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习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习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习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习题

初三化学第一章复习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13?自贡)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的验满

B .

倾倒液体

C .

检验气密性

D .

测定溶液pH 值

2.(2013?泰州)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点燃酒精灯

B .

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C .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D .

读取液体体积

3.(2013?湛江)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溶剂的

B . 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 . 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 . 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4.(2013?河北)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 A . 往右盘增加砝码 B . 从右盘减少砝码 C .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D . 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5.(2013?岱岳区模拟)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 g (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 A . 9.2 g B . 9.8 g C . 10.8 g D . 10.2 g 6.(2010?麻城市模拟)某学生欲称取4.3g 氯化钠,他在左盘放了4g 砝码,把游码移到0.3g 处,然后在右托盘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 A . 4.3s B . 3.7g C . 4.Og D . 4.6g

A.B.C.D.

8.(2006?徐汇区二模)取用固体药品时不可能用到的是()

A.胶头滴管B.药匙C.纸槽D.镊子

9.(2013?烟台)“人间仙境,最美烟台”.下列与烟台特色有关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莱阳梨榨汁B.蓬莱海市蜃楼C.张裕葡萄酿酒D.招远沙里淘金

10.(2013?泰州)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晾干B.金属导电C.干冰升华D.光合作用11.(2012?赤峰)对于图示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以构成物质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离子不能构成物质D.

可用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12.(2009?荆州)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A.有气体放出B.有颜色改变C.有新物质生成D.有沉淀产生

13.(2008?莱芜)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就是与变化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4.(2010?青浦区一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加热氧化汞有汞生成B.碘加热升华成气体

C.铁矿石磨成粉末D.加热水产生蒸汽

15.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其理由是()

A.镁和氧气生成氧化镁B.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C.发生化学变化时要放热D.氧气被氧化

16.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17.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能说明这一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 试管中的水越来越少 B . 试管口出现白雾 C . 玻璃片有水滴滴下 D . 没有新物质生成 18.(2013?泰安)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 B . 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 . 铁矿石冶炼成铁 D . 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19.(2013?乌鲁木齐)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 焦炭用于炼铁工业 B . 发热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C . 用食醋除去水垢 D . 天然气用作燃料 20.(2013?青岛)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颜色、状态 B . 溶解性 C . 密度、硬度 D . 可燃性 21.(2012?日照)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 .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B . 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C . 盐酸用于除铁锈 D . 用干冰作制冷剂 22.(2005?黑龙江)下列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所列出性质不一致的是( ) A .

氧气的可燃性 B .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 .

金刚石硬度大

D .

氧气的氧化性

23.(2012?雅安)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 用Ca (OH )2改良酸性土壤 B . 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C . 用盐酸除铁锈 D . 用铅笔芯替代石墨试验导电性 24.(2008?桂林)下列叙述与化学有关的是①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 ②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 ③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 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5.(2012?东营)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 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 B .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随心所欲,不用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C .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D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6.(2013?自贡)请结合下列常用的仪器的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e_________;f_________.

(2)上图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3)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序号)可组合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不添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检查该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序号)装置;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要将气体通过盛有_________的i装置.

27.(2012?牡丹江)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

A.腐蚀标签B.试管炸裂C.沾污试剂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_________;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_________.

28.(2011?枣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时重要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化学实验室.

(1)f的名称是_________.

(2)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_________.

(3)遇到安全事故要及时、正确处理.比如:浓硫酸沾到皮肤上_________(填序号).

A.用干布擦净

B.涂抹氢氧化钠溶液

C.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一5%的碳酸氢钠溶液

(4)对实验剩余药品要正确处理.下列处理方法中,你的选择是_________(填序号).

A.放回原瓶,防止浪费B.放入实验室指定容器内C.倒入水池,用水冲走.

29.(2011?梧州)经过一年的初中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图中,甲是一个燃着的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用它来进行加热操作时,应使用火焰的_________焰,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时,应用_________盖灭.(2)图中,乙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仪器内液体的_________保持水平.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2013?自贡)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

二氧化碳的验满

B .

