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文章编号:1009-6094(2003)03-0068-06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Ξ

冯长根, 胡秀峰

(北京理工大学爆炸与安全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对我国2002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包括火灾(城乡火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天气气候特征、农业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关键词:安全工程;事故;灾害;综述;状况概述

中图分类号:X928101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为了积累企业生产事故和各类灾害事件数据及信息,本文作者已经对2002年的情况进行了介绍[1]。另外,《安全与环境学报》从2001年改刊以来,一直坚持综合与分析安全事故与环境事件的状况[2~15],这种积累对科学技术发展及科技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极有益。本文参考了《安全与环境学报》的数据。

1 全国安全生产情况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度中心资料,200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其中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火灾事故(不含森林、草原火灾)258315起,死亡2393人;道路交通事故773137起,死亡109381人;水上交通事故735起,死亡和失踪463人;铁路路外伤亡事故11922起,死亡8217人;民航系统发生3起飞行事故,死亡134人。

另据《人民日报》(2003205230(9)),2002年我国共发生锅炉、电梯、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事故352起,死亡351人,受伤372人,平均每起特种设备事故1死1伤。

在2002年发生的事故中,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2 538起,死亡9976人。其中,道路交通(含乡村道路)1767起,死亡6858人;非矿山企业213起,死亡844人;煤矿304起,死亡1286人;非煤矿山企业93起,死亡351人;重大火灾事故103起,死亡393人;铁路路外5起,死亡25人;水上交通(含农用渔船)47起,死亡193人。一次死亡10~29人的特大事故116起,死亡1719人。其中,道路交通(含乡村道路)49起,死亡703人;煤矿47起,死亡750人;非煤矿山企业1起,死亡12人;非矿山企业7起,死亡79人;水上交通(含农用渔船)10起,死亡139人;特大火灾事故2起,死亡36人。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1起,死亡594人。其中,民航1起,死亡129人;煤矿8起,死亡387人;非煤矿山企业1起,死亡38人;水上交通1起,死亡40人。这些事故综合于表1。《安全与环境学报》报道了[9,11,13]其中的10起(飞机失事这一事故因发生在国外本刊未报道)。作为比较,《劳动保护》2003年第3期给出的由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2002年度中国与生产有关的职业死亡人数情况列于表2。

表1 2002年特大事故统计(死亡人数>30人)

Table1 M ajor acc iden ts i n Chi na i n the year2002(30or more people dead)

编号时间 地 点事故类别死亡 人104-15韩国金海机场附近飞机失事129 206-20黑龙江鸡西矿务局城子河煤矿西二采区瓦斯爆炸124 306-22山西忻州地区繁峙县沙河镇义兴寨松井沟金矿炸药爆炸38 407-04吉林白山市江源县松树镇富强煤矿(个体非法生产)瓦斯爆炸39 507-08黑龙江鹤岗市南山区鼎盛煤矿(第七煤矿)瓦斯爆炸44 609-03湖南娄底市双峰县秋湖煤矿(股份制矿,省级已验收)瓦斯突出39 710-23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朱家店煤矿(国有地方矿)瓦斯爆炸44 810-29广西南宁市二塘煤矿(国有地方)井下4采区变电所变压器着火30 911-10山西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太西煤矿(村办无证)瓦斯爆炸37 1012-06吉林白城市洮南市万宝煤矿(省属国有地方煤矿)火灾30 1112-18重庆市长寿港区(长江上游里程583公里处)撞船40

2 火 灾

2.1 城乡火灾

2002年全国城乡共发生[16]火灾258315起,死亡2393人,伤3414人,直接财产损失15.4亿元(上述数字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发生的火灾)。2002年火灾有如下特点[16]。

1)特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2002年,全国共发生特大火灾

第3卷第3期2003年6月

安全与环境学报

 Jou 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 en t

V o l.3,N o.3

Jun,2003

Ξ收稿日期:2003203220

作者简介:冯长根(1953-),男,教授,博导,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5起,死70人,伤44人,直接财产损失12188万元。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火灾3起,死61人,伤36人。2月18日,河北唐山随意游戏厅火灾造成17人死亡,1人受伤;3月1日,四川南充达亨批发市场火灾造成19人死亡,23人受伤;6月16日,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造成25人死亡,12人受伤。

表2 2002年度中国与生产有关的职业死亡人数统计Table2 Statistics of professional casualty concern i ng production

i n Chi na i n2002

经济人口708218102所占比例 %死亡总人数460261100

其中:与生产有关的职业疾病死亡人数(保守统计)386646

 

84

 

职业传染病110442.4

恶性肿瘤疾病17274638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7743717

循环系统疾病11632425

精神疾病27540.6

消化系统疾病48641

泌尿系统疾病14770.4

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7361516

路途伤害(不包含在上面的总人数中)41000

2)公共聚集场所火灾仍比较严重。2002年全国发生在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歌厅舞厅、医院学校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9 499起,死333人,伤464人,直接财产损失17091.4万元。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火灾29起,死174人。4月21日,海南三亚阳光购物中心火灾死亡7人;6月9日,云南寻甸县羊街镇三元庄小学火灾死亡8人;6月24日,广东廉江安铺镇小百乐美容院火灾死亡9人。

3)物资贮存场所及各类堆场火灾突出。2002年全国发生在物资贮存场所及各类堆场的火灾34457起,死36人,伤104人,直接财产损失18580.3万元。1月11日,广东清远金钰纸厂火灾过火面积8300m2,烧毁原纸4000多T,直接财产损失1 939万元;3月19日,新疆棉麻公司大河沿棉麻站火灾过火面积l万多m2,烧毁皮棉2945T,直接财产损失1680万元;7月11日,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成品库火灾过火面积2万多m2,直接财产损失2692.l万元。

