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第26卷第4期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6No.42014年8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Aug.2014

doi :10.3979/j.issn.1673-825X.2014.04.001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收稿日期:2014-04-17修订日期:2014-06-17通讯作者:张治中zhangzz@cqupt.edu.cn 基金项目:国家“863”

计划5G 移动通信系统总体技术研究(2014AA01A70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3001021,2012ZX03005008);重庆高校创新团队(2013)Foundation Items :The National “863”Program Study on the General Technology of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2014AA01A706);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2ZX03001021,2012ZX03005008);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Innovation Team (2013)

莉,张治中,

程方,胡昊南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网测试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0065)

要: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导致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 )在容量、速率、频谱等方面已经

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基于此,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 )应运而生。在回顾移动通信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网络部署场景、接入网、核心网三大块,总结出一种5G 的网络架构,该架构具有大容量、高速率、低时

延的特点。基于此架构,描述了5G 的四大潜在关键技术:超密集异构部署、D2D (device-to-device )通信、大规模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绿色通信,同时叙述了未来研究存在的挑战。

关键词:5G ;网络架构;异构性;超密集;绿色通信中图分类号:TN91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5X (2014)04-0427-07Cellular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YU Li ,ZHANG Zhizhong ,CHENG Fang ,HU Haona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est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P.R.China )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data traffic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s lead to the fact that the 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4G )cannot meet the demand in terms of capacity ,speed ,and the spectrum.Thereby 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5G )comes into being.Based on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article ,a type of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summarized from network deploy-ment scenarios ,access network ,core network ,which has a large capacity ,high-speed ,low-latency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rchitecture ,four potential key technologies are described ,Super dense heterogeneous deployment ,D2D telecommu-nication ,Massive MIMO and Green communications ,meanwhile the future research challenges are also presented.Key words :5G ;network architecture ;heterogeneity ;super dense ;green communications

0引言

随着人们对信息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通信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信息通信将成为维持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信息大动脉。移动通信凭借其应用之广和接入之便,其应用将不再局限于人与人的沟通,可能是人与物的沟通,甚至是物与物的通信。人们对通信网络各方面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将对5G (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在频率、技术和运营

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未来5G 的发展成为业界研

究的热点。各种新的应用场景,新的业务类型,新的终端设备,使5G 市场的发展充满了未知因素,因此需要我们开展研究,明确5G 的业务和关键技术指标,为5G 技术发展和系统设计指引方向。

15G 概述

5G 网络有五大应用场景:超高速场景;支持大规模人群;随时随地最佳体验;超可靠的实时连接;无处不在的物物通信。

5G 网络需要达到五大性能目标:传输速率可达10GB /s ;频谱效率提高10倍;业务时延小于5ms ;网络容量提升1000倍;能量效率提升10倍。5G 不再仅仅是速率的提升,而是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经济合算的资源配置和应用配置,并实现智能化增强,业界已经确定了一些具体的技术

走向。图1简要概述了5G 网络的主要走向[1]

图1未来5G 网络的总体趋势

Fig.1Overall trend in the future 5G network

1)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 ,RAT )的演进(2G →3G →4G →5G )。3G 和4G 技术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2]标准化组织研究的重点。同

时,

IEEE 标准化组织[3]引入各种其他无线局/城/个域宽带系统。这些RAT 的演变,是从频分/时分和宽带码分多址变化为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演进到5G 时,可能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技术。这个方向主要是改善资源的利用率。

2)蜂窝覆盖范围逐渐减小。随着Femto ,Pico 和Micro 等小蜂窝技术的演进,蜂窝覆盖范围的缩小已经是未来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在高度商业化地区。然而小蜂窝的随机部署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小蜂窝的密集分布甚至超密集分布,以

提高接入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4]

。由此推断,

5G 必然是一个超密集网络。

3)异构性[5](5G 特性之一)。混合协同使用不同覆盖范围的蜂窝和不同技术特征的接入点(例如WiFi 等),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户和数据业务对无线数据速率日益增长的需求。

4)智能化。智能化的引入,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前

提下,能够为异构网络的部署提供节省能源[6]

和成本

的解决方案。此方向还提出了自组织网络(self-or-ganized network ,SON )、软件定义化网络(software de-

fined networking ,SDN )、软件定义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 ,SDR),云接入等新的概念。

25G 网络架构

国内外学者提出:5G 的定义是现有RAT 的演

进加上补充性的新技术。

虽然对5G 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成果

不容小视。文献[

7]提出一种新型异构的LTE -B 网络架构,为了提升LTE 容量,部署了虚拟小区(phantom cells ),另外把用户平面(U-plane )和控制平面(C-plane )分离;文献[8]提出一种室内室外场景区分对待的架构,室内用户只需与室外蜂窝的室内AP 通信(如毫米波通信),可以减少穿透损耗;文

献[9]指出,为了支持小蜂窝和毫米波结合,利用光纤回程提供高速无线接入。

根据上述研究,总结出一种5G 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该架构可分为三大模块:网络部署场景、接入网和核心网。

场景部署时,把室内和室外场景区分对待。1)室外借助分布式天线(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DAS )和大规模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配备基站,天线元件分散放置在小区,且通过光纤与基站连接。移动事物(如终端)部署Mo-bile Femtocell ,可以动态地改变其到运营商核心网络的连接。同时,部署虚拟蜂窝作为宏蜂窝的补充,提升了室外覆盖率。

2)室内用户只需要与安装在室外建筑的大型天线阵列的室内AP 进行通信,这样就可以利用多种适用于短距离通信的技术实现高速率传输,比如60GHz 毫米波通信,可以解决频谱稀缺问题。

接入网设计时有4个特点。

1)异构多接入技术的融合:包括GSM ,UMTS ,LTE ,WiFi 等,用一个单一无线控制器(single radio controller ,SRC )进行操作。对SRC 有3点要求:①增强现有接口;②SRC 向后兼容;③SRC 不会影响

传统的eNB ,

NB ,BTS ,WiFi AP 的空中接口。这样,可以达到提升无线资源利用率,保证统一的QoE (quality of experience )接入网络,简化Inter-RAT 程序和网络管理等效果。

2)基站资源的虚拟化,资源分配集中控制:在集中式基站部署上,基带处理单元(base band unit ,BBU )的基带处理逐渐由SDR实现,在原有C-RAN [11]上演进到基于实时云架构的虚拟化基站,实现频谱资源的动态调度。通过基带池中BBU 与配

置的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head ,

RRH )协作工作,可以实现统一平台上的多种无线网络功能。

·824·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

3)内容边缘缓存和投递:将内容存储和分发能

力下沉到接入网,基于对用户的感知[12]

,按需推送

内容,提升用户业务体验。

4)传输路径优化,数据平面扁平化

图25G 网络架构

Fig.25G network architecture

核心网主要是由SDN 、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 )技术驱动网络变革,同样具有四大特点:

1)控制与转发分离:SDN [13]是一个新兴的网络体系结构,在控制平面中,集中式网络控制器负责把网络分离后的数据转发平面上的流量分配给网络元件,实现拓扑感知、路由决策和协议等功能。

2)物理硬件与逻辑分离:NFV [14]作为SDN 的补充性技术,是一种新的建立端到端网络基础设施的方式。利用IT 虚拟化技术,将核心网设备迁移到高性能服务器,将核心网网元功能从专用硬件移植到通用虚拟机平台。简化了硬件平台的设计,使组网灵活并降低了组网成本。

3)对业务的感知,支持动态的数据传输策略。4)数据平面扁平化。

3

5G 关键技术

3.1

超密集异构网络部署

为应对未来持续增长的数据业务需求,

密集异构网络部署将会成为当前无线通信发展所面临挑战

的一种解决方案[15]

。例如,能够解决5G 中提出的

无线数据速率提高1000倍的问题[16]

