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古代部分)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古代部分)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古代部分)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古代部分)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科学技术的萌芽,产生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据古人类学家研究发现,距今300多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已开始使用天然木头和石块为工具。工具的使用标志着原始技术的萌芽,同时也宣告人类已脱离动物界而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此后,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地提高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不断取得技术的进步,并且逐步积累了许多原始科学知识。限于当时人类的认知水平,原始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零散的、经验性的,并且往往是和原始宗教迷信掺杂在一起的。

现代科学证明:地球的产生已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出现只是二三百万年前的事情,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考古学家在埃及开罗西南60英里的法尤姆地区已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猿类化石——埃及猿,在由埃及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腊玛古猿,距今1400万年至800万年;南方古猿,距今500万年至100万年;直立人,距今300万年至30万年,又分为早期直立人(如我国云南的元谋人) 、晚期直立人( 如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智人,距今30万年至1万年,又分为早期智人(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晚期智人( 如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而劳动在从古猿转变成人类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的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他必须以自己认识自然的一定知识和改造自然的一定技能作为进行这些活动的依据和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劳动也就有了技术的萌芽,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也就有了技术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不过,技术的历史也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幼年时期。技术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一、技术的早期发展

1、石器的发展

考察最原始的技术,最主要的依据是考古发现的原始人的工具——石器。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祖先最初制造出来的劳动工具,就是石器。石器的制造也就成了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标志,由此便揭开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石器出土于东非肯尼亚的库彼弗拉距今已260万年,在我国云南元谋出土的石器也170万年的历史了。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即早期猿人时期,人们制造的典型石器是经打击形成的,加工比较粗糙,没有什么标准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用途,到了晚期猿人时期,已经懂得对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有锤击、碰砧、砸击等直接打制法,标准化的工具此时已开始出现,主要有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几大类。早期智人阶段,石器的打制技术更为发展,有了第二步的加工,类型固定,种类增多,分工明显;到了晚期智人阶段,石器打制技术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形状更加多样,并使用了间接打制法,在制造装饰品时,还使用了钻孔、磨尖等新技术。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间一段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它约存在于距今15000 年至10000年间,这一时期的石器发展成了镶嵌工具,即在石刀、石斧、石矛、石镞上装上木制或骨制把柄的工具,这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已经学会利用杠杆等最简单的力学原理,另一方面也说明石器本身已开始走向复合化了;弓箭是中石器时代出现的更复杂的复合工具,它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投掷武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弓箭的制造是原始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由于复杂工具的制造和大量使用,使狩猎经济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大约10000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大量磨光石器的出现。旧石器时代人们打制石器的技术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得到效率更高的工具,必须在技术上来一次革命,这就是采用琢磨和打光的技术,这种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被用来加工装饰品,但是到新石器时代才被应用于制造石器工具。磨光石器的优点在于具有明确的用途和锋利的石刃。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是石斧、石镰和石刀,有了这些工具,就可以进一步改造世界的模样,并为人类由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原始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虽然仅仅是石器加工技术方面的改进,而且这种改进依今天的技术标准来看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是从原始技术水平出发进行考察,从它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

大作用考察,这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

2、火的利用

自然界发生火的原因很多,如长期干旱、雷电、火山爆发和易燃物质的自燃。野生动物普遍怕火,最原始的人也应该是怕火的。只有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火才被人利用和控制。在发现早期直立人元谋猿人牙齿化石的地层中,也发现了很多炭屑,表明元谋人可能已经知道用火,这大概是人类使用火的最早证明。晚期直立人北京猿人使用火的遗迹,是现有人类明确用火的最早的遗迹之一。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灰烬层,最厚的地方达6米,表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长。灰烬中有许多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子,这是他们已开始吃熟食的证据。最上一层的灰烬还分成两大堆,灰烬成堆,说明北京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已有保存火种和管理火的能力。但是,这时可能还只是利用天然火,只有当人们从利用天然火并保持火种不灭到能够人工取火,这才算是真正控制了这种变革物质的强大的自然力。

人工取火技术可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随着钻孔技术的出现而发明的,是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工具的使用而逐渐普及的。在《庄子?外物篇》中有“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因以为名”的说法韩非子在《五蠹》中也提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人们钻木取火的故事,在其他古籍中也都有记载。居住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少数民族人民,直到解放前还使用钻木取火这种非常古老的方法。摩擦生火是又一种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庄子?外物篇》中记有“木与木相摩则燃”。另外在加工燧石时,有时会有火花溅出,火花落在易燃的纤维上即可取火。火地岛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都曾用这种方法生过火。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驱散了蒙昧和黑暗。有了火,人类就能从“茹毛饮血”的生食变为熟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扩大了,营养丰富了,人类的体质得到了加强,大脑进一步发达;火可以御寒,帮助人类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生存下来;火给人以光明,增加了人类活动的时间;火可以照亮洞穴,使人由野居变成洞居,火可以用来防止野兽的侵袭,又能用来围攻猎取野兽;火可以用来烧烤木料,烧裂石块以制作工具和武器,火还可以用来开垦土地,烧制陶器,冶炼金属……正因为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在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火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燧人氏”无疑是我国祖先心目中的英雄。在希腊神话中则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偷地带给人间的故事。没有火就不可能有文明世界的出现,所以恩格斯说:“尽管蒸汽机在社会

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的变革……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3、手工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由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经验不断丰富,出现了分别以植物种植和动物驯养为主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其进一步发展,又促使了制陶和纺织等原始手工业的发展。制陶技术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八九千年,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类对材料的加工超出了仅仅是改变材料几何形状的范围,开始改变材料的物理、化学属性;第一次通过一套复杂的工艺过程,创造出一种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工材料;第一次使材料加工不仅利用人的体力,而且利用火这种自然能源。制陶技术的意义还远不限于制陶本身,它为以后的冶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具有新的经济意义:它使人们处理食物的方法除烧烤外,增添了煮蒸的方法,而陶制储存器则可以使谷物、水和液态食物便于存放。