4)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非法营业小经营场所火灾所占比例较大。2002年全国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非法开办的家庭小作坊、小美容院、小游戏厅等共发生火灾79955起,死亡1 529人,伤2096人,直接经济损失54065.5万元,分别占火灾总数的95.0%、93.3%、86.8%和75.3%。3月23日,浙江温州郭溪镇惠盛皮鞋厂火灾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10月7日,沈阳市辽宁中医学院礼堂前厅一小吃部火灾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11月30日,吉林辽源一个体养老院火灾造成3人死亡。

5)城乡居民住宅火灾呈多发态势。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住宅共发生火灾51711起,死1622人,伤1341人,直接财产损失21318万元,分别占火灾总数的37.1%、67.8%、39.3%和22.1%。其中,特大火灾9起。11月26日,山东潍坊大虞区一居民楼液化气泄漏发生火灾,9人死亡,2人受伤;11月28日,江苏苏州一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死亡,7人受伤;12月15日,广西三江县林溪乡牙已村火灾造成4人死亡,受灾478人。

6)放火案件不容忽视。2002年全国共发生放火案件8415起,死371人,伤353人,直接财产损失9804.6万元,分别占火灾总数的6%、15.3%、10.3%和10.1%。如北京蓝极速网吧、安徽佳通轮胎成品库等特大放火案件。

2.2 森林火灾

2002年1-10月,全国共发生[17]森林火灾7258次,过火面积129372ha,其中受害森林面积46706ha;全年平均每次火灾过火面积为17.82ha,受害森林面积为6.44ha;因森林火灾死亡48人,受伤45人。2002年7月28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夏季雷击火灾,8月19日被扑灭。这场火灾造成13808ha森林受害。2002年森林火灾有如下特点:1)夏季森林火灾增多,东北内蒙林区森林火灾严重;2)雷击火和地下火多;3)南方和西南林区森林火灾次数增多。

2.3 草原火灾

2002年共发生[18]草原火灾448起,其中草原火警366起,一般草原火灾76起,重大草原火灾3起,特大草原火灾3起。烧死伤牲畜31头(只),烧伤1人,无人死亡。受害草原面积6.17万hm2,与草原火灾较重的1996年相比,减少130多万hm2,减少经济损失约4亿元。引发草原火灾主要有6方面原因,其中烧荒引发180起、吸烟80起、野外取暖做饭60起、上坟烧纸58起、火车喷漏6起、越境火7起、未查明火因及其他57起。火灾涉及内蒙古、新疆、黑龙江、青海、四川、甘肃、河北、吉林、陕西、辽宁、山西、宁夏1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 天气气候特征

2002年我国降水总量略多于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19]。总趋势是北方中、东部地区持续4年少雨,南方降水偏多。东北西部和南部、华北、黄淮、西北东南部及四川、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等地年降水总量较常年偏少。其中,山东、河北东部和南部、京津地区等地偏少2~5成;南方和西北大部地区年降水总量偏多。其中,江南西部和西北地区中西部部分地区偏多2~5成。全国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但阶段性变化较明显。南方多次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春、夏季高温酷热和低温交替出现。

干旱仍是我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北方大部地区四季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干旱,尤以华北大部和黄淮地区旱情最为严重;华南地区冬春连旱和西南部分地区的秋旱也较明显;主汛期,部分地区出现了洪涝,局地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较为严重;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及所造成的损失接近常年;集中在3、4月出现的春季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强;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早、频次高,损失偏重;内蒙古林火较重;雪灾及冻害程度偏轻。

全年气候总的评价是,全国年降水量属正常略偏多年份,但北方中、东部地区自1999年以来降水已持续4年偏少,干旱范围大、旱情重,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其他灾害程度为一般年份。

4 农业自然灾害

2002年全国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年份[20]。其中低温冷害、阴雨渍涝、风雹和黄淮、华北的夏伏旱较为严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7.07亿ha,比2001年减少7600万ha。其中成灾4. 10亿ha,减少6700万ha:绝收9800万ha,减少2500万ha。2002年因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915亿斤、棉花64万T、油料346万T,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30亿元,分别比2001年减少155

96

2003年6月冯长根,等: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亿斤、增加14万T、增加106万T和减少70多亿元。

4.1 干 旱

2002年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轻[20]。春旱缓解早,影响轻;华北和黄淮部分地区的夏秋连旱以及江淮、西北、东北、西南的部分地区伏旱较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3.33亿ha,比2001年减少2.44亿ha。其中成灾1.99亿ha,减少1.57亿ha;绝收3800多万ha,减少5800万ha。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值相比,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分别减少8900万ha、2200万ha和870万ha。因旱损失粮食360多亿斤,比2001年减少420亿斤,比90年代平均值少140亿斤。

2002年旱情的主要特点是[21]:1)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水明显偏枯;2)因旱受灾面积略大于多年平均值,但旱灾损失超过多年平均值较多;3)北方地区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城市缺水问题十分突出;4)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干旱造成重旱区城乡人畜饮水困难[21]。全国一度有21个省市区719座城镇因旱缺水,影响3100万人。干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春季前期北方地区多次发生严重沙尘天气,其中3月18-21日沙尘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覆盖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重的沙尘天气,影响范围140多万km2,波及18个省区市的1.3亿人。

4.2 洪涝(阴雨渍涝)

