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_变证学术思想拾萃_王彦华

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_变证学术思想拾萃_王彦华

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_变证学术思想拾萃_王彦华
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_变证学术思想拾萃_王彦华

结合,切中病机,药中其鹄,其病霍然。

5参考文献

[1]白淑,何涛,白鸿,等.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26-29.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4.

[3]杨慧霞.乳癖证治的古今文献研究[D].武汉: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4]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3.通信作者:车志英,副教授、博士,chezy365@126.com

作者简介

车志英(1972-),女(汉族),河南荥阳人,副教授,博士,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及中医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3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BSJJ2012-17,BSJJ2010-38)

收稿日期:2015-04-02;修回日期:2015-05-08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9-0042-03·名师高徒·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变证学术思想拾萃

王彦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王松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医学教研40余年,中医学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对治疗脑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亦有独到的经验。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拟命名出“中风病类证、中风病变证、中风病坏病,中风病并病”,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揭示中风病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运用中西医特色疗法与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疗效确切。

关键词王松龄中医师;中风病/中医药疗法;类证;变证;名师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21

随着CT、MRI、PET等先进仪器在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方面的进展,许多疾病的概念、病因、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脑血管病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病先兆证,各种不典型中风、真头痛均可得到早期诊断与救治。而目前现有中风病的病名诊断标准、病类分级标准、辨证论治内容、疗效评定标准等都还不能完全适用于不典型中风这一类疾病。王永炎院士率先提出根据临床症状特征不同,将以传统中风病的5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于中风,仍延续中医传统中风病的理论体系,而将以头痛、眩晕、精神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为类中风进行单独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中风病理论[1]。但近年来,此项研究进展缓慢,《中风病防治要览》列出了4种类中风[2],很难涵盖所有类中风,且仅有病名诊断及证类诊断内容,无疗效判定标准。

王松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医学教研40余年,中医学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治疗脑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亦有独到经验。王师受王永炎院士研究成果的启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风病相关病证展开探索,认识到中风病证候复杂,临床变化多端,治疗效果欠佳,传统中风病定义已不能满足临床医教与研究需要。为此,王师带领团队对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14种常见中风病类证、8个中风病坏病、14个中风并病、14个中风病变证的研究进展及经验体会。笔者跟师学习,颇有心得。现将王师治疗中风病类证、变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中风病类证

1.1概念

“类证”一词,首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中风病类证”仍属于中风病,因为它不符合典型中风病的命名诊断标准(凡具备两个主症,或一个主症兼两个次症者,可诊断为典型中风病),仅有不典型症状或者体征,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必要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查到相关责任病灶时才能确诊。遵照王永炎院士的研究思路,王师在临床上把这些不典型中风进行梳理归纳,归属到中风病类证范围之中。

·

24

·中医研究2015年9月第28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5Vol.28No.9

1.2临床表现

该病在临床上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仅发生5大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之一的症状[3];有的仅出现6种次症[3](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之一的现象;还有一些患者,既无主症,也无次症,而出现其他的特殊表现,如丘脑梗死的呕吐、内耳卒中的耳聋、底节区的壳核梗死的偏身舞蹈、额叶出血的烦躁狂乱、颞叶出血的首发癫痫等,均可归入中风病类证范畴。

临床常见的中风病类证有中风病偏枯证、中风病神昏证、中风病言蹇失语证、中风病肢体麻木证、

中风病口眼斜证、中风病真头痛与中风病头疼、中风病视惑与视歧、中风病吞咽障碍、中风病风痱症、中风病风癔症、中风病偏身瘈疭证、中风病风颤证、中风病风痹证、中风病癫狂等14种。此外,中风病类证中也可见到痫症抽动、耳聋、呕吐、眩晕,单独或者首先出现而无典型中风病证候者。

