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

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

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

周庆祥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10008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存在直接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对其作用机制及筛选方法

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卵黄蛋白原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标志物”,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讨论了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方法及其在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中应用的最新进展,为建立更有效的卵黄蛋白原分离测定方法及发展新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卵黄蛋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生物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0652.6;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 (2003)01-0067-07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Vitellogenin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Biomarker for the Screening of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Zhou Oingxiang Jiang Guibin !!

(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I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I endocrine disruptors have directIy threaten on the existing of wiIdIife and heaIth of human

beings.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and screening methods of which has been the hot topics in environmentaI research.RecentIy ,viteIIogenin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Iy as a biomarker for the screening of environmentaI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I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dvances of separation and mensuration of viteIIogenin and its usage in screening en-vironmentaI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Is in order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estabIishing more efficient methods for isoIation and measurment ,as weII as deveIoping new technoIogy of screening of the environmentaI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Is.

Key words

viteIIogenin ;environmentaI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Is ;biomarker

收稿:2001年12月,收修改稿:2002年9月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课题

(KZCX2-414,20137010)!!通讯联系人e-maiI :

gbji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 大量化学物质经不同途径进入环境后,已经对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最近在日本主要河流中的雄性鲤鱼体内发现了卵黄蛋白原,约有1/4雄性鲤鱼发生了雌性化。在英国也发现了类似

的结果,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性化现象,不少雄性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发现了两性鱼的存在。引起这些异常现象的物质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environmentaI en-

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Is ,EEDCs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是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大量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从相应的生产过程中不断的释放,通过饮食、接触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生物的生存及人类的健康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监测控制以及

第15卷第1期2003年1月

化学进展

PR0GRESS IN CHEMISTRY

VoI.15No.1Jan.,2003

对其进行识别已成为当前环境科学界的当务之急。

存在于环境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浓度很低,直接监测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而需要寻求高效灵敏的间接监测方法,“生物标志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生物标志物就是指通过测量体液、组织或整个生物体可以表征化学污染物的暴露和(或)其效应的生化、细胞、生理、行为或能量的变化的物质。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文献报道中提出了6种以蛋白质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方法。(1)卵黄蛋白原[1]。卵黄蛋白原是雌性特异性蛋白,但雄性动物肝内有雌性激素受体,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作用下,雄性动物的肝也可合成卵黄蛋白原,通过测定其在血浆中的含量,即可表征其污染程度。(2)卵壳蛋白(Zrp)[2]。卵壳蛋白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与卵黄蛋白原类似的蛋白,其不同点是卵黄蛋白原是作为卵黄形成的营养源[3],而卵壳蛋白则是形成卵壳给发育中的胚胎以机械性的保护。(3)应激蛋白质(stress protein)[4]。应激蛋白是生物体受到环境胁迫时发生应激反应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应激反应及应激蛋白广泛存在于从微小细菌到人类的所有生物体中,所以应激蛋白具备了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目前应激蛋白质作为生物标志物还没有以明确的方式提出来,但对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灵敏性等前期工作已有大量的研究。(4)血浆含磷蛋白质(ALP)[5—7]。用ALP作标志物的实质是间接的以卵黄蛋白原为指标。(5)乳铁传递蛋白(Iactofer-rin)[8]。(6)血浆铜蓝蛋白(ceruIopIasmin)[8]。这6种生物标志物中以卵黄蛋白原研究得最多,其它几种相对很少,ALP的重现性差,不可准确定量,影响了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功能;Zrp在很小的范围内是一种较灵敏的环境激素的生物标志物,应激蛋白、乳铁传递蛋白、血浆铜蓝蛋白是近年来提出来的。从整体研究上看,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监测、控制方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筛选方法或措施出台。卵黄蛋白原作为生物标志物具有广谱性、灵敏度高等优点,因而对它的研究集中,本文拟就其分离提纯、检测方法及其在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一、分离提纯

1.超速离心

超速离心的理论根据是卵黄蛋白原的水合密度与其它蛋白质的水合密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它因其水合密度的大小不同而分层。

Redshaw[9]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了滑爪蟾(Xenopus laeois)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他首先在低温及8万倍重力的离心力作用下离心9h得到了粗品,再经过两次超速离心获得了较纯的卵黄蛋白原。BaeuerIe[10]用此方法与饱和硫酸铵溶液沉淀相结合提纯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卵黄蛋白原。Chang[11]把超级离心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联用分离纯化了中华对虾(Pe-naeus Chinensis)血淋巴中的卵黄蛋白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耗时费力,得到的产物纯度较低,故在实际工作中多与色谱等方法联用。

