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第21卷第4期2009年12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ol.21No.4Dec.2009

收稿日期:2009-07-27;修回日期:2009-08-23

作者简介:牛小兵,1978年生,男,工程师,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藏评价部署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地址:(710018)陕西省西

安市未央区长庆兴隆园小区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评价室。电话:(029)86598504。E -mail :nxb_cq@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2935007.html,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牛小兵1,2,朱玉双1,梁晓伟2,辛红刚2,刘小静2

(1.西北大学地质系;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要:盘古梁西长6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梁西长6

段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段储层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储层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 期—中成岩B 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种驱油类型。

关键词:储层特征;主控因素;成岩作用;微观非均质性;油水驱替模型;盘古梁西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26(2009)04-0047-06

0引言

盘古梁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

中西部,区域构造属伊陕斜坡西部。该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油层组为一套湖泊相三角洲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砂体延伸受东北方向物源控制[1,2]。近年来,随

着勘探评价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提交长6段油藏探明储量的同时,通过不断加深储层综合研究,寻找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一步提高对油藏的认识,对于确定下一步有利勘探评价目标及提高后期储层改造效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储层岩石学特征

对铸体薄片等资料的分析可知,盘古梁西长6

段油层组储集岩以灰色、灰绿色、深灰色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图1)。砂岩碎屑组分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及火山岩、石英岩、燧石岩和泥质岩等岩屑组分。石英含量一般为25%~40%,长石含量一般为40%~55%,云母及岩屑含量一般为15%~35%。颗粒的粒径为0.1~

0.3mm ,以细粒和中粒为主。磨圆度以次棱—次圆

状为主,分选较好,接触关系以线状为主,凹凸状接触也较常见。总体上看,长6段油层组储集砂岩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碎屑颗粒中长石含量较高,而结构成熟度中等且杂基含量较低,属净砂岩范畴,表明该地区沉积物经过了较远距离的搬运和较强烈的湖水动力改造[3,4]。

图1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砂岩碎屑成分投点图

Fig.1The cross plot of detrital compositions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Q

9010

75

25

50

50

F 255075

100

R 长

岩岩

砂砂砂

长长

石石

岩屑屑

岩性油气藏第21卷第4期

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

(%)

溶蚀粒内孔隙(%)

自生矿物晶间

微孔隙(%)

粘土杂基内微孔隙(%)

长石溶孔

岩屑溶孔

沸石溶孔

杂基溶孔

铸模孔

67.50 1.6016.50 6.90 1.300.650.30 2.05 3.20

平均井深(m )

孔隙度(%)

渗透率(×10-3

μm 2

排驱压力(MPa )

中值压力(MPa )

中值半径(μm )

歪度分选系数变异系数

最大SHg (%)

退汞效率(%)

2885.013.10.550.8411.190.0657-0.35 1.930.1674.132.2

2

储层物性特征

2.1

孔、渗特征

物性特征是决定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其直观

表现为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根据研究区22口井岩心物性资料统计分析,长6段砂岩孔隙度为

7.0%~18.0%,平均为12.1%;渗透率为(0.10~2.44)×

10-3μm 2,平均为0.77×10-3μm 2。盘古梁西地区长6

段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渗透率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具有储集和渗流空间主要依靠砂岩基质中孔喉结构的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表1),排驱压力一般为0.40~

2.20MPa ,喉道半径中值为0.04~0.09μm ,渗透率

一般为(0.2~2.0)×10-3μm 2。

表1

盘古梁西长6段新231井压汞参数统计

Table 1

The parameter list of mercury penetration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2.2孔隙类型

铸体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明,该区

砂岩储层的孔隙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主要表现为宏观和微观2种孔隙类型,笔者重点针对微观孔隙进行分类研究。

微观孔隙在盘古梁西砂岩各个层段中普遍发育,是该区储集层最主要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粘土杂基内微孔隙,各类型孔隙对面孔率的贡献值见表2。

