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精心整理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最有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宾我”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的观点。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意识自己时,被意识是自己,意识的也是自己。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同时又把自身作为对象来意识。比如,军训时大学生遵令而行的行为,便不是思考过程的反应,不含有自我意识。在明显具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人并不只是把他人的指示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接受其指示内容以后,自己对这些指示进行思考、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这时的行动主体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自我形成。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嬉戏阶段(playsstage)和博弈阶段(gamestage)。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是不同的。相应地,“客我”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在模仿阶段,孩子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到了嬉戏阶段,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往往就处在孩子的周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父母、兄弟、家里的朋友,等等。“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

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

3.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哈维格

(1

(2

(3

构,

(4

(5

(6

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库利还注意到“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性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说

柯尔伯格(L.KohLberg)在实际调查各国儿童的道德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建立道德发展学说。他认为,人类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不仅是文化影响的结果,并且和情绪成长,认知技术一样,是随儿童对其外界环境的经验逐渐发展而来的,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规则阶段。前规则阶段指儿童尚未发展对错观念,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儿童服从权威,畏惧惩罚。第二时期的儿童喜欢接受被赞赏的行动。

(2)规则阶段。儿童逐渐成长,日渐关心别人的想法,其结果是他们的行为成为他人导向。规则阶段也分为两个时期,即第三时期和第四时期。第三时期的儿童希望博得父母的欢心与称赞,也逐渐形成对错观念。第四时期的儿童逐渐开始思考规则问题,例如,他开始知道偷窃是不好的。

(3)后规则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与他人接触,各种观念的差异随之而生。这一阶段的两个时期为第五时期和第六时期。第五时期的儿童开始认识道德冲突问题并以不同的观点来评鉴一般规则和合理规则。第六时期的儿童开始具有强烈的好恶感情,成为自我导向,具有争

议、互助、人权、平等、自尊、尊人等普遍原则。

(二)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得到迅速发展。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在社会学中,必须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方

法就将该理论与其它微观社会学视角区分开来。

生命历程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的问题研究。20世纪60年代,经济危机越南战争、

响。

1

比如,

2

然会影响到儿子的生命历程。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3.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指明主要生命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适当时间。“标准时间表”表明了一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关于生命历程的时间安排如果符合社会的期待,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则有可能带来麻烦。比如,一个人30岁就“退休”了,就不符合社会对这个年龄的期待。不过,违反社会时间表有时也带来一些好处。生命的时间安排,可能会因某些突

发事件而打乱。

4.人的能动性。上面三点着重指出的是影响个体生命历程的外部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的生命历程完全决定于外部环境。事实上,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

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对生命历程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社会化过程的分析,因此,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是可以移用于社会化过程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生命历程理论也

视为一种社会化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我们将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描述人的社会化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划分为儿童阶段、青少年阶段、成年早期阶段、成年中期阶段、老年期阶段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

任务和特点。

(一)儿童阶段

儿童阶段是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大约到14岁以前。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化任务有:第一,学习走路、说话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读、写、算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建立日

力,学着

对成

青少年进入成年期以后,将面临结婚和就业两项重要的社会化任务。从进入成年期开始,到找到工作建立家庭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成年早期。成年早期是直接、全面地学习成人责任和权力的开

始阶段,它为顺利地承担成人角色打下基础。

进入成年早期的社会成员将在四个方面开始尝试成年人的角色:与异性交往、恋爱、结婚到建立家庭,学习丈夫或妻子的角色;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还要学习父亲或母亲的社会角色;除了与同龄人相处外,还要与同事交往,建立特定的社会关系,扮演成人的社会角色;同时还必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扮演成年人的职业角色。成年人角色的学习和扮演是通过逐渐摆脱原来家庭和同辈伙伴的角色限制实现的,其中职业角色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给社会化的个人提供经济基础,并为个人的进一步社会化引入最核心的社会关系。

成年人角色的扮演主要受到社会的一般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如果个人严重偏离社会规范,就会面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内心冲突。当然,成人角色的学习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学家认为生活中重要的意外事件对人的影响往往比社会的一般要求更突出。个人不仅按照社会的