2002年洪涝(渍涝)灾害属中等偏轻年份[20]。全国30个省区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渍涝)灾害,没有发生流域性的洪涝灾害,部分地区山洪暴发、泥石流、山体滑坡较为严重,局部地区重复受灾损失较重;南方地区多次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部分地区渍涝严重,以4~5月间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较为突出。全国农作物因洪涝(渍涝)受灾面积1.86亿ha,比2001年增加9200万ha。其中成灾1.12亿ha,增加5800万ha;绝收3370万ha,增加2200万ha。与90年代以来平均值相比,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分别减少2600万ha、1000万ha和300万ha。

2002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区发生较大洪水,西江、淮河干流发生一般洪水,其他大江大河干流水势平稳[21]。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大洪水,局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部分河流发生了罕见的秋汛。有6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接近常年。

2002年全国受灾人口1.52亿人(次)[21],倒塌房屋146万间,死亡1819人,直接经济损失838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水毁损失166亿元。湖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西、陕西、云南等省区受灾严重。

4.3 风 雹

2002年风雹灾害属重灾年[20]。春季沙尘天气较2001年偏少,但影响范围较广,强度偏强,涉及西北、华北、东北、黄淮、江淮、江汉、四川盆地和湖南等地;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早、频次高,灾害损失偏重;登陆台风造成的农业损失较轻。全国有3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风雹灾害,农作物因风雹受灾面积1.25亿ha,比2001年增加5400万ha。其中成灾6500万ha,增加2400万ha;绝收1800万ha,增加800万ha。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均居近30年第一位。

4.4 低温冻害

2002年低温冻害属重灾年份[20]。全国出现3次阶段性强降温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损失较重。全国农作物因低温冻害受灾面积6320万ha,比2001年增加1850万ha。其中成灾3440万ha,增加770万ha;绝收800万ha,增加300万ha。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分别居90年代以来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

5 海洋灾害

2002年我国海洋灾害属常年偏轻年份[22]。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6亿元(见表3),死亡、失踪人数共计124人,受灾人口约1000万。2002年我国因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造成的灾害损失比2001年减少约35%。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1亿元,死亡、失踪30人,是2002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死亡、失踪94人;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300万元;海上溢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0万元;海冰未造成明显灾害。

表3 2002年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F ig.3 Statistics of ocean ic disasters losses i n2002

灾种发生次数灾害次数死亡失踪 人经济损失 亿元

风暴潮823063.1

赤潮798无0.2

巨浪336942.5

溢油62无0.05

合计--12465.9

5.1 风暴潮灾害

2002年我国沿海共发生[22]8次风暴潮,其中“黄蜂”(0214号)和“森拉克”(0216号)风暴潮在我国沿海酿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3.1亿元,死亡、失踪30人。“黄蜂”(0214号)强热带风暴于8月19日20时40分在广东雷州半岛登陆。潮灾波及海南省4个县市,受灾人口46.3万人,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20hm2、水产品损失3100万T,全省直接经济损失9400万元。“森拉克”(0216号)台风于9月7日18时30分登陆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福建、浙江、上海沿海普遍出现100~300c m的风暴增水。浙江省受灾人口792.2万,死亡29人。受灾面积21.0万hm2,成灾10.5万hm2,其中海洋水产养殖受灾2.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总计29.6亿元。福建省受灾人口221.0万,死亡1人,受伤39人。农田受灾12.5万hm2;水产养殖受灾1.7万hm2、水产品损失19.6万T。直接经济损失近32.6亿元。

5.2 赤潮灾害

2002年我国海域共发现[22,23]赤潮79次,其中渤海13次,黄海4次,东海51次,南海11次,累计面积超过10000km2,直接经济损失2300万元。与2001年相比,东海增加17次,渤海减少7次,黄海减少4次,南海减少4次。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显著降低,但有毒赤潮的发现次数略有增加。

沿海各省市中,浙江沿海赤潮次数最多,为29次,海南省最少只有1次,各省发现赤潮次数见表4[23]。

2002年赤潮发生主要肇事种有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S keletone m a costatum);甲藻类的夜光藻(N octiluca scintillans)、具齿原甲藻(P rorocentrum triestinum)和亚历山大藻(A lex and rium sp);以及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M esod inium rubrum)等。

07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卷第3期

表4 2002年沿海各省市赤潮发现次数

F ig.4 D istr ibution of red tide i n prov i nces and c ities i n2002

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4443252917821

2002年赤潮有如下特点[23]:1)东海赤潮发生时间较早,次数大幅度增加,影响范围扩大,损失程度加重;2)渤海和南海赤潮发生次数有所下降;3)有毒赤潮发生次数增多。

5.3 海浪灾害

2002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22]33次4m以上的巨浪过程,其中6次巨浪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死亡、失踪94人。海南省死亡、失踪7人,经济损失3890万元;广东省死亡、失踪25人,经济损失l550万元;浙江省死亡、失踪28人,经济损失1.3亿元;上海市经济损失5000万元;江苏省死亡、失踪10人,经济损失750万元;山东省死亡22人,经济损失1200万元;河北省死亡2人,经济损失60万元。

6 地质灾害

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耕种的耕地为12593万hm2,园地1079万hm2,林地23072万hm2,牧草地26352万hm2。与2001年相比,耕地减少1.32%,林地增加0.67%,牧草地减少0.12%。生态退耕面积142.55万hm2,自然灾害毁坏耕地5.64万hm2,年度内净减少耕地168. 62万hm2。2002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40246起,造成853人死亡、109人失踪、179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另有文献[24]报道,地质灾害造成919人死亡。

