形,周朝修建的周道便很好的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周道的石板节节相接处就有一定空隙。使得小草得以生长,道路两旁值有绿树,下雨天雨水流向低洼的地方,使得草木得到水分。这样的设计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只是当时走在路上的只有人和牲畜,因此“周道”行得通,放在当下科技发达的时代各种交通工具将大路堵的水泄不通的形势下,也就另当别论了。 1.2“绿道”的发展过程 “绿道”一词正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中,原意为一种与生态景观相结合为行人和骑车者提供休闲娱乐和活动场地的线型开阔空间。在长时间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些国家对于“绿道”的研究和设计已经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果。我国近代引进这种思像比较晚,对于绿道网的建设更是刚刚起步,比较成功的有珠江三角洲的绿道网建设。该工程开始于2010年历时3年完成,已成为全省以及全中国的标志性工程。珠三角的绿道网很好的解决了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是我国绿道网建设的重大成就。但在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绿道网建设事业仍存在诸多不足。 二、关于城市绿道网的规划方式 2.1因地制宜 城市绿道的建设通常来讲都是依山傍水,在建设线型空间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范围,因此绿道网的建设选址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仍然以珠江三角洲的绿道网为例,基于中国传统的理念,该区绿道网的建设更加注重这座城市原本的元素,根据“山”“江”“海”“林”等原素开展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步完善加强,创造更加优异的生态长廊。因此可见,绿道网建设的重要根据就是因地制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在城市的建设中仍然适用。 2.2将目光放到长远的角度 绿道网的建设不可能完成于一朝一夕,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它的规划需要考虑到诸多可变元素,例如城市发展的规模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城乡的均衡等等… 在当下这个多变的时代,我们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根据时代不停的改变,不断的完善才是正解,因此我国在建设“绿道网”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国家也应支持有关于环境生态建设等部门的发展,各个高校加大培养有关专业人才的力度,源源不断的为“前线输送人才”,欧美等各国在不断地发展和研究中才得到了现在的成就,我国也应把绿道网的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当下的时代城市环境的保护关乎人类以后的发展。 2.3将“绿道网”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 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7月28日根据当下我国的国情讲话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有一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此处讲的“科学发展”并不是说我们只发展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而放弃环境,更不是完全以保护当下的生态系统为中心,不要经济建设了。要的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统筹”。在“绿道网”的修建中,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以多为好,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状况,做出合理的规划,使“绿道” 带动起城市的“呼吸”,让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三、绿道的管理“道阻且跻” 3.1绿道网建成后面对的主要问题 绿道的建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在绿道建成之后面我们临着更加严俊的考验,一些绿道的建成可能会吸引“外来”物种的入住,影响和危害原本的生态链和系统结构。绿道网建成后更是面临着维护和整改的问题,毕竟城市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极其迅速,要时刻保持绿道网的建设和人们的需求相适应。政府相对应的保护政策不够完善,等等。 3.2建立完善有关于绿道管理的机制 绿道的发展在我国并没有太长时间,但是取得的成就和成果值得重视,我国政府机关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但是并没有成立相关的机关部门去专门的进行管理保护和功能开发,于是乎我国的绿道网仍处在一个“有人生没人养”的状态中,但反观其他绿道机制已经较为完善的国家,这一方面做的就很好,于是“绿道网”系统可以很好的很长久的,更加与人类和谐的发展下去。所以我国应该加快成立这一部门的进程。

城市绿道介绍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如今的人们更多地渴望到山林海边寻求惬意,踏上没有噪音尾气的城市绿道。而这份渴望,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在我们身边实现,贯穿整个城市的绿道网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今后,市民朋友或许只要出门走上几步路,就能踏上精心设计、设备齐全的绿道,尽享自然惬意。 什么是绿道?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上应有自行车专用道,还有驿站 “绿道,简单地说就是绿色生态之道。”绿道是提供给行人、骑车者休闲健身的道路,也被认为是慢行之道。 绿道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里面有自行车道,有步行道路,有绿色的环境,有标识系统,还有停下来休息的地方,类似于古代的驿站。 绿道特征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我国国内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

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与人行道的区别? 人行道:上班绿道:休闲 绿道与人行道有何区别?绿道和非机动车道在一般情况下是分开的,非机动车道从城市功能来说是供日常生活,包括上班行走的一条道路。绿道是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当绿道由于很多原因不能连贯时,可能借用非机动车道使绿道连接起来。 绿道六大组成要素: 一、绿廊,由现行的带状空间两侧来控制一定的绿化控制带,这个绿化控制带通过景观修复来打造绿廊。 二、游径,在绿道里面设计一定的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和水道等非机动车道游径系统。 三、标识,通过标识牌、标识信息的设计,让大家在绿道里安全行驶。 四、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系统。 五、服务,在一定的范围内设计驿站,保证市民享受到服务设施。 六、发展节点,绿道不单单是一条线,在绿道网络上依托森林公园、市域公园发展为绿道的重要节点。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2012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 附图 (19) 附表 (22)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2018年增城区绿道建设管理工作任务和进展情况表

