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CTV大阅兵解说词(崔志刚 海霞)

CCTV大阅兵解说词(崔志刚 海霞)

CCTV大阅兵解说词(崔志刚 海霞)
CCTV大阅兵解说词(崔志刚 海霞)

崔志刚: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一座拥有三千零六十年历史的城市。迎来特别的一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此时此刻,长安街上,三军列阵,铁甲生辉,万名官兵正等待三军统帅习近平主席的检阅。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东方古国,屡遭蹂躏,泱泱中华,无战不败。一九三一,日寇再犯,城乡焦土,遍地狼烟,同胞蒙难,民族危亡。生死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砥柱中流,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此一战,中华民族,尽雪前耻,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海霞: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了天安门城楼。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来到了天安门城楼。数十位国际政要应邀观礼。今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出席纪念大会的还有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从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上退下来的老同志,部分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

崔志刚:现场鸣响礼炮七十响,铭记抗战胜利七十年。回望当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共赴国难,浴血坚持。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陷敌人于汪洋大海,驱日寇于国土之东。十四年间,有多少丈夫永远没有回到家乡,有多少孩儿永远没有回到母亲身旁。上千万的中国军民没有等来胜利的那一天。今天,声声礼炮为先烈鸣响,为胜利鸣响。

在抗击日本侵略的隆隆炮声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以来最为彻底的民族觉醒,也赢得了百年以来最为宝贵的集体自信,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在向世界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

(接下来,天安门广场将升国旗、唱国歌。)

诞生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豪迈战歌,也是奏响在盟军胜利日的雄壮凯歌。千千万万为抗战胜利流血牺牲的人民,今天,国歌为他们唱响。

崔志刚: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纪念活动中举行阅兵,是国际通信做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成功举行了十四次国庆首都阅兵。今天,是中国第一次组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这彰显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也诏告我们对和平的捍卫。

现在,习近平主席乘坐的检阅车已经在折返点返回。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强国必须强军,强军才能安邦,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巩固的国防,从来就是国家安宁、人民幸福的可靠屏障。抗战的历史也雄辩地证明,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70年砥砺奋进,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建立了不朽功勋,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人民军队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

化水平,并加速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全军将士的共同心声,也是祖国和人民的殷殷重托。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担当,一代有一代军人的样子,今天的人民军队正在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抗战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就是毫不动摇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人民军队始终是维护国家安宁,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力量。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威武之师昭告天下: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胜利成果不容抹杀,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绝容不下沙子。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经抗战烽火考验的人民军队,正阔步行进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

(稍后,分列式将正式开始。)

总是从历史的回望中,我们才能更加看清历史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这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唤醒民族觉醒,凝聚人民力量,高擎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放眼全局,以持久战战略指明中国抗战的道路和前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敌后,驰骋疆场,成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中坚力量。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担当起拯救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战场,并且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抗击和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主力,歼灭日军一百五十万余人,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中国,战争结局将会怎样。他们的答案是,如果没有中国,日本法西斯可能南下印度,西进中东,北攻苏联,并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不可能在1945年终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人以上,约占各国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在今天参加纪念大会的观礼人员中,既有抗战老兵、国际友人、知名人士、先进人物,也有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普通家庭,无论是来自繁华都市或者偏远之乡,无论是独立打拼还是几代同堂,今天我们共同分享中国人的骄傲,共同分享胜利者的荣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是今天中国向世界的庄严宣告。

阅兵解说主持人崔志刚介绍

崔志刚,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他毕业于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理工科出身,却与电视结下不解之缘。1992年崔志刚通过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调入中央电视台,曾长时间担任中国第一个法治深度报道栏目《社会经纬》栏目的主持人和制片人,曾获国家级奖项若干。

“做一流的法制节目,让大家知道《法治在线》是中国最好的法治栏目”是崔志刚的新闻追求。他的人生理想和传播追求是张扬的,但他的主持风格却是凝重的、沉稳的,这种凝重沉稳来自于功力。多年制作法制节目的经历让崔志刚积累了丰富而全面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因此他与专家访谈时能够舒张有致、游刃有余。

所以崔志刚还是权威的,有观众这样评价他的主持风格:“不用说话,也能折射出法律的尊严”。

阅兵女解说员央视当家花旦海霞

“海霞”不是她的艺名,她解释:我姓海,叫海霞。出生在郑州的一个回族家庭,从小就多才多艺。高二,她刚好赶上三届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大赛并且获得了2007年12月6日,海霞首次亮相《新闻联播》“三连冠”。1989年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从《晚间新闻》到《现在播报》,海霞已经播了不计其数的新闻。