6.1 地 震

2002年我国地震活动相对比较平稳[25]。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偏低。全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8次,其中大陆地区仅9次,台湾地区19次。最大地震是3月31日台湾以东海中7. 5级地震。大陆地区发生的9次5级以上地震中有2次深震,分别是6月29日吉林汪清7.2级和9月15日黑龙江穆棱5.6级地震。因此我国陆区2002年仅发生7次5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最大地震仅为5.9级,即6月29日青海省治多5.9级和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

2002年我国陆区有5次造成不同灾害的地震,分别是8月8日四川新龙5.3级、9月5日浙江泰顺-文成3.5级、10月20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4.6级、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和12月25日新疆喀什5.7级地震。这些成灾事件共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357人;直接经济损失1.48亿元。2002年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多年来最低的一年。

2002年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有如下5个特点[25]。1)异常的低活动状态。2002年我国陆区地震频度大大低于20世纪我国陆区每年20次的平均水平,在年度最大地震震级上大大低于20世纪6.8级的平均水平。2)5级地震分布相对集中。2002年我国陆区,有4次都集中在青藏构造块体内第二弧形带上的川青藏交界地区,呈现为明显的空间集中图象。3)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平静。2002年全年仅在四川新龙发生1次5.3级地震,呈现继2001年11次5级以上地震活跃后的异常平静。4)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有趋向活跃的态势。2002年11月21日,在克什米尔发生6.5级地震;12月25日乌恰发生5.7级地震,呈现趋向活跃的态势。5)我国周边动力边界构造结点强震活动显著。在我国和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整体偏低的情况下,我国周边动力边界几个构造结点区强震活动明显增高,并呈现同步活跃的状态。2002年全球16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14次集中在与我国陆区地震活动相联系的西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中东段。

6.2 泥石流

2002年全国降水总体分布是南多北少,尤其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主汛期持续高温少雨,但局地性暴雨频繁,导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频繁暴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26]。2002年全国共有1.9亿人次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因灾死亡1532人,其中山地灾害(山洪、泥石流和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占2 3,造成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679.8亿元。2002年泥石流灾害[26]主要发生在云南、陕西、重庆、四川、福建、湖南和西藏,西北的新疆、甘肃,华东的浙江、江西,华南的广东、广西,东北的辽宁等省区山洪泥石流灾害也较为严重;北京、河北、山西、湖北、安徽、青海和贵州等省、市也有泥石流灾害发生。云南省和陕西省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全省发生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造成273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6月9日陕西佛坪县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3人死亡,105人失踪,10564间房屋倒塌,3250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8月13日云南新平县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40人死亡,23人失踪,33人受伤,冲毁房屋4008间,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10月4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东坡乡以赤叨村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11人死亡、4人失踪、11人受伤,224间房屋被毁、245头大牲畜死亡。

2002年我国泥石流灾害有3个特点[26]。1)造成人员死亡的泥石流灾害集中发生在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2)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02年泥石流灾害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公路、水电站危害严重,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实施。如8月17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云南澜沧江小湾电站施工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5人死亡、10人失踪,11人受伤。由于生产设备遭到破坏,水电站工地停工3天。3)人为泥石流灾害依然严重。2002年全国先后出现多次较大的人为泥石流灾害。如6月14日10时,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镇山洞村覃家坝社一座5万m3的垃圾山发生滑坡,滑坡形成的垃圾泥石流将附近的碎石厂和一家小化工厂淤埋,埋在垃圾下的10名工人全部死亡。

6.3 水土流失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27,28]为356万km2,其中水蚀165万km2,风蚀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的2.71%,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东、福建等12个省区。其中,新疆的面积最大,内蒙古次之,侵蚀面积分别为10.89万km2和7.99万km2,分别占水蚀风蚀交错区总侵蚀面积的42.27%和31.0l%。另外还有冻融侵蚀面积[28]127万km2。

1)水蚀现状

水蚀在全国各省市区(含台湾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7,28],水蚀面积排在全国前列的依次是:四川、内蒙古、云南、甘肃、陕西、新疆、山西、黑龙江、贵州、西藏。这10个省区水蚀面积占全国水蚀总面积的67.41%。水蚀面积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面积分别为83万km2、55万km2、18万km2、6万km2和3万km2。水蚀面积占本省市区总面积比例前10位的依次是:重庆、山西、陕西、贵州、宁夏、云南、辽宁、湖北、四川、甘

17

2003年6月冯长根,等: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肃。中度以上水蚀面积占本省市区总面积比例前10位的依次是:重庆、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贵州、湖北、山东、云南。

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海南等)水蚀面积9.36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5.68%,占东部总面积的12.10%[28]。中度以上水蚀面积4.77万km2,占全国中度以上水蚀面积的6.18%。中部10省(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等)水蚀面积48.68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29.52%,占中部总面积的24.28%;中度以上水蚀面积23.33万km2,占全国中度以上水蚀面积的11.64%。西部12个省市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等)水蚀面积106.84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64.80%,占西部总面积的15.89%。中度以上水蚀面积53.73万km2,占全国中度以上水蚀面积的65.66%。可以看出,我国水土流失从面积和强度上都是由东向西递增。

2)风蚀现状

全国风蚀面积[27,28]为191万km2。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5省区风蚀面积为183.6万km2,占全国风蚀总面积的95.30%。尤以新疆、内蒙古的风蚀面积最大,共为151.5万km2,占全国风蚀总面积的79.48%。风蚀面积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面积分别为79万km2、25万km2、25万km2、27万km2和35万km2。

3)冻融侵蚀现状

冻融侵蚀面积[27,28]为127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的13. 36%,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黑龙江7省区。西藏侵蚀面积最大,占全国冻融侵蚀总面积的71.86%,占西藏总面积的75.94%。

致 谢

本文作者感谢王亚军博士在数据收集和核对方面的帮助。References(参考文献):

[1] Feng Changgen(冯长根),Guo X inya(郭新亚).A review of acci2

dents and disasters in Ch ina in the year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2 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6):3~7

[2] H uang P ing(黄平),W ang Yajun(王亚军)and L iu qiang(刘强).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 aj o r accidents in Ch ina in the year2000

[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1(1):44~47

[3] W ang Yajun(王亚军),W u Q i ong(吴琼)and H uang P ing(黄平).