古人最初是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以使之能够耐火,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发现成型的粘土可以烧制成陶器。陶器的制造工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首先是淘洗,除去陶土中所含的杂质;其次是制坯,早期是用手捏成坯,或用泥条盘筑而成,这统称为手制,后来逐步发展为采用制陶轮盘,这是古代轮子在手工技艺方面的重大应用,它使各种陶坯加工得更加规矩匀称,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再次是装饰,在陶坯上涂上不同颜料或刻划不同的花纹;最后是烧制,早期是在露天下烧制的,后来发展为陶窑,陶窑的出现不仅保持烧制所需要的高温,而且使陶坯在烧制中受热均匀,因此制成的陶器不易变形破裂,颜色也较一致。

人类穿衣服大约也有几十万年的历史。开始时只是把兽皮披在身上,目的是为了御寒,后来发明了针,人们学会了缝制衣服。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所发现的一根13000年前的骨针即是人类缝制衣服的最早的证据,这根针长3.2厘米,最粗处直径约3.3毫米,针身光滑,针眼狭小,它表明人类学会缝制衣服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利用植物纤维制成纺织品,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原始人最初是利用野生葛、苧麻等做纺织原料,其纺纱方法有两种:一是搓捻和续接,用双手把准备纺制的纤维搓合和连接在一起;另一种是使用原始的纺纱工具——纺轮,它已具有能够完成加捻和合股的能力。而原始的织造方法则是在编席和结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织工艺,织机没有架子,操作者席地而坐,像编席子一样地编织,故叫

踞织机。古代西亚的织机是有架子的,架子的一根杆扣着一组平排的纱,每根纱挂一重锤,是为经线,然后再以纬线穿过拉直的经线进行织造,这种形式的织布机称之为“经线锤织布机”。在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织的同时畜牧地区也开始利用羊毛进行纺织。用丝纺织最早起源于我国,1962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即发现了五六千年前的蚕茧,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出土了几块4700年前的苧麻布,同时也有丝织品。

4、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冶金工艺也是产生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它与制陶有密切的关系。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大概是天然铜。人们在烧制陶器的长期实践中发现,用木炭代替木材作燃料,可以获得更高的温度(可达950—1050℃),这样的高温已接近铜的熔点,因而为铜的熔铸和冶炼准备了条件。由于青铜(铜、锡、铅合金) 比纯铜熔点更低,硬度更大,也更容易加工成锋利的刃器,就使青铜比纯铜获得了更为广泛地应用。不过,此时青铜主要被用于制造武器、祭器和装饰品,青铜还不能取代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被普遍使用;与青铜相关的冶金术的出现,为人类转入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开辟了道路,考古学上称这个时期为“金石并用时代”。约在5500年前,埃及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率先进入了金石并用时期。在此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逐渐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状态,发展为锄耕和犁耕,耕地面积在各个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同时,居于草原地带的部落也从小规模地驯养牲畜发展到较大畜群的牧放和繁殖,这样就使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农牧兼营的村落,改变为或以农业为主或以畜牧为主的村落,从而发生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接着手工业也分离出来,金工工匠可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职业工匠。社会分工的出现,必然会促进交换的发展,从而引起私有制的出现,所以就全世界范围而言,金石并用标志着原始社会进入末期,处于瓦解的阶段。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人,相继进入了奴隶社会,从此,人类文明也就迈进了更高的阶段——奴隶社会。

二、科学知识的萌芽

什么是科学呢?各派学者众说纷纭,各国的百科全书给科学的定义也各异,如英文中,科学指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是自然科学的简称;德文中的科学则指一切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他们虽然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互有差别,但把科学归属于知识的范畴,看做是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成果,则没有多大分歧。结合科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科学活动的特点,现在一般认为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

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及其规律为内容,并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系统,是形成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在原始社会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科学只能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石器的加工、人工取火、弓箭的发明、捕鱼、打猎、驯养家畜、栽培植物、建造房屋桥梁、制陶、纺织印染、冶炼金属等,无一不是科学知识萌发的土壤。

最先产生的是天文学知识。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都需要与自然界的循环节律相谐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地发现了月亮有圆有缺,气候从寒冷到温暖到炎热循环变化,这一切都是从天象变化和地上的物候观测中得到的,经不断地积累便产生了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我国是天文学研究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已经对寒来暑往的变化、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进入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人们更加需要掌握季节,以便不误农时,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中产生出来的。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注意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方位的确定,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们很早就使用了一定的方法来定位。半坡及其他许多文化遗址中,房屋都有一定方向。在氏族的墓地上,墓穴和人骨架的头部也都朝着一定的方向,或朝南或向西北。确定方位大多以日出处为东,日没处为西,日正午时所在为南。在农牧业产生的初期,人们是根据天象和物候现象来掌握农牧的时节的,我们的祖先最早大约很重视对红色亮星“大火”(心宿二) 的观测。传说早在颛顼时代就有了“火正”的官,专门负责观测“大火”,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曾有一段时间,由于氏族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到帝尧时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职责,因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推算约在公元前2400年左右,黄昏在东方地平线见到“大火”时,正是春分前后,即正是春播的时节,所以关于“火正”的传说当是可信的,像这样以观测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的方法叫“观

象授时”。数学知识的萌芽是与人们认识“数”和“形”分不开的。人们认识“数”是从“有”开始的,起初略知一二,以后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知道的数目才逐渐增多。在没有数目字之前,计数是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如屈指计算,或用一堆小石子计算。英文“计算”一词来自拉丁文Calculus,而后者的意思就是小石子,在我国古代也有“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的传说。人们对“形”的认识也很早,当原始人制造出了背厚刃薄的石斧、尖的骨针、圆的石球、弯的弓箭等形状各不相同的工具时,说明那时人们对各种几何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而且为了制作不同形状的物体,还创造了画方、圆和直线的简单工具和方法,几何学就是来源于丈量土地,英文“几何”一词,原义就是测地术。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也是存在于技术之中:石器的制造和利用,产生了力学知识的萌芽;火的保存与获取,出现了热学知识的萌芽;陶器的烧制与应用,促进了酿酒、染色技术的相继发展,从而促使了化学、生物知识的萌芽;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使了植物栽培、动物驯养等农学知识的萌芽;对野果的采集、植物的辨认促使了医药知识的萌芽。

