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辽代幽州韩氏家族韩延徽传

辽代幽州韩氏家族韩延徽传

辽代幽州韩氏家族韩延徽传
辽代幽州韩氏家族韩延徽传

辽代幽州韩氏家族韩延徽传

韩延徽家族是辽朝又一汉人韩姓大族。韩延徽(882—959),字藏明,幽州安次人,入辽后家居燕京,死后葬幽州鲁郭(辽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今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故称幽州韩氏。

幽州韩氏仕辽始自韩延徽。韩延徽父韩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五代初,幽州为刘仁恭所据,以延徽少年英才,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供事于祗候院,后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②参见《辽史·圣宗纪》、《辽史·耶律隆运传》,《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③皇族耶律乌不吕与国舅爻直不和。参见《辽史》卷83《耶律学古附乌不吕传》。爻直又作约直,系出国舅小翁帐,参见冯永谦:《辽史外戚表补证(续)》,《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 4 期。①韩知古子匡美,三娶皆契丹后族萧氏;匡嗣子德崇、匡胤子琬、琪美子瑜也都娶萧氏为妇。匡嗣长女嫁承天太后弟隗因,生女菩萨哥为圣宗齐天皇后。

②韩匡嗣有私城即投下州全州。

③《韩橁墓志铭》,见《全辽文》卷6。

①参见《金史》卷78《韩企先传》。

唐节度使刘守光囚其父镇幽州时,遣延徽使契丹求援,阿保机“怒其不屈,留之”②,使牧马于野。述律氏对阿保机说:“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①于是,阿保机召延徽论事,所言“合上意,立命参军事”②。延徽不但参与了军事活动的筹划,而且建议依汉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安置被俘和流亡入草原的汉人。韩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③。由于他的建议被采纳,草原地区开始有了投下军州的建立,大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农民在草原定居,“不复思归”④,不但带动了草原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且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发展和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韩延徽入辽日久,思念故乡,遂逃归晋阳(今山西太原)⑤。他本拟应李存勗之邀留在晋阳,却因为人所嫉,心不自安,决定重回辽朝。友人王德明为之担心,说:“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不以为然,他说:“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谒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延徽对阿保机不辞而别,其初衷显然是打算留在中原家乡,回来后的见闻使他意识到辽朝才是他得以施展才干的理想场所,于是他在省母后毅然回到辽朝。果然不出他所料,阿保机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以“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为辞。于是阿保机“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①。进入契丹辽朝的汉官,虽然所掌多为汉人和文治之事,同时也要参加某些军事活动。天赞四年(926),知古和延徽也都从阿保机征渤海,并分别以功拜中书令和左仆射。“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为佐命功臣之一”②。

②《辽史》卷74《韩延徽传》不载韩延徽出使被留时间。《资治通鉴》卷269 系之于后梁均王贞明二年(916),《考异》以为《汉高祖实录·延徽传》所载“天祐中,..刘守光..遣延徽入虏”不尽可信,认为其事或在乾化元年(911)。按《辽史·韩延徽传》记其入契丹后曾参与筹划“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而契丹征室韦的军事活动,多在901—909 年间。对党项用兵则主要在阿保机即位后。911 年至914 年间,阿保机的主要活动是与诸弟争夺契丹社会的统治权。以此推断,延徽入契丹并能对阿保机的军政活动施加影响,时间当早于911 年。《旧五代史》卷135《刘守光传》载:天祐四年(907)十二月,守光遭周德威围攻,曾“求援于梁,北诱契丹,救终不至”。或许这次所遣使契丹者即为延徽?如是,则延徽入契丹当在907 年。

①《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

②《辽史》卷74《韩延徽传》。

③《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

④《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

⑤《辽史·韩延徽传》称“亡归唐”,则此事当在后唐建国后,即923 年以后。《资治通鉴》系此事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追述延徽活动时称:“..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而延徽重回契丹后,“及(阿保机)称帝,以延徽为相,..”由此看来,延徽亡归的时间当在916 年前。

①《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又《辽史》卷74《韩延徽传》载:“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是以复来。’上大悦,赐名‘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也称“阿保机以延徽为相,号政事令,契丹谓之‘崇文令公’”。

②《辽史》卷74《韩延徽传》。

耶律德光时,韩延徽封鲁国公,任官南京三司使,掌管南京道财赋。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参与筹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世宗对刘知远行册礼,亦由延徽“定其制”。穆宗应历中致仕,九年(959)卒,享年78 岁。子德枢、倬。

韩延徽子德枢,耶律德光誉之为“国之宝,真英物也”,未冠而为守左羽林军大将军,迁特进太尉。德枢善抚民,耶律德光时,“汉人降与转徙者,多寓东平。丁岁灾,饥馑疾厉。德枢往抚字之,授辽兴军节度使。下车整纷剔蠹,恩煦信孚,劝农桑,兴教化,期月民获苏息”③。此后历任南院宣徽使,平、滦、营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门下平章事,加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封赵国公。卒于保宁间。有子绍勋、绍芳。

绍勋为东京户部使,以不善抚民,在大延琳反辽战争中被杀①。

绍芳重熙间为枢密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参知政事,加兼侍中。反对征西夏,力谏不听,出为广德军节度使。后辽果败,德芳闻讯,“呕血死”。绍芳孙资让,累官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中书侍郎,因事出为崇义、辽兴军节度使②。

延徽子倬官辽兴军节度使,彰国军节度使兼侍卫亲军兵马都指挥使,累赠至中书令。子绍雍、绍文。

绍雍曾使宋。《辽史·兴宗纪》三又见韩绍荣,或即绍雍。与南府宰相杜防同奏事于廷,亦当为辽朝朝官。此外,《辽史·圣宗纪》八又见贺宋两宫生辰和正旦使副韩绍一等,此绍一或亦为延徽孙?

