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匆匆 (3~4)

2匆匆 (3~4)

2匆匆  (3~4)
2匆匆  (3~4)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

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

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

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

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

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

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

用比例方法解题例举 比例问题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数量关系。若学会把各种数量关系以及分数、整数、比等知识充分联系起来,就能用比例法灵活地解决一串问题。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不仅思路清晰、单一,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巧解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开辟出新颖、简捷的解题思路。如: 一、解文字题 例1: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1/4,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分析与解答:根椐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由乘积式“甲×1/3=1×1/4”逆推出比例式“甲∶乙=1/4∶1/3”,所以甲÷乙=1/4÷1/3=3/4,也即是甲数是乙数的3/4. 二、解平均问题 例2:某工厂组织400~450名职工参加植树活动,平均每人植树32棵.已知男职工平均每人植树48棵, 相等.即:.由此可知,400÷35=11……12人.由此可求出, 例3: 列比例式: 例 2+3=5(份)1份的路程去乘以 例5: 比例式X:=1:(1-)。解得X=2.六、解百分数应用题 例6:小红看一本故事书,共有84页,前3天看了2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故事书共需几天? 分析与解答:设共需X天.由题意得:84×25%=21(页),所以=,解得:X=12. 七、解工程问题 例7:师徒两人加工一批零件,由师独做需15小时,徒弟每小时能加工30个零件.现由师徒两人同时加工,完成任务时,徒弟加工的个数是师傅的.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可知,完成任务时工作时间一定,则工作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例.设师傅每小时加工X个零件,则有:徒弟加工个数:师傅加工个数=徒弟每小时加工个数:师傅每小时加工个数=5:9.即30:X=5:9.解得X=54. 八、解几何题

圆的面积2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情境图,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回顾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另外,通过再入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环形面积的探索和学习。 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画图表示 谈话:同学们,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一个图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这两个圆有什么关系?(同一个圆心) (2)要求比预定范围晓多少平方千米,也就是求什么?(求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用画图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是学习数学几何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画图,一方面把抽象的问题变直观,另一方面,便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尝试解决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总结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求环形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6 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受光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先估计一下他们的面积,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7 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的圆是最大的圆。 学生计算并交流订正。 3、自主练习8 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图1是一个半圆,用圆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图2是环形的面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图3是一个扇形,但这个扇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用圆的面积除以4就可以了。 4、自主练习9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自动旋转喷水器的喷灌面积是半径8米的圆的面积。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铜钱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6、自主练习11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7、自主练习12 学生先画示意图,再尝试计算。针对可能出现的直接用圆周率乘上半径增加5米的平方进行讨论,错在哪里?从而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8自主练习13、14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方法,1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方法更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求圆面积的方法,并通过解决多个问题,让学生在已知半径、已知直径、已知周长的情况下分别求处圆的面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拓展案 谈话: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你又什么收获?想办法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计算圆柱形茶叶桶的底面积?

【八年级】八年级地理上册32土地资源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其利用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本节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 我国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投影片)

专训4用线段成比例法解几何问题的几种常见类型

专训4用线段成比例法解几何问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名师点金: 线段成比例法在三角形、四边形、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必考内容,题型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有时也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1.【2017杭州】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点D, E分别在边AC , AB上, AG 丄BC 于点G, AF 丄DE 于点F,/ EAF =/ GAC. ⑴求证:△ ADE sA ABC ; AF ⑵若AD = 3, AB = 5,求AG的值. 与四边形有关的问题 2.【2017泰安】如图,四边形ABCD中,AB = AC = AD , AC平分/ BAD,点P是 AC延长线上一点,且PD丄AD. ⑴求证:/ BDC =/ PDC ;

⑵若AC与BD相交于点

蒸邂藝初中系列方肘创新教辅领跑 I ■ T-r. _ ■ 1義?型》与圆有关的问题 3.【2017滨州】如图,点E是^ ABC的内心,AE的延长线交BC于点F,交△ ABC 的外接圆O O于点D,连接BD,过点D作直线DM,使/ BDM =/ DAC. ⑴求证:直线DM是O O的切线; ⑵求证:DE2= DF-DA.