Statistics of industri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January to M arch in the year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2):60~64

[4] W ang Yajun(王亚军),W ang D axiang(王大祥),L iu Zhenyi(刘振

翼),et al.Summ ary and statistics of environm ent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year2000to M ay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3):58~64

[5] W ang Yajun(王亚军),L iu X ia(刘霞)and H uang P ing(黄平).

Statistics of industri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A p ril to July in

the year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4):57~64

[6] W ang Yajun(王亚军),T ao M ingtao(陶明涛),Yang H aiyan(杨海

燕),et al.Statistics of environm ent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June to Sep tem ber in the year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2

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5):60~64

[7] W ang Yajun(王亚军)and H uang P ing(黄平).Statistics of indus2

trial accidents occurring in Ch ina in the peri od from A ugust to N ovem ber of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6):55~64

[8] W ang Yajun(王亚军)and H uang P ing(黄平).Statistics of envi2

ronm ent accidents in Ch ina in the peri od from O ctober to D ecem2 ber in2001[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1):63~64

[9] W ang Yajun(王亚军)and H uang P ing(黄平).Statistics of indus2

tri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 od from D ecem ber in2001to February in2002[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2):54~64

[10] W ang Yajun(王亚军),H uang P ing(黄平)and W u Shurong(吴

淑荣).Statistics of environm ent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 od from January to A p ril in2002[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3):61~64

[11] W ang Yajun(王亚军)and H uang P ing(黄平).Statistics of in2

dustri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 od from M arch to June

in2002[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

报),2002,2(4):52~64

[12] W ang Yajun(王亚军)and H uang P ing(黄平).Statistics of envi2

ronm ent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 od from M ay to A u2 gust in2002[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

境学报),2002,2(5):59~64

[13] H uang P ing(黄平)and W ang Yajun(王亚军).Statistics of in2

dustri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 od from July to O ctober

in2002[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

报),2002,2(6):43~56

[14] L i Shengcai(李生才),W ang Yajun(王亚军)and H uang P ing(黄

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 ent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2 od from Sep tem ber to D ecem ber in2002[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1):78~80 [15] W ang Yajun(王亚军),H uang P ing(黄平)and L i Shengcai(李生

才).Statistics of industrial accidents in Ch ina during the peri od

from N ovem ber in2002to February in2003[J].J ou rna l of

S af ety and E nv ironm en t(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2):78~80 [16] Ch ina F ire P ro tecti on A ssociati on(中国消防协会).F ire situa2

ti on in2002and fire p reventi on suggesti ons in2003[A].In:

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中国科协2003年减

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Beijing,2003

[17] Ch inese Society of Fo restry(中国林学会).Characteristics of fo r2

est fire in2002and trend in2003[A].In: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

[C].B eij ing,2003

[18] Ch ina A ssociati on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y(中国农学会).

Summ ary of grassland fire p reventi on in2002and counter m ea2 sures in2003[A].In: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Beijing,2003

[19] Ch ina M eteo ro logical A dm inistrati on(中国气象局).W ea ther

F ea tu res in2002and the P red iction of W ea ther T rend in2003in

Ch ina(2002年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和2003年气候趋势预测)

[R].2003201206

[20] J iang X iangm ei(蒋湘梅).N atural calam ity of agriculture in2002

and counter m easures of calam ity p reventi on in2003[A].In:

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中国科协2003年减

27安全与环境学报第3卷第3期

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2003

[21] Zhao Chunm ing (赵春明)and Cheng D ianlong (程殿龙).F lood

and drough t in 2002and wo rk ing suggesti ons in 2003[A ].

In:

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

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2003

[22] Xu Fuxiang (许富祥)and Song Xuejia (宋学家).A nalysis of o 2

ceanic disasters in 2002and p redicti on of oceanic disasters in 2003[A ].In :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2003

[23] Zhu M ingyuan (朱明远),L i R uixiang (李瑞香)and W ang

Zongling (王宗灵).O ffing red tide in 2002and p redicti on of red tide in 2003in Ch ina [A ].In :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

2003

[24] Zhou P inggen (周平根).Constructi on and p ro spect of early 2

w arning system of geo logical disaster in Ch ina [A ].

