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10、卵石的形成

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比上游的小一些;

下游的石头光滑圆溜。

2、请设计实验证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

实验过程与现象:用燃烧钳夹起一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放到冷水中侵湿。这样反复几次,发现石块上有裂痕,出现剥落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河流下游河滩上的卵石又是怎么来的?你怎样做实验研究的?答:河滩上的卵石是上游石块在流水长期搬运和磨圆作用下形成的,我把一些小砖块装在广口瓶中,并装入半瓶水,盖上盖子用力摇晃,瓶中的水带着小砖块一起转动起来,过一会儿停止摇晃,小砖块沉到瓶底,砖块上的棱角消失了,说明流水具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

4、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

11、溶洞

一、填空

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是地下(洞穴)。溶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等。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从地下往上“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

2、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带有酸性的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溶洞的形成与带有(酸性的水)的长期浸蚀有关。

3、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4、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

石灰岩产生(腐蚀作用),天长日久,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层,会形成许多(溶洞)。

二、问题

1、溶洞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1、石灰岩地貌,2、有含酸性的水流过)

2、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答:自然界的雨水和地下水常带有酸性,当它流经石灰岩或沿裂缝透到岩石中去时,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天长日久,石灰岩就会在这种酸性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形成很多洞穴,而且相互连通,不断扩大,一旦地下水退却,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中,就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

3、做一做课本第41页的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①用嘴通过管子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这个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

象?

答:用嘴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吹气,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清了,把变清的石灰水放置一段时间,杯底就会出现乳白色沉淀物。

②根据实验研究和你获取的信息资料,推想钟乳石形成的过程。答:在溶洞中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上往下滴时,由于温度的变化,生成的水份蒸发,二氧化碳逸出,而使水中的物质又沉淀出来,并且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成钟乳石。

【①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进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原因:形成了沉淀物

②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面吹二氧化碳,水又慢慢的变清了

分析原因:沉淀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后溶解了。

③将这种澄清的石灰水加热,使水份蒸发。

发生现象:看到白色沉淀物出现。

说明:这种白色沉淀物就是形成钟乳石的物质。】

4、想一想,溶洞中的石笋和石柱是怎样形成的?

答: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或钟乳石上滴落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石灰物质沉淀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底的石笋和洞顶的钟乳石不断增大,刚好连接在一起形成顶天立地的形状,就这样形成的石柱。

第12课升高的河床

一、填空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2、水土大量流失,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3、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是因为(大量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

4、(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5、黄河下游河床中沉积的泥沙主要是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向下游的(途中)带来的。

6、黄河两岸大量泥沙流失沉积到黄河中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造成的。

二、问答题

1、黄河下游河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答:黄河下游河床会发生升高的变化。因为黄河向下游流的途中,带走了大量泥沙,长期淤积,所以会升高。

2、为什么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答: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土质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3.根据44页的实验,说说黄河下游河床的升高与那些因素有关?

答:第一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第二河水的冲刷,第三黄河水带着黄土高原上的大量泥沙,流向下游,第四泥沙在水流中慢慢沉淀,导致了黄河底部日益升高,慢慢的抬高了河床。

4、升高的河床会有什么危害?

答:黄河下游的河床已经远远高出两岸民居的房顶。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一旦遇上大雨,黄河泛滥,大堤决口,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自然灾害。例如:田地淹没,房毁人亡等。

5、观察下图,分析: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是怎样形成的?

答: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地势高,落差大,裹挟大量的泥沙倾泻而下,到下游后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水流变得缓慢,泥沙慢慢沉积,使河道抬高,人类为了防洪加高大堤,常年逐渐加高,使河面高于地平面数米形成一条地上河。

6、怎样治理黄河,让河水变清?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①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②将开垦的农田还原成草地森林。

③有计划的开展畜牧业,不过度放牧。

7、①人类的活动给黄河带来了哪些影响?②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

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③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①工业不断发达,过度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越来越坏,人类居住环境越来越差。②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水土会不断流失,河床会越来越高,迫使黄河改道,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会遭受巨大的灾难,③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优化美化人类的居住环境。

8、我们想研究的问题:水土流失与土壤有无植被有关系吗?

