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成dem

生成dem

生成dem
生成dem

方法一:由DWG地形图生成DEM

.由DWG地形图生成DEM

1.1从DWG中提取高程点数据

1.1.1切割DWG地形图

数据量太大,先切割再进行其他操作。具体步骤为:

用CAD2005把上、下两幅图转换成2000格式(CASS是CAD2002配套产品)-用CASS打开上、上两幅图(CAD 中没有SAVET保存选择多边形内图形功能)-“插入”-“块”-名称中打开红线研究区-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确定后就可以显示红线研究区-用矩形圈出研究区-“SAVET命令”-输入比例尺(10 000)-多边形保存1-选中刚画的矩形-OK。

1.1.2合并上下两幅图

CAD中有一些命令,qselect可以选择满足条件的数据,就可以选择一层数据,wblock可以制作块保存选择的数据,具体步骤为:

打开裁剪后的图上-“插入”-“块”-打开裁剪后的图下-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选上左下角的“分解”(如果不分解,整个下图就是一块,选中一条线就把图下全部选中了,删除一条线就把整个删除了,当然现在不选,可以用CAD分解命令分解开)-确定后两幅图就拼接好了-然后打开红线-再次整体裁剪两幅合并的图-打开图层管理-只显示等

高线和高程数据图层-另存为CAD图。

中国3S吧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5504206.html,

1.1.3补充高程点数据

由于等高线质量太差了-断线或缺少线,没有高程属性等,不用等高线生成DEM,用高程点数据生成DEM)。具体步骤为:

设置文字样式通过“格式”-“文字样式”-设置和原来的高程文字相同样式-补点用TEXT命令-用鼠标确定文字位置-确定角度为0-输入高程数据-复制高程数据文字-沿着等高线粘贴该高程数据即可(以后用回车或空格完成粘贴)-换等高线时粘上错误高程后双击文字可改-然后再复制新文字

1.1.4获得高程点数据表

原先已有高程点是由“高程点和高程数据注记文字”组成的,高程点提供了准确的位置(X,Y)而没有Z属性,但文字注

记提供了高程值而位置是不准的,有一个解决办法可以得到准确位置的准确高程值,先得到所有点的位置数据表(包含X,Y),再得到高程数据表(包含X,Y,H),再编程实现点和高程值的匹配,具体实现方法为:点的位置数据和高程数据分别保存在两个数组中,从第一个点开始在高程数据中找距离与他小于一个定值的高程文字,这个文字的内容就是这个点的高程,找到后马上去掉这个高程文字数据,减小以后的寻找负担(在VC中可以用CUintArray作为数据数组,有删除函数,采用Get Size()得到要寻找的数据个数;当然还有一种方法是,现在已经有EXCEL数据,转换成ACESS 数据库,然后在VC中读取数据库,一个在VC中好实现读取ACESS数据库,再一个是不是速度比VC中读取EXCEL 文件快呢?具体实现时在点数据表中新那一个字段,保存高程,在另一个高程表中读取XY值比较距离,打到高程就把高程数值更新到点数据表中的新字段中,当然找到一个就把高程表那一条记录删除,当然找到一条记录最好是再接着找,要是找到两个就说明那附近有问题,一个点和两个高程数据接近,或者说没有找到任何一个点,是不是距离设置太小了。可以通过VC,VB访问数据库,当然也可以在ACESS的VBA中使用),开始没有做点和高程的匹配,只是把高程数据文字的位置当作高程点的坐标了,在CAD图上看了一下,一般高程点和高程文字注记的距离为30多米。不过,后来把研究区分解成四部分在Excel中根据阀值和最小距离实现了坐标和调和的匹配,在测绘通报和其他测绘方面的期刊上有这样的论文。在这里提取文字信息也是在明经CAD论坛中找到VBA的代码的。获得高程点数据的具体步骤为:

专业的3S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5504206.html,

“工程”-“宏”-“加载工程”-加载“提取文字信息”VBA代码-找到宏中的VBA编辑器运行就可以了(也许需要添加引用EXCEL),结果保存在C盘下的EXCEL文件xyz中(他的X和Y和CAD图上是反的)。

输出距离小于100米内的点个数,这样避免下面这样的情况,两个都可以。设置上限100米,这样可以分析是不是找对了

.235

125.

1.2.根据高程点数据生成DEM

1.2.1生成点SHP文件

ArcMap的工具添加XY数据至少可以打开ACCESS数据表和TXT文件,ACCESS文件数据表直接打开没问题,TXT 文件的格式为:第一行为属性字段,如(ID,X,Y,Z),然后从第二行开始就是数据了,如(1,12.45,23.4,234.5\n2,45.23,45.5,236.5...)。具体步骤为:

通过ACEESS创建数据表,新建数据库-附加数据库-打开CEXCEL高程xyz数据文件-根据提示可以生成mdf数据表-运行ArcMap-“工具”-“添加XY数据”-选择刚生成的数据表-X,Y字段选择位置-OK-然后保存为shp文件,在图层列表选择刚打开的点层-数据-导出为SHP格式-到此点SHP文件创建完毕OK。

1.2.2生成TIN数据和栅格

有的机器上装的ArcMap中的3D分析可以用,但是我这台机器上装的不能用,不过,我发现我的机器上ArcScene是

好使的,幸亏能用,呵呵。那么具步骤就是:

中国3S吧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5504206.html,

运行ArcScene-调出3D分析工具(“工具”-“扩展”中可,也可右键工具栏打开3D分析工具,当然还可“工具”-“定制”)-3D分析工具中创建/修改TIM-从要素生成TIN弹出对话框-打开高程点SHP层-不用修改了其他的(高度源就是高程字段)-确定就OK了。

转换到栅格的方法:3D分析-转换-TIN转换到栅格OK了。

从网上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5504206.html,上看到的“利用等高线生成DEM,最好还要有高程点数据,生成方法最好不要用构TIN的方法,要用ARCTOOLBOX-空间分析-内插-TOPO TO RASTER 命令,效果要好得多。此命令是专门用于DEM生成的内插方法”,做了第一个插值的,效果好像是好点,山顶没有构成TIN的图尖锐。