倾倒液体

C .

检验气密性

D .

测定溶液pH 值

考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液体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 、根据二氧化碳验满方法考虑;B 、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C 、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考

虑;D 、根据侧pH 值的方法考虑.

解答: 解:A 、二氧化碳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故A 操作错误;

B 、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管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标签向着手心,故B 操作正确;

C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紧握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故C 操作正确;

D 、测pH 值的方法:将pH 试纸放到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故D 说法正确; 故选A .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倾倒液体、检查装置气密性、测pH 值的具体操作. 2.(2013?泰州)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点燃酒精灯

B .

向试管中加入锌粒 C .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D .

读取液体体积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 、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B 、在放锌粒时要将试管横放;C 、根据向试管内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

虑;D 、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

C、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

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C正确;

D、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2013?湛江)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溶剂的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加热器皿-酒精灯;玻璃仪器的洗涤.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量的限制考虑;B、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考虑;C、根据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考虑;D、根据酒精灯引起火灾的灭火方法考虑.

解答:

解:A、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A错;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否则污染试剂,故B错;

C、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故C正确;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用湿抹布扑灭,或用沙子盖灭,故D错.

故选C.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4.(2013?河北)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往右盘增加砝码B.从右盘减少砝码

C.向左调节平衡螺母D.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向右盘增加砝码.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再进一步进行分析即可.

5.(2013?岱岳区模拟)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0.8 g(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

A.9.2 g B.9.8 g C.10.8 g D.10.2 g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可知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放错了,还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只不过砝码与物体位置交换了,

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0 g﹣0.8 g=9.2 g.

故选A.

点评:在计算有关天平的题目时,要谨记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由此列等式计算,不管是左物右码还是左码右物,都可以算.

6.(2010?麻城市模拟)某学生欲称取4.3g氯化钠,他在左盘放了4g砝码,把游码移到0.3g处,然后在右托盘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A.4.3s B.3.7g C.4.Og D.4.6g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天平的原理判断,天平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正确操作时,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

解答:解:天平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正确操作时,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当药品与砝码放倒了位置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药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所以在左盘放了4g砝码,把游码移到0.3g处,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4g﹣0.3g=3.7g.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明确天平的使用原理,问题可迎刃而解.

7.(2012?桂林)下列仪器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内物质不需要用到的是()

A.B.C.D.

考点: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加热试管时的过程:用试管夹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

解答:解:A、试管是加热的对象,所以需要,故A错;

B、加热试管时需要用酒精灯提供热能,所以需要,故B错;

C、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所以不需要石棉网,故C正确;

D、试管夹是夹试管的仪器,所以需要,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试管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要用试管夹夹着加热.

8.(2006?徐汇区二模)取用固体药品时不可能用到的是()

A.胶头滴管B.药匙C.纸槽D.镊子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运用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操作时用到的仪器解答.

解答:解:取用固体药品要选用药匙、纸槽或镊子,取用少量的固体药品选用胶头滴管,故选A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

9.(2013?烟台)“人间仙境,最美烟台”.下列与烟台特色有关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莱阳梨榨汁B.蓬莱海市蜃楼C.张裕葡萄酿酒D.招远沙里淘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莱阳梨榨汁是将其中的汁液分离出来,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蓬莱海市蜃楼是倒影在水中的影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张裕葡萄酿酒有新物质乙醇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招远沙里淘金是将金子从沙子中取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0.(2013?泰州)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晾干B.金属导电C.干冰升华D.光合作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湿衣晾干只是水分的蒸发,属于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金属导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干冰升华只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1.(2012?赤峰)对于图示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以构成物质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C.离子不能构成物质D.