三、原始的科学与宗教

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解决吃、穿、住、用的问题,已经取得了在当时来说是伟大的技术进步,但是,由于原始生产力毕竟有限,人类能够控制和说明的事情还不多,仅有的经验还不能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对威严奇妙的自然过程的畏惧与迷惑又造成了歪曲、虚幻的反映,他们对自然的解释更多的是采用了神话和迷信崇拜,即宗教的形式。马克思把阶级社会以前的宗教称为原始宗教(或自发宗教、自然宗教),而把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的宗教称人为宗教。原始宗教是自发的宗教,以自然物为主要崇拜对象,它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不死,从而构成了与各种崇拜对象相应的宗教仪式。如为了求雨,就学蛙鸣;为了五谷丰收,就表演季节的循环,由此而产生了原始的巫术和祭典仪式。原始宗教以其对象和内容来分,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直接崇拜,二是对精灵和灵魂的崇拜。原始宗教大都经历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宗教形式往往又是同时并存的。

原始人在同自然斗争中无能为力,对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火山爆发等无法理解,对自然的威力产生恐惧,从而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于是出现了太阳神、月亮神、风神、雷神等自然神。

图腾崇拜亦称民族崇拜,它由动物崇拜演变而来,是最早的氏族宗教形式之一。“图腾”系北美阿耳贡金人的奥季布瓦部族方言totem的音译,意为“他的族”和“他的族的标志”,指一个民族分别源于各种特定的物类,其中大多数为动物。图腾既是维系氏族成员团结一致的纽带,又是氏族社会的人们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如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祖先崇拜则是对祖先之灵的崇拜。祖先崇拜的出现,是人类将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涌现的英雄、原始社会的氏族首领、宗教族长的权威作为其崇拜的对象。由于人类还没脱离动物崇拜,因此原始人认为这些英雄人物是人和动物交合产生的,于是出现半人半兽神。如埃及神话中的墓地之神阿纽比斯是豹面人身,尼罗河神赫比是虎面人身,中国的女娲伏羲是人身蛇尾。宗教的本质是对于超自然力的崇拜。

宗教观念产生于原始时代,是由于对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不理解所造成的,而科学是建立在认识自然、并利用这种认识控制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起源是来自原始人类的各项技术实践,尽管他们的知识还非常幼稚,并且这些片断知识常常与宗教迷信混杂在一起,不易区分。但从科学史角度来看,原始宗教和科学都是当时人们企图从自己的认识水平来对自然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尝试。原始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从原始的宗教、神话中萌发出来的,但不能因此来模糊它们在起源和作用上的根本区别,宗教的说明和解释远远不能科学地反映自然的本来面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解释才能从神话、迷信和唯心主义的影响中摆脱出来,逐渐产生符合科学的观念。当社会分化为阶级以后,宗教的性质也随之起了变化,各个时期都有该时期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原始科学的产生发展离不开原始宗教,但是,科学的成长是在与宗教的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第二节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两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在现今的伊拉克境内,这是世界上另一个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它们发源于托罗斯山脉,流出山岭地区后平行地向东南方向流去,最后汇合起来流进波斯湾。两河之间的肥沃平原,史称美索不达米亚,这是一个

希腊名词,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在两河流域,古代曾先后由不同民族建立起多个王国。公元3500年以前,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就已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那时他们就已经知道用铜,已经有了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来自西方的闪米特人侵入两河流域,他们在现今的巴格达附近建立起一个名叫阿卡德的城邦国。阿卡德最伟大的国王叫萨尔贡,他统治了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2000 年代初,巴比伦城发达起来,它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东岸,现今巴格达以南100多千米。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起巴比伦王国( 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它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Hammurabi,约BC1728—BC1686)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科技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汉谟拉比制订的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是现代人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重要文献。公元16世纪中叶,巴比伦王国遭外族入侵。公元前13 世纪末,两河流域进入了亚述帝国称霸的时期。到公元前7 世纪末,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又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8 年,新巴比伦王国亡于波斯帝国。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史,是从公元前3500 年前苏美尔王国的文明起,到公元前538 年止。苏美尔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是其文明发达的四个阶段。有时,又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简称为巴比伦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

公元前3500 年前(亦有人说在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就创造出了象形文字。从象形文字又发展出表意文字,用一个图像或多个图像结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概念。以后又发展出谐声文字,即用符号表示某种声音,同声的字用同样的符号表示。苏美尔人书写是以泥版做“纸”,以削尖的木棒或芦苇当笔。用这种笔在湿润的泥版上压刻出各种图形符号,起笔处压痕较深广,抽出时压痕则较细较浅,每一笔划都形如木楔,故被称为“楔形文字”。书写以后,将泥版晒干或烧成砖。

在苏美尔王国之后相继统治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等王国,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文字与书写方式。用泥版写出的“书”很笨重,只能是“摆着读”,而不可能“捧着读”。然而这种泥版书能长久储存,近现代人正是通过这种泥版书得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使用到公元前后,以后逐渐成为死文字。19 世纪中叶,借助于研究位于伊朗西部的贝希斯敦摩崖石刻(该石刻用古波斯语、依蓝语、巴比伦语三种文字记述同一内容,歌颂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功绩),人们才得以识读巴比伦的文字。

