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初步设计

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初步设计

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初步设计
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初步设计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

1.1.2建设单位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林业局

1.1.3项目负责人

瞿建平湖北省恩施州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张光美湖北省恩施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汪元亮湖北省利川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谢忠华湖北省建始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谭明祥湖北省巴东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宋春禄湖北省宣恩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吴秀静湖北省咸丰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钟家瑜湖北省鹤峰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林业局局长)1.1.4建设范围

建设范围包括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共7个县(市)及州林业局,项目区总面积227.5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45.91万公顷。

1.1.5指导思想及目的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目标,以科学管火、依法治火和全

民防火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强化设施装备建设,增加科技含量,健全网络功能,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扑救指挥系统、了望监测系统、防火通讯系统,确保快速反应,全面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实现“早预测、早防止、早消除”的防治目标,从根本上扭转“预防靠死守、扑火靠人海战术、指挥凭老经验”的被动局面,降低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实现森林防火的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1.1.7建设目标

通过重点林区森林防火项目建设,实现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现代化、硬件建设网络化、软件建设规范化的总体目标

1.2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森林防火条例》

(3)《湖北省森林防火管理条例》

(4)《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国家林业局关于湖北省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批字[2005]94号)

1.3设计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

(2)以设施、设备建设为主,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步进行,实现预防扑救、指挥调度综合功能相统一(完善) 原则;

(3)充分考虑实际,做到经济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

(4)坚持群防群治,国家投入和地方投入相结合的原则。

1.4建设内容

1.4.1信息指挥系统

林火图像传输系统设备,地理信息系统设备,指挥车1辆,宣传车1辆,宣传牌500块。

1.4.2扑救系统

营房及物资储备库1867m2,其中新建931m2,购买现有楼房936 m2。购置运兵、运输车8辆,扑火服装850套,割灌机100台,油锯70台,风力灭火机400台,计算机7台套(含打印机)。

1.4.3了望监测系统

了望塔30座,望远镜30架,摩托车50辆,无线电话30部。1.4.4林火测报设备设施

项目区建立林火地面测报站7个,配备设备设施7套。

1.4.5通讯系统

卫星电话8台,短波电台35部,超短波电台65部,对讲机38台,基地台8台,车载台29台,中继台8部,GPS定位仪36台。

1.5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即2006年建设完成。

1.6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总投资9517983元。其中建筑工程4278683元,占44.95%;设备4532300元,占47.62%;其它费用292000元,占3.07%;预备费415000元,占4.36%。按投资来源分:国家投资7320000元,占76.91%;地方投资2197983元,占23.09%。

第二章基本情况

2.1自然概况

2.1.1自然环境

2.1.1.1地理位置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地跨东经108°23'—110°38',北纬29°07'—31°24';西面和北面与重庆市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县、石柱、彭水、酉阳、黔江等15个县市交界,南与湖南省龙山、石门、桑植3县接壤,东北连本省神农架林区,东与宜昌市兴山、秭归、长阳、五峰4县毗邻。东西相距约220公里,南北相距约260公里,总面积24099平方公里。恩施自治州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巴东、建始、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六县,首府恩施市离省会武汉市的陆运距离648公里,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地带的结合部。

2.1.1.2 地形地貌

恩施州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是群山迭障的复合山区,属鄂西南山地。地形是我国阶梯状的第二阶梯东缘、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错。穿过州境内的有四条山脉:武陵山、巫山、大娄山、大巴山。武陵山山脉在清江以南,占全州总面积的60%;巫山山脉在清江以北;大娄山北延的齐岳山插入利川市西北;大巴山东延于巴东县长江北岸。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高差悬殊。平均高度海拔1000米,最高点是巴东县小神农架的大窝坑,海拔3005米;最低点是巴东县长江边的红庙岭,

海拔66.8米,相对高差2938.2米。全州海拔低于800米地区占总面积的23.5%,海拔在800—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0.3%,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占总面积的36.2%。地形的巨大高差,全州土壤、气候、动植物资源的分布都随之呈现出明显的的垂直变化和差异,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适生环境。

2.1.2自然资源

2.1.2.1水资源量

全州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分属清江、长江上游干流、沅江、澧水、乌江等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5条,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条。这9条主要河流总长度为1154公里,总流域面积为21801平方公里,占全州自然面积的91%。州内以清江为主的众多河流,水量充足,落差大,具有巨大潜力,是我州水资源的主要优势之一。万里长江自重庆巫山县流入我境,由西向东经巴东县城至牛口出境,流经州境长度为38公里。全州水资源的理论蕴藏量509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349.1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7.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3.6%。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多年平均降水1532.5毫米,折合367.3 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235.8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984毫米,年径流系数为0.64,年径流模数为98.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2.1.2.2气候资源

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温润气候,由于山脉纵横,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构成了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极利植物生长。全州年平均气温为13—16℃,≥10℃的活动

积温为3000—5000℃,相对湿度70—85%,无霜期230—29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60—1600小时。一般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2.1.2.3土壤资源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项目区有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沼泽土等地带性土壤和紫色土、石灰土、潮土、水稻土等非地带性土壤共11个土类,24个亚类,88个土属,236个土种。其中以黄棕壤占地面积最大,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5.12%,红壤、黄壤占16.28%,石灰土占5.87%,水稻土占3.81%,沼泽土、草甸土不到1%。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是黄壤和红黄壤,海拔800—1500米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海拔1500米以上主要为棕壤。

2.1.2.4交通通讯

恩施州交通运输比较方便,初步实现了以州府为中心,以209、318两条国道为主骨架,以省道、县道为经、纬支干的“四纵三横”公路网络。公路通车里程总计17246.3公里,其中二级路达4843.8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达1625公里,公路密度达33.386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乡镇、95%的行政村通公路。目前,枝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恩施段正在建设中。

恩施州通讯发达,服务功能齐全,信息通道畅通。全州交换机容量26.7万门,电话用户18.6万户,接入网设备容量5.4万门。

2.2森林资源现状

2.2.1森林面积

项目建设区总面积227.5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145.91万公顷,

占总面积64.14%。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93.45公项,占林地面积64.05%,疏林地面积3.22万公顷,占林地面积2.21%,灌木林地面积43.63万公顷,占林地面积29.9%,其它林地面积5.61万公顷,占林地面积3.84%,活立木总蓄积2853.94万立方米,其中:国有林地面积5.9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222.51万立方米,分别占项目区的4.06%和7.8%。森林覆盖率61.54%。