1.3经验举隅

1.3.1中风病真头痛

“真头痛”为古病名,《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出:真头痛是以突然剧烈头痛,连及脑户,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而中风病真头痛是指脑卒中后的头部剧烈疼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风火上扰、脑络瘀阻、风痰瘀阻、风痰火亢之证居多。该病多因气血极虚、风寒暑湿之邪入脑,导致阴亏阳亢,真火炎上,热毒闭塞;或寒邪直中脑髓,元阳衰败,致神明散乱者,即所谓的“寒厥”。

治疗该病,对于有风火之象者,急则治标,防止病情加重。王师常应用经验方血肿消合剂[5-6]或中风防治灵I号煎剂[7],口服或灌肠,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防治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一旦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即行急诊全脑血管造影,寻找病因,确定是否动脉瘤性出血,尽早明确动脉瘤部位、形态,脑动脉有无痉挛及循环代偿情况。对适合经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应及时运用微螺旋圈填塞瘤腔,以及时止血并为后期引流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创造条件。对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性交通性脑积水,应在急性期内进行侧脑室冲洗,尽快消除中线脑室积血以及进行脑脊液置换,以防止蛛网膜粘连,促进脑脊液回流。对于已经形成的交通性脑积水,除了参照中风病抢救治疗方案外,王师还采用益肾通阳利水通瘀方配合口服通络逐水胶囊口服。

益肾通阳利水通瘀方药物组成:桂枝15g,附子8g,辽细辛3g,猪苓15g,赤茯苓15g,泽泻12g,赤芍15g,益母草15g,泽兰20g,川牛膝15g。每日1剂,分2次煎服。通络逐水胶囊药物组成:干漆炭60g,西红花60g,血竭30g,三七30g,炒蒲黄30g,葶苈子30g。以上药物粉碎,过120目筛,装0号胶囊,分为60份,每次1份,于早、午餐时以面汤送服,连服30 90d可治愈。

1.3.2中风病言蹇失语证

言蹇失语证为中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轻则转舌不灵,言语蹇涩;重则舌体强硬,喑哑不语,中医称其为“舌痿”。王师以“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系”、“心主神明”“脑为精明之府”“神清则语利”“舌为心窍,音声之机也”理论为依据,融汇发挥,认为:该病多因脏腑虚损,气血衰少,阴不制阳,虚风内动,痰瘀胶结,随风流窜,升降无常,蒙蔽清窍,阻于脑络,脑失所养,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引起口舌之窍不利而发病。故王师在治疗中尤重整体观念,认为:治中风病言蹇失语证不能离开治中风,“治病必求于本”,针对核心病因病机,从中医整体观出发调整脏腑阴阳的失衡。其次,王师注重精神意识的调整,认为:语言、记忆等功能归属于“精明之府”,意识的调整对失语的康复有重要影响,且“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只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舌体才能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反之,若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语蹇、失语、舌卷、舌强等。因此,可以通过改善心主神明的作用从而调整舌的功能、改善患者的言语能力。

此外,除中药外,综合疗法对于该证疗效较好,尤其是针灸治疗、康复治疗。在针灸选穴上,王师尤重舌针、体针,以及颈项部、心经、肾经的穴位间的有机结合,同时结合现代理论辨病论治。如运动性失语者,系支配舌肌及发音器官的运动神经麻痹所致,症情相对轻缓,治以近部取穴为主,可选金津、玉液、廉泉、海泉、天突等穴治疗,且针之辄效,甚可一刺而愈。命名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者,系大脑高级语言中枢功能瘫痪所致,症情相对重笃,治以近部取穴和对症取穴并重,除用上述诸穴外,还可选用四神聪、哑门、人中、神门、通里、内关、大陵、神堂、神道、心俞等穴治疗,但疗程较长,疗效亦逊于运动性失语者。另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均可远取阳明经穴足三里、丰隆、合谷等穴治疗,且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故可再选用三阴交、脾俞等穴治之。取穴注重精

