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唐诗二首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一、自学感知:

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了很多杜甫的诗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请问,你们知道关于他的那些评价和称谓吗?(……)他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之为“史诗”?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你就会清楚地明白这个含义。

提出目标:

①、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

②、诵读,感知诗歌大意。

③、通过分析、讨论,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的主旨。

2、明确目标:

本课我们主要通过作者叙写秋风破茅,进而感受作者崇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二、质疑探究:

1、读书自学

明确任务:

①、正确识字,认真诵读,感受全诗大意。②、了解诗人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仔细参看问下注释,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正确把握诵读节奏。

2、教师指导:

诗人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教师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情。)

3、学生质疑:

刚才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大家把自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大一一起来探讨。质疑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作者怎么说这群孩子是“盗贼”?

质疑2:“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呢?

质疑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

4、提问:

①、诗中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②、是的第一节里,都用了那些动词描写了风的猛烈?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③、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④、大家好好想一想,群童为何抱茅?

⑤、第三节里,那个词语准确揭示了设个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⑥、第三节里,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⑦、面对这大风破茅、大雨如注的凄惨情景,诗人作何感想呢?请找出能真却表达诗人理想和愿望的重要诗句。

⑧、纵观全诗,你觉得诗人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探究:

在认真诵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与问下注释的理解,深入思考以上问题。

三、合作释疑:

1、合作学习:

把现有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组学习一个小节,通过共同探究,完成两个问题,并给每个小节叫一个小标题。

(一组:1-2题二组:3-4题三组:5-6题四组:7-8题)

2、学习指导:

①、加小标题时,要尽量从原文里面进行压缩和概括,词语简练、准确。(例一:秋风破茅。)

②、分析词句的作用,一定要把它放在原文里面。在分析之前,首先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想象,把诗歌所描摹的场景“幻化”在自己的你头脑里,把自己融入到场景中去,与诗人一同体验,这样,才能产生真切的感受。然后分析起来,也就比较自然贴切了。

3、合作释疑:

各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纠错,形成共识。

(①、“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②“卷---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④、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⑤、丧乱

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⑧、正直、善良,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古代知识分子。)

4、精讲点拨:

①、第一节里,一连串的动词,展现出一个接一个动态,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②、面对“群童抱茅”“公然入竹”的情景,湿热难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因为诗人“老无力”,而这茅草对诗人而言关乎生计,所以说,这自然的会引起诗人的愤怒,,说群童“对面为盗贼”,这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

③、“自叹息”一词,意蕴很深,值得思考。一则,有诗人对自己的“叹息”:年老体弱,孤独飘零,命运多舛;二则,诗人由自己联想到受战乱以来的天下黎民百姓,不都和自己一样吗?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含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愁惨暗淡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惨暗淡的心境。

⑤、“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一语双关,由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跳出了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尾两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淋漓极致的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本诗前三节一叙事为主,续写了秋风破茅的情景。第四节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集中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四、拓展运用:

1、课堂测试:

①、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③、重点问题探究。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2、归纳诗歌主旨: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3、拓展运用:

①、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

②、古代诗歌里面,有很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请予以整理。

板书: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卖炭翁》

1.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

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在其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

...:(6)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讨论分析,了解大意。

1、明确什么是“宫室”?

“宫”指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室”,是指皇宫所需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实际上是掠夺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5了解卖炭翁运炭的艰辛。

衣正单,一尺雪,碾冰辙,“困”、“饥”、“歇

6、“偏偏”一词写出了宫使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7、分析两种人物形象

卖炭翁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蛮横无理的强盗

8、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全诗诗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对比,白描,设问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

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四、小结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一、重读全诗,结合理解,感受诗意。

二、作业。

背诵并默写,写500字读后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