项目区植物资源有215科,900余属,约3000种。其中种子植物166科,833属,2000多种,分别占湖北省种子植物科、属、种的97.6%、80.4%和67.2%;蕨类植物31科,59属,132种。国家Ⅰ级珍贵树种有南方红豆杉、秃杉、水杉、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银杏、香果树、银叶桂等9种;国家Ⅱ级珍贵树种有篦子三尖杉、麦吊云杉、巴东木莲、水青树、榉树、鹅掌楸、厚朴、连香树等31种;省级珍贵树种金钱松、油杉、铁杉、红豆杉、峨眉含笑、红花木兰、银木、水丝梨、紫茎、领春木等70种。

项目区陆生脊椎动物共有400余种。其中兽类有70余种,鸟类250余种,两栖类40余种,爬行类40余种。昆虫有22目170科136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金丝猴、金钱豹、云豹、金雕、林麝、中华秋沙鸭、华南虎、扭角羚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黑熊、大灵猫、小灵猫、斑羚、游隼、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大鲵、虎纹蛙等62种;省级保护动物有狼、豹猫、花面狸、绿头鸭、红嘴相思鸟、王锦蛇、眼睛蛇、银环蛇等116种。

2.2.2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

项目区有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面积56.47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145.91万公顷的38.7%,占公益林总面积89.94万公顷的62.79%。在重点公益林面积中:江河源头6.54万公顷,占11.58%;江河两岸3.63万公顷,占6.4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71万公顷,占11.88%;水库2.76万公顷,占4.89%;石漠化36.83万公顷,占65.22%。

2.2.3地方生态公益林建设

根据2001年湖北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项目区有公益林建设面积89.94万公顷。除国家重点公益林以外,还有国家一般公益林16.91万公顷和地方公益林16.56万公顷,分别占公益林面积的18.8%和18.41%。所有公益林建设都采取了封禁管护和封山育林等经营措施。

2.2.4商品林建设

项目区商品林经营面积56.81万公顷,其中:用材林面积47.94万公顷,占84.39%;经济林面积4.25万公顷,占7.48%;薪炭林1.73万公顷,占3.04%;其它商品林(疏林地、未成林地等)2.89万公顷,占5.09%。商品林蓄积1620.97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1606.27万立方米,占99.09%;薪炭林蓄积3.62万立方米,占0.22%;其它商品林蓄积11.08万立方米,占0.69%。

2.3基础设施

通过多年的森林防火建设,项目区现有防火线11268公里,防火阻隔公路3603公里,林区大路4373公里,防火林带2610.14公里,建立了望台14座,了望监测面积82651公顷,有线通讯线路1921公里,短波电台12部,超短波电台6部,通讯覆盖率79.3%,二号工具3910

把,风力灭火机197台,防火指挥车8辆,宣传车8辆。

2.4森林防火组织机构

项目建设区共有以州、县(市)长为指挥长的森林防火指挥部8个,下设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乡镇及国有林场均设有防火指挥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村级有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形成了完整的州、县(市)、乡(镇)、村四级组织管理体系。

2.5森林防火队伍

项目建设区设有森林公安分局8个,森林公安派出所26个,共有森林公安民警157人;设有义务扑火队伍315支,扑火队员8879人,并且通过不同形式的政治业务培训,使扑火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中发挥了极度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信息指挥系统建设设计

3.1建设内容

建立林火图像传输系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购置指挥车1辆、宣传车1辆,设置宣传牌500块。

3.2建设设计

3.2.1 林火图像传输系统

林火图像传输是通过现场图像传输系统将火灾现场的具体情况传输回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就可以看到火灾现场的情况,实时的对林火现场进行指挥。

在现有的投资条件下,本项目林火图像传输系统建设购置林火图像传输设备包括:BENQDHSA32笔记本电脑8台,JVC250AC数码摄像机8台,各建设单位均为1台。州指挥中心购精算OA软件1套。

笔记本电脑配置规格为SONOMA1.4,512M,60G,COMBO,1394数字视频采集,15.4宽屏,多功能读卡器;数码摄像机配置规格为80W 像素CCD,水平清晰度520线,25X光学变焦,800X数码变焦。精算OA软件为精算网络协同办公系统9i,在该软件的支持下,可方便实现现场的图像传输和各种预警。

3.2.2 地理信息系统

湖北省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正在建立过程中,该系统基于ArcGIS、ArcSDE、ArcIMSt和Oracle设计,具有通过宽带网络与全省各级林业部门实现数据传输交换、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数据更新等

功能。以满足全省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管理要求。基于该系统,项目区各级护林防火指挥部在获得省级授权的基础上通过IE浏览器进行图形浏览、信息查询、数据修改和上传及下载。鄂西南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任务是:项目区基础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图形库建设。

本项目设计购置地理信息软件8套,电子版地图8套,海信图形工作站8台,图形工作站配置为Intel P4 3.0*2(64位),1G ECC内存,ATIPCI-E 128M显卡,160G高速硬盘,16XDVD,17”液晶显示器,长城500W电源,罗技键盘鼠标。

3.2.3 指挥车

州指挥中心购置防火指挥车1辆,猎豹V6型。

3.2.4 宣传车

州指挥中心购置防火宣传车1辆,天马牌越野车。

3.2.5 宣传牌

主要设置在318、209国道及省道、县道两旁和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项目区共设置防火宣传牌500块。其中,州指挥中心在凤凰山森林公园设宣传牌20块,宣恩县120块,其余各县市60块。

主要材料及规格:铝合金板及钢管立柱,规格为150cm×100cm,立柱直径为10cm,支柱间距为100cm,支柱长度不小于320cm,埋入地下不小于100cm。

宣传牌上昭示“护林防火十不准”规定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起宣传和警示作用,用中文书写,采用等线体。

详见附表1《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初步设计表》

第四章扑救系统建设设计

4.1建设内容

营房及物资储备库1867m2,其中新建931m2,购买现有楼房936m2。购置运兵、运输车8辆,扑火服装850套,割灌机100台,油锯70台,风力灭火机400台,计算机7台套(含打印机)。

4.2建设设计

4.2.1营房及物资储备库建设

州指挥中心一次性购买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118m2,砖混结构,地点为恩施市黄泥坝,训练场地1000m2;恩施市新建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428m2,砖混结构,地点为恩施市林业局院内,训练场地1000m2;利川市新建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172m2,砖混结构,地点为利川市林业局院内,训练场地1500m2;巴东县一次性购买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175m2,砖混结构,地点为巴东县林业局一楼,训练场地800m2;建始县一次性购买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205m2,砖混结构,地点为建始县穿洞子林场场部办公室一楼,与观测站合建,训练场地2000m2;宣恩县新建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331m2,砖混结构,地点为沙道沟镇林业站库房旧址,与雪落寨森林派出所合建,一楼为营房和物资储备库,训练场地1000m2;咸丰县一次性购买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150m2,砖混结构,地点在高乐山镇荆南路咸丰县森林公安局一楼,训练场地800m2;鹤峰县一次性购买营房及物资储备库面积288m2,砖混结构,地点为鹤峰县林业局院内,训练场地1200m2。