2.选择性沉淀

选择性沉淀方法在蛋白分析中应用很广,Wi-Iey[12]最早把选择性沉淀的方法用于卵黄蛋白原的提纯,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他发现直接用二价金属离子不能使卵黄蛋白原沉淀,加入EDTA以后,Ca2+、Mg2+、Mn2+、Fe2+都可以使之沉淀,但在EGTA存在下,只有Ca2+可以产生沉淀。当高浓度盐溶液(1MKCI)存在情况下,即使EDTA存在,二价金属离子也不能发生类似的效应。同时,实验也表明Ca2+与EGTA沉淀的卵黄蛋白原有很大程度的降解,所以纯化时一般不用Ca2+。他提出的最好条件是血浆与4倍的20mM的EDTA(pH7.7,含Mg2+,Mg2+1EDTA=211)混合沉淀。SiIversand[13]用0.5 mM的MgCI2与20mM的EDTA分离提纯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bous)的卵黄蛋白原。

3.饱和硫酸铵溶液沉淀法

RiIey[14]利用饱和硫酸铵溶液与样品溶液体积比系数不同,卵黄蛋白原溶解度不同的特点,经过多次变动其比例纯化了卵黄蛋白原。Mitsis[15]和Tsukimura[16]首先用超级离心的方法初步分离,再用本方法对卵黄蛋白原进行了纯化,MeIo[17]在考察长红猎蝽(Rhoclnius Prolixus)的卵黄蛋白原的形成时利用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4.梯度密度超级离心

这种方法是对超级离心方法的一种改进,是利用样品在离心时须通过梯度密度来维持重力的稳定性的特点进行分离的。通常分离的悬浮液中的颗粒比液体重,要使之上浮,必须加入第三种成分,即梯度第三种成分,多用甘油、蔗糖、氯化铯、溴化钾等,其密度呈梯度变化。在高速离心后,样品中各成分就形成区带分离。Pateraki[18]在分离陆蟹(Potamon Potamios)的卵黄蛋白原时用溴化钾作梯度成分,共用1.28g/mI、1.23g/mI、1.15g/mI、1.063g/mI4

?

8

6

?化学进展第15卷

个梯度,0.9%(w/V)NaCI溶液封顶,274000倍重力下离心18h(4C),用离子交换色谱CM Sepharose CI-6B柱进行了进一步提纯,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5.凝胶渗透色谱方法

凝胶渗透色谱方法在蛋白质的分离、提纯、检测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分离原理而成为常用方法,多数情况下,要获取很纯的蛋白质,凝胶渗透色谱方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Wangboe[19]利用UItrapac TSK-G4000SW柱提取了虹鳟(Salmo gairdeneri)血清中卵黄蛋白原。VenugopaI[20]在纯化棉红蝽(Het-eroptera Pyrrhocoridae)卵细胞中的卵黄蛋白原时,则把此方法作为一个中间分离过程。

6.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方法具有洗脱剂易得,分离条件易于优化的特点,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多作为最终的纯化步骤。VenugopaI[21]在分离卵黄蛋白原时提出了三步纯化的方法:(1)低盐介质沉淀,(2)凝胶渗透色谱分离,(3)离子交换色谱纯化。由此制备的卵黄蛋白原可用作制备抗血清。Lomax[21]选用了DEAE柱、线性NaCI溶液梯度洗脱的方法对蝶(Pleuronectes Vetulus)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进行了纯化,得到的卵黄蛋白原可作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标准和制备多克隆抗体的抗原。Johnsen[22]则把离子交换色谱作为选择性沉淀的补充,对红点鲑(Salvelinus alpinus)的卵黄蛋白原进行了提纯。DensIow[23]在评价环境激素的影响时,选择了多数蛋白质不被吸附的条件(pH=9150mM盐溶液),用Poros20HO柱纯化了卵黄蛋白原,此过程快速、耗时短,得到的卵黄蛋白原基本无损伤,纯度高于98%。Pateraki[18]用阳离子交换柱CM Sepharose CL-6B对经超速离心的卵黄蛋白原作了进一步纯化,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SiIVersand[13],Yamanaka[24]分别用MonoO和Poros-HO柱建立了一步纯化卵黄蛋白原的方法。

