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风-氓(公开课教案)

卫风-氓(公开课教案)

卫风-氓(公开课教案)
卫风-氓(公开课教案)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课程教案课程名称

《卫风?氓》章、专题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理顺诗歌故事发展节奏,理解各个阶段情感表现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本诗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析人物性格表现;

4、分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分析其悲剧的现代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叙事与抒情的有机融合的表现技巧;

2、对比手法的分析及其对人物性格表现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比手法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2、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叙事中的抒情,通过带着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带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2、通过讨论法,推动课堂,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与参与课堂。尽量多引导,少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程名称《卫风?氓》第二课时

授课内容

一、课堂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无论是嬉戏莲边的鱼儿,还是双双对对的鸳鸯,都能给人

以无限美好的的遐想,关于爱情,也关乎生命。《诗经》当中,水边更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爱情悲喜剧,《关睢》中“关关睢鸠,在河之舟”的辗转思念,《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苦苦追寻,都足以让人

反复吟咏,感慨唏嘘。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这篇诗歌中,也有这样一条河,它的名字叫“淇水”。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37页。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

先请大家读一读,找一找,淇水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在这样一幕爱情悲剧中又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二、初赏课文,进一步理清诗歌结构,理解故事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相互结合

请大家找一找,淇水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展示全诗)

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

所以,淇水可以说是这个由美丽爱情开始却由失败婚姻结束的悲剧故事的见证者,同时从结构上来分

析,也是上下勾连、衔接全篇的行文线索(婚姻悲剧的见证,勾连全篇的线索)

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那你们觉得这女主人公三次渡过淇水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吗?

第一次:

先来看第一次,请一个学生回答,你觉得第一次渡过淇水时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

甜蜜、期盼(板书:甜蜜)

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章。(指导朗读)

其实,就在第一次渡过淇水之后,诗中还写到了一次隐含的渡过,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

就在第二章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时的女主人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幸福,开心(板书:幸福)

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二章。(指导朗读)

总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

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載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此时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

幸福。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

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甜蜜幸福的爱恋。

第二次:

诗中第二次写到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

请学生回答:沉痛、追悔、怨恨、伤心(板书:怨恨、痛悔)

请一个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指导朗读)

总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

了。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

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

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也许,她会不

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痛苦也就越多。此时的淇水如果有颜色,必定

是黑涛滚滚,黑浪滔天,女子于其中“泣涕涟涟”,渲染出一片浓黑的悲凉!

第三次:

诗中第二次写到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

请学生回答:失望、清醒、愤恨、决绝(板书:清醒、决绝)

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齐读。(指导朗读)

总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何淇水都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痛苦无边无沿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此时此刻却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曾经的“信誓旦旦”,如今已成“二三其德”;曾经的言笑晏晏,如今却是“至于暴矣”;曾经的“载笑載言”,如今只能“躬自悼矣”,,既然是你无情无义,我又何必恋恋不舍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之前的她还沉浸在失恋

失婚的悲伤与痛苦中,此时的她必定已清醒觉悟过来,此时从她脑海中穿越而过的淇水若有颜色,那必是

一片深沉的蓝色,代表的是坚强、刚烈,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决绝。

我们来把诗歌再听一遍,再次感受女主人公在这一出爱情的悲喜剧中的甜蜜与痛苦、沉迷与决绝。

三、再赏课文,分析对比手法与人物形象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

心境。水已非当初之水,人更非当时之人。经历了这样一出爱情悲剧,“我”绝对已非当初那个懵懂纯真的

少女,三次涉淇,女主人公在热恋时的甜蜜、在失恋时的痛苦以有在决绝时的清醒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了这样浪漫痴情的女子,也勾勒出了一个负心背义的男子。当然,诗中使用的对比的地方绝不止于

此,大家可以再读一读,找找看诗中还在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

学生轻读,逐章讨论。

求婚:氓(蚩蚩,怒)——我(将,秋以为期)

迎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劝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控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三、四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反省: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决裂: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横向对比,诗歌中各个章节之间还有对比吗?