2、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对以后的天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据说两河流域在公元前30 世纪就有了历法。古埃及的历法是阳历,每年的平均日数依回归年长度确定,每年的月数和每月的日数是人为规定。而古代两河流域的历法是阴阳历,每年的平均日数与阳历同,每月的平均日数依朔望月长度确定。由于既要考虑回归年,又要考虑朔望月,而且回归年的长度并非朔望月长度的整数倍,阴阳历需采取设置闰月的办法加以调整,这就使得历法的制订复杂得多了。

古巴比伦王国时代,一年12个月的月名现在已经发现,那时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岁首定在春分,置闰尚无规律,由国王根据情况发布命令置闰。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后期,才开始有固定的闰周,先是实行8年3闰,而后又实行27年10闰,到公元前383年定为19年7闰,这是精度很高的置闰方法,每19年误差还不到一日。古代两河流域是以新月初见为一个月的开始。一个朔望月29.5天,晚上能见到月亮的有28天。把28天四等分,每一部分7天。他们把这7天依次分配给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这是“星期”的起源。

古埃及人把一昼夜分为24时,他们以日出为昼的开始,正午为昼6时,日没为夜的开始,夜半为夜6时,他们的24时是不等长的。而古巴比伦人则是把一昼夜分为等长的24时,这种计时制度也被继承下来,直到现代仍在采用。

古代两河流域人已经知道了“黄道”——太阳一年之中在恒星背景上走过的道路。他们把黄道分为12段,每一段中的恒星为一个星座,这些星座名称被沿用下来,并形成了占星术上所说的“黄道十二宫”这一术语。

古代两河流域人对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也有比较精确的观测结果。他们在公元前9 世纪时就已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他们从公元前311 年开始编制的日月运行表,包括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昼夜长度、合朔日期、月亮的纬度等多项内容。据说,他们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已发现了沙罗周期——223个朔望月是一个日食周期。他们观测的五大行星会合周期,比后来希腊人的观测结果还要精确,与近代的观测结果非常接近。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一是与历法制订密切相关,二是与占星术密切相关。古代两河流域占星术发达,是其天文学发达的重要促进因素。为什么这里古代占星术发达? 据说是因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涨水不像尼罗河那样规律,经常泛滥成灾,再加上战争频仍,使这里的古人更觉得命运难以把握。

3、古代两河流域的数学

古代两河流域的数学成就也很突出,尤其是在算术与代数方面。

在公元前18世纪的泥版书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两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1000,其中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比另一个的2/3还少10,求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人称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代数题目,现在解这个题目需要列二元二次方程组。我们还不能肯定古巴比伦人怎样解这个题目,但他们确实解出来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泥版书上,有世界最早的平方数表、立方数

表、倒数表、勾股弦数表。有了平方数表,他们会做开平方。如果一个数不是自然数的平方,他们就把它分解,方法是:

若A = a2 + b ( a为自然数)

则A = √a +b/2 a

这样求出的值是非常近似的。

勾股弦数表是3 个数字一组的数,每一组的数字都满足

a2 + b2 = c2

的要求,如3,4,5;65,72,97;12709,13500,18541。像“3,4,5”这样一组数字可以凭经验得出,那些很大的数字则很难说是直接来自实践经验,一定是掌握了某种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据研究,他们推导的方法是:

令a = x2 - y2

b = 2 x y

c = x2 + y2

则a2 + b2 = c2

这样,在平方数表的基础上就可得出勾股弦数表。

古代两河流域的数学实行了位值制,即一个数字符号实际表示的值与其所在的位相关,这是其进步的地方。但是他们采用的进位制度是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并用。

古代两河流域数学发达,可能与其天文学发达相关。在古代,最复杂的数学问题应当是天文学中的计算问题。他们实行六十进制,也可能是与天文学中的计算相关。

4、古代两河流域的技术

从许多旁证材料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技术也相当发达。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了许多种手工业行业,包括制砖、青铜冶炼、缝纫、宝石加工、皮革、酿造、木工、造船、建筑等,说明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都已形成了专门的行业。从其法律条文也可看出,其手工业已相当高超,如果质量不合标准或弄虚作假,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6 世纪被赫梯人灭亡,赫梯人在大约公元前15 世纪发明了炼铁。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封公元前13 世纪的埃及国王致赫梯国王的信,信中要求赫梯人给他们铁。在公元前8 世纪的亚述帝国的都城,考古发现了大量铁制工具和武器,表明此时两河流域已肯定进入铁器时代,这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进入铁器时代,是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也非常著名。据记载,新巴比伦王国都城有三道城墙,城墙上有很多塔楼,城门高达12米,城内宽阔的道路用石板铺成,当时人称它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市。城内的王宫富丽堂皇,王宫旁的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城中最高的建筑是供奉神灵的巴比伦塔,其遗迹现在仍存。

二、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尼罗河由南向北奔腾而下,注入地中海。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位于阿斯旺以南约70千米,阿斯旺高坝修起后被水库淹没),北至孟菲斯,有一条长达700 多千米、宽约十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狭长河滩,两旁是高山和沙漠。孟菲斯以北至入海口是三角洲。这样一个狭长的地带,土地肥沃,适于农耕,它就是古埃及人休养生息之地,在这里创造出了古埃及农业文明。

埃及常年雨量稀少,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离不开尼罗河的作用。每年7 月尼罗河涨水,携带着大量泥沙、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尼罗河水淹没了两岸谷地。至10 月份泛滥期过去,居民开始排除积水播种谷物,下一年洪水到来之前全部庄稼收割完毕。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BC484—BC425)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还有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古埃及是世界上农业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据传说,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已进入农耕社会。大约在公元3500年左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形成一个王国,人称下埃及;孟菲斯以南的河谷地带形成另一个王国,人称上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200 年左

