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季度报告 点评:200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持续回升,但受地区政治形势紧张及主要资产价格变化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国际债券市场和全球股票市场分别在4月和7月出现了大量卖盘,直接影响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政治的调整。但新兴市场受到的影响很小,投资者反而预期新兴债券市场即将迎来牛市,面对良好的融资形势,亚洲的出口企业继续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融资速度没有丝毫放慢的迹象.

美联储加息依然是国际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预计2004年内美联储将会继续上调利率75—100个基点,美国经济态势利好,加息条件成熟、时机适宜,英镑也将伴随缓慢加息,但其他货币加息空间基本见顶,欧洲央行将面临艰难抉择,年底有加息可能。预计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将继续在调整中波动,2004年第三季度波动性会大于第四季度,年末的相对稳定将会较为突出。世界经济受相对利好数据的支持,将继续回升,而国际金融市场也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经济复苏之再评估

2004年7-8月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反映存在较大差异。债券收益率和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但信贷利差却没有变化。市场参加者已经预料到了6月和8月美国政策利率将上调(这是2000年后第_次上调利率),但是,美国就业出人意料的增长乏力对债券和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石油价格上涨再次打击了市场信心,然而企业债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担心经济发生的这些变化。

尽管全球经济呈现疲软的迹象,但新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却认为牛市正在到来。4月和5月新兴市场债券利差扩大后,8月利差重新收窄,息差交易(carry trades)恢复活力,从而促使高息产品升值。由于融资环境非常有利,二季度到三季度初,新兴市场债务人的借款步伐没有放慢,特别是亚洲的企业,其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

收益率下降 不确定性增加

美联储最终于6月30日上调了政策利率,调升幅度为25个基点。6周后的会议上,美联储再次提高利率25个基点。然而,长期收益率对此的反映不是上升而是下降。截止到8月27日,10年期美元利率互换产品比6月中旬的高点下跌了65个基点。同期,10年期欧元和日元利率互换产品分别下跌了35个基点和20个基点(图1.1)。

图1.1 互换收益曲线(%)

来源:彭博(Bloomberg)。注:3、6和12个月美元和日元到期LIBOR;3和6个月到期欧元存款利率。

当前长期收益率的反映与1994年2月美联储第一次上调利率时(利率也是长期处于低位后首次上调)截然不同(图 1.2)。1994年政策利率上调后,收益率大幅上涨。此外,2004年的收益率的波动情况也与1994年时不同。1994年收益率为向上波动,而2004年7月和8月收益率为向下波动。

图1.2 1994年和2004年美国债券市场(%)

来源:彭博(Bloomberg)。注:垂直线为2004年6月29日/1994年2月3日。5天移动平均;波动性隐含10年期美国政府债券期货合约的等价看涨选择权的价格。

1994年与2004年债券市场反映截然不同,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现在美联储信息披露更全面、范围更广,1994年2月的利率上调让市场参与者震惊,而在最近利率上调之前债券价格已经提前做出了反应。6月和8月长期利率的变化趋势表明,投资者对有关利率决策声明的细微变化更敏感,而非注重

利率本身的变化。6月30日美联储关于“未来利率将有序上调”的声明使市场参与者恢复了信心。

第二个原因是6月利率上调后,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与1994年时相比经济增长不是非常强劲,7月和8月初公布的美国就业报告也不象预期的那样乐观,这引发了全球债券收益率大幅下跌。每次经济数据公布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都下降近20个基点。加之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也不乐观,导致经济学家向下调整了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图1.3)。

图1.3 宏观经济数据与经济增长预期

来源:彭博(Bloomberg)。

欧洲公布的经济数据比许多人预期的要乐观。不过,7月和8月欧元市场长期收益率走势与美元收益率走势相近,但4月份时二者的走势是背离的。欧洲经济复苏依赖于强劲的国外需求,这可能是导致欧元和美元之间重新建立联动关系的原因。例如,许多观察家认为,欧洲经济形势之所以好于Ifo公司7月27日的调查结果,是因为欧洲的出口形势得到改善,而非国内需求出现回升。此外,对欧洲公布的经济数据,德国公债市场没有什么反应。

日本的市场参与者对美国经济数据的重视程度要大于对本国经济形势的关注度。日本宏观经济数据表明,日本出口和企业投资强劲增长,并推动6月份日元长期利率大幅回升。然而,尽管日本经济有进﹁步复苏的迹象,但7月和8月的收益率却反转下滑。例如,8月9日债券市场不理睬机械产品定单大幅增加的情况,反而对略早出台的美国就业报告做出了反应。

企业发布利润预警 股票市场应声下跌

对经济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持续复苏的担心极大地影响了股市信心。5月全球股票市场出现短暂反弹后,7月重新下跌,到8月27日标准普尔500指数比

2004年6月底时下跌了3%(图1.4)。同样,DJ欧元STOXX和TOPIX指数也比2004年6月底分别下跌了3%和4%。

图1.4 股票市场(本国货币,2002年12月底=100)

来源:彭博(Bloomberg)。注:亚洲除日本。

股票市场对二季度出台的企业收入增加的利好消息不屑一顾,反而关注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警。标准普尔500企业中近70%的企业2004年二季度的利润好于分析人士的预期,高于去年同期65%的水平。但是,企业对6月以后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不乐观(图1.5)。

图1.5 利润、波动性和风险规避

来源:彭博(Bloomberg)、芝加哥商品交易所、Eurex、伦敦国际金融期货和选择权交易所、BIS计算。

IT企业的利润预警产生的影响更大。7月13日Intel公司警告,2004年下半年企业利润将低于预期,这导致股票市场普遍下跌,其中也包括亚洲的股票市场。其他发布利润预警的大型技术公司还包括思科系统公司、惠普公司和诺基亚公司。7月20日微软公司宣布将在四年内增加分红和股票回购,共总750