·

34

·

中医研究2015年9月第28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5Vol.28No.9

准,以期效宏力专。

2中风病变证

2.1概念

“中风病变证”是指已患有中风病(典型的中风病和不典型的中风病),在其发生当时或发病之后出现的主症或次症以外的临床表现,即在某种特殊条件下,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实质性变化(即中风后并发症)。其中,轻与中等证候者,仍称为变证;若失治或者变化后证候危重者,即为坏病。变证中的轻、中证候可进行干预,按中风病变证治疗多可收效。

2.2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的中风病变证有中风病痫病、中风病失眠、中风病多寐、中风病郁证、中风病痴呆、中风病呃逆、中风病泄泻、中风病大便失禁、中风病遗尿失禁、中风病淋证、中风病发热、中风病咳嗽、中风病褥疮、中风病手胀、中风病股肿等。另外,便秘、癃闭、痉证等证候,也可以在中风病变证中见到。

2.3经验举隅

中风病痫病是中风病最常见变证之一。脑卒中是成人癫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8-10],约有3% 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而这些卒中后有过癫痫发作的患者中约有54% 66%发展为癫痫[11]。其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气、血、阴、阳亏虚为本,风、火、痰、瘀蒙蔽清窍为标;病机关键为火炎风动,痰浊瘀阻,脉络不通,气机逆乱,脏腑失调,阴阳失衡,上蒙清窍,神明失守;治宜清热平肝,豁痰开窍,镇惊熄风,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补脾益肾[12]。

王师认为:对于该类病患要有高度责任性和同情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点,痫病发作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抽搐的频率,脉息的快慢和节律、舌的润燥、瞳孔的大小、有无发绀及呕血、二便是否失禁等;对于昏仆抽搐的患者,凡有义齿,均应取下,并用纱布或者压舌板放入口中,防止咬伤唇舌,同时加床栏,以免坠床。

按照中风后癫痫发作的程度和类型,除中医辨证治疗应用中药汤剂口服外,还可酌情给予抗癫痫西药。一般疗程为1个月 2a,一部分患者随着中风病情好转而自愈;少数患者会形成继发性癫痫,且经久不愈。除参考指南不同类型癫痫用药外,王师在临床中总结出治疗癫痫、减少复发的有效中成药———平痫丸,坚持服用1 2a,疗效确切。

平痫丸药物组成:天麻30g,钩藤20g,僵蚕30g,全蝎10g,胆南星18g,蝉蜕12g,磁石20g,石膏20g,琥珀12g,石菖蒲10g,白豆蔻10g,沉香3g,海马6g,人参8g,紫河车12g,川芎8g,薄荷梗10g,蜈蚣2条。其中天麻、全蝎、蜈蚣、胆南星、琥珀、海马、人参、紫河车粉碎,过120目筛后,将上药制为浓缩水丸,分为90包,每次1包,每日3次,于各餐后各服1包。方中胆南星、石膏化痰清热,天麻、钩藤、僵蚕熄风,全蝎、蜈蚣、川芎化瘀通络,人参、紫河车补肾健脾,蝉蜕、磁石、琥珀、熄风定惊,石菖蒲豁痰开窍,沉香、薄荷梗平顺逆乱之气机。全方配伍合理,可与西药配合,收效甚佳。

3参考文献

[1]王永炎,郭蓉娟.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04):390-393.

[2]王永炎.中风病防治要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林士毅,滕依丽,王小同,等.真头痛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522-1524.

[5]王爱凤,王伟民,赵彦青.血肿消合剂的制备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成药,2008,30(6):806-807.

[6]王伟民,赵彦青,王松龄,等.血肿消合剂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损伤干预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90-282.

[7]王伟民,王文艳,王松龄.中风防治灵Ⅰ号对脑梗死二级预防效果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2(10):62

-63.

[8]Naess H,The use of levetiracetam in monotherapy in post rokeseizures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J].RevNeurol,2007,45(9):523-525.

[9]Karhunen H,Jolkko nen J,Sivenius J,et al.Epileptog enesis after experimenttal focal cerebral is chemia[J].Neurochem Res,2005,30(12):1529-1542.