?我们的猜想:有关系

?实验方法:用喷壶向斜坡上匀速喷相等的水量,观察水槽中的水和泥。

?实验现象:我发现有植被的斜坡下水槽中水比较清,而没有植被的斜坡下水浑浊。

?实验结论:说明被植被覆盖的土壤中水土不容易流失。

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斜坡的坡度、长度、冲刷的时间、水量、水下落的高度。

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一个斜坡没有植被,一个斜坡有植被。

第13课沙尘暴

一、填空

1、沙尘天气分为:(浮沉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四类。

2、沙尘暴形成至少需要的两个条件是:(强风)(沙尘源)。

3、沙尘暴多发于(沙漠)(沙地)(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

4、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空中沙尘飞扬)(空气浑浊),(能见度差)

5、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恶劣

天气。

6、在形成沙尘暴的天气的基本条件中,(人为破坏植被),(开垦作耕

地)等人类活动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有关。

7、产生沙尘暴的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二、问答

1、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现象?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答:风将地面的沙尘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很浑浊,车

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都是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人们行走很困难。因为它处在沙漠、沙地、和干燥的沙质裸露的地表,这里的空气容易受热,而其上空的空气相对较冷,造成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空气对流。当出现了长时间的大风天气时,就容易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并被强风吹到其他地方,形成沙尘暴天气。

2、沙尘暴天气有哪些危害?

答:1、沙尘暴天气使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

2、沙尘暴天气使生产生活受到影响。能见度低,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还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

3、沙尘暴天气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4、沙尘暴天气使交通安全受到威胁。如飞机、汽车等的交通事故。

3、根据课本46页的曲线变化,我们有什么发现?

答: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土地沙化的面积也在不断上升。

4、为什么会出现沙程暴天气不断上升的情况?

答:土地沙化面积不断上升,扩展来了沙源,使气候变得恶劣,导致沙尘暴天气的增加。

5、如何防止沙尘暴的发生?

答:1、大量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

2、建立防护林,阻止土壤、沙尘的运动。

3、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增大绿化面积。

4、科学放牧,保护草场。

第14课唐山地震

一、填空

1、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震级(7.8)级。

2、唐山地震发生时出现(建筑物倒塌),地面出现大量(裂缝带),以及(喷水冒沙)、(井喷)、(滚石)、(崩塌)、(地基沉陷)等现象,造成严重灾害。

3、地震前的征兆有:(地下水突然升降、变色、变味)、(动物惊恐不安)、(气候反常)等。

二、问答

1、地震发生后有哪些现象?

答:地震发生后有房屋、道路、桥梁、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裂缝带,以及喷水、泥沙、滚石、崩塌,地基沉陷等现象。

2、在研究前,你推测地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是怎样做实

验研究的?

答:地震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巨大的压力造成的。我用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慢慢的向中间挤压,纸的中间逐渐向上弯曲,再用一块硬薄塑料做实验,挤压,塑料片折断。说明岩石层受到外力作用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弯曲,甚至断裂、错动而形成地震。

3、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震是怎样产生的?)(P49)

答:地表以下有许多岩石层,而地壳内部物质是不停运动的。当坚硬的岩石层受到一种巨大力量的推动,并且承受不住时,岩石层就会发生弯曲,有时甚至断裂,错动,从而产生巨大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面后,就会发生地震。

4、如何应对地震?(P50)

答: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关掉炉火),不慎着火应(迅速扑灭),邻里之间要(互相呼唤)、勿靠近(围墙)或其他建筑,按正确指示撤离到(宽阔地带),要协助(受伤的人)逃离危险区域。

地震发生时,如果在教室里来不及逃离可蹲在桌子旁或桌子地下,在家里来不及逃离选择(墙角)等建筑物最牢固不易坍塌的地方,保护好(头部)等待救援。

第15课庞贝城的毁灭

一、填空

1、庞贝城的毁灭原因是(火山喷发)。

2、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3、火山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三种。

4、地球内部温度特别(高),压力特别(大),那里有一种想烧熔的玻璃一样的物质叫(岩浆)。

5、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可达2000℃—3000℃,压力可达大气压的300万倍。

二、问答

1、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你能推想出地球内部的哪些事情?

答:从喷出的物质可以知道地球内部有灰、气体、岩浆,从火红的岩浆推想地球内部温度非常高,从喷发的高度可联想地球内部压力很大。

2、岩浆为什么会冲出地面?你是怎样做实验验证的?

答:是因为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使岩浆冲出地面,在一个塑料瓶盖上钻几个小孔,用小纸片堵在瓶盖上,在瓶中装三分之一的水,并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用力挤压塑料瓶,水会冲开小纸片从小孔中喷出来,说明地球内部物质也会在压力下从地壳薄弱处冲出地面。【试验中塑料瓶里装的红色水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力挤压塑料瓶,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地壳压力)作用,瓶盖上钻个小洞相当于自然界中(地壳断裂或出现裂缝)。】

3、火山爆发时有什么现象?

