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关键词】手术病人;低体温;预防;护理

现代手术室护理理念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手术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协助病人解决问题。顺利、安全渡过手术期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在手术期间,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造成的危害引起广泛的重视。有研究显示,在手术室环境中有50%~70%的手术病人会出现意外低体温[1]。意外低体温是指中心温度低于36 ℃,低体温不仅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会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给病人带来痛苦。手术室护士应掌握低体温及其危害因素、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措施知识,以有效评估治疗和预防低体温。现将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总结如下。

1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危害

1.1增加伤口感染率

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皮肤血流和氧供应,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1.2影响凝血功能

低体温可使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数目减少,降低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出凝血时间的正常。

1.3影响机体代谢

体温每升高10 ℃,机体代谢增加1倍,每下降10 ℃代谢下降1倍。低体温能使机体重要组织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另一方面低体温又可导致静脉淤滞和局部组织缺氧,引起静脉血栓。

1.4增加心血管并发症

低体温可使心率减慢、呼吸减慢、心律失常,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造成心肌缺血。

1.5延缓术后恢复

低体温使多种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尤其是影响麻醉药物代谢,使麻醉时间相对延长,手术病人苏醒时间延长,影响手术病人的苏醒和恢复。

2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2.1低温环境

手术间的低温环境,可造成手术病人体温下降,病人手术时要半身裸或全身裸来进行手术。手术床、手术盖被、消毒液的寒冷等,可增加手术病人机体散热。如果手术间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就会出现低体温。层流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使空气快速对流,也可增加散热。

2.2产热不足

手术前病人需要进食进水,机体能量不足,产热减少,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再加上病人紧张、恐惧,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导致低体温。

2.3麻醉及药物作用

麻醉药可抑制血管收缩,使热量丧失,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对体温的调节功能,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2]。

2.4大量输血、输液

手术时病人需要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或库血,达到了“冷稀释作用”,成人静脉输入每升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每输入1个单位的4 ℃血液,可降低平均体温0.25 ℃,输入的液体越多下降越明显,在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热量,从而使热量消耗增加,促使体温下降。

2.5手术过程开放体腔

手术时给病人使用挥发性的消毒剂,可经过蒸发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由于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腔及胸腔内脏器暴露时间长,水分大量蒸发带走热量,这些都可造成散热。另外,术中使用大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和湿冷纱垫和纱布的填塞或覆盖,也可导致热量的散失。

3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病人在术中可能发生低体温,采取合理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预防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以减少因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对术中发生低体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3.1调节手术间的温度

在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间前30 min,应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在22 ℃~24 ℃,湿度保持在40%~60%。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调整,如果是婴儿、小儿和老人手术时,可适当调高室温,保证病人体温的正常,减少病人因为冷空气发生低体温,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伤口疼痛、感染和寒战的发生。

3.2输血、输液加温

使用液体加温设备将液体升温至35 ℃左右,然后再配药输液,能使多数粉剂药物的溶解速度加快1倍~3倍,同时防止输液产生气泡现象和低温反应。研究表明,加温至36℃~37℃的液体用于静脉输液安全、可靠和舒适,且对药物成分无影响[1]。但有些药物不能加温处理,如青霉素、维生素等药物。

病人输血时经核对无误后,将血液温热后输入,经过加热后的血液输入病人体内,就可避免病人发生低体温。常用方法包括:环境空气温度加温法;热水加热法;电热温箱复温法;使用输血加热器,加热过程应掌握适当温度,以免造成血液制品的质量下降或破坏,还应注意有些血制品是不能加温的,如羧甲淀粉。

3.3使用保暖设备

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可采用多种保暖设施,可根据病情需要和环境选用适当的保暖方法,如使用热水袋(37 ℃~42 ℃)、循环水垫、电热毯、压力气体加温盖被等,手术床、推床加温或盖被覆盖加温等措施对手术病人保暖,确保病人围术期温暖、舒适。采取合适的保暖设备,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并且注意使用保暖设备时,掌握好温度,不可过高、过低,避免烫伤或冻伤病人。

3.4麻醉机呼吸回路安装气体加温器

术后病人经过麻醉使用的麻醉剂可以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麻醉时采用机械通气吸入干冷气体等,也会引起体温下降。根据这些情况,可在手术病人麻醉前就进行有效的保暖措施,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预防呼吸道散热,对麻醉机呼吸回路安装气体加温器;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保持呼吸道内的温度与湿度,降低手术病人低体温的发生率。

3.5冲洗液加温

手术需要冲洗时,低温液进入人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从而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使体温下降[3]。因此,对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胸腹腔及其他部位冲洗时,使用温度适宜的冲洗液进行冲洗,以减少机体散热,防止低体温发生。

4小结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发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手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加强对手术病人安全的保障,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使病人能够顺利通过手术期,从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张颖.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6A):14131415.