表2

盘古梁西长6段不同孔隙类型

Table 2

The content map of pore types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2.2.1残余粒间孔隙残余粒间孔隙是原生粒间孔隙在成岩过程中由于不断充填一些成岩矿物,从而导致孔隙体积缩小、连通性变差的一类孔隙。该区的残余粒间孔隙主要为碎屑颗粒周围发育粘土膜,使原生粒间孔隙缩小而形成的。在成岩过程中,粘土膜保护了残余粒间孔隙的存在。该区残余粒间孔隙直径为0.01~

0.5mm ,薄片面孔率为5%左右。此类孔隙是该区烃

类富集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

2.2.2溶蚀粒间孔隙该类孔隙是成岩过程中因砂岩中的部分碎屑和填隙物发生了溶解而被改造扩大形成的一类溶蚀型次生孔隙。该区溶蚀粒间孔隙直径为0.01~

0.5mm ,薄片面孔率小于10%,溶解组分主要为长

石,次为方解石、岩屑等。此类孔隙也是该区烃类富集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根据溶蚀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进一步分为:①部分溶蚀粒间孔隙;②印模溶蚀粒间孔隙;③港湾状溶蚀粒间孔隙;④长条状溶蚀粒间孔隙;⑤特大溶蚀粒间孔。该区以①,②类溶蚀孔隙为主,③~⑤类溶蚀孔隙相对较少。

2.2.3溶蚀粒内孔隙

溶蚀粒内孔隙是指沿不稳定碎屑颗粒、岩屑内部,或沿颗粒解理等易溶部位,局部发生选择性溶解形成的孔隙。通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溶蚀粒内孔多见于长石中,岩屑溶孔、沸石溶孔和杂基溶孔也较常见。通常见到溶蚀粒内孔隙与溶蚀粒间孔隙伴生分布,且与溶蚀粒间孔隙相连通,但分布很不均匀。溶蚀粒内孔隙也是该区烃类富集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

2.2.4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

此类孔隙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分布于碎屑颗粒间自生矿物晶体间的微孔隙。晶间微孔隙可富集烃类,但多为残余油。在扫描电镜下常见到自生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晶间微孔隙,其中高岭石多呈分散状,即孔隙充填式分布,因其比较分散,对孔隙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小,而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主要以薄膜式分布,使储层物性变差。

2.2.5粘土杂基内微孔隙

粘土杂基内微孔隙指砂岩中与砂岩碎屑同时沉积的泥质杂基内的微孔隙,此类孔隙经过压实作

48

2009年牛小兵等: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沉积微相类型样品个

数(个)孔隙度(%)渗透率(×10-3μm 2)分布范围分布范围

平均值

水下分流河道

5138.4~16.90.16~4.79 1.27河口坝1167.6~13.70.15~3.140.85远砂坝1608.4~15.90.11~0.970.39分流间湾

35

8.0~11.6

0.01~0.32

0.21

平均值

13.612.813.310.4

用改造后大部分消失,仅有一部分分布于泥质杂基含量较高的粉细砂岩中。此类孔隙虽然体积小,分布不均匀,且连通性较差,但也可富集烃类,多被残余油充填。

2.3孔隙组合特征

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砂岩普遍发育残余粒间

孔隙、溶蚀粒间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等,孔隙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连通性,面孔率一般大于5%,此类孔隙是研究区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组合类型。此外,还发育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粘土杂基内微孔隙,面孔率一般小于2%。从总体上看,盘古梁西长6段砂岩微观孔隙可分为4种组合形式:①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②残余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③碎屑粒内溶孔+晶间孔+粘土杂基溶孔;④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由于绿泥石薄膜胶结形成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及溶蚀形成的粒间溶孔、长石粒内溶孔及铸模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因此,①类和②类组合形式为最重要的孔喉组合类型。