7.金属亲和色谱

金属亲和色谱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因而对其进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发展很快。Porath[25]首次把金属亲和色谱应用到生物大分子领域,从而使其成为分析蛋白质组分的常用工具之一。Nakagawa[26]利用固定化的Cu2+、Ni2+、Zn2+对多肽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应用固定化的离子对多肽进行选择性分离效果显著。由于铁离子与固定于琼脂糖上的亚氨基乙酸有很好的吸附作用,把铁离子固定于手性凝胶上作为分离手段的研究越来越多。Muszynska[27]调查了蛋白质中磷官能团与铁离子的相互作用,同时设计了一个选择性脱附的纯化磷蛋白的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金属亲和色谱用于卵黄蛋白原的分离奠定了基础。Heusden[28]把羧甲基吡啶甲基胺作为铁离子的手性吸附剂,分离纯化了昆虫的卵黄蛋白原。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的金属亲和色谱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尤其适合含量较低的昆虫血淋巴中的卵黄蛋白原的提纯。

二、测定方法

卵黄蛋白原的生成常作为研究蛋白质基因表达的规律以及对蛋白质诱导进行详细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卵黄蛋白原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为有毒环境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的热点,对其测定方法的报道很多。

1.放射性免疫分析

放射性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在这一反应系统中,标记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的量是已知的,待测样品中的非标记抗原是变化的。当三者同时存在于一个反应系统时,由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具有相同的结合力,所以两者相互竞争特异性抗体。标记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的量是一定的,那么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量就随着非标记抗原的量而改变,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标记抗原分离,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或晶体闪烁计数仪测定其放射线强度,就可得其相应含量。CopeIand[29]对虹鳟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进行了测定,线性范围在1—100ng/mI。So[30]研究结果表明:均相实验的标准曲线在1—125ng/mI内具备很好的线性关系,剂量响应对数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

2.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在蛋白质的分析测定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研究者对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的分类和命名有所不同,但其内在原理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在这里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竞争法、双抗体法和间接法[31]。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中,定量的抗体首先负载于固相膜上,酶标记的抗原和待测抗原相互竞争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除去未反应的酶标记的抗原和待测抗原,加入酶底物孵育一定时间,测定酶活性。酶活性与吸附于抗体上酶标抗原的量成正比,如果事先作一标准曲线,就可以测定未知液中待测抗原的量。

?

9

6

?

第1期周庆祥等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

其原理如图1

所示:图1竞争法原理示意图

Fig.1

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LISA

图2双抗体法原理示意图

Fig.2

Principle of double antibody ELISA

双抗体法则要求两种抗体具有同时与抗原发生吸附作用的能力。其原理就是首先将已知量的抗体吸附于固体膜上,加入含抗原的溶液孵育,洗去未作用的抗原,再与经过标记的抗体一起孵育一定时间。洗出未吸附的标记抗体,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酶活性,即可知原溶液中抗原的含量。原理见图2。

间接法与前两种方法不同,前两种方法都是将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用于测定抗原的含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则相反,它要求将抗原先吸附于固相载体上,然后加入含抗体的溶液孵育,洗去未作用的抗体,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进行吸附实验。把未吸附的标记抗体分离,分别测定抗原酶活性。根据标记抗体含量与活性的关系,便可得知抗体的含量。

依据这种原理反过来也可测定抗原的含量。原理图如下(图3)

图3间接法原理示意图Fig.3

Principle of indirect method

Harling

[32]

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抗-卵黄磷蛋白的抗血清作第一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

的山羊抗兔免疫球蛋白作第二抗体,4-氯-1-萘酚和过氧化氢作底物,密度计量法(densitometry )测定了美洲拟鲽(Pleuronectes americanus )中卵黄蛋白原的含量,其线性范围为25—300ng /ml 。不同的研究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卵黄蛋白原的灵敏度有很大的差异,对鲽(Pleuronectes Uetulus )为10ng /ml [20];欧洲鳎(Solea Uulgaris )12ng /ml

[33]

;对尖嘴鲈(Dicentrar chus labrax L.)1ng /ml [34];Johnsen

[22]

建立的方法灵敏度为2ng /ml ;Denslow

[23]

对三种类型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其灵敏

度分别可达mg /ml —ng /ml 。Tsukimura [16]测定河虾(Sicyonia ingentis )的线性范围在0.3—300ng 之间。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灵敏度比较高,又没有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但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前提是首先要确认抗体对抗原是特异性的,其次清洗比较烦琐,抗体的制备需要很长时间,这些不足是其作为一种常用的灵敏检测方法的局限。

!"蛋白印迹法

蛋白印迹法也是蛋白分析的常用工具之一。其基本原理是蛋白质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完全分离后转移至蛋白印迹法所用的固体

?

