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新授课)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新授课)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新授课)
第4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新授课)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主题五科学探究第18讲物质的检验鉴别共存与除杂专题练习

第18讲物质的检验、鉴别、共存与除杂 命题点1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xx·邵阳)用括号内的物质不能区分的一组是(D) A.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水) B.K2CO3、Na2SO4、BaCl2三种溶液(稀硫酸) C.铁粉、碳粉、氧化铜粉末(稀盐酸) D.NaOH、NaCl、Na2SO4三种溶液(酚酞) 2.(xx·临沂)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D) A.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点燃闻气味 B.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加水溶解 C.稀盐酸和稀硫酸——滴加氯化钡溶液 D.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观察颜色 3.(xx·荆州)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将上述溶液分别标记为甲、乙、丙、丁,做如下实验:各取少许,将甲分别滴加到另外三种溶液中,观察到乙和丁中产生白色沉淀,丙中无明显现象。据此可判断甲是(B)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钠溶液 D.稀盐酸 4.(xx·济宁)不使用其他试剂,利用物质间两两混合反应将物质区别开(提供的物质可重复使用),也是物质鉴别的常用方法。下面四组物质利用上述方法可鉴别开的是(C) A.H2SO4、Na2SO4、BaCl2、FeCl3 B.BaCl2、HCl、NaNO3、AgNO3 C.Na2CO3、HNO3、NaNO3、BaCl2 D.H2SO4、NaOH、HCl、Ba(NO3)2 命题点2物质的共存 5.(xx·齐齐哈尔)下列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B) A.Fe3+、Na+、NO-3、Cl- B.K+、Na+、Al3+、SO2-4 C.H+、K+、SO2-4、OH- D.Mg2+、NO-3、OH-、Cl- 6.(xx·十堰)在pH=2的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D) A.Ba2+、 HCO-3、SO2-4 B.NH+4、Cu2+、Cl- C.K+、OH-、CO2-3 D.Ag+、Na+、NO-3 7.(xx·荆州)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B) A.NaCl BaCl2 Na2CO3 B.KNO3HCl CaCl2 C.H2SO4 FeCl3NaNO3 D.NaOH HNO3NH4NO3 命题点3物质的除杂 8.(xx·仙桃)如图是小勇设计的分离KCl和MnO2固体混合物的流程图,图中的数字序号所对应的操作步骤错误的是(B)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修订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新授课教学流程

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力求简明得体、富有情趣,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二、预习检测 1、利用全体小测、教师抽测、组内互测等方式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主要内容是文学常识或者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初步感知 学生以随笔的方式写出自己读完文章之后的认识。根据学情引导学生从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起始年级可以设计成问题,例“课文哪里打动了你?”、“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等。 说明:为保证预习效果,教师可利用一节课的剩余时间或自习、早读等时间安排课上预习,待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后再留预习作业。 三、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根据文章长短安排阅读任务)。 说明:读文要求包括阅读方式的选择和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问题。例如,记叙文中把握线索、概括事件、梳理情节等,说明文中的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等,议论文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等,根据文体特点灵活设计。主要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 2、交流展示 说明:根据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决定交流展示方式。 四、精读细品 1、自主阅读 ①出示思考题。 说明:思考题要少而精,必须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且不贪多,每篇课文抓住一两点即可。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几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也可以是一系列层层

深入的“小问题”。主要目的是把握文章写法、主旨等,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②学生自读。 学生细读文本,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说明:此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教师巡回指导、掌握学情。 2、合作探究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在组内进行交流。 说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切忌把“合作”变成组长的“独角戏”。 3、展示交流 教师具体明确各组展示任务,小组代表按照任务要求展示本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问难、纠错、补充。 说明:此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设定、交流方向的把握,促进各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4、精讲点拨 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学习中的疑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更高层次的点拨,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刻感悟文章的主题。 说明:以谈话法、讲授法为主,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读中感悟、品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把学生个体自学、合作学习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归纳总结 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归纳、整理文章主旨以及在内容或写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把握学习重点。 说明:小结主要针对本课学习重难点,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在学习活动中尚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师生互助解决疑难。 说明: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确立“堂堂清”的学习意识,避免知识掌握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doc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

