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1]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1]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1]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1]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1]

摘要

本文意在明确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解题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两种典型例题即一题多解型和多题一解型的讲解,阐述了通过不同的例题可以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的目的。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多题一解,能够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分析事物时学会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与此同时,对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运用,要注意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不可只求一技,失之偏颇。

关键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思维能力

数学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言

现代心理学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在培养人的聪明才智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况、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数学思维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惠州市惠州区广播电视大学舒芳教授在《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认为,不同

的解题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一题多解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数形结合,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巧妙构造,可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逆向探求,可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动静变换,可以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等。

从心理学角度讲,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本文着重阐述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一题多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一数学问题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来解答,我们称之为“一题多解”。其特点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通过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同一个问题。一题多解能快速整合所学知识,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强调“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形象的给我们展示了“一题多解”的精髓。

(一)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能够使学生开阔思路,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使用自如,大大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这种一题两解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之后进行融会贯通,灵活

运用,增强求简意识、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多角度分析能力

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达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进而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例2.

6人站成一排,若甲不能站排头,乙不能站排尾,则不同的站法有多少种?

解法一:假设左边第一个位置为排头,那么甲的站法有如下五种可能:①□甲□□□□②□□甲□□□③□□□甲□□④□□□□甲□

⑤□□□□□甲。又因为乙不能站排尾,故①-④中乙的站法各有C1 4种,在⑤中乙的站法有C1 5种,各图中其他人的站法均为A4 4种。根据乘

法和加法原理,不同的站法种数共有4C1 4A4 4+C1

5A4 4=504种。

解法二:有了上述分析为基础,我们可更抽象地分析如下:若甲站在中间4个位置之一,则乙可站在除排尾及甲的位置之外的4个位置之一,其余4人站在空下的4个位置之上,有C1 4C1 4A4 4种;若甲站排尾,则其余5人可站在空下的位置上,

有5

A种站法。据加法原理共有C1 4C1 4A4 4+A5 5

5=504种不同的站法。

解法三:排头、排尾的站法可分三类,其一是由甲、乙之外的四人站,然后其他人再站,有A2 4A4 4种;其二是甲站排尾,其余五人再站,有A5 5种站法;其三是乙站排头,甲不站排尾,有C1 4A4 4种站法。根据加法原理共有A2 4A4 4+A5 5+C1 4A4 4=504种不同的站法。

解法四:不考虑甲乙的要求共有A6 6种站法,其中甲站排头的有A5 5种站法,乙站排尾的也有

A5 5种站法,但这两种站法中都包含了甲站排头、乙站排尾的情形,即A4 4种站法,因此符合要求的站法种数有A6 6-(2A5 5-A4 4)=504种。

四种解法中,第一种解法最为直接,即通过题干的条件一一进行确定,先确定甲不站排头,再确定乙不站排尾,最后再确定其他人位置,进而得出结果,调理清楚,顺理成章;第二种解法是对第一种解法的抽象;第三种解法与前两种从人员分配入手的解法不同,该解法从位置角度入手,分别确定排头、排尾的三类站法,进而相加求出结果;第四种解法采取逆向思维,先不考虑题干具体要求,求出站法总数,然后再依据要求一一进行排除,从而得出结论。

四种解法入手点各有不同,前两者从人员入手,第三种从位置入手,最后一种从反面入手,逆向思维。通过这种多角度解题方法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立体性,多面性,灵活性,避免思维

的单一和固化。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若一种角度无法解决,可另辟蹊径多角度分析,也许会收到更好的结果,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培养发散思维及联想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联想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达到对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例3.

已知:a>0,b>0,1

a

+

2

b

=1,求ab的最小值。

解法一:利用不等关系

∵a>0,b>0,1=1

a

+

2

b

≥2

ab

2,

∴ab≥8(当且仅当1

a

=

2

b

=

2

1,即a=2,b=4

时取“=”号),

∴ab的最小值是8。

解法二:平方法

∵a>0,b>0,1a +2b

=1, ∴1=(1a +2b )2=2a 1+2b 4+ab 4≥222b a 4+ab 4=ab 8(当

且仅当1a =2b =21,即a=2,b=4时取“=”号)。 ∴ab 的最小值是8。

解法三:利用三角恒等关系换元

∵a>0,b>0,1a +2b

=1,可令α2cos 1=a ,α2sin 2=b 。

∴α2cos 1=a ,α

2sin 2=b , ∴82sin 8sin cos 2222≥=?=αααab (当且仅当1a =2b =21,即a=2,b=4时取“=”号)。

∴ab 的最小值是8。

解法四:均值换元

∵a>0,b>0,1a +2b

=1, 可令1a =21+t ,2b =21-t ,其中-21

4t 2=1,即t=0,a=2,b=4时,取“=”号)