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把上下埃及统一起来,是为古埃及王国第一王朝的开始。以后埃及王国的势力不断扩张,现今的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叙利亚、以色列等地,都曾在埃及王国控制之下。公元前525年,埃及亡于波斯帝国。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占领埃及,在尼罗河口附近建亚历山大城,成为希腊化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讲古埃及的历史,一般是至公元前525年止,有的著作中讲到公元前332年止。按照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历史学家马尼托(Manetho,公元前3世纪) 的记载,从第一王朝到公元前525年,埃及共经历了26个王朝;到公元前332年,共经历了31个王朝。

1、古埃及的文字和书写技术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或更早一些,古埃及开始有了文字。最初的文字是图形文字,例如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表示太阳,三条波形横线上下排列起来表示水。后来出现了标示音节的符号——24个辅音字母,以便人们阅读。在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时期,形成了以表形符号、表意符号和标声符号相结合的象形文字,但始终没有发展为纯粹的拼音文字。在书写的形式上,古埃及文字有“祭司体”(草书)和“世俗体”两种。

古埃及人的庙宇和墓室的墙壁上、纪念碑上,以及他们的棺椁上,保留下了他们的文字。他们还常使用纸草作为书写材料。纸草是一种与芦苇相似的植物,把它的杆制成薄片压制成“纸”,用烟黑制成墨汁便可在上面书写。这种“纸”易裂成碎片,难以久存,现在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纸草“书”是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纸草“书”一般宽约30多厘米,长度则可达数米甚至一二十米,视书写内容多少而定,写好以后卷起来保存,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纸草卷”。我们现在对古埃及数学和医学的了解,主要是依据几部纸草卷。

古埃及王国灭亡以后,古埃及的文字逐渐成为“死文字”,到了近代时已经无人可以识读。1799年,法国人布萨(Boussard)在尼罗河口小城罗塞达发现一块公元前195年刻的石碑,内容是赞颂托勒密五世即位,同样的内容用古希腊文、古埃及文祭司体、古埃及文世俗体三种文字书写。通过研究这块石碑,人们读通了古埃及文字。如今,“罗塞达石碑”已经成了西方的一个典故,意为赖以破译某种秘密的材料。

2、古埃及的天文学

定向、定时(制订历法)、星象观测,是天文学中最古老的内容。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

一年,在古人看来是太阳在以恒星为背景的天上走了一圈。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确定一年的天数,即季节变化的周期,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古埃及的历法是阳历,一年分3季:洪水季、冬季和夏季,冬季播种,夏季收获,洪水季尼罗河泛滥;一季4个月,一月30天。另有5天为节日,每年共365天。

根据考古发现知道,古埃及人把天球赤道附近的恒星分成36组,每组有恒星一颗或数颗不等,太阳每10天走过一组,故称之为“旬星”。当某一组星黎明前夕恰巧升到地平线时,就标志着它代表的那一旬的开始。这样一年是360天,可能是早期的很不准确的历法。以后古埃及人认识到一年是365天,就在年终时加上5天过节的日子。

尼罗河的泛滥是相当有规律的,古埃及人曾以洪水到来的日子为一岁之首。但是,这样确定岁首毕竟是比较粗糙的,每年尼罗河水泛滥的日子不可能规律到一天不差的程度。以后埃及人又把观察天狼星(全天最亮的恒星) 与太阳同时升起的日子用于计年,这样就提高了历法的准确度。由于一年约365.25日,古埃及历法是一年365日,每年相差0.25日,每120年会相差一个月,每1460年相差一年。古埃及人经过长期观测发现,如果某年第一天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以后每120年这个日子就会相差一个月,第1461年的第一天天狼星又与太阳同时升起,他们把这个周期叫“天狗周”(因为他们把天狼星叫天狗) 。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是第四王朝国王胡夫的墓,修建于公元前2700 年左右。其两条南北方向的底边,方向偏差一为2′30″,一为5′30″。那时没有指南针,肯定是靠天文定向,能达到这种精确度实在不易。此塔的北面正中有一入口,下地宫的通道与地平面成30°倾向,从地宫向外看恰好对着北极星,可能是精心设计的。从金字塔中的壁画和棺材上的星图可知,古埃及人对5大行星和天蝎座、白羊座等恒星也有一定认识。

3、古埃及的数学

我们现在对古埃及数学的了解,主要是依据两份数学纸草卷。一份名为“莱因特纸草”,发现于埃及古都底比斯,185年被英国人莱因特得到,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另一份名为“莫斯科纸草”,俄国收藏家1893 年得到,现存于莫斯科博物馆。莱因特纸草上有85个题目,莫斯科纸草上有25个题目。据研究,这两份纸草写成的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另外还有一些书写年代较晚的古埃及数学纸草卷,然而数学水平无很大进步。

古埃及的数学是十进制,然而没有位值制。要表示“111”这个数字,他们要依次写一个“100”的符号、一个“10”的符号、一个“1”的符号。要表示“999”这个数字,他们

要依次写9 个“100”的符号、9个“10”的符号、9 个“1”的符号。古埃及人可以做乘法,但是必须要把乘法转换成某种连加的形式才行,例如:

11×13=11×8+11×4+11

古埃及人会分数运算,但是除了“2/3”以外,所有分子不是“1”

的分数,他们都要先化成分子为“1”的形式,然后再进行运算,例

如:

2/7=1/4+1/28

7/29=1/6+1/24+1/58+1/87+1/232

他们有专门的表,可以查如何进行这种转化。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化? 他们是怎样找到这种化法的? 这些问题仍是不解之谜。但是人们一般认为,这种做法使古埃及的分数运算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它太麻烦了。古埃及数学中有这样的题目:一个数加上它的2/3,再加上它的1/2,再加上它的1/7等于97,求这个数。这说明他们已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

古埃及的数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几何方面。西文“几何”一词的本意为“测地学”,人们认为它起源于古埃及的土地测量。古埃及人计算圆面积的方法是直径减去其1/9以后再平方,这相当于π值为3.16,相当精确。古埃及人有计算四棱台体积的公式,其结果与现代计算方法相同。巍巍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精于计算四棱台体积的物证。