1.2.3DEM数据的显示设置

如果觉得高程差别太小或者太大,起伏不明显或玄虚太大,设置基高也许会帮助你解决视觉上的难题,按以下步骤做:

右键图层名-属性-基表面高度(倒数第2个)-选中“从表面为图层获得高度(这个栅格图像起始没选中,tin是选中的)”-Z 单位转换自定义后面的数字就是转换因子,数字越大,高程差别越明显。

栅格起始是黑白来区分高度,tin是用起伏来表示高低,可以设置由高到低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两种数据设置有点不一样的。具体步骤是:

tin的设置:右键打开属性-符号-显示下面的“添加”添加渲染-可以选第5个“面高程用颜色梯度进行渲染”-添加,取消关闭对话框-然后去掉F aces前的勾-然后就可以在“颜色梯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梯度了,还可以在右边设置分级数。

栅格可以直接点击图层上的颜色,设置梯度颜色,也可以打开属性和tin一样在符号中设置。

1.2.4DEM与遥感影像的叠加显示

在ArcScene中打开DEM,再加载影像时,一定要注意影像边界不能超过DEM,而且影像必须是GRID栅格格式,一个办法是利用ArcToolbox中的栅格剪裁工具根据DEM边界裁剪,然后在属性中指定基调文件为DEM就可以了

方法二:

DEM可以通过点,等高线,TIN等通过插值生成.

以点为例:

(1)在Spatial Analy st下拉菜单中选择Interpolate to Raster,在弹出的下一级菜单中点击Inv erse Distance Weighted命令, 弹出IDW 对话框。

(2)在Input points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被用来进行插值的离散点数据;

(3)在Z v alue f ield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要加入的字段;

(4)在Power栏中填入进行插值计算的幂值;幂值就是距离的指数。如幂指数为2时则进行反向距离平方插值。幂指数是一个正实数,其缺省值为2。12

(5)在Search radius ty pe 栏中选择一种搜索半径设置类型;

1) Variable:当选择此项时,搜索半径由下面两Maximum distance。首先在Number of points中输入搜索的最近点的个数(缺省值为12),然后在Maximum distance中输入一个控制距离。如果最近点的个数超出控制距离,则将会以控制距离为限制来选取较少的点;

2) Fixed IDW对话框

来控制,Distance和Minimum number of points。首先在Distance中输入搜索半径距离(缺省值是输出栅格大小的五倍),然后在Minimum number of points中输入控制插值点个数的最小整数值。如果搜索半径距离内的点个数小于插值点个数的最小整数值,则搜索半径自动增大。

(6)Use barriers poly line为可选项,输入中断线文件。barriers是在插值中,如有某些地方出现异常,(如某些断裂带),而要求插值时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所设置的选项。它是一个打断表面的线特征。这一线特征没有Z值。悬崖,峭壁,堤岸或某些障碍都是典型的barriers。barriers限制了插值计算,它使得计算只在线的两侧各自进行。而落在线上的点则会同时参与线两侧的计算。

(7)Output cell size:指定输

(8)Output raster:为输出结果指定目录及名称;

(9)点击OK按钮。

基于GE的dem生成方法:

1.将采样点数据存为Excel格式.

2.Arcmap中,Tools--add xy data,将Excel加载进去,以经纬度为xy值,生成点状图层.

3.打开3D analy sis工具,creat TIN,然后conv ert TIN to raster,生成DEM.

4.在ArcScene中,打开生成的DEM和照片,通过联合高程信息将照片覆盖在DEM数据层上(右击照片图层-属性-base heights-obtein heights f or lay er f rom surf ace 选择DEM).

上面两种方法是我在网上看的,具体操作我也不知道,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做dem的步骤。

我的数据是一些高程点,cad格式的平面图层。步骤如下:

1、在cass里面展高程点,生成三角网,再把三角网生成等高线,保存。

2、用arcgis里的arcscene的3d analy st菜单将三角网生成tin,再把tin转换成raster格式的一个gird文件,即tin to raster。

3、在gird文件右键打开属性表,选择base heights,height选项选择obtain heights f or lay er f rom surf ace,这里选择tin文件,在下面z值那里可以设置高程,复合后点击ok。

4、将cad格式的文件添加进来,用第三步的方法分别把各个图层复合上去,当然这些图层复合时z值要设置为同一个值。

5、最后一步,分别设置建筑物等的高程值,方法是在图层上右键,打开属性表,选择extrusion,有个选项的默认值是0,把它改为你需要的值。ok完成。当然你可以在做完以上步骤之后把所有的图层保存一下,生成一个文件类型为ESRI ArcScene Document的文件,以后每次用arcscene打开就行了。

相册里我上传了几张成果的截图,由于我也是半灌水,以上有错的地方还望多指教。在做完以上所有工作之后,其实还可以贴图,显得更真实。我一个师兄做的毕业设计就是三维可视化,他做的成果,可以进入房间查看里面的情况,可以自由的进入,非常逼真。

DEM数据生成方法

DEM数据制作方法与步骤 摘要:DEM数据是地形可视化表达和地形分析的基础。就目前DEM 数据的类型、DEM数据生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在ArcGIS 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试验环境,初步实现了由高程数据生成格网DEM数据和TIN DEM数据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关键词:DEM;等高线;格网;TIN;ArcObjects 引言 DEM是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高科技产物,已在测绘、资源与环境、灾害防治、国防等与地形分析有关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在国防建设与国民生产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ArcGIS是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一套功能强大的GIS软件。ArcObjects是ArcGIS提供的一套开发组件库,可以开发出所需要的各种GIS功能,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开发自主性,它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成DEM数据和进行各种DEM分析的对象库和接口,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对象库和接口快速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系统。 现基于ArcObjects生成DEM数据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 DEM数据的常见表现形式 DEM模型按照数据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简称TIN,也称三角网DEM)和规则格网(简称GRID,也称格网DEM)。 1.1规则格网(GRID)格式DEM