In :2003

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

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2003

[25] Seis mo logical Society of Ch ina (中国地震学会).T rend analysis

of earthquake in Ch ina’s m ainland in 2003[A ].In :2003N a tu 2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

研讨会)[C ].B eij ing ,2003

[26] W ang Sh ige (王士革)and Cui Peng (崔鹏).M ud 2rock flow disas 2

ters in 2002and p ri m ary analysis of the situati on of it and coun 2ter m easures [A ].In :2003N a tu ra l D isaster A ba te m en t S e m ina 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2003

[27] Ch inese Society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中国水土保持学

会).Situati on of so il and w ater lo ss in Ch ina in 2002and the p re 2

ventive m easures [A ].In :2003N atural D isaster A batem ent

Sem ina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

2003

[28] Cai J ianqin (蔡建勤).Situati on of so il and w ater lo ss in Ch ina in

2002and the basic idea and task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A ].In :2003N atural D isaster A batem ent Sem inar (中国科协2003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C ].Beijing ,2003

REV IE W OF ACC I D ENTS AND D ISASTERS IN CH INA IN

THE Y EAR 2002

FEN G Chang 2gen ,HU X iu 2feng

(State key L abo rato ry of Exp lo si on and Safety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T echno logy ,Beijing 100081,Ch ina )

Abstract :T he p resent paper review s the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in Ch ina in the year 2002.Som e statistical data are given .T he ac 2cidents and disasters include fire (city and tow n fire ,fo rest fire and grassland fire ),w eather features ,agricultural disasters (drough t ,flood ,hail and freeze disaster ),oceanic disasters (sto r m tide ,red tide and surf ),geo logical disasters (earthquake ,m ud 2rock flow and so il and w ater lo ss ).D etailed data of som e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are given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ing ;accident ;disaster ;the year 2002;review CLC nu m ber :X 928.01 D ocu m en t code :A Article I D :1009-6094(2003)03-0068-06

(J ourna l of Saf ety and Environm en t 2003,V ol .3,N o .3)

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

主办单位: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

时 间:2003年11月 地 点:北 京 会 期:两天半

内 容:1)气候变化:科学、影响和对策;2)气候变化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3)气候变化与农业、森

林、草原、水资源;4)气候变化与荒漠化、城市化、环境保护、人类健康;5)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生态环境建设。

联系人:应 宁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气候变化处,100081 电 话:010*********

E -ma il :N ingY ing 1205@vi p .sina .com

3

72003年6月

冯长根,等: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第一章一二三节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认识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灾害的属性 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那什么是自然灾害呢? 【知识新授】 【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导入提问】什么是灾害?包括哪两大类? 【学生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思考】读教材第2页图l-1“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图l-2“2003年SARS病毒流行”、图l-3“某地区山体滑坡”、图l-4“某地遭遇暴雪”,判断哪些属于灾害? 【读图回答】具有灾害属性的是图1-2、图l-3、图l-4。图l-1是自然现象,没有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不具有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问题】你能再举出一些灾害的事例吗? 【学生回答】瘟疫、水灾、火灾等。 【思考】图l-2、图l-3、图1-4都是自然灾害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图l-3、图1-4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因此属于自然灾害。 图1-2是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归纳总结】 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人为森林火灾、人为地质灾害等。 【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 (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 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 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 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 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 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 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 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 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 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 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 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 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 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 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 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4.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5.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6.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7.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8.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法指导] 1.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类型,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特征。 2.以区域自然灾害为例,运用图表、数据等信息资料,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3.了解生物灾害,并简要列举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4.通过对灾害分布图的阅读,明确世界主要灾害的分布,并掌握其主要的灾害类型及特点。5.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 6.自然灾害的区域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要重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 1.概念:主要由__________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及现象。 2.形成的基本条件 (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到损害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分类:根据__________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工程的不同,分为地震灾害、__________、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4.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指因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发生的灾害。 (4)生物灾害: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知识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创伤。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重大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也会对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破坏。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郑雪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41 学号: 2234126 指导教师: 陈瑞红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2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郑雪 指导教师陈瑞红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存在问题 A Summa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Zhengxue Tutor Chenruihong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being, tro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ll sort of area and regions, witness of development of world’s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a larger and larger degree over years. Protecting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based on other’s research, introduces and sum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cont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it. In view of theirs , I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多年来,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讲义)

一、洪涝 1. 两种类型: 洪水(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涝渍(雨涝、内渍)2. 成因及危害: 类 型 形成原因多发地区危害 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 能被江河、湖库容 纳,水位上涨而泛 滥的现象,一般发 生在以降水为主 要补给的河流汛 期。 江河的两岸, 尤其是中下游 地区是洪水的 直接威胁区。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 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 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 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 时排除所产生的 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 弱、排水不畅 的低湿洼地。 两 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思考: 我国为什么洪涝灾害严重?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风暴潮 1. 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 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成因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 生。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 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 缓 三、其他水文(海洋)灾害 1.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波长达数百米的海洋巨浪,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 海冰——天气寒冷,包括陆入海之冰。对船只、航运、渔业、养殖业等造成危害。我国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归纳比较风暴潮与海啸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造成摧毁堤坝,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等后果。不同点: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所激发的。 【典例精析】 例题1 (北京东城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2:2009年9月到2019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3: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2,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B图和材料3,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思路导航:第(1)题,地形区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2)题,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 例题2 (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思路导航: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推移特点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作者:佚名来源:zt 阅读:135 更新:2006-8-7 我国保险业恢复以来的20余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方面为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程度,促进养老、医疗等社会改革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对防灾、防损,减少灾害损失,救助灾民,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稳定社会,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诸多风险中,自然灾害风险最为严重。自然灾害一方面给保险公司每年都造成巨额赔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效益。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初估受灾财产总值达数十万亿元,每年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达一千亿元以上。为了减轻自然灾害,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减灾社会化,其中发展灾害保险是最主要的措施。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态势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巨大需求,必将极大推进保险业的大发展。 灾害可定义为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损害或破坏的灾难性事件,可以是地震、滑坡、洪水、火山暴发等,但是当火山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暴发时不能认为是灾害,而只有当其碎片或岩浆飞到或流到人类居住的山谷坡地时,它才变为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旱)。 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暴发、干旱、台风等;人为灾害,即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事件,如大气污染、工业化学事件、武装冲突、核事件、原油泄漏、沙漠化等。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 1、我国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

