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8年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8年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

李雄飞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

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

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成部族迁

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

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遇,由此而引起的自然、

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

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

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

会流遇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

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城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

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城之间形成大致

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

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

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

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遇的

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

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

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

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C.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 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

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B.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

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C.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

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D.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B.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井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C.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

歌伎。

D.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社体类硫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白光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

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

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

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

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

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

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

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

不住心头突实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

陈士成的全身。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

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发现。

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辆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

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

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

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班班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

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过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

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站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

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

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一九二二年六月

(有删改)【注】①民间传说,埋藏着珠宝金银的上方有时会有白光游移飘忽。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②圆图:科举时代县考初试公布的名榜,将每五十名考取者的姓名写成一个

圆图。③制艺和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的诗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B.“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C.小说在陈士成死之前对灯火进行了描写,此时残油烧尽,灯花炸裂,渐渐缩小以至

消失,其实是暗示了他的命运。

D.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2)小说以“白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陈士成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和自

己的知识积累进行探究。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分析正且标题

鉴水表层由巧(文学类)

鉴赏较学形溴

个性明创钾解读

理解内使,概括方纳要刻(文学总)

小根阅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华社沈阳7 月7 日电(记者石庆伟、罗捷)作为国家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

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沈阳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闭环式集中处理,以阻断地沟油回

流餐桌。这个月,用于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一期200吨/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将进行调

试和试生产,年底前投入使用。

沈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关正君表示,沈阳市将建设规范统一的餐厨垃

圾收集运输队伍。配备统一的专用密闭运输车辆,定时定点上门收集,集中运至处理厂。全程在线监管,不给非法收运者可乘之机,防止收运过程跑冒滴漏。

在餐厨垃圾没有进行集中收运和处理时,餐厨废弃弃物主要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如混入生活垃圾、喂养畜禽、非法提炼地沟油等)被消纳掉。度弃食用油脂被不法

分子提炼后,可能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回餐来。长期食用这种油脂会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多种癌症。

关正君表示,因餐局垃圾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的

管理,目前管理比较薄弱。建设受政府监管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使餐厨

度弃物流转的全过程置于监控、监管之下,是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有效途径。,

(摘自新华社《沈阳将“闭环式”处理垃圾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

材料三:

10月30 日,20辆环卫车在位于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由“地沟油”生产出的生物柴油,这意味着,单位和社会车辆都可以在这里定点加注生物柴油,这也

是全国首次由餐厨废弃油脂制成的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

记者在位于奉贤区的这一中石化加油站看到,这里新增了两个生物柴油的加油箱。价格显示,一般柴油售价6.02元/升而B5生物柴油打9.5折,售价为5.72元/升。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按这次有20辆环卫车、每辆车加注60升计算,一天就有1200升生物柴油被消耗掉。从30日开始、这里和浦东的另一个加油站都已存储了10吨生物柴油,预计四五天此能加注完毕。

所谓B5生物柴油,指的是将5%左右的生物柴油,与95%的石油柴油混合的调和

燃料。而这一加油站的生物柴油来源,正是人们谈之色变的餐厨废弃油脂,也就是“地

沟油”。为推动餐厨废弃油脂资源化再利用、阻击其回流餐桌,上海从2013年就开始

研究在公交车等车辆上试用这种生物柴油。

数据显示,截至9月30 日,上海已有104辆公交车使用了生物柴油,累计运行1560.72万公里,消耗混合燃料583.9 万升;32辆环卫车累计运行8.31万公里,消耗

生物柴油2.38 万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楼狄明介绍,这些车辆使用了B5 类型的“地沟油”制生物柴

油混合燃料后,发动机运行正常;氮氧化物排放与石化柴油相当;重金属以及细颗粒

物等污染气体排放降低了10%以上,氮氧化物净化效率达80%。

不过,仅是在单位车辆上的示范应用,还不算是正式打通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表示,“地沟油”能进入中石化的加油站,向社会车辆开放,是资源化再利用的关键一步,将为“地沟油”打开市场、获得公众认可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新华网《“地沟油”首入加油站阻击回流餐来需“疏堵结合”》)

材料四:

深入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长效监管的宣传工作,树立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

利用理念。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部门依法监管、行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监督的群防群治局面。

(摘自《成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1)下列对“地沟油”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一般提炼后无法根除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以,即使经过一般提炼,也不能食用。