一般标准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些重要的生活经历有的与社会事件有关,如战争、经济危机等,有的与自然事件有关,如洪水、火灾、地震等,有

的则需要深刻的内心体会,如宗教信仰等。

(四)成年中期阶段

在成年早期的基础上,个人需要继续社会化,发展自己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并扮演家庭角色。从确立家庭、职业角色到退休这段时期称为成年中期。人在成年中期扮演成年角色的重要部分,是人一生中最有作为的阶段。这使其个人无论在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还是家庭角色中都需要承担许多

社会责任。

人们在职业角色的扮演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和经历后,会无意识地把职业习惯带入其他场合。人在成年中期常常面临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表现为中年人对子女的疏远感、对婚姻生活的厌倦感和工作中的失落感。中年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个人因过分服从社会的安排而失去了自我意识。调

角色,

但大

停止。

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家庭是个人最初遇到 并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本文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各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以后的行为,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的分析,论述了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对个人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家庭背景对个人接受教育机会和择业、就业的影响,深刻分析了家庭对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社会化影响 一、绪言 一个人从出生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成年、老年甚至死亡,都无时不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关系,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人不断的接触、交流、同化或被同化着。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不仅是个人终身的生活基地,也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人成长的最初几个阶段,家庭对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都会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使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变得复杂,影响着个人社会化的发展。总之,由于组成家庭的各种原因的不同,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但相同的是在个人人格及行为生活方式的塑造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伴随一生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能完全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及应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主要归功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制。其中,家庭是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场所,父母及各个家庭成员成为了最早授予个人社会技能的教育者。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对个人的性格品德和人际交往等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我们将父母教育态度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这种影响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的作用。 (一)民主型家庭。父母以民主的态度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这种情况下父母一般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与行动,对于子女提出的问题,父母一般采取讨论的方法,在认为不正确的时候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做出更合理的决定,在这种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家庭生活比较和睦。此类家庭的子女一般比较有主见,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易于为同龄人所接受。 (二)专制型家庭。父母对子女多采取高压政策,如果子女在行为方式上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样做的结果使子女缺乏自尊,不懂尊重他人,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子女对父母的害怕、疏远甚至厌恶等心理,子女缺乏对家庭依恋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不但没有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而且有时还处在一种对立的情绪中。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在步入社会后可以与他人保持距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组织行为学前沿文献综述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第四小组成员: 王鹏 张帅兵 王爱燕 白丽丽 章静 郑志爱 王维江

目录 一、社会化的涵义 (1) 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5) 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5) 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 (7) 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 (8) 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0) 三、员工组织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 (14) 1、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14)

(1)情境因素 (16) (2)内容因素 (18) (3)社会因素 (19) 2、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 (22) (1)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观点 (23) (2) Feldman(1976)权变理论 (24) 3、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 (28) (1)理论研究 (28) (2)实证研究: (30) 4、员工主动寻求信息研究 (34) (1)信息寻求的内容类型 (35) (2)员工寻求信息的策略 (37) (3)信息寻求的来源 (38) (4)其他员工主动社会化方式 (39)

四、组织社会化内容与相关变量的研究 (39) 1、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因素 (39) (1)导师制 (39) (2)员工信息寻求行为 (40) (3)工作类型 (41) (4)个体变量 (41) 2、组织社会化内容的效果影响 (41) 3、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关的背景变量 (43) 五、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3) 参考文献 (47)

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1968年首先引入到组织管理中的,迄今累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俨然成为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199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开辟了专刊来介绍组织社会化相关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组织社会化研究虽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但国外组织行为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争论。而我国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文献介绍该方面的研究。 组织社会化这个术语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引介到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因此需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后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因此,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等

(完整版)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律题(带答案)