07?化学进展

第15卷

载膜上(硝酸纤维素膜或PVDF膜),用初级抗体进行吸附孵育,然后把未反应的抗体洗净,与第二抗体一起孵育。除去没有发生吸附的第二抗体,加入酶显色底物显色,用激光密度计或其它测定仪器测定蛋白质相应含量。Parks[35]、MeIO[17]、VenugOpaI[21]等采用此方法对卵黄蛋白原进行了测定分析,其结果与ELISA方法基本一致。蛋白印迹法的灵敏性依赖于电泳是否完全分离与特异性抗体的选择性,其整个过程耗时费力,但仍不失为一种好的蛋白质分析方法。

4.化学发光免疫

化学发光免疫是将化学发光与免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测定方法,是一种非放射性的免疫技术,其灵敏度可达10-15g/mI,非常适合痕量蛋白质的分析,近年来已有试剂盒上市。其原理同ELISA类似,只是其固相载体为细小的磁粒,标记物质为化学发光物质。

BesshO[36]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了雄性鲽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基线含量。化学发光免疫具有高灵敏度、选择性强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如发光信号持续时间比较短,稳定性比较差,化学发光物质与蛋白质结合后容易降低发光信号等。

电化学发光免疫是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晶,具备很多优点,如:避免了放射性免疫的放射性污染,继承了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线性范围宽、选择性强、操作方便等[37—39]。其原理与化学发光不同,化学发光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电化学发光则是电启动的发光反应。电化学发光的具体研究体系很多,图4是以三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为例的原理图。DensIOW[23]把电化学免疫作为蛋白质印迹法的检测手段。Parks[35]和FangOis[40]分别对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和虹鳟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进行了测定。

5.荧光免疫

荧光免疫是20世纪4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非放射性免疫中,其灵敏度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且选择性高,操作简便,但由于适合作蛋白标记的荧光物质相对较少,激发光的杂散光影响及荧光寿命短等原因,荧光免疫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分析测试方法,在卵黄蛋白原的测定方面也有文献报道[17,36]。

荧光免疫灵敏度高,如果能够解决激发光的杂散光影响、适当延长荧光寿命,就有可能成为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就是对其进行改

进的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是以稀土离子标记抗原或抗体的超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具有标志物制备简单,有效期长,不污染环境,操作流程短等优点[4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主要利用稀土元素(如Eu3+、Tb3+、Dy3+、Sm3+等)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之间差异大的特点,排除了激发光的散射光对发光信号的影响,同时它们的荧光寿命也较长,可在关闭激发光后测定荧光强度。其灵敏度很高,特别适合痕量或超痕量分析,这些优点使它在生物化学、毒理学、环境污染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此方法在卵黄蛋白原分析测定方面还未见报道。

6.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既可作为一种分离手段,也可用作鉴别方法。它通过电泳强迫抗原在含抗体的凝胶中扩散,抗原与抗体反应生成象峰一样的沉淀区。免疫电泳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向的免疫电泳,又称火箭免疫电泳;另一种是交叉电泳,实质上是一种二维的免疫电泳技术。第一次电泳时,蛋白质因在琼脂凝胶上的迁移率不同而分离,垂直方向上的第二次电泳使抗原抗体相遇形成峰形沉淀线。这两种方法的定量原理是峰区下的面积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Hara[42]采用交叉免疫电泳以59FeCI3作为标志物,以放射自显影技术证实了雌性特异性蛋白FS-1、FS-2、FS-3在雌性青(Oryzias latipes)血清中的存在。DurIiat[43]和NeIsOn[44]用火箭免疫电泳分别在细趾蟾(Astaucs leptodnctylus)和美洲龙虾(Homarus ameri-canus)血淋巴中分离出了两种卵黄蛋白原。

三、卵黄蛋白原在内分泌干扰物

筛选中的应用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分子结构千差万别,从中筛选内分泌干扰物极其困难,筛选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最早最常用的方法是动物实验法,适用范围广,灵敏度较高,经济方便。但是动物对同一化合物的反应性因个体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动物的身体状况及实验条件都会影响测定结果。

卵黄蛋白原虽是雌性特异性蛋白,但在雄性动物体内,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也能诱导其肝细胞合成卵黄蛋白原。根据这种特性,将其应用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PeIisserO[45]用诱导卵黄蛋白原合成对鸡豆黄素、黄豆苷、染料木黄酮等的类激素作用进行了评价,它们

?