4、古埃及的医学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人有来生,人死后灵魂仍需要肉体作为安息之处,直至转世。他们不仅给死者提供食物、饮料、武器,甚至还为死者准备了化妆品。他们精心制作木乃伊,希望尸体长存,灵魂需要它多久,它就能存在多久。制作木乃伊时先掏出内脏,再涂盐和香料、油脂,然后风干。这种风俗使古埃及人积累了一些解剖学知识,对人体大器官的形态和位置比较了解。1862年发现的被称为“史密斯医学纸草”的古埃及纸草书,写于公元前1700年,人称是世界第一部外科学著作。此书中记述了48种外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所使用的药物有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还有人体的分泌物;药物制剂有涂抹的药膏、内服药,还有蒸剂、嗅药等。

另一份重要的古埃及医学纸草书——“埃伯斯纸草”,写于公元前1500年,长20.23米,宽30厘米,记述了700种病的疗法,有药方877个,还包括一些生理学、病理学内容。此书中记述的疾病,按今天的分科方式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眼科等方面。对有些疾病,书

中已论述得相当详细,譬如肚子痛,书中就列出了20种类型。

5、古埃及的建筑

考古发现的古埃及文物和壁画,说明古埃及有发达的手工业。他们发明了玻璃,发明了给陶器上釉,他们有精美的金银器,他们会制造青铜器,他们会用铁、会酿造啤酒,手工业的各个部门基本上都有了。有资料说,古埃及有数以万计的石匠、木匠、铜匠、金匠、陶匠、珠宝匠。

最引起现代人注意的古埃及技术成就,当是他们的建筑。古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古埃及的神庙建筑也极其辉煌。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和制木乃伊一样,修建宏伟的金字塔也是出于他们的宗教信仰。现在知道的埃及金字塔有80多座,分布于开罗以南10多千米的地区,修建于公元前20多世纪,即古埃及的第三至第六王朝。金字塔的底座是正方形,以巨石垒起,整个金字塔是一个四棱锥形。因为它每一面都是三角形,看上去如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为“金字塔”。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代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原来塔高146.5米,底边边长230米,用大约230万块巨石垒成,每块石头平均重约2.5吨。由于数千年的风化剥落,现在它高为138米,底边边长220多米。这么一座雄伟非凡的金字塔的建造,有很多难解之谜。这么大的石块是怎样从遥远的采石场搬运来的?又是怎样垒上去的? 从古代的技术水平看,似乎难以想象。科技史专家对此做过很多研究,并且实际做了试验,如今已形成一些看法。

金字塔底边的周长恰是以其高为半径画圆的周长;金字塔地宫北面出口的斜坡的仰角,恰是当时当地看到北极星的仰角;金字塔修起后石缝严密,显然预先有精确的计算;金字塔地宫中物品可以保存得非常长久,这些问题也都很神秘,科技史专家一直在努力探讨。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修建的;有人说金字塔修建者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已经灭绝,现今的文明是重新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通过科技史研究能够探明金字塔的秘密,这些说法就站不住了。

古埃及的神庙建筑也非常著名。古埃及人是多神教徒,他们信很多的神。有些神是以鸟兽等生物命名,如鹰神、鳄鱼神;有些神是以其他自然物命名,如太阳神、月亮神、河神。神的名字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生物与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崇拜,神庙建筑主要是为了显耀神的力量。最雄伟的古埃及神庙是卡纳克庙,位于开罗以南600多千米的卢克索,这里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都城底比斯所在地。此庙祭祀太阳神和月亮神,庙中的尖塔高约30米,重320吨,

是用一整块大理石雕成的,其本来的石料估计重达千吨。古埃及的神庙建筑使用了柱廊和拱门结构,雕刻精美,雕像栩栩如生。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可能是受到了古埃及的影响。

三、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西汉时称之为“身毒”,东汉时称之为“天竺”,唐玄奘取经归来以后始称之为印度。

从地理上说,古代印度与现在说的印度次大陆相当,包括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河和恒河,分别从次大陆的两边流入印度洋,在次大陆北部形成两大平原,这里是世界上农耕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次大陆的南部是一个半岛,中央是德干高原,沿海是狭长的平原。

依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考古成果,发现印度河流域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形成相当发达的农业文明。这种文明的遗址首先发现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蒙哥马利县的哈拉巴,故称之为“哈拉巴文明”。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古印度的哈拉巴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细亚的游牧部落南下进入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他们在这里逐渐学会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1000年后学会用铁,生产力有明显发展。从北方来的那些部落处于统治地位,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而把肤色较黑的土著称为“达萨”,这是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雅利安人的宗教是婆罗门教,他们的宗教经典“吠陀”是了解这一时期古印度历史的主要依据,故人称古印度的这个时代为“吠陀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形成了20个左右的奴隶制国家,古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各国之间争战不已,经历了多次分裂与统一。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孔雀王朝、公元1世纪到3世纪的贵霜帝国、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是古印度列国时代比较著名的王朝和帝国。在列国时代,又发生多次外族入侵印度的事件。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时亚历山大帝国,其势力都曾进入印度。公元5世纪,匈奴人的一支又侵入印度。公元13到16世纪初,又先后有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蒙古人后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到19世纪中期,印度次大陆成为英国殖民地。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古代印度的人种、宗教、文化类型都非常复杂。

1、古代印度的哈拉巴文化

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年的哈拉巴文化,其分布地域东起印度德里,西至巴基斯坦与伊朗边界,南达坎贝湾东岸,北抵西姆拉丘陵南麓,已发现城市遗址100多处,其中规模最大的遗址是哈拉巴和摩亨佐2达罗两处。