直蒸邂藝初中系列方肘创新教捕领践 4?【中考襄阳】如图,AB是O O的直径,点C为O O上一点,AE和过点C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E, AE交O O于点D,直线EC交AB的延长线于点P,连接AC , BC , PB PC= 1 2. (1)求证:AC平分/ BAD ; (2)探究线段PB, A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⑶若AD = 3,求△ ABC的面积. (第4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32土地资源练习新版粤教版1

3.2 土地资源 一、基础知识 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林地所占比重最大 B.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丘陵地区 C.各地区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差别很大,东部远大于西部 D.人均耕地面积小,为解决粮食问题可以把草地开垦为耕地 2.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与主要分布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A.耕地--内蒙古高原 B.林地--大兴安岭 C.草地--华北平原 D.林地--塔里木盆地 3.符合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资源--华北多,西南少 B.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地区 C.林地--西北多,东北少 D.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正确的是() A.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的南方地区 B.耕地主要颁布在气候湿润的西部季风区 C.林地主要颁布在低缓的丘陵地区 D.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5.下列关于咸宁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 B.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C.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 D.主要油料作物不是油菜 6.我国耕地总面积虽居世界第四.但人均仅l2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国家要保证人均至少拥有一亩耕地,18亿亩就是耕地保有量的底线.”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

A.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B.计划生育 C.乱占耕地.滥伐森林 D.节约用水 7.下列地形区与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搭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草地 B.内蒙古高原-耕地 C.青藏高原-耕地 D.大小兴安岭-林地 8.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方地少水少 B.北方地少水多 C.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多水少 二、综合题 9.我国近几十年来在资源利用中存在许多问题.请根据漫画作答: (1)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我们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减少这些问题? (3)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小窍门可以保护资源、环境?请你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南极风光(教案)

24、南极风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糙、雕、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朗读、感悟并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 话。、 教学重难点:待定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板书:南极 师:一起来读这个地名。 想了解这个地方吗?一起来看 2、媒体展示 冰天雪地的世界。呀,这座冰山可这大!瞧,这儿还有动物!看这是什么? 是南极光吧! 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3人) 3、出示地图 瞧,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天气寒冷,(出示地球仪)就在这儿,也叫南极洲。今天我们就跟随文字去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了解一下那里的风光。(补全课题,齐读) 4、学习第一节 (1)说到南极,我们眼前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第一节)自己读读这段话。 (2)指名读(正音:潺潺,表示溪水流动的声音。) (3)是呀,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有水流的地方几乎都结冰了,因此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缺乏水源和适宜温度,植物根本无法生长,所以那里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什么吃的都没有。 (4)师: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没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绿色生命的南极大陆。大家想一想,三个“没有”后面的部分能不能互换呢?为什么?(不能,因为缺乏水源,才会没有茂盛的树木和小草)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语气越来越——强烈。