亿美元,通常这对股票市场是利好消息,但许多投资者视其为利空消息,认为这是高科技行业缺乏投资机会的征兆。

石油价格上涨也加剧了全球股票市场的下跌。由于石油短期供应紧张,需求增加推动2004年石油价格上涨。6月底原油价格几乎比2003年底时高出了14%,到8月27日价格又再次上涨了17%。由于担心一些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中断石油供给(包括沙特、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石油价格上涨压力增加。人们经常认为,针对石油的投机活动是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然而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很难确定。

过去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通常是通胀率增长幅度的好几倍,但是,现在市场参与者似乎不太关注这种可能性,而更担心石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总需求和企业利润。长期通胀预期(不论其是否基于调查或是基于物价联动债券(inflation-indexed bond)价格)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在债券和股票投资者重新评估近期经济增长前景时,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标普500指数选择权的隐含波动性仍然比1995-2003年的平均水平低20%,而且股价每次上涨后(如8月6日公布美国就业报告后)都很快下跌。通过这类选择权,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股票投资者的风险规避意识增强,尽管风险规避意识增强通常表现为隐含波动性增加,但是,投资者预期未来股市波动性将保持在极低水平,这一预期抵消了风险规避意识增强的影响。

信贷质量提高 信贷利差收窄

信用市场的投资者似乎未受到债券和股票市场变化的影响。2004 年前8个月,BBB级企业发行的美元标价债券的利差基本上没有变化,在120到130个基点之间波动。BBB级欧元标价利差略有下降,从2003年底的90个基点下降到8月底的80个基点(图1.6)。与投资级企业债券相比,评级低于BBB级的企业债券通常对利率上升更敏感,因为这种债券的债务负担更重、期限更短。然而,美国政策利率上调后,高收益企业债券利差保持相对稳定。8月初美元市场中,高收益企业债券利差接近了2004年初的最低点。

图1.6 信贷利差(根据政府债券收益率的选择权调整利差,基点)

来源:彭博(Bloomberg)、美林。注:美林企业债券指数。

由于企业贷款质量持续改善,信贷投资者看起来很开心。2004年上半年违约情况和评级下降的情况进一步减少。根据穆迪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全球评级上升的企业债券数量第一次超过了评级下降的数量,尽管超出的幅度不大。在欧洲和美国,信贷质量回升首先反映在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在非金融部门,评级下降的数量仍超过了评级上升的数量,但是,二者的差距在继续缩小。

由于企业持续努力减少负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新增贷款量较小。在美元市场,2004年上半年企业债券发行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在欧元市场,发行量几乎下降了40%(图1.7)。尽管二季度银团融资量创下了纪录,但大部分是再融资,银行通过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条件,怂恿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对贷款进行再融资。虽然企业债券利差没有什么变化,但上半年银团贷款利差继续收窄。

图1.7 企业债券市场(非金融公司,10亿本国货币)

来源:欧盟委员会、彭博(Bloomberg)、Euroclear、各国数据、BIS计算。注:累积月度发行量;包括金融机构;商业票据为未清偿金额;商业票据美国数据经季节调整;商业票据欧元区数据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行量。

企业贷款可能将于近期回升。特别是美国,2002-03年美国企业收支状况大幅改善使得企业利润率回升。随着目前企业利润增长放慢,如果2003年中期开始的资本投资回升能够持续下去,企业贷款需求很可能增加。已经有迹象表明短期贷款有所增长,例如2004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非金融企业的商业票据发行量已经回升(图1.7)。

尽管近年来,美国和欧洲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现金,但还不很清楚企业是否会通过减少新贷款或是清偿负债来减少资产。2004年3月底,企业的流动资产相当于美国非金融企业负债的23%,而90年代这一数字的平均值为18%(图1.8)。欧元区企业持有的现金和存款相当于未清偿债券的25%。这些资产可以用来满足融资需求,例如,赎回到期债券,这样对债券持有人有利。此外,企业还可以把这些资产用于收购和兼并、回购股票或支付股息,如果企业采用这种方法,那么股票持有者获得的好处要大于债券持有人。

图1.8 企业融资(四季度移动平均)

来源:ECB、彭博(Bloomberg)、各国数据、BIS计算。

现在看起来企业倾向于选择后者。并购(包括管理层收购)和股票回购的情况正在增加。根据获得的数据,自2003年中期以来美国企业回购的股票持续增加,导致股票净发行量减少。与90年代初相比,在最近企业减少负债的这段时期内,美国企业的股票净发行量一直

都为负值。

尽管利率上升 但新兴市场趋好

尽管利空消息导致主要市场的债券收益率和股票价格下跌,但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如信贷投资者)却表现得泰然自若。实际上,当美国收益率下降时,新兴市场债券利差却开始收窄(图1.9).4月底和5月初全球债券市场出现大

量抛盘时,新兴市场利差放大,但随后的三个月利差逐渐恢复到先前的水平。8月27日新兴市场利差达到了425个基点,比5月中旬时减少了125个基点。

图1.9 新兴市场

来源:Dealogic、JP摩根、BIS计算。注:针对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主权剥离利差,单位基点;JP摩根新兴市场指数。公布的国际债券、票据和银团贷款的发行量,单位10亿美元。地区发行量欧洲数据包括中东和非洲。地区发行量总计数据为3个月移动平均。

息差交易重新活跃,而且没有受到全球抛售的影响,促使7月和8月新兴市场利差收窄。投资者增加了高收益债券的持仓,使得巴西、土耳其和其它低评级国家的主权债券利差比5月中旬有所下降。有利的国内经济形势(包括巴西经常项目盈余增加和土耳其生产率强劲增长)推动市场进一步回升。

