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最新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状貌》

1.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2.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尊祖敬宗的前提下,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

确定宗族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3.文化的主要功能:(1)传承功能(文化忠实的记录人类的活动历程)(2)教化功

能(文化通过提高认知能力,达到教化的目的)(3)凝聚功能(文化可使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收到教化,并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从而紧紧团结在一起,并产生巨大的认同抗异力量)(4)调适功能(文化对生存环境不断调适)

4.文化的基本特征:(1)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2)文化体现了人类集体创造的意

志和力量;(3)文化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与创新性;(4)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5)文化具有同一性和时代性。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5.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论述)

物质文化(物态文化)——面对自然的困境与限制时,为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创造的第一类文化,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

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人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而创造了第二类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行为文化——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

造的第三类文化。

精神文化——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

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的局面。

2.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历程:

一、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六、隋唐:文化隆盛的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2.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3.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

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

第四讲《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及流变》

1.儒家:指先秦至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

2.理学: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

3.心学: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

大启其门径,并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

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4.朴学:实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儒。这些人

感于亡国切肤之痛,斥责理学空谈心性误国,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经世致用就要有根有据,其结果就是走向考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5.鹅湖之会:又称朱陆之争,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争鸣。发生在1174

年夏的鹅湖寺,吕祖谦主持,主要围绕认识论(泛观博览:朱认为理为第一性,发明本心:陆认为心是第一性)、无极与太极等方面进行思想争辩。6.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7.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于光绪年间提出的,即废除其他学派思想,只

尊崇儒家学派思想。

9.儒家思想的发展

历程:

1春秋:创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发展。2秦: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家销声匿迹。3汉代:独尊儒术,占据正统地位。3随着汉衰落,战争不断,佛教、道教兴起等儒学没落。4唐太宗兴儒学。6宋明理学,儒家辉煌。7清末反正统思想也被视为儒学的新发展。(新儒学)8民国儒学地位下降。9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文化。10新中国成立后推行马克思主义。11现在人们倡导批判性继承。儒家思想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回到以前辉煌的地位,但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的。

10. 孔子主要思想:“仁”、“礼”(人道原则:仁者,二人者,故仁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 理性原则:肯定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而且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贵贱有序”: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孟子基本思想:性善、仁政

11.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天意主宰一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设立太学)

重选举以取士(设立察举制)

12. 朱熹理学地位:

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13. 王阳明心学主要内涵:(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心外无理(万事万物的理都先验地存在人的心里)

@致良知(在实际行动中实现道德观念)

@知行合一(实质主张先知后行,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14. 儒家文化的特点:

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图式;

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是儒教的重要特征,属“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

化,“求治”为目标的政治型文化;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追求理想人格的哲学目标。

儒家文化的精神:

?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崇尚气节、正道直行

?求是务实、自强不息

?讲求道义、关心他人

?贵和持中,宽忍平和

?豁达乐观,以道制欲。

15. 朱熹的主要思想内涵:

(1)宇宙观(理在先,气在后)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

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

(2)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性”继承二程之说,把性(人性)作为天理在人心物体中的显现。(3)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4)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

(5)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

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

第五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流变》

1.佛教: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2.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象征之一。其核心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心性,顿悟成佛。

3.鬼魂崇拜:远古时代的人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普遍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灭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即灵魂。不死的鬼魂成为人们普遍崇拜的对象。

4. 佛教的四谛:苦、集、灭、道

佛教的五戒:戒杀生、戒饮酒、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

5.果位小乘佛教:罗汉果(分为四等)

大乘佛教:罗汉、菩萨、佛

罗汉:进入涅槃境界的人,达到了自觉自度。初等果位

菩萨:达到了自觉自度,还发愿觉人度人。第二等果位

佛:不但自觉觉人,而且达到了觉行圆满。是最高果位

6. 虎溪三笑: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7.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东汉时传入中国,但长期被当作方术,直至东汉末年流传渐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西方名僧日益渐多,译大量经书;

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兴起诸多流派;

明清时期,佛教逐渐步入衰微。

四大佛山(四大道场):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8.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教对哲学的影响:儒、佛、道三教一直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哲学和宗教体系;

佛教对艺术的影响: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中都充满了佛教色彩;

佛教促进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成就了四大佛山旅游胜地;

不同的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宗教的地域性。

9. 禅宗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禅宗盛于六祖慧能,强调修行解脱全凭自己,不能依靠外力,应在现实中寻求解脱,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求西方净土。(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科学,破除迷信,勇于挑战权威)

第六讲《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1.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介绍,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

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2.全真教: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

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

3.三教合一: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

4.黄老学说:“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

子。后世道家奉为始祖。“黄老”,也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

5.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杨朱——“为我”、“物轻重生”;

?老子——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政治上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顺应天道,摒弃“人为”、追求逍遥无代的精神自由。

6. 道教发展历程:

?渊源:继承古代的巫术、神仙长生不老思想、黄老思想;