1

7

?

第1期周庆祥等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

图4电化学发光免疫原理图

Fig.4PrincipIe of eIectrochemicaI

Iuminescence immunoassay

比雌二醇诱导的卵黄蛋白合成低100—2000倍。卵黄蛋白原因动物种属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在测定卵黄蛋白原时需要制备不同的抗体,为了便于推广应用,SuIIivan[8]筛选了识别鱼类、两栖动物及鸟类卵黄蛋白原的抗体。也有研究表明[8],不同种属的鱼类、两栖动物及鸟类卵黄蛋白分子!-末端氨基酸序列具有40%—100%的同源性,利用这段具同源性的序列制备抗体,可建立一种适合检测不同种属动物的卵黄蛋白原的方法。如果这种方法得以建立,卵黄蛋白原在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方面的应用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

四、小结

最早的卵黄蛋白原的研究多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考虑的,研究的多是卵黄的形成及卵黄蛋白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工作无疑成为从毒理学方面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的成长及发育影响的基础。目前把卵黄蛋白原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工作还不成熟,尚没有形成一套简明的分析和确认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影响大小标度的方法,如何进行评价也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存在。所以建立一套方便、省时、可靠的分离、提纯、测定方法和一系列评价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的分离提纯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简便的方法却需要多次分离,处理工序太多,目标样品易损失,且选择性不高。金属亲和色谱有极好的选择性,可一步分离,但仍处在初期研究阶段,其成本相对较高。寻求一种比较经济的、分离效果更好的提纯方法,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目前的测定方法都是经典的可靠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使用很不方便。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灵敏度很高,稳定性也很强,是目前比较好

的一种检测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用于蛋白质的分析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实例[46,47],因此在卵黄蛋白原的分析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毛细管电泳及其与免疫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毛细管电泳免疫技术[48]在卵黄蛋白原的新方法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毛细管电泳与质谱联用技术(CE/MS,CE/ MS/MS)[49—51]及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LC/MS,LC/MS/MS)[52,53]发展很快,在蛋白质和多肽的分析方面应用逐步展开,如安捷伦公司就开发了利用LC/MS/MS与CE/MS/MS对蛋白质分析的方法(5988-0897EN、5980-2155E、5988-1426EN等)。这些高新仪器用很少量的样品就可以达到分析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高新技术在蛋白质和多肽分析方面的经验,为开发切实可行的分离及分析卵黄蛋白原的新方法服务。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如微球和芯片技术等被引入分析领域,如果与毛细管电泳免疫或其它方法相结合,将会提高分离速度和效率,减少样品使用量,降低检测限。如果能开发出一种简便且不通过免疫便可高灵敏度、高稳定性进行痕量测定卵黄蛋白原的新方法,既可大大减小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能源,将会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模拟或干扰动物体的内分泌功能,对动物雌激素、甲状腺素、睾酮等表现显著的干扰效应。已被证实为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化合物达70多种。对其进行识别和评价是一项关系到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健康的紧迫任务,因而更需要建立一些简捷、快速、灵活、经济和适用范围广的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同时也应确立一套统一的参考定量标度对环境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功能的大小进行区分。对现有的定量方法进行改进使其更适合痕量的研究,对于考查某些内分泌干扰功能极强的化学物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Sumpter J P,JobIing S.Environ.HeaIth Perspect,1995,103(suppI7):173—178

[2]Arukwe A,Knudsen F R,Goks!'yr A.Environ.HeaIth Per-spect,1997,105:418—422

[3]Mommsen P T,WaIsh P J.in Fish PhysioIogy(eds.Hoar W S,RandaII D J),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8.347—409

[4]胡炜(Hu W),汪亚平(Wang Y P),周永欣(Zhou Y X).水生生物学报(Acta HydrobioIogica Sinica),2001,25(1):50

[5]WaIIance R A,Jared P W.Can.J.Biochem.,1968,46:953—959

?