(5)我们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到溪流,女儿读到小草,后面的语句一起读。 (6)看起来南极好像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来好好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打开书,79页,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哪些自然风光? 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读。 2、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南极风光? 3、板书:冰雪动物南极光 (预设反馈:你找的真准确;你眼睛真尖啊) 4、课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点板书,归纳)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2节 冰雪: 寒风刺骨,冰山林立,一望无垠的冰雪是南极最有特色的风光。 1、出示第二节 你对那句话最感兴趣?用朗读来告诉大家。(预设:如果有人说了另外一句,师:“你对这句感兴趣,还有吗?”) 你一定很想看看吧!瞧,(出示媒体)有的像(隧道),“隧”是个生字,写的时候右半部份要注意先里后外(板书字),一起读词(隧道)。再看,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 说话训练:再看有的像……(指名说),有的像……(指名说),有的像…… (指名说) (预设:1第一幅图片如果有人说“像爆炸”,可以引导:“像爆炸形成的——蘑菇云”;2可以引导“看看它们的形状像?”) 这些冰雪形状奇特,与众不同,真可谓(造型奇异)(贴板书:造型奇异)。 2、这里的冰雪不仅造型独特,在阳光的照耀下还(出示媒体), 能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吗?(贴板书:晶莹剔透) 3、出示句子: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 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刚才有不少同学对于这句话感兴趣,要读好这句话要抓住哪个词?(有时)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能看着画面,结合板书来说一说吗?(齐读,师引:“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预设:学生如果读到“有的像宫殿”停止了,教师可以接下去:“真是——?”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比例法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比例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比例法 比和比例是传统算术的重要内容,在较早的年代,许多实际问题都是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的。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比和比例的内容虽然简化了,但它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升入中学继续学习的必要基础。 用比例法解应用题,实际上就是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有许多应用题,用比例法解简单、方便,容易理解。 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然后列成比例式或方程来解答。 (一)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正比例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例1 一个化肥厂4天生产氮肥32吨。照这样计算,这个化肥厂4月份生产氮肥多少吨?(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因为日产氮肥的吨数一定,所以生产氮肥的吨数与天数成正比例。 设四月份30天生产氮肥x吨,则: 答略。 例2 某工厂要加工1320个零件,前8天加工了320个。照这样计算,其余的零件还要加工几天?(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因为每一天加工的数量一定,所以加工的数量与天数成正比例。

还需要加工的数量是: 1320-320=1000(个) 设还需要加工x天,则: 例3 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天津,行了全程的60%,距离天津还有538千米。这列火车已行了多少千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火车已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60%∶(1-60%)=3∶2。 设火车已行的路程为x千米。 答略。 米。这时这段公路余下的长度与已修好长度的比是2∶3。这段公路长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余下的长度与已修好长度的比是2∶3,就是说,余下的长度是已 这段公路的长度是: 答略。 (二)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一定),反比例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达: x×y=k(一定) 例1 某印刷厂装订一批作业本,每天装订2500本,1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装订2800本,多少天可以完成?(适于六年级程度)

比例法解应用题

比例法解题 运用比和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分数应用题,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神奇效果。运用比例法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灵活地把分数、倍数和比进行相互转化,沟通它们之间地联系。(2)在应用比例性质解题时,要弄清题中某一数量是否一定,然后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1、加工同样数量地零件,甲地工作效率是乙的 6 5 ,因此甲比乙多用12分钟,求乙用了多少分钟? 2、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0千米,乙行完全程要7小时,两车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7 4 ,求A 、B 两地的距离。 3、甲、乙两人进行骑车比赛,甲骑了全程的 87时,乙骑了全程的7 6 ,这时两人相距140米,如果继续按原速骑下去,当甲到达终点时,乙距终点还有多少米? 4、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相对而行,8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按原速前进,又行了6小时后甲车到达B 地,乙车离A 地还有140千米。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台抽水机,甲机2 2 1 小时抽水,乙机要抽3小时,已知两台抽水机同时抽30小时可以把满池水抽干。如果单独把满池水抽干,甲、乙两台抽水机各需要多少小时? 6、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84棵,已知桃树棵树的 52等于梨树棵树的4 3 。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7、两支蜡烛长度不同,粗细也不同,长烛能点燃7小时,短烛能点燃10小时,现在同时点燃4小时候,两支蜡烛的长度相同,那么原来短烛长度是原来长烛长度的几分之几? 8、春芽小学六年级(1)班女生人数的43等于男生人数的3 2 ,男生比女生多3人,男生有多少人? 9、有两袋大米,第二袋比第一袋重15千克,第一袋大米重量的31恰好是第二袋大米重量的7 2 。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

沪教版小学三级(下)语文 24 南极风光 课后、课外练习(答案)及作文课课练

24 《南极风光》 [原文] 1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2 冰雪的表面相当粗糙,这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耍的把戏。狂暴的风吹起沙子般的雪粒,又把它堆积起来,形成一条条雪浪。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3 在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里,不但植物难以生长,连动物也望而生畏。企鹅、海豹、鲸以及一些海鸟成了南极大陆海岸仅有的“居民”。不过,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海中度过,因为在贫瘠的陆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4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窜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的。 5 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沉睡千万年的南极大陆已被人们唤醒,许多国家在这里建起了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的五星红旗也在这里的长城站、中山站迎风飘扬。 6 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