绍文官上京留守,守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鲁国公致仕。子造为诸宫制置使、判三司使事,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赠中书令③。道宗朝致仕后,燕、蓟饥荒时,与刘伸、赵徽等致仕官“日济以糜粥,所活不胜算”④。

造子资道,清宁初,以荫授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行右率府副率,累官阁门祗候、礼宾副使、供军副使、六宅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市买都监等,咸雍五年卒于南京⑤。

③《辽史》卷74《韩延徽附子德枢传》。但东平为今辽宁辽阳,辽兴军所在为今河北卢龙。《韩延徽传》称“其子镇东平”,可能德枢先曾任职于东平,及至耶律德光迁渤海人至辽东,东平升南京后,又调为辽兴军节度使,而在两地皆有功绩。

①参见李桂芝《辽金简史》第二章第三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②《辽史》卷74《韩延徽附韩资让传》称:“会宋徽宗嗣位,遣使来报,有司按籍有‘登宝位’文,坐是出为崇义军节度使。”

③参见《王师儒墓志》,《全辽文》卷10。

④《辽史》卷98《刘伸传》。

⑤《韩资道墓志铭》,《全辽文》卷8。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 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依据1998年四川宜宾萧卓泉编撰《兰陵萧氏族谱》资料,由萧世德删节录入。 1世: 萧何。沛县人,西汉开国丞相,封瓒侯。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257年)六月十五日申时。卒于汉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七月初八日,终年65岁,葬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妣周氏,生年未详,卒汉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生子二: 萧禄(无嗣)、萧延。高后二年封何夫人禄母同为瓒侯。 2世: 萧延。何公次子。汉酂定侯。妣刘氏,生于秦王政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卒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终年52岁。,生卒未详。生四子: 萧遗(无嗣)、萧则(子萧庆)、萧嘉(子萧胜,国绝。汉武帝元狩三年何曾孙萧庆—萧寿成,元封四年国除。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何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六世萧辅—七世萧获,国除。汉成帝封六世萧喜—七世萧尊—八世萧章—九世萧禹,王莽败绝)、萧彪。妣吕氏,生卒未详。 3世: 萧彪。延公四子。字伯文,号光容。汉谏议大夫。生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终年59岁。免官居东海兰陵县中都

乡中都里,世称兰陵萧氏。妣张氏,生卒未详。妣李氏,生一子: 萧章。 4世: 萧章。彪公之子,字德昭,汉京兆尹。生于汉文帝后元六年癸末(公元前158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壬戌(公元前119年),终年39岁。妣周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皓。 5世: 萧皓。章公之子,字季华,以田为业。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1年),卒于汉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公元前75年),终年67岁。妣秦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仰。 6世: 萧仰。皓公之子,字惠高,以田为业。生于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卒于汉宣帝神爵四年癸亥(公元前58年),终年69岁。妣张氏,生卒未详,生一子: 萧望之。 7 世: 萧望之。仰公之子,字长倩,汉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生于汉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卒于汉元帝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终年61岁。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妣张氏,生卒未详,生八子: 萧伋(关内侯)、萧育(光禄大夫)、萧咸(大司农)、萧由(中散大夫),另四子: 萧因、萧厚、萧实、萧威,官职未载史册。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25 第三篇 第二章 第一节之三 迁基祖简略397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湘南穆林公宗谱首卷 三、部分外迁基祖简略 廷樟公——(1218——?)迁粤东基祖 蓝山磐石人,仲十一郎,始迁广东连州韮菜水开基立宅,是为连州韮菜水始祖。 廷旦公——(1210—1258)迁蓝山县城基祖 蓝山园山人,仲五郎,时于宋端平三年丙申岁(1236)与弟廷弼公由园山迁居蓝邑(今县城西门外)开基。赞:物本乎天以向荣,人生于祖而思慕,因端者竟委溯流者穷源,固仁人之反始实孝子之推源,岂曰代远年湮遂使支杂派紊,缅公诞降以来承先人之遗绪,克绍箕裘振后嗣之家声,足征燕翼急公,轮赋生平之慎重,堪风敬业乐群,夙昔之丰规共仰,以故访友寻师弃故土于磐石,因之处仁择美创新基于西关,则见三台后振,夔峰前临舜水右环,峻塔左竖灵以钟秀以毓瓜瓞绵绵麟之趾凤之毛,螽斯蛰蛰盖有美而必彰,自无盛而不传久矣,积善余庆诚哉,明德达人登诸谱牒,喜根深以枝茂叙入家乘,欣远而流长。 裔孙由拔贡特授重庆府承州县训导后升夔州府连山县教谕韶敬撰 廷弼公——(1212—1274)迁蓝山县城基祖 蓝山园山人,仲六郎,时于宋端平三年丙申岁(1236)与兄廷旦公由园山迁居蓝邑(今县城西门外)开基。 伊钦公——(1252—1317) 字茂谛,号宅生,携堂弟宅伦宅俸二公外出。(详见《二户重修族谱序》) 昌兴公——(1275—1359)迁嘉禾县小街田基祖 仁九郎,行周兴,号天华,于元延祐六年己未岁(1319)率妻儿由蓝山磐石迁居楚南临武县銮一上乡(今嘉禾小街田)立宅开基。赞:生呼数百年之后而欲摇适乎数百年以前此诚事之至难者矣顾惟得所凭藉期参考之馀颖信从可决焉即如开派远祖讳昌兴公者予族两次刻谱未之前闻及廖家窝叔侄相习因索其谱观之虽属写本然所载条分缕晰有令人颖之而无可颖者夫昌认远祖实非所宜而确有可凭犹得以非春鬼例之乎所以道光八年合族协议于葬所鸠工采石整砌坟茔于今立会以祭十有馀年矣兹当重修家谱刊之冠其端云。 ——十八世裔孙岁贡生人杰拜撰 平顾公——(1338—)迁嘉禾基祖 蓝山县西城人。行权叟,时于元至正年间迁往嘉邑开基立业,生二子,长仲文、次仲武。另有家谱。 仲文公——(1355—1416)迁嘉禾大村基祖 蓝山县西城人,字开源,号裕后,随父平顾公初居临武县即今嘉禾县上乡地都羊鸟田四口沅,再迁袁家大村立宅开派。 千义公——(1343—)迁粤西桂林省基祖 嘉禾县小街田人,字文美,时迁粤西桂林省开基。 平岱公——(1343—1423)迁宜章西城始祖 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人,字岳宗,公于明洪武二年己酉岁(1369年)奉调郴宜落业 397