[10]Vercueil L.Seizure and epilepsy after stroke[J].Presse Med,2007,36(12):176-181.

[11]Ryvlin P,Montavont A,Nighog hossian N.Optimizing ther-apy of seizures in stroke patients[J].Neurology,2006,67(14):3-9.

[12]董玉琼,王松龄.化痰熄风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癫痫36例[J],中医研究,2011,24(9):31-32.

作者简介

王彦华(1971-),女(汉族),博士,副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五批师承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脑病。

收稿日期:2015-03-05

(编辑张大明)

·

44

·中医研究2015年9月第28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5Vol.28No.9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1.中风(急性期)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A 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 1.中风,邪在于经,即见() A.舌即难言,口吐涎 B.肌肤不仁 C.重不胜 D.不识人 E.骨节疼烦 2.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没有的药物是() A.麻黄、白术 B.黄芪、白蜜 C.生姜、甘草 D.芍药、桂枝 E.附子、防风3.乌头汤证的病机是() A.寒湿痹阻 B.风湿痹阻 C.湿热痹阻 D.风寒痹阻 E.风热痹阻 4.“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可见于() A.血痹重证 B.虚劳干血 C.风湿历节 D.寒湿历节 E.风湿表里阳虚 5.中风,邪入于腑,可见() A.肌肤不仁 B.即重不胜 C.舌即难言、口吐涎 D. 不识人 E. 昏倒 (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干题。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 A.肌肤不仁 B.重不胜 C.不识人 D.舌即难言,口吐涎 E.但臂不遂 1.邪在于络的表现是() 2.邪在于经的表现是() 3.邪入于脏的表现是() 4.邪入于腑的表现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C.麻黄加术汤 D.大乌头煎 E.乌头汤 5.风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6.寒湿历节宜选用何方治疗()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乌头汤的药物组成包括() A.乌头 B.附子 C.麻黄 D.桂枝 E.白蜜 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脚肿如脱 2.肌肤不仁 3.重不胜 4.僻不遂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病历节,不可屈伸,主之。 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分类?为什么出现这些临床表现? 2.结合《金匮要略》第五篇第10条原文回答如何辨证论治寒湿历节? 病案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李某,女,52岁。主诉:全身关节疼痛半年,近日加重。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经西医治疗症状反复。半年前双腕、双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并有灼热感,晨起僵硬,近一周来症状加重,全身关节疼痛,两腿肿胀,头晕,气短,恶心呕吐,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稍数。 要求写出:1.病名 2.证型 3.病机 4.治法 5.方药 答案:

中风病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疾病分期标准 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③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①发病急骤。 ②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③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④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⑤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⑥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⑦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3.脑出血 ①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②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③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④多有高血压病史。 ⑤CT应作为首选检查。 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4.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④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疟疾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5年内埠卫生院疟疾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村名:得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40分) 1.疟疾俗称为“打摆子”。() 2.能感染人的有5 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3.间日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全年流行。() 4.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 5.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 小时。() 6.发冷、发热和出汗的周期性发作是间日疟病人的典型症状。() 7.疟疾的再燃是指由于血液中少量的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而再度发作。() 8.脑型疟多见于儿童。() 9.疟疾的流行病学史是指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10.血片中查到疟原虫还不能确定患者就是疟疾病例。() 11.及早规范治疗可以防止恶性疟发展为凶险型发作。() 12.治疗间日疟最常用的是氯喹和伯氨喹。() 13.RDT 是快速诊断试验的简称。() 14.中国到2015 年消除疟疾。() 15.得了疟疾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16.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 17.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内期。() 18.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和伯氨喹治疗。() 19.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 年,全国除云南部分边境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 20.疟疾的发作具有周期性,其间歇期的长短取决于子孢子在肝细胞内发育的时间。() 二、单选题(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几种?()A.2 种B.3 种C.4 种D.5 种 2.发现疟疾病例后,应该在多少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A.6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48 小时 3.疟疾是通过以下哪种方式传播的?()A.蚊子叮咬B.吸入飞沫C.苍蝇污染食物D.性交 4.蚊子吸人血时,通过疟原虫生活史的哪个阶段被感染的?() A.配子体B.子孢子C.合子D.裂殖子 5.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细胞或组织是()A.肌肉细胞B.消化道内C.脑细胞内D.红细胞内 6.我国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是:() A.中华按蚊B.微小按蚊C.嗜人按蚊D.大劣按蚊 7.以下哪个因素不影响疟疾的流行?()A.温度B.雨水C.战争D.饮食习惯 8.以下哪个症状不是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A.发冷B.腹痛C.发热D.出汗 9.间日疟的发作周期一般是()A.12 小时B.24 小时C.48 小时D.72 小时 10.疟疾的诊断依据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家族史B.流行病学史C.临床表现D.实验室检查 11.疟疾病人的隔离治疗有什么要求?() A.没有要求B.需注意防蚊措施 C.需带口罩,防治呼吸传播D.要穿戴隔离衣,防治接触传播 12.对疟疾病人早治疗的目的不包括:()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湿蒙窍证: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松懈,瘫软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闭窍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呜,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肢体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干,脉弦滑数。 2、中经络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数。 (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3)风痰瘀阻证: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多而粘,舌质暗淡或者紫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浮滑。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绛或暗红,或舌红瘦,或者舌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脏腑 (1)痰湿蒙窍证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药:涤痰汤加减,配合鼻饲苏合香丸。制半夏9g,陈皮9g,枳实9g,胆南星6g,茯苓15g,石菖蒲9g,竹茹6g;远志9g,丹参15g,甘草9g等。临证加减:病情演化迅速,或肢体抽搐,加天麻9g,钩藤后15g以平肝熄风;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加苏子9g,瓜蒌15g以化痰降浊。 中成药:冠心苏合香丸:每日3次,每次1丸。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这一段头一句最重要了。疟疾我们知道了,有间日疟,有三日疟,两天一发的叫间日,三日一发的三日疟,这最普遍了。发作的时候它是往来寒热,所以说疟疾以少阳病的情况出现,也就是柴胡汤证,所以疟脉自弦,这句话一直管到后头,这句话很重要。 底下说疟疾有些寒热,各种的情况不同。如果多热,它就是偏数,脉既弦又快,数者为热也,弦数者的疟疾是多热的那种疟疾。弦迟者多寒,迟者为寒嘛,疟多寒的疟疾,它的脉偏迟。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就是细脉,古人又管小脉叫细脉,咱们讲到后面就知道了,细脉就是血少,后头讲积聚这个病,凡是里头有积聚,脉都是小的,它阻碍血行嘛,就是症瘕积聚。紧是实,如果脉小而紧,这是里头有症结的情况,可以下之,这个指的那个疟母说的,疟母也是个症瘕积聚。 弦迟者可温之,如果疟疾弦迟,是多寒了,多寒可

以用温药。弦紧者可发汗,紧就是无汗,太阳伤寒的脉弦紧就是疟疾兼有表实的一种情况,这个可发汗,往后我给讲,现在根据本文体会到这儿,也可以针灸。浮大者可吐之,这个浮大的脉,有上越的征迹在里头,可吐之,这个吐也不像一般的吐法,瓜蒂散也不是的,我们讲完了回头再来研究这些个问题。弦数者风发也,这个风发指的太阳中风,风热汗出而不已,这种情况下的疟疾,可以饮食以消息之,吃一种甘寒的东西,来消息这个发热汗出。 讲伤寒论时讲过少阳病不可发汗和吐下,这一节又有发汗,又有吐下,什么道理呢?后头就可以看出来了,讲到后头之后回头再研究这个问题。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精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 方案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进行诊断。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找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侯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 1 )急性起病 (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 4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 5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_变证学术思想拾萃_王彦华