1. 2. 3. 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律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横坐标分别为整数的点,其顺序按图 中方向排列,如(1, 0), (2 , 0), ( 2, 1) , (1 , 1), (1 , 2), (2 , 2) ??…根据这个规律,第2016个点的坐标为什么? 如图,一个质点在第一象限及x轴、y轴上运动,一秒钟后,它从原点运动 到(0,1),然后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即(0,0)T( 0,1) T( 1,1) T( 1,0) T…],且每秒运动一个单位长度,那么第2016秒后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点 A (1, 0),点A第一次跳动 至点A1( -1 ,1),第四次向右跳动5个单位至点A4( 3,2 ),???, 依此规 律跳动下去,点A第100次跳动至点A100的坐标是 .第2016次呢? ) 6 5 % 5 -4 -3-2 -1 ° 1 2 3 4 5'玄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有个点P ( 1 , 0),点P第1次向上跳动1个单位至点P1 (1, 1),紧接着第2次向左跳动2个单位至点P2 (-1 , 1 ),第3次向上跳动1个单位,第4次向 J A ----------------------------- 右跳动3个单位,第5次又向上跳动1个单位,第6次向左跳动4个单 位,……,依此规律跳动下去,点P第100次跳动至点P100的坐标是()。电------------- 第2016个点的坐标是( ) 4 -------------- 4.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从原点0出发,按向上、向右、向 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地移动,每次移动一个单位,得到点A1(0, 1),A2(1, 1),A3(1, 0),A4(2, 0),…,那么点A4n +1(n是自然数)的坐标为_________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五大假说: 一、情境具有强大的作用 1、人总会处于情境中,往往是看不见的,意识不到的事物会使个体失去反应 低估情境约束的影响 2、情境会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一方面:你所观察的人所在的情境,会影响你对这个人的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观察事物的情境,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认识,我们目前的情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别人的看法 3、你曾经的情境经历会影响你现在的体验和反应,情境的残留物会形成一些心理过程 二、我们经常会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做一些事情 1、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对比人作出判断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在那一刻我们自身的作用,自身的认识以及自身的动机,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的想法不同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2、我们为什么会对别和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原因在于意识经验的构成 共情缺口产生原因:所处情境不同,无法从一种情境转换到另一种情境 二、情况更糟 我们通常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偏见具有适应性和功效性,快速作用过程(无意识过程) 四、我们精确知道人们做事情的原因,他们是哪种人,我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 五、人类有两种基本动机需求 1、人们想要被别人喜欢有归属的需要 2、人们想要准确、一致、可信 “错误共识效应 Ross提出假设,对于自己认同的理论,人们会夸大支持者的人数 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坚持的观点是正常的普遍的,而跟我们不同的观点是不正常的,有问题的 对于错误共识效应的产生和原因,现在并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数种不同的心理在起作用。 1,选择接触和认知。这个理论认为,人类会更容易记住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忘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人们会愿意跟认同自己的人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选择性无视。如果同时出现认同自己和不认同自己的观点,人们更容易重视认同自己的观点,造成一种“很多人同意我”的假象。 3,把主观评价当成客观推理。人们会把自己的主观评价当成客观推理的结果,继而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改变比较对象。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小,报酬大时,主要是增