尽管对美国政策利率的预期是推动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但是其它因素也加剧了市场波动性。德国政府的俄罗斯双边贷款证券化政策很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的政府也抛售俄罗斯债券(见国际债券市场部分),伴随6月24日的这_政策的出台,俄罗斯主权债券利差扩大了20个基点以上,EMBI利差扩大了10个基点。但是,当市场参与者明白这种影响只是“一次性”的时,情况很快得到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年中俄罗斯出现了一次银行挤兑事件,但没有对俄罗斯市场产生太大影响。银行危机始于5月,俄罗斯当局认为﹁家银行涉嫌洗钱而被关闭,储户担心其他银行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随即从其他银行大量提取存款,到7月初,几家最大的私营银行出现了挤兑现象。为了缓和银行资金紧张的问题,中央银行于6月底放松了银行准备金率,鼓励国有银行增加银行间借款,并于7月中旬引入存款保险制度。面对挤兑,有的银行所有权人注入了额外的资本金,有的则把银行出售给了更大的银行。由于当局和银行所有权人针

对银行危机迅速采取了措施,俄罗斯主权债券利差变化不大(图 1.9)。银行间隔夜拆措利率仍然低于4月份新兴市场出现债券抛售时的高点。

新兴市场发行人迅速行动以利用年中有利的融资形势。在国际债券和银团贷款市场,新兴市场债务人借款的速度没有一丝放慢的迹象,仅7月份的借款就达到了230亿美元(图 1.9)。亚洲借款人表现的非常活跃,主要是来自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其目的是在美国政策利率上调前提前融资,这导致债务发行量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一些剩余资金作为存款存入了主要金融中心的银行(见国际银行市场部分)。

国际银行市场

2004 年一季度银行跨境业务激增,主要是美元标价的银行间债权增加(大部分是回购交易),此外,欧元标价的债权也出现增长。尽管银行之间的业务量大于银行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的贷款量,但是,银行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也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表明,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量增加,而是银行向离岸金融中心和其它金融中心提供的贷款增加,此外,银行购买的政府债券和其它国际债券也出现增长。

BIS成员银行(定期向国际清算银行汇报数据的银行)从新兴市场吸收的存款超过了新兴市场从这些银行获得的贷款,导致新兴市场成为资金净输出地区。银行存款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场的货币当局把外汇储备变为BIS成员银行存款的实事。BIS成员银行从亚太、拉美、中东和非洲吸收的存款增加,促使这些地区成为资金净流出地区,同时,银行持有的新兴欧洲(中东欧)的债权增加,表明新兴欧洲成为资金净流入地区。

银行间债权增加

2004年一季度,美元标价和欧元标价的银行间交易量增加,导致银行持有的债权大幅增长(图2.1)。BIS成员银行的银行间债权增加了7780亿美元,是迄今增幅最大的一个季度。银行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也增长了4030亿美元,使得债权总量比上季度增加了7.5%,达到了17.2万亿美元。银行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也出现增长,而且幅度很大,但这不表明银行向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出现增长,相反,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英国的借款人、离岸中心和其它金融中心的借款人,在这些地区非银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

图2.1 跨境债权,按部门和币种分类

注:经汇率调整的未清偿金额的变化量,单位1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t-3至t期间的经汇率调整的未清偿金额的变化除以t-4期间的未清偿金额,单位%。

美元资金流入伦敦市场但分配给了其他地区的借款人

受回购交易增加的推动,2004年一季度银行间债权大幅增加,增长了7780亿美元,几乎是前一季度增长幅度的两倍,主要是因为美元标价的银行间业务量增加(尽管欧元标价的银行间债权也明显增长)。在全球范围内,瑞士、法国、美国、德国和英国的银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银行间市场。瑞士银行的交易主要集中于银行内部的资金转移(在新增的1460亿美元的交易量中有1440亿美元为银行内部交易)。在法国、美国和英国,新增银行间借款中有近一半为银行内部债权。

英国银行的大部分存款是美元资金,伦敦地区银行的美元资金净流入量达到了最高峰。来自于离岸中心、美国和欧元区的银行存款流入伦敦地区的银行,这些银行的银行间负债增加了1360亿美元,伦敦地区集中了来自德国、瑞士和英国的银行。尽管从英国的银行流出的银行间借款量相对较多,但近三分之二的存款资金重新流回了银行间市场,导致690亿美元的美元资产(净值)流入到英国的银行。

这些资金用于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美元贷款。通过银行间的资金转移,伦敦的银行间市场的美元资金满足了非银行借款人的美元融资需求,自90年代末银行向非银行部门的资金转移更加明显。伦敦的银行把银行间市场中的美元资金提供给驻英国的非银行借款人(净资金量达到300亿美元)、驻美国的非银行借款人(净资金量为220亿美元)以及离岸中心的非银行借款人(净资金量为120亿美元)。

在主要的金融中心,贷款提供给了非银行借款人

2004年一季度,BIS成员银行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增加,新贷款投向了离岸中心和其他金融中心,同时也用于投资债券。银行持有的非银行机构的债权增加了4030亿美元,美元标价贷款增加了1930亿美元,其中多是新贷款,欧元标价贷款增加了1570亿美元,多用于投资欧元区的债券。

按近几个季度的标准衡量,一季度向非银行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增长强劲,但是,这并不表明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非银行机构获得的这些贷款中,近四分之一的美元标价贷款,以及近三分之二的欧元标价贷款流向了离岸中心、卢森堡和英国的非银行借款人,在这些地区,非银行金融业务量很大。根据BIS 整理的统计数字(数据为驻特定国家的银行的所有业务),德国的银行持有的非银行私营部门的新增债权中90%属于上述地区的借款人,比利时和荷兰的银行持有的上述地区借款人的债权分别占75% 和48%,同期,对冲基金吸收的资金量创下了最高纪录(图2.2)。