纵向对比,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氓: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女: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夙兴夜寐

那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这么多的对比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性格。

那么在这些对比中你读出了两位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

求婚:氓(蚩蚩,怒)——我(将,秋以为期)

氓:貌似忠厚,急躁易怒——我:温和体贴,柔情似水

迎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热情似火,一往情深,痴心一片

劝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反思,痛悔

控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男:始乱终弃,忘恩负义

第三、四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青春年少(水灵,吹弹得破的肌肤,润泽油亮的头发,二八姑娘一朵花)

——人老珠黄(缺乏水分,肌肤干燥,斑斑点点,面色腊黄,头发枯黄的黄脸婆)反省: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游手好闲,暴虐失德——勤劳贤惠,柔弱隐忍

决裂: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男:背信弃义,虚情假意

女:清醒失望,刚烈决绝

氓: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女: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总结:

氓的性格对比:婚前信誓旦旦,貌似忠厚,急躁易怒

——婚后背信弃义,始乱终弃,游手好闲,暴虐失德女的性格对比:婚前痴情温柔——婚后任劳任怨——婚变清醒刚烈

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本质特征,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四、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

1、讨论:女子如此贤良淑德,为何仍然被抛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爱情悲剧的?

性格悲剧:柔弱忍让

命运悲剧:遇人不淑

社会悲剧:男尊女卑

2、拓展:如果要你对课文中的主角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恋爱甜蜜幸福氓与女

婚变怨恨痛悔对比

决裂清醒决绝婚前与婚后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 一、导入课文: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三、简介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子苏轼(大苏)、苏辙(小苏)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四、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五、重要词语 弊:弊病赂:贿赂率:都邑:城镇薪:柴草嬴:秦王姓洎:(jì) 谗:谗言诛:杀殆:将近向使:假使“理”与“数”:命运积威:蓄积的力量劫:胁制从:跟随故事:旧事六、预习检查 思考下列问题,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1.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2.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教训? 课文分析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 七、课外拓展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

《诗经·卫风·氓》教案(用)

《诗经·卫风·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后人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完整)《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氓》优秀教案

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理解《氓》的故事梗概,识别赋比兴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读懂本诗,培养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2、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都喜欢读童话吧?我想问一下,白雪公主被王子救起来之后,她们怎么样了?睡美人被王子吻醒之后呢?她们结婚了,从此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吗?有时候现实并不像童话一样美好。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婚姻悲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诗经两首》中第一首,大家齐声说,《氓》。是念meng 吗?不是流氓的mang吗?(不是)解释氓:这个字在古代念meng,是男子的通称。[板书“氓”]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大家对《诗经》并不陌生了,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我找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其他同学都听仔细了,如果他有哪些地方遗漏了,一会儿补充一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朗读的方法来品味《氓》。 1、放录音(第一遍),ppt展示课文,用异色字体标注注音的字,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个别同学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讲述整个故事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 根据这个同学的讲述,同学们划分一下层次,并说理由。 2、划分层次。(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讲解时按照下面分法讲) [明确]1-2段为第一层:恋爱,3-5段为第二层:婚变,6段为第三层:决绝 3、分层讲解: (1)第一层:恋爱 A、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并用四个词概括这段的四层内容。 [明确] 相见定情送别约期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六国论获奖公开课教案 【篇一: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 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 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

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 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 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 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 道理。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 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 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 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 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 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 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 六国)

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课程

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课程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报任安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有来生的话,以下五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项?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E、痛苦的人 请学生起来回答,引出“痛苦的人”司马迁。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幸福的猪必定也有不幸的时候,快乐的蚂蚁必定也有痛苦的时候,称霸的老虎必定也有软弱的时候,精明的狐狸必定也有糊涂的时候,同理,痛苦的人,必定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候。此外,人生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痛

苦相随,人生也正是由于有了痛苦,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充实。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一个痛苦的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进痛苦,如何面对痛苦,又如何在痛苦中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史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天汉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去攻打凶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投降了凶奴,汉武帝因此大发雷霆,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不当”,但他不满朝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设计