在福建萧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贺词

在福建萧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会议上的 讲话 苍山县政协副主席黄昌岭 (2011年6月26日) 尊敬的各位萧氏宗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素有“闽南明珠”之称的金柑之乡、绿竹之乡、朱子文化名城、美丽富饶的福建龙溪县,隆重举行福建萧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这是福建萧氏宗亲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我非常高兴应邀参加这次大会,我受苍山县委、苍山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到会的各位宗长、宗亲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们苍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福建萧氏宗亲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苍山县和龙溪县一样,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灿烂辉煌的兰陵文化,其中荀子文化、萧氏文化、王氏文化、兰陵酒文化最为著名。咱们的萧氏先祖、一代儒学宗师萧公望之生活于兰陵,长眠于兰陵,萧氏文化源起兰陵,根植于兰陵沃土,随着萧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传播于世界各地,全球萧氏均尊兰陵为郡望。在历史长河中,萧氏群星璀璨,除了萧望之,还有南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等等,萧望之之子,萧良、萧由等都通晓五经,食禄两千石,皆为一时名人。现在萧氏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港澳台、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地区都进入了主流社会,对社会颇有影响。 近年来,我们苍山县各级视天下萧氏宗亲寻根访祖之需为己任,高度重视兰陵萧望之墓园及全球萧氏大宗祠的开发

建设工作。先后聘请了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徐州师范大学、曲阜古建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勘察论证,编制完成了《全球萧氏大宗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于去年6月份我们启动了萧望之墓园一期工程,一期工程总投资800多万元,目前享殿、东西配殿、庖箱、思堂、碑亭工程、御路、挡墓门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对文武大臣、石像生、挡墓墙、灵水、甬道、微地形、绿化、内部布局等辅助工程进行修建完善。二期工程建设萧氏大宗祠、萧氏大型广场、大型盛世萧鼎等,计划于下半年开工建设,2013年五一前建设完成。 各位萧氏宗亲,萧氏家族曾以她浩瀚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在长达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她总是让她的精英们活跃在政坛上、奔驰在战场上、泼墨在文苑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她在全世界的家族史上成为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家族。今天萧氏家族的成员目前已遍布五大洲,家族的儿女们秉承着祖先的庇荫,一个个的都在继续创造着业绩。 同样,今天各位萧氏宗亲也是萧氏望族中的精英,通过萧氏宗亲联谊会,进一沟通感情,融洽关系,进一步商讨萧氏未来发展蓝图,进一步感受先祖望之公的儒学思想。咱们福建萧氏宗亲一直关注和企盼修建兰陵全球萧氏大宗祠,希望将望之公在兰陵创造的辉煌永远保存下来,不让它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让她永远矗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和历史的进程中,使兰陵这块热土永远成为萧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同样,我们苍山县委、县政府对建设兰陵萧氏大宗祠决心大、态度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

凤翼萧氏世系源流简考 萧蔚林 在我们萧氏众多支派中,福建南部地区的凤翼萧氏可谓是萧氏一大宗派,枝繁叶茂,子孙遍布闽台海外,是实至名归的大族,在现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想必我们大部分萧氏宗亲对凤翼萧氏都有所耳闻。当然,虽然大族一般都会资料丰富,谱史完善,但大族也有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合宗”问题严重,这个包括被其合宗和攀附其族的宗支,而问题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体现在族谱中错综复杂的世系源流,致使整个大宗内部及其他支系谱史混乱,这是谱史资料的一大通病。凤翼萧氏一族自然也是如此,内部有很多问题需待解决。 在此之前有不少凤翼宗亲和其他萧氏谱牒专家撰文考证,对问题都有深入考究,引经据典,得出了不少十分可贵而让人信服的结果,但对于有一些问题则并没有去考查对错,而是按照各自的族谱照搬,当然可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其谬误。年前,厦门萧锡鸿宗长嘱托我为《世界萧氏》杂志写一篇关于凤翼萧氏相关问题的考证文章,我作为赣南人,又非凤翼族人,再加上手中凤翼萧氏族谱不多,心中着实没谱,但既然蒙锡鸿宗长厚爱,那么我就在此对凤翼萧氏一族的问题阐述一下我的看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谬误,还望凤翼萧氏一派宗亲莫要怪罪。我这篇文章主要是指出一下凤翼萧氏的世系源流中存在的合宗问题,尽量理顺这些世系,纠正谬误,正本清源。 正宗的凤翼萧氏皆出自唐僖宗朝刺史萧曦公,公字德卿,于唐中和元年881年入闽居长乐县前大鳖坑,此后繁衍出了此一大派。而凤翼非人名非地名,非官爵更非赐封,那么为么这支萧氏冠称凤翼呢?根据清嘉庆《凤翼谷山宗谱·重建温陵凤翼萧氏大宗祠序(康熙间)》云:“潢公肇基蒲岱,科甲蝉联,复同淘公支裔由蒲抵泉,占籍温陵,子孙荣盛,支分各邑,诗书甲地,蔚为华宗。示现庵乃泉山讲学之席,萧厝园为子孙聚族之区,既得卜乎温陵福地,美号曰凤凰展翼。世竞传之,人争幕焉……”;又据清嘉庆《凤翼萧氏大宗谱序》云:“曦公也立庙长乐,衍派蒲岱,分支泉郡,卜宅萼辉,美号凤凰展翼,而子孙渐衍渐析,分居晋、南、惠、同、安、永、德,子姓蕃昌……自明季而后,兵燹频仍,祠宇产业荡然……”,另网上[蘭陵谱牒|福建晋江萧氏宗祠及萧氏源流]的说法是:宋时萧氏在泉州十分兴盛,至有“萧半城”之称,合族建祠堂于城中,“清源高插,桩楼卓侍,屏障远列于后,鼓旗飞动于前,如鸾之飞,如凤之舞”,祠因其形胜而称“凤翼”。而由泉所传支派悉以“凤翼衍派”为号。以上内容必有考究,大同小异,由此可见“凤翼”之号来源于宋朝,因泉州曦公子孙合族所建宗祠形如凤翼,故此后曦公位下的泉州各支皆以凤翼萧氏称,各支宗祠都袭称“凤翼祠”,因此“凤翼萧氏”就这样形成并随后世发展而名扬海内外。 值得一提的是,闽台地区对于萧王爷即萧太傅的神灵信仰,也是出自凤翼萧氏大本营的泉州(古称温陵),至今在泉州市鲤城区南门水巷末端有着主奉萧王爷的富美宫,这是萧王爷的总神坛。根据陈彦军的大作《儒臣与神明之际—漫话萧望之及萧太傅信仰》载:“据故老传闻,萧氏族人所建的崇奉萧太傅的原始富美宫就在富美渡头的大榕树旁,规模只有一个土地庙大小”。如今萧王爷信仰遍布闽台海外,其殿富美宫也在各地分坛建立,很明显“凤翼祠”和“富美宫”都是萧氏文化兴盛的招牌,而泉州地区的凤翼萧氏一族对于萧氏文化的传播和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转入正题,根据泉州境内多支可以确定是出自凤翼萧氏一族的老谱记载,其世系源流基本都一样,大同小异,世系总图如下各图所示: 图1:曦公上源 珩字时章─①倣┬廪公字富侯─英字绪红┬晔公 └膺公└曦公─→转图2 首先,要解决的是凤翼萧氏入闽始祖萧曦公的上源问题,根据图1,很明显①以上这个上源世系错漏皆有,明显不可信,即使勉强将珩定为南海王珣,那么其下世系也应当是:珣