结合,切中病机,药中其鹄,其病霍然。 5参考文献 [1]白淑,何涛,白鸿,等.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26-29.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4. [3]杨慧霞.乳癖证治的古今文献研究[D].武汉: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4]谷丽艳,易佳丽,樊延宏,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3-176.[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3.通信作者:车志英,副教授、博士,chezy365@126.com 作者简介 车志英(1972-),女(汉族),河南荥阳人,副教授,博士,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及中医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32);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科研基金(BSJJ2012-17,BSJJ2010-38) 收稿日期:2015-04-02;修回日期:2015-05-08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9-0042-03·名师高徒·王松龄教授治疗中风病类证、变证学术思想拾萃 王彦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王松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医学教研40余年,中医学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对治疗脑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亦有独到的经验。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拟命名出“中风病类证、中风病变证、中风病坏病,中风病并病”,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揭示中风病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与发病机制,运用中西医特色疗法与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疗效确切。 关键词王松龄中医师;中风病/中医药疗法;类证;变证;名师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21 随着CT、MRI、PET等先进仪器在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方面的进展,许多疾病的概念、病因、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脑血管病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风病先兆证,各种不典型中风、真头痛均可得到早期诊断与救治。而目前现有中风病的病名诊断标准、病类分级标准、辨证论治内容、疗效评定标准等都还不能完全适用于不典型中风这一类疾病。王永炎院士率先提出根据临床症状特征不同,将以传统中风病的5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于中风,仍延续中医传统中风病的理论体系,而将以头痛、眩晕、精神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脑卒中归为类中风进行单独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中风病理论[1]。但近年来,此项研究进展缓慢,《中风病防治要览》列出了4种类中风[2],很难涵盖所有类中风,且仅有病名诊断及证类诊断内容,无疗效判定标准。 王松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医学教研40余年,中医学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治疗脑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亦有独到经验。王师受王永炎院士研究成果的启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中风病相关病证展开探索,认识到中风病证候复杂,临床变化多端,治疗效果欠佳,传统中风病定义已不能满足临床医教与研究需要。为此,王师带领团队对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14种常见中风病类证、8个中风病坏病、14个中风并病、14个中风病变证的研究进展及经验体会。笔者跟师学习,颇有心得。现将王师治疗中风病类证、变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中风病类证 1.1概念 “类证”一词,首见于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中风病类证”仍属于中风病,因为它不符合典型中风病的命名诊断标准(凡具备两个主症,或一个主症兼两个次症者,可诊断为典型中风病),仅有不典型症状或者体征,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必要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查到相关责任病灶时才能确诊。遵照王永炎院士的研究思路,王师在临床上把这些不典型中风进行梳理归纳,归属到中风病类证范围之中。 · 24 ·中医研究2015年9月第28卷第9期TCMRes.September2015Vol.28No.9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8.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当归二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实二两 【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 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茯苓三两 【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栝蒌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

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8.8】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8.9】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 【8.10】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8.1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

中风急性期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

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 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12)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占28.6%。。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陈斌(昆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陆家龙,主任医师,祖籍南京,云南昆明市人,为滇中著名中医陆巨卿之子。幼即聪颖好学, 受熏于庭, 好学谭思,涉猎医典。历任昆明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昆明市卫生局副局长,其间兼任昆明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云南指导组专家, 云南省第一批、第二批老中医药带徒工作指导老师。现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陆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40余载, 治学严谨, 学识渊博, 善于中西合壁, 法古创新, 临证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对内科诸症独具匠心。笔者有幸从师学习, 侍诊左右, 颇得恩师教诲, 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现仅就已之见闻和理解, 对陆老治疗中风病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作一粗浅介绍。一、学贯中西,互取所长 陆老先生, 幼承庭训, 熟读中医经典著作, 博览群籍,中医学基础理论甚为熟稔;青年时期, 进入昆明医科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医学, 西医理论功底亦十分雄厚。而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 二者均为治病,区别在于医学理论不同, 临床思维方式也不同。西医基于现代自然科学, 从人体生理、病理着眼, 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借助于各种理化检测指际对疾病进行诊断, 以微观认识为优,侧重于辨病,利于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而中医则是在古代数学、哲学、天文学等基础上产生的,以宏观辨证见长,《内经》中“有诸内, 必行诸外”确立了中医学宏观、整体、综合的思维法则。中医着眼于辨证, 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 将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性和病位有机、全面、系统地区分开, 施以不同的方药治疗, 这一点与现代医学趋于诊疗方案个体化、集束化、循证化,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吻合的。临床上, 陆老常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双重诊断方法,既防止了片面地看问题, 又拓宽了临床思维, 对疾病的演变、转归、预后有了更为清晰、正确的认识。例如中风病的诊治中, 陆老就是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 结合头颅CT、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西医诊断,以此区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以免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误用、过用活血化瘀药,贻误病情,这样既有利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中风历节病篇练习题