阅读芳草地 1.课文描写了南极的哪些风光?什么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背诵课文第2节或第4节。 词句活动室 1.根据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江河()的树木()的天幕 ()的溪流()的小草()的宝藏 ()的陆地()的火焰()的光彩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并读出语气。 (1)在那里,没有 ..茂盛的 ..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 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 ...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2)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 ..像隧 道,有的 ..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像悬崖,有的 语言直播厅 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南极光。可以选用课文第4节的有关语句。

圆的面积2

圆的面积(2) 教学内 容: 圆的面积(2) 教学目的:5、使学生能够正确并灵活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6、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7、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并灵活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难 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并灵活的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十三、复习准备: 十四、探讨新知:1、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r=3, c=_______ s=_______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圆的面积,如果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需要知道r 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 板书: 3、导入:如果知道直径或周长,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还有哪些图形的面积需要运用圆的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的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圆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圆的面积 (一)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4:街心花园中的圆形花坛周长是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读题。 (2)学生试做。 (3)全班汇报。 ÷÷2=3(米) ×32=(平方米) 答:花坛的面积是平方米? (4)师问:3米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为什么两个单位名称不同? 小结:看来,我们要想求圆的面积需要先求出圆的半径。 2、反馈: 清华附小有一个圆形花圃,它的直径是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生试做。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小结:通过刚才两道题的练习,我们对圆的面积的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周长或直径也能求出圆的面积,看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

八年级地理上册32土地资源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土地资源 【学习目标】 目标A: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目标B: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初步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问题引领】 问题组A: 土地资源类型(读67-68页图文) 1.土地资源可分为、和等;其中农业用地分为、 和。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读68-69页图文) 2.优势:总量,土地利用类型; 3.劣势:人均占有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主要是少, 多,不足。 我国土地类利用型的分布(读69-70页图文)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 5.读图3.10,分析说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耕地分布在,林地分布在,草地分布在 我国土地国策(读72页图文) 6.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土地国策是“” 问题组B: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和发展问题 合作探究:课本71页四幅漫画反映的地理现象、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专题检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依据歌词完成1、2题。 1.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以下关于土地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B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很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土地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 D土地资源可循环使用,不要担心其枯竭 2.歌词中描述了哪两种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A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 C耕地、草地 D耕地、戈壁

3.关于我国的土地资源,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多 B.类型多样,分布不均 C.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低 D.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4.我国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建筑用地 5.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A.非季风区 B.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C.西部高原及山地地区 D.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6.读漫画“小鸟的悲哀”,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漫画中反映出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今后应如何预防 这类问题的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读上图填写 1.读图1可知,B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是,对应的农业耕地类型是。图中C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对应此地区发展业。 2.读图2可知,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难利用土地,耕地。

南极风光(教案及反思)

24 南极风光 一、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学生分析:南极,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已经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是很乐意去收集有关南极的知识材料的。教师平时在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更要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让他们体会到预习带来的成效,所以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不同的途径展现出来。比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文中的句式介绍南极的冰雪和南极光;以南极归来者的身份介绍南极风光;布置交流园地等。要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发挥价值,也让这种价值的体现激励学生做好每一课的资料收集工作。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但是由于语言习惯和方言影响的原因,对个别字如“绚”的发音很难把握,容易出错。在字词教学时,虽不必字字俱教,但也要抓住难读字、难写字进行重点的指导。在词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理解词义,如“晶莹剔透”的理解则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悟;“望而生畏”一词,则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说话训练达到对词义的真正理解。文中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优美。积累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收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品味中体会美感,从而激发主动积累的愿望。同时,从这两句句子的表达形式看,是很好的“总分”结构的小段落的训练机会。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内容的拓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表达方法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表达训练机会,如运用比喻句介绍南极冰雪的形状、南极光以及综合介绍南极风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这种能力迁移方式,产生一种能把南极风光介绍给大家的自豪感,让学生的情感在表白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潺、庄、糙、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