2

7

?化学进展第15卷

[6]Emmersen B K,Petersen 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PhysioI.,1976,54B:443—446

[7]Parker D B,McKeown 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997,87A:267—273

[8]Korach K S,McLachIan J A.Environ HeaIth Perspect,1995,103(suppI7):5—8

[9]Redshaw M R,FoIIett B K.Biochem.J.,1971,124:759—766[10]BaeuerIe P A,Lottspeich F,Hutter W B.J.BioI.Chem.,1988,263(29):14925—14929

[11]Chang C F,Jeng 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995,112B:257—263

[12]WiIey H S,Opresko L,WaIIance R A.AnaI.Biochem.,1979,97:145—152

[13]SiIversand C,Haux C.J.Chromatogr.,1989,478:387—397[14]RiIey L G,Tsukimura B.J.Exp.ZooI.,1998,281:238—247[15]Mitis P G,Wensink P C.J.BioI.Chem.,1989,264(9):5195—5202

[16]Tsukimura B,Bebnder J S,Linder 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2000,127A:215—224

[17]MeIo A C A,VaIIe D,Machado E A,et aI.Insect Biochem.

MoI.BioI.,2000,30:549—557

[18]Pateraki L E,Stratakis E.J.Exp.ZooI.,1997,279:597—608[19]Waagboe R,Sandes K.J.Chromatogr.,1988,427:138—143[20]VenugopaI K J,Kuma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Part B,1999,124B:215—233

[21]Lomax D P,RoubaI W T,Moore J D,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

PhysioI.,1998,121B:425—436

[22]Johnsen H K,Tveiten H,WiIIassen N P,Arnesen 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

Biochem.PhysioI.,1999,124:355—362

[23]DensIow N C,Chow M C,KroII K J,Green L.EcotoxicoIogy,1999,8:385—398

[24]Yamanaka S,Arizono K,Matsuda Y,Soyano K,et aI.Biosci.

BiotechnoI.Biochem.,1998,62(6):1196—1200

[25]Porath J,CarIsson J,OIsson I,BeIfrage G.Nature(London),1975,258:598

[26]Nakagawa Y,Yip T T,BeIow M,Porath J.AnaI.Biochem.,1988,168:75

[27]Muszynska G,Andersson L,Porath J.Biochem.,1986,25:6850—6853

[28]Heusden M C V,Fogarty S,Porath J,et aI.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1991,2:24—28

[29]CopeIand P A,Sumpter J P,WaIker T K,Crof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

Biochem.PhysioI.,1986,83B:487—493

[30]So Y P,IdIer D R,Hwang 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985,81B(1):63—71[31]Keith W,John W.PrincipIes and Technigues of PracticaI Bio-chemist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2]HartIing R C,Pereira J J,KunkeI J G.J.Exp.ZooI.,1997,278:156—166

[33]Nu!nez J,Kah O,Geffards M,Le Men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

PhysioI.,1989,92B:741—946

[34]Ma!nanos E,Zanuy S,Le Menn F,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07B:205—216

[35]Parks L G,Cheek A O,DensIow N W,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

PhysioI.,1999,123C:113—125

[36]Bessho H,Iwakami S,Hiramatsu N,et aI.Intern.J.Environ.

AnaI.Chem.,2000,76(3):155—166

[37]BIackburn G F,Shah H P,Kenten J H.CIin.Chem.,1991,37/9:1534—1539

[38]DanieI R D.Nature,1995,377:758—760

[39]Yu H,Raymonda J W,McMahon T M,et aI.Biosensors BioeIec-tronics,2000,14:829—840

[40]Brion F,Rogerieus F,Naury P,et aI.J.Chromatogr.B,2000,737:3—12

[41]李振甲(Li Z J).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

[42]Hara A,Takano K,Hira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983,76A:135—141

[43]DurIi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984,78B:745—753[44]NeIson K,Heyer B,Johnson E,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3319816.html,p.Biochem.Physi-oI.,1988,90B:809—821

[45]PeIissero C,GIouriot G,Fourcher J L.J.Steroid.Biochem.

MoI.BioI.,1993,44:263—272

[46]Wang G L,Yuan J L,Matsumoto K,Kimura H.AnaI.Sci.,2001,17,881—883

[47]黄飚(Huang B),肖华龙(Xiao H L),朱利国(Zhu L G)等.

中华肝脏病杂志(Chinese JournaI of HepatoIogy),2000,8(4):

248

[48]Wan O H,Le X C.JournaI of Chromatography B,1999,734:31—38

[49]Zhang B L,Frantisek F,Karger B L.AnaI.Chem.,2000,72(5):1015

[50]Wei T,Andrew L,Eng J K,et aI.AnaI.Chem.,1999,71(13):2270

[51]Cao P,StuIts J T.J.Chromatogr.A,1999,853(1/2):225[52]van der Heeft E D,Hove G J,Herberts C A,Meiring H D,et aI.