,提高空间谱

利用率及增强室内覆盖等问题[17]

未来5G 网络的架构将从传统的移动蜂窝方式转向分布式的、异构的新型通信方式,网络种类繁

多。密集组网下的LTE-B 异构网络部署场景如图3所示,小区的部署更加密集,单个小区的覆盖范围大

大缩小。如图3中,将Macro 作为网络的基石,Pico-cell ,Femtocell 和Relay 等低功率基站则用来消除只有Macrocell 时的覆盖盲区,能有效分担宏蜂窝的负担,提供低时延、高可靠的用户体验。然而,此种架构会引发严重的干扰问题。产生干扰的原因有用户自定义部署,封闭的接入方式,不同设备发送功率的差异等。

层内层间干扰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干扰管理和干扰协调抑制。3GPP 提出了ICIC (intercell inference coordination )标准,从功率控制、时域和频域3个层面来减轻密集网络带来的干扰。

文献[18-20]提出基于网络监听的功率控制技术,虽

简单容易实现,但是有很多参数难以确定,无法保证优良的性能指标;为了有效控制小蜂窝之间的下行干扰,东南大学特别针对密集部署的小蜂窝覆盖网络,提出一种基于两级分组结合功率控制和协作联合传输的干扰控制方法来提升网络整体性能;文献

·

924·第4期余莉,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21]提出了基于ABS (almost blank subframe )的异构网络下行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方案,在吞吐量方面比功率控制技术有明显提高,但是小区的频繁切换和跟踪区域不断更新,对MUE (macro user equipment ),HUE (home user equipment )数据传输的连续性提出了挑战;为了使网络速率达到最大化,文

献[22]利用电波传播中的路径损耗特性,提出了异构网络中多用户共享幅度空间及主动式干扰消除方

法;基于智能天线的干扰消除有文献[23]提出的基

于3D 波束形成天线的联合处理协同多点传输(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 transmission /reception ,CoMP )方法,解决了Intercell 干扰问题,提高了边缘小区UE (user equipment )的性能,同时不需要任何的信令开销,但是必须在基站中配置这种新型天线;

文献[24]研究了节能的预编码器,构建原始约束集的凸子集和一个准凹下界的能量效率来解决非凸优化问题,提出能量高效的小区间协作波束成形迭代算法;基于干扰对齐(interference alignment ,IA )的

干扰消除,文献[25]提出分层IA 干扰消除方法,设

计发送波束形成矩阵来解决Macrocell 与smallcell 之间的干扰,但是这种方法涉及到复杂的计算,提高了HeNB 的硬件成本,而且严格要求MeNB 和HeNB 时间同步

图3

密集组网下的LTE -B 异构部署场景Fig.3LTE-B heterogeneous network scenarios under the dense network

上述方法都是利用两小区协作来解决干扰问题。但是未来5G 网络,多网并存,可能存在多小区协作。而且,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可能没有足够多的频段可以进行分配,所以未来提出的干扰消除方法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资源效率。5G 网络中拟研究的内容有:

1)密集多小区场景时基于干扰协调的干扰消除方法。

2)密集多小区场景时能量与频谱高效协作的波束成形方法。

通过超密集异构部署提升容量,是目前最直观的方法,也是国内外各研究组织重点研究对象。

3.2

D2D 通信

目前,社交网络、本地广告等应用的流行使得人们对近距离数据通信的需求逐渐增加。然而,目前的蜂窝系统存在覆盖、容量和功耗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近距离本地通信业务中),并且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难以完全满足不同业务在实时性和可靠

性方面的独特需求。因此,在5G 中研究D2D [26]

(device to device )通信很有必要。D2D 通信作为5G 关键技术之一,对蜂窝通信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撑和补充作用,能够实现大幅度的无线数据流量增长、降低功耗、增强实时性和可靠性。

D2D 通信是一种短距离通信,能够实现数据在终端间的直接传输。蜂窝网中的D2D 通信示意如图4所示

图4蜂窝网中的D2D 通信

Fig.4D2D communication in the cellular network

D2D 的通信特点在节省资源、减小干扰、

提升传输效率、降低传输成本等方面有巨大优势。D2D

通信已经在LTE-A 的R12版本中获得正式立项,3GPP 计划在R13版本(2015年结束)之前完成

D2D 在一些典型场景下的标准化工作。国内企业

也比较关注D2D 。早在2004年左右,

Philips 公司基于TD-SCDMA 系统,讨论了蜂窝控制下的P2P 技术,这是最接近于D2D 的通信方式,但只适用于TD-SCDMA 系统。2008年8月召开的3GPP 会议上,

Motorola 公司提出并讨论了D2D 通信技术。华为、NOKIA 等公司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此项技术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技术文献和专利。

3GPP 拟定的D2D 技术白皮书对D2D 的通信控制、干扰协调、资源分配、功率控制等一些关键技术有比较深入地研究。当前业界对于D2D 通信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2D 发送功率控制以及资源

分配等方面。文献[27-31]对D2D 技术的研究,重

点集中在移动网络和D2D 混合通信系统中资源分配和干扰协调问题上。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D2D 对”和一个网络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方式,另一些

·034·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6卷

提出了有效的干扰抑制算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分配和干扰协调问题,但是现有基站协作方法所存在的开销大、实现困难等问题尚有待解决;文献[32]提出了2种有效的干扰协调机制:一种是通过干扰跟踪方式控制网络用户对D2D的干扰,另一种是通过可容忍的干扰广播方式控制D2D对网络用户的干扰;文献[33]中利用多天线技术来有效控制干扰,提出在基站侧采用迫零算法,这样可以完全消除基站对D2D的干扰;同济大学针对LTE系统引入D2D通信技术后对所面临的资源分配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利用粒子群优化理论对该系统下的模式选择与资源分配进行联合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算法和理论分析可参考文献[34-35]。上述方法虽然能够解决现有蜂窝网中D2D通信问题,但5G中仍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1)D2D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问题:何时启用D2D通信模式,D2D通信如何与蜂窝通信共享资源,是采用正交的方式,还是复用的方式,是复用系统的上行还是下行资源,这些问题都增加了D2D辅助通信系统资源调度的复杂性和对用户的干扰,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所以研究基于D2D通信的资源分配优化调度算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实时性和可靠性问题:在未来5G网络中,通信时延和可靠性将是评价通信性能好坏的指标之一。在D2D通信过程中,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和服务类型满足设备之间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是D2D 技术中的研究内容之一。

3)干扰抑制问题:为了解决多小区D2D通信的干扰抑制问题,在合理分配资源前需要对全局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有准确的了解。目前的基站协作技术虽然可以实现这个功能,但是还存在着精确度与能耗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找到一个既能适用于支持D2D多小区通信资源分配,又可以达到节省能耗的基站协作技术方案。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支持D2D通信技术,达到绿色通信的目的将会是未来研究的技术难点。3.3大规模MIMO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系统,即发送端和接收端均放置多个天线,形成MIMO通信链路。通过添加多个天线,可以为无线信道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以容纳更多的信息数据。MIMO可以在不增加带宽或总发送功率耗损的情况下大幅增加系统的吞吐量及传送距离,使得此技术近几年颇受瞩目。

目前的IMT-Advanced标准采用了基于多天线的MIMO传输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空间信息大幅提高了频谱效率。现有4G网络的8端口多用户MIMO不能满足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数量级提升需求,而大规模MIMO系统可以显著提高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36]。大规模MIMO技术是MIMO技术的扩展和延伸,其基本特征是在基站侧配置大规模的天线阵列(从几十至几千),其中基站天线的数量比每个信令资源的设备数量大得多[37],利用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SDMA)原理,同时服务多个用户。此外,大规模MIMO系统中,使用简单的线性预编码和检测方法,噪声和快速衰落对系统的影响将逐渐消失,因此小区内干扰也得到了降低。通过在大规模MIMO系统中适当地使用多用户MIMO,避免了复杂的调度算法[38],也简化了MAC层设计。如果适当增加反馈比特,系统容量会显著提升[39]。这些优势使得大规模MIMO系统成为5G的一大潜在关键技术。