答:火山爆发时常会听到巨大的声响,地面产生剧烈震动,随后许多气体、石块、火山灰从地面的裂缝中喷出,接着火红的岩浆喷出。火山喷发时周围还伴随着地震。

4、火山喷发后,地球表面有哪些变化?

答:①火山喷发的岩浆会破坏地表植被,冷却后形成坚硬的岩石。

②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

乡村和城市。

③火山灰能使附近的土地变肥沃。

5、火山爆发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壳深处内部的岩浆在地壳内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底层的薄弱处、裂缝上升、喷发,最后冲出地面,就形成了火山爆发。

6、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害处和益处各是什么?

答:害处:①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②火山喷发时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冲毁

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

可归。

③烧毁森林、房屋,覆盖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

益处:①火山喷发时,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②火山拥有大量热量,常常有大量热水,热气蕴藏在地下,

是有价值的资源。

③喷发的热能可以发电、可以供暖。

④火山喷发带来了很多矿物质。

第16课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1、地震、火山喷发等许多自然力量能使地球(表面的形态)发生

变化。如:(岩层碰撞挤压形成高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等。

2、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3、地震和火山等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许多信息,如:(地球内部

温度很高)、(地球内部压力很大)等。

4、地质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把全国分成(六

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

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问答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P55)

答: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看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刚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呼应。根据大西洋两边海岸极度的相似和吻合,他猜想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呢?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更多的大陆轮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于是,他按照这种想法进行了持续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看课本第54页下的资料,重庆市黔江区境内一山沟两旁的石壁

上,发现大量裸露着的海洋生物化石。这样的大型化石群非常罕见,据分析是3亿多年前的古代海洋藻类生物化石,由于地壳变迁而露出地貌。由此推测3亿年前,黔江可能是什么样的地貌?说出你的理由?

答:3亿年前这里可能是海洋地区。因为在重庆市黔江区境内一山沟两旁的石壁上,发现大量裸露着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在3亿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由于地壳不断的运动,逐渐上升,由海洋慢慢上升为高山。

3、“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见东海变成桑田,根据所学谈谈“沧海桑田”的可能性。

?答:我认为“沧海桑田”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重庆市黔江区境内一山沟两旁石壁上,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据分析是3亿

年前的古代生物,说明黔江以前曾是海洋。

4、陆地和海洋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

?答:这是因为岩石圈各大板块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可能产生生长消亡,所以地球陆地与海洋等地表形态在不断

变化。

5、地质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它的内容是什么?

?答:地质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岩石圈活动活跃。

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才形成了现在的地貌。

6、查阅资料,谈谈科学家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地质板块构造学说”有哪些事实依据。

答:①南大西洋两岸恐龙化石具有一致性,说明很久以前非洲与南美洲大陆相连。

②北大西洋两岸山脉一致。

③原风瓦纳大陆、冰川运动方向一致。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2课地球 1、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2、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3、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第4课地图 1、看地图的三要素是:(看比例尺),(判断方向),(了解图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图例);图例一般在图的(左下)方。 第5课建立地球档案 1、整理有关地球的材料,为地球建一个“档案” 形状:球体,像一个皮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2亿平方千米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 识点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1课)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3.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单元(2——5课) 1.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2.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地球最南端的一点叫(南极),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5.识读地图的三要素为:(比例尺、判定方向、图例)。“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6.地图的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7.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8.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9.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 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 10.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海洋面积大) 11.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 山多) 12.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 13.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青藏高原) 14.怎样制作地球档案(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二〇二〇年秋六年级六年级期末考试 科学试题 满分:50分时间:30分钟 亲爱的同学:沉着应试,认真书写,祝你取得满意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叫做()现象。 2.地球上的四大洋分别是()、()、()、()。 3.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4.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天,地球绕轴一周约为()小时。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引起的。 5.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最低出现在()。 6、庞贝城毁灭的原因是()。 7.水有()、()、()三种状态变化。 8. 蛇、青蛙、狗熊靠()越冬,大雁、燕子靠()越冬。 二. 我会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现象属于变异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C.妈妈双眼皮,小丽也是双眼皮 2.在地图上,图例“”表示的是() A.公路 B.河流 C.铁路 3. 为了防治沙尘暴,应采取() A.植树 B.防护林C.科学放牧D.以上都是 4.做观察霜的实验,撒上盐的目的是() A.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升高 B.使搪瓷杯内的温度快速降低 C.使搪瓷杯内的温度保存短期内不变 5.人类通过航海最先发现新大陆的是() A.意大利人哥伦布 B.葡萄牙人麦哲伦 C.中国人郑和 6.地球仪上有纬线和经线,其中经线指示的方向是() 六年级科学试题第1 页共2页