AnaI.Chem.,1998,70(18):3742

[53]Ducret A,van Oostveen I,Eng J K,Yates III J R,AebersoId R.

Protein Science,1998,7:706

?

3

7

?

第1期周庆祥等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

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

应用

作者:周庆祥, 江桂斌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刊名:

化学进展

英文刊名:PROGRESS IN CHEMISTRY

年,卷(期):2003,15(1)

被引用次数:19次

参考文献(53条)

1.Sumpter J P;Jobling S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5(07)

2.Arukwe A;Knudsen F R;Goks′yr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

3.Mommsen P T;Walsh P J;Hoar W S;Randal l D J in Fish Physiology 1988

4.胡炜;汪亚平;周永欣查看详情 2001(01)

5.Wallance R A;Jared P W查看详情 1968

6.Emmersen B K;Petersen I M查看详情 1976

7.Parker D B;McKeown B A查看详情 1997

8.Korach K S;McLachlan J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5(07)

9.Redshaw M R;Follett B K查看详情 1971

10.Baeuerle P A;Lottspeich F;Hutter W B查看详情 1988(29)

11.Chang C F;Jeng S R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5

12.Wiley H S;Opresko L;Wallance R A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79

13.Silversand C;Haux C查看详情 1989

14.Riley L G;Tsukimura B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8

15.Mitis P G;Wensink P C查看详情 1989(09)

16.Tsukimura B;Bebnder J S;Linder C J查看详情 2000(07)

17.Melo A C A;Valle D;Machado E A Synthesis of vitellogenin by the follicle cells of Rhodnius prolixus[外文期刊] 2000(7)

18.Pateraki L E;Stratakis E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

19.Waagboe R;Sandes K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8

20.Venugopal K J;Kumar D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21.Lomax D P;Roubal W T;Moore J D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measuring vitellogenin in English sole (Pleuronectes vetulus):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cross-reactivity with other pleuronectids[外文期刊] 1998(4)

22.Johnsen H K;Tveiten H;Willassen N P;Arnesen A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23.Denslow N C;Chow M C;Kroll K J;Green 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24.Yamanaka S;Arizono K;Matsuda Y;Soyano K Pr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microporous manganese titanate pillared with silica[外文期刊] 1998(06)

25.Porath J;Carlsson J;Olsson I;Belfrage G查看详情 1975

26.Nakagawa Y;Yip T T;Below M;Porath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8

27.Muszynska G;Andersson L;Porath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6

28.Heusden M C V;Fogarty S;Porath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1

29.Copeland P A;Sumpter J P;Walker T K;Croft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6

30.So Y P;Idler D R;Hwang S J查看详情 1985(01)

31.Keith W;John W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Practical Biochemistry 1994

32.Hartling R C;Pereira J J;Kunkel J G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7

33.Nuez J;Kah O;Geffards M;Le Menn F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9

34.Maanos E;Zanuy S;Le Menn F查看详情

35.Parks L G;Cheek A O;Denslow N W Developmental physiology of elopomorph leptocephali[外文期刊] 1999(2)

36.Bessho H;Iwakami S;Hiramatsu N 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luminometric immunoassay for determining baseline seasonal changes in serum vitellogenin levels in male flounder (Pleuronectes yokohamae)[外文期刊] 2000(03)

37.Blackburn G F;Shah H P;Kenten J H查看详情 1991(09)

38.Daniel R D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5

39.Yu H;Raymonda J W;McMahon T M查看详情 2000

40.Brion F;Rogerieus F;Naury P Two-step purification method of vitellogenin from three teleost fish species: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gudgeon (Gobio gobio) and chub (Leuciscus cephalus)[外文期刊] 2000(1/2)

41.李振甲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 1995

42.Hara A;Takano K;Hirai H查看详情 1983

43.Durliat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84

44.Nelson K;Heyer B;Johnson E查看详情 1988

45.Pelissero C;Glouriot G;Fourcher J L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3

46.Wang G L;Yuan J L;Matsumoto K;Kimura H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

47.黄飚;肖华龙;朱利国甲胎蛋白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04)

48.Wan Q H;Le X C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

49.Zhang B L;Frantisek F;Karger B L A Microdevice with Integrated Liquid Junction for Facile Peptide and Protein Analysi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etry[外文期刊] 2000(05)