B.地沟油既是指利用下水道中的泔水提炼的油,也包括利用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

炼制的油以及反复利用后剩余的油。

C.人们谈虎色变的“地沟油”已被合理利用,上海市部分公交车已开始使用“地沟油”与石

油柴油混合做的动力燃油。

D.废弃食用油脂被不法分子提炼成“地沟油”后消费者无法辨别,会以食用油脂的面目重新回到餐桌,影响人们的健康。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阳市是我国首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将对餐厨垃圾进行

闭环式集中处理,控制不法分子收运。

B.材料一指出了地沟油的定义、范畴、危害、辨别方法,简洁清晰;材料二介绍了沈

阳市全面无公害处理餐厨垃圾的情况。

C.上海市奉贤区的中石化加油站是全国首次让B5生物柴油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的

加油站,这说明B5 生物柴油获得了公众认可。

D.将利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与成品油混合而成的B5 生物柴油,不仅价格低,而且降低了污染气体排放。

(3)如何才能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科常阅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苗卿晋,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

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

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

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

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

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

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大行遗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

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

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

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音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果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

止/

B.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

止/

C.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

止/

D.明年/徒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

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搢绅:“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于带,文中借指官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京师: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其所在地的行政长官称作“京兆尹”。

D.行在:亦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经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晋卿为人谦恭,深受称赞。苗晋卿回乡,郡太守迎接犒劳他,他对劝酒的官员和老人都极尽礼数,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B.苗晋卿利用职务,攀附权贵。苗晋卿主持吏部选官时,因张倚得到皇帝的宠幸,于是将张倚之子张奭评为第一,想借此攀附张倚。

C.苗晋卿屡历要职,深受器重。苗晋卿多次被朝廷授予高官,唐肃宗任命他为左相唐代宗优待他,驾临小延英殿同他议事。

D.苗晋卿颇有声望,受到排挤。安禄山反叛时,杨国忠因忌恨苗晋卿有声望,违背皇帝的旨意,任命苗晋卿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履实,中载十一二。

②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文言射开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B.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C.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2)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品味语常(见字)

鉴验热达落巧(古滴词)

赏根形股

把握验家情感

送别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6.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来表现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名篇较句默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让国人为之振奋。

②将《红楼梦》翻译成英语,不仅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对其中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也要十分熟悉。

③由于争相比拼“性价比”,手机市场的竞争就像一场巷战,不乏短兵相接贴身肉搏的缠斗,也不缺少犬牙交错的混战。

④一些落马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⑤几十年来中美关系虽经历过五风十雨,但一直前行,不管谁当选美国总统,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共同作出的战略选择。

⑥孔子毕生东奔西走,席不暇暖,在陈绝过粮,在匡遇到过生命危险,他那副奔波劳碌栖栖遑遑的样子颇受当时隐者的嗤笑。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教授因突然患上重感冒,不能前往参与会议,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望海涵。

B.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后,各级党组织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热潮。

C.某编辑拜会知名作家刘老时说:“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

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张市长在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激动地说:“我总结了自己和各位企业家交往的体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率先垂范、信守承诺。”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病句正率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句是()

A.李教授因突然患上重感冒,不能前往参与会议,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望海涵。

B.省博物馆的赵馆长向王教授发来邀请:“鉴于您在甲骨文和青铜器等方面所取得的卓

越成就,特此请您忝列我馆特聘研究员。”

C.某编辑拜会知名作家刘老时说:“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

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张市长在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激动地说:“我总结了自己和各位企业家交往的体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率先垂范、信守承诺。”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表达简明验家贯、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在某种意义上,①________,古人常常将桥的意象写入诗词中,②________。例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人何处教吹箫”“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在古代中国,桥,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这方面,③________。说到江南水乡,人们脑海里浮现出的那一幅画卷里,

【考点】

语于虫句

表达简明验家贯、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下面是某辩论会决赛辩词,请根据提示作答。

正方: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谎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谎言就是欺骗,欺骗是不道

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的。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

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善意时,恍如大家都能接受,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反方: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维护对方的心理健康和愉悦,是一种人文

精神。所以,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道德准则,不会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善意的谎言

不会妨碍诚信,因而善意的谎言不是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①正方的辩论立场是:________

②双方的辩题是:________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综三读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写作(60分)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现在我们却面临着一些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这

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语

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如果一个方言使用得越来越少,就难逃衰落的命运。另一方面,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讲普通话。其实,讲普通话方便人们交流,这是国

家的战略,也是一件促进人们更好交流的好事情,但是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寻找到最大公约数,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此题暂无答案

【考点】

材正知文

【解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