以上8处营房及物资储备库均在城镇中心或周边,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详见建筑工程设计。

4.2.2 运兵、运输车

项目区购置运兵、运输车8辆。各建设单位均为1辆,车型为东风140卡车。

4.2.3 扑火服装

项目区购置扑火服装850套。其中:州指挥中心130套,宣恩县180套,其余各县市均为90套。

4.2.4 割灌机

购置割灌机100台,型号为2GC--3型。其中:州指挥中心和宣恩县各20台,其余县市均为10台。

4.2.5 油锯

购置油锯70台,型号为YD--65型。其中:州指挥中心及宣恩县各14台,其余县市均为7台。

4.2.6 风力灭火机

购置风力灭火机400台,型号为6MF--28型。其中:州指挥中心和宣恩县各80台,其余县市均为40台。

4.2.7计算机

购置计算机7台,机型为联想;配备激光打印机7台,规格为A4幅面,打印速度22ppm,分辨率1200dp。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各1台计算机和打印机。

详见附表2《扑救系统建设初步设计表》

第五章了望监测系统建设设计

5.1建设内容

了望塔30座,望远镜30架,摩托车50辆,无线电话30部。5.2建设设计

5.2.1了望塔

项目区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规划在国有林场、重点林区等制高点新建永久性了望台30座。了望台分别采用混凝土、塔房混合、钢架结构及亭阁形等构造,配备望远镜、电台、电源等监测了望设备及无线电话通讯设备。其中:

州指挥中心1座。地点在凤凰山森林公园,亭阁形结构,高12m,海拔470m,观测范围40km2。

恩施市5座。地点为铜盆水林场、富尔山林场、百户湾林场、大山顶林场、太山庙林场,混凝土结构,高11.2m。其中铜盆水林场了望塔与观测站合建,一楼为观测站工作室,海拔1040m,观测范围280km2;富尔山林场了望塔海拔1576m,观测范围592km2;百户湾林场了望塔海拔1642m,观测范围162km2;大山顶林场了望塔海拔1970m,观测范围93km2;太山庙林场海拔1970m,观测范围136km2。

利川市4座。甘溪山林场了望塔,混凝土结构,高13.5m,与观测站合建,一楼为观测站工作室,海拔1660m,观测范围442km2;福宝山林场了望塔,混凝土结构,高13.1m,海拔1628m,观测范围380km2;麻山及齐岳山了望塔,混凝土结构,高17.7m,麻山了望塔海拔1841m,

观测范围318km2,齐岳山了望塔海拔1685m,观测范围457km2。

巴东县4座。地点为沿渡河镇天台山集体林场、巴山林场三峡分场、巴山林场铁厂荒分场(绿葱坡)、巴山林场广东垭分场。混凝土结构,高13.1m。其中天台山了望塔海拔920m,观测范围158km2;三峡分场了望塔与观测站合建,一楼为观测站工作室,海拔940m,观测范围86km2;铁厂荒分场了望塔海拔1812m,观测范围282km2;广东垭分场了望塔海拔1992m,观测范围175km2。

建始县4座。地点为肖家坪林场八大股、东坪林场铁场坪、穿洞子林场柑桔包、高岩子林场凉水沟,混凝土结构,高10m。其中肖家坪林场了望塔海拔1650m,观测范围134km2;东坪林场了望塔海拔1840m,观测范围115km2;穿洞子林场了望塔海拔750m,观测范围68km2;高岩子林场了望塔海拔1770m,观测范围184km2。

宣恩县6座。地点为椿木营乡晒坪日本落叶松基地内,钢架结构,高9m,海拔1790m,观测范围63km2;晓关乡黄河村,钢架结构,高9m,海拔1084m,观测范围96km2;晓关乡长坳村乡办林场,塔房混合结构,高10m,与观测站合建,一楼为观测站工作室,海拔1160m,观测范围52km2;胡家坪国有林场,混凝土结构,高12.9m,海拔1383m,观测范围253km2;白岩山集体林场,混凝土结构,高12.9m,海拔1377m,观测范围180km2;百福司集体林场,混凝土结构,高12.9m,海拔763m,观测范围167km2。

咸丰县3座。地点为坪坝营林场大堡上,亭阁形结构,高16m,海拔1760m,观测范围460km2;坪坝营林场梁子上,混凝土结构,高

6m,与观测站合建,一楼为观测站工作室,海拔1268m,观测范围132km2;朝阳寺镇倒牛坡,混凝土结构,高10.2m,海拔1003m,观测范围241km2。

鹤峰县3座。地点为走马林场骡子界、分水岭林场锣鼓圈、木林子林场油池,钢结构塔房混合构造,高11.5m。其中走马林场了望塔海拔1577m,观测范围357km2;分水岭林场了望塔海拔1580m,观测范围159km2;木林子林场了望塔与观测站合建,一楼为观测站工作室,海拔2098m,观测范围263km2;。

详见建筑工程设计。

5.2.2 望远镜

购置数码照相望远镜30架,每座了望塔配备1架。

5.2.3 摩托车

购置两轮摩托车50辆,125型。其中:州指挥中心4辆,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鹤峰各6辆,宣恩10辆。

5.2.4双模手机

为保障了望塔通讯畅通,购置无线电话30部。每座了望塔1部。

详见附表3《了望系统建设初步设计表》

第六章林火测报设备设施设计

6.1建设内容

项目区建立林火地面测报站7个,配备设备设施7套。

6.2建设设计

在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咸丰、鹤峰7县市设置林火地面测报站7处。其中:

恩施市测报站与铜盆水林场了望塔合建,一楼为工作室。

利川市测报站与甘溪山林场了望塔合建,一楼为工作室。

巴东县测报站与巴山林场三峡分场了望塔合建,一楼为工作室。

建始县测报站工作室位于穿洞子林场营房的左侧。

宣恩县测报站与晓关乡长坳村了望塔合建,一楼为工作室。

咸丰县测报站与坪坝营林场梁子上了望塔合建,一楼为工作室。

鹤峰县测报站与分水岭林场了望塔合建,一楼为工作室。

测报站建设及通讯详见建筑工程设计。

每个测报站配备气压表、风速仪、木制百叶箱、80cm直管地温表、温湿度传感器、三臂天平、烘箱、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运算软件等设备各1台(套、个)。设置观测场地25×25m。

见附表4《林火测报设施设备初步设计表》

第七章通讯系统建设设计

7.1建设内容

卫星电话8台,短波电台8部,超短波电台65台,对讲机38台,基地台8台,车载台29台,中继台8台,GPS定位仪36台。

7.2建设设计

7.2.1网络建设

(1)建立州、县(市)两级指挥中心有线通讯网络。

(2)坚持以超短波电台为主,公网为辅,卫星和短波电台为预备的原则。建立州级指挥中心无线电联网和各项目县(市)独立的无线电通讯网络。以州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为主台,各县(市)、乡(镇、场)、了望塔、防火专业队伍及流动台为属台,同时与上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联网,建立森林防火通讯网络,州指挥中心与公安等其它机构通过公安网网络访问,与普通百姓通过互联网访问。