解法五:导数求最值

∵a>0,b>0,1a +2b

=1, ∴b=1-a a 2>0,a>1,

∴ab=1-a a 22

令?(a )=

1-a a 22

(a>1), ∴?ˊ(a)=21-a 2-a a 2)()(。令?ˊ(a)=0,解得a=2>1

当a ∈(1,2)时,?ˊ(a)<0,此时?(a )是减

函数,

当a ∈(2,+∞)时,?ˊ(a)>0,此时?(a )是

增函数。

∴当a>1时,?()

最小值a =?()极小值a =?(2)=1-2222?=8。(此

时a=2,b=4)。 五种解法,第一种利用不等关系求解,是解决

类似问题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解法;第二种的平方法,目的是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操作使之出现所求的量,进而求解;第三、第四种都属于换元法,通过三角换元和均值换元,将所求的量变形为一元关系,即α2或t 的关系,进而求解;最后一种解法是通过导数求出函数单调性,进而求出最值,得出结果。从知识面的角度来讲,这一道题目的五种解法,至少包含了五方面的知识,这不仅丰富了解法,同时也使一些知识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这种多知识点的解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更深刻的理解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寓意,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多题一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用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我们称之为“多题一解”。在解题过程中,为强化某一解题方法,我们可将一些不同内容的练习题批编在一起,让学生用同一种方法去解,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解题技巧技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4.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如图1,l 1和l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它们有1个交点。如果在这个平面内再画第三条直线l 3,那么这三条直线最多有_个交点;如果在这个平面内再画第四条直线l 4,那么这四条直线最多可有_个交点。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在同一平面内的6条直线最多可有_个交点,n(n为大于1的整数)条直线最多可有_个交点(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平面内有n 条直线,若全过同一点,则它们只有一个交点;若n 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交点各不相同,则其中一条与其他直线的交点有(n-1)个,故共有n (n-1)个交点。但l i 与l j 的交点即为l j 与l i 的交点(其中i 、j 均为不大于n 的正整数),故最多共有()21-n

n 个交点。

解:若同一平面有3条直线,都两两相交,且交点各不相同,则最多有3个交点(如图2)

若同一平面有4条直线,都两两相交,且交点各不相同,则最多有6个交点(如图3)

我们可以猜想:在同一平面内的6条直线最多可有15个交点,n (n 为大于1的整数)条直线最多可有()21-n

n 个交点。

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很有用的式子()21-n

n ,这个式子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只要掌

握它的实际含义,在很多相似问题的解法中,注意对比联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某市根据疫情的发展状况,决定让全市中小学放假两周,以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育英中学初二(1)班的全体同学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互相关心,两周内全班每个同学都通过一次电话,彼此问候。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同学们之间共通了多少次电话?如果该班有n 名同学,那么共通了

多少次电话?

分析:由例4可知,选择其中任一个人,如甲,他与其他人共通了(n-1)次电话,因而如果该班有n 名同学,那么共通了()21-n

n 次电话。45人共通了

()

21-4545?=990(次)电话。

这两道题目,一道是几何题,一道是代数题,

看似毫不相关,但通过上述的分析以后都可以用同一个公式()21-n

n 进行解答。经过这种多题一解的训

练,可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这种训练也可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分析事物时学会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

例5.1

如果7个人中有4男3女,要求站成一排是男

女相间,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要求男女相间地站成一

排,包含两层意思,即4名男的不能相邻,3名女

的也不能相邻。因此,我们可以设想3名女的已经站好如图,

▁○▁○▁○▁,这样恰好形成4个空位,我们再将4个男的逐一插在这4个空位上,就得到了如图所示的队形△○△○△○△。这样我们不难得到这个题目的答案,为A3 3A4 4=144种不同的站法。

例5.2

4男3女站成一排,女的不站排头,也不相邻有多少种站法?