萧氏永和公族族谱第一次续修工作会上的讲话

萧氏永和公族族谱第一次续修工作会上 的讲话 萧承雄(2014年4月2日)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好!通过几年努力,今天终于召开正式工作会议了。我能参加萧氏永和公族族谱续修工作,感到非常高兴。我想在坐的各位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在这里,现有几点感想和工作建议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族谱功能 族谱、县志、史记,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了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族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族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步优秀教科书。 那么,族谱有何功能呢?我认为至少有五方面:一是寻根留本。就是让谱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

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是亲缘备查。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就在于人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族群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 三是增知育人。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不懂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用什么教育他们呢?谱书中有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规范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就能很好的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族人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族争光,为国贡献。 四是结亲联情。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只要是同姓萧,血肉亲情一定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五是承前启后。先人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我们留下萧氏

寻根溯源——萧氏宗祠之探微

篇名 尋根溯源──蕭氏宗祠之探微 作者 謝孟學。文興高中。三年仁班 李涵微。文興高中。三年仁班

本論作者們目前就讀文興高中三年級,平日便對坐落於文興高中附近古樸的蕭氏宗祠十分好奇。在指導老師的鼓勵下,我們嘗試以「鐵馬」代步,披著陽光和汗水,展開這次有趣的田野調查。 本論的問題核心為「卓乃潭1內蕭氏血緣聚落之形成與發展」,探討的重點將集中在血緣聚落的形成過程與宗族延續間的相互關係,以及聚落的血緣性對各種傳統社會組織的影響。透過蕭氏宗祠的探訪,將使我們逐一釐清早期來台先民的家族發展史,進一步理解前人胼手胝足的辛勞。 本論主要資料來自蕭氏宗祠管理人蕭家茂先生等人的訪談記錄,除了實地訪查當地耆老外,我們還收集了蕭氏族譜與各方相關文獻資料,並對當地作了初步的地理實察。具體的研究步驟如下: 1中潭里、頂潭里、龍潭里合稱為清代的卓乃潭庄。

一、蕭家基本資料: 蕭氏祖先傳說源於皇帝軒轅氏,以西漢蕭何為共祖,稱其為蕭何大帝。2其祖先於明末清初鄭成功驅逐荷蘭之後來台3,時間大概在距今將近三百多年前,多分布於彰化縣社頭鄉、田中鎮一帶,其多屬於「書山派」下,光派下來台肇基的始祖就有一一六人,4其始祖皆來自福建省漳州南靖縣。訪視中奢老很自然的道出其祖籍為「福建漳州」,經過調查應是:「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堂號「書山祠」即取「南靖縣書洋山下村」而命名。 (圖片出處:《台灣書山蕭氏文獻》,頁95。) 2蕭何,漢開國名相,以功第一封酇侯,輔佐劉邦定天下。詳細蕭家先人資料可參見蕭氏族譜委員會編修:《蘭陵蕭氏族譜》,(台北:蕭氏族譜修譜委員會,1977年)。 3參見書山祠管理委員會編:《台灣書山蕭氏文獻》,〈社頭:深坵祠宗祠管理委員會,2001年〉,頁3。 4彰化縣蕭氏概分三派,分為書山、斗山、深坵、龍山、文山。以書山為大宗。詳見《台灣書 山蕭氏文獻》,頁9-12。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 -

萧姓起源|萧姓的由来- 湖南益阳石板滩萧氏七修族谱六篇:(现代)萧建勋主编,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元佑,先祖为[明]萧光显。 湖南萧氏家谱十一卷,末一卷,(清)萧东南主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明]萧立纲,先祖为[明]萧志远。 湖南益阳澬阳萧氏四续族谱五十卷,(民国)萧先志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兴国,先祖为[明]萧寔卿。 湖南邵阳上车萧氏续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民国)萧光腾等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萧梓贵、萧一菊,始迁祖为萧江。

湖南平江萧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萧兰莘编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为[宋]萧定基,始迁祖为[明]萧继宗。 湖南汉寿沅江萧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三卷,(民国)萧麦秋等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务忠,始迁祖为[明]萧务广。 湖南益阳桃江萧氏四修族谱八卷,末一卷,(民国)萧大伋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兴朝。 湖南武冈宝庆萧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萧纲俊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南宋]萧一菊。 湖南汉寿萧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萧桂春等主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德忠。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国)萧纲德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昺。 湖南安化萧氏昺祖族谱,(清)萧英俊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宋]萧汉二,本支祖为[宋]萧积昺。 湖南沅江萧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萧世德主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始迁祖为[明]萧子成。 湖南益阳萧氏六修家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萧康明总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高隆。 湖南湘潭鼇山萧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萧自朗,分支祖为萧嗣宗。