可用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观察图示,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和原子.分子的形成过程,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解答:解:A、由图示汞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金属汞可知,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故A正确;

B、由图示氧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氧气可知,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故B正确;

C、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错误;

D、由图示可知: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可用表示氧分子的形成过程,故D

点评:通过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分子、原子的构成,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

12.(2009?荆州)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A.有气体放出B.有颜色改变C.有新物质生成D.有沉淀产生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A、有气体放出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有颜色改变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蓝色,属于物理变化,故B

错;

C、由定义可知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C正确;

D、有沉淀产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氢氧化钙溶于水,不溶时再放就有沉淀了,故D错.

故选C.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13.(2008?莱芜)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就是与变化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对化学变化的辨析就是建立在对新物质的理解上的,只有准确把握新物质的内涵,才是对化学变化的真正的理解.

解答:解:化学变化过程强调的新物质,不是指不存在,而是相对于反应前的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不一样的物质.与具体的颜色或者形态的而变化没有关系,关注内在的组成和结构.

故选D.

点评:新物质是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很困扰学生的一个概念,其实随着学习的深入,通过对化学反应方程式就很好理解了.

14.(2010?青浦区一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加热氧化汞有汞生成B.碘加热升华成气体

C.铁矿石磨成粉末D.加热水产生蒸汽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首先必须是个化学变化.

解答:解:而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就是氧化汞分子首先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聚集形成金属汞,氧原子又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氧分子再聚集成氧气;

碘的升华、铁矿石磨成铁粉、水受热变成水蒸气都是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其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物理变化

15.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其理由是()

A.镁和氧气生成氧化镁B.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C.发生化学变化时要放热D.氧气被氧化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解:A、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镁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并不能说明镁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故B错;

C、放热并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氧气被氧化没有指出镁带燃烧有新物质生成,不能作为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故D错.

故选A.

点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16.下列各说法中的“一定”,你认为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A、根据水蒸发考虑本题;B、根据干冰升华考虑;C、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考虑;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考虑.

解答:解: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发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由固体变为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干冰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所以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生成新物质,故C正确;

D、化学变化中不一定有放热、发光现象,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属于吸热反应,没有发光现象,故D

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

17.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能说明这一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试管中的水越来越少B.试管口出现白雾

C.玻璃片有水滴滴下D.没有新物质生成

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考虑.

解答: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能说明这一过程发生物理变化的是没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D.

18.(2013?泰安)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铁矿石冶炼成铁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是根据它们的沸点不同,进行的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是将水和其它物质分离开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

错;

C、铁矿石冶炼成铁是利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生成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用新物

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9.(2013?乌鲁木齐)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焦炭用于炼铁工业B.发热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C.用食醋除去水垢D.天然气用作燃料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焦炭用于炼铁工业是利用焦炭的还原性,焦炭与铁的化合物反应,还原出铁来,所以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发热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是利用酒精挥发吸热,使体温下降,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

B正确;

C、用食醋除去水垢是利用醋酸与碳酸钙发生反应,而除掉,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错;

D、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天然气具有可燃性,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0.(2013?青岛)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状态B.溶解性C.密度、硬度D.可燃性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判断,物理性质是指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

A、颜色、状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所以错误.

D 、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所以正确. 故选D .

点评: 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是考查的热点之一,正确理解定义,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21.(2012?日照)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 .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 B . 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C . 盐酸用于除铁锈 D . 用干冰作制冷剂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A 、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属于

化学变化,所以该性质是化学性质,故A 错;

B 、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学性质,故B 错;

C 、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属于化学性质,故C 错;

D 、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D 正确. 故选D .

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2.(2005?黑龙江)下列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所列出性质不一致的是( ) A .

氧气的可燃性 B .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 .

金刚石硬度大

D .

氧气的氧化性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A 、发射火箭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不是可燃性,故A 正确;

B 、灭火器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原理,不是利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B 正确;

C 、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故C 错;

D 、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即氧气的氧化性,故D 错. 故选AB .