表2.1 BIS成员银行的跨境债权(未清偿金额的变化量,经汇率调整,10亿美

元1)

2002 2003 2003 2004 年 年 Q1 Q2 Q3 Q4 Q1 2004年3月末的存量

跨境债权总计 740.1 1,076.60376.8493.8-110315.91,180.80 17,185.20持有的银行债权 425 531175.6307.9-229.5277.1777.9 11,084.20持有的非银行债权 315.2 545.5201.2185.9119.538.9402.9 6,101.00贷款:银行 392.9 453.2142.1325.6-262.5248.1701.7 9,449.00非银行 103.8 277.414224.391.419.6213.5 3,225.40证券: 银行 36.3 75.426.2-8.221.136.364 1,154.50非银行 202.2 208.270.4123.49.2 5.3169.6 2,555.30债权总计,按币种分类

美元 320.4 500.3105.3252.4-68.3210.9559.2 6,881.70欧元 453.3 503254.4202.6-7.953.9371.2 6,333.80日本 -42.3 -50.4-10.9-25.40.7-14.8-3.2 785.2其他货币2 8.7 123.72864.2-34.565.9253.6 3,184.50按非银行借款人驻地分类

发达国家 315.1 459.3148.8159.9103.347.3339.6 4,807.50欧元区 117.4 157.557.267.550.5-17.7149.9 2,151.60日本 4.1 38.421.515.6 6.5-5.2-0.3 184.8美国 153.1 179.925.86040.953.3101.3 1,621.40离岸中心 18.8 99.880.918.910.2-10.242.7 672.2新兴市场 -16.5 5.1-6.2 3.3 4.9 3.125.1 572.7未分类3 -2.2 -18.7-22.3 3.8 1.1-1.3-4.5 48.6

备忘:地方债权4 44.5 415.2180.688.851.794.1194.2 2,534.10

注:1未经季节调整;2包括未分类货币;3包括持有的国际组织的债权;4持有的BIS成员银行所在国居民外币债权。

图2.2 流向对冲基金的资金量以及持有的离岸中心的债权

来源:TASS研究部,BIS。注:单位10亿美元。BIS整理的银行统计数据,未清偿金额为10亿美元。持有的非银行私人部门债权为占国际债权的比重。

除上述地区外,持有的其他地区的非银行借款人的美元债权也明显增加,

主要是来自离岸中心和其它主要金融中心的新增贷款。新增加的美元贷款中,

有一半以上属于美国的非银行借款人,贷款额为830亿美元。这些贷款中四分

之三是英国的银行提供的,其余大部分来自于离岸中心的银行,主要用于住宅

证券融资。表面上,贷款增加表明企业融资需求回升,但根据美国资金流动数

据和债券市场数据,另有原因。例如,美国一季度的银行信贷总量增加了9050

亿美元,但主要是机构证券贷款和抵押贷款,而非企业贷款。而且,2003年由

于美国企业收入增加,一些企业已提前融资,导致2004年一季度企业债券发行

量下降,从而表明企业的融资需求减小。

尽管美元标价贷款量增加,推动银行持有的非银行借款人的债权增长,但

欧元标价的国际债券的投资需求也很强劲。欧元标价债权增加了1570亿美元,

其中三分之二以投资国际债券的形式出现,一半以上是持有的德国、意大利和

法国的债权,这些国家是2004年一季度发行政府债券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上升导致海外存款增加

连续三个季度发展中国家资金为净流出,导致BIS成员银行的存款大幅增加。2004年一季度,新兴市场的银行(主要是亚太、中东和非洲的银行)在

BIS成员银行存入了970亿美元的资金.新兴市场的资金净流出量达到了340亿美元,是自2001年_季度以来资金净流出最多的一个季度,大大超过了新兴市场从BIS成员银行获得的贷款额。

BIS成员银行的存款大幅增长,至少部分反映了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增加的趋势以及货币当局的管理模式。2004年一季度,BIS成员银行获得的官方货币机构(全球范围)的存款增长了585亿美元,是1999年后增长幅度最高的﹁个季度。同期,许多发达国家的官方货币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外汇储备存款出现了下降,这表明此类存款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的货币当局在BIS成员银行的存款约占官方货币机构在BIS成员银行存款总量的三分之二(4240亿美元)。

尽管我们无法获得作为存款的外汇储备的数据,但是,图2.3显示,自2002年后新兴市场可统计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随后这些地区存入BIS成员银行的存款猛增。我们推测,这表明部分外汇储备作为存款存入了BIS成员银行。在最近的一个季度,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总量增加了1070亿美元,同时,BIS成员银行对这些国家金融机构的负债增加了8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存款负债。

表2.2 流入新兴市场的银行资金(未清偿金额的变化情况,经汇率调整,10亿

美元)

2002200320032004

银行头寸1 年 年 Q1Q2 Q3 Q4Q1 2004年3月末存量

债权 -376534.3-4.620.614.767.1 1,080.30合计 负债 -45.971.911-10.328.243.1101.5 1,324.40债权 -11.8-8.5-1.90.9-5.4-2.1-2.5 21.2阿根廷 负债 0-0.80.50.1-2.20.70.2 25债权 -11.2-7.2 2.2-1.7 1.4-9.1 1.8 85.5巴西 负债 -814.4 3.3 6.67.9-3.4 4.9 61.7债权 -12.413.516-6.4 4.9-113.9 75中国 负债 -3.6-6.4 1.4-11.3 1.8 1.818.3 107.6债权 2.3 3.70.70.50.8 1.7-1.6 18.2捷克 负债 -3.7-2.4-1.80.10.2-0.9-2.6 7.4债权 -6-4.6-1-1-1.9-0.80.3 29.2印尼 负债 -2.40.20.4-0.1-0.50.3-0.3 12.2债权 8.2-1 2.3-2-1.50.114.2 91.6韩国 负债 0.57.3-0.8-6.1 2.112.121.7 61.7债权 3.1-0.7-0.5-0.10.8-0.9 6.4 71.6墨西哥 负债 -11.4 6.2 4.5 2.2-0.3-0.1 3.1 65.1波兰 债权 2.9 3.30.90.910.4 2.4 35.3