圆的面积(2)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能应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的水平,并渗透极限、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多种水平的培养,使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水平得到增强。 教学重点、难点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实行计算圆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羊吃草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的课件、教师教具盒、学生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1、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出示电脑课件:羊吃草) 师:“羊也会画圆吗?” 师:你们能帮这只绵羊算一算他所画的圆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我们不知道半径怎么求周长? 师:“老师忘了告诉大家了,拴羊的这根绳长2米。” 生:12.56米。 师:你怎么知道它的半径的? 生: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呀。 2、揭示圆的面积的意义。 师:那你们知道羊画的这个圆有多大吗?(生摇头) 说明圆的面积,并用电脑演示。 生1:吃掉的这块草地的大小。 生2:草地的大小就是这个圆的面积。 二、动态演示,作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师(电脑显示):平行四边形我们是把它看成什么图形来计算的? 生1:变成长方形来计算的。 生2:我们采用的是割补法。 生3:把平等四边形沿着一个顶点所作的高,把它剪下来,移到另一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教师同时演示这个过程) 师:三角形、梯形是把它看成什么图形来计 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过程,通过电脑演示出转化的过程。 三、动手操作,概括出圆的面积推导公式。 1、重新组合小组。 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 生:能。 师:你准备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现状(1996) 类型面积(万公顷) % 耕地13004 13.54 园地1010 1.05 林地22778 23.73 牧草地26610 27.72 城乡居民点2095 2.18 工矿用地277 0.29 交通用地547 0.57 其他29679 30.92 合计96000 100 10.1中国土地资源特征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1.1中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质量特征 区域分布特征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1、数量特征 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2、质量特征 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 类型多样;其中山地,高 原占26%,盆地占19%,

丘陵占10%,平原占12%。 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占 总面积53.8%西部地区其 年生产量只占全国总生物 量的9.5%.各光热水土资 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无水源保证; 10.1.2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②土地荒漠化、沙化,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④湖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3)土地污染严重 10.1.3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24.南极风光

24、南极风光 教学要求: 1、学习9个生字。 2、理解并积累“粗糙、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摇曳、一掠而过”等词语。 3、理解并摘录描绘南极风光的比喻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读出人类开发南极的雄心壮志。 5、课外查找“南极光”的资料,根据课文和资料的内容,用惊叹的语气介绍南 极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积累“粗糙、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摇曳、一掠而过”等词语。 2、理解并摘录描绘南极风光的比喻句。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读出人类开发南极的雄心壮志。 审美目标:了解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树立人类开发南极的雄心壮志。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1、学生交流。 2、教师也参与:(“南极光”的参考资料) 南极的夜,徘徊在探险家的帐篷四周。猛然,一道红光穿过帐篷厚厚的窗帘缝隙,射到帐篷里来。 红光闪过仅仅15秒钟,三位探险家迅速穿好衣服,争先恐后地夺门而出。啊!眼前的景象,使他们目瞪口呆:黑暗的长空里,突然升起了一团团殷红的霞光。它变幻无穷,瞬间幻化成紫色,一会儿又变成蓝色、绿色、黄色、白色……如长空垂暮,折叠生辉;或薄如雪纱,光彩夺目;或成流星飞剑状,划裂天穹;或如瀑布倒挂,流光四溢……在这寂寞荒凉的世界里,这些奇异万变的光焰到处

摇曳、飞驰、翻滚、升腾,使人眼花缭乱。 “极光!南极光!快,摄象机!”探险家们知道,这是世界上最罕见的盛景,变化迅速,稍纵即逝,常常使科学考察工作者措手不及,拿着相机望空兴叹。 ——摘自《白慕大三角的新震撼》 3、揭示课题:24南极风光 齐读课题。 师:我们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二、师示范朗读课文。 1、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南极的哪些风光? (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南极光) 2、学生交流。 3、分别在哪几小节? 4、指名读。 三、学习课文。 1、男女生分别读1、2两节。 2、说说南极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3、用“没有……没有……更没有……”说一句话。 4、(1)找出描绘狂风把雪堆成各种形状的句子。用“~~~~”划出。 (2)读一读。 (3)说说这是什么句子?(比喻句) (4)把堆成的形状比作()、()和( (5)齐读第2节。 5、(1)指名读第3节。 (2)用“。。。。”圈出南极动物。 (3)“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说明什么? (4)齐读第3节。 6、(1)愿意读第4节的同学一起读。 (2)为什么说南极光是十分罕见的景象? (3)找出这一节中的比喻句。