GRID是以规则排列的正方形网格来表示地形表面。GRID数据结构简单,数据存储量小,还可压缩存储,适合于大规模的使用和管理。现在我们常说的DEM及大规模的DEM数据建设,主要是指这种形式,这里所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也是指GRID。 栅格模型支持大量丰富的空间分析,比如空间一致性分析、邻近分析、离散度分析以及最低成本路径分析等,这些分析速度也比较快。 1.2不规则三角网(TIN)格式DEM TIN采用离散数据点生成的连续的不重叠的不规则三角形网格来表示地形表面,在地形平坦的区域,三角形较少,而在地形复杂的区域,三角形较多。因此,TIN能较好地顾及地形地貌特征,逼真表示复杂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并且能够克服地形平坦区域的数据冗余。但TIN的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大,一般只适用于小范围大比例尺的高精度地形建模。 由于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方面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这种模型能较容易表示断裂线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TIN模型还支持很多的表面分析,如计算高程、坡度、坡向、进行体积计算、创建剖面图等,因此TIN建模方法在地形表面建模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在GIS 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已成为表面建模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ArcGIS中主要提供了RASTER和TIN两个类型的数据,它们分别对应GRID数据和TIN数据。在ArcGIS中的各种三维操作和三维分析功能都是基于这两种数据进行的。所以这里也主要研究和探

一种椭圆曲线快速生成算法

一种椭圆曲线参数生成的快速算法 谷勇浩 刘勇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网络综合技术研究所) 摘要: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公钥密码中的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讨论了目前基于离散对数问题的椭圆曲线密码的研究动态。本文的创新点是针对目前椭圆曲线研究重点之一——椭圆曲线参数生成算法,给出了一种生成参数a 、b 的快速算法。这种算法利用了Jacobi 符号和二次剩余的理论,并且用matlab 计算出利用这种算法生成一个椭圆曲线的平均时间,最后我们分析了今后椭圆曲线密码系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Jacobi 符号;二次剩余;阶 1976年Diffie 和Hellman 提出公钥密码思想以来,国际上提出了许多种公钥密码体制的实现方案。一些已经被攻破,一些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目前,只有3类公钥密码体制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按照其所依据的数学难题划分为:基于大整数分解问题(IFP ),如RSA 体制和Rabin 体制;基于有限域离散对数问题(DLP ),如Diffie-Hellman 体制和ElGamal 体制;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ECDLP ),如椭圆密码体制。椭圆曲线应用到密码学上最早是由Neal Koblitz 和Victor Miller 在1985年分别独立提出的。它是目前已知的公钥体制中,对每一比特所提供加密强度最高的一种体制。它具有安全性高、密钥量小、灵活性好的特点,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而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协议的制定者已把它作为下一代SET 协议中缺省的公钥密码算法。深入研究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公钥密码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建立椭圆曲线公钥密码体制 1.1椭圆曲线域的参数 在基于椭圆曲线的加解密和数字签名的实现方案中,首先要给出椭圆曲线域的参数来确定一条椭圆曲线。在 IEEE P1363标准中,定义其参数为一个七元组:T=(q,FR,a,b,G,n,h),其中q 代表有限域GF(q),q 为素数或 2 m ;FR 为域表示法,如f(x)为 2 m F 域元素的不可约 多项式的表示法;曲线的方程,当q 为素数时,方程为2 3 ax b y x =++,当q 为2m 时, 方程为 2 32 xy a b y x x +=++,a,b 是方程中的系数;G 为基点;n 为大素数并且等于点G 的阶,h 是小整数称为余因子且#()/q h E n F =。主要的安全性参数是n ,因此ECC 密钥 的长度就定义为n 的长度。 1.2椭圆曲线密码的密钥 选取了基域 q F 和椭圆曲线后,得到了在有限域 q F 上的曲线E 确定的具体形式,即 上述的椭圆曲线域参数的一个七元组。每个用户选取一个整数d(1≤d ≤n-1) 作为其私钥,而以点Q=dG(G 为基点)作其公钥,这样形成一个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系统。在这个密码体制中,具体的曲线,基域 q F ,基点G 及其阶n ,以及每个用户的公钥都是该系统的公开参

DEM数据获取方法

一、DEM数据获取方法: 定义: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 特点: (1)具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的高程系统 (2)具有完整的比例尺系列和分幅编号系统:国家基本地形图含1:5千、1:1万、1:2:2.5/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8种比例地形图。 缺点: (1)地形图现势性较差:纸质地形图制作工艺复杂,更新周期比较长,一般不及时反映局部地形地貌的变化情况 (2)地形图存储介质单一,容易变形:传统地形图多为纸质存储介质,存放环境(温湿度)导致地形图图幅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这种变形表现在不同方向上的长度变形和图幅面积上的变形 (3)地图精度有限:地图精度决定这地形图对实际地形表达的可信度,与地形图比例尺、等高线密度(由等高距表示),成图方法有关。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其所表示的几何精度和内容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在应用DEM的时候要考虑DEM分辨率、存储格式、数据精度和可信度等因素。 二、DEM数据采样策略与采样方法:

采样:确定在何处需要测量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参数。 决定:点的分布、点的密度和点的精度。 1.采样数据的分布:由数据位置和结构(分布)来确定,指数据点的分布形态 位置有地理坐标系统中经纬度或者网格坐标系统中坐标决定。 结构的形式很多,因地形特征、设备、应用的不同而不同。 2.数据的密度:是指采样数据密集程度,与研究区域的地貌类型和地形复杂程度有关。用于刻画地形形态所必须的最少的数据点。 表示方式:相邻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单元面积内的点数、截止频率(采样数据所能表示的最高频率)、单位线段上的点数等。 采样距离: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也称采样间隔。 ·通常数字加单位来表示,如采样距离为20米,表示规格网分布的采样数据 ·另一种表示法是单位面积内的点数,如每平方米500点,描述随机分布的采样数据 ·描述数据分布是沿等高线或特征等线状分布采样点,常用单位线段