3

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3.1

沉积微相

沉积环境是形成砂岩储层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不同沉积环境所形成的砂岩岩性特征有所不同,从而储层的物性亦不同[3~5]。沉积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其实质是沉积相、沉积微相对砂体类型及其物性特征的控制。由于不同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有所不同,因而所发育的砂体在物质组成、分选、磨圆、填隙物含量及砂体空间组合类型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导致后期成岩演化也有差异,表现为不同微相的砂体具有显著的物性差异,直接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和油藏的分布。研究表明: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具有较为明显的相控分异性,

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及远砂坝(表3)。在同一沉积微相不同部位的砂岩储层物性也存在差异,如水动力较强的河道或河口坝砂体的主体部位储层物性较好,而水动力较弱的向边缘地带颗粒变细,分选变差,孔、渗相应变小,即使在同一河道砂体中,平行河道流向的储层物性变化不大,而垂直河道砂体的侧向物性有规律地变差[2]。

3.2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的具有独立

特点的作用,成岩相是在一定成岩环境下砂岩成岩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在成岩过程中碎屑组分、填隙物和孔隙结构的一切变化结果[6~8]。成岩阶段划分研究表明了长6段砂岩的成岩期处于中成岩A 期—中成岩B 期,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和破裂作用。前人研究表明:三角洲沉积环境,尤其是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因砂岩粒度粗、分选好,在碎屑表面容易形成自生绿泥石衬边,又称颗粒包膜,这些绿泥石环边的形成,不仅显著提高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而且通过分隔孔隙水与石英颗粒的表面阻碍了次生石英加大的形成[9],此外自生绿泥石还将其所占据的粒间孔隙中的一部分转变成了晶间孔隙[9,10],部分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并形成残余孔隙型孔隙结构,使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盘古梁西长6段主河道中发育大量的此类孔隙,这也是该区油藏储集的主要空间。溶蚀作用在延长组储集砂岩成岩过程中比较普遍[11],研究区也不例外,铝硅酸盐类的溶蚀,尤其是长石颗粒和浊沸石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可产生数量可观的溶蚀孔隙,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因此,在同一套砂层内,长石溶蚀相、浊沸石溶蚀相和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往往发育物性好、产量高的优质储层。按成岩作用组合特征及其与储层的发育关系[8],盘古梁西长6段砂岩可划分为以下5种成岩相(图2)。

3.2.1长石溶蚀相

溶蚀作用主要发生在长石颗粒表面,形成溶蚀粒内孔,溶蚀的结果不但提高了长6段砂岩的孔隙度,使孔隙和喉道加大,连通性变好,而且极大改善了岩石的渗透率,对改善砂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长石溶蚀相在该区大面积发育,是长6段储集层重要的孔隙类型。

表3

盘古梁西长6段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孔、渗物性特征统计

Table 3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statistic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different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andbodies of Chang 6oil -bearing formation of Chang 6

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49

性油气藏第21卷第4期

图2盘古梁西长6段砂岩成岩相图

Fig.2

The diagenetic facies map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模型号深度(m )

孔隙度(%)

渗透率(×10-3μm 2)

杨1111746.0612.30.57塞261

1933.0513.80.60ZJ401763.808.50.80新231885.0310.20.94杨114

1729.058.0 1.04ZJ431742.2511.50.99新25

1987.1110.40.94ZJ361826.307.80.10ZJ33

1767.16

12.6

0.10

3.2.2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

长6段砂岩中常可见大量绿泥石薄膜式胶结,由于薄膜阻碍了碎屑颗粒与孔隙水的接触,也阻止了次生石英加大的形成,使原生粒间孔部分得以保留而形成丰富的残余粒间孔隙[12]。此类成岩相在砂岩中广泛分布,并且均一性相对较好,是该区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孔隙类型之一。