从1999年9月20日开始有了《现在播报》这个栏目后,海霞就一直是固定的主持人。事实上,海霞的直播生涯从1994年就开始了。

2007年12月6日,女主播海霞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亮相,与她搭档的是《新闻联播》资深男主播罗京。继海霞之后,又有三位新人亮相《新闻联播》,据搜狐官方网站所做的调查,海霞在四位新人中支持率最高,达到47%还强遥遥领先。历届阅兵解说员介绍据了解,历届阅兵解说员都是央视顶尖级的播音员。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解说:齐越、丁一岚;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解说:罗京、邢质斌;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解说:李瑞英、康辉;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解说:海霞、崔志刚。

解说词范例

解说词范例

篇一:【范文】解说词写法 宣传片解说词写法 解构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使用何种风格,或兼而有之,应由作品的审美意向来决定,力求达到二者和谐统一,珠联璧合。 又如贵阳电视台的系列专题片《飞越贵阳》,该片获2000年度贵州新闻一等奖。在这部以航拍为主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度成为广大民众茶余饭后最热闹的谈资,在网络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引发了一场舌尖文化的较量。《舌尖上的中国》画面优美诱人,解说词通俗隽永,感情自然流露,是近年来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佼佼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把视觉上接收到的直接信息与事物的逻辑发展这一间接信息密切结合起来,让整部纪录片内涵得到升华,外延得以扩大,恰当的解说词最大限度的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解说词在这部纪录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发挥着启承转接的作用,减小场景画面转移可能给观众视觉带来的不适应。《舌尖上的中国》横跨中国大江南北,包罗各地美食,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只有通过解说词来给画面打上时间和地理印记,以至天南地北毫不混淆。 二是有助于观众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弥补无法再现的情景画面。“在1000多年里,伴随着北方民族的数次迁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饮食文化,已经深植于西南边陲的这片富饶之地,并且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气质。”短短一句话,就把姚贵文所制作的豆腐的厚得历史传承展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三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予画面更鲜活的补充。“在中国北

方的辽阔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另一种乳白色的美味滋养着。”解说词引导着剧情展示乌珠穆沁草原孟克家制作奶豆腐,然后是云南的“牛奶团子,安徽的“毛豆腐”。 四是保持平稳过渡,让两个毫不相干的事件或地方的结合不至于突兀。“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通过解说词的衔接,一下子就从安徽“毛豆腐”过渡到了绍兴老酒。 总体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坚持了纪实的拍摄手法,表现原生态的真实内容,运用了相得益彰的解说词,是一部吸引眼球、令人回味的好片。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藏北人家》展现了藏北牧民措达一家人在草原上非常普通的一天的生活。再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一段完整的故事。通过片子我们能够感受到藏民族在与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这样一种主题的表达蕴含在所有的声画形象中。例如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 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和“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沿海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片子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 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达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选取典型意义的画面细节,不着痕迹的给我们传递藏北牧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透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 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主题更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 《藏北人家》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电视编辑中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

电视编辑中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 作者:赵华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晋阳学刊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年,卷(期):2001,(3)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魏晓莉.WEI Xiao-li《电视摄像与电视编辑》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以新闻学本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电视摄像与电视编辑>为倒,在介绍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对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旨在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新闻人才. 2.期刊论文胡蓉.龚成.HU Rong.GONG Cheng浅谈高校电视编辑实验室视频编辑卡配置-台州学院学报2006,28(6) 采用OHCI 1394卡,在硬切换、转场和特技三方面做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OHCI 1394卡和专业视频编辑卡的实验性能指标无明显的差别,且成本低,扩展性好. 3.会议论文解安民电视专题片画面编辑的再创造2003 画面编辑工作是对所拍素材的再创造和再加工过程,要很好完成这个过程,必须充分领会电视片的内客,采用多种组接方法,掌握画面编辑节奏 ,完成画面精缟,使节目更趋完美。 4.期刊论文祝小玲.陈景琦电视编辑思维论-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30) 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技术和思维是电视编辑的两大基本支柱,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这是电视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5.期刊论文赵红云.Zhao Hongyun浅谈电视编辑思维-科学之友2008(23) 就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技术和思维是电视编辑的两大基本支柱,思维居于核心地位,论述了要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这是电视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6.期刊论文赵明友电视编辑技术中的10点精要-中国有线电视2003(21) 视频编辑的基本要求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接点(编辑点)接得准确、平稳、自然,除对画面连贯性掌握之外,还应对镜头长短、镜头的使用原因、场景转换、节奏的掌握等作出正确的判断.主要介绍了10个常用的电视编辑技术要点,这些要点在电视编辑中是基础的,也是容易忽视的. 7.期刊论文张晓锋电视编辑思维论-现代传播2002(2) 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技术和思维是电视编辑的两大基本支柱,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这是电视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8.期刊论文韩颖后期编辑在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现代交际2010(10) 后期编辑是电视和新闻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编辑,作为一门锦上添花的艺术,是赋予电视作品和新闻作品生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笔者五年来的电视和新闻编辑工作实践,结合相关理论谈谈电视编辑在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的重要性. 9.期刊论文王刚.Wang Gang数字时代电视编辑的创新思路-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3)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电视这个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资讯平台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作为电视编辑,要以新的思维和视野来从事编辑工作.这就要求电视编辑要不断掌握新的科技手段,以超前的眼光来编辑电视片.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编辑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节目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0.期刊论文吴晨论电视画面的编辑规律-文学与艺术2010,2(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电视节目广受欢迎的今天,对电视画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电视编辑的思维;镜头的转换与组接等技术角度浅论了电视换面的编辑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4013523.html,/Periodical_jyxk200103021.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3e2c7f10-fbff-46a6-a4a6-9ea400e1aa7e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2日