由DWG地形图生成DEM

1.由DWG地形图生成DEM 1.1从DWG中提取高程点数据 1.1.1切割DWG地形图 数据量太大,先切割再进行其他操作。具体步骤为: 用CAD2005把上、下两幅图转换成2000格式(CASS是CAD2002配套产品)-用CASS打开上、上两幅图(CAD中没有SAVET保存选择多边形内图形功能)-“插入”-“块”-名称中打开红线研究区-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确定后就可以显示红线研究区-用矩形圈出研究区-“SAVET命令”-输入比例尺(10 000)-多边形保存1-选中刚画的矩形-OK。 1.1.2合并上下两幅图 CAD中有一些命令,qselect可以选择满足条件的数据,就可以选择一层数据,wblock可以制作块保存选择的数据,具体步骤为: 打开裁剪后的图上-“插入”-“块”-打开裁剪后的图下-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 全是0)-选上左下角的“分解”(如果不分解,整个下图就是一块,选中一条线就把图下全部选中了,删除一条线就把整个删除了,当然现在不选,可以用CAD分解命令分解开)-确定后两幅图就拼接好了-然后打开红线-再次整体裁剪两幅合并的图-打开图层管理-只显示等高线和高程数据图层-另存为CAD图。 1.1.3补充高程点数据 由于等高线质量太差了-断线或缺少线,没有高程属性等,不用等高线生成DEM,用高程点数据生成DEM)。具体步骤为:

设置文字样式通过“格式”-“文字样式”-设置和原来的高程文字相同样式-补点用TEXT 命令-用鼠标确定文字位置-确定角度为0-输入高程数据-复制高程数据文字-沿着等高线粘贴该高程数据即可(以后用回车或空格完成粘贴)-换等高线时粘上错误高程后双击文字可改-然后再复制新文字 1.1.4获得高程点数据表 原先已有高程点是由“高程点和高程数据注记文字”组成的,高程点提供了准确的位置(X,Y)而没有Z属性,但文字注记提供了高程值而位置是不准的,有一个解决办法可以得到准确位置的准确高程值,先得到所有点的位置数据表(包含X,Y),再得到高程数据表(包含X,Y,H),再编程实现点和高程值的匹配,具体实现方法为:点的位置数据和高程数据分别保存在两个数组中,从第一个点开始在高程数据中找距离与他小于一个定值的高程文字,这个文字的内容就是这个点的高程,找到后马上去掉这个高程文字数据,减小以后的寻找负担(在VC中可以用CUintArray作为数据数组,有删除函数,采用GetSize()得到要寻找的数据个数;当然还有一种方法是,现在已经有EXCEL数据,转换成ACESS数据库,然后在VC中读取数据库,一个在VC中好实现读取ACESS数据库,再一个是不是速度比VC中读取EXCEL文件快呢?具体实现时在点数据表中新那一个字段,保存高程,在另一个高程表中读取XY值比较距离,打到高程就把高程数值更新到点数据表中的新字段中,当然找到一个就把高程表那一条记录删除,当然找到一条记录最好是再接着找,要是找到两个就说明那附近有问题,一个点和两个高程数据接近,或者说没有找到任何一个点,是不是距离设置太小了。可以通过VC,VB访问数据库,当然也可以在ACESS的VBA中使用),开始没有做点和高程的匹配,只是把高程数据文字的位置当作高程点的坐标了,在CAD图上看了一下,一般高程点和高程文字注记的距离为30多米。不过,后来把研究区分解成四部分在Excel中根据阀值和最小距离实现了坐标和调和的匹配,在测绘通报和其他测绘方面的期刊上有这样的论文。在这里提取文字信息也是在明经CAD论坛中找到VBA的代码的。获得高程点数据的具体步骤为:

DEM制作步骤

步骤 1.将采样点数据存为Excel格式. 2.Arcmap中,Tools--add xy data,将Excel加载进去,以经纬度为xy值,生成点状图层. 3.打开3D analysis工具,creat TIN,然后convert TIN to raster,生成DEM. 4.在ArcScene中,打开生成的DEM和照片,通过联合高程信息将照片覆盖在DEM数据层上(右击照片图层-属性-base heights-obtein heights for layer from surface 选择DEM). ArcScene9.2 1// 等高线或者高程点数据用3D Analyst —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选择源文件(带有高程的点/线/面)Height source 高程源/hard line 硬线/软性线/点--ok--生成Tin文件) --------------------------------------------------------------------------- 2// 生成了Tin文件;Tin图层属性, [/1/Source--Z unit conversion factor 转换因子; /2 /Display--透明度可能用到; /3/Sysbology 符号颜色等; /4/Fields; /5/Base Heights --Height 得到高程方式(Use a constant value ……用一个常数值作为高程--一般不用这个;Obtain heights for layer from suiface 图层从某一表面,获得高程--这个符合要求,选择Tin文件表面);Z unit conversion Z值转换因子!!! /6/Rendering 绘制---Visibility 可见性(all time/航行停止后可见/only 航行可见); /7/Effects --shade areal……阴影(必须,不然Tin颜色相同,看不到高地区分);Use smooth shading if possible 平滑;Optimize --优化。 --------------------------------------------------------------------------- 3// 用Tin生成Raster(tingrid,平面样式);3D Analyst --Convert---Tin to Raster (Tin源文件/Attribute高程/Z factor/Cell size 大小/Tingrid位置); [/1/Extent--Set the extent to:raster范围---a/根据当前layer范围显示;也可以根据这个裁减raster,里面还有一个手动设置坐标范围的// /2/Display /3/Sysbology color Ramp 选择不同高程的区分颜色;] /4/Fields; /5/Joins&Relates /6/Base Heights 同Tin属性 /7/Rendering 同Tin属性 -------------------------------------------- 这样就可以搞定到一定步骤了! ===================================== 首先DEM是一个名词, DEM 是“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英文简写。 数字高程模型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 在ArcGIS中一般都是表面surface,ArcGis中表面有两种,一种是Raster surface,一种就是Tin surface