金匮要略第二单元中风历节病篇 一、A1 1、乌头汤的主治病证是 A、脚气冲心 B、湿家身烦疼 C、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D、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E、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2、下列各方中,论述了历节病寒湿偏胜证治的是 A、乌头汤 B、防己黄芪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3、《金匮要略》乌头汤中可用于解乌头毒性的药物是 A、甘草 B、白蜜 C、芍药 D、麻黄 E、黄芪 4、乌头汤证的治则是 A、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B、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C、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健脾益气,祛风除湿 5、下列可用于治疗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的方剂为 A、乌头汤 B、防己黄芪汤 C、桂枝茯苓丸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6、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 A、乌头汤 B、防己黄芪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7、《金匮要略》中治疗寒湿历节证的代表方剂是 A、乌头汤 B、防己黄芪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8、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辨证特点为 A、身体消瘦 B、关节疼痛 C、关节肿大 D、关节变形 E、以上都是 9、《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历节证的代表方剂是 A、防己黄芪汤 B、甘草干姜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0、《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中芍药配伍甘草的意义是 A、养阴清热 B、辛温发散,祛风除湿 C、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D、散寒除湿,通经止痛 E、调和营卫,宣肺平喘 11、下列各方中,治则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的是 A、防己黄芪汤 B、甘草干姜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2、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治宜 A、乌头汤 B、桂枝芍药知母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3、下列不属于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证候表现的是 A、身体尫羸 B、脚肿如脱 C、少腹拘急 D、头眩短气 E、温温欲吐 答案部分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 一、中风病诊断标准 1. 病名诊断标准 ①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③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病类诊断标准 ①神识 正常0分 嗜睡3分 迷蒙5分 神昏7分 昏愦9分 ②语言 正常0分 构音不清1分 语句不全3分 字词不清4分 失语6分 ③面瘫 无0分 轻瘫1分 全瘫2分 ④眼征 无0分 二目上吊2分 目偏不瞬4分 ⑤上肢瘫 无0分 上举力弱1分 上举过肩2分 上举不到肩4分 最多可略摆动 不能动6分 ⑥指瘫 无0分 力弱1分 握拳伸指不全2分 略动4分

全瘫5分 ⑦下肢瘫 无0分 抬高45°以上1分 抬高不足45°2分 摆动平移4分 略动、不能动6分 ⑧趾瘫 无0分 力弱1分 伸屈不全2分 略动4分 全瘫5分 ⑨其他症征 瞳神异常7分 抽搐7分 呕血便血8分 二便自遗8分 目合口开8分 鼻鼾息微9分 脉微欲绝9分 手撒肢冷9分 评分:病类诊断评分是各项最高分相加而成,满分为52分。 诊断分级:1~13分为轻型; 14~26分为普通型; 27~39分为重型; 40分以上为极重。 3. 证类诊断标准 ①风痰火亢: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②风火上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识迷蒙,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④风痰瘀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⑤痰湿蒙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 ⑥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 ⑦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 分期标准 急性期:发病四周以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