萧氏家谱

前立谱十六字派: 文明世振 宗光士邦 德大永兴 治鸿久昌 后续谱二十四字派: 承先敦厚 福泽延长 仁义传家 才俊贤良 国运开泰 茂发恒祥 注释:(“宗”前不详“承”后为续) (“治”通“志”) 对联: 树发千枝根共本本固叶茂 江流万派水同源源远流长

功德芳名录 捐资人: 伍仟元(6人) 肖大成肖永强(肖集)肖永启肖兴海肖洋(肖坡)肖锋 叁仟元(2人) 肖大福肖强华 贰仟元(3人) 肖永长肖海生肖治辉(肖坡) 壹仟元(16人) 肖永明肖永江肖永东肖永东(肖集)肖兴群(肖坡) 肖兴武肖杨(王湾)肖治勋肖治波肖治涛肖治磊肖强肖飞 肖成肖炜(肖坡)肖俊 陆佰元(3人) 肖兴俭肖艳林肖艳山 伍佰元(49人) 肖大圣肖永军肖永书肖永汉肖永汉肖永有肖永超 肖永强肖永举肖永杰肖永权肖兴龙肖兴江肖兴安肖兴乐肖兴成肖兴宏肖群肖兴强肖华利肖兴雨肖俊波肖鹏肖金龙肖玉虎肖晨希肖成林(肖坡)肖俊(肖坡)肖治明 肖治启肖治来肖治权肖斌辉(肖集)肖万计(肖集)肖治兵肖治红肖治刚肖治山肖治辉肖虎肖俊勇肖俊杰肖磊 肖涛肖俊林肖俊明肖艳锋肖勋(肖坡)肖挺勇 叁佰元(109) 肖大明(肖集) 肖大發肖大兵肖大红肖大云(肖集)肖大礼(肖集)肖大禹(肖集)肖永清肖永山肖永寿肖永连肖永喜肖永德 肖永群肖永庆肖永来肖永道肖永林肖永敏肖永彦肖永豪 肖永升肖永虎肖艳军肖永合(王湾)肖永全(肖集)肖永建(肖集)肖兴旺(肖集)肖子墨(肖集)肖永朝(赵坡)肖永合(赵坡) 肖兴宽肖兴志(肖岗)肖兴有肖兴旺肖兴全肖兴堂肖兴忠 肖中付肖兴圣肖兴兵肖兴军肖兴春肖兴根肖兴斗肖兴春 肖兴建肖群根肖兴群肖长征肖玉根肖兴国肖华明肖兴东肖波肖金忠肖兴奎肖兴山肖艳波肖兴豪肖艳伟肖兴杰肖罗 肖兴浦肖伟锋肖聪肖家和肖晨瑞肖治发肖治龙肖治有 肖治仁肖华东肖龙龙肖治雄肖治峰(肖集)肖亚飞肖双(龙王)肖凡肖琪肖天赐肖昆鹏肖斌锋肖俊阳 (以上是肖刘畈) 肖随亮肖兴洪肖随良肖正兵肖军子肖华肖兴良肖兴军 肖正国肖国刚肖兴平肖兴年肖进锋肖锋林肖国军肖玉杰肖治杰肖治林肖治建肖治有肖治勇 (以上是肖坡) 肖治喜肖治全肖治忠肖治军肖治兵肖治明 (以上是肖岗)

家族志

家族志 当今文明盛世,大力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即定国策。只有经济的腾飞而没有文化的繁荣就不是真正的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名族文化之精髓却永远根植于各家族文化之中。 盛世修志,志载盛族,酝酿三十,历时五载的《景泰萧氏家族志》,迎着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曙光应用而生、圆满告成、可喜可贺。 在尊祖敬宗,弘扬宗族文化方面,当今盛行的十之有九是修撰家谱。其规模之盛甚至涵盖到全国的同宗同族之众,但家族志却较少见。其实家族志和家谱一样,是以文字和图标形式记载以个家族世袭繁衍,迁徙发展及重要人物事迹和姓氏文化的资料汇编。不同之处在于家谱侧重于先祖较为严肃,有的不沐香净手不准动谱,而家族志则侧重于当代,较为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收集一定数量的文艺作品,有一定的可读性。即可当家谱供奉,又可做书籍观赏。因此更适应于时代之要求。 人生在世,应通晓祖辈之来龙去脉,溯先人之木根水源。水寻同源则千流万脉不能淆其源,木追其本则千枝万叶不能戕其根,人明世系则千秋万代不能乱其宗。修撰族志之宗旨在于明列世系,宗族敬宗,睦族和亲,传承文明,收族旧宗。倡行族人宁厚勿薄,宗亲无疏,长幼以序,尊卑以分。临喜则庆,以笃其绸缪,遇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故世系列而阖族亲亲之,族志成而阖族凝聚之。 溯我先祖,自东周萧叔大心封地得姓,由秦历汉,沿两晋南北朝,历唐宋元明清。人才辈出,巨星闪烁。有兴汉之名相,前齐创帝之祖,