在Henderson-Clark框架背景下,大规模MIMO 在未来5G中具有颠覆性的潜力[40],它有以下特点。

1)在节点方面,它是一项可扩展技术。4G在许多方面不可扩展,因为方位定向天线的空间有限,并且传播时角度扩散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天线数量与设备数量必须相匹配。然而,通过上行导频采用时分双工进行信道估计,大规模MIMO中基站天线数量没有限制。

2)能促使新的部署和架构产生。尽管人们可以设想直接用低增益谐振天线阵列替代宏基站,但是其他部署也是有可能的,如在农村地区的水箱表面或摩天大楼的外墙部署共形天线阵列。

大规模MIMO虽然潜力巨大,但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信道估计是关键,是局限性的主要来源。用户运动使相干间隔有限,在此期间必须获得利用信道的条件,因此分配给设备的正交导频序列的数量有限。而且,导频序列的复用会造成导频污染和相干干扰,并随着天线数目的增加而加重。从实现的角度来看,大规模MIMO可以通过每个低成本、低功耗天线模块的半自治功能实现,但仍需相当大的努力,以证明该解决方案的成本效益。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5G采用大规模MIMO对目前系统的设计是一个重大的飞跃。此方向的支持者会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论、模拟及测试等研究方法来展示实际的性能改进,证实未来5G中大规模MIMO应用的必要性。

3.4绿色通信

智能化的引入,能够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为异构网络的部署提供节能的解决方案。统计结果表明,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占全球能源消耗的10%,而在无线网络中,基站的能源消耗占网络全部

·

134

·

第4期余莉,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能耗的50%以上,因此绿色通信必定是5G的研究方向[41],也是重中之重。

要实现绿色通信,首先要降低单个基站的能耗;其次,要从网络调度入手,使网络可以根据服务区内用户业务量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资源调度及功率控制;再者,就是要优化网络部署及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国内外针对绿色通信有一些解决办法。文献[42]研究了MIMO-OFDMA系统中高能效的空时资源配置;文献[43]针对时延敏感和不敏感混合业务提出了基于CoMP的高能效-谱效基站协作休眠和空时资源分配,并利用层次迭代算法解决了优化问题;文献[44]针对波分复用光网络的节能需求,研究绿色网络解决方案,提出绿色共享通路保护算法;文献[45]提出回程的概念。随着异构网络的部署,回程的功耗可能成为未来5G绿色无线接入网的一大瓶颈。

上述简要地叙述了一些节能方案。但是,要实现绿色通信,高能效传输机制的实现是关键,需要更新各类网络节点及其组成部件、外围设备,这是一大应用难点。高能效传输机制虽然已经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因此,在5G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以下2个问题。

1)网络能量高效的传输机制。

2)以业务为中心的网络资源动态分配。

4结束语

本文系统研究了5G的网络架构,并基于此架构探讨了四大研究方向,此研究方向被国内外大多数权威性组织认为是未来5G的关键技术。接着,简要描述了四大关键技术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未来存在的挑战,具体研究有待后续加强。5G的研究和发展对提高我国在信息领域的国际地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EMESTICHAS P,GEORGAKOPOULOS A,KARVOU-NAS D,et al.5G on the Horizon:Key Challenges for the

Radio-Access Network[J].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2013,8(3):47-53.

[2]Third(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EB/ OL].(2013-05-20)[2014-02-21].http://www.3gpp.org.[3]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standards[EB/OL].(2013-05-21)[2014-02-23].

http://www.ieee802.org.

[4]NAKAMURA T,NAGATA S,TANG Hai,et al.Trends in Small Cell Enhancements in LTE Advanced[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3,51(2):98-105.

[5]3GPPRelease12.Tech.Rep.32.835,Study of heteroge-neous networks management[S].[s.l.]:3GPP,2013.[6]OLSSON M,CAVDARC,FRENGERP,et al.5GrEEn: Towards Green5G mobile networks[C]//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WiMob),2013IEEE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yon:IEEE Press,2013:212-216.

[7]ISHII H,KISHIYAMA Y,TAKAHASHI H.A novel ar-chitecture for LTE-B:C-plane/U-plane split and Phantom

Cell concept[C]//IEEE Globecom'12Workshop.Ana-

heim,CA:IEEE,2012:624-630

[8]WANG Cheng-xiang,HAIDERF,GAO Xiqi,et al.Cel-lular architecture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4,52(2):122-130.

[9]CHANG Gee-Kung,LIU Cheng.1–100GHz microwave photonics link technologies for next-generation WiFi and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C]//International Topical

Meeting on Microwave Photonics.Alexandria,VA:IEEE

Press,2013:5-8.

[10]HAIDERF,WANG Haiming,HAAS H,et al.Spectral Efficiency Analysis of Mobile Femtocell Based Cellular

Systems[C]//IEEE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Jinan:IEEE Press,2011:

347-351.

[11]C-RAN:TheRoad Towards GreenRAN,white paper,v.2.5[S].Beijing,China:China MobileResearch Inst,

2011.

[12]林涛,唐晖,侯自强.内容感知网络架构[J].中兴通讯技术,2011,17(2):7-9.

LIN Tao,TANG Hui,HOU Ziqiang.Content Aware Net-

work Architecture[J].ZET Technology Journal,2011,17

(2):7-9.

[13]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The new norm for networks[EB/OL].(2012-04-

20)[2014-02-12].https://www.opennetworking.org/

images/stories/downloads/sdn-resources/white-papers/

wp-sdn-newnorm.pdf.

[14]ETSI NFV ISG.(2012Oct).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white paper[EB/OL].(2012-10-20)[2014-02-

14].http://www.etsi.org/technologies-clusters/tech-

nologies/nfv.

[15]HOYDIS J,KOBAYASHI M,DEBBAH M.Green small-cell networks[J].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2011,6(1):37-43.

[16]HWANG I,SONG B,SOLIMAN S.A holistic view on hyper-dense heterogeneous and small cell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3,51(6):20-27.[17]LOPEZ-PEREZ D,GUVENC I,De LaROCHE G,et al.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challeng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

tions,2011,18(3):22-30.

[18]3GPP,TS36.92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TDD Home eNodeB(HeNB)Radio

Frequency(RF)requirements analysis v9.1.0.2010-06

[S].[s.l.]:3GPP,2010.

[19]3GPP,R4-093644,HeNB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for LTERel-9via Power Control.Nokia Siemens Networks

[S].Finland:Nokia,2009.

·

234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

[20]3GPP,R1-104537,HeNB Power Setting Scheme with Penetration Loss Consideration.NEC Group[S].[s.

l.]:3GPP,2010.

[21]钦培.LTE异构网络下行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QIN Pei.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LTE Heterogene-

ous Network Downlink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D].Chengtu: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13.

[22]TIAN Yafei,LU Songtao,YANG Chenyang.Macro-Pico Amplitude-Space Sharing with Optimized Han-Kobayashi

Cod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3,61(10):4404-4415.

[23]GRESSET N,HALBAUERH,KOPPENBORG J,et al.Interference-Avoidance Techniques:Improving Ubiqui-

tous User Experience[J].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2012,7(4):37-45.

[24]LI Yang,TIAN Yafei,YANG Chenyang.Energy-efficient coordinated beamforming with individual data rate con-

straints[C]//IEEE2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Radio Communications.Lon-

don,United Kingdom:IEEE,2013:1040-1044.

