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产业融合则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产业融合是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其中食品业、纺织业、一般机械制造业、日用化工业等已成为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支柱产业,是就业和民生的主要领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呈现“两高”、“四低”和外需的典型特征:主要依赖高投资率、高投资率前提下的高投资增长率,主要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和低资金成本,依靠外需拉动进行数量扩张。这种发展方式造成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资源枯竭、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扩散性的技术创新,其作用是通过原有的产业边界,降低传统行业间的进入壁垒,为企业提供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巨大商机,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行业规则、管理体制。因此,产业融合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创造制度绩效,形成开放性的产业融合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日趋明显。

基于我国国情,实现产业融合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因为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传统制造业撑起了区域经济的脊梁。我们不能照搬一些国家用高端产业来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的老路,而只能通过新旧产业的交互作用,融合渗透,逐步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体系,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传统制造业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和成功经验

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由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国有企业重组而成。重组当年,在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同比增长6%。今年1—5月,集团销售收入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全部翻番增长。今年6月,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了自己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立志打造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装备制造集团,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进入世界500强。

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融合,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传统制造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出了新产品,实现了装备现代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近两年来,山东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产业嫁接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最大的花生油专业生产企业——山东鲁花集团,建立了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ERP系统,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省时高效;实现了对分厂、分公司的随时监控和精细管理,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009年,山东鲁花集团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

传统制造业与网络产业融合,加速了电子商务发展。借助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三网融合,传统制造业实现经营方式多样化,信息流无障碍流通,价格信号传递及时准确,标准化更易实行,生产经营效率大大提高。2010年5月,海尔、海信、富士通、山东泰信等相关企业联合成立三网融合实验室,四方将联合开发融合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的超薄LED一体机,标志着山东将在全国率先建起完整的三网融合产业链。凭借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化市场和产业链优势,山东企业有望在三网融合中制定游戏规则,抱团打天下,共同参与同Intel、Google、Apple等国际巨头的竞争,带领省内动漫等增值应用产业走向世界。

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变历史文化底蕴为新的竞争优势。通过形成、提升和提炼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通过对传统制造业所拥有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合理保留和运作,使之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元素。例如兴建企业博物馆,不仅深化了企业文化,展示了企业形象,而且围绕着企业博物馆,衍生出许多周边产品,增加了企业的效益。近年来,在原青岛刺绣厂旧厂房基础上改建成的创意100产业园,在原青岛国棉一厂基础上改建的“纺织文化”风情商业街区——“红锦坊艺术工坊”等,都催生出新的产业业态——创意产业或企业博物馆,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商业价值。

三、多措并举,推动传统制造业产业融合

鼓励企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的内部融合,还是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网络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都需要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运作惯性,加速学习、吸收和运用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都必须具备开阔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将在产业内形成一种氛围,使得其他企业效仿并不断超越,新技术、新理念、新知识不断渗入到整个传统制造业中。此外,还需要企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通过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先行企业良好的示范效应,促使整个行业观念及企业行为的转变。

政府需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业融合离不开创新,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政府努力创造有利于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首先,产业融合是对原有产业边界的突破,需要政府放松产业管制,给企业的产业创新创造宽松的制度条件。其次,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不断结合,技术、信息、资金等都可以通过编码化实现互联互通,需要政府加强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保障企业、生产者、消费者各方的信息安全。第三,要从宏观上科学引导产业融合。政府应该在广泛征询专家和业内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产业融合规划,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第四,产业融合是集成创新,它所需要的不仅是精于某一领域的专才,更需要通晓各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政府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上)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智能制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上) 2018年03月05日 摘要摘要::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做好了铺垫。然而,我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到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对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制造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关键词关键词::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引言 引言 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的机遇期。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同时正在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低成本、粗制造的生产模式与我国生产模式接近;与此同时,国内的大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三高的生产模式也未得到积极转变。早在2006年,我国制造业总量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制造大国。仅过四年,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1]。虽然总量可观,由于我国传统制造业目前大部分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强度大,缺少核心技术与前期技术积累的优势,同时又随着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的收紧,导致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依然较低。为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能够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使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在新全球竞争时期成为制造强国,我国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中国制造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智能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方向。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CIMS)的研究开始兴起的,通过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协同工作,形成的一种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借助IM 系统,通过其自测量、自适应、自诊断、自学习,最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2]。智能制造的内涵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生产过程中,通过协调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活动,是信息具有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3]。在智能制造体系中,CPS 系统和工业物联网是基础,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1]。而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等一系列技术所构成的广义互联网在制造业的深入应用,能够实现传感器设备的信息感知,通过宽带网络对数据进行精确控制和远程协作,并使生产系统具备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4]。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关于智能制造的现有研究集中关注在实际操作方面,以及政策相关研究[5-6]。对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也应进行初步探索,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区特征,但基于传统制造业时代产业园发展而来的智能制造,空间分布存在雷同性:东部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路径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按照国外经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贴牌生产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2]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C]Paper for the Bellagio Value Chain Workshop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BN19RE UK 2000 [3]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1 [4]Hobday M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5]Nonaka Ikujiro Toyama Ryoko Konno Noboru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 34 [6]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 27- 44 [7]Myrna Gilbert Martyn Cordey- 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曾水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略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04) 第二部分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困惑 (05) 第三部分中国长三角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07) 第四部分现今长三角传统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之路 (08) 第五部分关于清华长三角民企研究中心与赛格 (13) 第六部分专家老师介绍 (14) 第七部分课程发布会及项目启动会现场 (15) 第八部分温州部分培训顾问客户名单 (17) 第九部分相关咨询培训产品介绍 (18)