3.2.3浊沸石溶蚀相

浊沸石胶结物溶蚀孔指浊沸石的晶内溶孔,多沿解理及其与绿泥石薄膜或碎屑接触的边缘缝隙分布,呈不规则的小孔缝状。该区浊沸石溶蚀相仅发育于东北部长6段砂岩中。

3.2.4绿泥石膜胶结相

该区长6段砂岩普遍发育高含量的自生绿泥石胶结物,多在成岩早期形成,部分绿泥石在颗粒表面持续生长,形成的胶结膜进一步向孔隙中心延伸并最终堵塞孔隙,仅残余少量微孔隙。另外,有些层段的绿泥石未形成薄膜,而主要呈集合体状堵塞孔隙喉道,使喉道直径减小,导致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因此,此类绿泥石膜胶结成岩相不利于油气储层的发育。

3.2.5碳酸盐胶结相

该区部分长6段砂岩具有强烈压实和碳酸盐镶嵌式致密胶结作用,有效孔隙消失,形成致密型

孔隙组合关系。胶结物主要有方解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此类成岩相在砂岩中广泛分布,但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可以确定,强烈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3.3

微观非均质性与油水驱替模型

开展真实砂岩模型的水驱油实验,对真实砂岩

微观水驱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动态分析影响微观水驱油的原因是提高注采效益和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手段[13],针对盘古梁西长6段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型油田,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和流体渗流复杂的特征,根据该区油层的试油结果、薄片观察等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挑选出9组样品(表4),

对长6段砂岩开展了油水驱替实验。

通过实验,深入分析了流体的渗流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确定了残余孔隙和溶蚀孔隙对油水驱替的影响远较方解石胶结作用的影响更为强烈,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按储层结构与油水驱替实验结果的关系,可划分出以下5种驱油类型。

3.3.1残余孔隙驱油型

选取残余粒间孔隙发育的样品。在油驱水实验时,油进入砂岩基质的速度较快,压力很小时,已有一支迅速窜出砂岩基质,而后,其余则基本平行推进,加压后油区范围有所扩大,但比较缓慢(图版

Ⅰ-1);在水驱油实验时,刚开始水沿一侧迅速推

进,当压力增加较大时,其余才稍有推进,加压驱油范围扩大不明显,驱油的通道仍是这些局部的残余孔隙发挥作用,流动现象不易观察,仅能看见最终的驱油范围。流体经过的范围仅占整个模型的1/3,

表4

盘古梁西长6段油水驱替样品物性统计表

Table 4

The sample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statistics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the oil/water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绿泥石膜

胶结相

沸石新25

新205

五谷城

塞525

塞392

碳酸盐胶

结相

塞534新231

吴410

薛岔

粒余残塞333

石泥绿塞261

塞326

石长杨111

杨114

溶蚀相

XP11

盘古梁

红柳沟

ZJ20

ZJ33

巡检寺

ZJ59

024km

ZJ36

50

2009年牛小兵等: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水的波及面积并不很大,路径呈指状,其余区域流体均未进入(图版Ⅰ-2),显示出残余孔隙的分布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3.3.2溶蚀孔隙驱油型

选取以泥质和方解石胶结为主,发育溶蚀粒间孔,局部发育特大溶蚀粒间孔(平均长0.7mm,宽约0.3mm)的样品。在油驱水实验时,油进入的速度很大,动态现象很难捕捉到,仅在颗粒之间的孔隙能见到油,岩石上很少粘有油迹现象(图版Ⅰ-3);在水驱油实验时,不易发现水的路径,仅看见水以涌动形态出现,水驱油后在岩石表面明显残留着水的痕迹(图版Ⅰ-4),驱油较完全。

3.3.3纹层缝驱油型

经ZJ43井岩心观察,选取其颗粒分布较致密,但有多条小云母定向排列成长约2cm的条带,云母条带沿层理面延伸,整个岩心油浸现象普遍的样品。在油驱水实验时,流体以指状前进一小段距离后,分别向上、下扩散,在云母的纹层缝周围油进入的较多,且流速较快,含油饱和度极高(图版Ⅱ-1);在水驱油实验时,水沿云母纹层缝进入(图版Ⅱ-2),但明显少于油驱水实验时油进入的数量。