解说词范文

解说词范文 篇一:【范文】解说词写法 宣传片解说词写法 解构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 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

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

关于画面与解说词

关于画面与解说词 画面与解说词是分镜头剧本中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电视的特殊性,使得电视分镜头剧本中的画面与解说词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故写好画面与解说词显得十分重要。 8.4.1 写好画面 8.4.2 写好解说(时间艺术) 8.4.3 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8.4.1 写好画面 1、画面的形象本性 (1) 直观性 画面是一种在空间中再现“让人看”的客观现实的造型艺术;视觉的直观性与科学知识 的纪实性、客观性、逼真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2) 具体性——具体内容的特定特性 影视艺术中的具体性即形象的、一目了然的、可感知到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3) 揭示性和概括性 画面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与它的揭示性和概括性辨证统一的;画面的美学价值不只是表现在 视觉价值上,同时包含着它的灵魂。 如:画面是一台仪器,观众却联想到了它的性能功用;画面是一个人的表情,观众却感受到了该人物的内心世界…… 画面能“让人看”就意味着它具有视觉上的直观性;画面能引起人们去思索,则是由于 画面的揭示和概括作用。 (4) 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通常的情况是:镜头具有不完整性。信息的传递往往需要多个镜头组合后完成。事实上,电视节目传达信息(一个动作、一个思想等)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如:一个镜头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镜头组合传达完整的信息;几个片段连接完成完整的信息等等。 这涉及到画面的内涵与外延。 画面的内涵是指画面内容所具有的引伸意义和相关意义。如:野草、小花都具有春天的气息;盖房的人、种田的人都是劳动者。画面的外延则是指某一内涵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物质。如:小花、野草是春天的外延;裸露的根须、干朽的枝条、粗糙的树皮是老树的外延等等。 画面的内涵和外延是在编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内涵意义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可 创造出一个明确的意思,这就是创造了画面的外延。专题片、教学片的“可看性”常常反映 着导演对画面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度。 2、写好画面的注意点 在分镜头剧本中,画面的描述必须形象具体,这里归纳几条写好画面的注意点,供参考: ①画面的内容不能似是而非,是什么就写什么; ②画面是影视片的形容词,要努力用文笔描绘画面事件; ③当用文笔" 描绘"人们不太熟悉或不同一般的事物时,应放上一件人们熟悉的物件加以比较,以给观众深刻印象; ④要常常改变景别、机位、角度,给观众以多样化视点; ⑤要充分运用蒙太奇技巧,使画面产生特殊效果; ⑥构图要巧妙,要注意为观众设置观察故事的立足点,使观众置身于事件的特定地位之上等等。