如何利用等高线生成DEM

如何利用等高线生成DEM 2009620 据本人试验,介绍在ArcMap,ArcView 和Arcinfo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方法。其实操作很简单,也很有用,做一个笔记,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一.在Arcmap中,在工具栏处右击,添加3D analyst工具条,加载等高线矢量图层 1?生成TIN不规则三角网: Create/Modify TIN->Create TIN from features... , Height source 选高程属性。ok 2?由三角网TIN转为DEM: con vert->TIN to raster Converts 日TIN to a raster of elevation,, slope, or aspect. cell size设置栅格大小,1 : 1万像元为5米,1: 5万像元为25米,1: 25万像元为100米1:25 万DEM , 100 米*100 米 1:5 万DEM , 25 米*25 米 经常提到DEM分辨率,我们知道DEM分辨率有两种: 水平分辨率:即所采用的格网大小

垂直分辨率:DEM数据的数值精度 .在Arcview 中,在File->extensions 中添加3D Analyst 模块,OK 1?添加等高线图层 2.Surface->Create TIN from features,选择高程属性做为Height source,生成tin 3?由TIN生成DEM 选中TIN,theme->Conver to Grid,选择保存路径,设置显示范围,cell size大小。OK

三.在Arci nfo 中 Arc: &wo d:test /*设置工作路径 Arc: shapearc 76elev 76el /* 把76elev 由shp 格式转为coverage Arc: build 76el li ne /* 建立拓扑 Arc: shapearc cut2 cut2 Arc: build cut2 polygo n Arc: clip 76el cut2 76clip line /* 裁剪76el 为76clip Arc: ae Arcedit: ec 76clip Arcedit: ef arc Arcedit: items /*显示属性表结构 Arcedit: sel elevatio n = 0 /*对等高线高程值做简单的检查,没有小于Arcedit: sel elevation > 10000 Arcedit: q Arc: createtin tin76 # # # 76clip /* 用76clip 作为边界生成名为tin76 Createtin: cover 76clip line elevation /* 以76clip 的elevation 属性Createti n: end Arc: tin lattice tin76 dem76 /* 以76t in 生成名为dem76 的lattice Enter lattice origin : /* 回车默认为TIN 的边界值 En ter lattice upper-right corner : /*回车默认 Enter lattice resolution : /*回车默认 Enter dista nee between lattice mesh poi nts : 25 /* 设置格网大小 Arc: grid Grid:disp 9999 3 Grid: mape dem76 Grid: image dem76 /*进入grid模块 /*设置显示模式 /*查看生成的lattice Grid: q Arc: latticedem dem76 demnew 格式的76el文件 0,没有大于10000的 的三角网 /* 把lattice 转为dem

DEM制作及流程

6.2 数字高程模型生产作业流程及技术要求 6.2.1 作业方法 引入甲方提供的DEM数据,根据立体影像进行检查,当DEM范围或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需重新采集特征点、线,对特征点、线进行整合后,用VirtuoZo 重新生成DEM。 6.2.2作业流程

6.2.3 作业注意事项 ●模型定向、制作DEM时使用保密处理前的扫描影像。 ●将保密区域内的特征线转换为点上交数据。 6.2.4作业步骤及主要技术指标 6.2.4.1定向 直接使用空三加密创建的模型和保密处理前的航片影像数据进行定向,检查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定向精度要求如下: ●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大于0.01mm。 ●相对定向:相对定向各点的残余视差一般不大于0.015mm,最 大不大于0.02mm。 ●绝对定向:平面和高程定向误差见下表:

6.2.4.2检查DEM数据 检查DEM数据的范围、精度、接边是否满足要求。 DEM精度的检查方法:采用将DEM生成等高线并叠加到立体模型上的方式来评价、检查DEM;在立体模型上采集检查点,评价DEM数据精度。 当等高线与立体模型套合良好且DEM数据精度满足6.2.5规定的相应要求时,可判断DEM数据精度符合要求。 6.2.4.3修改DEM数据 当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或已有DEM数据存在错误时,需重新采集不符合要求部分的特征点、线,将特征点、线进行整合后生成DEM,使DEM的范围、精度、接边符合要求,并重新提交修改后的DEM数据。特征点、线的采集、整合、DEM 的生成具体要求如下: 1)采集特征点、线 采集内容: ①特征点:山头、鞍部、肩部、凹地等; ②特征线:有一定高差的地形变换线和静止水面,如:山地与平地交界的地形变化线;山脊、山谷线;有一定高差的堤、堑、坎、斜坡、梯田坎等要素;面积大于20米×20米的静止水面(如:水库、湖泊等);宽度大于5米的水系的水涯线;大面积平坦地区内的道路边线或道路中心线;其它有地形变换的要素。 在丘陵地、山地地区,特征点、线采集的密度、数量应能较好的反映实地地貌特征和特点。 特征点、线的采集除满足5.1.6的相应要求外,还要利用同种资料、相同设备采用重上仪器的方法检测特征点、线的高程精度,特征点、线的高程精度需达到下表之规定:

TIN及DEM的生成

GIS技能训练(四)上机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 10国土基础班姓名:郭江珍学号:2010210628 实验名称:TIN及DEM的生成 实验地点:YF3505 一、实验目的 DEM是对地形地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字表达,是对地面特性进行空间描述的一种数字方法、途径,它的应用可遍及整个地学领域。通过对本次实习的学习,我们应: a) 加深对TIN建立过程的原理、方法的认识; b) 熟练掌握ArcGIS中建立DEM、TIN的技术方法。 c) 掌握根据DEM或TIN 计算坡度、坡向的方法。 d) 结合实际,掌握应用DEM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数据 软件准备:ArcGIS Desktop 9.x ---ArcMap(3D分析模块) 实验数据:矢量图层:高程点Elevpt_Clip.shp,高程Elev_Clip.shp,边界Boundary.shp,洱海Erhai.shp 三、实验步骤 1. TIN 及DEM 生成 1.1由高程点、等高线矢量数据生成TIN转为DEM 在ArcMap中新建一个地图文档 (1) 添加矢量数据:Elevpt_Clip、Elev_Clip、Boundary、Erhai(同时选中:在点击的同时按住Shift) (2) 激活“3D Analyst”扩展模块(执行菜单命令[工具]>>[扩展],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中3D 分析模块),在工具栏空白区域点右键打开[3D分析] 工具栏 (3) 执行工具栏[3D分析]中的菜单命令[3D分析]>>[创建/修改TIN]>>[从要素生成TIN]; (4) 在对话框[从要素生成TIN中]中定义每个图层的数据使用方式; 在[从要素生成TIN中]对话框中,在需要参与构造TIN的图层名称前的检查框上打上勾,指定每个图层中的一个字段作为高度源(Height Source),设定三角网特征输入(Input as)方式。可以选定某一个值的字段作为属性信息(可以为None)。在这里指定图层[Erhai] 的参数:

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在arcgis中由等高线生成dem的步骤 1.进入arcgis的workstation模块 2.在Arc命令行下输入下面的命令(等高线的各层文件存放在el5目录中) Arc:arctin d:\el5 d:\tin line elev (黑色为提示符,蓝色为输入的命令,下同) (即为对el5 建立tin ,elev代表等高线的高程值,并且只有line 参与运算),这样就由等高线生成了tin 注:可以在Arc命令行设置workspace路径,以后的操作不必每次都有写上绝对路径,相对路径就可以了。命令为:Arc:wakespace d:\el5 Arc:w 可以显示当前系统的worksapce目录。 3.由tin生成lattice,需要输入如下命令 Arc:tinlattice d:\tin d:\lat 这样就有tin生成了lattice,转化为了grid形式,分辨率设置为30米 Enter distance between lattice mesh points :后要出入分辨率,对于其它的设置取其默认值即可。 4.最有一步,由lattice生成dem,命令如下 Arc:latticedem d:\lat dem 这样便由lattice转换得到了dem,运行结果如下: 然后在arcmap中可以打开生成的dem,同时也可以显示生成的tin,我们已经在d盘根目录建立了tin 和lattice子目录,目录名字分别为tin 、lat,在arcmap中会有对应的选项 分别单击之,则会加入到arcmap中成为图层。对显示tin的结果:

使用Photoscan生成DEM与正射影像流程

使用Photoscan生成DEM与正射影像流程(使用像控点) 1.参数预设 使用工具菜单的工具-偏好设置打开PhotoScan Preferences对话框一般(General)选项卡上的参数设置下列值: 立体模式:浮雕(如果你的图形卡支持四轴缓冲,使用硬件) 视差: 将日志写入文件:指定Agisoft日志的目录 GPU选项卡设置如下:

勾选在对话框中PhotoScan检测到的任何GPU设备。 当使用少于两个GPU时,勾选“在执行GPU加速时使用CPU”高级选项卡参数设置下列值:

保持深度图:启用 存储绝对图像路径:禁用 启用VBO支持:启用 2.添加照片 从工作流菜单中“添加照片”选择添加照片命令或单击工作区工具栏上的Add Photos按钮。 在添加照片对话框中浏览源文件夹并选择要处理的文件。点击打开按

钮。 3.装载相机POS文件 生成的模型使用的坐标系统是由这个步骤中设置的相机POS坐标系统决定的。如果相机位置未知,这一步可以跳过。对齐照片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多的时间。 打开视图菜单中的参考面板,在参考面板工具栏上单击“导入”按钮,并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包含POS信息的文件。 最简单的方法是载入字符分隔的文本文件(每张照片的x-和y坐标和高度(相机方位数据,即俯仰、滚动和偏航值,也可以导入,但数据不是必须)。 然后单击参考窗格中的Settings按钮,在参考设置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并根据测量准确度设置照片POS精度及标记、连接点、精度,如果没有在导入POS时指定坐标系,也可以在这个面板中指定坐标系。 地面高程:在倾斜拍摄的情况下,应该指定对应坐标系统椭球面上的平均地面高度。 点击确认后,相机位置会标记在模型视图中,如果在POS数据正确的情况下无法看到相机位置,点击工具栏中的显示相机按扭,然后点击工具栏上的重置视图按钮。 4.检查相机校准 打开菜单栏“工具”-“相机校准”窗口。 默认情况下,Photoscan将在对齐照片和优化的过程中通过照片的相