50.Wei T;Andrew L;Eng J K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9(13)

51.Cao P;Stults J T查看详情 1999(1-2)

52.van der Heeft E D;Hove G J;Herberts C A;Meiring H D A microcapillary column switching HPLC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S system for the direct identification of peptides presented by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molecules[外文期刊] 1998(18)

53.Ducret A;van Oostveen I;Eng J K;Yates III J R,Aebersold R Lipase-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esterification of ibuprofen in organic solvents under controlled water activity[外文期刊] 1998(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康.周忠良.于静.王明山.余晓君鲫鱼(Carassius auratus)卵黄蛋白原的ELISA检测[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2003,23(3)

2.李洁斐.李卫华.杨健.徐绘.金泰廙.丁训诚.LI Jie-fei.LI Wei-hua.YANG Jian.XU Hui.JIN Tai-yi.DING Xun-cheng17-α炔雌醇对斑马鱼的卵黄蛋白原及性腺发育的影响[期刊论文]-毒理学杂志2006,20(1)

3.张士璀.孙旭彤.李红岩卵黄蛋白原研究及其进展[期刊论文]-海洋科学2002,26(7)

4.宋福永.李杰应用卵黄蛋白原检测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

5.张庆华.K.-W.Schramm利用转基因酵母筛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会议论文]-2002

6.刘萍.李正炎.李江玲.LIU Ping.LI Zheng-Yan.LI Jiang-Ling酚类污染物对金鱼卵黄蛋白原诱导的雌激素效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11)

7.章军.朱心强040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高通量筛选方法[期刊论文]-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3)

8.顾建华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卵黄蛋白原在研究环境雌激素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生命科学仪器2006,4(2)

9.王琳.罗启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降解优势菌的筛选和特性研究[期刊论文]-卫生研究2004,33(2)

10.梁勇.徐盈.杨方星.王剑伟鲤和团头鲂幼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纯化及电泳比较[期刊论文]-水生生物学报2002,26(4)

引证文献(19条)

1.张年国.张颖.孙大江.曲秋芝卵黄蛋白原的发生、结构及功能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水产学杂志 2007(1)

2.向霄.王鲁梅.钟玲盈.陆贻通.周培环境雌激素o,p′-DDT和抗雌激素氟维司群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期刊论文]-生态毒理学报 2012(3)

3.赵梦然.康现江.穆淑梅.郭明申.葛少钦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4.王鲁梅.刘维屏.马云.林坤德农药的内分泌干扰研究[期刊论文]-环境化学 2006(3)

5.戴更辉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及其在环境激素检测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吴鹰.孟艳玲.周忠良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ünther)卵黄蛋白原(Vtg)和卵黄脂磷蛋白(LV)生化特性的比较[期刊论文]-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z1)

7.刘春.李凯彬.王芳.王庆.聂湘平.王英英.吴淑勤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 Vg C)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期刊论文]-水产学报 2011(10)

8.蒋以元.唐运海.廖日红.李其军.杨敏城市第二水源再生利用技术进展[期刊论文]-工业水处理 2008(2)

9.张年国.张颖.曲秋芝.孙大江施氏鲟卵黄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 2007(2)

10.孙竹筠壬基酚与双酚A对斑马鱼(Danio rerio)联合雌激素效应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1.李颖.汝少国.邴欣美国红鱼卵黄原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电泳性质鉴定[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1)

12.陆瑞榴.沈欢鑫.金文标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再生利用技术进展[期刊论文]-城市建设 2010(27)

13.陆瑞榴.沈欢鑫.金文标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再生利用技术进展[期刊论文]-城市建设 2010(17)

14.李育培.刁晓明.盛晓洒.权恒.翟旭亮.李云瓦氏黄颡鱼卵黄脂磷蛋白(Lv)的纯化、性质鉴定及其抗血清的研制[期刊论文]-水产学报 2010(1)

15.陈旭.朱琳.孙红文3种环境雌激素检测和筛选方法的比较[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6)

16.白涛中国明对虾幼体对卵黄蛋白的利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7.许恒智北京市典型行业废水中的雌激素效应和多环芳烃含量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8.吴鹰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在太湖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9.梁晓辉中国明对虾雌性蛋白的纯化方法及性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引用本文格式:周庆祥.江桂斌卵黄蛋白原的分离测定及其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筛选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