[25]SHIN W,NOH W,JANG K,et al.Hierarchical Interfer-ence Alignment for Downlink Heterogeneous Networks

[J].IEEE Transaction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2,11(12):4549-4559.

[26]FP7/ICT iCore project[EB/OL].(2013-05-22)[2014-02-10].http://www.ioticore.eu/.

[27]YU C,TIRKKONEN O,DOPPLERK,et al.Power opti-mization of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nderlaying

cellular communication[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

ence on Communications.Dresden:IEEE,2009:1-5.[28]YU ChiaHao,DOPPLERKlaus,RIBEIRO C B,et al.Resource Sharing Optimiz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

munication Underlaying Cellular Networks[J].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2011,10(8):2752-2763.[29]WANG Bin,CHEN Li,CHEN Xiaohang,et al.Re-source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

munication Underlaying Cellular Networks[C]//IEEE

73rd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Budapest:IEEE,

2011:1-6.

[30]JANIS P,KOIVUNEN V,RIBEIRO C,et al.Interfer-ence-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evice-to-DeviceRadio

Underlaying Cellular Networks[C].IEEE69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Barcelona:IEEE,2009:1-5.[31]XU S,WANG H,CHEN T,et al.Effe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cheme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nderlaying cellular networks[C]//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Fall.Ottawa:IEEE,2010:1-5.[32]PENG Tao,LU Qianxi,WANG Haiming,et al.Interfer-ence Avoidance Mechanisms in the Hybrid Cellular and

Device-to-Device Systems[C]//IEEE2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Radio Com-

munications.Tokyo:IEEE,2009:617-621.

[33]JANIS P,KOIVUNEN V,RIBEIRO C B,et al.Interfer-ence-avoiding MIMO schemes for device-to-device radio

underlaying cellular networks[C]//IEEE20th Interna-

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Radio

Communications.,2009:2385-2389.

[34]XU Wei,LIANG Le,ZHANG Hua,et al.Performance Enhanced Transmission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

tions:Beamforming 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C]//

IEEE GLOBECOM.Anaheim,CA:IEEE,2012:4296-

4301.

[35]WANG Jiaheng,ZHU Daohua,ZHAO Chunming,et al.Resource Sharing of Underlaying Device-to-Device and

Uplink Cellular Communications[J].IEEE Communica-

tions Letters,2013,17(6):1089-7798.

[36]RUSEK F,PERSSON D,LAU B K,et al.Scaling Up MIMO: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Very Large Ar-

rays[J].IEEE Sig Proc Mag,2013,30(1):40-60.[37]MARZETTA T L.Noncooperative Cellular Wireless with Unlimited Numbers of Base Station Antennas[J].IEEE

Trans.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2010,9(11):3590-

3600.

[38]WANG C-X,WU S.Massive MIMO Channel Measure-ments and Modeling:Advances and Challenge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2013,36(3):271-276.[39]徐国珍,蒋伟,刘安,等.有限反馈下大规模MIMO系统性能仿真[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4(5):589-594.

XU Guozhen,JIANG Wei,LIU An,et al.Simulation of

finite feedback massive MIMO system[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24(5):589-594.[40]BOCCARDI F,HEATHRW,LOZANO A,et al.Five Disruptive Technology Directions for5G[J].IEEE Com-

munications Magazine,2014,52(2):74-80.

[41]EIT-ICT Labs project5GrEEn(Towards green5G mobile networks)[EB/OL].[2014-01-20].http://www.

eitictlabs.eu/innovation-areas/future-networking-solutions/

5green-towards-green-5g-mobile-networks.

[42]XU Zhikun,YANG Chenyang,LI Geoffrey Ye,et al.Energy-Efficient Configuration of Spatial and Frequency

Resources in MIMO-OFDMA Systems[J].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2013,61(2):564-575.

[43]HAN Shengqian,YANG Chenyang,MOLISCH Andreas F.Spectrum and Energy Efficient Cooperative Base Sta-

tion Doze[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

munications,2014,32(2):285-296.

[44]鲍宁海,刘翔,张治中,等.WDM节能光网络中的抗毁保护算法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2,24(3):278-282.

BAO Ninghai,LIU Xiang,ZHANG Zhizhong,et al.Sur-

vivable protection algorithm in WDM Energy-Efficient op-

tical network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24(3):278-282.

[45]TOMBAZ S,MOTI P,WANG Kun,et al.Impact of Backhauling Power Consumption on the Deployment of

Heterogeneous Mobile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GLOBECOM2011.

Houston,Texas,USA:IEEE,2011:1-5.

(下转第560页)

·

334

·

第4期余莉,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5]张建中,张艳丽.一种子秘密可更新的动态多秘密共

享方案[J ]

.计算机工程,2011,37(20):117-119.ZHANG Jianzhong ,ZHANG Yanli.Dynamic Multi-secret Sharing Scheme with Updatable Sub-secret [J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1,37(20):117-119.

[6]赵佳.可信认证关键技术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

学,

2008:59-67.ZHAO Jia.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y of Trusted Au-thentication [D ].Beiji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08:59-67.

[7]PINCH R.On-line multiple secret sharing [J ].Electronics

Letters ,1996,32(12):1087-1088.

[8]庞辽军,姜正涛.基于一般访问结构的多重秘密共享方案[J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6,43(1):33-38.PANG Liaojun ,JIANG Zhengtao.A Multi-Secret Sharing Scheme Based on the General Access Structure [J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6,43(1):33-38.[9]

王锋,张建中.基于RSA 的可验证的动态多重秘密共享方案[J ]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6):1806-1808.

WANG Feng ,ZHANG Jianzhong.

Dynamic verified

threshold multi-secret sharing scheme based on RSA cryptosystem [J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08,25(6):1806-1808.

[10]戴元军,马春光.一种改进的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t ,

n )门限秘密共享[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27(2):24-28.

DAI Yuanjun ,MA Chunguang.An Kind of (t ,n )Thresh-old Secret Sharing Based on Lagrange Insert Value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4,27(2):24-28.

[11]曹阳,郝玉洁,洪歧.一种基于ECDLP 有身份认证的ECDH 密钥协商方案[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012,24(1):118-120.CAO Yang ,HAO Yujie ,HONG Qi.One ECDH key a-greement scheme with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ECDLP [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2,24(1):118-120.

[12]HANKERSON D ,MENEZES A ,VANSTONES S.Guide

to Elliptic Curve Crypotography [M ].New York ,USA :Springer-Verlag ,2004.作者简介

曹阳(1978-),女,四川崇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安全。E-mail :cyang0618@sina.com 。

洪岐(1961-),男,浙江东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视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E-

mail :hongqi1898@sina.com 。(编辑:田海江)

(上接第433页)作者简介

余莉(1989-),女,江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网测试技术。E-mail :932117530@qq.com

张治中(1972-),男,湖北恩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三、四、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测试及优化技术。E-mail :zhangzz@cqupt.edu.cn

程方(1972-),女,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等

胡昊南(1988-),男,重庆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软件和驱动开发。

(编辑:魏琴芳)

·065·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与发展史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 2g3g4g的演变发展史 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 为“Um”接口。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TACS规范只对Um接口进行了规定,而未对A接 口做任何的限制。因此,各设备生产厂家对A接口都采用各自的接口协议,对Um接口遵 循TACS规范。也就是说,NSS系统和BSS系统只能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而MS可用GSM通信系统的组成 不同厂家的设备。 1、交换网路子系统 交换网路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 需的数据库功能。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路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HLR:也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 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 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 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2、无线基站子系统 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 站收发信台(BTS)。 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它主要负责无线网路资源的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等,是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