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半段路程小球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课本28页1或2选做一题。思考思考听讲操作实验填写数据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诱导,防止秩序混乱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可减少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得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五、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制定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记录表格(略)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结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三)交流表达,点拨提升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五)拓展,迁移应用 二、模式解读 (一)、整体回顾,导入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容有关,是对教学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二)、深入感知,提出问题 此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主备人:刘晓艳小组成员:张生雷万忠新任胜利石生亮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主题一+科学探究

主题一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和预期。 (2)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确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学会处理数据、解释数据。 (4)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2、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时间及班级: ———————————————————————————————————————– 教学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 问题,并表述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合理的设想和预期。 3、制定计划(设计探究的方案): 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1)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 (2)选出控制变量: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在坚持变量唯一的前提下,才能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师生共同复习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如何搞好新授课教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如何搞好新授课教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词汇教学语音是入门阶段教学的关键。我的一百多名学生在进入中学的第一个月,人人严格过好语音关,学会音标并能熟练拼读。我的原则是,“教是为了不教”,以后我每教一个新单元之前,学生事先预习好单词,上课只需5-10分钟,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拼读。长期下来,已成习惯。我严格遵照科学的五步教学法,坚持以旧引新,以新带旧,真正做一位“强化记忆者”。 如我在教二册Lesson 63 get ready for时,先复习操练get up,get on,get off,get back,get dressed,进行归纳。又如教三册die时,就复习dead,death,dying并复习对称学过的反义词 living,alive,life等。结合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兼类词等和构词法的知识,以扩大词汇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词汇量后,尤其对初三学生,尽量使用学过的词汇解释新单词或短语,如用at once,right away等来解释immediate1y这样便于理解又减少了使用母语,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有时用图片,实物,情景介绍新词;有时用简笔画,手势,动作来介绍新的词汇。词汇教学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二、句型教学

初中课本中每一单元都有句型练习。句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 明确新句型的结构,掌握新句型的意义、形式,并运用该句型表达思想。我的具体做法:(1)初学阶段进行大量机械操练,经过简单、迅速、大 量的练习,用语言信息对学生的感官和大脑进行强化刺激,使其获得 印象。一位专家说得好,外语是学生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2) 通过发散思维开展句型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利用每单元的重点句型,采取多种方式,引导鼓励学生多进 行替换练习。例如教二册Unit 9询问方向的句型时,学生不仅将书上句型Where is the nearest post office,please?In there a post office?熟练掌握,还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如:①which is the way to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②How can 1 get to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已学句型的记忆,理解。(3)句型教学竞赛式:教学比赛是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它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教第三册“现在完成时”,我就将四个自然 组作为竞赛的四个单位,每组同学争先恐后地抢造现在完成时的句子,正确的得10分,错误的扣5分。同学们一个个开动脑筋,想为本组争

(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阅读目标、重难点 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目标 1.学习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重点)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难 点) 学习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二、探究活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 题: 。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想一想: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看课件图示提 示)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器材: 步骤: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观察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我检测 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 汽车在平直的 水平公路上行 驶,在这条公 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独立完成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3 m/s B、 6 m/s C、6.3 m/s D、0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完整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与安排

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 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之举就是环节备课。教学环节设计是施教者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合理链接的设计。合理连接要考虑三点:1、教学容量(内容多少);2、教学课时(时间分配);3、课型(内容特征)。把握这三点是实施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 一般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一节课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之间应强调逻辑性,递进性,做到环环相扣;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应太多,一般三到五个为宜,多了不利于每个教学环节的深入进行,容易流于形式(学会懂得取舍抓关键内容就是现在所说的“低碳”课堂:一、清减教学手段; 二、精选教学内容;三、简化教学流程);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进行环节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那么如下就是课堂教学环节五要素: 一、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的认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传统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个“生命系统”。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在这重观点中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的话语,进行师生交流,这样,必然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状态。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二、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使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班级组号姓名 科目物理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授课时间 设计人王建国李鹏学案序号8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学习过程 一、体验与思考:完成实验,思考后积极发言。 1、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杯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纯水吗? 在小组内讨论各人的观点和分辨方法。 二、实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上面的问题出发,取不同的物质作研究对象,并选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再取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作比较。所谓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及若干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证据: (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与体积; (4) 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各小组把本组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教材127页的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或相近? (3)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4)现在你可知道两杯相同体积的纯水和盐水,哪个质量大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小组展示。 三、自学课本51页内容。看完后完成以下内容,小组讨论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