7.2.2设施设备

(1)卫星电话

购置卫星电话8台,型号为亚星R190型。州指挥中心、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咸丰、鹤峰各1台。

(2)短波电台

购置背负式短波电台8部,型号为IC--703。州指挥中心、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宣恩县、咸丰、鹤峰各1部。

(3)超短波电台

购置超短波电台65部,型号为TW—42。州指挥中心9部,宣恩县14部,其余县市均为7部。

(4)对讲机

购置对讲机38台,型号为IC-F21。州指挥中心10台,恩施市、利川市各5台,宣恩县6台,其余县市均为3台。

(5)基地台

购置基地台8台,型号为TB8100。各建设单位均为1台。

(6)车载台

购置车载台29台,型号为摩托罗拉GM3688。州指挥中心5台,宣恩县6台,其余县市均为3台。

(7)中继台

购置中继台8部,型号为建伍TKR—750/850。各建设单位均为1部。

(8)GPS定位仪

购置GPS定位仪36台,型号Vista展望。州指挥中心4台,宣恩县6台,恩施市、利川市各5台,巴东县、建始县、咸丰县、鹤峰县各4台。

详见附表5《通讯系统建设初步设计表》

第八章建筑工程设计

8.1设计依据

(1)《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国家林业局关于湖北省鄂西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批字[2005]94号);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8-87;

(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7。

8.2设计原则

贯彻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新建、改建、购买相结合的原则。建筑物式样遵循不破坏现有大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指导思想。了望塔设计将既满足了望监测的要求,又能成为林区的一个风景点,与逐步发展的旅游业相适应。

8.3建设内容

(1)营房及物资储备库8处。其中:州指挥中心购置楼房建筑面积118m2;恩施市新建楼房建筑面积428m2;利川市新建楼房建筑面积172m2;巴东县购置楼房建筑面积175m2;建始县购置楼房建筑面积205m2;宣恩县新建楼房建筑面积331m2;咸丰县购置楼房建筑面积150m2;鹤峰县购置楼房建筑面积288m2。

(2)了望塔30座。

(3) 林火测报站7个。分别与铜盆水林场了望塔、甘溪山林场了望塔、巴山林场三峡分场了望塔、建始县营房和物资储备库、晓关乡长坳村了望塔、坪坝营林场梁子上了望塔、分水岭林场了望塔合建。

六、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相关主要标准辅导

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及相关主要标准辅导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翟洪波 主要内容: 第一讲工程建设标准及《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二讲《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第三讲《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四讲《森林火情瞭望监测设施建设标准》 第五讲《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一讲工程建设标准及《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一节工程建设标准 第二节《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一节工程建设标准 一、定义 二、工程建设标准的划分 三、森林防火涉及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主要技术标准 一、定义 建设标准是针对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二、工程建设标准的划分

我国标准的分级: 1.国家标准:是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的标准。 2.行业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3.地方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该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4.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三、森林防火涉及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主要技术标准 1.《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2004; 2.《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22-2009; 3.《森林火情瞭望监测设施建设标准》,建标123-2009; 4.《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4; 5.《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2014; 6.《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2014; 7.《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标准》,2014; 8.《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2008。 第二节《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一、编制背景 二、标准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标准编写的主要依据 四、主要内容 一、编制背景 《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由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于2002年下达的编制任务,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院作为主编单位,按照《关于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暂行办法》的要求,负责标准的编制工作。 编制组在深入调研、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地考察了18个已建项目,并对18个国家级建设项目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按8个专题进行了调研、资料分析,并认真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大纲、初稿、征求意见、送审和报批等多个阶段,最终形成《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省市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 ●项目主管单位:省市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单位:省市林业局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财务负责人: ●项目主管单位:市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编制单位: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项目建设围:市、新罗区、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长汀 县、连城县、漳平市等7个县(市、区),总面积188.4万 hm2。 ●项目建设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1959.0万元,其中防火宣传 设施建设系统投资276.8万元、视频监控及地面巡护系统投 资721.0万元、扑火队伍与装备能力建设系统投资256.2万 元、县物资储备库系统投资296.4万元、防火检查站建设系 统投资161.0万元、防火指挥中心建设系统投资107.6万元、 其它费用76.0万元,基本预备费64.0万元。 ●项目资金来源:中央政府投资1567.2万元,占总投资的80%, 地方配套资金391.8万元,占总投资的20%。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即2009年至2010年,计2年。 2009年,主要进行工程建设准备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和审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单位招投标,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指挥车、宣传车、摩托车等车辆购置、宣传牌制作等。2010年,开

展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火情瞭望监测系统、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和扑火机具等设备采购,以及技术培训等。 1.2 项目建设宗旨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控制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难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森林防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积极开展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重点建设防火宣传建设系统、视频监控及地面巡护系统、扑火队伍与装备建设系统、县物资储备库系统、防火指挥中心建设系统等五大系统,迅速提高森林防火的科技含量与综合控制能力,努力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全面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本区域林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3 报告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有关文件 ⑴《中华人民国森林法》; ⑵《中华人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⑶《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⑷《森林防火条例》; ⑸《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⑺《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 决定》。 1.3.2技术标准、规、规划资料 (1)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 (2)《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湖北省土壤分布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土壤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这8个土类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8.65%。其中水稻土占总耕地面积50.35%,潮土19.03%,黄棕壤占14.54%,其他5个土类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均小于5%。 水稻土是湖北省面积最大,贡献最多的耕作土壤,盛产粮、油,占全省粮食产量70%。潮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产粮、棉、油的土壤,本区域所产棉花占全省棉花产量80%以上。黄棕壤广泛分布于我省的鄂西南山区和鄂北地区,是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茶叶、烟叶等粮经作物的重要产区。 湖北省红壤主要分布于鄂东南海拨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垅岗和鄂西南海拨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该分布区包括咸宁地区和鄂西自治州各县市,以及黄石、鄂州、武昌、汉阳、洪山、圻春、浠水、武穴、黄梅、石首、公安、松滋、枝域等县(市、区)。红壤营养状况是有机质含量较低,严重缺磷、硼,大部分缺氮、钾,局部缺锌、铜、锰、铁。 湖北省黄壤分布于鄂西南(鄂西自治州和宜昌地区)海拔500-1200米的中山区,居基带红壤之上,册地黄棕壤之下。其分面下限阪峰较高,群山较低。主要分面地域表现为“四大块,四河谷”,“四大块”指恩施-建始盆地,来凤盆地、黄陵背斜中心区和枝城、长阳与五渔洋关之间的三角地带。“四河谷”指长江西陵河谷清江河谷鹤嵝水谷和咸丰唐岩河谷。土壤层次分异明显,呈酸性,有机质含