3.3.4裂缝驱油型

经新25井的薄片观察,选取颗粒凹凸接触,孔隙结构差,泥质胶结为主的样品。在油驱水实验时,油刚进入的时候沿裂缝前进,随着时间的持续向裂缝两边渗流(图版Ⅱ-3);在水驱油实验时,沿裂缝和裂缝附近基质中的油较容易被水驱走,其余部分以残留油的形式保留下来(图版Ⅱ-4)。

3.3.5致密型

经薄片鉴定,选取以泥质和铁质胶结为主的致密砂岩样品。在油驱水实验时,流体不易进入,导致油进入时的压力较大,且从基质一侧进入;在水驱油实验时,当压力达到200KPa的时候,水仍不进入基质,而此时的压力已经超过了生产实际的压力。

4结论

(1)盘古梁西长6段微观孔隙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粘土杂基内微孔隙,分为4种组合形式。

(2)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是影响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不同微相的砂体具有显著的物性差异,直接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和油藏的分布,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最为重要。

(3)盘古梁西长6段储层主要形成于中成岩A 期—中成岩B期,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方解石胶结作用及石英次生加大是使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而绿泥石薄膜的胶结作用使部分原生孔隙得到保存,以及由长石和浊沸石溶蚀形成的次生溶孔是形成和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原因。

(4)盘古梁西长6段砂岩发育有5种成岩相,分别为长石溶蚀相、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浊沸石溶蚀相、绿泥石膜胶结相和碳酸盐胶结相。其中,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成岩相、长石溶蚀成岩相和浊沸石溶蚀成岩相。

(5)根据油水驱替实验分析,该区长6段可分出残余孔隙驱油型、溶蚀孔隙驱油型、纹层缝驱油型、裂缝驱油型和致密型5种驱油类型。其中以残余孔隙驱油型、溶蚀孔隙驱油型的驱油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95-105.

[2]王昌勇,郑荣才,王海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J].沉积学报,2008,26(4):933-938.

[3]魏钦廉,郑荣才,肖玲,等.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50.[4]李凤杰,王多云,徐旭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

365-370.

[5]文华国,郑荣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2007,28(4):46-51.

[6]徐樟有,魏萍,熊琦华.枣南油田孔店组一、二段成岩作用及成岩相[J].石油学报,1994,15(增刊):60-67.

[7]陈彦华,刘莺.成岩相——

—储集体预测的新途径[J].石油实验地质,1994,16(3):274-281.

[8]郑荣才,耿威,周刚,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2):1-8.

[9]黄思静,谢连文,张萌,等.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4,31(3):273-281.

[10]Hurst A,Nadeau H P.Clay micro-porosity in reservoir sandstones:an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electron microscopy in petrophysical

evaluation[J].AAPG Bulletin,1995,79(4):563-573.

[11]何自新,贺静.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储层图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59-60.

[12]朱平,黄思静,李德敏,等.粘土矿物绿泥石对碎屑储集岩孔隙的保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

153-156.

[13]王道富.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42.

51

岩性油气藏第21卷第4期

Analysis of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 ,Ordos Basin

NIU Xiao -bing 1,2,ZHU Yu -shuang 1,LIANG Xiao -wei 2,XIN Hong -gang 2,LIU Xiao -jing 2

(1.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710069,China ;2.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 Company ,Xi ’an 710018,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micro-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hang 6reservoir in West Panguliang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Chang 6reservoir is a delta front.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take on lower compositional maturity and medium textual maturity.The reservoir space types include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s,secondary corrosion pores,moldic pores and so on.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diagenesis and heterogeneity are main control factors for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The diagenetic period of affecting reservoir development is stage A-B of middle diagenesis.And the gain -coating chlorite facies,feldspar corrosion facies and laumonite corrosion facies are favorable diagenetic facies belts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Five oil displacement types are distinguished by studying reservoir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Key word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main control factors ;diagenesis ;micro -heterogeneity ;oil/water microdisp -lacement model ;West Panguliang area