[3]宋晓园.循证护理在预防术中低体温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9B):24152416.

(本文编辑王钊林)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 1℃~2℃。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6-05-20T11:16:05.1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吕成伟 [导读]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02) 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 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目前,手术室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的情况已很普遍。近年来发现[7],室温低于2l℃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 1.3机体散热因素: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8]: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③术中反复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输液输血的因素: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在室温下输入l u 4℃冷冻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 0.25℃-0.5℃,500 ml库存血在5~l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l℃。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 1.5年龄因素: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后体温丧失快。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护理措施 2.1手术前评估和预热: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的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时间、及皮肤的完整性(如烧伤、皮炎、皮疹、褥疮)等来评估手术期间是否有体温下降的可能和下降的程度,并制定保温措施,记录基础体温。 2.2保持适宜的手术室环境温度,注意保暖: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切口的大小,手术时间的长短,麻醉方法和药物的使用及空气的对流是护理人员无法干预的,只有室温和输液温度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一般认为室温保持在24℃~25℃,相对湿度40%~50%为宜,对于新生儿及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7℃~29℃。但升高的室温令手术室工作人员感觉不适,尤其是手术室内温度比环境温度高2℃~4℃时,且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在患者入手术室前要提前30min开启空调,保持室温在22℃~24℃,对于老人和小儿等应适当提高室温。在消毒和铺巾时动作应迅速,提高室温至27℃~28℃,待铺好手术巾后再恢复至正常室温。室内温度是体热损失的决定因素,在适宜的室温中,患者可感到舒适、安宁,减少消耗,并降低肾脏负担。对非手术区域的四肢、躯干,用棉被、棉垫遮盖、保暖,以减少散热。 2.3使用加温装置:术中输入的液体用水温箱加温至37℃,接近正常体温,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不会增加机体代谢,有利于保持体温的恒定。胸、腹腔冲洗液应加热。有研究表明,在肩关节镜手术中,使用室温冲洗液与使用加温至37℃~39℃的冲洗液比较,使用加温的冲洗液明显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期间应用热盐水纱布垫盖在浆膜面上,切口手术巾的血液及时吸引并用于暖纱布覆盖,切口周围保持清洁。研究表明,将库存血加温到37℃,红细胞完整性不受影响,血清钾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不会明显增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在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护理的常见问题。 一、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因素: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在损害中枢温度调节的同时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得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病人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硬膜外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这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小时以上可下降3-4℃。 4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有报道,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5~1℃。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此外,若患者在