量较高,平均比红壤高22.4%,其它矿质氧分与红壤相近或略丰,富铝化作用、淋溶作用和粘粒淀积现象较为明显。 本省黄棕壤分布于该省各地、市、州,其中,以郧阳、黄冈、宜昌、孝感、襄樊等地的面积较大。多表现较为严重的水土侵蚀,该土壤的农业垦种历史较长,利用方式多种多样,结构面上经常覆有铁、锰胶膜或结核。一般质地粘重,土体紧实。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该土壤的质地较为粘重,整个土体结构紧实,难犁难耙,不易拿墒情。土壤毛管蒸发力强,水分极易散失,天晴易受干旱威胁,有“旱包子”之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的含量及保肥性能尚可。 砂姜黑土集中分布于鄂北岗地,向北与南阳盆地的砂姜黑土连成以体。其土壤理化性状差,粘、板、瘦,易涝怕旱,肥力较低。 棕壤主要分布于鄂西山地,包括鄂西自治州和郧阳地区各县、市和神农架、长阳、五峰、秭归、兴山、保康等县(区);零星分布于鄂东大别山主峰天堂一带。 暗棕壤是本省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分布最高地森林土壤,居棕壤之上,海拔下限为2200-2500米,上限至本省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50.4米。其分布区域包括神农架林区,巴东县北部(神农架南坡)和竹溪县南部(神农架北坡)。气候高寒过湿,土壤有季节性冷层,在寒温森林下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酸性淋溶过程作用明显,腐殖质层及亚表层厚度可达30-40CM,具有暗棕色的心土层,全剖面呈酸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鄂西民居建筑特点 2016-3-1 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技立项

目录 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2) 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 (2) 2.1 天井院 (2) 2.2 庄园 (4) 2.3吊脚楼 (6) 2.4石板屋 (9) 3 鄂西民居建筑元素 (10) 3.1槽门 (10) 3.2檐廊 (12) 3.3 山墙 (14) 3.4 天斗 (15) 4 鄂西民居建筑装饰 (16) 4.1木雕 (16) 4.2石雕石刻 (19) 4.3彩画 (21)

1 鄂西民居建筑风格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位于中国内陆的长江中游地区,承北起南,联系东西,在与周边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形成丰富的文化形态;境内群山连绵,湖泊密布,物产丰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俱存,自然环境变化多样。聚落类型包括血缘型、地缘型、业緣型以及特有的戍防型聚落。 湖北各地区建筑亦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的部分县市,是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分布最密集地区,传统民居以极富特色的木构干阑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除原汁原味的吊脚楼外,也包括一些砖石与木构混合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如利川大水井李氏庄园和咸丰严家祠堂。 鄂西北传统民居集中分布在十堰地区竹山、竹溪、郧县、丹江口一带和襄樊地区南漳、谷城一带。选址多为有山有水的地段,建筑倚仗山体,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常为对称多路多进四合院式,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建筑围合,屋顶连为一体,院落均为天井院。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有翁家庄院、高家花屋、冯氏民居、柯家祠堂等。 2 鄂西民居建筑形式 2.1 天井院 天井院是湖北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组织方式。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门屋、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等要素。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用于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有一个主天井及两个小天井组合而成。 天井本是人们在家中接天连日的地方,但有时雨雪过多,或是烈日当头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避雨和遮阳,当地民居采取了两种比较巧妙的做法:一种是覆顶式天井,即在天井上搭建一个小屋顶,这样既保证了通风换气和采光,同时也可挡雨遮阳,称为“天斗”;另一种是帘幕式天井,在天井两侧的檐下安装两个可灵活转动的卷轴,将竹帘或布幔卷上或放下。能起到很好的遮阴的作用,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雨水溅落到两厢或柱子上,延长其使用寿命。 典型住宅一般采用“三间制”或“五间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三开

第十五章《西南旅游区》相关习题与答案

第十五章《西南旅游区》相关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西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省、()和()共四个省、市,民族构成复杂,除汉族外,还有()、()、()等()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之一。 2.西南旅游区位于我国地势第()和()级阶梯上,自然地理区域可分为()、()、和四川盆地三个地理单元。 3.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东部若干条()走向山脉的总称,它是在()过程中受青藏高原隆起挤压而形成的。 4.云南丽江市境内的(),谷深3000多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峡谷之一,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5.云贵高原由()和()组成。云贵高原气候(),四季如春,空气湿润,多云雾,日照时数相对较少。()是贵州的气候特点,()是云南的气候特点。 6.四川盆地由于其在地质史上是稳定拗陷而形成的湖盆,其中堆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紫色或红色页岩,故有(“”)之称。盆地西部是著名的成都平原,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灌溉着万亩良田,使这里成为沃野千里的(“”)。 7.大西南深居内陆,交通较为闭塞,目前形成以()—成渝——()——贵昆四条铁路组成的环形铁路网为主干线,辅之以公路、民航。 8.西南旅游区是我国()地貌发育最典型,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9. 云南石林风景区内的石林柱高达数十米,造型千姿百态,被誉为“”。 10.______位于云南高原的中部,滇池北岸,为全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春城”之誉。 11.云南的植物种类几乎占全国植物种类的二分之一,被誉为“”。观赏花卉中的()、()、()、()为云南的四大名花。 12.在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流处,有举世闻名的(),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石雕佛像。整个造像占了一座山,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 13.()市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4.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等()景观。 15. 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之说。 16.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因唐宋石刻造像遍布全县41处,故有“”的美誉。其中以()和()最集中、最精美。 17.万盛石林是我国第二大石林(第一是云南石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林。 18.素有“小峨眉”之称的是重庆 ______ 风景区;有“小夔门”之称的是大宁河 ______ 。