附件 2018年增城区绿道建设管理工作任务和进展情况表 序号工作 任务 具体项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工作内容和目标成效完成时间进展情况 1 (一) 精品乡 村绿道 建设 增城区白 洞森林公 园绿道建 设工程 区林业和 园林局 中新镇、 区水务局 围绕白洞水库周边,新建白洞森林公园 绿道,全长15公里(2018年建设10公里, 2019年建设5公里),设计标准宽 2.5-3米 绿道,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沿线设置 驿站、观景平台、标识标线指引,种植赏花 乔灌木等。 2019年 6月底 2018年增 城区(中 新镇)新 建绿道建 设工程 中新镇 区林业和 园林局、 区农业局 新建五联村绿道,全长5公里,设计标 准宽2.5米绿道,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配套驿站、护栏、标识标线指引等。 2018年 12月底 2018年增 城区(派 潭镇)新 建绿道建 设工程 派潭镇 区林业和 园林局、 区水务局 围绕石马龙水库周边建设环湖绿道和汉 湖村连接线,全长5公里,设计标准宽 2.5 米绿道,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配套绿 化、护栏、标识标线指引等。 2018年 12月底 — 1 —

序号工作 任务 具体项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工作内容和目标成效完成时间进展情况 2 (二) 健康步 道试点 打造 徒步径 派潭镇、正 果镇 区国土 规划局 结合吕田镇莲麻村至正果镇徒步径与周 边整体提升片区策划,利用穗东北的派潭镇、 正果镇大片山区乡村,划定“步行都市”行 动计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的行动范围,形 成徒步径活动区域,打造健康慢游优质品牌。 2018年 12月底缓跑径 区林业和园 林局、荔城 街、增江街 区卫生和计 划生育局 选择荔湖环湖绿道(10公里)、增城广 场(1公里)、增江画廊两岸(各2公里)作 为示范点,建设人与自行车分离的缓跑径, 以设起点、定里程、达效果为建设理念,沿 线设置健康知识宣传、距离步数指引、功能 解说、安全提示等,加强健康生活认识和进 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2018年 12月底 3 (三) 配套服 务质量 提升 重点提升绿 道驿站(卫 生间)配套 服务 各绿道责任 主体 区林业和园 林局、区农 业局、区文 体旅游局 一是规范驿站运营,加强从业人员的综 合能力培训,提升服务水平;管理单位制定 应急措施,运营单位定期上报运营情况;在 重点驿站和服务区配置视频监控、急救箱、 救援车辆等,安装无线网络和无线电话充电 桩。二是积极引导农民从事休闲农林业、特 色种养业、旅游服务业等经营活动,吸纳农 民参与到绿道产业链各环节和后续运营服 务,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让 农民充分共享绿道增值效益。三是加快推进 旅游厕所革命,绿道范围内的驿站、服务区、 旅游节点的厕所应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 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绿道周 边的单位厕所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鼓励有 条件的增设和改造第三卫生间,并设置无障 碍通道和指示牌。从而不断提高市民游客满 意度和认知度,推动全域旅游示范,打造荔 乡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2018年12 月底 — 2 —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 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 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 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 年) 》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 年; 远期:2015~2020 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 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 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 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 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 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 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 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 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 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 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 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 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 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 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 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