通信网络架构2G3G4G

saffsdfa GSM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GSM 900MHZ 频段 工作频率:上行 890—915(MHZ ) 下行935---960 (MHZ ) 工作带宽:25MHZ 双攻间隔:45MHZ MS :移动台 BTS :基站收发器 BSS :基站子系统 BSC :基站控制器 NSS :网络子系统 EIR: 设备识别登录器 OSS :操作支持子系统 AUC :鉴权中心 VLR : 拜访位置寄存器 OMC:操作维护中心,主要负责网元 的监控,操作和维护... dBd=2.15+dBi 0dBd=2.15dBi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PSTN:公共电话交换网 ISDN: 综合业务数据网PDN:-GW:分组数据网管PLMN:公共陆地移动网 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也是一个数据库,保存着关于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的三份名单:白名单、黑名单和灰名单。 3G ITU:国际电联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TD-SCDMA 特点:,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等独特优势。 优势:中国自有3G技术,获政府支持[1]

WCDMA 特点:宽带码分多址,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 优势:有较高的扩频增益,发展空间较大,全球漫游能力最强,技术成熟性最佳。[1] CDMA2000 特点:CDMA2000是由宽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公司为主导提出。 优势:可以从原有的CDMA1X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 LTE(长期演进技术) 根据双工方式不同LTE系统分为FDD-LTE和TDD-LTE,二者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空口的物理层上(像帧结构、时分设计、同步等)。

《通信网络建设与优化》教学大纲

《通信网络建设与优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和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适合于从事电信工作,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与优化的工程师、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CDMA通信原理、关键技术、网络和信道结构无线通信网的规划与设计; 2.理解天馈线系统、直放站、室内分布系统、核心网的规划与设计; 3.掌握业务预测的依据及原则、业务预测中考虑的因素; 4.掌握用户业务量预测、业务分布预测和业务密度图生成方法; 5.掌握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设计; 6.熟悉网络结构的设计及增加覆盖、容量的技术措施。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移动通信发展概述……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掌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体制;了解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功率调整及功率控制;上行同步;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低速率模式。 第一节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一、移动通信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体制 三、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流程……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无线通信网络规划的概述和无线通信网规划与设计特点;理解CDAMA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特点;掌握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流程和无线网络规划原则与目标。 重点和难点:网络负载动态变化;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无线网络规划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概述 一、无线通信网络规划 二、无线通信网络设计特点 第二节CDAMA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特点 一、CDAMA网络规划 二、CDAMA网络规划特点 第三节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流程 一、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二、移动通信网络规划设计 第四节无线网络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无线网络规划原则 二、无线网络规划目标 第三章无线通信环境及无线链路传播模型……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无线通信环境模拟链路传播模型的方法;掌握模型的校正。 重点和难点:移动无线通信环境;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和链路传播模型;主要链路传播模型 第一节移动无线通信环境 一、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和链路传播模型 二、主要链路传播模型 第二节数据处理 一、数据处理要求 二、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业务分析与预测……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业务预测的依据及原则、业务预测中考虑的因素;掌握用户业务量预测、业务分布预测和业务密度图生成方法。 重点和难点:用户业务量预测;用户业务量预测;业务分析与预测方法 第一节用户业务量预测简介 一、用户业务量预测依据 二、业务预测的原则 三、业务预测中考虑的因素 第二节业务分析与预测方法 一、业务分布预测 二、业务密度图生成方法

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演进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演进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逐渐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未来的通信网络当中。大数据时代为移动通信技术具有一 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就移动网络的框架演进的发展趋势以及关键的技术研究 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构架演进;技术研究; 网络发展迅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使得网络的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由于未来用户的得不断增加,新的需求也在出现,这使得原有的传统网络体系 无法满足需求,无法为用户提供更多样性的业务体验。因此,未来的通信技术、 网络需求以及相关演进技术都备受关注。 1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发展趋势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也朝着新趋势发展。未来的通信技术向着更便捷、更安全、更高级以及更迅速的方向发展,这将对发展的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灵活 的网络编排、智能的网络感知、精准的网络决策以及优质的网络性能,这都直接 影响未来网络的进步。所以,对于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友好性的生态系统。 以用户为核心,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准则。为满足用户对 通信技术的要求,将采用性能可靠、延时更低以及高效率的接人模式。在未来, 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将是具有较高的数据连接密度、高移动性以及高流量性的接 人模式,对网络的使用效率、使用性能以及成本的降低都不断的提升精准的掌握用户的个人喜欢、更高效的网络终端、更实时性的信息感知以及 更加精准的网络定位,都将是未来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对智能感知 分析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从而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决策具有一定的果断性,实 现运行部署的自动化、精细化。 2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2.1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与功能 在SDN/NFV的基础上构建出虚拟的网络平台,是未来移动网络体系架构的基 本形式,采用信息的感知技术去实现网络的智能化以及可编程化,这都将为网络 的部署提供一定的便利,确保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的架构。 在NFV的支持下,未来移动网体系的构架,将实现一种迁移。这种由设备功 能向具有标准化的硬件平台进行迁移,从而构建出虚拟化的平台。其实,网络架 构在垂直角度上具有一定的体系,以虚拟化的资源、业务网站以及基础设施为底 层系统,从而满足对于成本的要求,对增强网络扩容、升级改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资源进行统一部署、监控、分配以及管理,从而实现虚拟化的网络管理,确保其在合理负载的基础上具有缩容或者是扩容的功能。网络架构从水平上而言,是采用运维管理区域的方式,对虚拟化资源、管理以及编排基础设施、业务网络 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达到运维难度降低、业务的分解化以及部署的复杂度降低。 在SDN的控制下,未来通信网络对业务网路域进行分离控制,包括用户平面 以及控制平面两个方面,从而达到对用户面的灵活部署以及控制面的集中部署, 确保业务操作具有一定额高效性、集中性以及灵活性。在保证转发控制集中且精准、编程准确且高效的同时,给第三方应用提供具有便捷性的接口,将网络切片 提供给新型服务的提供商,从而将网络单一框架运行模式中的问题进行缓解。

中国移动4G网络介绍

中国移动4G网络介绍 一、概述 4G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 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国家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4G牌照,意味着4G正式开始商用,我国进入4G时代。 二、优势 1、通信速度快 从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作比较,第一代模拟式仅提供语音服务;第二代数位式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也只有9.6Kbps,最高可达32Kbps,如PH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2Mbps;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甚至最高可以达到高达100Mbps,这种速度会相当于2009年最新手机的传输速度的1万倍左右,第三代手机传输速度的50倍。 图一:各代通信技术速率对比图 2、网络频谱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通信营运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研究,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蜂窝系统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4G通信的AT&T的执行官们说,估计每个4G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3、通信灵活 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毕

竟语音资料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因此未来4G手机更应该算得上是一只小型电脑了,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会有更惊人的突破,人们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以方便和个性为前提,任何一件能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只是人们还不知应该怎么称呼它。 未来的4G通信使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更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当然更可以和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网上联线对打游戏。也许有被网上定位系统永远锁定无处遁形的苦恼,但是与它据此提供的地图带来的便利和安全相比,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4、智能性能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于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例如对菜单和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 5、兼容性好 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第二代平稳过渡等特点。 6、提供增值服务 4G通信并不是从3G通信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升级而演变过来的,它们的核心建设技术根本就是不同的,3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而4G 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OFDM)最受瞩目,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实现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方面的无线通信增殖服务;不过考虑到与3G通信的过渡性,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会在未来仅仅只采用OFDM一种技术,CDMA技术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与OFDM技术相互配合以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甚至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 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分会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7、高质量通信 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能实现各种多媒体通信,为此未来的第四代移动