六国论 [教学目标]: 一.体会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世民在其名相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一枝独秀,且看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国以外的齐、楚、燕、、、六个国家,它们都被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提问:本文属于政论文还是史论文? (史论文) 3. 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可谓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眉山县)人,人称“老”,与儿子“大” (轼)、“小” (辙)并称三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联

《氓》课堂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氓》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当代女作家安意如如此评价《诗经》:“《诗经》是彼岸花,即使无法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上节课,通过复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诗经》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今天我们就一同领略《诗经·氓》中的卫女形象给予后世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细读文本,探究卫女形象 师:《氓》作为《诗经》中一首较为完备的叙事性的抒情长诗,把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因其叙述女子的一生,故依据时间顺序将女子的回忆与现实交错呈现。那么,将回忆与现实勾连在一起的是哪个自然段?用什么方法将二者相融?生1:第三自然段。用了比兴的手法。 师:既然是回忆,着重写了女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反省,那么最能体现这一反省的是哪句诗中的哪个字眼呢? 生2:“犹可说也”中的“说”字。 师:“说”字只强调了“脱身”,并不能体现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深刻反省。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生3:“无与士耽”中的“耽”字。“耽”是沉溺的意思,这里以劝诫的口吻告诉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反省。 师:很好。“耽”字,即“沉溺”,也有“耽搁”的意味。女子沉醉于爱情之中难以自拔,男子一旦变心,女子被弃或被耽搁就成了必然。整首诗中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耽”的表现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

生4:“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子送“氓”渡过淇水,既是对其“来即我谋”的内心认可,也是她对男子依依不舍,情义绵绵的体现。 师:这事实上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哪种感情? 生:(齐答)痴情。 师:对,也就是同学们概括的“依依不舍,情意绵绵”。还有哪位同学能找到相关诗句?生5:“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赶紧辩解,错误不在自己,而是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如此迁就男子,足见她对男子用心之专。 师:这正说明女子在热恋中,看男子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是暴躁的性格,无理的发怒,又何尝不会误解为男子的热切焦急,何尝不会感到甜蜜爱意。这几句诗中,女子“耽”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生6:多情温婉,迁就男子。 师:非常棒!继续找。 生7:“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既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她见到男子时的欢喜。 师:登高望远,恋爱中的女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热切,在爱情面前,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煎熬,又有“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痴情,更有身陷情网、难以自拔的坚守。 生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也能看出女子的热情和焦急,很着急要嫁给对方。 师:是的。催促婚事本应是男子,到这里却是女子着急了:既然占卜算卦都很顺吉,那为什么还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呢?女子对婚姻抱有怎样的热切憧憬啊。然而,这种主被动的易位,已经为女子被弃的命运埋下了种子。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出女子的热情主动和单纯草率。 师:杜拉斯曾说“迷恋是一种吞食! ”想象中的美好很容易被现实的残酷击碎,面对被弃的现实,女子能“静思”“自悼”。那么整首诗中女子的“自悼”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六国论》优质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 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学习难点】 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 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特色。 3、比较《六国论》《过秦论》的异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 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2.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一、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氓》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氓(公开课教案)(整理精校版)

氓(公开课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7 :: 4.1氓(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在教师的提示下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脱身。泮:通“畔”,边岸。 四、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五、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教学 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 协政策。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 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 年) 人物:苏轼(时年20 岁)