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城市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广州市黄埔区绿化维护队欧阳苍山) 绿道有两部分意思表达:其一表现为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其二表现为通道。它是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绿色走廊。绿道也可以理解为连接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绿道概念的定义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引用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美国的绿道》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绿道也可以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在我国,绿道具有景观设计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的概念。一、它是一种绿色景观线路。一般地,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走廊,承担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作用,促进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效循环,同时加强各密近斑块之间的联系。二、我们不仅在大自然中建设绿道,还要在民众心中铺设政府与百姓顺畅沟通的绿道,让老百姓无障碍、少恐惧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高民众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绿道可以分成三类:郊野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社区绿道主要连接居住区绿地;城市绿道主要连接城市里的公园、广场、游憩空间和风景名胜。郊野绿道的建设难度较大,主要是游客的需求不足。而城市绿道建设难度小,它最利于建设、推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等设施,穿针引线,见效快,分布广。绿道和公园绿地建设的显著差别是不用征地,基本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简单地说就是但求所用,不强求所有。目前,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由于城市的无序蔓延,人工绿化隔离带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绿道途径可以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纳入到绿道系统当中,使各个公园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发挥。 绿道规划建设的生态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其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尺度、层次、角度去分析理解: 一、从生态系统分析 绿道通过影响系统内的环境和生物种类及数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通过保护野生生境和建立生境链、生境网从而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破碎。绿道增加了系统内的连通性,为系统内的生物提供了更多便捷的通道,促进了网络完善,加快了系统内能流和物流。如城市绿道建成后,市区和市郊的人流增加,动物的迁移更多,就增加了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绿道可以保护或使系统内物种数量发生变化,影响到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如由于通道的便捷,某些市区的动物新迁徒到市郊或增加迁到市郊的数量,就可能影响市郊现有的食物链。在绿道规划生态化的前提下,绿道使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环境多样化,结构更复杂化,功能更完善。它通过打破系统旧的平衡建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平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能力,更大程度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促进系统平衡,保障生态系统安全。 二、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生境破碎化极其严重地威胁着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存,甚至可能引起物种的灭绝。绿道通过减少斑块破碎化,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重要作用。绿道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方便不同斑块中同一物种个体间的交配,减少近亲繁殖,避免物种退化,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如绿道能提供动物运动的通道,使动物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以季节性觅食,增加物种的基因交流;通过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徒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岛屿的面积越小及与大陆越远,其物种的多样性就越低。绿道通过提高迁移率和增加迁移通道,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增加特定物种的数量和外来种群的侵入,降低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从而对保护和提高物种数量、保护物种多样性起积极的作用。从更大的尺度上,增强了种群的生存,保持和丰富了城市生态系统。 三、从景观生态学分析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绿道属于廊道的范畴,是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 廊道是生态景观系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是各种流的通道,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功能。既能对斑块分裂、阻隔,造成景观的异质性;又能把斑块连通,减少景观破碎化。廊道的格局分布往往引导着整个景观系统格局的分布。连通性好、形状、尺度、结构上合适的廊道,则能形成多样化的斑块,并与廊道一起连接成网络,有助于形成自然、稳定的景观系统。廊道对生态景观系统的过程也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种群

嘉善绿道网总体规划公示文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 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0.1条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嘉善县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适用于嘉善县域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在县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第1.0.3条规划深度与规划层次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嘉善县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六个建制镇和三个街道,总面积为506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绿道线网规划为主,确定嘉善县绿道网的规划原则、总体布局、建设指引和专项配套规划等内容。 本规划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各乡镇应以本规划为指导编制相应的镇域绿道详细规划。 第1.0.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0—2020年。 近期为2010-2013年;远期为2014-2020年。 第1.0.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0月1日) 4、《嘉兴市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5、《嘉嘉善县域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6、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7、国内外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文献。

地 嘉 人 善 The Master Plan for Greenway Network of 第1.0.6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和主动融入上海前沿阵地的建设要求,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分期推进建设,体现绿道的多样化、本土化和生态化,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和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城市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凸显嘉善的水乡特色和科学发展性。 第1.0.7条规划建设原则 1、衔接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亲水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6、便捷性原则 7、低成本性原则 第1.0.8条规划理念 1、“顺藤摸瓜”的线网规划 以水和绿做为绿道网的“藤”,以公园、农庄、城镇和文化景点等做为绿道上的“瓜”,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城镇为体,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 2、低影响开发建设(LID)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绿道建设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形象和城市生活品质为目的,因此更需要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规划和建设,避免大拆大建和对原有的绿化、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道道路建设尽量采用透气、透水性材料;沿河两岸以自然驳岸为主;驿站、自行车租售点可以结合工业厂房、农村居民点等进行建设。 第1.0.9条规划目标 在融入上海、发展旅游和优化结构、体现民享的总体要求指导下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确定“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1)2010—2011年:示范成线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

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9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 3.1 绿道功能 (3) 3.2 绿道组成 (3) 4 绿道分级与分类 (5) 4.1 绿道分级 (5) 4.2 绿道分类 (5) 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 5.1 规划设计原则 (6) 5.2 规划设计成果 (6) 6绿道选线 (9) 6.1 基本要求 (9) 6.2 分类选线 (10)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1) 7.1 绿道游径系统 (11) 7.2 绿道绿化 (14) 7.3 绿道设施 (15)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20)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21)

1 总则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 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明政办[2016]48号 【发布部门】三明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6.02 【实施日期】2016.06.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明政办〔2016〕48号) 梅列、三元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2日 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三明城市绿道管理和养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标准(DBJ/T13-194-2014)》和《三明市区城市绿道建设工作方案》(明政办﹝2012﹞150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三明市区后山城市绿道的管理和养护,包括慢行系统、绿廊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和交通衔接系统等的管理和养护。 第三条城市绿道管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的原则,梅列区、三元区人民政府应当明确城市绿道管理单位,具体承担本辖区城市绿道的管理和养护。 第四条城市绿道管理按地域划分,伊人桥(含伊人桥)往北区域由梅列区人民政府管理,伊人桥(不含伊人桥)往南区域由三元区人民政府管理。 第五条城市绿道管护参照公共绿地管理方式和标准规范,实行属地管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城市绿道驿站和游客服务中心内餐饮、商品销售等商业活动可实行市场化经营,鼓励引入社会经营。 绿道连接线、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其他自然和文化景观资源等管理方式不变,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