分析:这个题目与上个题目类似,所不同的是这个题目只要求女的不能相邻而男的可以相邻,也就是说每一名女的左、右两边只能站男的,不能站女的,而男的两边既可以站男的有可以站女的。这样,我们可以设想4名男的已经站好如图,

▁△▁△▁△▁△▁这样就形成了5个空位(包括排头),但女的不能站排头,因此可将3名女的

插在除排头以外的4个位置上,如图:

△○△○△○△或△○△△○△○或△△○△○△○或△○△○△△○显然,这个题目的答案为A4 4A3 4=576种。

上述两道题目其实都用了同一种方法——插空法,这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最经典的一种方法,也是适用面最广的一种方法。运用插空法,要求学生对题目中各个量,谁先放置,谁后插空有正确的分析,之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实施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一题多解实施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1、笔者在结合做家教经验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选题。针对所学知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能包容大部分所学知识点,不能过于复杂,

但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复杂会挫伤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兴趣。这一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很重要。

(2)审题。引导学生研究题目,在认识题设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客观规律的同时,复习总结整合所学知识。

(3)一般解题。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生共同完成题目的一般解法,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4)重读题目。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重新读题,发现题目隐含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鼓励学生合作,由被动变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的作用仅仅是启发、引导,甚至是旁观者的角色。

(5)创新思维形成。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引发最大的创新积极性和研究兴趣,形成“赏心悦目”的“另类”解法。

(6)教师总结。发挥指挥官的作用,总结学

生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解答处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整合数学知识。

(7)质疑问难,留给学生思考总结的空间。

2、在一题多解的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味地追求多解法的新、奇、巧和深、广、透,造成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活动的失度和失控,会损失一题多解的解题过程对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应有效能。因此,笔者认为,在一题多解的训练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教师注意。

(1)在学生的接受程度之内控制多样性。

在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认知活动的主体角色参与其中的。学生对多样性解法的主动接受程度是影响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脱离学生接受的一题多解,既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缺乏实效的失控之举。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决定着学生对一题多解的主动接受程度。在学生主动接受程度之内自觉控制

初中数学十大常见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十大常见解题方法 1、配方法: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R,a≠0)根的判别式△=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

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解析几何、三角函数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6、构造法: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杨水长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 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 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 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16 cosα=5 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 3,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 4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超级完整)

初中数学选择题、填空题解题技巧(完美版) 选择题目在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又不能失去这些分数,还要保证这些分数全部得到。因此,要特别掌握初中数学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帮助我们更好的答题,选择填空题与大题有所不同,只求正确结论,不用遵循步骤。我们从日常的做题过程中得出以下答题技巧,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排除选项法: 选择题因其答案是四选一,必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四个选项中排除掉易于判断是错误的答案,那么留下的一个自然就是正确的答案。 2.赋予特殊值法: 即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选取某个符合条件的特殊值或作出特殊图形进行计算、推理的方法。用特殊值法解题要注意所选取的值要符合条件,且易于计算。 3.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 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初中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试验、猜想、试误验证、总结、归纳等过程使问题得解。 4、直接求解法: 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由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解答题改编而来的,因此往往可采用直接法,直接由从题目的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或推理,直接求得结论,再与选择项对照来确定选择项。我们在做解答题时大部分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如: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是( )A 、160元 B、128元 C 、120元 D、 88元 5、数形结合法: 解决与图形或图像有关的选择题,常常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有时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 6、代入法: 将选择支代入题干或题代入选择支进行检验,然后作出判断。 7、观察法:观察题干及选择支特点,区别各选择支差异及相互关系作出选择。 8、枚举法: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把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2元,1元的人民币,换法有( ) (A)5种(B)6种(C)8种(D)10种。分析:如果设面值2元的人民币x张,1元的人民币y元,不难列出方程,此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对,故选B. 9、待定系数法: 要求某个函数关系式,可先假设待定系数,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待定系数,从而确定函数关系式,这种方法叫待定系数法。 10、不完全归纳法: 当某个数学问题涉及到相关多乃至无穷多的情形,头绪纷乱很难下手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若干简单情形进行考查,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以上是我们给同学们介绍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希望同学们认真掌握,选择题的分数一定要拿下。初中数学答题技巧有以上十种,能全部掌握的最好;不能的话,建议同学们选择集中适合自己的初中数学选择题做题方法。 初中填空题解法大全 一.数学填空题的特点: 与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的填空题,具有客观性试题的所有特点,即题目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答案唯一正确,答卷方式简便,评分客观公正等。但是它又有本身的特点,即没有备选答案可供选择,这就避免了选择项所起的暗示或干扰的作用,及考生存在的瞎估乱猜的侥幸心理,从这个角度看,它能够比较真实地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考查内容多是“双基”方面,知识复盖面广。但在考查同样内容时,难度一般比择题略大。 二.主要题型: 初中填空题主要题型一是定量型填空题,二是定性型填空题,前者主要考查计算能力的计算题,同时