鄂东地区干热岩分析_陈金国

第28卷第6期2014年1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 Resources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Vol.28,No.6Dec.,2014 收稿日期:2014-09-02;改回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陈金国(1978-),男,工程师,硕士,地质工程专业,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作。E -mail :27662772@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808178.html, 数字出版网址: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808178.html, /kcms /detail /42.1736.X.20141010.1607.008.html 数字出版日期:2014-10-10 16:07 鄂东地区干热岩分析 陈金国 (湖北省第三探矿工程大队,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得出在鄂东地区地热资源热源主要来自于岩浆余热、放射性物质蜕变和地热增 温,在出露的温泉附近,普遍侵入岩体的分布,特别是在英山罗田一带,温泉集中出露,根据调查,最大地热地温梯度达13.6?/100m ,该地段地温场高和地温梯度异常明显,地温梯度是正常地壳2倍,属地热异常区,深部存在热源,可以认为鄂东地区是在挽近期仍有侵入活动的地带,可能有浅埋的干热岩体。关键词:地热能;干热岩;岩浆岩;地温梯度;地热异常区;地质构造;鄂东地区中图分类号:P314;TK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14)06-0841-06 0引言 地热能由于其清洁可再生性,已经成为世界第3 大可再生能源, 其主要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两种类型。干热岩是一种没有水或蒸汽的热岩体,主要是各 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较常见的岩石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干热岩普遍埋藏于距地表2 6km 的深处,其温度范围很广,在150 400? 之间[1] 。现阶段,干热岩地热资源是专指埋深较浅(2 3km )、温度较高(150?)、有开发经济价值的热岩体,保守估计地壳中干热岩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2]。 判断某地方是否有干热岩存在的潜力,最明显的 标志是看地温梯度是否有异常,或地下一定深处 (2000 5000m )温度是否达到150?以上。鄂东地区是湖北省地热资源的重要成矿区,在全省已发现分布的64处温泉中,鄂东分布有16处(英山和罗田各6处,黄石、大冶、蕲春、武穴各1处)。目前 查明的16处地热资源可开采热量超过16.00?1014 kcal ,相当于标准煤2500万t , 可开采地热流体量超过25000m 3 /d 。其中罗田三里畈温泉是湖北省境内天 然出露温度最高的温泉,最高水温为73?[3-5] ,另外 该地区处于中国第20个国家级重点成矿带武当—桐 柏—大别成矿带内,地处华北和中南两大地块的交接地带,是相对独立的三角形古老变质岩块。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强烈,具有良好的地热成矿地质条件和深部地热找矿前景;广泛的地热资源分布以及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为鄂东干热岩的存在提供了较好的佐证。下面从地质背景条件、地热 资源分布特征等方面,对鄂东地区存在干热岩的可能 性进行初步探讨分析。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地质构造条件 鄂东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的西端,北与 秦岭褶皱系大别复隆相接,南与修水—钱塘缘褶带相 连,西以汉江断坳为界[6]。区内构造复杂,处于隆坳过渡带的构造活动地段,从造山带结构上看,该地区主要 分布在桐柏—大别造山带东大别剪切带内,该区域中生代在陆陆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下,构造活动强烈,以发育北西向、北东向及近南北向断裂为特征;按照其展布方向分别有:①北向或北北西断裂,主要分布在桐柏—大别山一带,一般规模巨大,并经历多期活动,新生代以来仍然继续活动;②北北东向断裂,以浠水断裂—麻团断裂一带最为发育,挽近期活动性较强;③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三里畈—但店断裂一带,规模巨大,挽近期活动性强;④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天堂寨断裂以东一带,断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在鄂东一带,作为大别山断块的一部分,不仅经历了前寒武纪的剧烈变动,而且在中生代时曾剧烈“活化”,新生代以来继续活动,北北东、北东向构造叠加于古老的北西向构造之上,岩浆活动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而普遍,断裂密集 [7] ,从而导致了该区域地壳中的热 流密度和地温梯度普遍高于省内其他前寒武纪变质岩 区,在该区块内,地热资源蕴藏丰富,从而说明了深部存在热源的可能性。1.2地层岩性 鄂东地区地层按照其特征可以耿集—泉水河断裂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及等级划分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及等级划分 一、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三级,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森林火险等级为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防御指引: (1)有关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2)加强巡山护林和野外用火的监管工作; (3)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工作; (4)进入林区,注意防火;在林内或林缘用火要做好防范措施,勿留火种、乱丢烟头。 2、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森林火险等级为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 防御指引:

(1)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2)加大巡山护林力度,严格管制野外火源; (3)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进入防火临战状态; (4)在重点火险区要设卡布点,禁止带火种进山; (5)在林内或林缘禁止户外用火。 3、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森林火险等级为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 防御指引: (1)加强值班调度,密切注意林火信息动态; (2)进入紧急防火状态,森林消防队伍要严阵以待; (3)发布戒严通告,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4)组织镇、村干部和护林员、森林公安加强巡山护林,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设卡布点,严禁带火种进山,及时消除林火隐患; (5)发生森林火灾时要及时、科学、安全扑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火险等级的划分 森林火险等级是指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或可能性大小。它是根据气温、湿度、降水量、可燃物含水率和连续干旱的程度等确定的。目前,国家防火办和国家气象局规定,森林火险用五级制表示: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第28卷 第1期 中 国 岩 溶 V o l .28 N o .1 2009年3月 CA R SOLO G I CA S I N I CA M ar .2009 文章编号:1001-4810(2009)01-0001-06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 发育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Ξ 周宁,刘波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荆州434100) 摘 要: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表层岩溶带发育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收集“沪蓉西”高速公路勘察资料,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的方法,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部位及深部岩溶水补径排区的发育强度及其变化规律。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的空间发育强度,首次定量界定了该区表层岩溶带的最大发育深度为56.54m ,最浅为4.5m ,阐明了表层岩溶带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由弱到强的总体变化规律。关键词: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发育深度;变化规律;鄂西南岩溶地区中图分类号:P 642.25 文献标识码:A 0 前 言 表层岩溶带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学者于20世纪 70年代初期通过建立野外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发现并提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袁道先院士首先将这一概念引入并推广于我国[1]。国内近20年来对表层岩溶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调蓄功能、结构特点、动态变化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和动力系统特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脆弱性等方面[2~15],对其发育强度的阐述较少,有关鄂西南岩溶地区的则更少。因表层岩溶带与人类的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对其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于岩溶山区的环境保护、岩溶研究、国土开发、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鄂西南岩溶地质概况[16] 鄂西南十县(市)位于东经108°27′00″~111°30′ 00″与北纬29°6′50″~31°1′30″之间,西接重庆南连湖南,国土面积约3.13×104km 2,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湿 润气候区。区内以清江河谷为中心向两岸山顶多年平均气温由16℃递减到8℃、多年平均日照由1160小时递增到1880小时、多年平均值降雨量由1100mm 递 增到1800mm ,并形成了绿葱坡(1825mm )和鹤峰(1701mm )两个强降雨中心。以清江、郁江、唐岩河、 酉水、 水三级流域构成的树枝状水系受新构造运动地壳上升的影响,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极为强烈,河谷横断面多呈“V ” 型峡谷,河水暴涨暴落。本区地层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和石炭系上统外,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1),其中碳酸盐岩面积达2.1×104km 2,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O )、 中下石炭统(C 1+2)、二叠系(P )、中下三叠统(T 1+2)构成。构造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的八面山台褶带,北接鄂中褶断区,西邻四川台拗,东延伏没于江汉断陷之下。区内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大体以长阳县榔坪至五峰县采花一线为界,构造线在西部受八面山弧形构造控制以NN E —N E 向展布为特征;在东部受E W 向构造控制以N EE —E W 向延伸为特点。 Ξ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湖北省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编号:200410400011)及湖北省地国土资源厅科研项目“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带岩溶水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06AA 301B 42—3) 第一作者简介:周宁(1963-),男,高级工程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E 2m ail :liubo 7906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3808178.html, 。收稿日期:2008-05-13