后梁建基之宗。文著六朝,相传八叶,兰陵皇族,金城高楣。萧氏族众从山东枣庄播迁,越岱涉江,望出兰陵,涉皖豫晋陕甘,踏遍青山迢迢路,世居边寨金城。明末清初屯垦新疆永泰。代兴叔侄四人大洪、大河携侄国成、国义来到山水宝地单墩,披荆斩棘,开辟基业,凿泉而饮,结庐为家。历代耕读传家,仁孝为本,繁衍生息,门户昌大,而今已有千余人众。福禄水萧氏始祖有弟翁身系明末永泰城屯垦移民至押站帖主。清初迁居福禄水,曾出二位将军,昭武将军萧应权,武毅将军萧玉龙,同时有八品以上文武官员七人诰命恭人二人。曾红极一时。尚坝萧氏始祖世禄世居兰州条城一世裔孙,义浩携子万仁在民国十八年背井离乡历尽艰辛在景泰二龙山定居现有后裔子孙四十多人。 今天,景泰萧氏精诚团结,亲如一家,虔诚敬祖,共同修志,洋溢着一股和谐的宗亲气氛。 人生苦短,族寿无疆。回顾历史,先祖奋发图强,历经艰辛,留给我们无群无尽的精神瑰宝和物质财富。随尽全力,不能彰昭其宏德,颂扬其功绩。唯先祖之高风亮节,崇德尚文之遗风,溶在每个后裔子孙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修撰家族志的初衷,也是始终贯穿于族志中的红线。 作为族志,宏扬宗族姓氏文化必然是其重点。也是每个萧氏子孙应尽的责任。吾萧氏祖先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从家谱溯源“望出兰陵”根在兰陵。谱序中载二祖为南齐创帝之业,后梁建基之宗,四世有勋,文著六朝,相传八叶。而萧姓之位帝王、名臣、良相、豪士、

湘南萧氏穆林公宗谱首卷 7 第一篇 第二章 第一二三节 萧氏概述 40

第二章概述 第一节萧氏渊源 一创姓先祖 一、姓与氏的来源及其关系 姓,照字义,女生为姓。最早“姓”的含义与女性生子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 “姓”,它表示有关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中国的母系氏族制度大约在大荔人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了数万年的发展。当时人们生活在原始共产主义的氏族公社,共同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用极其原始的手段进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十分贫乏的生产资料。由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也由于婚姻形态是处于知母不知父的亚血族群婚和对偶群婚,所以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氏族长一般都是由妇女担任,子女归母亲所有,随母所姓。因而,中国最早的许多姓,都带有“女”字。例如:“姜”、“姬”、“嬴”等最早的姓。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而居于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制度转变为父系氏族制度,大约距今6500—4400年。此时的“姓”,也变成了从父姓。凡同生于一个始祖父的子孙都同姓,并且几乎一直延续到今天。 至于“氏”的出现较晚,“由姓而族而氏,是中华上古姓氏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华姓氏大辞典》第1页)在上古时期,“氏”首先是表示血统(姓)的分支和发展。《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通常又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是私有制的标志。它出现于母系社会让位于父系社会,“氏”为贵称,姓退而只作妇女的称呼,其作用在于:一是为了区别贵贱。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氏,通常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统所自出,只知某“百官大人之族”,也就没有“姓氏”;二是区分男女之别。当时贵族中,“男子称氏,妇女称姓”;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配。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婚姻从原始人群血缘群婚,演变到母系氏族族外群婚,再到父系氏族一夫一妻制,此时有“同姓不婚”的惯例,如果同姓相婚,不仅有悖人伦,而且还会引起“其生不蕃”的严重后果。至春秋末年,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氏的界线慢慢变得模糊,秦统一天下以后,废除以前的章法,开始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至今,姓氏就全无区分了,人们无论说姓还是谈氏,或兼言姓名,都专指姓而言,氏是姓的衍生分支与发展。 华夏姓氏源远流长,错综纷繁,包括萧氏在内的姓氏主要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当今姓氏的来源至少在二十类以上。有以祖先的族名为姓氏的;有以国和国名为姓氏的;有以邑名、封邑名为姓氏的;有以地名、居地名为姓氏的;有以水(水名)、山名、草名为姓氏的;有以官、官名、官职为姓氏的;有以谥号、封号、号为姓氏的;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的;有以王父字为姓氏的;有以名、字为姓氏的;有以从事的职业技能为姓氏的;有以崇拜物(图腾)、器物为姓氏的;有以亲属的次(排行)为姓氏的;有以天干、地支、数量词为姓氏的;有以避讳、避仇、避难及赐姓改过来的姓氏;有从少数民族中改过来的姓氏;有从外国人中改过来的姓氏;还有以方位、数字、十二生肖、四季、朝代名等为姓氏的。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作中国至今实际使用过的姓氏大约有12000个,仍在使用

浅析萧氏后族在辽代的地位

2010年度毕业论文 浅析萧氏后族在辽国统治阶层中的地位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06级历史学汉班 学生姓名:董菲 学号:20061506001 指导教师姓名:张文生 2010年5月10日

浅析萧氏后族在辽国统治阶层中的地位 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历史学汉班董菲 指导教师张文生 [摘要]在辽代历史中萧姓氏族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姓氏,辽朝贱他姓,贵耶律、萧二姓。耶律乃辽国的国姓,萧姓则是辽国后族的姓氏,有辽一代,历九帝、二百零九年,辽国的皇后全部姓萧,连皇妃也大多数姓萧,可谓历史奇观。耶律和萧二姓共同左右着辽朝的命运,这种“姓氏止分为二”的局面。至辽亡一直保持着。作者从辽朝萧氏的来源,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来分析了萧氏后族在辽国国家体制中所处的统治地位。 [关键词]辽国萧氏后族世选制度头下军州 辽国是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契丹是在阿保机统治时期强大起来的,建国前征服了它的伙伴和对手,将其统治区深入到燕山山区,建国后又于926年灭渤海国,其势力扩张到辽海一带。阿保机的后嗣耶律德光积极插手中原地区政治,利用儿皇帝石敬瑭急于称帝的心理于936年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建立了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统治民族契丹族无疑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其中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族系又在辽国统治阶层中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辽圣宗太平九年《萧仅墓志》载:“恭闻惟天既显于二仪,我国爰分于两姓。耶律世保承祧之业,萧氏家传内助之风。”①(p191)说明辽代契丹族只有耶律与萧这两大姓氏,并且耶律氏的地位是“承祧”,萧氏的地位是“内助”,即一为皇族,一为后族。这种现象不仅中原历代王朝所未有,即使在其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也没有发现第二个,这一点较难理解,甚至元修《辽史》时也困惑不已。通过统计《辽史》诸传中的姓氏结构可以看出,属