哈拉巴城和摩亨佐2达罗城都是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摩亨佐2达罗城占地260公顷,街道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10米,卫城有砖砌的又高又厚的城墙。卫城内最大的建筑物是一个大浴池,其中心是一个长12米、宽7米、深2.4米的浴池,四周有房屋与走廊,整个建筑占地长55米、宽33米,外墙厚达2.4米。下城是居民区,有的房屋是砖砌的两层楼房。摩亨佐2达罗遗迹清楚地说明,这里曾是一个繁荣的城市。

依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哈巴拉文化的农业已比较发达,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辅以大麦和椰枣,已经开始饲养猪羊和家禽。其服装主要是棉织品,古印度是世界上植棉最早的地区。考古还发现了青铜兵器和工具,表明它已进入青铜时代。

哈巴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几百枚印章,是用赤陶制成的,形体很小,其上有动物图案与象形文字,可惜现在还未能识读这些文字。人们认为,印章的使用可能是与贸易有关,也可能是用于签署文件。

哈拉巴文化与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是否有共同起源,现在还不得而知。哈拉巴文化在公元前2000 年代中期突然消失,可能是与雅利安人的入侵有关。哈拉巴文化是农业文明,而雅利安人是游牧部落;哈拉巴文化不能肯定已经养马,雅利安人则是骑着马杀进来的。哈拉巴文化的衰亡,在古印度文明发展史上是一个倒退。

2、古代印度的数学

古代印度的数学发展也比较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的吠陀经中,就已经在使用十进制。在公元1或2世纪的耆那教著作中,明确地出现了位值制。古印度现存的最早数学著作是《准绳经》,大约写于公元前6世纪。它实际上是吠陀经中的一篇附文,讲述祭祀活动中各种祭坛的形状、大小、如何建造,以及座位如何布置。《准绳经》中讲到了可以满足“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的正整数组,还讲到如果一个正方形边长为1,那么它的对角线长度是:1+1/3+1/(3×4)-1/(3×4 ×34)

这相当于求出了√2 = 1.4142,非常精确。

《准绳经》中还讲到,若圆的直径为1,则其周长为:

4×〔1-1/8+1/(8 × 29)-1/(8 × 29 × 6)+1/(8 × 29 × 6 × 8)〕2

这相当于求出圆周率π=3.325,这个值也相当准确。从其复杂的算式,显示出了古印度人探索圆周率的艰苦努力。

约公元前1世纪的《昌达经》中,有相当于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在《昌达经》之后,古印度长时间没有产生水平更高的数学著作,直至公元5世纪出现《阿利耶毗陀历书》(又称《圣使历书》)。此书是阿利耶毗陀( Aryabhata,约476—550 )所著,他是现在知道名字的古印度最早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这部书中说,直径为20000的圆,其周长是:(100 + 4 ) × 8 + 62000

这相当于求出π= 3.1416,很准确。

在公元7—13世纪,古印度数学有了较大发展。婆罗摩及多(Brahmagupta,约598—约660) 在公元628年写成《梵明满悉檀多》,该书中包括了整数运算、分数运算、数列、比例问题、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内容,还讨论了负数运算法则。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该书中不再把“零”仅视为空位,而是也把它看做一个数字,讨论了“零”的运算法则。除了“零除以零等于零”这个说法,他关于“零”的论述都是正确的。有了十进制、位值制、零的符号,使得古印度可以用10个数码符号表示所有数字。古印度数码符号在8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又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数码符号,这是古印度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3、古代印度的天文学

像古代埃及、两河流域一样,古代印度的天文学也是主要服务于历法制订和占星,但是它与宗教活动的联系显得更为密切,我们现在主要是从宗教著作中了解古代印度的天文学。

在《吠陀经》中,已经讲到了祭日的推算问题,这是现在知道的古代印度最早的天文学知识。现存最早的古代印度天文学著作是《太阳悉檀多》,“悉檀多”的意思是“知识”。据说此书是写于公元前6世纪,但是据考证有许多内容是后来添加进去的。公元505年,有人汇集了五部古代印度天文学著作,编成《五大历书》。在《阿利耶毗陀历书》中,讨论了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是印度公元6世纪初时天文学水平的代表作。

古代印度一年分为6季:冬、春、夏、雨、秋、露,每季两个月。我国唐代时传入的印

度《九执历》,定一个朔望月为2.53 日,19年设7个闰月,与我国的历法很相似。

印度在吠陀时代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座大山,叫须弥山。天如伞盖,由须弥山支撑着,日月五星都绕着须弥山运行。大地是由4只大象驮着,大象则又站立在浮于水中的乌龟背上。这种认识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印度自己的特点。我们从中看得出地理环境与物产对人的宇宙认识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这种认识与印度神话的联系。公元5、6世纪之际,阿利耶毗陀曾说过大地在转动着,但这种观点未被大众接受。12世纪时,婆会迦罗说有7重天,日月五星分别位于一重天上,这种观点显然已经受了古希腊天文学的影响。

古代印度也把天球亦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与中国古代相似。“二十八宿”究竟源于中国还是源于印度,是天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依据现在掌握的资料,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形成要比印度早。

4、古代印度的医学

印度古代医学知识既古老又丰富。属于医学的知识体系,在印度古代称为“阿柔吠陀”(ayurveda),意为“长寿的知识”。它与现在的医学知识体系的侧重面有些不同,不仅关心治病,还很重视防病和养生。

在吠陀时代,印度人认为人体与万物一样都是由“五大”,即“空、风、火、水、地”五大元素组成。其中“地”和“空”分别对应于躯体和空腔,比较稳定,而“水、火、风”分别对应于体液、胆汁和气,它们比较不稳定,人体生病是这三大元素失去平衡的缘故,治病就是恢复平衡,防病和养生就是维持它们的平衡。佛教时代认为万物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人体内任何一大元素不调就会引起疾病。