负债 -3.1-0.10.8-1.1-1 1.2 3 21.8

债权 3.612.1 1.8 1.7 2.8 5.8 3.5 55.5俄罗斯 负债 9.616.2 5.6-4.47.27.9 4.9 62.6债权 -0.4-1.2-0.20.5-0.9-0.7-0.1 18.5南非 负债 2.79.70.6 4.8 1.4 2.8 4.1 36.3债权 -5-1.6-0.30.30-1.6-1 18泰国 负债 -4.6 5.7 2.5-0.90.9 3.2-1.5 16.2债权 -2.8 5.3 2.4-0.5 3.40.1 4.1 48.1土耳其 负债 0-0.4-3.9 1.510.9 2.8 23.1备忘

入盟国家3

债权 10.121.9 5.8 1.4 5.69.1 4.4 130.6

负债 -6.4--0.8-2.1-1.220.5 4.1 70.6

债权 -9.9-6.5-0.1-6.5-1.929.2 139.1 OPEC成员国 负债 -8.8-15.1-5.2-11.8-10.212.216.1 266.9

注:1BIS统计范围内的地区的银行的头寸,负债主要是存款。债权增加表明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负债增

加表明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2所有新兴市场国家。3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

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图2.3 外汇储备与BIS成员银行的负债(未清偿金额,10亿美元)

来源:IMF,BIS

长期来看,外汇储备的变化似乎是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把更多的资金

存入BIS成员银行的重要原因。二者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是拉美国家,巴西和墨西哥是这一地区外汇储备的主要持有者,而在亚太地区,这种关系表现得不明显,中国和中国台湾是亚太地区外汇储备的主要持有者。长期分析表明,从新兴市场整体来看,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银行间存款相应地增加17美分。

亚洲银行把资金存入海外机构

BIS成员银行的大部分存款来自于亚太地区的银行,与前一季度相比,这一地区的资金净流出量有所增加。韩国、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资金

外流相对较少)的银行在海外的存款增加了620亿美元,使BIS成员银行从这一地区的银行获得的存款达到了2970亿美元。尽管这一地区的外汇储备增长飞快,但这些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把资金存入海外银行。这一地区从BIS成员银行得到的新贷款也增长强劲,达到290亿美元,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的银行获得了其中的大部分贷款。

韩国的银行把大部分的资金都存入了海外银行,使得其继续三个季度资金为净流出。但是,韩国仍然是BIS成员银行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净债务人。韩国的银行在离岸中心的存款增加了220亿美元,使得BIS成员银行持有的韩国净债权从上季度的370亿美元和2003年9月底的500亿美元下降到300亿美元。韩国银行海外存款增加的同时,国内外汇储备增幅下降(仅增加了82亿美元),表明韩国的大部分外汇储备变成了海外存款。

印度和中国的资金净外流也导致BIS成员银行的存款增加。印度的银行把110亿美元的资金存入了BIS成员银行(主要存入了英国和离岸中心的银行),使印度的资金净外流达到了最高峰。这使得BIS成员银行对印度的总负债达到了410亿美元,同时,印度储备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增长了98亿美元。中国也把大量的资金存入了BIS成员银行,这是七个季度以来存款第一次出现增长。中国的银行在BIS成员银行中新存入了146亿美元的资金(大部分是美元标价存款),主要存入了离岸中心的银行。这导致BIS成员银行对中国银行的净负债达到了290亿美元(总负债为850亿美元),仅次于BIS成员银行对俄罗斯银行的负债。

中东和非洲资金净流出增加

中东和非洲也是资金流出地区,这一地区的银行把大量的资金存入了BIS 成员银行。来自沙特的银行存款增加了150亿美元,大部分是欧元标价存款,导致BIS成员银行对这一地区的负债达到了4080亿美元。从绝对值看,BIS成员银行对中东和非洲的负债要比对亚太的负债(对亚太的负债为4400亿美元)小。在新兴市场中,中东和非洲至今仍是国际银行市场中最大的资金净提供者(图2.4,左图)。这表明OPEC成员国拥有大量的资金剩余,这一地区输出的资金量达到了2230亿美元(净值),而亚太地区仅有730亿美元(净值)。

图2.4 BIS成员银行的中东和非洲头寸

注:BIS地方银行业统计:未清偿总债权减BIS成员银行的总负债,单位10亿美元。BIS整理的银行业统计数据:基于最终风险的未清偿外国债权,单位10亿美元。中东和非洲资产组合的平均评级。

BIS成员银行也向中东和非洲的银行和公共部门提供短期贷款。根据BIS整理的数据,自2003年初以来,BIS成员银行持有的这一地区的国际货币债权和地方货币债权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最近一个季度的增幅最大。BIS成员银行拥有的这一地区的总债权上升到1980亿美元(基于最终风险),其中法国的银行向沙特公共部门提供了50亿美元的短期国际贷款(图2.4,中图)。这使得法国银行持有的中东和非洲资产组合平均评级达到了BBB级(图 2.4,右图)。至少自2001年中期以来,BIS成员银行持有的沙特短期债权一直在增加,其占BIS成员银行持有的沙特总债权的比重从前一季度的74%和去年的67%上升到2004年一季度的84%。