手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手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6-07-12T11:25:07.2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许洁曹咏梅陈静[导读] 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人的产热及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人体的核心体温是恒定的,常维持在36.2-37.5℃,临床上将核心体温低于 36℃时称为低体温【1】。 许洁曹咏梅陈静 (嘉兴市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浙江嘉兴314100) 【摘要】目的讨论手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观察和预防措施的过程。结果手术患者经过术中低体温的观察和预防措施的实行,患者手术顺利,安全返回病房。结论通过对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温度和体腔的散热,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外到体内温暖的内外环境,可有效的防止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能保证手术的安全和顺利。 【关键词】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原因分析及预防 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人的产热及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人体的核心体温是恒定的,常维持在36.2-37.5℃,临床上将核心体温低于36℃时称为低体温【1】。在外科手术过程中若不使用或使用不当的保温措施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低体温,因而对患者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危害生命,特别是手术时间长、大手术、老年人及婴幼儿尤其容易发生。针对这些,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术中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所以对此作出分析及相关的预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6年02月01日~03月31日在本院手术室行腹部手术的患者50例,包括:子宫、附件、胃、结肠、空肠等部位的手术。其中男10例,女40例,年龄18岁~66岁,手术时间1.5~4h;输入液体量1500~3000ml。 2 术中出现低体温的原因 2.1患者自身因素①大部分的手术患者被要求术前禁饮禁食,这将会使患者减少化学能的释放,机体代谢率下降,产热不足,导致体温先决性的下降。②患者的个人体质、年龄、性别也会影响体温,体质越差体温调节功能越弱。婴幼儿及老年人的体温会随外界的影响而变化。这些患者也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2.2手术室的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后手术室的环境温度直接影响患者的体温,大多手术为开腹腔手术再加上麻醉、各种创伤,正常的体温屏障失去调节功能,从而导致患者体热散失过大,易引起患者术中低体温。 2.3麻醉因素麻醉药物的使用对人体控制中枢有非常大的影响。全麻情况下,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都可引起低体温的发生【2】。研究表明,气管插管也可导致体温有所下降趋势而影响患者体温。 2.4术中输液、输血因素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输入大量液体,液体温度大多保持为室温,低于基础体温,从而产生“冷稀释”的作用,可导致患者机体温度的下降。另外,血库中大多是低温保存的血液,比基础体温要低很多,每当遇到情况紧急,无法及时为患者将存血恢复到基础体温,从而使患者出现寒战、发冷等低体温的症状。因此,低体温也是大量快速输注库存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3】。 2.5手术因素术前消毒皮肤的消毒液在使用过程中,消毒液挥发时会带走皮肤表层大量热量。同时,消毒时消毒液过多、时间过长的暴露身体,也可导致散热增加、术中用湿冷的纱布擦拭止血或者进行腹腔填塞、覆盖,这也是术中低体温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3预防及护理措施 3.1心理疏导重视术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助于预防术中产生低体温。如果术前访视做到位,用亲人般的微笑及缓和的言语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大胆的去面对手术,做到尽量的坦然,对手术有人为的抵抗能力。 3.2调节室内温度注意保暖手术室的温度、湿度应保持恒定,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注意肢端部位的保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控温毯。对于婴幼儿、老年患者多给予便被覆盖保暖,消毒铺巾前,适当调高室内温度。除外保温措施外,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也是重要的一环,备齐所有的手术器械、敷料及所用物品,尽可能的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热量的流失。 3.3输入预热的液体、血液液体、血液在输入患者体内前应该对其进行适当预热,可以使用术中输液输血加温仪,恒温匀速的进入到患者体内。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预热在32-36℃,不能超过37℃,以免破坏血液成分,引起溶血反应。 3.4术中加强对病人体温的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合理的体温监测系统。巡回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皮肤温度的观察,对早期出现低体温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护理手段,进行适当保暖【4】。 4结论 通过对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温度和体腔的散热,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外到体内温暖的内外环境,可有效的防止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其意义在于有效的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充分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温控毯、输液输血加温仪),大大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燕萍沈梅芬预防围手术期老年老年患者低体温的研究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014,12 【2】王俊术中低体温原因危害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5-0463-02 【3】张淼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的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184 【4】钱赟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护理进展理念【J】当代护士,2010,10:3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轻度体温降低十分常见,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通常将轻度低体温定义为核心温度34~36℃。低体温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1.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一,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二,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核心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即再分布幅度与其直接相关。 低核心温是热量由核心向外周再分布的结果。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含量减少),而肢体温度却上升(热含量增加),这显然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外周组织温度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由于皮肤或核心温降低会引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所以很难为非麻醉病人降温。儿童降温和复温均比成人快,因为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2. 低体温并发症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一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颤。二是寒颤似乎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低氧本身反而会抑制寒颤。奈福泮(Nefopam)和可乐定具有预防和治疗寒颤的作用[1]。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所致。低体温时标准凝血试验保持正常,如PT和APTT。因为这些试验通常在37℃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1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2 ])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 ,4 ]。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5 ]。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6 ]。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 ]。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9 ]。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6 ]。有报道[10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的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需要行手术处理,在术中进行有效低温预防。