微电影解说词及画面说明

微电影解说词及画面说明 (微电影名称) (电影开始,画面是蓝天白云,飞鸟或走兽的迁徙,伴随音乐《舌尖2》,随后画面切换,行人匆匆,来来往往的学生,背包的,没背包的,焦急的,平静的各态。四位主演出境,镜头从脚往上移动,神态各异,依人而论。) 解说词:友情,是岁月与缘分的馈赠;生活,总在催促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背好行囊,做好规划,步履匆匆,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四个人的群居是偶然亦是必然。“人而能群”在哪里停留,哪里就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缠绵交织、沉淀酝酿而成的绵绵醇酒,多少年后,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画面寝室外的环境,下雨时飞溅雨水,看书的人,睡觉的人。背景音乐(山高水远))解说词:这里地处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四季轮转,又是一年4月,暖湿的季风带来了充足的雨水。学霸和学渣借着雨势疯长,不过学霸们长的是知识,学渣们长的是体重。 (大门缓缓推开,一小段音乐《三项纪律,八大注意》响起,约5秒。主角1起床穿戴洗漱,本色出演即可,要求真实不浮夸,表情自然。随后画面切到主角2和主角3穿衣的画面,之后是主角4仍在大睡的画面,要求略显夸张,表情自然。醒来的三人对视一眼,主角2和3自觉的堵住耳朵,主角1大唱“大山的子孙哟”,主角4被惊醒,表情神态均显夸张。全程音乐《山高水远》) 解说词:一大早吴迪就起了床,这是他大一长期做早操养成的好习惯,穿戴整齐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后,杜子腾和沈敬斌二人也相继起床,唯独胖哥朱投仍在吮着手指,做着美梦。“大山的子孙哟”吴迪像往常一样用他那天籁般的歌喉成功叫醒了胖哥。 (两个人物特写,音乐《山高水远》) 解说词:在这个寝室,无论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吴迪,还是学渣中的学渣朱投无一不是传说中的上古饕鬄神兽——“吃货”。 (高楼大厦,田园乡间。由暗转明,四人撕开袋装燕麦倒入杯中,用水重开,搅拌特写,四人干杯,一饮而尽。食堂。背景音乐《劳作的春夏秋》前50秒) 解说词:食物是人类的挚友,“吃”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是无数先辈味蕾与思维碰撞的结晶。现在是早上八点早餐时间,四人一如既往要先干上一杯豆奶燕麦片再出门。时间是食物的知音,30秒正好搅拌均匀,一杯豆奶燕麦片里的少量碳水化合物所产生的能量足以维持他们从寝室到食堂。 (无力颓疲状。各种偏好食物特写,吃饭画面,分享画面,要求自然。音乐《厨房的秘密》) 解说词:一上午的课程后,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已精颓神乏,中午的正餐就是他们的主要能量来源。来自重庆的杜子腾对辛辣食物情有独钟,胖哥朱投喜食油脂偏高的肉类,沈敬斌一心修道,顿顿清淡寡肉,而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吴迪偏爱粗粮。但无论他们偏好哪一类食物,都不妨碍他们与兄弟分享自己盘中的美味,是分享让每一顿饭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动作按解说词进行,环境寝室,音乐《微观世界》。前者大气,字好,后者猥琐,字弯曲。插入音乐,一段悦耳,一段刺耳。主角读书状,摇头晃脑,来回踱步,表情扭曲。睡觉状,呼噜声) 解说词:除了吃之外,四人是各有其他爱好的。现在这位正在泼墨挥笔的是吴迪,在他自己眼里他是有掌握乾坤弄风云,手执大笔写春秋的气势的,不过在别人眼里,他是这样的。这位是杜子腾,他爱拨弄乐器,他认为他弹出的曲子是这样的,其实是这样的。沈敬斌每天晚上都要朗读诗歌的,其声情并茂之状见之者无不惊骇动容。最后这位是胖哥,他的爱好是——额——在梦中实现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梦。

画面解说词

画面解说词: 整体介绍:房屋位置3D图像介绍 该院建于清朝时期,其建筑为穿斗式、白墙青瓦木质结构,坐南朝北,背靠葱郁的柏树林。杜家大院属于明清建筑风格,拥有明代疏朗淡雅的趣味,同时又具有清代精美反复的特点,内部建筑,占地约2700平方米,有房屋数量30间,是一座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典范。院子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前堂、后室。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落围合成封闭空间,具有典型的川北民居院落特色。 第二段:院子特色木雕 玲珑剔透、千变万化的木雕图案是老院子最大的特色。据住在老院里的居民介绍,房内的窗棂、门扉以及房梁等地方保存下来的木雕图案多为清朝最初修建老院时留下的。这些图案题材多种多样,有代表吉祥如意的龙凤瑞兽、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以及充满文化气息的民间传说等近百件图案。木雕图案精美、做工考究,如形象刻画精细的混雕、人物图案突出的剔地雕、表现景物质感的线雕等多种中国传统木雕技法,被技艺娴熟的工匠运用于其中。这些图案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刻艺精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气息,体现了合院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高水平。 据生活在这个院子的老人介绍,除了雕刻手法独特外,很多雕饰均用黄金上色,一方面体现了祖先杜枝繁的显赫地位,另外也是主人希望这个宅子可以经久长存。正堂房梁上,尚存部分彩绘,梁上绘有