第十章 旅游区划

幻灯片1 第十章旅游区划 幻灯片2 本章主要内容 ●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幻灯片3 第一节旅游区划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一、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幻灯片4 ●一般而言,旅游区具有下列特性: ●系统性:旅游区具有一配套的社会功能,其中首要的是恢复和增强旅游者的健康、能 力、体力与精力,满足其精神与物质需要。 ●地域性:旅游区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载体。 ●层次性:旅游区有不同功能类型和等级层次。 ●优化性:指组织建立旅游区以及旅游区的经营管理都达到最佳程度,最大限度发挥旅 游区的功能。 幻灯片5 二、旅游区划的类型 ●旅游资源区划 ●旅游气候区划 ●旅游者产出区划 ●旅游感应区划 ●功能区划 ●现状旅游区划和远景旅游区划 ●综合区划 幻灯片6 三、旅游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旅游区划应达到如下目的: ●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幻灯片7 四、旅游区划的原则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完整性原则。 ●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 ●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幻灯片8 五、中国旅游区划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一些学者为了教学的需要,或从科研的角 度,依不同的目的,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区划方案。 幻灯片9 第二节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一、区划原则,5个:综合性原则、发生原则、区域完整性原则、多层次原则和实用性 原则。 ●二、区划方法 ●三、区划指标,一级区划指标两个:区域地质、地貌和气候;区域旅游资源宏观特征 的差异。 幻灯片10 第三节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一、区划原则和方法 ●濮静娟、朱晔应用特吉旺以气温为主导因素来考虑的舒适度和风效指数的概念, 对中国大陆地区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分别得出各地多年月平均值的舒适度和风效指数,由其时空分布分析归纳出各地最佳旅游月份和适宜旅游季节,进而进行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幻灯片11 二、区划指标 ●大区指标:取舒适度适宜旅游的季节分区和风效指数适宜旅游季节分区的地域上共有 的界限,将中国大陆地区分成三个大区。 ●气候区指标:舒适度为-1(凉)、0(舒适)、+1(暖)的月份作气候区的指标,将中 国大陆分为18个气候区。 ●气候亚区指标:风效指数为-b(舒适风)的月份和为n(闷热有不明显的风)的月份 作为气候亚区的指标,将中国大陆分为22个气候亚区。 幻灯片12 第四节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一、区划原则和方法 ●郭来喜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分为三个层次:旅游带、旅游省和旅游区。 ●旅游带是一级旅游区,跨省、市、自治区。 ●旅游省是二级旅游区,以省级行政区为主。 ●旅游区是第三级旅游地域组织,可以是一个大城市,也可以是几个旅游城市组成。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全解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 (简写本)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 2004年12月

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周坚卫副省长 副组长:夏贤忍省政府副秘书长 杨家志省环保局长 成员:熊茂浩省计委副主任 周顺民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感山省水利厅副厅长 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 詹世良省建设厅副厅长 林志慧省交通厅副厅长 阎新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天汉省旅游局副局长 张和坤省林业局副局长 刘晓鸣省环保局副局长 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晓鸣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自然处 处长:李炜

技术承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技术负责人:方芳沈渭寿 技术组成员:望志方燕守广张彗

说明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及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湖北省环保局在全省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并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编。同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环保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等8个部门召开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部门论证会,会后依据各部门意见进行了详细修改,于2005年编制完成《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批稿)》。此后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修改和审定,完成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全部修编工作。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系统研究区域生态因子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系统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确保生态功能发挥的稳定性、生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生物资源保护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西南旅游区

项目八 奇山异水、民族风情---- 西南旅游区 知识目标:⑴了解西南旅游区的概况 ⑵熟悉西南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⑶掌握西南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 ⑷掌握西南旅游区各省会城市概况及主要游览地景观特色能力目标:⑴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布,进行旅游线路设计 ⑵能熟练地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导游讲解 ⑶熟练的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一 区域概况(旅游地理环境) 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水系密布,岩溶地貌发育 1、横断山脉区:山高谷深的峡谷区,虎跳峡(是世界最雄伟的峡谷之一)。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 2、云贵高原:由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组成, 云南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构造运动,断裂下陷,形成盆地和断层湖,如抚仙湖、滇 池、洱海(南北是温泉集中区),滇东岩溶地貌发育,如石林景观 贵州高原:地势向北、东、南倾斜,岩溶地貌发育,高原边缘坡度大,形成急流或跌水,如 黄果树瀑布 3、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盆地内部北高南低。有“红色盆 地”之称。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都江 堰使这里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长江穿越巫山,形成长江三峡 4、广西丘陵盆地:岩溶地貌发育 二、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1、横断山脉区:气候受地形影响,垂直变化明显 2、云贵高原: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贵州“天无三日晴”,云南北部“一雨便成冬” 3、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4、广西丘陵盆地: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三、奇花异草遍布,珍禽异兽繁多 植物宝库,天然动物王国

四、边贸日益繁荣 边境旅游 五、交通条件改善 南广高铁、沪昆高铁、成渝高铁、贵广高铁 活动二 旅游资源特征 一、岩溶地貌奇观荟萃 1、是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2、云南石林被誉为“造型地貌博物馆” 3、本区溶洞分布广泛,堪称“溶洞博物馆” 4、广西桂林山水奇秀甲天下 5、重庆武隆以立体喀斯特著称 6、四川九寨沟、黄龙以岩溶堆积地貌闻名于世 二、峡谷风光雄、险、奇、幽 1、本区具有落差大、水流急、峡谷深的特点,著名峡谷长江三峡、虎跳峡 三、自然保护区景观众多 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1、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2、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有“童话世界”之称 3、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世界著名孑遗动物、中国国宝大熊猫集中栖息地 4、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第三纪孑遗植物银杉为主 王朗自然保护区:保护第三纪孑遗植物银杉为主 四、天然的动植物园 1、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 2、云南四大名花:山茶、杜鹃、玉兰、报春 3、云南药用植物种类之多,居全区之首 五、以宗教文化为主的名山、古迹众多 1、四川峨眉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2、乐山大佛 3、重庆大足石刻 4、四川青城山: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六、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