主题一+科学探究教案资料

主题一+科学探究

主题一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学会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和预期。 (2)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确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3)学会处理数据、解释数据。 (4)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2、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时间及班级:———————————————————————————————————————– 教学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并表述这些问题。 2、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合理的设想和预期。 3、制定计划(设计探究的方案): 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1)列出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 (2)选出控制变量:在一个探究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 也就是说,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在坚持变量唯一的前提下,才能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师生共同复习 总结科学探究的 一般过程,教师 强调注意事项。 (3)设计对照 实验:根据选出 的变量设置实验 组和对照组。 ? ? ? 对正常条件有增或实验组 符合正常条件的一对照组 : : 4、实施计划: 按照所制定的计

小学体育新授课基本教学流程

小学体育新授课基本教学流程 体育课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学科,体育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管理和精神风貌,为规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特制定一般教学流程如下:基本流程 开始部 分 集合队伍 清点人数 准备部分 常规训练 培养习惯 基本部分 拓展应用创新实践践 合作探究主动参与激

发兴趣 掌握技能进入角色活跃情绪 结束部分 恢复身心总结评价 体验快乐器械回归 流程解读: 一、开始部分 (一)集合队伍,清点人数 1.体育老师应提前到达教室,站立侯课,引领同学们来到操场。 2.预备铃响后,体育委员负责整队,队伍成横队集合,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报告。教师应站在排头侧前方等候。报告程序如下:“报告老师

**班,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几人请假,报告完毕”,教师回答:“请入列”。 (二)常规训练,培养习惯 包括停止间稍息、立正。停止间向左、向右、向前看齐,四面转法,行进间齐步走立定(分别进行纵队走、横队走),小跑步等练习。训练学生正确的站姿、走姿、跑姿,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要求:教师口令准确规,声音洪亮、有力,要求学生精神振奋、精神集中,教师随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二、准备部分 (一)主动参与激发兴趣 热身活动,如:广播操、自编操、球操、绳操等等;或进行游戏练习,为学习新课做好身体上、动作上、心理上等方面的准备。 (二)进入角色活跃情绪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课,可以进行双脚跳、青蛙跳等素质活动。快速跑课:可以进行小步跑、高抬腿等技巧活动。 三、基本部分

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环节,基本上有两个容:一是本课主要学习的容,二是辅助上一个游戏,这两个的容完成一般是整个身体的活动(一上肢的锻炼,那么二就是下肢的锻炼)。本课要根据计划的教学容,按照“说明容、明确目标——教师示、讲解要领——分组练习、合作探究——分组展示、互相评价----再次练习、提高技巧”的程序组织教学。 (一)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1.说明容,明确目标 通过谈话或情境创设等的方式,尽快让学生明确学习容和要求。 2.教师示,讲解要领 教师通过完整示将本节所要学习的动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知觉清晰,印象深刻,明确“这就是我要学的动作”。讲解动作要领,突出重点与难点。有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以便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边思考、边观摩、边练习。同时讲解“帮助与保护”(指体操项目)的方法、措施 3. 分组练习,合作探究 通常先练习分解动作和辅助动作,再做完整动作。教师巡回指导,获得的信息,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 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

