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登飞来峰》赏析讲解

(蓝色字体来自教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 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1050)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此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借登飞来峰来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诗歌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讲解】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鸡一鸣而见太阳,这句还是在渲染塔之高。开头两句,已造成峭拔之势。

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因塔高,故可上凌霄汉。而作者更在塔之最高层,故可不畏浮云蔽眼。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问题探究】

1.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点拨】千寻,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诗人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另有用意。

答: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如何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句中的“浮云”“不畏”?

【思路点拨】诗中“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答:诗中“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3.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现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语意双关,表面上“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包含着更深刻的生活哲理: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应放眼大局和长远。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4.说说诗中蕴含的哲理。

答:《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

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5.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衔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理解性默写】

1.《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2. 《登飞来峰》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高塔耸,表达自己信心和希望的诗句是___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

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复习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重点字词: ⑴千寻:极言塔高。(2)闻:听闻,听说。(3)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4)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5)眼:视线。(6)缘:因为。(7)最高层:最高处。 四、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主旨: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赏析: 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1:“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得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解释不显绝对; 示例2:“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七、对应精炼: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snmp协议的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snmp协议的分析 篇一:实验三snmp协议分析 实验三snmp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嗅探工具ethereal协议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2)利用ethereal软件工具截snmp数据包并完成报文分析 二、实验环境 局域网,windowsserver20xx,snmputil,ethereal,superscan 三、实验步骤(0、snmp的安装配置) 1、理解应用层snmp协议工作原理; 2、使用windows平台上的snmputil.exe程序实现snmp 交互; 3、利用协议分析和抓包工具ethereal抓取分析snmp 协议报文。 四、实验内容 内容一:

1.打开ethereal软件开始抓包, 输入命令: snmputilget[目标主机ip地址]团体 名.1.3.6.1.2.1.1.2.0停止抓包。对snmp包进行过滤。(给出抓包结果截图) 2.找出一对snmp协议请求包和相对应的应答包。给出抓包结果截图。 3.对上面这对请求和应答包进行分析,根据snmp协议数据包格式填值。 请求包报文分析 应答包报文分析 内容二: 1.通过snmptuil.exe与snmp交互: 输入snmputilwalk[目标主机ip地址]团体 名.1.3.6.1.2.1.1命令列出目标主机的系统信息。 2.打开ethereal软件开始抓包,再次输入上面命令后,停止抓包。对snmp包进行过滤。给出抓包结果截图。 3.找出一对snmp协议请求包和相对应的应答包。给出抓包结果截图。 4.对上面这对请求和应答包进行分析,根据snmp协议数据包格式填值。 请求包报文分析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臵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snmp报文分析

SNMP报文格式分析 报文格式 snmp简介 snmp工作原理 SNMP采用特殊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代理/管理站模型。对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是通过管理工作站与SNMP代理间的交互工作完成的。每个SNMP从代理负责回答SNMP管理工作站(主代理)关于MIB定义信息的各种查询。 管理站和代理端使用MIB进行接口统一,MIB定义了设备中的被管理对象。管理站和代理都实现相应的MIB对象,使得双方可以识别对方的数据,实现通信。 管理站向代理请求MIB中定义的数据,代理端识别后,将管理设备提供的相关状态或参数等数据转换成MIB定义的格式,最后将该信息返回给管理站,完成一次管理操作。 snmp报文类型 SNMP中定义了五种消息类型:Get-Request、Get-Response、 Get-Next-Request、Set-Request和Trap 。 1.Get-Request 、Get-Next-Request与Get-Response SNMP 管理站用Get-Request消息从拥有SNMP代理的网络设备中检索信息,而SNMP代理则用Get-Response消息响应。Get-Next- Request用于和 Get-Request组合起来查询特定的表对象中的列元素。 2.Set-Request SNMP管理站用Set-Request 可以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配置(包括设备名、设备属性、删除设备或使某一个设备属性有效/无效等)。 3.Trap SNMP代理使用Trap向SNMP管理站发送非请求消息,一般用于描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如接口UP/DOWN,IP地址更改等。

上面五种消息中Get-Request、Get-Next-Request和Set-Request是由管理站发送到代理侧的161端口的;后面两种Get-Response和Trap 是由代理进程发给管理进程的,其中Trap消息被发送到管理进程的162端口,所有数据都是走UDP封装。 snmp报文格式图 SNMP报文的形式大致如下图所示。 snmp报文编码格式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用得最广泛的网络管理协议,它使用(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抽象语法表示法.1)来定义SNMP报文格式和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变量的名称。 是一种描述数据和数据特征的正式语言,它和数据的存储及编码无关。根据标准定义,数据类型分为: a.简单数据类型: boolean布尔值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微课目标:通过品读课文重点语句,弄明白书为什么是“神奇”的。 微课内容 【课件呈现】登飞来峰 ——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登飞来峰》这首古诗。看题目就知道作者登上了飞来峰,但是这首诗不光是写景,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王安石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可以细细的品读每句诗,才能深入的理解。 【课件呈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点幻灯片)第一句诗写景,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就是说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高。(点幻灯片)这里的“千寻”是说塔极高,古代八尺为一寻。诗人这样高的地方也登临了,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点幻灯片)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课件呈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点幻灯片)第二句诗依然写景,意思是:听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的辉煌景象。这是登高产生的联想,是巧妙的虚写,人在高处就视野开阔,目极万里,而且声闻遐迩,气势恢宏。(点幻灯片)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前两句诗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课件呈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幻灯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做抒情议论,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课件呈现】写作背景 这首七言绝句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当时王安石做参知政事推行变法。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课件呈现】赏析 (点幻灯片)从“峰上”到“千寻塔”,再到“最高层”,贯穿全诗的就是登高及其感受,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与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点幻灯片)观景难免遇到浮云蔽日,施政也有小人当道的忧虑。古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气势夺人。 【课件呈现】这里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登高远望,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这是诗人雄心勃勃的自勉,也是引人向上的启示,这两句是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snmp报文分析

