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诊断参考标准培训手册

传染病诊断参考标准培训手册

传染病诊断参考标准培训手册
传染病诊断参考标准培训手册

传染病诊断参考标准培训手册

目录

法定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鼠疫 (5)

霍乱 (6)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7)

艾滋病 (10)

病毒性肝炎 (11)

脊髓灰质炎 (16)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8)

麻疹 (19)

流行性出血热 (20)

狂犬病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 (22)

登革热 (23)

炭疽 (24)

细菌性痢疾 (26)

阿米巴痢疾 (27)

肺结核 (28)

伤寒和副伤寒 (3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1)

百日咳 (32)

白喉 (32)

新生儿破伤风 (33)

猩红热 (34)

布鲁氏菌病 (36)

淋病 (37)

梅毒 (38)

钩端螺旋体病 (41)

血吸虫病 (42)

疟疾 (43)

流行性感冒 (44)

流行性腮腺炎 (45)

风疹 (46)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47)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48)

手足口病 (49)

感染性腹泻 (52)

甲型H1N1流感 (53)

人感染H7N9禽流感 (56)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6)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69)

法定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相关规定,现就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调整事宜通知如下。

一、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二、地方各级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感染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种管理调整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病种调整工作要求,科室自行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切实做好上述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三、各科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等技术文件,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对相关传染病诊断报告水平。要规范开展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共分三类39种,其具体分类如下: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甲型H1NI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鼠疫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

以上滴度的抗鼠疫菌杆菌F1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

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

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

疫杆菌的F1抗原或血清F1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

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传播途径】

人间鼠疫主要由蚤类为媒介,主要途径为:鼠→蚤→人。肺鼠

疫经呼吸道形成人→人的传播,可迅速造成人类肺鼠疫大流行。【消毒】

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加热100℃1分钟,日光照射4-5小时及5%来苏儿、5%氯胺等均可迅速杀灭。

霍乱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

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

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

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

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

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

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

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

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传播途径】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病原体经水、食物、苍蝇及生活接触通过消化道传播。

【消毒】

对热、日光、酸及一般消毒剂(含氯制剂、碘制剂)均敏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1发病前2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病人或者有明确的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1.2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2周到过非典型肺炎正在流行的地区。

2、症状与体征

有发热(>38℃)和下列一项或一项以上:

咳嗽、呼吸加速、气促、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罗音、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

早期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学检查

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6、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一旦病原确定,检测方法特异,即建立确诊病例的定义。

疑似病例:1.1+2+3或1.2+2+3+4

临床诊断病例:1.1+2+3+4或1.2+2+3+4+5

7、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非典型肺炎病例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中1条可诊断为非典型肺炎的重症病例:

7.1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7.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7.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93%,或氧合指数<300mmHg;

7.4出现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8、备注

8.1密切接触是指护理或探视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病例曾居住在一起(包括住院)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

8.2非典型肺炎流行区是指有原发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造成传播

的地区,不包括已明确为输入性病例,并由该输入性病例造成一定传播的地区。

8.3病人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8.4排除疾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原发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侵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患。

【传播途径】

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SARS传播最主要途径,其次是气溶胶传播,手接触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因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经口、鼻、眼、粘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

【消毒】

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均敏感,如含氯消毒剂、酒精、过氧乙酸等。

艾滋病

【诊断标准】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

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

(4)卡波济氏肉瘤;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

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 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消毒】

70%乙醇、5-8%甲醛及0.2%次氯酸钠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HIV 对紫外线不够敏感。

病毒性肝炎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

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

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

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消毒】

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

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

【诊断标准】

1.急性乙型肝炎

(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

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

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黄疸型肝炎皮肤

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

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2)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

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

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

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a)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b)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

c)HBV标记物检测:血清HBsAg或HBV 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

持续半年以上。

d)肝脏病理组织学诊断。

疑似病例:a)+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传播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

2、血液、体液传播。

【消毒】

HBV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紫外线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可灭活,0.5%过氧乙酸7.5分钟以上可以灭活,对0.2%新洁尔灭敏感。

(三)其他型肝炎:

1.丙型肝炎(HC):

【诊断标准】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②血清ALT升高;

③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④血清抗-HCVIgM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③参与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不洁注射、母婴和密切接触而传播。【消毒】

HCV对有机溶剂敏感,如用10%氯仿或甲醛熏蒸等可杀灭HCV。100℃煮沸5分钟、高压蒸汽和紫外线照射等可使HCV灭活。

2.戊型肝炎(HE):

【诊断标准】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

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血清ALT升高;

③血清抗-HEVIgM阳性;

④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⑤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型肝炎,CMV,EBV感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⑤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符合临床诊断加③、④中任1项。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消毒】

戊型肝炎病人的食具、茶具、衣物及被单等可煮沸20分钟消毒:

粪便及呕吐物可加1/5份漂白粉十粉搅拌均匀后放臵2小时;护理过病人后可用0.2%过氧乙酸液浸泡双手;清理厕所可用0.2%次氯酸钠液或0.5%过氧乙酸液喷雾;门、窗、家具、玩具等可用0.5%过氧乙酸液擦洗及浸泡。

3.丁型肝炎(HD):

【诊断标准】

①病人必须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②血清ALT异常,或呈二次肝功能损伤加重;

③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RNA阳性;

④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RNA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①、②加③或④。

【传播途径】

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也可由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经母婴传播者少见。

【消毒】

同乙型肝炎

注:凡先后感染两种肝炎者只报后者。凡同时感染两种肝炎者按型分别上报。

脊髓灰质炎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迟缓性麻痹的病例。

二﹑确诊病例:

1.与确诊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出现:

(1)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

(2)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或双侧)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萎缩;

2.发病60天后仍残留有弛缓性麻痹;

3.从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4.从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5. 1个月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

6.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或1和2 。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加5或加3加6。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初病人咽部分泌物可排出病毒,故又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此传染期短。

【消毒】

加热56℃3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氧化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及含氯消毒剂、2%碘酊等均能使其灭活。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禽流感暴发的疫点,或与被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者,或从事禽流感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目前不排除与禽流感患者密切接触的人有患病的可能。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

2.临床症状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

3.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

(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及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重症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以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史,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者。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甲型流感病毒和H亚型单克隆抗体抗原检测阳性者。

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升高者。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传播。

2、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水

等途径。

【消毒】

常用消毒剂和紫外线均敏感。100℃ 2分钟可灭活。

麻疹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患者(多数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

肤出现红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二、确诊病例:

1.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科氏斑;

2.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3.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4.恢复期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

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或4项。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谈话、咳嗽、喷嚏等飞沫直接传播,通过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者少见。

【消毒】

对日光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疫区及流行季节,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二、确诊病例:

1.皮肤黏膜出血征象,末梢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

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3、4、5项之一。

【传播途径】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1)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 流感(2009 年试行第三版) 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8、麻疹(WS296-2008) 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11、风疹 (WS297-2008) 12、手足口病(2009 版)

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 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6 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1。 3.3.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2。 3.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3。 3.确诊病例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1。 3.4 排除病例 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3.5 与OPV 有关的其他病例 3.5.1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 免疫史,且在服用OPV 免后4d~35d 内发热,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VP,从粪便标本中只能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 区基因序列变异<1%。 3.5.2 服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曾与OVP 免疫者在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培训试题与答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中,每题5分,总分 100分。 1.按照《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对最终检测结果为 ( 阳性病例 ) 进行网络报告 2.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 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 ) 等身份识别号码 3.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在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电 子健康档案时,应具备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或者数据自动抽取交换 的功能 ) 。 4.各级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 5.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 6.医疗机构负责对 ( 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 ) 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 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7.传染病信息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 ( 责任报告单位 )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 ( 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 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8.( 国家卫生计生委 ) 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 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9.( 省级人民政府 ) 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 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10.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 (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

病例 ) 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11.传染病纸质报告卡要求用 A4 纸印刷,使用 ( 钢笔或签字笔 ) 填写,字迹清楚。 12.传染病报告卡由 ( 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 ) 的人员负责填写。 13.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医疗机构 ( 诊断并报告 ) 。 14.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 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 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15.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 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6.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 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17.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 ( 补报 ) 。 18.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 录保存 (3) 年。 19.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 ( 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 、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按照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0.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 息报告管理工作 ,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 (1) 名专(兼)职人员。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试题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 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类种,其中甲类传染病种,乙类传染病种,丙类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和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 二、单选题:( 2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三、判断题:(40分) 1、法定传染病的诊断原则是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2、不是所有的法定传染病诊断类型都有“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 3、在法定传染病的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出现异常,就一定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4、成年患者若无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梅毒感染流病史,可以诊断梅毒病例。() 5、幼儿患者若无生母为梅毒患者或感染者流病史,可以诊断梅毒病例。() 6、确诊丙肝病例的诊断依据需要患者血清HC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 7、患者既往有明确的乙肝诊断病史,复诊时可以不报告。() 8、脊髓灰质炎按甲类传染病报告但不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9、患了传染病的学生经过诊治后,若临床表现正常,则无传染性,可以为其开具复课证明。() 10、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可能会同时违反《民法》和《刑法》。()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 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B) 页脚内容1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 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页脚内容2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2项: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甲型肝炎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吃不洁食物史或饮生水史 2.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3.血清ALT升高。 4.血清抗-HAVIgM阳性。 5.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6.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疑似病例:2+3 ,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5、6中任何1项。 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 抗-HBs阳转;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