网络拓扑结构大全和图片

网络拓扑结构总汇 网络拓扑结构总汇 网络拓扑结构总汇 网络拓扑结构总汇 网络拓扑结构总汇 星型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是用一个节点作为中心节点,其他节点直接与中心节点相连构成的网络。中心节点可以是文件服务器,也可以是连接设备。常见的中心节点为集线器。 星型拓扑结构的网络属于集中控制型网络,整个网络由中心节点执行集中式通行控制管理,各节点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每一个要发送数据的节点都将要发送的数据发送中心节点,再由中心节点负责将数据送到目地节点。因此,中心节点相当复杂,而各个节点的通信处理负担都很小,只需要满足链路的简单通信要求。 优点: (1)控制简单。任何一站点只和中央节点相连接,因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简单,致使访问协议也十分简单。易于网络监控和管理。 (2)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中央节点对连接线路可以逐一隔离进行故障检测和定位,单个连接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不会影响全网。 (3)方便服务。中央节点可以方便地对各个站点提供服务和网络重新配置。 缺点: (1)需要耗费大量的电缆,安装、维护的工作量也骤增。 (2)中央节点负担重,形成“瓶颈”,一旦发生故障,则全网受影响。 (3)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总的来说星型拓扑结构相对简单,便于管理,建网容易,是目前局域网普采用的一种拓扑结构。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一般使用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符合综合布线标准,能够满足多种宽带需求。 尽管物理星型拓扑的实施费用高于物理总线拓扑,然而星型拓扑的优势却使其物超所值。每台设备通过各自的线缆连接到中心设备,因此某根电缆出现问题时只会影响到那一台设备,而网络的其他组件依然可正常运行。这个优点极其重要,这也正是所有新设计的以太网都采用的物理星型拓扑的原因所在。 扩展星型拓扑: 如果星型网络扩展到包含与主网络设备相连的其它网络设备,这种拓扑就称为扩展星型拓扑。 纯扩展星型拓扑的问题是:如果中心点出现故障,网络的大部分组件就会被断开。

移动蜂窝网络架构说明

INFO-H-507 Mobile and Wireless Networks Cellular Systems Engineering

Cellular Concept ?Proposed by Bell Labs in 1971?Geographic Service divided into smaller cells ?Neighboring cells do not use same set of frequencies to prevent interference ?Often approximate coverage area of a cell by an idealized hexagon ?Increase system capacity by frequency reuse Cellular Concept !?Proposed by Bell Labs in 1971 !?Geographic Service divided into smaller “cells” !?Neighboring cells do not use same set of frequencies to prevent interference !?Often approximate coverage area of a cell by an idealized hexagon !?Increase system capacity by frequency reuse 2 Less colours as possible -> the available BW is ?xed -> BW of each div is limited modular -> extendable the capacity can be expressed: bps/cell | bps/km^2 | Erlang/cell | Erlang/km^2

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及对比

局域网的实验一 内容: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及对比 1星型 2树型 3总线型 4环型 计算机网络的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是把网络中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与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分为逻辑拓扑与物理拓扑结构这里讲物理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就是一种基于多点连接的拓扑结构,所有的设备连接在共同的传输介质上。总线拓扑结构使用一条所有PC都可访问的公共通道,每台PC只要连一条线缆即可但就是它的缺点就是所有的PC不得不共享线缆,优点就是不会因为一条线路发生故障而使整个网络瘫痪。环行拓扑:把每台PC连接起来,数据沿着环依次通过每台PC直接到达目的地,在环行结构中每台PC都与另两台PC相连每台PC的接口适配器必须接收数据再传往另一台一台出错,整个网络会崩溃因为两台PC之间都有电缆,所以能获得好的性能。树型拓扑结构:把整个电缆连接成树型,树枝分层每个分至点都有一台计算机,数据依次往下传优点就是布局灵活但就是故障检测较为复杂,PC环不会影响全局。星型拓扑结构:在中心放一台中心计算机,每个臂的端点放置一台PC,所有的数据包及报文通过中心计算机来通讯,除了中心机外每台PC仅有一条连接,这种结构需要大量的电缆,星型拓扑可以瞧成一层的树型结构不需要多层PC的访问权争用。星型拓扑结构在网络布线中较为常见。 编辑本段计算机网络拓扑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是引用拓扑学中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线关系的方法。把网络中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与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反映出网中个实体的结构关系,就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就是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的性能,系统的可靠性与通信费用都有重大影响。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环形拓扑、星形拓扑、总线拓扑三个。 1、总线拓扑结构 就是将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公共总线上,结点之间按广播方式通信,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总线上的其它结点均可“收听”到。拓扑结构 优点:结构简单、布线容易、可靠性较高,易于扩充,节点的故障不会殃及系统,就是局域网常采用的拓扑结构。缺点:所有的数据都需经过总线传送,总线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出现故障诊断较为困难。另外,由于信道共享,连接的节点不宜过多,

中国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中国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公司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根据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所属各省(区、市)公司、铁通公司、专业公司及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公司)的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工程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建立全公司统一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化工程规范体系,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统筹兼顾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安全五个要素,确保全公司工程建设合法合规,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建设精品网络,将建设需求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条工程建设管理包括职能管理和项目建设两部分,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建设”的组织架构,“两级管理”是指由总部负责对全公司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省(区、市)公司负责对本公司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三级建设”是指总部、省(区、市)公司和地市分公司分别负责具体项目建设。

第五条各公司要保证必要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配置,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设置专职人员,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工程建设职能管理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七条建设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制定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二)制定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流程。 (三)制定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规范。 (四)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各级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期间的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及施工安全等情况。 (五)负责建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需求管理和考核评估体系。 (六)组织工程一阶段设计或施工图设计评审,负责进行工程一阶段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批复。 (七)负责进行工程初步验收批复。 (八)负责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批复。 第八条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和计划,申请网络资源,组织项目开工、设备安装调测、系统联调测试、验收测试、割接上线及项目交维,工程实施期间执行质量、进度、成本、合规及施工

网络架构

第二、三、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组成概述 一、概述 到目前为止,大家普遍认为移动通信可分为三代,即1G、2G和3G,现在又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一、二代移动通信以语音为主,三、四代除了传统业务以外,更能提供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移动通信业务正朝着IP化、分组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生成简单化的方向发展。 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信、信息领域中的很多方面都显现出了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呼叫处理和网络管理功能,频谱效率提高,系统容量增大,保密性好,标准化程度提高,可与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相兼容。它克服了第一代的不足,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很快就取代并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 国际上已经和准备进入商用的数字蜂窝系统包括欧洲的GSM、美国的DAMPS和CDMA、日本的PDC等。目前在我国,GSM是最主要的移动通信系统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接口标准;用户权利的保护和传输信息的加密;支持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具有跨国漫游能力,容量增大,为模拟移动通信的3—5倍。 GSM系统组成结构如下图: 基站子系统BSS主要负责无线信息的发送与接受及无线资源管理,同时,它与NSS相连,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息和用户信息等。网络子系统NSS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在GSM移动用户之间及移动用户与其他通信用户之间起着交换、连接与管理的功能,负责完成呼叫处理、通信管理、移动管理、部分无线资源管理、安全性管理、用户数据和设备管理、计费记录处理、公共信道、信令处理和本地运行维护等。操作支持系统OSS则提供给运营部门一种手段以控制和维护实际运行的部分。GSM以7号信令作为互联标准,与PSTN、ISDN等公众电信网有完备的互通能力。 在GSM电路上叠加一个基于分组的无线接口GPRS,可以提供速率为115kbit/s的分组数据业务,用分组交换来补充电路交换是GSM技术的一个重要升级,GPRS支持Internet上应用最广泛的IP协议和X.25协议,从而使GPRS可以与多种网络交互,促进了通信和数据网络的融合。改进数据速率GSM服务EDGE提供