点评: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23.(2012?雅安)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A、氢氧化钙具有碱性,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碱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生石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常用作干燥剂,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盐酸除铁锈是盐酸与铁锈的成分氧化铁发生了化学反应,利用的是盐酸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用铅笔芯替代石墨试验导电性,利用的是其导电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4.(2008?桂林)下列叙述与化学有关的是①工业发展所需的动力②农业高产所需的化肥③人类战胜疾病所需的药物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A.②③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与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此题可用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解决.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与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物质(如地球甚至于其他星球中的物质,大气中的气体,海洋中的物质,动植物体内的物质)和人类创造(合成)的新物质.

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如CO2 降温变成干冰,再升华吸热而降雨)、化学变化(如氢气与氮气反应合成氨)以及与生命相关的变化(如物质与生命、物质与精神).

化学研究的对象包罗万象,从星际空间有机物的进化到地面上造化万物的聚散离合,再到地层深处矿物的生成和利用,化学研究的对象几乎包括整个物质世界.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研究的领域进行的考查,是对学习化学重要性的强化.

25.(2012?东营)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随心所欲,不用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C.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考点: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A、根据物质具有两面性进行分析判断.

B、大自然有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超过会失去平衡,引发灾难.

C、根据化学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对人类有益同时也对人类有害,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随心所欲,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故选

项说法错误.

C、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故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选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用途、物质的两面性、化学变化的实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6.(2013?自贡)请结合下列常用的仪器的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e量筒;f酒精灯.

(2)上图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有c(填序号).

(3)选择上图中的ab或ac(填序号)可组合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在不添加其他仪器的情况下,检查该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

好;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选择上图中的g(填序号)装置;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要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i装置.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用于加热的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坩埚.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根据选择的仪器进行检验;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能溶于水分析收集装置;根据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进行检验.

解答:解:(1)图中e是量筒,f是酒精灯,故答案为:量筒;酒精灯;

(2)图中的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故答案为:c.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可用ab或ac组合;检验装置气密性时,关上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能溶于水,所以用g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则需将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i装置.

故答案为:ab或ac;关上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稳定的水柱,则气密性良好;g;澄清的石灰水.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有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实验仪器的选择、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需要同学们具备综合的化学知识.

27.(2012?牡丹江)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

A.腐蚀标签B.试管炸裂C.沾污试剂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A;

(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C;

(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B.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玻璃仪器的洗涤.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1)根据倾倒液体时会流下残留液考虑;(2)根据胶头滴管使用后会沾有所用的试剂考虑;(3)根据试管骤冷容易炸裂考虑.

(2)胶头滴管使用后会沾有所用的试剂,所以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会混上前面使用的试剂,所以会污染试剂;

(3)加热后的试管温度很高,立即用冷水冲洗会使试管的温差太大,使试管炸裂.

故答案为:(1)A;(2)C;(3)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28.(2011?枣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时重要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化学实验室.

(1)f的名称是漏斗.

(2)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3)遇到安全事故要及时、正确处理.比如:浓硫酸沾到皮肤上C(填序号).

A.用干布擦净

B.涂抹氢氧化钠溶液

C.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一5%的碳酸氢钠溶液

(4)对实验剩余药品要正确处理.下列处理方法中,你的选择是B(填序号).

A.放回原瓶,防止浪费B.放入实验室指定容器内C.倒入水池,用水冲走.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测量容器-量筒;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

(2)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分析填空;

(3)根据浓硫酸的性质及不慎在皮肤上溅了一些浓硫酸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原则分析:①不能放回原瓶,防止药品的污染;②不能随意丢弃,防止造成环境的污染;③不拿出实验室,防止造成事故等.

解答:解:(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f的名称是漏斗;

(2)取用一定量的液体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3)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并有强烈的腐蚀性,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布试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4)化学实验剩余药品不可放回原瓶、不可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故答案为:(1)漏斗;(2)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3)C;(4)B.

点评:理解和熟记浓硫酸的性质,特别是其特性等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9.(2011?梧州)经过一年的初中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

(1)图中,甲是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填仪器名称),

用它来进行加热操作时,应使用火焰的外焰,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时,应用灯帽盖灭.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1)熟悉常见化学仪器酒精灯;了解它的使用原则;

(2)熟悉常见化学仪器量筒;了解它的使用.