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

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研究 课前准备,最重要的是备课,备课其实就是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再组合的教学计划过程,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破解过程,是教具学具的准备过程。小学数学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由于课型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课前准备的要求也不同。现在就新授课的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仔细研读教材是课前准备的必要环节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由富有教材编排经验,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对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在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演算过程,插图,练习题的安排都是经过反复思考,仔细推敲确定下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读教材就是读例题,读解题过程、思考过程,读概念结语,读反馈练习(做一做),读习题安排。读教材就是要知道教材编排的目的,明白编排的意图,知晓例题的作用,找到与例题相对应的练习题,巩固题,提高练习题等。只有仔细、认真、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读,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课前准备。 二、科学合理地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 仔细研读了教材,就应该确定课时教学内容了。确定课时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分解、重组过程,具有再创造性。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要注意: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课堂教学的合理性,3.便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中考化学基础复习主题训练五科学探究练习

主题训练(五) [范围:科学探究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闻气味 B .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 .观察颜色 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图C5-1 3.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图C5-2 4.区别下列物质所用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 5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中,正确的是( ) A .可能只有氧气一种气体 B .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 C .三种气体一定都存在 D .一定是氧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6.将CO 、CO 2、H 2、HCl 、H 2O(气)和N 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物质:①浓硫酸;②饱和氢氧化钠溶液;③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的剩余气体是( ) A .N 2、CO 2、H 2O B .N 2 C .N 2、HCl D .N 2、CO 2 7.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图C5-3 A.图甲比较Zn和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图乙探究铁钉生锈时O2是否参与反应 C.图丙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D.图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9 10.(6分)课外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取一根铜丝,在铜丝一端滴上一滴石蜡,用酒精灯加热铜丝的另一端。 [实验二] 取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铜丝、镍(Ni)丝分别与50 mL稀盐酸反应,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1) (2)由实验二得出锌、铜、镍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11.(4分)为了研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图C5-4 (1)①中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操作如图C5-5所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总结。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小学体育新授课基本教学流程

小学体育新授课基本教 学流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体育新授课基本教学流程 体育课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学科,体育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管理和精神风貌,为规范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特制定一般教学流程如下:基本流程 开始部分 集合队伍 清点人数 准备部分 常规训练 培养习惯 基本部分 拓展应用创新实践践 合作探究主动参与激发兴趣 掌握技能进入角色活跃情绪 结束部分 恢复身心总结评价 体验快乐器械回归 流程解读: 一、开始部分 (一)集合队伍,清点人数

1.体育老师应提前到达教室,站立侯课,引领同学们来到操场。 2.预备铃响后,体育委员负责整队,队伍成横队集合,检查人数并向老师报告。教师应站在排头侧前方等候。报告程序如下:“报告老师**班,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几人请假,报告完毕”,教师回答:“请入列”。 (二)常规训练,培养习惯 包括停止间稍息、立正。停止间向左、向右、向前看齐,四面转法,行进间齐步走立定(分别进行纵队走、横队走),小跑步等练习。训练学生正确的站姿、走姿、跑姿,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要求:教师口令准确规范,声音洪亮、有力,要求学生精神振奋、精神集中,教师随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二、准备部分 (一)主动参与激发兴趣 热身活动,如:广播操、自编操、球操、绳操等等;或进行游戏练习,为学习新课做好身体上、动作上、心理上等方面的准备。(二)进入角色活跃情绪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课,可以进行双脚跳、青蛙跳等素质活动。快速跑课:可以进行小步跑、高抬腿等技巧活动。 三、基本部分 这是体育课的主要环节,基本上有两个内容:一是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二是辅助上一个游戏,这两个的内容完成一般是整个身体的活动(一上肢的锻炼,那么二就是下肢的锻炼)。本课要根据计划的教学内容,按照“说明内容、明确目标——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分组练习、合作探究——分组展示、互相评价----再次练习、提高技巧”的程序组织教学。 (一)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1.说明内容,明确目标 通过谈话或情境创设等的方式,尽快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2.教师示范,讲解要领 教师通过完整示范将本节所要学习的动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知觉清晰,印象深刻,明确“这就是我要学的动作”。讲解动作要领,突出重点与难点。有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以便使学生在练习中做到边思考、边观摩、边练习。同时讲解“帮助与保护”(指体操项目)的方法、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