SNMP报文格式分析 1.SNMP报文格式 1.1 snmp简介 1.1.1 snmp工作原理 SNMP采用特殊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代理/管理站模型。对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是通过管理工作站与SNMP代理间的交互工作完成的。每个SNMP从代理负责回答SNMP管理工作站(主代理)关于MIB定义信息的各种查询。 管理站和代理端使用MIB进行接口统一,MIB定义了设备中的被管理对象。管理站和代理都实现相应的MIB对象,使得双方可以识别对方的数据,实现通信。 管理站向代理请求MIB中定义的数据,代理端识别后,将管理设备提供的相关状态或参数等数据转换成MIB定义的格式,最后将该信息返回给管理站,完成一次管理操作。 1.1.2 snmp报文类型 SNMP中定义了五种消息类型:Get-Request、Get-Response、 Get-Next-Request、Set-Request和Trap 。 1.Get-Request 、Get-Next-Request与Get-Response

SNMP 管理站用Get-Request消息从拥有SNMP代理的网络设备中检索信息,而SNMP代理则用Get-Response消息响应。Get-Next- Request用于和Get-Request组合起来查询特定的表对象中的列元素。 2.Set-Request SNMP管理站用Set-Request 可以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配置(包括设备名、设备属性、删除设备或使某一个设备属性有效/无效等)。 3.Trap SNMP代理使用Trap向SNMP管理站发送非请求消息,一般用于描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如接口UP/DOWN,IP地址更改等。 上面五种消息中Get-Request、Get-Next-Request和Set-Request是由管理站发送到代理侧的161端口的;后面两种Get-Response和Trap 是由代理进程发给管理进程的,其中Trap消息被发送到管理进程的162端口,所有数据都是走UDP封装。 1.1.3 snmp报文格式图 SNMP报文的形式大致如下图所示。

登飞来峰 优秀教案

宋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 二、语言特色: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游山西村》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观书有感(其一)》全诗以方塘作比,而不是干巴巴地说理,使人感到生动、形象,容易

理解。 《过零丁洋》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语言精炼,气势雄伟,格调悲壮,感人至深。三、把握重点: 把握每首诗的主旨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1)《登飞来峰》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其踌躇满志的情怀溢于言表。 (2)《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况,表现诗人对山西村的留恋。 (3)《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写作者从清清的池水联想到了做学问的道理,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是用景物作比喻。池塘活水如明镜清澈见底,这一境界,与一个人在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贯通有类似的地方。 《过零丁洋》表现了作者在国破家亡时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 四、攻克难点: 《登飞来峰》诗“借景言志,以理入诗”和“联想丰富”是学习的难点。 诗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极高,写塔高实质上暗指诗人志气高,抱负远大。诗人不直写日出,而写“闻说鸡鸣见日升”,一是实写,指看日出的时间;二是虚写,指诗人心巾的“日升”即改革成功,抱负实现。因此,用“闻说”不用“眼见”,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诗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联想丰富:“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联想丰富,描绘出一幅无比壮丽的美景。 五、质询疑点: 《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该如何赏析? 这一句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这一句蕴涵着哲理,后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幽州台歌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周帆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网络管理实验SNMP报文解析实验报告

网络管理实验————SNMP报文解析 2010-6-1 4.trap操作: Sniffer软件截获到的trap报文如下图所示:

30 2e SNMP报文是ASN.1的SEQUENCE 类型,报文长度是46个八位组。 02 01 00:版本号为integer类型,取值为0,表示snmpv1。 04 06 70 75 62 6c 69 63:团体名为octet string类型,值为“public” a4 21: 表示pdu类型为trap,长度为33个八位组。 06 0c 2b 06 01 04 01 82 37 01 01 03 01 02:制造商标识,类型为object identifier。 值为1.3.6.1.4.1.311.1.1.3.1.2。 40 04 c0 a8 01 3b:代理的IP地址,类型OCTECT STRING,值为192.168.1.59; 02 01 04:一般陷阱,类型为INTEGER,值为4,代表这是由“authentication Failure (身份验证失败)”引发的TRAP; 02 01 00:特殊陷阱,类型为INTEGER,值为0(当一般陷阱取值不是6时); 43 03 06 63 29:时间戳,类型为TIME TICKS,值为418601 (百分之一秒),即系 统在运行到大约第70分钟时,代理发出了此TRAP; 30 00变量绑定表为空。 5.SNMPv2 GetBulk操作: Sniffer软件截获到的getbulkrequest报文如下图所示:

对该报文的分析如下 : 30 27 SNMP 报文是ASN.1的SEQUENCE 类型,报文长度为46个八位组;

SNMP协议详解

SNMP协议详解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 ask Force )定义的一套网络管理协议。该协议基于简单网关监视协议(SGMP:Simple Gateway Monitor Protocol)。利用SNMP,一个管理工作站可以远程管理所有支持这种协议的网络设备,包括监视网络状态、修改网络设备配置、接收网络事件警告等。虽然SNMP开始是面向基于IP的网络管理,但作为一个工业标准也被成功用于电话网络管理。 1. SNMP基本原理 SNMP采用了Client/Server模型的特殊形式:代理/管理站模型。对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是通过管理工作站与SNMP 代理间的交互工作完成的。每个SNMP从代理负责回答SNMP管理工作站(主代理)关于MIB定义信息的各种查询。下图10是NMS公司网络产品中SNMP协议的实现模型。 SNMP代理和管理站通过SNMP协议中的标准消息进行通信,每个消息都是一个单独的数据报。SNMP使用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作为第四层协议(传输协议),进行无连接操作。SNMP消息报文包含两个部分:SNMP报头和协议数据单元PDU。数据报结构如下图 版本识别符(version identifier):确保SNMP代理使用相同的协议,每个SNMP代理都直接抛弃与自己协议版本不同的数据报。 团体名(Community Name):用于SNMP从代理对SNMP管理站进行认证;如果网络配置成要求验证时,SNMP 从代理将对团体名和管理站的IP地址进行认证,如果失败,SNMP从代理将向管理站发送一个认证失败的Trap消息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PDU指明了SNMP的消息类型及其相关参数。 2. 管理信息库MIB IETF规定的管理信息库MIB(由中定义了可访问的网络设备及其属性,由对象识别符(OID:Object Identifier)唯一指定。MIB是一个树形结构,SNMP协议消息通过遍历MIB树形目录中的节点来访问网络中的设备。 下图给出了NMS系统中SNMP可访问网络设备的对象识别树(OID:Object Identifier)结构。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

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 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一、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听范读。 3、齐读。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SNMP报文分析

SNMP报文分析 一、配置SNMP协议的使用环境 1、主机Windows10的配置 ●安装SNMP协议 ●配置并打开SNMP Service服务

2、目标机Windows XP的配置 ●配置过程和Windows10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目标机的ip地址为192.168.72.129

目标机的计算机名为 二、利用Wireshark抓取SNMP协议包 1、下载安装snmputil.exe和wireshack 2、利用snmputil工具发送snmp数据包 snmputil命令规则: [get|getnext|walk]为消息类型,我们此次进行的操作是get agent指Snmp代理即你想进行操作的网络设备的ip或名称,即192.168.10.191 community:分区域,即密码,默认是public oid:想要操作的MIB数据对象号

示例: snmputil walk 对方ip public .1.3.6.1.2.1.1.5.0列出计算机名snmputil walk 对方ip public .1.3.6.1.2.1.25.4.2.1.2 列出系统进程snmputil walk 对方ip public .1.3.6.1.4.1.77.1.2.25.1.1 列系统用户列表snmputil get 对方ip public .1.3.6.1.4.1.77.1.4.1.0 列出域名 snmputil walk 对方ip public .1.3.6.1.2.1.25.6.3.1.2 列出安装的软件snmputil walk 对方ip public .1.3.6.1.2.1.1 列出系统信息 3、同时在wireshack中抓包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即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爱背古诗。 (课件展示王安石的古诗,请学生接背,引出作者。) 2、板书课题《登飞来峰》, 二、新课导读(一读,知音) 要求:借工具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用“/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研读品悟 二读,释义 你能读懂诗意吗,请借助课本注释和“释义小助手”与你同桌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 释义小贴士 1.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2.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3.畏:害怕。4、缘:因为。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的双眼,因为我身处塔的最高层上。) 三读,悟情 1、读一读,想一想:诗的前两句写景,写了什么景,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同桌交流) (妙处: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

一步衬托出峰和塔的高。表明诗人的立足点之高,为后面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的前两句,作者写景极言塔高,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呢?请读一读三四句,说说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和你的小组成员借助背景小链接和小贴士讨论交流。) (这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我”登上峰塔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意。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复读,明理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那么,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新义呢? (小贴士:苏轼也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站得高看得远) 2、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四、比较提升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变现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 1、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的是的怀才不遇情感,而仕途得意对前途无限憧憬的的王安石则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无畏精神。 2、同样是写山,并极言山高,青年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表现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 五、课堂寄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让我们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③,只缘身在最高层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注释] ①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一说是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山上有应天塔)。 ②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③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望眼:远望的眼睛。 ④只缘:缘,因为。身:自身,自己。 [导读] 皇 二年(1050),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本诗当亦同时而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讲解]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