平面直角坐标系找规律解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找规律题型解析 1、如图,正方形ABCD 的顶点分别为A(1,1) B(1,-1) C(-1,-1) D(-1,1),y 轴上有一点P(0,2)。作点P 关于点A 的对称点p1,作p1关于点B 的对称点p2,作点p2关于点C 的对称点p3,作p3关于点D 的对称点p4,作点p4关于点A 的对称点p5,作p5关于点B 的对称点p6┅,按如此操作下去,则点p2011的坐标是多少? 解法1:对称点P1、P2、P3、P4每4个点,图形为一个循环周期。 设每个周期均由点P1,P2,P3,P4组成。 第1周期点的坐标为:P1(2,0),P2(0,-2),P3(-2,0),P4(0,2) 第2周期点的坐标为:P1(2,0),P2(0,-2),P3(-2,0),P4(0,2) 第3周期点的坐标为:P1(2,0),P2(0,-2),P3(-2,0),P4(0,2) 第n 周期点的坐标为:P1(2,0),P2(0,-2),P3(-2,0),P4(0,2) 2011÷4=502…3,所以点P2011的坐标与P3坐标相同,为(-2,0) 解法2:根据题意,P1(2,0) P2(0,-2) P3(-2,0) P4(0,2)。 根据p1-pn 每四个一循环的规律,可以得出: P4n (0,2),P4n+1(2,0),P4n+2(0,-2),P4n+3(-2,0)。 2011÷4=502…3,所以点P2011的坐标与P3坐标相同,为(-2,0) 总结:此题是循环问题,关键是找出每几个一循环,及循环的起始点。此题是每四个点一循环,起始点是p 点。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蚂蚁从原点O 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行走路线如下图所示. (1)填写下列各点的坐标:A4( , ),A8( , ),A10( , ),A12( ); (2)写出点A 4n 的坐标(n 是正整数); (3)按此移动规律,若点Am 在x 轴上,请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m (n 是正整数) (4)指出蚂蚁从点A 2011到点A 2012的移动方向. (5)指出蚂蚁从点A 100到点A 101的移动方向.(6)指出A 106,A 201的的坐标及方向。 解法:(1)由图可知,A4,A12,A8都在x 轴上, ∵小蚂蚁每次移动1个单位, ∴OA4=2,OA8=4,OA12=6, ∴A4(2,0),A8(4,0),A12(6,0);同理可得出:A10(5,1) (2)根据(1)OA4n=4n÷2=2n,∴点A4n 的坐标(2n ,0); (3)∵只有下标为4的倍数或比4n 小1的数在x 轴上, ∴点Am 在x 轴上,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为:m=4n 或m=4n-1; (4)∵2011÷4=502…3, ∴从点A2011到点A2012的移动方向与从点A3到A4的方向一致,为向右. (5)点A100中的n 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点A100和A101的坐标分别是A100(50,0)和A101(50,1),所以蚂蚁从点A100到A101的移动方向是从下向上。 (6)方法1:点A1、A2、A3、A4每4个点,图形为一个循环周期。 设每个周期均由点A1,A2,A3,A4组成。 第1周期点的坐标为:A1(0,1), A2(1,1), A3(1,0), A4(2,0) 第2周期点的坐标为:A1(2,1), A2(3,1), A3(3,0), A4(4,0) 第3周期点的坐标为:A1(4,1), A2(5,1), A3(5,0), A4(6,0) O 1 A 1 A 2 A 3 A4 A5 A6 A7 A8 A9 A 10 A 11 A 12 x y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社会化 知识点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来源: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现代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海德纽卡姆 基本假定:人对环境的知觉、组织以及解释,会影响其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就是社会认知。 主要观点: 海德的平衡结构理论 人的认知结构总是趋向平衡和归因。 纽卡姆的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使群体态度不一致的成员改变态度,在一定压力下保持团结。 海德的归因理论,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社会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或无意地作出一定的解释;即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关注人在表现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时的内部工作机制。 评价:1.对行为主义的反抗,动摇了其在心理学界的统治地位 2.张扬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不足在于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脱离个体和群体心理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 来源: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斯特

基本假定:环境、行为及个体交互作用 主要观点: 强调认知因素人的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调节过程 学习的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评价:最有活力,最具影响的理论,但不足是忽视情境,外因和心理,有二元论色彩 符号互动理论 来源:杜威、冯特的研究达尔文主义实用主义 代表人物:米德 基本假定: 1 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 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主要观点: 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们调节自己对环境中客体的活动。 社会互动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 自我包括主观我和客观我 发展三阶段:准备玩耍游戏 社会动作包括冲动、知觉、操作、完成 评价:从各自角度发挥改造,该理论成为其他理论的滥觞,有机械还原论倾向,也为社会心理学奠定基础 精神分析理论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 一、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1) 二、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2)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2) 四、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 (3) 一、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1.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 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2.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团体所认同的社会行为,从而适应团体 生活的过程。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要求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 3.自然人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 4.社会人是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 上的人,与“自然人”相对。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 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 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 的资格 Eg:把孩子由“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一个孩子由一个