解答:解:(1)图中甲是燃着的是酒精灯,我们用它加热物体时要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为防止失火,不可用嘴吹灭.故答案为:酒精灯、外焰、灯帽;

(2)图中乙是能量取一定量液体的量筒,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仪器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的数才准确.如果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故答案为:量筒、凹液面的最低处.

点评:本题考查酒精灯和量筒的正确使用,这两种仪器都是常见仪器,所以此题属于简单题.

30.(2011?台州)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乙;

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隙变大.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物理变化的特点.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水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判断,当发生化学变化时,水分子会改变,发生物理变化时,水分子不发生变化.

解答:解: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隙变大

点评: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从粒子改变的角度来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全一册)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 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

初中化学教材全解(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初三化学人教版第三章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充分发 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育。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 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 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 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3个小树)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 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 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 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习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复 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初三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分子 9、原子: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 一种元素符号 如:O 是单质,CO 是化合 区别:在化学(单位为“1”, 原子 中子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 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 2O 2 === 2H 2O + O 2 ↑ 此反应MnO 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MnO 2

新人教版初三化学 总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总复习提纲(新人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 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 2H 2 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1、概念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 2、物质分类的步骤 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点燃 通电 通电 电解水口诀: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腐蚀性、毒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 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药品:红磷 (2)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③点燃红磷 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至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一定是混合物:合金、溶液、空气 3、氧气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制取氧气: ①反应方程式: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②氯酸钾2KClO3加热2KCl+3O2↑ ③过氧化氢2H2O2MnO2 2H2O+O2↑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④验满:利用排水法: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⑤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⑥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巧记:茶庄定点收利息) 物 质 纯净物 混合物 (按物质种类) 单质 化合物 (按元素种类) MnO2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相对原子质量: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A、液态空气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锰 D、水 2、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 、氢原子 B 、氧原子 C 、水分子 D 、水原子 3、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从现代观点看,这三点不正确的是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再发生改变 C、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5、一个离子转变为原子,发生的变化是 A、失去一定数目的电子 B、得到一定数目的电子 C、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D、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 6、一种微粒的原子核内含有n个质子,核外共有n+1个电子,则该粒子一定属于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7、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少10吨的贫铀弹,不少当地人因此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A、146 B、92 C、136 D、23

88、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则实际质量为2a克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克 B、24 C、2a D、 29、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⑵所有氢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⑶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⑶ B、只有⑴⑶ C、只有⑵⑶ D、有⑴⑵⑶ 10、人们常用形象的图式来描述物质世界( ) 例如:水的电解可表示为:可见,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可能有变化的是 A、原子的数目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种类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 3.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 4.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5.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6.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7.物质燃烧的现象:磷:大量白烟;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淡蓝色火焰(空气中)、蓝紫色火焰(氧气中),生成刺激性的气体;镁条:耀眼的白光;氢气:淡蓝色火焰。 8.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9.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 化作用。 10.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11.水的电解实验:正氧负氢,正一负二 1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例: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 小粒子 13.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14.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加肥皂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 15.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 16.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净水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17.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包括质子和中子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18.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19.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 2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O 21.元素符号的含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2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23.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 24.化学式含义:A表示物质;B表示物质的组成;C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D表示物 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例如:H2O:A表示水这种物质;B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表示一个水分子;D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25.多个原子的表示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 2个氢原子:2H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 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 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 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后问题答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问题答案(完整版) P7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习题1、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举例见第2题) 2、(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3、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4、(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P15步骤2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3-初三化学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 个小题) 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 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B. 分子的体积大、有间隔,原子的体积小、无间隔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物质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发生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4、下图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不停地运动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D.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 原子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6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而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A. ①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7 、已知铯-137的质子数为55,中子数为82,下列有关铯-137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铯-137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 B.铯-137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 g C.铯-137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5 D.铯-137属于非金属元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