山西望族——五台徐氏家族概况

五台徐氏家族 五台徐氏家族始祖才甫由明初由马邑(今朔州)迁居至五台建安,至于何时由何地迁居马邑并不十分确切。据五台徐氏传抄《马邑徐氏宗谱序》一文中所叙为:“徐氏祖居南京应天府句容县东发峪狭北里人。洪武四年充山西已革太原府中护卫中右所安插,宣德二年(1427)四月内奉敕连家眷起调大同府后卫所安插,宣德九年(1434)正月内设立马邑县所隶之十百户顺里九甲……” 始祖才甫从明初迁居建安后,生子友谅,友谅生子义、安,义生子文厚、文达、文源,安生子文明。“……文源,字百川,始克昌厥族,生九子,孙三十六,曾元孙百有七十余人”(引自1934年版《五台徐氏宗谱》卷八之康熙三十五年徐绎孔创修家谱序)。后分为十大股,即文厚子旺为老大股,文源子兴、盛、增、益、仓、库、廒、昶、粮为大股至九股,逐渐成为“山右望族”(清末山西巡抚曾国荃语)。历明、清、民国,至于当代,繁衍发展已达六百余年,散居五台四十余村,以及山西多地、河北、河南、陕西、内蒙、新疆、北京、上海、台湾和海外等许多地区。 其间五台徐氏以耕读传家、厚德处世,现已传至三十世,男丁总人数达到两万余人。不仅人丁兴旺,族大繁衍,而且人才辈出,彪炳千秋,“文文武武科名官籍若生监举贡不知凡几,臬道府县及将军旅团长少将者并复有人”(引自《五台徐氏宗祠创修记》),形成了独具五台徐氏魅力的人文历史特色。 据1934年《山西五台徐氏宗谱》记载:从五世开始,五台

徐氏便有族人入县学,随后入庠、入贡、任官职者逐渐增多。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者2人,文武举人14人,贡生28人,监生25人,廪生、增生、庠生、佾生193人,合计262人。其中授诰封、诰授者14人,敕封、敕授者8人,例封、例授者39人,担钦差大任者1人,一品官员1人,二品官员4人,三品官员2人,四品官员6人,五品官员12人,六品官员9人,七品官员20人,八品官员20人,九品官员11人,合计147人次(其中个别曾任多品阶官职)。民国时期(截止1934年),大学本科12人,专科9人,中等专业学校17人,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山西等陆军学校9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和民国的两个“一门三杰”和当代“一门两将帅”。 清代的一门三杰是指清代清廉为官、造福百姓的祖孙三人徐敬儒、徐润第和徐继畬。徐敬儒,字东冶,系五台徐氏十三世,乾隆己卯举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九江府同知,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纪晓岚曾言其才气非凡,必为封疆。徐敬儒之子徐润第(1761—1827), 字德夫,号广轩,系五台徐氏十四世。乾隆六十年(1795) ,徐润第与高鹗(《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同年会试,恩科成进士授内阁中书。嘉庆十六年(1811)春,被选为湖北施南府同知。徐润第思想受西学影响,兼容并包儒释道,镕心学、易学、气学于一炉,天论、人论、知论别具一格。其著述有《大学古本》、《中庸遗语》、《敦艮斋遗书》十七卷及《徐广轩撰书王月潭小传》。

湖南省永州萧氏11 第一篇 第四章 第一节 宗族概述 143

第四章宗族概述 第一节家族组成 家族,古人云:“族”是凑、聚的意思,同姓子孙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时常聚合,所以叫族。家族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尽管已经分居、异财、各灶,但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家族又称宗族、户族、房头,古书中常称之为族、宗。 一个家族内九族称呼顺序排列为: 1、自下而上:父、祖、曾祖、高祖、烈祖、天祖、远祖、鼻祖、始祖; 2、自上而下:儿、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一、宗法式家族 原始社会,中国母系氏族制度转变为父系氏族制度后,氏族的分裂主要是分裂出以父亲为家长的个体家庭。开始分裂出来的个体家庭,都是一支按父系来算包括数代子孙在内的父系大家庭,大家庭分裂的结果都是众多独立的小家庭。无论大家庭还是小家庭,都是由父亲或最长辈担任家长,所以称之为父家长制家族。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家族制度的皱型。从父家长制家族的奴隶制家族的转变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见之于史册记载的最早的萧氏家族代表,是因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夏王封土于“萧”,开始以国名为氏的萧孟虧。 到公元前21世纪,夏家族转变为国家政权,正式建立了夏王朝,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在夏王朝的统治区域内,夏家族的东面(今豫东、鲁西一带)活动着一个历史同样悠久的古老家族,即商家族,它后来发展强大起来,灭亡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在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家族,其中有称“殷民六族”的條氏、徐氏、萧氏、孛氏、长勺氏、尾勺氏。在商代众多的家族中,表现最活跃、人口最多、力量最大的当时是子姓家族。同姓家族中,已经划分成大宗和小宗(大宗是直系祖先,小宗是旁系祖先)、嫡和庶,出现记载祖先宗子各讳的世系表。其中子姓商族是萧氏的创姓始祖。 到西周时,中国奴隶社会的宗式家族制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周王室和各大小家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周王室是姬姓的总家族,周王是总族长。周王把兄弟、子侄们分封到各地去,成为诸侯,各自建立自己的大家庭(大家族),大族长就是小国君。小国君又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各地去,成为大夫,即从大家族中分裂出去各自建立自己的小家族,所以采邑就是一个姬姓的小家族,大夫就是小族长。总族长统治大族长,大族长统治小族长。周王室同异姓家族更是实行家族统治,宋的子氏等异姓大小家族要向周家族朝贡。 在西周春秋时期,成千上万的家族组织中,平民的宗族村社占绝大多数。它们是奴隶主阶级的主要剥削对象,是周王朝和各封国的主要贡赋和力役源泉,是奴隶制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一个国君可以把村社赏给某一个功臣、大夫,以给受赐者提供剥削、奴役、收取赋税的对象。宗族村社内部也有一定的结构和领导人,不过因为他们是被统治者的家族,不为贵族宗法式家族那样受人们的重视。那时萧氏宗族的族长,见之于史册记载的有萧叔大心,他和商族的其他各氏族的族长一样,主要是负责登记萧国本族的夫家(丁、户)之数,辩别族众的贵贱、老幼、废疾确定应服力役,管理族众的六畜、车辇,带头执行任务。 到战国时,由于列国争霸称雄,长期战争,宗法式家族组织,已经基本瓦解。到汉代宗大族逐渐向世家大族式转变。 143