二龙戏珠、八仙过海等中国经典神话故事。彩绘优美传神、栩栩如生。斗转星移,这些巧夺天工的木质雕刻,伴随了老院子几百年的命运沉浮,见证了几代人的兴衰更替,遭遇了那股席卷全国的“破四旧”风潮,现在依旧熠熠生辉。 第二段和第三段衔接: 杜家大院,这个沉淀了杜氏家族集体记忆的地方,杜氏子孙在这里出生、成长、最后又离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急剧增长,院内居住人数最多时达到200多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院子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去城市打拼,而不愿意留在家里务农。 第三段:现今,留守在院子里的多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这些老人多已不再劳作,有的丧失劳动力,有的身患重病。(六十六岁的杜元武老人,于2013年9月份不幸患上脑溢血,导致身体左边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日常起居都需要妻子的照顾。){插入喂饭老人}。{空镜头}(在老院独自居住了十多年的杜廷良老人,今年已七十八岁,老伴因病于2003年去世,五个子女均在新疆生活,每年只有春节才会回来探望老人。){独自采访}。平时院子里留下老人们独自生活的背影,只有每年过春节的时候,院子里外出打拼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齐聚一堂,整个院子才会回到以前热闹的情景。 第四段:老院子曾经的故事似乎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讲述中,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院子里的人大多选择了去城里或者镇上买房,根本没有心思来过多的关注这个院子的命运。院子因多年失修,每年雨季,多处地方时常发生漏雨情况,很多木质构件已经发霉,致使部分建筑

从《最后的山神》看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艺术

从《最后的山神》看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艺 术 视与传媒 从《最后的山神》看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艺术 马丽颖高贺胜(河北传媒学院050071) 摘要: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文体,它是纪录 片听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内涵的补充 和词句的渲染,使观者了解事态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达到预期 的传播效果.本篇文章通过经典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简要 分析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艺术. 关键词:解说词;画面;配合 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庄严肃穆的山神像,鄂伦春族最 后一个萨满,……陌生而神秘的一切吸引着观者的目光.纪 录片《最后的山神》是着名纪录人孙曾田的代表作,这部创 作于1992年的作品真实纪录了中国境内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 孟金福的狩猎和祭拜活动,这些珍贵影像令我们耳目一新, 带我们走进了大兴安岭深处,走进了鄂伦春人丰富的内心世 界.本片反映了鄂伦春人由游猎到定居的心理变化和阵痛, 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碰撞,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主题.无疑,这一主题依然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亚广联大奖中,评委会给予此片很高的评价,认为它 “白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作为 一 部典型的纪实风格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用丰富的镜 头语言和简洁而富于内涌的解说词展现给观众永恒的经典. 本文就《最后的山神》,探讨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艺术. 一 ,解说词的解读 毋庸置疑,电视画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模糊多义,现在进 行时态和无法阐述深层次概念的局限性.而作为听觉语言存在的解说词,恰恰弥补了画面的不足.由于文字语言的特点,它更善于传达问接信息,表达抽象的概念,传达情感并 且具有逻辑性.纪录片创作就要注意如何将画面与解说词艺术化地配合在一起,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解说词是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口头文学”.它依 靠文字,通过解说员的播讲诉诸于听觉,对人物,事件等进 行描述,实现作者理性思维的外化,使观众在对片中内容充分理解的同时加深领悟.换而言之,解说词必然与画面配合才能体现其价值.正如着名电视片撰稿人陈汉元先生所说, 解说词它不是纯粹的解释画面,也不独立与画面存在,是“处冬早春江面上扑朔迷离的雾”. 二,解说词要配合画面

采访解说词范文关于戏曲的解说词

采访解说词范文关于戏曲的解说词 戏曲解说词【By Kaiser3344】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说是空间艺术,是因为戏曲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现上又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因为生活是无限的,而任何艺术的表现是有限的,所以在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上,不是一味的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在戏曲表演中,舞台可以代表任何生活场景,说它

是室内,就是室内;说它是室外,它就是室外……演员予以假定的处理,观众也表示赞同和接受。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如骑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生活的,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戏曲表演动作,要求让人看得懂,但不能照搬生活,要把生活动作加以美化和节奏化,也就是舞蹈化。程式是从具体角色中逐渐产生的,起初是个别演员进行的创造,大家看了以后觉得易于接受,并且认为用在同类人物上也合适,于是就采用,也就逐渐形成了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楼主】若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

