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儒家文化与古

代中国

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2015-201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

一、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长宁期末·9)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指

A.人本性善,要实行“仁义”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贵君轻,要实行“仁政” D.加强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016·长宁期末·10)“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A.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3、(2016·闵行期末·14)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

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 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

4.(2016·松江期末·2)“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想通过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秩序和社会和谐”。“他们”是

A.孔子、孟子B.老子、庄子C.韩非、李斯D.荀子、墨子5.(2016·杨浦期末·19)从孔孟之道到两汉经学再到程朱理学,历代儒家学者均致力于寻找不同依据引导世人恪守儒家伦理纲常。下列理论依据最晚出现的是

A.宗法血缘 B.宇宙本原

C.神意安排 D.人之本性

以下每小题3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2016·闵行期末·31)两千年来,儒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3分项】:A 【1分项】: B C 【0分项】:D

2.(2016·浦东新区期末·3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该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倡导君权神授,提供大一统理论依据

B.主张天人感应,告诫君王要以德治国

C.接受阴阳五行,鼓动君王要独尊儒学

D.联系国家人事,提醒君王要重用自己

【3分项】: B 【1分项】:A C 【0分项】:D

3.(2016·松江期末·32)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3分项】:C 【1分项】: B D 【0分项】:A

二、非选择题

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孔子人生际遇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总观点:孔子一生是时代(春秋战国动荡与转型)的缩影。(2分)

时代: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材料:“秦穆公何以称霸”,“晋铸刑鼎”);转型(材料:“季康子欲行“田赋”)(4分)

孔子人生际遇:(1)动荡与转型下,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士的崛起,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弟子弥众,成为著名教育家(材料:“孔子开办私人学校”;“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3分)。(2)动荡与转型下,孔子恪守礼制(材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不符合春秋战国动荡与转型下新型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统一国家的现实需求,导致“有心从政,然不被用”的政治悲剧。(3分)

2.(2016·静安期末·36)儒学演变

材料一日夜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渡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

饰诈者亡。

——司马迁:《史记·天宫书》

材料二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三皇帝必须注意天的喜怒表现,依照它来行事。汉朝以后的皇帝,……就是用这一点来检验他自己和他的政策,一旦出现灾异使之不安的时候,就试图改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问题(13分):

(1)材料一、二反映了儒家的什么观点?该观点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4分)

(1)观点:“天人感应”之说、“君权神授”、仁政学说(1分)

不同:董仲舒在儒家“仁”和仁政的基础上吸取了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加以神圣化、绝对化。(3分)

(2)结合三则材料,简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变化的原因、目的和作用。((9分)(2)原因:汉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而儒家存在可以发展的基础。(3分)目的: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学说,倡导“君权神授”,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对君主的行为用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又兼具制约和警戒君主的目的。(3分)

作用:维护了君主统治,有利于政权稳定。发展儒家学说,完善正统思想。(3分)3.(2016·普陀期末·37)画像中的孔子(11分)

观察以下三幅不同历史时期画家所绘的孔子像,回答问题。

图一(唐朝)图二(宋朝)图三(元朝)

问题:

(1)这三幅画像有哪些不同的地方?(4分)

(1)可以从相貌、服饰、神态等角度等加以比较。(4分)(任两个角度,具体论述)

(2)这些画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反映出后人对孔子的历史记忆有何共同之处?(4分)(2)都是一个穿着儒服正在作揖的彬彬有礼的学者形象。(2分)体现了后人对孔子作为儒学创立者及教育家历史地位的共同记忆。(2分)

(3)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画像的史料价值?(3分)

(3)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从单幅看,可以反映创作时期的时代特征(风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创作风格等;(1分)连缀起来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延续性和认识差异。(1分)另一方面,人物画像也是艺术作品,是主观的,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1分)

4. (2016·青浦期末·40)中西文化基因的差异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习近平

材料二: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君主究竟是被人爱戴比被人畏惧好一些呢?还是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好一些呢?最好是两者兼备,如果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君主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应当遵守信义。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材料三: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材料四:……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严复《天演论》

材料五:强权利己之见,绝非公理正义所能动摇。

——巴黎和会中国首席代表陆征祥

问题:(25分)

(1)列举中国历史上能体现材料一理念的史实。(5分)

(1)丝绸之路;东亚文化圈;反法西斯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中日建交;APEC会议等(5分)

(2)概括材料二中马基雅弗利的观点。(5分)

(2)君主应当独揽大权,注重战争,精通军事;君主不应受到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可以背信弃义,只需考虑是否有利可图;可以外表仁慈,内心奸诈;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5分

(3)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15分)

1、马基雅弗利强调君主至上,权力神圣,为达目的可以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统治者甚至可以背信弃义。这就将“强权战胜公理”、“弱国无外交”、“战争无诚信”等称霸基因合法化地注入到了西方文明中。

2、赫胥黎表达了自然界对生物的自然淘汰法则,即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体现了生物界不断进化的过程。

3、严复的译文则把自然界的进化引向人类社会,认为《天演论》既可包括生物界,也可包括人类社会。依据这个观点,人类社会中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同生物界一样,是个生存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强者、智者获得生存;弱者、愚者就要被淘汰,所以,弱肉强食是普遍性规律。

4、但这恰恰是进化论的误区,我们应理性审视,将生物界的生存法则直接移植到人类社会,会导致“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以富欺贫”、“恃强凌弱”等元素均具有合法性。这一点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一事上暴露无遗。强权凌驾于公理,战争取代了和平。

5、以史为鉴,我们应通过注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来重审重构中国与世界之关系,这既是对儒家和谐观的当下思考,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回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