拉美资金持续外流

拉美资金净流出持续了八个季度,其海外存款也在增加。拉美的借款人在BIS成员银行中存入了132亿美元的资金,超过了其从BIS成员银行获得的新贷款量,因此,拉美的资金净流出量达到了90亿美元。拉美外汇储备的增长与BIS成员银行对拉美的负债变化趋势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例如巴西,其占拉美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至少自1995年以后,巴西外汇储备与在BIS成员银行中的存款趋于相等(见图 2.5)。尽管对墨西哥来说这种相关性稍弱(其占这一地区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但情况也类似。

图2.5 新兴市场外汇储备与在BIS成员银行中的存款(10亿美元)

来源:IMF,BIS

巴西和阿根廷是拉美资金净流出较多的国家。伴随外汇储备的增加,巴西银行的海外存款达到了39亿美元,主要存入了欧元区和日本的银行。巴西在BIS成员银行中的存款增加的同时,BIS成员银行也购买大量的巴西银行发行的国际债券,二者资金量相差无几,但存款增加仍导致巴西的资金净流出达到了31亿美元。连续三个季度,BIS成员银行向阿根廷提供的贷款减少,从而加速了资金净外流。尽管提供给阿根廷银行业的贷款减少可能是因为阿根廷金融危机后银行都在削减对其的贷款,但是,BIS成员银行提供给阿根廷非银行机构的贷款也继续下降(连续九个季度下降),贷款量减少了12亿美元。

新兴欧洲吸收了大量资金

只有新兴欧洲的新增贷款超过了新增存款,因而这一地区连续六个季度为资金净流入。BIS成员银行持有的新兴欧洲的新债权达到了133亿美元,主要是贷给了非银行机构,债权主要是贷款以及用于购买新兴欧洲借款人发行的国际债券。2004年一季度,新兴欧洲在BIS成员银行的居民存款也达到了109亿美元,为第二个增长幅度最大的季度,其中俄罗斯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同期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增幅也较高,此外,波兰的银行以及土耳其的非银行机构所占比重也有所提高。

向新兴欧洲提供的新贷款中,有一半以上由土耳其的非银行借款人获得。土耳其的非银行借款人获得了26亿美元的新贷款,其中大部分是离岸中心和美国银行的贷款,促使BIS成员银行持有的土耳其的债权达到了480亿美元(图2.6,左图)。虽然土耳其不再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借款人,但BIS成员银行持有的土耳其债权上升到2000年末以来的最高水平(2002年中期达到最低点)。尽管最近几个季度美国、英国和其它欧元区的银行持有的土耳其债权出现了增

加(图 2.6,中图),但是,德国的银行仍是土耳其最大的债权人,其持有的债权达到了95亿美元(基于最终风险)。

图2.6 持有的新兴欧洲的债权(未清偿金额,10亿美元)

注:BIS地方银行业统计数据。BIS整理的银行业统计数据:基于最终风险的外国债权。

连续三个季度俄罗斯的居民海外存款出现增长,同时,俄罗斯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也出现增长。俄罗斯的银行在BIS成员银行中的存款增加了53亿美元,使得BIS对俄罗斯的存款负债达到了626亿美元。BIS成员银行持有的俄罗斯非银行机构的债权也连续六个季度出现上升,增加了26亿美元,导致持有的这个国家的净债权达到了256亿美元,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仅次于墨西哥。最新一个季度,英国的银行购买的非银行借款人发行的国际债券达到了18亿美元,大部分是美元

金融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证券公司重组全面展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取得新进展,银行业和证券业暴露出来的风险基本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一、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

势,经济总量问题得到重视,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建立。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稳步推进战略引资和上市。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0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按上市银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抓紧做好上市准备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正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加紧论证。经过改革,改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取得

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洞见 罗兰贝格 09.2020 上海 / 中国 罗兰贝格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2019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延续了下滑势头,较上年继续下降近10%。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的“新常态”时期,汽车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与此同时,各种背景的公司继续涌入汽车金融市场,现有行业玩家也不断投入,加剧的竞争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也给部分玩家带来经营压力,提出转型要求。 进入2020年,疫情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关键词。汽车金融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亟待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金融企业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重整旗鼓,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前市并不悲观,许多积极的市场变化驱动着行业前进。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待拓空间逐渐明朗。拨云见日,我们看到汽车金融市场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汽车本身的变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和变化。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能源和移动出行都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对乘用车金融的模式和渠道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汽车金融企业迎来梳理业务、自我塑造的窗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行业基础和规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事二手车金融的企业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创造市场秩序,随着数据体系的完善,突破业务瓶颈指日可待。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次覆盖了商用车金融市场,对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和模式演变进行了总结。商用车新车金融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元的大市场,具备较高专业性,尤其在渠道开拓 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特点。此外,商用车在用车环节占据了更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为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待不断进取的企业进行开拓。面对各细分市场的机会,树立独特优势对于汽车金融企业来前言 面图片: S e r g e y N i v e n s - F o t o l i a 力创造条件。用车环节金融和出行金融服务也将成为汽车金融企业商业模式拓展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创新的发展主旋律。 本报告是罗兰贝格自2014年发布《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来的第六期。罗兰贝格持续观察汽车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行业洞察提供相应的分析及预测,谨以此报告抛砖引玉,在这机遇和挑战碰撞的市场环境中,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思考,共同推进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最新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样复杂多变,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2018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组长:范一飞朱鹤新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隽纪志宏阮健弘孙国峰邵伏军陆书春周学东徐忠温信祥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导小组范一飞朱鹤新王兆星陈文辉李超刘伟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编写组 总纂:周学东匡小红黄晓龙陶玲杨柳 统稿:杨柳张甜甜 执笔: 第一部分: 正文:孙寅浩刘通王一飞马志扬王磊 刘珂 专题一:孙寅浩姜宁馨 专题二:郭旻蕙 专题三:纪宝林李宏瑾 专题四:苗萌萌李知常陈勇 专题五:刘通纪宝林谷仕平 第二部分: 正文:楼丹陈敏莫依依