论述纪实性影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论述纪实性影片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当今影视作品都是由画面和声音组成的,纪实性影片也不例外。画面为观众提供视觉感受,声音为观众提供听觉感受。一步富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离不开富有情感和连贯性的解说词。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的展现纪录片的魅力。所以说,好的纪录片是完美的解说词和画面的有机的统一。 画面与解说词的搭配在记录片中实现了传达思想,表达主题,反映现实等功能。纪录片的解说词和画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无法离开解说词,它需要靠文字来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需要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能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解说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沟通观众和画面的桥梁。 就纪录片而言,解说词是对画面内容的解释和说明,从而更加明确的表现主题。优秀影视片的解说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解说词的表现力具有思考的深度、想象和联想的时空、对画面背景提示的广度、审视画面的角度等等。在记实作品中,解说词都要与画面充分扣紧。从观众出发,解说词使观众在观看实物或图画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的含义。在纪录片《西藏的诱惑》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西藏的美景和西藏的布达拉宫。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根本不能够知道四个摄影家对西藏的不断追求,不断的拍摄经历。片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山上的野草,草原上的骏马在吃草,茫茫大海”。而解说词是这样的写到:“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难以摆脱,对敢于追求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解说词仅仅扣着画面,用一种比喻的修辞来说明西藏的诱惑不仅仅是一种西藏的人文景观,更多的是艺术家对西藏的追求,更加深刻体现了片子的主题。 解说词可以针对在画面中被解说对象的缺失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从而使读者接收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在纪录片《故宫》(六)片子的一开始,画面呈现的便是故宫博物院的几座房屋,屋里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仔细端详着几片支离破碎的陶瓷,但如果加上片中的解说词,观众所了解到的可就不止这些了。“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配合这段解说词,我们不仅了解到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那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是一位瓷器研究者。这些解说词扩大了片子的包容量,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了解到片中内容以外的信息与知识。 解说词比画面灵活得多,同一个画面可以配不一样的解说词,但是目的都是一样,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对画面信息进行整合,起到启承和转合的作用。在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记者在采访京城一对老年夫妇,几个放学的小孩子从门口走过,无意中闯入懒人镜头,这本来是与主题无关的,但是解说词却巧妙的利用了这些孩子,根据主题需要对画面进行了整合。画面的解说词是这样的“胡同里的孩子放学了,蹦蹦跳跳的。也是一个小女孩,她忘记了跟同学打招呼了。当然,她不会特别关注对面院里的这一对老人,更不会想到老人也曾经蹦跳着走过和她一样的童年。”通过解说,不但把小女孩和老人联系起来,使画面中忽然出现的人物都围绕主题,同时还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内涵,把生命的轮回交替和生活的沧桑巨变带来的无限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画面与声音的完美融合,来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使观众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声画关系的发展使纪实性影片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第一节电视新闻文字稿 写作要点 一、确保声画对位 画面与解说词共有两种对应关系。一为声画合一,即画面与解说词同步两种信息流合二为一。二为声画对位,即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达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 二、补充画面不足,完整形象报道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但却有不确定性,需要解说词予以补充,说明和诠释。 文字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另一要素。 三、准确 准确的第一个含义是不模棱两可,一是一,二是二。准确的第二个含义是分寸恰当,对一个事物、一种状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个动作的描绘、只能有一个最恰当的词。四、口语化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给人听的,必须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因此,应从广播稿的写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把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2、把文言词改为白话,把书面语改为口语 3、少用长句子 五、忌拔高 六、对陌生词汇要解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名词、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对观众是陌生的,必须对此做出解释,从而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七、通俗 我们面对的广大观众教育文化水平平均只有中等教育水平,因此,必须有的放矢,力争使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都能理解。 八、忌媚俗 防止把社会流行的一些并不科学的词汇写入解说词。 九、巧用数字 数字具有巨大的说明力,但使用不当,也会使观众厌烦,并且会互相干扰。必须恰当选择,并活用数字。 第二节写好导语 导语是新闻最先和观众接触的部分,是新闻对观众的第一次撞击。导语写得是否精彩,是否吸引观众在某种程度上关乎新闻的成败。 导语有多种形式,教材中介绍13种。 第三节锤炼标题 一、标题的作用 1、提示主题 2、评价新闻 3、引起兴趣 二、标题写作要点 1、鲜明、准确、简洁 2、将最有价值的内容写入标题 3、尽可能多地纳入新闻五要索