比例法解应用题

比例法解应用题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比例法解题 运用比和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分数应用题,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神奇效果。运用比例法解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灵活地把分数、倍数和比进行相互转化,沟通它们之间地联系。(2)在应用比例性质解题时,要弄清题中某一数量是否一定,然后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1、加工同样数量地零件,甲地工作效率是乙的6 5,因此甲比乙多用12分钟,求乙用了多少分钟? 2、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0千米,乙行完全程要7小时,两车相遇时,甲行了全程的7 4,求A 、B 两地的距离。 3、甲、乙两人进行骑车比赛,甲骑了全程的8 7时,乙骑了全程的7 6,这时两人相距140米,如果继续按原速骑下去,当甲到达终点时,乙距终点还有多少米? 4、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相对而行,8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按原速前进,又行了6小时后甲车到达B 地,乙车离A 地还有140千米。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台抽水机,甲机22 1小时抽水,乙机要抽3小时,已知两台抽水机同时抽30小时可以把满池水抽干。如果单独把满池水抽干,甲、乙两台抽水机各需要多少小时? 6、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84棵,已知桃树棵树的5 2等于梨树棵树的4 3。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7、两支蜡烛长度不同,粗细也不同,长烛能点燃7小时,短烛能点燃10小时,现在同时点燃4小时候,两支蜡烛的长度相同,那么原来短烛长度是原来长烛长度的几分之几?

8、春芽小学六年级(1)班女生人数的43等于男生人数的3 2,男生比女生多3人,男生有多少人? 9、有两袋大米,第二袋比第一袋重15千克,第一袋大米重量的3 1恰好是第二袋大米重量的7 2。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 10、下图是一个园林的规划图,其中正方形的4 3是草地,圆的7 6是竹林,竹林比草地多占地450平方米,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11、甲、乙两个修路队共修540米的一段路,甲队修了分得任务的4 3 ,乙队修了分得任务的 5 4 ,两队剩下的任务正好相等。甲、乙两队原来各分得多少修路任务? 12、姐妹养兔100只,姐姐养的31比妹妹养的10 1 多16只,求姐妹俩各养兔多少只? 13、有三种水果共重360千克,已知橘子重量的21等于苹果重量的3 1 ,等于香蕉重量的 5 1 。三种水果各有多少千克? 14、甲、乙、丙三人共加工720个零件,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4 3 ,乙加工的零件个 数是丙的5 4 ,甲、乙、丙三人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15、甲、乙两车分别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车的速度减少20%,乙车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车到达B 地时,乙车离A 地还有20千米。求A 、B 两地相距多少钱米? 16、三个人的存款原来共是2980元,因为甲用了380元,乙存了700元,丙用了自己存 款的3 1 ,这时三个人存款的比为5:3:2,求三个人现在各存款多少元? 17、A 、B 两地相距100千米,甲骑自行车从A 地到B 地,出发3小时后,乙骑摩托车也从A 地驶往B 地,并且比甲早到2小时。如果乙的速度是甲的2.5倍,问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18、某校选出一些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其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0人,评选结果:女同学50%获奖,男同学获奖的与未获奖的人数比是3:7,获奖人数总共是27人,试问参赛的同学共有多少人? 作图法解题 图形具有直观的特点,能把各种数据信息的关系表示得十分清晰。解题时,把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出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是降低解题难度的一种好方法。

圆的面积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2 第四单元圆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3、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二)(含答案)

《圆的面积(二)》同步练习 1.一根长6 2.8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圆形,这个圆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2.一个直径为20米的圆形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平方米;它的周长是()米。 3.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半圆形,它的周长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圆形桌面的直径是 2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5.已知圆的周长C,求d=(),求r=()。6.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倍,周长就扩大()倍,面积就扩大()倍。 7.环形面积S=()。 8.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9.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10.圆的半径增加,圆的周长增加(),圆的面积增加()。11.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12.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长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3.在一个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再在这个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4.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平方厘米。 15.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平方厘米。