中华萧氏总谱字辈

中华萧氏总谱字辈 本81 宗82 自83 轩84 祖85 嗣86 绪87 延88 世89 长90 学91 深92 思93 敏94 行95 华96 茂97 克98 绍99 昌100 诗101书102振103家104声105 道106德107焕108文109章110 忠111孝112仁113礼114智115 信116义117达118万119邦120 勤121俭122丰123裕124安125 平126和127寿128宁129康130 源131远132恩133泽134久135 兰136桂137永138腾139芳140 注:中华萧氏总谱字辈,上从81世开始套用新字辈,下从91世开始启用新字辈,各宗支原字辈不再使用。人多重名、重字者,以世为准。

中华萧氏总谱字辈启用说明 本宗自轩祖 嗣绪延世长 学深思敏行 华茂克绍昌 诗书振家声 道德唤文章 忠孝仁礼智 信义达万邦 勤俭丰裕安 平和寿宁康 源远恩泽久 兰桂永腾芳 字辈启用说明: 1、萧大心公生于公元前722年,迄今2731年。按30年一世计算,中华萧氏世系已到91世,可以上下浮动2至3世。即91世±2至3世。凡与此数相左右者,必须先整理世系,然后启用字辈。特别是一百世以上者,更需谨慎启用。主要重点放在地域始迁祖以前祖公的世系清理,是否符合上述标准。 2、本次公布的字辈稿为定稿。各地编修完成、等待字辈付印的宗谱,请核对世系,然后套用。 3、《字辈》的启用,会议确定从81世开始套用。至于何年具体启用由各地自行决定。原则上是以该年出生的婴儿为套用全国统一字辈者,无论发展快的或发展慢的宗族,以该婴儿为起点,以前的字辈可以废弃不用。 中华萧氏总谱编纂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7月15日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肖姓是萧姓的俗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大心 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兰陵萧氏

兰陵历史沿革 位于山东省苍山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苍山县兰陵镇,其得名相传是因为“高陵”上遍生兰草或兰花的缘故。至于这个“高陵”是指地势曾高出周围平原地表的“兰陵故城遗址”,还是指兰陵镇以西l公里处的小山丘“温陵”(南北长约l000米,东西宽约300米,高出地表约8米),无据可证。温陵很有名气,《汉书·五行志》记载:“惠帝二年(前l93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廷东里温井中,至乙亥夜去。” 温陵“阳多瓦砾,相传兰陵盛时,民居至此,是廷东里地也”(民国五年《临沂县志·古志》) 战国时期,楚国在兰陵置兰陵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首次任兰陵令,乃受楚国相春申君黄歇聘请。由此可考出时在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兰陵作为县治,至今已有2260多年的历史。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兰陵为东海郡之辖县。西汉沿秦制。三国魏时,兰陵为东海国辖县。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置兰陵郡,郡治于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驻地峄城镇),兰陵县属兰陵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郡,郡存在293年。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丞县置兰陵县,治今兰陵镇。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兰陵县为丞县,属沂州(州治今临沂城)。贞观元年(627年),兰陵县治移鄫州(今枣庄市峄城镇)。宋因之。金明昌六年(1195年),丞县复称兰陵县,治今兰陵镇,属沂州。从元代起,兰陵地域归属沂州临沂县。抗日战争时期,兰陵镇为兰陵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于l953年8月撤销兰 陵县建置。 萧氏起源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 中国萧氏姓源有出自嬴姓萧氏、姬姓再出于子姓萧氏、外族改姓萧氏三种。东夷族领袖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赐嬴姓。其裔孙孟亏在商代被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以国为姓称萧氏,即嬴姓之萧姓。西周初,周公东征,嬴姓萧国灭亡,其子孙有迁今浙江萧山者,亦有迁湖广等地者,其事迹史籍记载甚少。外族改姓萧氏是北宋时期,北方辽国契丹族拔里氏、乙室氏、回鹘述律氏、奚族石抹氏等,因崇拜西汉丞相萧何而改姓萧姓。兰陵萧氏则源于姬姓、再出于子姓。对于这一种萧氏起源,《新唐书·卷七十一下·宰相世系一下》有明确记载,原文如下:“萧氏出自姬姓,帝喾之后。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衙,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其后楚灭萧,裔孙不疑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汉有丞相郧文终侯何,二子:遗、则。则生彪,字伯文,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丞县。”这段记载历史面目是:萧氏源于“姬”姓,再出于“子”姓。相传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故以水名“姬”为姓。黄帝曾孙喾,代颛顼为帝,史称“帝喾”。其子“契”,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赐以“子”姓。契后裔“成汤”,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市),以治殷民。周初,武庚参与叛乱,周公以成王名义率军东征,杀武庚。商帝乙庶子名“启”,归周被封于微(今山东微山县),位列子爵,故称“微子”。周公又封微子启于宋,都商丘(今属河南省),以奉商祀。微子启有弟名仲衍,其第八世孙“戴公”。戴公子衍,他的曾孙“大心”,于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讨伐宋国大夫南共宫长万(其杀宋闵公而立公子游为宋君,使宋国大乱)有功,立闵公弟“御说”为宋桓公,被封于附庸国萧,曰萧君。其子孙以萧为姓,大心为萧氏受姓始祖(萧国位于今安徽省萧县)。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国灭萧国。其第十四世孙萧不疑,为楚相春申君黄歇上客,世居于丰、沛(今江苏省徐州市辖之二县)。萧不疑子萧琳,即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之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