电视教材中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

Ξ 电视教材中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 李建华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系,四川达州635000) 【摘 要】众所周知,优秀的电视教材必定具有教育意义,而要创作优秀的电视教材视觉还应特别注意其解说词与画面的协调关系。以电视教材中解说词和画面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创作过程为基础来分析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关键词】电视教材;解说词;画面;关系 [中图分类号]G 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4)05-0078-02 电视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依 据,以理论学习为指导,运用影视手段编制而成的视听教材,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间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要编制出高质量的电视教材,就必须处理好组成电视教材的各要素的关系,即画面、解说词、音乐、效果声等要素间的关系。其中,音乐和效果声主要用来渲染气氛,制造环境的真实感;而教学内容主要通过画面和解说词来完成。因此,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就成了编制电视教材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电视教材中画面和解说词是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但由于电视教材以看为主,因此许多编导人员在进行教材编制时常常以画面为主,以画面的要求去安排教材结构,导致所制作的教材缺乏形象生动的特性而失去教育意义。 电视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师通过电视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整个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模式来表示: 传者 通道(电视媒体) 受者 (教师) (学生)从这一模式中可以看出电视教学中有三个环节:传者(教师)、通道(电视媒体)、受者(学生)。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做分析: 1 在教学中的作用 111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教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信息 符号。根据传播学的原理,传播符号可分为两类: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解说词属于语言符号,画面属于非语言符号。作为非语言符号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易于传递生动 形象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充分的感知、理解,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接受信息符号传递的含义时达到统一,为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多层次性。比如滚滚的浪潮,它可能是指山洪暴发,也可能是指某一江河的特点等等多种含义,这就使得每个学生所得到的理解不同,这既与事件的背景有关,也与学生的经验背景、教育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等有关。 解说词作为语言符号也有两个特性。其一是易于传播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教学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理性化的知识体系,用语言符号去传播它,可以保持知识的理性化、系统化特征,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本质,最终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其二是传递的信息意义比较明确。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较准确地明白教师的意图和把握住知识的本质特征,降低信息传播中由于非语言符号的多层次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 112 从信息传播的通道来看 信息传播通道的容量与频带宽度成正比,频带宽度越宽,则通道容量越大,那么单位时间内传给接受者的信息量就越大。听觉频带的宽度为2×104H Z ,视觉频带宽度为 3.6×1014H Z ,由此可见视觉频带远大于听觉,利用它单位 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就越多。画面是通过视觉使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而解说词则是通过听觉使学生接受信息。由此看来,画面所具有的视觉符号,在感知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要比解说词大,这一点是我们在电视教材中必须利用的,如蒙太奇技巧的应用,优美的构图,和谐的画面、色彩等,都能提高电视教材的艺术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使视觉符号传递量大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画面所传 8 7Ξ [收稿日期]2004—03—08 [作者简介]李建华(1962— ),男,四川遂宁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 第14卷第5期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9月Vol.14 No.5 Journal of Daxian T eachers College(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Sep.2004

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的关系 肖军旺 今年10月份,中心领导安排我到北京传媒大学举办的“电视编 导培训班”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关于电视解说词 和画面的关系。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写解说词、每天都要拍摄画面,那 么电视解说和画面应该怎么配合更好一些,怎么配合更符合电视规律、让电视节目更好看、更出彩?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串缀起来的新闻稿,成为事件“重大”的标志,人们从不同传播工具中看到读到的东西,会有惊人相似的语态。这种“高调”在中央台被称为“新华体”。很长时间以来,这种“新华体”象征权威,象征可信度,被视为无坚不摧的“利器”,安全、简单、好用。其实,现在除了中央政府授权发布的重大公告、评论员文章、社论等,中央电视台照才全文播发外,他们现在的新闻节目基本不再用报纸的文字来作解说词。因为电视解说词不单纯是一种写作,是需要和其他手段的协调和配合的关系。按照电视解说词的功能要求:解说词不去、也不要独立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更不能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其他手段(尤其电视画面)一道配合完成,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到。解说词不独立存在,更不能独立成章,甚至语句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片断的、零碎的,表现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同时,电视解说词要做到不堆砌,只镶嵌;不画龙,只点睛。 电视解说词不要描绘景色、描写形象,电视解说词不需要描写。