(编辑杨琦)

图版Ⅰ

图版Ⅰ说明:1.残余孔隙驱油型模型,杨111井,1746.06m ,长612,油驱水,×40;2.残余孔隙驱油型模型,杨111井,1746.06m ,长612,水驱油,

×40;3.溶蚀孔隙驱油型模型,ZJ40井,1763.80m ,长611,油驱水,×40;4.溶蚀孔隙驱油型模型,新231井,1885.03m ,长621,水驱油,×40

图版Ⅱ

图版Ⅱ说明:1.纹层缝驱油型模型,ZJ43井,1742.25m ,长612,油驱水,×40;2.纹层缝驱油型模型,ZJ43井,1742.25m ,长612,油驱水,×40;3.裂

缝驱油型模型,新25井,1987.10m ,长611,油驱水,×40;4.裂缝驱油型模型,新25井,1987.10m ,长611,水驱油,×40

1234

1234

5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责任。 目前,CO2减排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缩写为CCS)技术是能够有效减少CO2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CO2转变成超临界态封存于地下埋存体中。 而CO2地质埋存体主要有三种: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和不适宜开采的煤层。其中,深部咸水层由于其分布广泛,上部隔水层没有被过多地穿透(而油田开采时油井大量地破坏圈闭),封闭性能相对较好,总孔隙体积容量巨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封存潜力和可实施的地质容器。 关于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技术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封存机理和储存潜力评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不同沉积盆地、不同深部咸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特征,这些差异使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因盆地储层而异,导致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理呈现复杂化。神华集团CCS全流程示范工程项目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覆盖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盆地内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其中发育有多套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评估的CO2总封存潜力达数百亿吨,封存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该盆地深部咸水层中砂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物性差,基本上是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 杨仁超1,韩作振1,樊爱萍1,李文厚2 (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具有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确定该区二叠系的物源方向,探索沉积体系和天然气储层的分布规律,从盆地周缘古陆特征、岩石类型、构造属性、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合、古流向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二叠系碎屑岩进行了源区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系物源分别来自北东、北西和南部三个方向,即阴山古陆东部的太仆寺旗2集宁地区、阴山古陆中部的渣尔泰山2乌拉山地区及东秦岭古陆。沉积体系的分布受源区控制,储集砂体主要分布在坪桥2安塞地区、绥德2清涧2子长2延长2延安地区及富县2宜川一带。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碎屑岩;物源分析;沉积体系 中图分类号:P5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767(2007)0320001204 Provenance Analysis of Clastic Rocks in Permian System at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 asin YAN G Ren 2chao 1,HAN Zuo 2zhen 1,FAN Ai 2ping 1,L I Wen 2hou 2 (1.College of Geo 2info Science and Eng.,SUST ,Qingdao ,Shandong 266510,China ; 2.Dept.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Shanxi 710069,China ) Abstract :The clastic rocks in Permian System at the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asin contain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exploration of natural gas.In order to ascertain provenance of Permian system in the studied area and grope for dis 2tribution regula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gas reservoirs ,provenance analysis of clastic rocks in Permian Sys 2tem at southeast area of Ordos Basin is conducted f rom the features of peripheral ancient land of the basin ,lithology ,tectonic property ,cathodoluminescence features of quartz ,types of detritus ,combination of heavy crop ,direction of palaeoflow ,and geochemistry ,etc..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venance of Permian System in this area comes from the northeast ,northwest and south directions ,respectively.That is to say ,provenance includes Taipusiqi 2Ji ’ning region in the east of Y inshan ancient land ,Zha ’ertai 2Wulashan region in the middle of Y inshan ancient land and the east Qinling ancient land.Distribu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provenance.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region of Pingqiao 2Ansai ,region of Suide 2Qingjian 2Zichang 2Yanchang 2Yan ’an and the strip of Fuxian 2Y ichuan. K ey w ords :Ordos Basin ;Permian System ;clastic rocks ;provenance analysis ;depositional systems 收稿日期:2006210209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2003CB214602)作者简介:杨仁超(19762),男,陕西商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大型风化壳型气藏和 北部石炭2二叠系大型地层2岩性气藏的发现,使该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盆地东南部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却未有大的突破。由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相对不发育,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因此,加强东南部古生界陆源碎屑岩物源的研究,对于分析该区沉积体系和储层分布规律,进而探索天然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_杨锋杰