文献综述(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 学生姓名:朱家能 专业:物理学(师范) 班级: B09物理 指导教师:姚建明 起止日期:2012年12月15日- 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0 日

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中,人类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了。因此,只要这些电子设备稍微收到一些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就将陷入不可预计的瘫痪状态。特别是太阳周期活动所带来的大规模影响,那对于人类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在诸多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太阳黑子了。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平均每隔11.2年,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旺盛期,它向地球吹来的太阳风会严重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及磁场,还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就发生在今年的H7N9禽流感也可能与太阳周期活动有关,因为今年正是太阳活动旺盛年。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地球人类活动太阳周期太阳黑子 引言:这几年人类电子信息的发展已进入高峰,以前就算遇到过超大太阳风暴,但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受到的灾害影响很小,可能没能够引起相关的重视。但是现在与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了,再遇到超强规模的太阳风暴的话,那所产生的影响将会的深远乃至致命的,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富贵病”。为了减少由于太阳活动多带来的损失,就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灾害性事件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此提高大家对此的警惕。本文通过不同方面进行了联系性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得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太阳黑子的产生及概念 太阳的核心区的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光和热就是从太阳的核心区发生的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产生的。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扩散,以光速只需8分钟就能到达地球。 在光球层上有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

-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word单元综合测评(含解析)

第一章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某山区的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与上图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该示意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区域性 B.联系性 C.周期性 D.不可避免性 解析:第1题,地震所引起的滑坡和崩塌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暴雨所产生的短时大频率降水使破碎的物质大量运动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第2题,灾害链现象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答案:1.C 2.B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B处多水灾的原因是( ) A.位于印度河三角洲上,排水不畅 B.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洼 C.冬季冰凌阻塞河道,造成决口 D.区域内河流多为地上河,容易决堤 4.图中A处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灾害 B.泥石流 C.干旱 D.地震 解析:第3题,图中B位于孟加拉国,属于恒河三角洲地区。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主要有:地势低洼;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游,多条支流汇集;海潮顶托,河水水位上涨。第4题,A处属于印度河平原,位于塔尔沙漠之中,常年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干旱。

答案:3.B 4.C 热带风暴“清松”于2013年1月3日20时在菲律宾苏禄海海面上生成,4日凌晨移入我国南海南部偏东海域,4日05时其中心位于北纬8.9度,东经116.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 002百帕。据此完成第5~7题。 5.热带风暴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 ①强风②风暴潮③暴雨④干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热带风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风暴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锋面气旋 B.热带风暴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C.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 D.热带风暴只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 7.热带风暴“清松”是在下列哪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①代表风向)?( ) 解析:第5题,热带风暴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热带风暴的危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第6题,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为8~9级,常出现在夏秋季节,热带风暴现象可发生在多个海域,西北太平洋是发生热带风暴最多的地方。第7题,热带风暴是热带低气压形成的,北半球的低气压气流运动方向是由四周向中心逆时针辐合。 答案:5.C 6.C 7.C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滑坡 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9.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10.人类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往往容易引发的地质灾害是( )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及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正值汛期,地质灾害易发频发,为进一步抓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局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各乡镇(街道)相关人员、隐患点监测员和矿山业主等座谈和对各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危害程度资料的分析研究,并对XX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基础情况 (一)地质灾害分布及受威胁程度 县内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全县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7处(按照灾种划分:崩塌14处,滑坡35处,泥石流1处,塌陷7处;按规模划分:大型3处,中型9处,小型45处;按诱发因素划分:自然45处,人为12处),威胁1088户4519人生命财产安全,共潜在预估经济损失9450.35万元。其中银盏镇14处,威胁350户1464人;永和镇10处,威胁154户630人;猴场镇6处,威胁26户108人;江界河镇5处,威胁20户92人;建中镇6处,威胁199户808人;珠藏镇5处,威胁247户1013人;天文镇4处,

威胁47户195人;瓮水街道3处,威胁14户48人;中坪镇2处,威胁8户31人;岚关乡1处,威胁8户39人;雍阳街道1处,威胁3户9人;平定营镇和玉山镇无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灾情险情 2017年,XX县未发生地质灾害,无因地质灾害伤亡情况。2017年6月22日,珠藏镇方家寨滑坡隐患点监测由变化,紧急安全撤离受威胁群众,后续监测无变化,情况已稳定。 (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1. 隐患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全县共存在矿山地质灾害隐患7处(均为地面塌陷):其中银盏镇3处,永和镇3处,建中镇1处。从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均为地面塌陷可以看出,是由煤矿和磷矿的开采(洞采)活动引起的。 2. 危及群众 全县7处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危及群众140户564人,潜在损失516万元。其中:银盏镇54户220人,永和镇69户269人,建中镇17户75人。 (四)影响城镇及重要设施情况 经排查,除公安局后山危石(目前正在治理)威胁公安局和附近的建筑、行人外,无其他影响城镇和重要设施的情况。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新、选)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号站 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 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