?产生:道教的产生最初是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形式存在;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初步的发展;

?隆盛:隋唐时期是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革新:宋金时期,道教进入发展革新时期;

?道教分派:元朝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

?开始衰弱:明清时期道教总体上在官方走向衰弱;

?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现代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

6.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道教神仙信仰的主要特征)

?1、多神崇拜

?2、审时济世

?3、以修炼教化世人

8. 儒与道的异同: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9.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政治领域,道教往往成为下层民众的组织形式,历代农民起义有的就与道教有关,如黄巾起义。道教也往往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旗帜或士大夫洁身自好者的归

宿,另外道教领袖辅佐王政,在道教显贵时,常能对国家大事施加巨大的影响,

如陶洪景有山中宰相之称,虽隐居茅山,梁武帝却向其请教军国大事。

?在思想领域,道教吸收了先秦诸子许多的思想内容,使得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遭到儒家排斥后仍然得以流传下来,这是道教在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一大功劳。

?在文学领域,道教的神仙实有、修仙可成的信仰历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大题材。

神仙故事、仙境传说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典故。

?在美术上,较多的也是神仙绘画,古代画的仙人都长有翅膀,表示神仙能飞,有羽化升天之意。唐吴道子、张素卿都是有名的道教画家。

?在民俗领域,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杂。道教的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且道教的修炼方

法深入民间。

?在科技领域,道教的炼丹术、修炼养生术,对中国古代的化学、药物学、人体科学等做出了贡献。

10. 老子的处世艺术对当代的启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人生智慧——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

?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

?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存之道;

少私寡欲、清静淡泊的养生之道。

总之,老子思想告诉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要以理性之心对待社会,要以敬重之心对待自然,要以关爱之心对待生命。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建设得更好,我们的生活将会调理得更好,我们的生命将会呵护得更好,我们的精神将会修养得更好。

第七讲《中国传统教育及选官用官制度》

1. 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

3. 科举制:科举制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考试选官制度,主要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这是他国所无中国独创的历史产物。

4.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

5. 宋代书院特点:

①自由风气浓重:教学上实行自由讲学、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②教学条件(场所、设备)逐渐规模化;

③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等;

④师生之间的关系极为融洽;

⑤“开放式”教学,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自由听讲。

6.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科举考试发轫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始设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

式诞生。

唐朝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考试的内容、考场规

章制度更加完备,并逐步走向制度化。

宋朝经过科举改革,条件放宽,人数增加。确立了三年一次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制度,应试者几乎不受任何门第限制,公平竞争,择优取士。

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阶级是游牧民族,故对科举考试有所抑制,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

16,仅录取进士1135人,形成了“天下习儒者少”的局面。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形成八股文固定文体。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科举,这标志着在中国历时1300年科举制度的结束。

7. 古代教育制度基本特征:

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

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

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采用灵活的因人因事而异的教育方式;

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美育重要性;

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人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

7.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尊师爱生、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

由博返约、温故知新、身体力行、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9. 中国古代重要教育家:孔子、孟子、朱熹、韩愈、荀子、董仲舒、王阳明。

10. 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积极方面:

?科举的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普及。

?儒家经学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在文学领域,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也很重视史学内容。

?书法的繁荣也与科举以书取士相关。

?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唐宋科举制中设有明法科,促进古代法律知识的普及。

消极方面:

?学校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制虽然完备,表面上似乎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词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学校教育中重文辞轻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学习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第八讲《中国古代文学》

1.《诗三百》:又称《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

2.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3.《四大古典名著》:····

4. 中国神话传说的主要特点:

历史性:指人们总是把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成分的神话故事落实到具体、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剔除其中的虚幻内容。

神秘性:指人们总是神化自己的祖先,使他们所具有的原始的自然因素一步步消弱,从而逐渐被抬高、被抽象,而远离现实人生,其朴素亲切之面目日益模糊、陌生化。

5.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6. 《水浒传》艺术成就:

?“同而不同”英雄群像(如李逵和鲁达);

?艺术结构的变化:71回以前以人为单位,71回以后是以事为顺序;

?成熟的白话语体,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人物语言个性化。

7. 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抒发雄心壮志;

8. 曹操诗歌的影响:

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对后人的影响;

为四言诗体注入活力;

不仅以其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

荣做出了贡献。

9. 陶渊明及其作品对后世影响:

?高尚峻洁的人格对士大夫的影响;

?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的影响;

?其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园地。

10.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妙用多种修辞手法;

想象奇特,变幻莫测;

风格多样。

11.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一)经邦纬世、儒道互补的政教伦理观;

(二)情境交融、融洽亲和的审美意蕴;

(三)关注人生、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四)引譬连类、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五)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第九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 天干地支:(60年一循环)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 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 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4.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5.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表现在哪些领域:

农学: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作业。农业是中国社会

的经济基础,历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中医:扁鹊的望闻问切、《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五

禽戏。

中药:汉代《神农本草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天文学:论天三家、天文观测、历法的制定与修改、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

数学:《九章算术》、祖冲之与圆周率。

6.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技术发明是哪几项?