16.鼓楼中心岛是半径 10米的圆,它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米。 17.小华量得一根树干的周长是75.36厘米,这根树干的横截面大约是( ) 平方厘米。 18.一只羊栓在一块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树桩到羊颈的绳长是 3米。这只羊可 以吃到( )平方米地面的草。 19.一根 2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是30厘米的圆,(接头处不计),还多 ( )米,围成的面积是( ) 20.用一根 10.28米的绳子,围成一个半圆形,这个半圆的半径是( ),面 积是( ) 21.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 积是( ) 22.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 23.一个圆的周长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 )倍。 24.用三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其中 ( )面积最小,( )面积最大。 1.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2.如果圆的半径扩大2倍,那么它的周长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 3.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 4.周长是所在圆直径的3.14倍。( ) 5.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6.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π。( ) 7.半径是 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8.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则两个圆的半径一定相等。( ) 9.如果一个圆的直径缩小2倍,那么它的周长也缩小2倍,面积则缩小4倍( )

比例法巧解“数与代数”综合应用(适合6年级)

用“比例法”巧解“数与代数”综合应用 ——适合6年级 教学很像是练武功,要想练好一种上乘武功,首先必须练好基本招式,这叫“有法”。扎实练好了基本功,就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出招,要根据对手的招式灵活出招,这叫“无定法”。最后,习武者将所学的各种招式融会贯通,加以升华,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这就叫“得法”。 传统的课堂总是让儿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从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教师真正爱学生,就应该努力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发展自己。 说到“数与代数”的综合应用,老师可最有发言权了。在这个问题上,她可没她可没少费心思。这不,老师在这堂课中,想让同学们运用“比例法”来巧妙解题呢。 课堂一开始,老师就对大家说:“同学们,数与代数的综合应用,需要我们把学过的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与比例的知识综合起来,能够灵魂运用;同时还要注意数形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学扎实,学灵活。请同学们一起一道题,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来解答它……” 小诚同学利用寒假读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已知他前4天读了80%。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一共需要多少天? 看到这道题,大虎第一个站起来回答:“我觉得可以先求出4天看了多少页,再求出每天看多少页,最后求出看完这本书一共要几天。”说完,他来到黑板上,自行列出如下算式: 200÷(200×80%÷4) =200÷40 =5(天) 答:看完这本书需要5天。

小芳听了大虎的方法后,也站起来说:“我同意大虎的办法,但是觉得还不够简洁。如果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每天看了全书的百分之几,再用‘1’除以每天看的全书的百分之几,就可以求出看完这本书一共要多少天了。”说完,小芳也来到黑板前,列出自己的算式: 1÷(80%÷4) =1÷20% =5(天) 答:看完这本书需要5天。 同学们把上面的两种方法一比较,发现小芳的方法简洁了许多。老师也十分欣赏小芳同学,她说:“小芳同学,在解答的过程中利用分数法来充分理解数量关系,理解部分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样解题确实简洁多了!” 小慧这里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还可以更简洁求出答案呢……” “还能更简洁,不可能吧?到底该怎样来解答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都想看看小慧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 只见小慧来到黑板前,写下了下面的算式: 4÷80%=5(天) “这么简单,不可能吧?”大家看到这个算式,炸锅了。 这时,小阳站起来说:“我好像想到是什么意思,要不我说出来,大家一起评评,看看说得对不对?他是把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因为‘4天读了80%’,也就是4天正好是总天数的80%,对部分量除以它对应的百分比,不就正好是一共需要读书的天数吗?” 经小阳这样一解释,大家也一下子想通了!他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同时把眼光齐齐集中到小慧身上,眼里露出了十分敬佩的表情,这时倒是小慧自己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 老师趁兴致正高,便顺势说道:“其实还有一种方法来解这道题,它是比例法,同学们也能想出来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