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 图1XX市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图 2、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 覆盖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晚更新冲积层(Q3al),场地内均匀分布,厚度随地表起伏有所不同;下伏基岩奥陶系石灰岩等。结合地貌特征,勘察场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1层杂填土(Q4ml)1-2层素填土(Q4ml)2-3-1层淤泥质黏土(Q4al)2-3-2层黏土(Q4al)2-5-3层粉土(Q4al)5-3-4黏土(Q3al)11-2-2层强风化石灰岩(O1m+x)11-2-3层中风化石灰岩(O1m+x)11-2-3A层破碎中风化石灰岩(O1m+x) 3、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线沿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孔隙水)和承压水(碳酸盐裂隙岩溶水)。潜水,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水位埋深1.8~3.50m,水位标高29.35~30.45m,含水层主要为粉土2-5-3层及杂填土1-1层,局部位于黏土2-3-2层里。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以蒸发、侧向径流、人工开采方式排泄。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一次性的、创新性的并且涉及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针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在建设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情况。本文着重从风险的认识、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方法,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的某个当事人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因数影响,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产生悖离,并存在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所实施的项目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或标准的更新、更改给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保证所实施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还应密切注意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强行下令已开工的项目下马,或对一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许多工程业主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其投资计划,因此,不可避免要遭受重大损失。再者由于政府角色与地位的特殊性,一旦政府换届就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发生变更,由此造成工程项目独特的“政治风险”。 2.市场风险 由于产品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因素给项目造成的风险。该风险是竞争性项目最常遇到的风险,对项目的收益影响至关重要。避免或减少该风险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项目的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在选择时,注重项目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开进入衰退期的项目,选择具有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避免市场风险。二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做好产品市场定位,运用营销策略来降低或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降低市场风险。 3.管理风险 指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决策失误、战略调整等管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具有主观性、可控性,与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有直接联系。 4.财务风险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融通、资金周转、利率汇率变化使项目可能发生超投资或资金短

湘教版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练习)

湘教版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及其影 响(练习) 1. 以下关于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是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B. 是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C. 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D. 地表各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2. 以下现象属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是〔〕 A. 人体死亡、伤残的生理伤害 B. 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C. 导致商贸金融、物资生产流通、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D. 对作物、牲畜、道路、机场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2019年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喷发,来自冰岛的火山灰给整个欧洲带来超过10万次航班停航的后果。据此回答3~5题。 3. 以下有关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不属于自然灾害 B. 属于孕灾环境 C. 属于致灾因子 D. 不属于自然异变 4. 以下火山喷发时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A. 哥伦比亚的火山 B. 印尼的火山 C. 台湾的火山 D. 日本的火山 5. 材料中四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目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 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 人口密度不同 C. 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 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6 〔辽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1: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强大海啸。 材料2:2011年3月14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东京时间〕,新快报记者进入了此次震灾中心区的仙台市。中心城区青叶区呈现一派整洁有序的情景,仅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有裂痕,连玻璃都没有破裂,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完好无损。而且,当记者到达时公共设施已恢复供电,很难令人相信这里竟是处于此次强震海啸中心区域的仙台市。随后,记者驱车东行来到了仙台市临海的假设林区。与城区的井然有序相比,这里的景象恍假设隔世。沿途见到一些民宅楼宇的墙体被撕开条条裂缝,有的楼体甚至已经倾斜,残垣碎瓦铺了一地,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材料3:日本国地图 〔1〕导致〝一个城市天壤之别〞的致灾因子分别是什么? 〔2〕日本人做了哪些努力从而减小了本次地震的灾情? 7. 〔新课标全国卷〕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以下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9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1. B 解析: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部分组成的。A选项描述的是受灾体,C选项描述的是灾情,D选项描述的是孕灾环境。 2. D 解析: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方面。A、B项属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A指的是生理伤害,B指的是心理、精神伤害;C、D项属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C指的是间接经济损失,D指的是直接经济损失。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单元测试 1.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正确的叙述是 ( ) A.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2.下列自然灾害中,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A、①④⑥ B、①②⑤ C、 ②④⑥ D、③④⑤ 3.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某山区有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C.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相差3倍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 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

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5.下列关于该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岛屿东侧大于西 侧

B.同样震级,震源a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 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 D.同样震级,震源b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 6.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围湖造田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内蒙古高原垦殖草原 2002年10月底,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维埃纳火山发生猛烈喷发。两天后,意大利中南部又发生了震级为5.6级的地震及一系列余震,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灾害与对策参考文献

自然灾害与对策 一.教材参考书: 1.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10 2.杨达源、闾国年:《自然灾害学》,测绘出版社,1993 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气象出版社,2003 4.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马宗晋等,《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二、参考文献: 1.徐捷. 从汶川大地震看减灾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学报,2008/06 2.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减灾战略举办的全球减灾平台第一次会议上的录影讲话 3.史培军.探索发展与减灾协调之路——从2006年达沃斯国际减灾会议看中国发展与 减灾协调对策. 自然灾害学报,2006/06 4.汪新宇,治江新理念在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的运用,人民长江,2006 37(9) 5.邹志勇,公文易文秘资源网,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讨, 2009-1-22 6.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然灾害学报,2006 7.耗散结构理论 8.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9.杨仕升,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灾情比较方法研究 10.史培军,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第02期 11.周菊芳,自然灾害链及其断链减灾框架构建,山西建筑,2007年6期 12.彭剑峰,豫西山地自然灾害链效应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13.王永生,甘肃省公路地质灾害群聚程度指数计算与应用,交通节能与环保,2006 (3) 14.程根伟,暴雨泥石流暴发的准周期性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11卷 04期 15.于海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06期 16.麦金托什,文明的故事-10000年人类文明发展史,海南出版社 17.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科学出版社 18.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科学出版社 19.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科学出版社 20.史培军,中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