dem数据使用教程

DEM高程数据 (2013-11-12 15:06:40) 转载▼ 标签: 杂谈 DEM高程数据包括两个部分:ASTER GDEM30米分辨率高程数据和SRTM90米分辨率高程数据。ASTER GDEM数据来源于NASA,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83°到南纬83°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时间范围为2000年前后;SRTM数据来源于CIAT,数据覆盖范围为北纬60°至南纬60°之间的所有陆地区域,时间范围为2000年前后。 ASTER GDEM 30米分辨率高程数据 本数据集利用ASTER GDEM第一版本(V1)的数据进行加工得来,是全球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数字高程数据产品。由于云覆盖,边界堆叠产生的直线,坑,隆起,大坝或其他异常等的影响,ASTER GDEM第一版本原始数据局部地区存在异常,所以由ASTER GDEMV1加工的数字高程数据产品存在个别区域的数据异常现象,可以和全球90米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产品互相补充使用。ASTER GDEM数据采用UTM/WGS84投影,数据格式为IMG栅格影像,数据的值域范围为-152-8806米之间,比例尺为1:25万,其垂直精度20米,水平精度30米。 数据命名规则:ASTER GDEM基本的单元按1度X1度分片。每个GDEM数据包有两个文件,一个数据高程文件和一个质量评估(QA)文件。每个文件的命名是根据影像几何中心左下角的经纬度产生。例如,ASTGTM_N29E091代表左下角坐标是北纬29度,东经91度。ASTGTM_N29E091_dem和ASTGTM_N29E091_num对应的分别是高程数据和质量控制数据。 SRTM 90米分辨率高程数据 SRTM(ShuttleRadarTopographyMission)90米分辨率高程数据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2000年2月11日,美国发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上搭载SRTM系统,共计进行了222小时23分钟的数据采集工作,获取北纬60度至南纬60度之间总面积超过1.19亿平方公里的雷达影像数据,覆盖地球80%以上的陆地表面。SRTM系统获取的雷达影像的数据量约为9.8万亿字节,经过两年多的数据处理,制成了数字地形高程模型(DEM),即现在的SRTM地形产品数据。SRTM因插值算法不同,存在不同版本,本平台发布数据为V4.1版本。 SRTM数据采用WGS84椭球投影,使用16位的数值表示高程数值的(-32767米),空数据用-32726表示。数据格式为IMG栅格影像,数据的值域范围为-12000-9000米之间,水平精度20米,高程精度16米。 SRTM的数据组织方式为:每5度经纬度方格划分一个文件,共分为24行(-60至60度)和72列(-180至180度)。文件命名规则为srtm_XX_YY.zip,XX表示列数(01-72),YY表示行数(01-24)。示意图如下: 高程数据处理方法 第一次使用DEM高程数据的朋友常常遇到这个问题,IMG是压缩包么?怎么不能解压呢?为什么我打开之后数据是灰色的呢?明明是平原地区,为什么显示的高程范围却在-32767-32767之间呢?为什么展示图里是五颜六色的,而我打开的却是灰色影像呢? 首先IMG不是压缩包,“.img”作为一种栅格影像格式,可以直接在ArcMap、ENVI、ERDAS等遥感软件中打开使用,无需解压。 其次,怎么去除高程影像中的空值(如-32767),让它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显示呢?小编这里以TIF格式的DEM高程影像为例(IMG的处理方式同样),一步步带大家来操作。 1. 在ARCMAP里打开一幅DEM高程数据(ADD DATA),可以从左边看到其显示的数据范围是-32767-32726,右侧为灰色影像。 2. 在ArcMap里打开Spatial analyze工具,选择Raster Calculator,设置DEM高程数据值为0并进行计算(点击Evaluate按钮),页面如下:

等高线生成dem

摘自:http://bbs.esri 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5504206.html,/E SRI/view thread.php?tid=35910&highlight=%B5%C8%B8%DF%CF%DF 下面这段内容怎么看都觉得熟悉,一定是看过很多次了,要用的时候还是得临时去找。所以,摘录到此。或者可能,我的这个空间就已经有了也未可知。唉,上年纪了。另外,也觉得qzone也应该增加空间搜索功能了。 CAD文件在通常的GIS软件中,都会对应多个图层,至少点、线、面层各一个,当然可能一些层中没有数据。cad格式的等高线主要应该是线信息,也可能有面和特征点。如果面层有数据,需将面转为线,然后将线部分倒成一个gis线数据层。如果有特征点,则导成一个点层。本案例中的等高线数据中面层和点层没有数据。 方法1:利用ArcGIS和E nvi组合将等高线转为grid dem: 在ArcGIS中生成数据库文件,导入等高线 1、在ArcCatalog中创建一个P ersonal GeoDatabase(Access文件)tempdb(不直接用shp文件是有原因的,后面会讲到)。 2、右键点击tempdb,“导入”要转的cad文件的线层,导入名为Contour1。 注意:导入时的命名,我之前就因为文件名用了“-”而一直不成功;不要选择“导出”功能,不知为何,从cad文件的线层“导出”到tempdb中,转出的数据特别大! 在ArcGIS中对冗余数据进行处理 导入CAD过程中产生中产生一些数据冗余。因此,数据处理前,需要先排除冗余数据的干扰。 从CAD导入的数据Contour1,在ArcMap中打开,多了很多很小的点和线(不知为何形成)。经观察得出规律,这些多出来的数据的属性“E ntity”为“Insert”或“Line”,而有效数据“E ntity”属性为“P olyline”。 1、点击“StartE diting”开始编辑数据。 2、“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中选择属性为“Insert”和“Line”的数据,删除。 3、“StopE diting”,保存编辑结果。 从CAD文件中导入的图层Contour1,有很多没用的属性,可以在“ArcCatalog”或“ArcMap”中将其删掉,只保留“E levation”字段(等高线的高度)(本来,Contour1的“shape”字段,也就是空间数据字段,已经包含了高度信息,我们之所以保留“E levation”字段,是因为后面即将采用的envi中不支持这个高度信息)。鉴于E levation字段跟我们下面用的envi存在冲突,需要对其重命名。由于Arcgi s不支持属性字段名的修改(很奇怪),我们在Access中打开tempdb,修改Contour表的E levation字段为E lev。导出tempdb中的contour1层为.shp文件contour1.shp。 在envi中将等高线生成Grid DEM(操作软件为envi4.0) 1、采用envi导入contour1。(注:直接在envi导入dxf格式的等高线会产生错误(不知为何)。将其导入后,信息会变得混乱,图像也发生错误。) 2、导入后,E nvi会生成contour1.evf(envi自己的格式)。 3、选择菜单Topographic->Convert Contours to dem,选择contour1.evf,在“Convert Vector E levation Contours to Raster DE M”对话框中要设置:

arcgis生成DEM+利用dem做地形分析

在arcgis中中,进行如下操作: 1、创建TIN 打开3d analyst模块,利用creat /modify TIN---creat TIN from features命令(height source 选择高程字段),先将等高线转为TIN; 2、从TIN中创建栅格表面 打开3d analyst模块,利用convert---TIN to raster命令(attribute选择elevation,cell size自定义,若为大比例尺数据可以选择5或10,可以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生成栅格表面,即DEM; (备注:矢量化的等高线必须比研究区的范围大些,创建TIN并生成Raster后,再用研究区边界来裁切,这样的DEM数据才能满足精度要求) 3、地形因子分析 打开3d analyst模块,利用surface analysis---slope命令,生成坡度数据; 打开3d analyst模块,利用surface analysis---aspect命令,生成坡向数据; 打spatial analyst模块,利用neighborhood tatistics命令进行邻域分析,先将statistic type设为最大值,输出栅格为A,再将statistic type设为最小值,输出栅格为B,利用raster calculator 生成地形起伏度数据,公式为[A]-[B]; 以上的地形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reclassfy重分类处理,分类标准参考相关文献,就可以获取所需的地形因子统计数据。 制图时,用view---layout view,添加比例尺、指北针、图例,就可以整饰出图