第28卷第3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Vo l.28N o .32006年9月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 onment Sept.2006 [收稿日期] 2006 01 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03CB214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34038) [作者简介] 杨锋杰(1957-),男,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从事地质与环境遥感应用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及地质意义 杨锋杰,王明镇,李增学,戴广凯,贾维花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摘要]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时期的演化,采用遥感技术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方法,对CBERS 和ET M +卫星影像的处理,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发现直径大于300km 的环形构造,环形中心位于甘肃省东部的东华池附近。该环形构造内西部为西峰油田,中东部有古生界 中生界大型煤田,东南和西北部都有铀矿的发现,4种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和铀)居于环中。地球物理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证明,该环形构造为一相对独立的块体,其活动既有升降,又有旋转,受深部控制,主要是中 新生代造山作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对多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遥感;环形影像;环形构造;地球物理 [中图分类号] P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6561(2006)03 0037 05 Ring Structure in South Ordos Basin and Its Geologic Genesis YANG Feng jie,WANG M ing zhen,LI Zeng x ue,DAI Guang kai,JIA Wei hua (S chool of Ear th S ciences ,S hand on g Univ e rsity of S cie nce and T echnolog y ,Qingd ao 266510,Shan dong,China) Abstract:T hr ough pr ocessing t he CBERS and ET M +satellite imag e,a r ing st ructur e w hich is abo ut to 300km in diameter was fo und in t he southern O rdos basin.T he center of the ring approx imately locates at Dong huachi in the east o f Gansu pro vince.Fr om the point of v iew of to po gr aphy ,the main bo dy of the r ing is plus to po g raphy ,ex cept for t he southeast ern par t of the r ing.T here are fo ur ener gy so ur ce miner al depo sits in the r ing confor ma tion.T he Xifeng o il field occur s in the w ester n part of the ring str ucture,a lar ge M esozoic co alfield in the centr al easter n,and uranium deposit s both in southeaster n and nor thw estern.It is testified t hat the ring has close co rr e latio n w ith deep seated structure and do minated by the mantle plume in the deep o f the earth thro ug h the compre hensive stud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natural earthquake.It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ed effects o f the orogenic activities during M esozoic to Cenozoic period (Indo China movement,Yanshan movement,Himalayan movement).It acts as the interior power to the coex istence of multi energy so urces in the same basin.T his cog nition has a v ery impo rtant value to study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r aton basin and guide geo logical ex ploration.Key words:O rdos basin;r emo te sensing;circula r feature;ring str uctur e;geo phy sics 1 环形遥感影像 遥感方法具有多波段和宏观探测地球的能力,通过地表地质特征(岩石、土壤、植物、水文)变化而在遥感图像上产生综合影像效应 透视 功能,能够探测到埋藏一定深度的地质信息[12]。这些地质现 象的微弱变化,野外地质调查往往难以发现,或常常 被忽略。遥感图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综合 性,使这些轻微的地质变化往往被综合,在图像上产生综合效应[3],或由某种现象占主导地位,产生特殊的影像特征。通过正确的解译并配合有效的地面调查和物探资料验证,就能合理解释隐伏的地质现象。 本次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遥感图像所采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