一、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升级项目背景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 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 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 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实 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产业链继续延伸,产业融 合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创 新能力显著增强,从而为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探究“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喜亦是忧。就中国而言,喜的是它代 表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忧的是这种崛起的代价相 当之高且其盈利性和可持续性令人担心。 两高两低的制造模式对国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价值链、生态链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企业、社会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国家政府审时度势,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制定颁布了不同的管理条例,同时,也非常注重制造业的延伸产业,制订了相应的服务条例,如GB/T 16784《工业产品售后服务标准》以及根据此标准制定的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等等,将制造业的管理向着科学化、环保化、主动服务化方向发展。即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32 卷第2 期Vol.32,No.2 2019 年3 月Development & Innovation of Machinery & Electrical Products MST.,2019 文章编号:1002-6673 (2019) 02-051-03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徐宏聚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当前,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快速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呈现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新格局时代。同时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制造模式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且加速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实现的步伐。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工厂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重塑长期产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d〇i:10.3969/j.issn.1002-6673.2019.02.018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XU Hong-Ju (Shanxi Tian—Di Coal M ining Machinery C o.,L td.,Taiyuan 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At present,with the prom 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ig data,cloud com puting,virtual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the world is rapidly entering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 anufacturing,presenting a new era of Internet +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the same tim e,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leading and promoting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which not only triggers significant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anufacturing mo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but also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power to industrial power. Accelera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building intelligent factories are the key points to accelera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 si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ich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ay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in enterprises,but also show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hape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industries in China. Key words:industry 4.0;industrial internet%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0引言 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原动力,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发 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为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以集成电路 的发明为标志。目前正在进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 云计算技术基础上以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工 业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空前伟大而重要的科 技 和制 ,生产力以彻底解放,人们的需求方 式产品动需求需求催生产品,产品的生产模:式是生产、生产、制生产 修稿日期:2019-01-02 作者简介:徐宏聚(1975-),男,河南南阳人,工程师,曾在山西 柴油机厂从事多年技术工作,现在山西天地煤机装备公司工艺 技术部工作。并存的方式,后两种模式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 模式,生产模式 在 的,就要求未来的先进制造企业一定要适应随时制造、K 制造,制造的发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设备 进 ,任何人 以在算机进和 。 1智能制造概念 广义而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是先进制造技术 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产品、制造、生命 的个 的成,制造的 、、智能 ,业的产品 、、,推动制造业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简单的说,智能制造就是用软件控制数据的自动流 动,解决复杂产品的不确定性,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 统”实现“智能工厂”,核心是动态配置的生产方式,关键 51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Forum学术论坛 2342012年10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8526265.html, 浅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冯荷英 摘 要: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我国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型升级中亦存在着困难,可以从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绿色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型、集中投资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 转型 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234-02 制造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主要内容。我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30余年,对经济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是必然,加之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型迫在眉睫,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更是刻不容缓。 1 中国制造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力扩张拉动的,未来可以预见的几年,工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还会上涨,工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而制造业在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军的地位,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地评价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之所以能稳中有速的发展这么多年,其中必定有一些优势作为支持,具体来说有下面四方面: (1)我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低。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充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一带人口密集区,这些劳动力中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高中生,素质也是可以的,这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比较有竞争力。 (2)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可以更快地在国内市场积累经验,形成规模经济,为将来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 (3)我国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我国历来就很重视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大多数大型制造企业都分布在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制造业的分布比较集中,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 当然我国的制造业除了这些优势也存在着劣势,比如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企业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的活力;一直以来企业都沿用旧的管理机制,落后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不完全竞争;我国很少有世界品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劣势。 此外,最关键的一点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凭借着国家资源的硬实力,形成了我国制造业“三高四低”的特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自然资源成本、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一直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投入、轻技术创新”中徘徊,使中国的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 上述这些劣势虽然早已存在,但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并未引起足够大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才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中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艰难时期。此外,连续的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利润降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又增加了用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存在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使我国制造业现有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高质量的制造业留在本国发展,而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的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自主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困难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因为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其中有些问题和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利用优势,避开劣势打造新模式的制造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无论是在金融危机中还是在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例如:外贸出口比重下降;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明显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又再次抬头,其中的保护手段除了仍然有传统的对某一国的某类产品收取惩罚性关税外,把购买本国货条款也写入了一些国家经济刺激的计划之中;我国传统产业低成本优势有减弱的趋势;等等。面对新一轮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国依然保持出口导向和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那么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更大的挑战。 2.2 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产能过剩间接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安全隐患多等已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很不利的影响。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我国一方面积极进行环境质量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仍居世界的前几位,承受国内和国际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文献综述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财税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杠杆,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财税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简要评价提出看法,以期为政府宏观引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财税政策 一、产业转型升级概述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各产业、各行业的构成情况。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一般,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创新起着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外国现有资本和技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选择好主导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和比重均会不断上升,加速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顺利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产业构成是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也许不能有效地使产业结构高级化,若通过推行适当的财税政策,可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对经济景气及经济波动起到调节和“熨平”作用,而且对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善、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及行业间流动,相应地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财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独特作用也决定了财政政策在产业政策实施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内文献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针对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对策 1996年我国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路”,市场供求态势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对市场反应滞后等弊端凸显出来,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以调整促发展,以调整带动发展,通过对国民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新阶段。与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转变相适应,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结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为此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讨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财税政策建议。 林兆木(1997)评价了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历史意义。他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国内最终需求、中间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制造业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等一系列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陈百甫(1998)强调,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没有新的产业优势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就不可能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轨的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获取活力,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马洪(2000)提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这为我国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整体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应以经济调整为主线,通过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经济;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新兴产业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吴敬琏(1997)、厉以宁(1998)、王永治(1999)等对韩国、日本等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进行反思,剖析了日本政府在发展高清晰度彩电上的失误,分析了美国硅谷模式的制度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结论:我国产业政策应更侧重于完善市场机制,培育相关制度,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产业自主优化结构、自主实现产业升级的制度性因素。 刘溶沧等(2000)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充分地阐述。他指出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文献综述 ○李明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理论探索 156 《当代经济》2012年7月(上)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8526265.html,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叶茂林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 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 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8526265.html,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点