1、中医中药。

2、赤道坐标系统。

3、十进位值制。

4、雕版印刷。

7.你了解几位古代名医?

1、扁鹊的望、闻、问、切。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与麻沸散、五禽戏

4、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5、南北朝的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

6、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8.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内部的原因:只有理论,不能实验;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科学理论不能知道实践。

B、政治、经济原因: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重农抑商,严格限制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缺乏生成土壤;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广大人民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C、文化原因:儒家推崇政治,鄙薄技术,对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消极影响;道家主张保持原始的劳动方式,反对技术革命,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D、思想原因:

1、知识分子受到百般摧残;

2、科举制度耗费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力和时间;

3、人们重道轻器,搞科技也是研究科技伦理;

4、统治者对重要的科学项目实行垄断,民间研究受到限制。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

班级:B08811 学号20084081101 姓名:卢婷 中国传统文化自我鉴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正文: 没上《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之前,就只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至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历史就不太清楚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可以分类为:宴会酒、饯行酒、友谊酒等。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化》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浩荡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年年岁岁的摸爬滚打,所环绕的,无非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华文化,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串联这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中国艺术精神》5000字读后感

《中国艺术精神》读书笔记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徐复观认为,中国人在艺术精神上的诸多区别,如果穷究到底,可以概括为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两个典型。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反省,迫进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以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和纯化,进而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并使这种人格修养的作用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而具体地看,孔子和庄子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又呈现出两种典型性格。由孔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是道德与艺术合一的性格;由孔门通过音乐所呈现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是善与美的彻底谐和统一的最高境界。由庄子所显发出的艺术精神,则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画家及画论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会到这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艺术精神才是“为人生而艺术”,由庄子所奠定的道家艺术精神则是“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唯有“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正统。但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道德,需要经过某种意味的转换方能成就艺术,没有这种转换便不能成就艺术,而更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则是庄子的艺术精神。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进行疏释,是徐复观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画龙点睛之笔。 徐复观进而通过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绘画史圆融于一体的考察,对庄子的艺术精神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论析。他指出,庄子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在绘画方面,通过魏晋玄学的影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而魏晋玄学的影响,是通过人物画与山水画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 艺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孝道经典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剖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陈鹏《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11版) 彭吉象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越剧《梁祝》

《哈姆雷特》剧照 人类虽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西方传统美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其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伦理)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就造成了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们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人公几乎都死了,哈姆雷特自己死了,他的父亲被他的叔父害死了,然后叔父死了,母亲死了,未婚妻死了,他的岳父也死了,小舅子也死了,台上的人几乎都死光了,这就是西方的悲剧。中国的戏曲就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戏曲并不是没有悲剧,但是中国的戏曲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非常注重焦点透视,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也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是流行于2000多年前的民间歌谣,《楚辞》是屈原、宋玉创作的作品。而且《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都是抒情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的抒情。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 谈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元 素 对 艺 术 和 设 计 的 影 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性的Dior中国潮与GUCCI在2007年推出的中国系列运用大量的中国元素来看,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原来越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内涵与精神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 (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20、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含雾集,竞相争霸。 21、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的洛邑,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它从世界艺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同时又给世界艺术以影响,为西方艺术家所推崇。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他们和探险家们的论述就十分清楚了。毕加索、马蒂斯从非洲的原始艺术中获得灵感,却从中国文人画中吸取了线条的营养。罗丹的大弟子普落特尔,他家的会客室里陈列着中国北魏时期的两个雕塑品。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说过,眼睛不要再往希腊看,应该向东方。这说明西方绘画大师十分推崇中国的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中世纪来中国旅行的摩洛尔旅行家伊本.拔都塔在记叙自己经历三年的亚非各地旅行的见闻时,也对中国的绘画大加赞扬。他说:「中国是全人类中手艺最高明的和最有鉴赏力的人民……至于绘画,确实没有一个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赶得上中国人。他们在美术上的才能是非凡的。」马可.波罗赞扬时说,「金碧辉煌」的中国宫庭,充满了珠光宝气,「所绘壁画,龙翔凤舞,车骑百戏,珍禽异兽,战事耕作,无奇不有」。中国的雕刻、园林艺术也受到人们的赞扬。秦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了世界,赢得了很高的评价,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文明和人类智慧的奇迹」。马可.波罗和明清以来的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园林风光介绍到欧洲以后,曾引起欧洲人的极大兴趣,很多人企图在欧洲仿造中国园林,但是都未成功。当今欧洲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和欣赏又进入一个更高层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国的园林。这一切说明,中国的艺术已经超越了东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中国的艺术为甚么具有这种世界性永恒的魅力呢?这是因为中国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它的传统和精神。这种传统和精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的艺术经久不衰,永放异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