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及对比

局域网的实验一 内容: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及对比 1星型 2树型 3总线型 4环型 计算机网络的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把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分为逻辑拓扑和物理拓扑结构这里讲物理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是一种基于多点连接的拓扑结构,所有的设备连接在共同的传输介质上。总线拓扑结构使用一条所有PC都可访问的公共通道,每台PC只要连一条线缆即可但是它的缺点是所有的PC不得不共享线缆,优点是不会因为一条线路发生故障而使整个网络瘫痪。环行拓扑:把每台PC连接起来,数据沿着环依次通过每台PC直接到达目的地,在环行结构中每台PC都与另两台PC相连每台PC的接口适配器必须接收数据再传往另一台一台出错,整个网络会崩溃因为两台PC之间都有电缆,所以能获得好的性能。树型拓扑结构:把整个电缆连接成树型,树枝分层每个分至点都有一台计算机,数据依次往下传优点是布局灵活但是故障检测较为复杂,PC环不会影响全局。星型拓扑结构:在中心放一台中心计算机,每个臂的端点放置一台PC,所有的数据包及报文通过中心计算机来通讯,除了中心机外每台PC仅有一条连接,这种结构需要大量的电缆,星型拓扑可以看成一层的树型结构不需要多层PC的访问权争用。星型拓扑结构在网络布线中较为常见。 编辑本段计算机网络拓扑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引用拓扑学中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线关系的方法。把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反映出网中个实体的结构关系,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第一步,是实现各种网络协议的基础,它对网络的性能,系统的可靠性与通信费用都有重大影响。最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环形拓扑、星形拓扑、总线拓扑三个。 1. 总线拓扑结构 是将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通过相应的硬件接口直接连接到公共总线上,结点之间按广播方式通信,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总线上的其它结点均可“收听”到。拓扑结构 优点:结构简单、布线容易、可靠性较高,易于扩充,节点的故障不会殃及系统,是局域网常采用的拓扑结构。缺点:所有的数据都需经过总线传送,总线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出现故障诊断较为困难。另外,由于信道共享,连接的节点

通信网络之传输管线建设流程图

移动网络部2010年工程建设观摩资料(传输管线) 一、传输管线工程建设 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信源、信道、信宿三大部分组成。信道分有线信道及无线信道,通信管线属有线通信信道,为通信提供基本传输媒质。其中有线传输媒质分架空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电力线(未普及)。本次主要介绍通信管道、光缆建设流程及施工流程。 1.1、传输管道建设流程: 接到建设工单派发传输委托委托设计勘察设计出图设计会审委托施工施工单位复堪管道报建施工准备进场施工完工自验管道试通提交交工资料工程量审核监理单位组织初验遗留问题整改试运行终验竣工结算。 1.2、光缆线路工程施工主要工序流程:(8道工序) 路由复测单盘检验光缆配盘路由准备敷设布放接续安装中继段测试验收 1.3、管道工程施工主要工序流程: (1)管道路由放线;(2)井位定位;(3)管道开挖,水泥路需切割;(4)沟底清理;(5)管口拼接;(6)铺设管道;(7)包封处理;隐蔽签证;(8)管道沟回填;(9)人手孔开挖;(10)人手孔基础打底;(11)基础保养;(12)墙体砌筑;(13)预埋穿钉、拉力环;(14)喇叭口制作(15)墙体外批荡;(16)井底抹八字灰;(17)墙批荡;(18)安装上覆盖、井圈、井盖;(19)标桩埋设;(20)井位回填;路面恢复(21)井号制作;管道试通。

1.4工程建设难点: (1)地区城乡一体化,各城区、镇区基础设施齐全,绿化、供水、供电其他通信运营商管道、道路建设较为完善,道路迁改、升级段落较多、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齐全给新建管道工程报建带来诸多不便。 (2)本地区经济相对繁华、人均收入较高特别是本地靠出租厂房、民房的人居多,协调费用相对较高,给工程协调带来一定难度。 (3)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科普知识随之加强,对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或反对基站建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被村民围攻、殴打现象时有发生。 (4)道路完善、经济繁华管道施工围商铺难以协调,使得工程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如寮步镇区。 (5)管道建设报建涉及到的部门多,报建周期长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如公路局、市政、园林、环保、消防、治安综合执法、村委、城管、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粤港供水、燃气等。 (6)部分繁华段落市政管道已经建设完成,不允许我方自建,只能购买市政管道,涉及购买手续复杂,价格昂贵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因素。 (7)桥梁、道路可利用资源少,给部分段落报建带来极大难度。

移动通信基站网络建设项目管理

移动通信基站网络建设项目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从基站网络建设过程与管理等几方面探讨了主题,旨在与同行 共同学习。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网络建设;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以及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1.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 项目管理最早诞生于我国的秦代,项目管理在进入 20 世纪后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二战后重建阶段和美苏冷战阶段,西方国家为了加强国防建设项目的质量而 创建的一种管理方法。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了经济 建设的各行各业中,成为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关于项目管理的定义可谓是百家争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笔者把关 于项目管理的含义主要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从资源的角度来描述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 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 另一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来描述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是一些成功地达成 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譬如任务)的整体。包括策划、进度计划、项目活动。 2.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共几方面的内容。 (1)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专用词汇,它的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包含且只 包含的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对项目其他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以保证顺利 完成项目的所有过程。范围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整个项目的目标,界定项目涉 及到的工作范围并对它进行管理和规划,包括立项、制定项目范围的计划和定义、范围的确认、范围的变更控制等主要工作内容。项目范围管理对整个项目的实施 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如果不能明确地定义和有效地控制项目范围,将会产生 非常严重的后果。确定了项目范围之后,也就是确定了项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边界,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项目竣工后可交付的主要成果。 (2)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范围所包括的活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分析,对各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估计,并在项目的时间期限内合理的 安排和控制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间管理是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最为重要 的环节之一,它是保证一个项目按时完成所需要的管理手段,它的主要工作内容 包括活动定义、活动顺序、活动时间的估计、项目进度编制、项目的进度控制。 (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将管理中人的因素视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并在此基 础上,有效地激励组织成员的行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 协同工作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所有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去,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具有相同的目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手段的管理 使参与到项目中的所有人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团队,并充分利用团队项目内人力 资源的过程。 (4)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质量是指工程项目能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项目质量管理是

中国移动GSM网络结构

名词解释(简介) 1、MS(Mobile Station)移动台,包括:移动设备ME和SIM卡。 2、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机,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 3、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处理所有与无线信号有关的工作:小区切换、无线资源管理等。 4、MSC(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为移动用户提供交换功能,负责移动用户的呼叫建立。MSC与VLR总是合并在一起。 5、GMSC(Gateway MSC)MSC关口局,连接MSC和其它网络如PSTN。 6、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临时存放在该地的手机用户的用户数据,是临时的HLR。 7、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是一个数据库,其中存放着全部归属用户的信息,负责向VLR发送用户数据。 8、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用于对用户身份的鉴别。 9、EIR(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移动台设备识别寄存器,用于储存及鉴别移动台的设备身份。 10、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提供人机界面实现对系统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功能。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交换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操作维护子系统OMS 和移动台MS构成。下面具体描述各部分的功能。 1、移动交换系统NSS 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以及用户数据管理、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移动交换系统由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设备识别寄存器EIR、鉴权中心AUC和短消息中心SMC等功能实体构成。 MSC:GSM系统的核心,完成最基本的交换功能,即完成移动用户和其他网络用户之间的通讯连接;完成移动用户寻呼接入、信道分配、呼叫接续、话务量控制、计费、基站管理等功能;提供面向系统其他功能实体的接口、到其他网络的接口以及与其他MSC互连的接口。 HLR:是系统的中央数据库,存放与用户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用户的漫游权限、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及当前位置信息等,从而为MSC提供建立呼叫所需的路由信息。一个HLR 可以覆盖几个MSC服务区甚至整个移动网络。 VLR:VLR存储了进入其覆盖区的所有用户的信息,为已经登记的移动用户提供建立呼叫接续的条件。VLR是一个动态数据库,需要与有关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当用户离开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则重新在另一个VLR登记,原VLR将删除临时记录的该移动用户数据。在物理上,MSC和VLR通常合为一体。 AUC:是一个受到严格保护的数据库,存储用户的鉴权信息和加密参数。在物理实体上,AUC和HLR共存。 EIR:存储与移动台设备有关的参数,可以对移动设备进行识别、监视和闭锁等,防止未经许可的移动设备使用网络。 2、基站子系统BSS BSS是NSS和MS之间的桥梁,主要完成无线信道管理和无线收发功能。BSS主要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两部分。 BSC:位于MSC与BTS之间,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功能,主要完成无线信道的分配、BTS和MS发射功率的控制以及越区信道切换等功能。BSC也是一个小交换机,它把局部网络汇集后通过A接口与MSC相连。 BTS:基站子系统的无线收发设备,由BSC控制,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功能,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道加密、跳频等功能。BTS通过Abis接口与BSC相连,通过空中接口Um与MS相连。 此外,BSS系统还包括码变换和速率适配单元TRAU。TRAU通常位于BSC和MSC之间,主要完成16 kbps的RPE-LTP编码和64 kbps的A律PCM编码之间的码型变换。 3、操作维护子系统OMS OMS是GSM系统的操作维护部分,GSM系统的所有功能单元都可以通过各自的网络连接到OMS,通过OMS可以实现GSM网络各功能单元的监视、状态报告和故障诊断等功能。 OMS分为两部分:OMC-S(操作维护中心-系统部分)和OMC-R(操作维护中心-无线部分)。OMC-S用于NSS系统的操作和维护,OMC-R用于BSS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4、移动台MS MS是GSM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是车载台、便携台和手持机。它由移动终端和用户识