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病程大于半年为慢性肝炎。 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或与携带HCV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 ②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和叩击痛。 ③血清ALT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血清抗—HC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 戊型肝炎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丙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⑥血清抗-HE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或⑥中任1项。 肺结核 一、疑似病例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 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 B)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8、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未作抗HBc-IgM检测,患者8月前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阳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D)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9、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C)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10、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 检测,ALT升高3倍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C )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 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 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4.3.2 病原学检查(详见附录A):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4.2.1,4.2.2,4.3.1者,4.1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4.3.2。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共分三大类,共39种: 甲类2种(强制管制):鼠疫、霍乱 乙类26种(严格管制):包括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 丙类11种(监测管制):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等。 其中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包括: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的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分子生物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影像及活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 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也是日常报告最多,或不清楚该不该报,报告要求如何。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其它感染性腹泻 诊断标准来自于卫生部诊断标准,2010年5月最新颁布 传染病诊断最新标准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指由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 HIV感染者: 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艾滋病患者: 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潜伏期: 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平均潜伏期(50%的HIV感染者进展到艾滋病期的

时间)为7年~8年。 1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1.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 1.1.3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有医源性感染史。 有职业暴露史。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 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临床表现 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1.1 A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b)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 c)带状疱疹; d)口角炎、唇炎; e)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 f)结节性痒疹; g)脂溢性皮炎; h)甲癣。 1.2.3. B组临床表现 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l0%; b)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l个月;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8-2008) 4. 诊断依据 4.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4.2临床表现 4.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 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或/和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因为甲型肝炎的 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 诊断 6.1 临床诊断病例 6.1.1 甲型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①4.1和4.2和4.3.1;②4.1和4.2和4.3.1和4.3.2;③4.2和4.3.1;④4.2和4.3.1和4.3.2。 6.2 确诊病例 6.2.1 甲型肝炎: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5.诊断 5.1 急性乙肝 5.1.1 近期出现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升高,或/和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 HBsAg阳性。 5.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前HBsAg阴性。 5.1.5. 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5.1.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5.1.7 恢复期血清HBcAg阴转,抗HBc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同时符合5.1.1和5.1.3;②同时符合5.1.2和5.1.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①符合疑似病例加5.1.4;②符合疑似病例加5.1.5;③符合疑似病例加5.1.6;④符合疑似病例加5.1.7 。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 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 B)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1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2017年传染病信息报告 管理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75分) 1、医疗机构在传染病报告中严格执行,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2、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和自查等制度。 3、医疗机构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和,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和。 4、责任报告人应按照(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 为、、和四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 为、、。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种。 6、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或居民健康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 7、医疗机构在开展、、孕产妇及住院常规检查等时筛查出的乙肝、丙肝、梅毒等实验室血清抗体阳性结果者,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诊断不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的病例。 8、传染病报告实行管理,首诊负责制。传染病报告卡由或其他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诊断并报告。采供血机构发现也应填写报告卡。 9、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内进行网络报告。 10、机构、机构和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

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和报告。 二、判断题(每题2.5分,共25分) 1、梅毒复发病例不需要报告。() 2、丙肝抗-HCV检测结果阳性,符合临床诊断但未开展HCVRNA检测的病例,填报确诊病例。() 3、对新发现的、经规范治疗治愈后再次复发的病例不需要报告。() 4、当同一病人同时诊断出患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填报一张传染病报告卡就可以进行网络报告。() 5、乙肝病原携带者包括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需要报告。() 6、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如果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患者家长姓名为必填 项 。 ( ) 7、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现住址时,填写的是患者的户籍地址,不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等。() 8、如果同一患者在一年内多次患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只需要报告一次就可以。() 9、医疗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做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

法定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相关规定,现就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调整事宜通知如下。 一、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二、地方各级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感染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种管理调整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病种调整工作要求,科室自行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切实做好上述

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三、各科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技术文件,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对相关传染病诊断报告水平。要规范开展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定传染病共分三类39种,其具体分类如下: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

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诊断制度 1、在传染病的接诊过程中,实行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 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诊断疾病名称需为传染病的标准名称。 3、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4、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人应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二、传染病登记制度 1、各临床科室门诊日志(含电子)和出入院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需齐全,其中:门诊日志应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本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医政上下发过文件) 2、检验室检验结果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齐全,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4项基本内容:影像室影像结果登记本(含

电子项目设置齐全,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检查结果等4项基本内容。 3、患者诊断为传染病时,应认真写在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含电子)上,字体要工整,不得缺项、漏项,填写内容需完整无误,无逻辑错误,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 4、化验/影像结果为与传染病有关的阳性结果时,应认真填写在检验/影像结果登记本(含电子)上,字体要工整,不得缺项、漏项,填写内容要完整无误,无逻辑错误,并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开单医生(以医生签字为准)。 5、预防保健科需设立传染病登记本(可电子自动生成),收到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时,需将患者信息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 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本? 三、传染病报告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患者诊断为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首诊医生需按照要求及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字体要工整,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要签名。 3、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填写两张传染病报告卡。 4、已报传染病病人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或误报时,首诊医生需及时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报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注明原报告病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