结果:通过有效预防及护理对策,仅出现5例低温患者,经过针对性处理,均恢复正常体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标签:手术室;低体温;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02-01 体温是人体主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人体正常体温在36 ℃~37 ℃,体温低于36 ℃属于低体温,在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由于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临床手术中越来越重视体温的指标。保持术中患者的体温正常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对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有效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其中行妇科手术5例,产科手术28例,骨科手术8例,外科手术19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容易引起术中的低温,因此要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医务人员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开导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解医疗技术的先进,让患者充分了解与信任医务人员,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协助患者解除各种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1.2.2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调节室温,从而减少辐射与对流,来预防患者低温。在一般情况下,室温应调节在23 ℃~25 ℃,湿度45%~65%为最佳。 1.2.3覆盖物的使用在接送患者期间要注意保温,尤其是冬天,多使用棉絮、毛毯等,尽量不要让患者的肢体暴露在外面。在手术过程中和实施麻醉后,需要减少肢体暴露,注意保暖。采用覆盖物可以降低身体的散热率,让其与冷空气隔离。有条件的术中可以使用电热毯维持患者的体温。 1.2.4输血、输液前加温处理没有经过加热处理的液体与血输入明显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因此,在进行输液、输血前采用加热器把液体与库血进行加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简单的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不过有一些药物不能加温,需谨慎处理。 1.2.5防止体腔热量散失部分手术时间比较长,一些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可以采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从而降低体热的散失。 1.2.6呼吸道加热把气体热化,取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有效的减缓呼吸道的散热率。尤其是全麻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从而来维持体温。 1.2.7术中严密监测采用常规的体温监测法,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出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复温方法,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16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综合复温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低体温;复温;预防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患者在手术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麻醉剂的作用、体腔长时间的暴露、术中大量的输液输血等原因,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为了测量方便,对手术操作影响小,采用的是测量鼻咽部温度为主,能迅速反映体温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8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86岁,平均(56.35±10.25)岁,其中年龄>65岁者有51例;手术时间4~8 h,平均(5.62±1.06)h。选择同期手术类型相同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保温方式:采取单纯体表保温,使用热水袋、加盖被单,常温液体进行输液。1.2.2 观察组保温方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加强术前访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调节好室温;事先铺置好加温水毯,将温度调至36~40℃;手术所用仪器、设备准备充分。②术中:加温输液;库存血复温后输入;术中使用加温后液体冲洗胸腹腔及切口;医务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麻醉开始时、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部温度变化:在麻醉开始时两组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在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9±0.5)℃、(36.8±0.1)℃、(36.5±0.3)℃,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5±0.4)℃、(36.0±0.3)℃、(35.3±0.6)℃。两组患者体温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能保持术中体温的恒定,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而对照组有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3.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①自身因素:低体温与患者年龄、情绪、病情有明显相关性,术前紧张、焦虑,会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②“冷稀释”作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未加温血液、以及术中应用大量未加温的腹腔冲洗液,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2]。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3]。③机体散热:手术开始时使用皮肤消毒剂;胸腹手术时,体腔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手术中常规用湿盐水纱布包裹肠管、擦拭血迹;使用大量室温液体冲洗体腔,均可致散热增加。④术中的低温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4]。⑤麻醉的影响: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又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机械通气时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未经适当调整等均可使体温降低。⑥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在进行各项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21100249.html, 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的预防 作者:杨潘红 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15期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手术期间的低体温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人体的核心体温正常范围是36.5-37.5℃,而手术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手术患者在术中发生低体温的概率为50%-70%,多发生在手术麻醉中。由于手术患者 本身身体及疾病的影响,手术室环境、开放体腔、使用过低的消毒液和冲洗液、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等都易使患者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而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产生。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产生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愈来愈多的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就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总结如下: 关键词:手术病人;低体温;危害;预防 1.低体温的原因 1.1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加强;应急情况下产热量往往不如散热量高,已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及幼儿体 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术中发生低体温。 1.2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药物可以对体温调节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为 2.5℃[2]。有学者提倡将重心体温〉35.5℃做为病人搬出术后复苏室的指标之一[3]。 1.3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的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输血、输液及术中大量使用大量的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低体温对手术病人的危害 2.1 增加伤口感染率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减少皮肤血流和氧的工供应,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完整版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 与预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

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酶的活性,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和对输血的需求增加,严重的低体温可激活纤溶系统,可致DIC的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