西南旅游区

题目:中国旅游资源区划分为7个区,你最喜欢哪一个?试从该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等方面加以论述。 西南旅游区 在我国自然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而在旅游资源上划分,我国西南旅游分区涵盖了广西、云南、贵州、桂林等旅游亚区。 在地理环境方面: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东面是华南区,北面是华中区,西部接青藏区和缅甸,南临北部湾和越南、老挝等国。地跨滇西与滇南山地、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三大地貌单元,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异不明显,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猿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本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陆路通道,我国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过该地区运往印度、缅甸等国,被誉为“西南丝路”。本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 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本区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山川秀美,气候宜人;以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丽江为主体的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还是以成都、峨眉、大足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旅游,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 下面我将分析本区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相应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一.岩溶景观分布广泛 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孤峰、石林、峰林、峰丛、天生桥、溶洞、岩洞瀑布等无所不有,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也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大致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 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了世界自然遗产。 云南石林 千百座拔地而起的石峰、石竹、石笋等,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泸部西阿庐古洞 位于红河州泸西县境内, 距路南石林以东170余公里处, 因曾是云南古部落阿庐部的穴居点而得名,是一组面积1.6平方公里的喀斯特溶洞群。 普者黑 位于文山州丘北县,有大小湖泊60余个,240余个溶洞。高达150-210米的孤峰280余座,石峰平地崛起,峰峰相对,全身披绿,百态千姿,或如蛤蟆、青狮,或似情人相对倾心。荔波 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地处黔南边陲,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峰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奇特景观。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为一体,具有奇、险、静、幽的特点,是贵州景区特点的高度浓缩。

森林火险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热成像森林火险区林火视频监控系统 设计方案介绍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软硬件结合的灾害防治保障技术系统。系统具备智能监测、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指挥、应急联动与灾后评估等功能。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监控基站与监控中心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系统应能通过视频监控技术与热成像技术进行智能识别、告警与定位,为林火的预警、接警提供快速准确实时的依据。 本系统从管理方法、人机界面到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全面提高森林防火机制和手段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具体如下:1)管理方法:系统拟实现的预测、规划、优化、决策等功能,都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仿真平台上完成。 2)人机界面:系统应建立多种智能导航界面,为管理人员和计算机通信提供友好直观的接口。 3)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GIS)台:除完成基础的和常规的地理信息

采集、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处理与分析、信息显示和输出等任务外,还应为各应用子系统提供模型接口和数据接口,并能够完成以下特殊功能:进行三维分析,生成和显示火险区地面的3D图,计算瞭望台监测覆盖区等;提高监控范围内森林防扑火行动的整体协调性、联动机制和反应速度。 通过前端基站,指挥中心与现场随时可双向传输调用森林火灾实时音视频资料及GIS地图实时火点定位,掌握各地防火设施及扑救力量部署情况,满足调度需求。具备对火源、热源的全天候自动探测、自动识别和自动报警功能,实现早发现、早扑救、早扑灭的管理目标。确定精确位置,达到工程设计实施方案标准。 前端监控视均通过光纤或者无线通讯方式传输到后端指挥中心。

湖北的自然地理.(精选)

湖北的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湖北省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地貌类型多样,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以及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21.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最高处为神农架神农顶(海拔3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地势由北向南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强烈,相对高度一般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海拔高度一般700~1000米,最高处为五峰境内狮子垴(海拔2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

赣边境的幕阜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最高处为九宫山老鸦尖(海拔1656米)。 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及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大部分海拔20-100米。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鄂东沿江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因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较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因而呈现狭窄收缩之势,远不及江汉平原坦荡宽阔。 河流湖泊 中国“江、淮、河、汉”四大水系,湖北独占两条。长江自恩施巴东进入湖北境内千回百转,流贯省内26个县市,湖北省境内流长1061千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穿越秦巴山地进入鄂西,经十堰、襄阳、宜城、钟祥、仙桃等地,在武汉市汇入长江,湖北省境内流长928千米,被称为“湖北的多瑙河”。清江发源于恩施利川齐岳山,自西向东横贯恩施州,至宜都汇入长江,省境内流长425千米,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据统计,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及等级划分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及等 级划分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及等级划分 一、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三级,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森林火险等级为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防御指引: (1)有关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2)加强巡山护林和野外用火的监管工作; (3)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工作; (4)进入林区,注意防火;在林内或林缘用火要做好防范措施,勿留火种、乱丢烟头。 2、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森林火险等级为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 防御指引: (1)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2)加大巡山护林力度,严格管制野外火源; (3)做好扑火救灾充分准备,进入防火临战状态; (4)在重点火险区要设卡布点,禁止带火种进山; (5)在林内或林缘禁止户外用火。

3、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森林火险等级为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 防御指引: (1)加强值班调度,密切注意林火信息动态; (2)进入紧急防火状态,森林消防队伍要严阵以待; (3)发布戒严通告,严禁一切野外用火; (4)组织镇、村干部和护林员、森林公安加强巡山护林,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在进入林区的主要路口设卡布点,严禁带火种进山,及时消除林火隐患; (5)发生森林火灾时要及时、科学、安全扑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火险等级的划分 森林火险等级是指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或可能性大小。它是根据气温、湿度、降水量、可燃物含水率和连续干旱的程度等确定的。目前,国家防火办和国家气象局规定,森林火险用五级制表示: 1级:为低火险级或无火险级,表示不燃,即不易发生火灾。 2级:为较低火险级或弱火险级,表示难燃,即一般难以发生火灾。要注意林区野外用火安全。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_整合资源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 议_整合资源 论文导读::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意义。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统筹湖北区域发展,整合资源 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意义 1、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 鄂西地区在湖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个市州(区)的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多样,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态资源优势。鄂西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接合部的生态走廊,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其森林面积占全省的54%。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鄂西集中了湖北四大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荆襄地区是楚文化发祥地,楚风楚韵源远流长;鄂西地区的襄樊古隆中、襄阳古城、当阳关陵古庙、荆州古城集中体现了三国文化;《后汉书》记载的巴人发源地在清江流域,巴土文化独具魅力;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代表着道教文化的神韵。三是工程建设奇观资源。包括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大气磅礴,蔚为壮观。四是地域民俗资源优势。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曲“龙船调”唱响世界,成为全球25首著名民歌之一。五是区位优势。该地区毗邻我国西部,是入川陕湘渝的重

要通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论文范文,与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声气相通。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切合鄂西地区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2、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湖北的对外开放 鄂西处于内陆腹地,具有相对封闭性。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制约与对外开放不够。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有利于扩大该地区的对外开放。一是有利于促进鄂西地区的思想解放和体制创新。旅游产业是开放型产业,对促进一个地区的开放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通过国际国内人员的交往交流,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二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鄂西8个市州(区)整合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壁垒,开放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促进鄂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有利于整体推进湖北的大开放和大开发。旅游经济被称作“注意力经济”,客观上能够增强外界的注意力、吸引力,它在聚集信息、资源、人气和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区域影响、提升发展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捷径和纽带。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有利于整体推进湖北的大开放和大开发。 3、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统筹湖北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