印度古代医学分为“八科”:内科、外科、五官科、精神病科(由魔鬼引起的疾病)、小儿科、老年科、毒物科(毒蛇咬伤或食物中毒)、保健科。据印度古代医学的说法,这种分科方式始于吠陀时代。在较早医学文献中,巫术的成分很重,以后才逐渐发展为以医学治疗为核心。《釺罗迦集》(Carak a-samhita)和《妙闻集》(Susrut a-samhita)这两部医学经典的出现,是古代印度医学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釺罗迦集》以药物治疗为主,被认为是内科体系的经典;《妙闻集》以手术疗法为主,被认为是外科体系的经典。但是,这两部书究竟成书于何时仍不得而知,其基本内容被上溯至公元前5—6 世纪,而最后成书时间可能晚至公元后5—6 世纪。

印度古代医学有些疗法很特殊,如用水蛭吸脓,用各种药物制成湿布驱风去寒等。古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部分章节测试答案(三)

从愚昧到科学_科学技术简史的部分章节练习答案 七、古希腊与古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图形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崇尚的。 ?A、三角 ?B、方形 ?C、圆形 ?D、梯形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古希腊的柱式的是()。 ?A、多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D、奥尼斯柱式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数学里的几何学为古希腊人推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古希腊人拥有比中国更为完整的天象观测记录,原因是古希腊人崇尚海洋的精神导致他们更愿意观测天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八、古希腊与古中国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已完成成绩:100分1

【单选题】万物是由()组成的,为四根说观点。 ?A、火、气、土、金 ?B、火、木、土、金 ?C、火、木、土、水 ?D、火、气、土、水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发起了人类理性的起源。 ?A、泰勒斯 ?B、亚里士多德 ?C、赫拉克利特 ?D、阿纳克西美尼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数是实际万物的本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四元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九、中国古代的科技种类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集中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方面。 ?A、农学、理学、天学、算学 ?B、农学、理学、天学、化学 ?C、农学、医学、天学、算学 ?D、农学、医学、天学、化学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汇总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 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二、石器和弓箭 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 2、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 3、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1、农业生产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畜耕的发明和应用。 3、畜耕是三个地区和国家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 二、天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考题

科学技术史课程填空题选择题 1、磨制石器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是这个时代石器制造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 2、恩格斯说:“尽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变革……但是,毫无疑问,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原始宗教是原始思维的必然产物。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很多,如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4、中国原始手工业包括制陶、纺织、建筑及运输工具等生产技术。 5、古埃及有以十天为单位的历法,这一历法经常要变更,所以被为称为活动的历法“Sliding alendar”。 6、185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亨利·兰德发现了埃及的数学纸草,被称为兰德纸草或“数学指导”。 7、古巴比伦留下的上古时期的医学资料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巴比伦王朝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涉及不少医学知识。 8、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经验科学中虽然包含科学因素和科学知识的萌芽,但原始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基础中的神秘主义成份很多。如医学与巫术是一个复合体,天文学与占星术分不开。 1、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B )由明代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52卷,收药达1 892种,方剂万余首,约190万字。 A 《黄帝内经》 B 《本草纲目》C《金匮要略》D《千金方》 2、(C )是一部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的奠基性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A 《黄帝内经》 B 《本草纲目》C《金匮要略》D《千金方》 3、中国中医综合性临床医著D ,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 A 《黄帝内经》 B 《本草纲目》C《金匮要略》D《千金方》 4、(A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中药学著作。 A《新修本草》B 《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D《千金方》 5、(C )晚年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文集,共600余篇,其中三分之一属自然科学。记述了北宋时期各方面的科学成就。 A 张仲景 B 李冰C沈括D祁坤 6、(A )为修历设计了很多新仪器,如:简仪和圭表。 A 郭守敬B郦道元C张恒D张衡 7、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出海陆变迁、流水侵蚀地形原理,揭示了化石的形成,并用化石推断古气候,指出( D )现象。 A 地震B海啸C潮汐D磁偏角 8、727年,开唐元年(B )在《大衍历》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内插公式。 A 赵爽B僧一行C刘徽D祖暅 9、元代(A )等人著书《授时历》用招差法编制日月的方位表。 A 郭守敬、王恂B郦道元、张恒C张恒、郭守敬D张衡、王恂 10、宋代沈括的(A )中提出海陆变迁、流水侵蚀地形原理,揭示了化石的形成,并用化石推断古气候,指出磁偏角现象。 A 《梦溪笔谈》 B 《水经注》 C 《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11、明朝宋应星的(C )总结了中国十七世纪以前的工农业生产技术。 A 《梦溪笔谈》 B 《水经注》 C 《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12、明朝时期,徐光启发表(D ),指出植物应天时而种的重要性。 A 《梦溪笔谈》 B 《水经注》 C 《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13、明朝徐霞客的(A )是世界上最早论及石灰岩岩溶地形的著作。 A 《徐霞客游记》 B 《水经注》 C 《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 14、近代数学家( A )证明了著名的“费玛大定律”,并且与英国人伟烈热利合作翻译了古希腊的数学名著,并且使得西方近代的符号代数学以及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第一次传入中国。 A.李善兰B.华衡芳C.项名达D.戴煦 15、《千金方》是唐朝杰出医学家( B )的著作,这本书凝聚了他多年采集、观察和应用药物的经验。由于他在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被后世尊为“药王”。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科学技术发展史

一、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已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对人们影响深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进展迅速持久,目前正逐步走向全面的高潮。 二、总论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我们是否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对人们影响深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其实在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进入后期,电力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子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兴起,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持续30年的物理学革命。这场革命来源于19世纪末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结果是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以取代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使人类对物质、能量、空间、时间、运动、因果性的认识,都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化学、天文学、地学都出现了革命性的理论,如化学键理论、天体演化理论、大爆炸理论、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生物学领域中,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生命科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不仅改变着传统生物学及其各分支科学的面貌,而且对医学和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0年代重组DNA 技术的建立,使生命本质的探讨更加深入,并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活跃的学科。而且信息、能源、材料三个方面都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总的来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简言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就是: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生的周期越来越短。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