自然人最终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公民,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二、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1在已有的研究中,组织社会化对象仅限于新进员工。事实上,由于组织社会化伴随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因此除新进员工外,组织内工作轮换或职位升迁的员工、经历组织变革的员工以及外派员工等均是组织社会化研究对象。 2 工不仅被组织塑造,处于被动(passive)地位,而且他们还会通过主动学习有关组织的知识而居于主动地位(proactive)。 3。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伴随员工职业生涯的过程,在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任务。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面对和接受组织现实 ?预期的证实或弱化; ?个人价值、需要与组织气候的冲突; ?发现个人的哪一方面被组织强化、未被强化或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澄清角色

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律题41840

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律题 1、如图,所有正方形的中心均在坐标原点,且各边与x轴或y轴平行.从内到外,它们的边长依次为2,4,6,8,…,顶点依次用A1,A2,A3,A4,…表示,则顶点A55的坐标是() 第1题第6题第9题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一点(a,b),若规定以下三种变换: 1、f(a,b)=(﹣a,b).如:f(1,3)=(﹣1,3); 2、g(a,b)=(b,a).如:g(1,3)=(3,1); 3、h(a,b)=(﹣a,﹣b).如:h(1,3)=(﹣1,﹣3). 按照以上变换有:f(g(2,﹣3))=f(﹣3,2)=(3,2),那么f(h(5,﹣3))等于() 3、在坐标平面内,有一点P(a,b),若ab=0,则P点的位置在() 4、点P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则点P的坐标一定为() A、(3,2) B、(2,3) C、(﹣3,﹣2) D、以上都不对 5、若点P(m,4﹣m)是第二象限的点,则m满足() 6、一个质点在第一象限及x轴、y轴上运动,在第一秒钟,它从原点运动到(0,1),然后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那么第2008秒时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7、已知点P(3,a﹣1)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a的值为() 8、若,则点P(x,y)的位置是() 9、如图,一个粒子在第一象限运动,在第一秒内,它从原点运动到(0,1),接着它按图所示在x轴、y轴的平行方向来回运动,(即(0,0)→(0,1)→(1,1)→(1,0)→(2,0)→…)且每秒运动一个单位长度,那么2010秒时,这个粒子所处位置为() 10、若点N到x轴的距离是1,到y轴的距离是2,则点N的坐标是() 11、在直角坐标系中,适合条件|x|=5,|x﹣y|=8的点P(x,y)的个数为() 12、在直角坐标系中,一只电子青蛙每次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跳动一格,现知这只青蛙位于(2,﹣3),则经两次跳动后,它不可能跳到的位置是() 13、观察下列有序数对:(3,﹣1)(﹣5,)(7,﹣)(﹣9,)…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第100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 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 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 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 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 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 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 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③社会认识 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 会相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

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

每个海军陆战队的战士都必须经历十几个星期的新兵训练营生活,在那里,他们将“证明”他们的忠诚和献身精神。同时,教官们会以“海军陆战队之道”教导这些新兵。与此类似,星巴克会对新员工进行24小时的培训,但没新兵训练那么复杂,培训内容包括星巴克哲学、公司术语以及星巴克咖啡生意的本末。 无论海军陆战队还是星巴克公司,它们都采用正式的培训课程,使新成员完成组织社会化。通过实施组织社会化,可以使局外人变成自己人,使新成员的行为满足管理人员的要求。 新人入职后,你可以采取四种方法去影响他们行为的塑造。 (1)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组织社会化形式。把新成员从他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中隔离开来,这种区隔某种程度上会凸显新人的身份,这就是正式组织社会化形式的特点。海军陆战队和星巴克的定向培训课程即属此类。直接安排新成员上岗,不加特别的关注,即是非正式组织社会化。 (2)组织社会化采取个人单独培训还是集体进行。大多数新成员的组织社会化是单独进行的。当然,他们也可以被集中起来进行类似新兵营那样的集训。 (3)采用有序还是随机方式进行组织社会化。有序组织社会化的特征是使用榜样来培训和促进新成员,例如学徒制和导师制。而在随机组织社会化中,榜样被刻意规避。需要新成员自己慢慢理清头绪。 (4)采用授予式还是剥夺式组织社会化。采用授予式,即是假定新成员的素质和资质得到了组织的确认和支持,能够满足胜任这项工作的要求。剥夺式相反,新成员身上的某些特征是要被去除的。例如大学中的兄弟会和姐妹会,他们的“入会宣誓”其实就是一种剥夺式的组织社会化,通过宣誓,新成员会被塑造成某种适当的角色。 一般说来,如果组织社会化的过程采用正式的、集体的、有序的和强调剥夺的形式,那么员工具有的差异化和个人观点就可能会被同一化,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可以预期的行为。与此相反,若采用非正式的、个人的、随机的和授予式的过程,就会形成自主型的员工。所以,管理者可以把组织社会化当作一种工具,既可能塑造出尊奉传统和习惯的员工,也可以塑造出另一个极端的员工――他们不在乎组织惯例,具有创新精神。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规律问题经典练习题