现在,我们电视中已经较少犯那种低级的错误:比如画面上出现了载歌载舞的镜头,解说仍在喋喋不休的转告:“欢乐的人群在尽情的舞蹈”,而现场的歌声观众一点也听不到。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要尽量摒弃“你现在看到的是一头牛”这种画蛇添足、对号入座式的解说;都知道不能让冗赘的解说挤掉宝贵的现场声和环境声音;知道不能依靠解说词来完成人物所处环境的交代,而要通过画面镜头来交代;知道记者的讲述或解说词的转述不能替代事件发生现场的细节捕捉;知道在设计和选取镜头的时候尽量展示画面的视觉环境…….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常识,因为记录性的镜头和过程化的电视手段已经深入人心。 电视解说词起什么作用呢?电视解说词要解决的是:1.说什么。说观众想听、愿意听的话,不能甩高腔、说套话;2.怎么说。是一个语言表述的问题。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3.什么时候说。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者表现不好的情况下,使用解说词;4.说多少。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具体到什么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基本原则是少到离开解说词,观众能看清楚、能看明白,等观众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时候,再加解说词。在中共十六大召开之后,中央政局常委集体与中外媒体见面的这条新闻,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除了本身题材重大以外,中央电视台记者电视表现手段的充分运用也是这条新闻获奖的重要依据。《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的新闻稿是这样写的:“新当选的中共中央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作业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作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老师 千寻跟随着父母来到一个不属于人类的灵异世界。一开始就感觉这对父母很奇怪,似乎并不关心他们的孩子,对于千寻的反对置若罔闻。千寻的父母就如同风一样被吸进了隧道,那吸引他们的像是尘世的诱惑和他们心中的欲望一样。 千寻努力地在一个陌生奇怪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并且寻找机会,只为能救出她的父母。小白带着千寻去见他的父母,变成猪的父母已不在认识千寻,它们只在乎吃饱以及吃饱后睡觉。千寻大喊着要救他们便流泪跑开了。当他们回归人类世界时,千寻的父母对这一次经历竟然一无所知。清风依旧拂过草原,似乎一切都未曾发生过,而千寻为此却做了那么多。不愿接受但这却是现实。 很幸运的是千寻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小白是效力于汤婆婆的人,而且他并不受浴场员工的喜爱,小白想不起自己的真名可是他偏偏记得千寻,这一定是两个人的缘。千寻还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在浴场里工作她显得碍手碍脚,可是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千寻出于好心帮助一个被压扁的煤屎搬运煤炭,很搞笑的是所有的煤屎都效仿它,假装被压扁,锅炉爷爷生气地说:插手别人的事,是想抢走别人的工作吗?可是看得出来锅炉爷爷最终接受了

千寻,还拿炭烧壁虎来贿赂小玲,请她帮忙让千寻在汤婆婆的浴场工作。小玲表面上不愿接受千寻这个助手,但私下对千寻还是很关照的,还为她担心,这是冷漠的浴场中难得的友谊。 汤婆婆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邪恶的巫婆。她唯一最爱的小宝宝也是出于自私的爱。她不让小宝宝离开房间,谎称外面都是细菌。而那个小宝宝也是一个巨型的问题婴儿。这有点像社会中千寻父母的极端反例,爱孩子爱到了自私,孩子也不再健康的成长。在过渡的溺爱中,他是那么的任性、自私、蛮横无理,反而当小宝宝到钱婆婆那里尽情的游玩一圈后,他也成长了,寻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腐烂神来到浴场的一段是对千寻真诚的最有力的证明。所有人都对腐烂神避之不及,汤婆婆也把这件苦差交给千寻。千寻并没有躲避,她尽心尽责的帮腐烂神淋浴。而这个腐烂神其实是河神,他给了千寻一个丸子,还为浴场带来了许多金子。也许这些金子是无面人变坏的根源,无面人原本纯洁的本性经受不住乌烟瘴气的浴场的腐烂风气,他利用金子收买了浴场的所有人,而所有人都为了金子疯狂。无面人以为金子也可以换来千寻的陪伴,可是千寻想要的无面人给不了。千寻要救她心爱的人,可是千寻对无面人依然是真诚而且无私的,她把救父母的丸子给了无面人吃。无面人吃了丸子后,把他所吃的一切都吐了出来,我想那吐出来的一切是世上虚伪浮华的权利金钱诱惑,无面人最终也寻找到了最初的自己,变回了原本单纯本真的透明体。 钱婆婆的小镇与汤婆婆的浴场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在日本人的文化中浴场是一个洁净灵魂的地方,但是讽刺的是汤婆婆和浴场的员工

解说词创作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第 1 页一解说词的作用········································第 1 页1.1补充画面···············································第 1 页1.2表达主题··············································第 2 页1.3补充内容···············································第 2 页1.4过渡作用···············································第 3 页二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第 3 页三如何写好解说词·······································第 4 页3.1“为听而写”·············································第 4 页3.2对采访对象的翔实了解和深入体验···························第 4 页3.3围绕主题展开··········································第 5 页3.4要有概括性··············································第 5 页3.5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第 6 页3.6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第 6 页参考文献················································第 6 页致谢····················································第 7 页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第 8 页 全文共 8页 4843字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汇总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当屏幕上出现沱沱河冰川上珍珠般的水滴,解说词这样说道:水珠,小小的水滴,一滴、两滴、三滴,无穷滴水珠,源源不断地向着东方跳跃,一路跳跃,一路结伴,越结越多,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世界大河。很显然,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审美满足的是解说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说,观众也许根本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是长江还是别的江河,而脱离了画面,解说词也就不会有这么强的感染力了。所以,应该说画面和解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至于哪一个处在更重的位置,视具体题材而定。至于作品的语言配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