六年级科学试题 第 2 页 共2页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C.赤道 7.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8. 河道中的卵石越到下游 。 ( ) A 、越大越圆 B 、越小越方 C 、越小越圆 D 、越大越方 9.与沙尘暴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丰富的沙尘源 B.强风的作用 C.积雪 10.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约为( ) A.12小时 B .24小时 C.365天 六、简述题:(共12分) 1.造成黄河大量泥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去做? 2.探探小组用实验研究酉水河河滩上的卵石形成原因。请你完成下面填空。 (1)卵石一般出现在 。 (2)在上图的河道上游,这些棱角分明的石块可能来自山体松动、 和 等。 (3)请将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补充完整。 ①实验材料: 、水、镊子、酒精灯、岩石 ②实验过程与现象:用 夹起一块岩石放在 上加热,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 放 入 浸 湿 。 这 样 反 复 几 次 ③实验结论:说明 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④河道上游的岩石, 由于流水的 和磨圆,高山上岩石的 和崩塌,过河道中游,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流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题 全册

鄂教版小学科学下第一单元(1——3课)练习题一、填空题 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 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 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 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 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万年前,称为() 6、约()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7、()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 () 8、生物的繁衍是在()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下 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生活在距今()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的动物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 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 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三、问答题 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 四、实践技能题 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