【题型6】坐标中的规律问题 已知,点A(-2,3)、B(4,3)、C(-1,-3). (1)求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 (2)求点C 到x 轴的距离. (3)求△ABC 的面积. (4)观察线段AB 与x 轴的关系,若点D 是线段AB 上一点,则点D 的纵坐标有什么特点? 【变式训练】 1.如图,写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和顶点B 的坐标,并判断A 与B 、C 与D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蚂蚁从原点O 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依次不断移动,每次移动1个单位.其行走路线如下图所示. (1)填写下列各点的坐标:A 4( , ),A 8( , ),A 12( , ); (2)写出点A 4n 的坐标(n 是正整数) ; (3)蚂蚁从点A 100到点A 101的移动方向是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若干个横坐标为整数的点,其顺序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排列,如(1,0),(2,0),(2,1),(1,1),(1,2),(2,2),…,那么第23个点的坐标是 . 4.小明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突发奇想,画出了这样的图形(如图),他把图形与x 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记作A 1(1,0),A 2(5,0),…,A n ,图形与y 轴正半轴的交点依次记作B 1(0,2),B 2(0,6),…,B n ,图形与x 轴负半轴的交点依次记作C 1(-3,0),C 2(-7,0),…, O 1 A 1 A 2 A 3 A 4 A 5 A 6 A 7 A 8 A 9 A 10 A 11 A 12 x y

C n ,图形与y 轴负半轴的交点依次记作 D 1(0,-4),D 2(0,-8),…,D n .经研究,他发现其中包含了一定的数学规律. 请你根据其中的规律完成下列题目: (1)请分别写出下列各点的坐标:A 3 ,B 3 ,C 3 ,D 3 ; (2)请分别写出下列各点的坐标:A n ,B n ,C n ,D n ; (3)请求出四边形A 5B 5C 5D 5的面积. 6.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OAP 沿x 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8次,点P 依次落在点1232008P P P P ,,, ,的位置,则点2008P 的横坐标为 . 7.如图,已知A l (1,0)、A 2(1,1)、A 3(-1,1)、A 4(-1,-1)、A 5(2,-1)、….则点A 2007 第3题 第4题 第6题

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 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社会化使得社会不仅在生物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重新产生自身,从而保证了社会得以一代一代地延续。 什么是社会化 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现代研究认为,社会化的涵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与调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被界定为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教程》P20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对于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三、社会化的特点 1、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个人而言,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期而逐步减弱。 2、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能动性的特点,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人为什么必须社会化?这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文化传承功能。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传递和内化的过程。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化对个人而言,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与社会认同,学习与内化社会的价值、态度、目标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探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又促进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程》P206-207) 1、技能社会化。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2、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明确目标。 社会化的类型和过程 一、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这是“长大”的过程。 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是“成人”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社会化的成效如何,对个人一生的社会化成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二)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它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为什么非常必要?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强制性特征不再明显。 (三)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这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