通信网络之传输管线建设流程

东莞移动网络部2010年工程建设观摩资料(传输管线) 一、传输管线工程建设 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由信源、信道、信宿三大部分组成。信道分有线信道及无线信道,通信管线属有线通信信道,为通信提供基本传输媒质。其中有线传输媒质分架空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电力线(未普及)。本次主要介绍通信管道、光缆建设流程及施工流程。 1.1、传输管道建设流程: 接到建设工单派发传输委托委托设计勘察设计出图设计会审委托施工施工单位复堪管道报建施工准备进场施工完工自验管道试通提交交工资料工程量审核监理单位组织初验遗留问题整改试运行终验竣工结算。 1.2、光缆线路工程施工主要工序流程:(8道工序) 路由复测单盘检验光缆配盘路由准备敷设布放接续安装中继段测试验收 1.3、管道工程施工主要工序流程: (1)管道路由放线;(2)井位定位;(3)管道开挖,水泥路需切割;(4)沟底清理;(5)管口拼接;(6)铺设管道;(7)包封处理;隐蔽签证;(8)管道沟回填;(9)人手孔开挖;(10)人手孔基础打底;(11)基础保养;(12)墙体砌筑;(13)预埋穿钉、拉力环;(14)喇叭口制作(15)墙体外批荡;(16)井底抹八字灰;(17)内墙批荡;(18)安装上覆盖、井圈、井盖;(19)标桩埋设;(20)井位回填;路面恢复(21)井号制作;管道试通。

1.4工程建设难点: (1)东莞地区城乡一体化,各城区、镇区基础设施齐全,绿化、供水、供电其他通信运营商管道、道路建设较为完善,道路迁改、升级段落较多、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齐全给新建管道工程报建带来诸多不便。 (2)本地区经济相对繁华、人均收入较高特别是本地靠出租厂房、民房的人居多,协调费用相对较高,给工程协调带来一定难度。 (3)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科普知识随之加强,对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或反对基站建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被村民围攻、殴打现象时有发生。 (4)道路完善、经济繁华管道施工范围内商铺难以协调,使得工程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如寮步镇区。 (5)管道建设报建涉及到的部门多,报建周期长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如公路局、市政、园林、环保、消防、治安综合执法、村委、城管、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粤港供水、燃气等。 (6)部分繁华段落市政管道已经建设完成,不允许我方自建,只能购买市政管道,涉及购买手续复杂,价格昂贵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因素。 (7)桥梁、道路可利用资源少,给部分段落报建带来极大难度。

中国通信网络结构

中国通信网络结构 一.语音通信网络 (一).公用交换网(PSTN) 公共交换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或简称PSTN,是一种用于全球语音通信的电路 交换网络,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电 路交换网络,拥有用户数量大约是8亿。 公共交换网要紧由交换系统和传输系统两大部分 组成,其中,交换系统中的设备要紧是交换机,交 换机也随着电子技术的进展经历了磁石式、步进制、纵横 制交换机,最后到程控交换机的进展历程。传输系统要紧由传输设备和线缆组成,传输设备也由早期的载波复用设备进展到SDH,线缆也由铜线进展到光纤。 公共交换网最早是1876年由贝尔发明的开始建立的。PSTN差不多经历了磁石交换、空分交换、程控交换、数字交换等等时期,目前几乎全部是数字化的网络。为了适应业务的进展,PSTN目前正处于满足语音、数据、图像等传送需求的转型时期,正在向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移动与固定融合的方向进展。 PSTN中使用的技术标准由国际电信联合会(ITU)规定,采纳E.163/E.164(通俗称作号码)进行编址。 由于模拟线路是针对话音频率30-4000Hz 而优化设计的,使通过模拟线路的数据传输速率被限制在33.4Kbps以内。 (二).移动通信网 1. GSM通信系统 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 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 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能够 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 GSM系统包括 GSM 900:900MHz、GSM1800:1800MHz 及 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

[探究M2M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探究M2M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摘要:随着M2M业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MTC正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移动通信方式,但是传统移动通信网 络毕竟是面向人人通信(H2H,Hu-man to human)业务设计的,适应H2H的业务需求,却不能满足M2M业务需求,从 对现网架构的影响来说,M2M业务可以分为两类:A类是现有网络不能满足需要网络优化的业务,这类业务需要过载控制 功能来避免网络过载,以及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提供差别化的服务;B类是对于现有网络影响较小的业务,这类业务是对时 效性要求不高的MTC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和现在的移动网络业务有类似的需求,M2M业务的多样性、差异化,网络的多 种接入方式,M2M终端的海量性、差异化,以及M2M业务表现出来的传统电信业务所不具有的各种特点,都对现网架构和网元设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直接后果是现网的核心网元如HLR/PCRF/GGSN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M2M业务所带来的 信令、流量冲击和业务控制需求 物物通信(M2M,Machine to Machine)是一种涉及一个或多个实体的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数据通信,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随着M2M业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MTC正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移动通信方式,但是传统移动通信网络毕竟是面向人人通信(H2H,Hu-man to human)业务设计的,适应H2H的业务需求, 却不能满足M2M业务需求。具体来说,MTC和传统人人通信的不同之处包括以下方面[1]: (1)基于MTC通信的应用场景比H2H通信的场景丰富很多,而且具有差异性。根据功能特性 划分大致可归纳为位置感知和共享、环境信息感知、远程控制与执行、数据收集发布、视频监控、近场通信等。这些应用的差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功能上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应用特 征以及对网络的需求上的差异化。 (2)数据通信为主,包括小流量数据包、视频流等。 (3)要求MTC通信成本比H2H更低。由于M2M业务是在H2H业务之后发展起来的,最小 化成本是M2M业务生存的重要考虑。不同的应用因其重要性不同,对通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需要结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需要付出的通信等综合成本来考虑进行成本的最小化。 (4)M2M终端数目巨大,需要更灵活和有策略的终端管理。潜在的海量M2M终端接入通信网络,而且M2M终端无论是从传输特性、QoS要求和移动性,还是从终端的分布密度方面, 都与H2H终端有很大不同。 (5)以小数据量传输为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