么。 3、观察课本P7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 (2)、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更能适应?(原因见课本P8上小资料) 4、观察课本P9图,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见课本P9小资料) 5、看课本P10下图,现代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 科学第二单元(4——7课)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关于月球的神话很多,在我国古代,就有()的传说 2、()是地球的卫星 3、月球是离我们()天体,平均距离地球()万千米,直径()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 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 7、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 ),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 ) 8、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观察月亮的运动情况,上半月杂牌()定观察,下半月在()定时观察 9、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 10、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 11、月球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是()的,月球本身(),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的过程中发生的 12、从十七世纪以来,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如下过程:1609年()用望远镜观察月亮;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送上近地轨道;美国宇航员于()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我国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月亮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很快()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1、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不相似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2、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3、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4、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5、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8、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黄冈)。 9、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0、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 12、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13、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象一个蓝色为主的彩色“月亮”) 14、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地)我国的地形象什么形状?(象一只雄鸡)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青藏高原) 15、“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往东)自转。 16、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疆的喀什市)。17、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18、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19、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20、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21、地球绕太阳公转和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哪个方向?(北极星) 22、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 23、我国发射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圈,那么,飞船上的人一天可以看到多少次太阳升起和落下?(168次) 24、引起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的照射) 25、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经常熬夜?(经常熬夜破坏了人的生活规律,对小学生生长发育不利) 26、养鸡场为什么要用电灯给蛋鸡照明?(用电灯给蛋鸡照明,使鸡以为是白天,它们就不停的生蛋,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27、为什么要在黑暗处养蚯蚓?(因为蚯蚓是喜欢黑暗的动物) 28、经常睡懒觉的人为什么会发胖?(睡觉人就生长) 29、一天中气温变化与海洋或沙漠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海洋散热慢,一天气温变化不大,沙漠散热快,一天中气温变化很大) 30、有什么办法让肉鸡长得又肥又大。(圈养、暗处,让肉鸡多吃多睡) 31、我国冬天北方比南方冷的原因。(北方太阳大都是斜射的接受的光照少,所以就冷一些) 32、我们经常在(沙堆里)、(公路上)、(河床中)等地方见到卵石。 33、我发现卵石大都集中在河床的(下)游。 34、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35、我曾经进过溶洞,观察后发现,钟乳石是(吊在洞顶上的)、石笋是(从地下往上“长”的) 36、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好、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 1、什么是化石?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一、填空: 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4、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6、现代马出现在(300万年前)。 7、(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8、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进化)来的。 二、简答: 1、什么是生物的进化? 答:生物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科学家把生物的这种变化趋势叫进化。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 1 - 第三课时谁能生存下来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 1.①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②遗传现象:像这样,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③变异现象:像这样,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2.①地球是人类居住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②在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每一个地区的人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当地的自然环境就是世界的面貌. ③我国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大地是一个平的大托盘,坚如磐石,恒久稳定,而天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盖子罩在大地上. ④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发现进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于是他们提出了“地球说”.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壳、蛋清就是天. ⑤1492年8月3日清晨,意大利人哥伦布率领由约90名船员操纵的三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远征海洋.2个月零9天之后,他们看到了新大陆,也就是美洲的一个岛.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 ⑥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由约5艘帆船、200多人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们向西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段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之后船队继续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于1522年9月回到了原出发地西班牙.历时三年,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⑦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3.①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就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②地轴:我们用手拨动地球仪,它便会绕一根倾斜的轴自转,地球在宇宙空间是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的,这根假想的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③赤道:在地球仪上,有一根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我们称它为赤道,其他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这些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鄂教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1、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和。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现象。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不相似的现象,是一种现象。 2、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3、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地球是,蛋清、蛋壳就是。 4、1519年9月,航海家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5、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和、、、。 6、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叫。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 8、我国的首都是,我省的首府是,我市的市府是。 9、地球的表面积约,半径平均约,地球赤道周长约。 10、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 12、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 13、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14、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我国的地形象什么形状?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15、“太阳中心”学说是的天文学家于1543年在中提出来的。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小时。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转。 16、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 17、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左右。 18、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下午12点-早晨6点。 19、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 20、大多数植物是白天夜晚。 21、地球绕太阳公转和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哪个方向? 22、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23、我国发射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2课地球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科上册知识要点 1、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要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人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人有两个生长高峰期:①由胎儿期开始到出生后1岁;②女孩约10-12岁,男孩约12-14岁。 2、10岁以前,男孩在身高、体重稍高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无论身高、体重等平均数都高于男孩,形成曲线上的第一次交叉;12岁左右男孩开始发育,约14岁男孩身高、体重又超过女孩。形成发育曲线上的第二次交叉。 3、(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2、地球 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历时(三年)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仪 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其他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条纬线叫北回归线,在南半球,与北回归线对应的一条纬线叫南回归线。 在地球仪上,很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 4、地图 看地图要注意哪三要素?首先要知道比例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它所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其次,要判断方向:或根据经纬线定向;或根据指向标定向;或面对地图,定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最后,地图上附有图例,每个符号都代表具体的地理事物。知道了标志的作用,我们就能够通过读图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状况了。 5、建立“地球档案”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6、昼夜交替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说。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约为24小时。地球的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7、谁先看到日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是自西向东。在我国是东边先看到日出,最后是西边地方。 (1)

鄂教版本小学六年级的科学上册的学习知识点.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1课)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 (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 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 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 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第二单元(2——5课)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 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 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 地形、地势越(低)。 8、“0- 360 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9、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黄冈)。 10、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11、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地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 上册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地图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5套免费下载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 模拟①(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姓名:班级:分数: 卷首语:同学们,做做这份试卷,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知识,很有一种成就感吧!相信你今后一定更喜欢科学,会把科学学得更好。祝你顺利做完试题,取得好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 2.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指示东西方向。 3.当北京时间是凌晨时间,伦敦是(),纽约是()。 4.联合国将4月22日定为(“”)。 5.人类为防治沙尘暴开始了植树、造防护林、科学放牲,保护草场、()。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4分,共20分) ()1.1492年8月3日清晨,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绕地球航行。 ()2.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3.北京是傍晚时间,纽约是凌晨,雅典是正午。 ()4.地球的内部的温度很高,但压力很小。 ()5.火山爆发会给人类带来很大危害,不会有任何益处。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地球表面面积约()亿平方千米。 A.5.3 B.5.2 C.5.1 2.北京时间是子夜时,夏威夷岛是()。 A.上午 B.傍晚 C.凌晨 3.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扬起沙尘,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米的恶劣 天气。 A.100 B.1000 C.50 4.人们经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构成的山中。 A.石灰岩 B.花岗岩 C.页岩 5.夏季能看到的主要星座是()。 A.狮子座 B.天鹅座 C.飞马座 四、分类。(10分) 将下面的动物按照题目的要求把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①蛾②刺猬③狗④猫头鹰⑤老鼠 ⑥鸡⑦麻雀⑧蜜蜂⑨苍蝇⑩蝗虫 白天活动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活动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15分) 说一说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分为哪六大板块?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实验探究、分析题。(9+10=19分) 研究火山爆发的形成实验。 实验材料:装满红墨水的塑料瓶、钉子。 实验步骤:在一个塑料瓶盖上钻一个小洞,用薄纸将小洞糊住。用力挤压塑料瓶,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现象: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 2 地球 3 地球仪 4 地图 5 建立“地球档案”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 6 昼夜交替 7 谁先看到日出 8 昼夜温度的变化 9 一天中的动植物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 10 卵石的形成 11 溶洞 12 升高的河床 13 沙尘暴 14 唐山地震 15 庞贝城的毁灭 1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 17 四季星空 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19 水结冰了