专题六:周媛 专题七:郭旻蕙 专题八:李敏波莫依依 专题九:许玥莫依依 专题十:王少群刘浏 专题十一:程世刚孙寅浩 专题十二:陈盼 专题十三:苗萌萌 第三部分: 正文:刘通周乙彬孙毅 专题十四:刘勤苗萌萌陈盼陈伟 专题十五:丁洪涛 专题十六:谢丹刘婕李岩吴文光段小钰专题十七:陈敏李恺宁 专题十八:谢丹朱强朱汉宁杜萌 专题十九:刘通 专题二十:刘勤 专题二十一:冯泽旭

专题二十二:欧阳昌民孙彬丁菁 专题二十三:张昕宁 附录:纪宝林刘通杨青刘浏莫依依其他 参与写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勇于明星于海旭王婧王大波王文静 王尊州卢钇辰刘诗颖李庆佟岳男季军赵 文赵民胡永博战天舒姚丰夏伟亮高霞 殷实董进董英超谢容雷昭明 综述 2017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18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变化。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即便如此,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 水平,而且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的展开,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改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复杂多变的环 境中持续向前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增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2017年中国实现GDP同比增长6.9%,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高出3.1个百分点,也高于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期 的经济增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通货 膨胀总体温和,2017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 分点;国际收支总体平衡,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915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6.8%的增长,CPI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而 人才培养模式依旧。课程设置仅仅简单地沿用本科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际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 单从教材方面看: 1.目前普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院安排的英语 课多于商务课,技能训练成为学期教学活动中的“点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随意性太强。 2.可选的高职商务英语教材少。纯英语教材多,商务 知识教材有,但能将两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的教材并不多。教材内容陈旧。教师只好选用本科教材或考证教材。具备运用英语技能解决商务方面问题的能力的学生人数在整体人数的比例不高。 3.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训实习内容脱节。课程结构 体系偏重理论性,更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4.教材不能全面地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现行教材内 容只能单纯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毕业生在实际1=作中表现出本行业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准缺失,与企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四、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 1.开发团队 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团队应 由学院、行业专家、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组成。结合“企业型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从市场调查结果入手,由用人单位提供典型岗位人员能力和工作任务需求,同时,听取教师、毕qk生在一线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邀请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材设置、内容进行评审。只有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作用。 2.任务确立 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岗位工作群的工作任务过

国际金融分析题

分析题 试用开放经济条件国际金融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工具选择说明粤港澳湾区发展规划,区域战略升级。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选择对策。 (阐述原理,因素分析,对策选择) 1、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目标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 支平衡,即实现内部与外部均衡的政策。政策工具有: A 调节社会总需求:财政政 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政策 B 调节社会总供给:结构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C提供融资:官方储备、临时信贷的使用。D外汇缓冲:调节外汇来实现外部均衡 E 国际协调。可以运用米德冲突、三元悖论原则、丁伯根原则、斯旺模型、蒙代尔理论、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政策配合论、IS-LM-BP 模型、国际协调方案等进 行细节分析。 2、粤港澳湾区经济是指依托世界级港口,发挥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沿海湾开放创新、 集聚发展,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在这种经济下,科技产业创新,使工业和制造 业更加环保,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于我国整合现有的区域经济和产业资源,应对全 球产业转型升级及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3、财政政策:扩大对大湾区的支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 才;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促进创新型企业和小企业发展。货币政策:适度扩大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结构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与产业化发展。利用多种政策工具,积极推动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试用开放经济条件国际金融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工具选择说明“一带一路” 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选择对策。 1、同上 2、一带一路战略所承载的是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经济转型的主动探求,使国内经 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支持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对战略性新型行业在软硬件 方面的支持,推动中国企业进出口的扩大以及加强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推动企业技术 规模发展以及技术结构升级,从而将增强出口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3、财政政策:扩大对“一带一路”的财政支出,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采用信 用增级、政府补贴,吸引民间资金的参与。货币政策: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 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结构政策:促进创新活动与产业化发展。国际协调:加强外交关系与意识形态,使相关国家转变态度,加强合作。外汇政策:人民 币与参与国的货币之间,人民币要适度贬值,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 利用多种政策工具,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2017年A股加入MSCI影响?(参考图一、图二内韩国与台湾的影响数据,基于新方案的预算的国际经验比较)如果你是投资人,如何把握纳入MSCI的投机机会? 1、MSCI公司对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的框架进行了调整,新方案预算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高了纳入标的所需满足的要求。结合韩国和台湾的案例,MSCI纳入A股 有望给A股市场带来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从而在边际上改变A股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环境,改变成交频繁、换手率高的投资风格。在最初加入时会使得国内股价指数上升,并且个人投资换手率也会短期暴涨然后下跌,其次在扩 充纳入时期会使得国内股价指数下跌但是当完全纳入时,股价指数会持续上升,总体 呈上升趋势。纳入MSCI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绝对收益性质和低风险偏好属性,助力市场风格的转变。 2、大消费板块是今年市场表现较为强势的领域,MSCI纳入A股受益个股也主要是这些偏 价值、偏消费的品种。所以我会主要投资权重较高,资金流入规模较大的个股和增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 年7 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会议,1997 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2017 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指引未来多年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原则将会在金融监管中得以落实。 2017 年12 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规定的出台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资管新规象征着融监管正式进入到一委一行三会框架的新阶段,金融业进入到了统一协调监管的新时代,金融监管趋严方向不改。当部分市场参与者认为金融去杠杆去的差不多之时,2017 年12 月中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再次定调,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位列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化解风险重点是金融风险,根源是高杠杆率,目标是使得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管控。金融去杠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8 年是今后三年的开局之年,预计会比2017 更严,2018 年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2018 年上半年可能仍有较多 监管政策出台,且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 1、金融防风险,任重道远 自2012 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负债去对接期限3-5 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老16 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含应付债券)规模仍达24.7 万亿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摘要 2018年,中国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继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 一、高质量发展为绿色金融持续注入新动力 2018年,中国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2月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自2018年1月1日从先行试点进入全国试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继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后,2018年3月,中国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赋予其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更强的法律效力。生态文明成为重要的国家意志,进一步深化了绿色发展共识、推动了绿色发展实践。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为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又一制度支撑。可以说,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转型的新发展要求,为绿色金融提供了更加坚定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市场机遇。发展绿色金融、践行责任投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自发选择。 在国际上,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主动承担与自身