生成dem

方法一:由DWG地形图生成DEM .由DWG地形图生成DEM 1.1从DWG中提取高程点数据 1.1.1切割DWG地形图 数据量太大,先切割再进行其他操作。具体步骤为: 用CAD2005把上、下两幅图转换成2000格式(CASS是CAD2002配套产品)-用CASS打开上、上两幅图(CAD 中没有SAVET保存选择多边形内图形功能)-“插入”-“块”-名称中打开红线研究区-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确定后就可以显示红线研究区-用矩形圈出研究区-“SAVET命令”-输入比例尺(10 000)-多边形保存1-选中刚画的矩形-OK。 1.1.2合并上下两幅图 CAD中有一些命令,qselect可以选择满足条件的数据,就可以选择一层数据,wblock可以制作块保存选择的数据,具体步骤为: 打开裁剪后的图上-“插入”-“块”-打开裁剪后的图下-去掉“在屏幕上指定点”(X,Y,Z全是0)-选上左下角的“分解”(如果不分解,整个下图就是一块,选中一条线就把图下全部选中了,删除一条线就把整个删除了,当然现在不选,可以用CAD分解命令分解开)-确定后两幅图就拼接好了-然后打开红线-再次整体裁剪两幅合并的图-打开图层管理-只显示等 高线和高程数据图层-另存为CAD图。 中国3S吧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15504206.html, 1.1.3补充高程点数据 由于等高线质量太差了-断线或缺少线,没有高程属性等,不用等高线生成DEM,用高程点数据生成DEM)。具体步骤为: 设置文字样式通过“格式”-“文字样式”-设置和原来的高程文字相同样式-补点用TEXT命令-用鼠标确定文字位置-确定角度为0-输入高程数据-复制高程数据文字-沿着等高线粘贴该高程数据即可(以后用回车或空格完成粘贴)-换等高线时粘上错误高程后双击文字可改-然后再复制新文字 1.1.4获得高程点数据表 原先已有高程点是由“高程点和高程数据注记文字”组成的,高程点提供了准确的位置(X,Y)而没有Z属性,但文字注

获取室内模型流域DEM数据的实用方法

获取室内模型流域DEM 数据的实用方法 杨超1 赵军2 高佩玲2 (11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收稿日期:2004210216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KZCX32SW 2422)作者简介:杨超,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侵蚀机理及计算机模拟研究。 摘 要 为获得模型流域的高精度DEM 数据,自制了高程测量仪,对6519m 2流域模型进行011m ×011m 网格的逐点测量,获得高程数据,并利用GIS 软件生成模型流域的DEM 。降雨强度100mm/h 和降雨历时40min 条件下,降雨前后DEM 处理后得到的模型流域土壤侵蚀量为4465kg ,相对人工采样误差715%。处理所得DEM 与原模型流域地形特征点数据比较误差为±01005m 。模型流域降雨侵蚀后高程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在室内小模型流域的降雨侵蚀定量研究中是可行的。关键词 模型流域;GIS ;地形测量;土壤侵蚀 中图分类号 S 29 文章编号 100724333(2005)0120013203 文献标识码 A Practical method for DEM of a laboratory watershed model Y ang Chao 1,Zhao J un 2,Gao Peiling 2 (11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ing 100083,China ; 21I nstitu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 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 angling 712100,China ;)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get the morphological data for a laboratory watershed model in s oil ero 2sion study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the RS ,GPS and GI technologies.A practically us eful app aratus was devel 2op ed to quantify the digital elevation of a laboratory watershed model for a 66m 2 watershed with 10by 10cm grids.A GIS s oftware was us ed to generate the DE M of the watershed and the meas ured elevation values were verified with the actual ones at control p oint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rror was less than 5mm.This method can be us ed for geomor 2phologic determination of a watershed and for quantifying the s oil erosion in a rainfall event by comp aring the elevation changes. K ey words watershed model ;GIS ;elevation meas urement ;s oil erosion 目前,流域次降雨侵蚀研究多在野外条件下进 行。由于野外条件复杂,影响因子较多,不利于流域侵蚀与各影响因子之间关系和侵蚀在流域内分布情况的分析;而室内次降雨侵蚀研究多在坡面上进行,反映的是坡面相关因子与侵蚀之间的关系。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模型流域的次降雨侵蚀研究,有利于确定流域侵蚀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关系和侵蚀在流域中的分布情况。 室内模型流域次降雨总侵蚀量通常由流域出口处流量和水流含沙量的测量值换算得到,侵蚀量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一般采用REE (稀土元素)法进行分块研究[1],或采用侵蚀针观测法布点研究,但 REE 法受REE 种类的限制分块不可能很小,侵蚀 针在全流域的高密度布设也不现实。野外传统数字化地形测绘法因操作原因[2],不能对模型流域进行非破坏性测量,而目前流行的3S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因运行空间不足而无法对室内小型流域进行测量[3]。进行室内坡面土壤侵蚀研究通常使用的激光微地貌扫描仪,测量宽度限制在1m 内[4],无法满足较大面积模型流域的测量要求。 为获得大面积(6519m 2)模型流域次降雨的侵蚀量和侵蚀分布,本试验用自制高程测量仪(图1)测量模型流域高程数据,结合GIS 技术获取模型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10(1):13-15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