20 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自由研究 1我们的生长发育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1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 (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 (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 (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1课)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下同。)、(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6、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过几次体检,一般在哪里检查的?(据实回答)6、说一说你与去年相比,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据实回答) 8、你的形态特征等方面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 9、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形态特征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 10、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第二单元(2——5课)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练习题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练习题 第一单元(1课) 一、填空题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括号内为参考答案,下同。)、(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二、问答题 1、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进行过几次体检,一般在哪里检查的?(据实回答)2、说一说你与去年相比,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据实回答) 3、你的形态特征等方面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 4、你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形态特征与爸爸相似还是与妈妈相似?(据实回答) 5、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第二单元(2——5课) 一、填空题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集锦

10、卵石的形成 1、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岩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上游的石头很大,棱角分明;中游的石头比上游的小一些; 下游的石头光滑圆溜。 2、请设计实验证明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 实验过程与现象:用燃烧钳夹起一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当岩石烧到发红以后立即放到冷水中侵湿。这样反复几次,发现石块上有裂痕,出现剥落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3、河流下游河滩上的卵石又是怎么来的?你怎样做实验研究的?答:河滩上的卵石是上游石块在流水长期搬运和磨圆作用下形成的,我把一些小砖块装在广口瓶中,并装入半瓶水,盖上盖子用力摇晃,瓶中的水带着小砖块一起转动起来,过一会儿停止摇晃,小砖块沉到瓶底,砖块上的棱角消失了,说明流水具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 4、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在重力和其它外力的作用下来到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 11、溶洞 一、填空 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是地下(洞穴)。溶洞内有(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等。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从地下往上“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 2、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带有酸性的雨水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解)作用。溶洞的形成与带有(酸性的水)的长期浸蚀有关。 3、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4、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透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长江作业本答案

《长江作业本-六年级-科学-上册-鄂教版答案》 1 我们的生长发育 一、1.C2.B 二、1.×2.√3.×4.√ 三、1.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儿童; 2.遗传; 3.变异; 4.遗传,变异; 5.遗传,变异。 四、略。 五、1.10 10 12 2.10 12 3.13 六、略。 七、略。 我们居住的星球 2 地球 一、1.14900,亚,4400,大洋,900; 2.36100,太平,17868,北冰; 3.51000,29.2,71.8。 二、1.×2.√3.√ 三、看法略。 证据:人们站在海岸上,迎接归航的船只时,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四、麦哲伦;环球航行。 五、月食和日食是地球的影子,弧形的明暗界线可以说明地球是圆的。 六、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中心说 3 地球仪 一、1.C2.C3.A 二、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三、1.√2.×3.×4.√5.√ 四、略。 五、1.根据经纬度; 2.报告自己所在的经纬度。

4地图 一、1.A 2.D 3.B 二、首都,河流,省会,方向,铁路,湖泊,公路。 三、1.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 2.河流,湖泊,铁路,公路,城市,方向,山脉。 3.图例,方向,比例尺。 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5.各种符号。 四、1.北;汉。 2.循礼门。 3.1,2。 5 建立“地球档案” 一、略。 二、1.提示: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2.提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 3.不对,因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地球上的一天 6 昼夜交替 一、1.C 2.B 3.A 4.A 5.B 二、1.白天;晚上。 2.会。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产生了以昼夜交替现象。 三、1.略。 2.略。 3.地球位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静止不动,太阳及其他行星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4.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在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代表人物:哥白尼 7 谁先看到日出 一、1.前一天的17点,前一天的12点; 2.16点后; 3.早上; 4.凌晨,下午; 二、1.向后运动; 2.逆时针; 3.自西向东。 三、1.略; 2.北京; 3.乌鲁木齐; 4.北京先迎来黎明;由西向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