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完成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7年的60%;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3.8%,预计到2020年可完成占比达到15%的目标;清洁能源投资连续九年位列全球第一。同时,中国在国际投资过程中大力推广责任投资理念,在“一带一路”等涉及的对外投资中积极贯彻落实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原则,着力推动相关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国际可持续投资的巨大需求也将催生中国更加广阔的绿色金融市场。 二、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新成绩和新进展 从国内来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于可201100130045 金融2班 镡晓艳201100250038 金融2班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突飞猛进,特别是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加国际化,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将加快,并且呈现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联动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深度也将增加,利率和汇率都将实现市场化。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改革进行总结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际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方向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一个国家能否具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风险的流动与分散、产品的定价与创新、财富的培育与管理。对于中国这个正在飞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建立起与自身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200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通过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外需,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当美国遭受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肯定免不了受影响,关键是在于影响的大小,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一开始低估,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 1.1 金融结构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凸显,银行金融结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这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金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出现了很多制约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其现在的结构状态仍然不能满足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金融效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票,证券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横向看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够完善和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已经发明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次数也很少。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也还不合理,比如证券市场,我们要把参与主体在证券市场的收入从买卖差价上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综上所述,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都有待改善。 1.2 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较良好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发展,在加快资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合作得很好,这样才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1.3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银行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早期的金银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形成了早期的货币兑换商和钱在银号等机构。如在欧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银保管兑换与放贷的记载。但一直至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前,这种钱庄业务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革命,是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到16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工商业与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存款。贷款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商人银行,这些商人银行既办理存款与贷款,也从事转帐结算业务。但他们的贷款往往带有高利贷性质,使一般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资本主义的银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在17世纪末至明世纪中逐步发展起来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并取代传统的货币经营业、高利贷商,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主要特征是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其一开始就具有现代商

业银行的性质,并从事大规模的融资与贷款活动,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贷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为现代信用领域的主导形式,银行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其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此以后,现代银行在欧洲就广泛地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何理解?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的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①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②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特殊的风险:①信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编著的这《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2013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2013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全球金融体系继续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我国宏观经济 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 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健. 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呈缓慢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欧债危机进入相对平静期,日本经济受政策刺激强劲反弹后增速回落,新兴经济体 增长总体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大幅贬值.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日本经济内 在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金融环境变动和自身脆弱性的双重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可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 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

《国际金融市场》期末考试试题案例分析(含)解析

第七章国际金融市场 案例7-1 IBF:美国开设离岸金融市场 一、基本原理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所在国银行向该国的非居民提供存款、贷款、发行债券和票据融资等金融服务所形成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最初由50年代形成的欧洲美元市场发展而来,所谓欧洲美元即在美国境外(最初主要是在欧洲)的所吸存和贷放的美元资金。60年代随着欧洲国家经济的复兴又扩展出欧洲英镑、欧洲马克、欧洲法郎等市场,它们与欧洲美元市场统称为欧洲货币市场。再后来欧洲货币市场又进一步扩展到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等欧洲以外的离岸金融中心。这一市场的最主要特征是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是非居民,因而不受市场所在国金融法规的管辖和外汇管制的约束。 欧洲美元市场是战后全球金融市场国际化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产物。欧洲美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为美国跨国银行提供了重要的活动舞台,推动了美国跨国银行的海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美国国际银行业务的境外化,削弱了美国对银行国际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美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由于欧洲美元和国内美元可以相当容易地互相转换,因此欧洲美元市场的动荡会对美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影响。随着欧洲美元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汇集在这个市场上成千上万亿美元的国际游资时时会猛烈冲击各国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市场,对美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美国政府迫切要求对离岸银行和这个“超国家”的外部美元市场加强管理。 依据1974年达成的巴塞尔协议,美国和其他30个国家同意对其离岸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1980年,BIS宣布各中央银行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要求各国领土内的商业银行总行将其全世界范围内的帐户合并计算,以便于各国的银行检查官在一致的基础来监管离岸和在岸业务,从而减少了欧洲美元市场的不稳定。对欧洲美元市场不稳定和失控的担忧减少,使得美国政府将其注意力转向如何在其监管范围内吸引离岸银行业务,以争夺这一巨大的市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推出了“国际银行业务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IBFs),创建了其境内的“离岸”美元市场。 二、案例内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美国国内对银行业的管制和税收方面原因,美国银行发现在境外离岸金融中心从事国际金融业务更加有利可图,因为这些地方税收低、管制少,还有其他种种优惠和资金调动的便利,于是纷纷到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以及开曼、巴哈马、巴拿马等境外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这不仅直接导致资金外流,影响到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还使得美国每年损失约4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为了恢复和保持美国本土的国际金融活动,减轻欧洲美元对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美国金融界想尽千方百计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 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C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 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 年5 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

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 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 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 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 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 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之一。 二,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整体上看,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