地点:北宋都城开封 事件:苏轼进京赶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 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 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 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国一 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题解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 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 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二、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卫风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氓》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篇文章。选自《诗经》,是《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述长诗。这首诗的语言障碍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因此教学重点在于叙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学生对于诗经的艺术手法具有一定掌握,不过但是就诗歌的情感理解来说,他们又常常缺乏缓慢从容的心态,因而在诗歌学习上向来比较粗糙。因此在讲授课文中,在整体感知、局部感知的基础上,细说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力求让学生真正的听懂、会用。此外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领会诗经的语言美,艺术美,情怀美。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字词,诵读诗歌,掌握诗体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2)了解诗经概况,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情感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 在全文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领会先秦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及爱情观。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为思路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了诗歌《关雎》和《蒹葭》,这两首有关爱情的诗都是都选自《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而爱情与婚姻古往今来又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中另一首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氓》。 (板书) 二、诵读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 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2、教师纠音释义,并适当延伸。 1)注音 匪我愆期qian 将子无怒qiang 劝将进酒 载笑载言多音字zai 1)三声:a当“年”讲时,三年五载;b记载 2)其他情况下读四声:下载 匪:fēi于:xū说:tuō将:qiāng汤:shāng裳:cháng 载:zài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2)释义 送子涉淇:子,你。 注:这里的“子”与前后文的“氓”、“尔”、“士”都是人称代词“你”的意思,但语气轻重程度不同,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把握人称代词背后蕴含的情感变化。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也不爽士也罔极至于暴矣反是不思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真题4:《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朗读最后两段,分析语调语速和感情的关系 《六国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介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赂l ù秦 率shuai 赂秦耶 小则获邑y ì 思厥ju é先祖父 暴pu 霜露 暴b ào 秦之欲 洎j ì牧 殆d ài 尽 当t āng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 àng 食之不得下咽y ān 为wei …所… 三.研习新课 1.诵读第1段。 提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小班美术活动公开课优秀教案:漂亮的泡泡设计思路:对幼儿来说,一个个泡泡又美丽又可爱.有大的,有小的,很能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表现美的愿望.个性是这个活动在材料的运用上有别于其他传统的美术课。首先,它采用油画棒来画泡泡,然后再准备颜料来请小朋友涂刷底色。“油水分离”这一科学现象加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毫无顾忌地涂抹挥洒,充分体验在美术活动中的成功。活动目标:1、让幼儿学习画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2、能大胆选取色彩涂刷,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1、人手一张画有小鱼的画纸。2、各种颜色的油画棒若干。3、已调好红、黄、蓝三种颜料。活动过程:一、幼儿听音乐《小金鱼》进场。幼儿跟随《小金鱼》的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进教室。师:小鱼们,这天鱼妈妈带你们到大海里去玩吧!游啊游,游啊游,摇摇尾巴点点头,游啊游,游啊游,小鱼游的真开心。师:小鱼们,游累了吧!我们来休息一会吧!(坐下来)二、引出课题。师:刚才我们玩的真开心,鱼妈妈高兴的想来吹泡泡了,泡泡是什么样貌的呀?(圆形的)教师出示范画画泡泡。师:小蜡笔,转呀转,这头那头手拉手,吹成一个

大泡泡(小泡泡、红泡泡)你们想吹什么颜色的泡泡呀?哦!红泡泡和黄泡泡还会亲亲嘴呢!看!这个泡泡还会躲在大泡泡的怀里呢!师:鱼妈妈吹了这么多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泡泡,有的泡泡还会亲亲嘴,有的泡泡还会捉迷藏,真漂亮,我们来帮泡泡拍个照吧!教师出示排刷和颜料。师:我们请排刷姐姐和颜料哥哥来帮泡泡拍照吧!你们想帮泡泡拍个什么颜色的照片?师:小排刷,手中拿,红色水里走一走,舔舔干,走到纸上来拍照,这边刷到那一边。瞧!照片拍好了,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吹泡泡,帮泡泡拍照呀?师:那我们一齐去吹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会亲亲嘴和捉迷藏的泡泡吧!吹好了就请排刷姐姐和颜料哥哥来帮泡泡拍照。三、幼儿操作。幼儿作画时,教师指导并用语言提醒幼儿:这个小朋友画了个大泡泡,这个小朋友还会画亲亲嘴和捉迷藏的泡泡,真棒!四、相互欣赏幼儿作品。师:小鱼们,跟着鱼妈妈一齐来看看小鱼们吹的泡泡吧!跟鱼妈妈说说自己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设计意图:评价幼儿作品,给予肯定,提高幼儿的用心性)五、结束部分。师:小鱼们吹了这么多漂亮的泡泡,鱼妈妈带你们到外面去做游戏,我们一齐出发吧!(设计意图:头尾呼应,结束活动)小班数学优质公开课教案:神奇的魔术师(圆形、方形、三角形)活动目标: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活动准备: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不同表情的三种图形卡通挂饰每人一个,三种图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图形妈妈”身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