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产业融合则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产业融合是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其中食品业、纺织业、一般机械制造业、日用化工业等已成为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支柱产业,是就业和民生的主要领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呈现“两高”、“四低”和外需的典型特征:主要依赖高投资率、高投资率前提下的高投资增长率,主要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和低资金成本,依靠外需拉动进行数量扩张。这种发展方式造成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资源枯竭、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扩散性的技术创新,其作用是通过原有的产业边界,降低传统行业间的进入壁垒,为企业提供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巨大商机,有利于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行业规则、管理体制。因此,产业融合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使企业创造制度绩效,形成开放性的产业融合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日趋明显。 基于我国国情,实现产业融合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因为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传统制造业撑起了区域经济的脊梁。我们不能照搬一些国家用高端产业来完全取代传统制造业的老路,而只能通过新旧产业的交互作用,融合渗透,逐步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体系,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传统制造业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和成功经验 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由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家国有企业重组而成。重组当年,在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同比增长6%。今年1—5月,集团销售收入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全部翻番增长。今年6月,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了自己在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立志打造全球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装备制造集团,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进入世界500强。 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融合,拓展新的产品和市场。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等多种方式,传统制造业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推出了新产品,实现了装备现代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近两年来,山东一大批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信息产业嫁接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国最大的花生油专业生产企业——山东鲁花集团,建立了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ERP系统,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省时高效;实现了对分厂、分公司的随时监控和精细管理,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2009年,山东鲁花集团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应用示范企业。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路径 原创2017-01-20宏观院国宏高端智库 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重大突破。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竞争异常激烈。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构成倒逼机制。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从单纯凭借传统比较优势转向依靠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分工,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转向更多地依靠质量、品牌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大力提升要素禀赋,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制约,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高端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大都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特别是研发、设计、核心技术、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薄弱,多数依赖进口或受制于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低端环节向高端产品、高端要素、高端服务、高端平台等高端环节深化延伸,通过抢占高端环节,站上价值链高端,实现产业高端化。 围绕价值传递和价值创造的重组,加快产业价值链升级 着力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创造环节的再造,推动传统产业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升级模式,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精密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营销等关键环节,促进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跨越提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当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决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都体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和关键领域。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而从当前已经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与模式并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而言,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模式的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

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服务型制造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500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的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地对消费者满足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弘利遴选)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要发展“分享经济”,所谓分享经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