2018高考试题一题多解

2018高考题一题多解 1. (2018年天津高考真题理科和文科第13题) 已知R b a ∈,,且063=+-b a ,则b a 8 1 2+的最小值为 . 思路一:基本不等式ab b a 2≥+ 解析一:由于063=+-b a ,可得63-=-b a ,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4 1222222222228123 6333= ?===?≥+=+ -----b a b a b a b a , 当且仅当???=+-=-0 63223b a b a ,即???=-=13 b a 时等号成立。 故b a 812+ 的最小值为4 1 。 思路二:轮换对称法(地位等价法) 方法二:轮换对称性:因为b a 3,-的地位是样的,当取最值时,b a 3,-在相等的时候取到: 33-=-=b a ,得1,3=-=b a ,418128121 3 =+=+ -b a 所以最小值为4 1 思路三:换元+等价转化 方法三:令x a =2, y b =81 ,则x a 2log =,y b 2log 3=-, 则已知问题可以转化为:已知06log log 22=++y x ,则y x +的最小值为 . 已知06log log 22=++y x ,可得6 2-=xy , 4 12223= ?=≥+-xy y x , 当且仅当y x =,?????=+-=0 638 1 2b a b a ,即???=-=13 b a 时取得等号, 故b a 812+ 的最小值为4 1 。 2.【2018课标2卷理12】 已知1F ,2F 是椭圆22 221(0)x y C a b a b +=>>:的左,右焦点,A 是C 的左顶点, 点P 在过A 的直线上,12PF F △为等腰三角形,12120F F P ∠=?,则C 的离心率为( ). A . 23 B .12 C .13 D .1 4

高三数学《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题目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 原题:482++=x mx x f )(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1:4823++=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0482>++x mx 在R 上恒成立 0>∴m 且Δ0<,得4>m 变2:)(log )(4823++=x mx x f 的值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解:令=t 482++x mx ,则要求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 当0=m 时,t 能取到所有大于0的实数 当0≠m 时,0>m 且Δ0≥4≤0?m < 40≤≤∴m 变3:182 23++=x n x mx x f log )(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20,,求m,n 的值 解:由题意,令[]911 82 2,∈+++=x n x mx y ,得0-8--2=+n y x x m y )( m y ≠时,Δ0≥016-)(-2≤++?mn y n m y - ∴ 1和9时0162=++-)(-mn y n m y 的两个根 ∴ 5==n m ∴ 当m y =时,08 ==m n x - R x ∈ ,也符合题意 ∴5==n m 一 题 多 解- 解不等式523<<3-x 解法一: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

(1)当03-≥x 2时,不等式可化为53-<x x x x ?-3-或且 综上: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三: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 -33-2x 5-53-<<<<或x 23,即0x 1-<<<<或43x 解集为}{0x 1-<<<<或43x x 解法四: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 原不等式可化为 2 5 23<<23-x ,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时数轴上的点23到x 的距离大于 23,且小于2 5 ,由图得, 解集为} {0x 1-<<<<或43x x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二) 已知n s 是等比数列的前n 想项和,963s s s ,,成等差数列,求证: 852a a a ,,成等差数列 法一:用公式q q a s n n 一一111)(=,

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C B A S 2 S 3 S 1 C B A S 3 S 2 S 1 S 3 S 2S 1 C B A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原题条件或结论的变化 所谓条件或结论的变化,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讨,并针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与拓展,从而得到一类变式题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我们掌握某类问题的题型结构,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 例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一、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化 如图1,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 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图1 图2 图3

E S 3 S 2 S 1 D C B A S 3S 2 S 1 A B C D A B C D S 3S 2 S 1 变式1:如图2,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2:如图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 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 变式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为使321S S S 、、之间仍具有上述这种关系,所作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证明你的结论。 ,2,90,//,44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方形、、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图4 图5 图6 ,2,90,//,55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形,其面积分别为为边向梯形外作正三角、、分别以 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2,90,//,66321321S S S S S S BC AB DA AB DC BCD ADC DC AB ABCD 、、,则、、,其面积分别为为直径向梯形外作半圆、、分别以且中,梯形:如图变式=?=∠+∠之间的关系是 上述题组设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复习了勾股定理,又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充分认识了问题的本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化 例2.已知:如图7,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CM 、?CBN 是等边三角形。

大学高等数学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高数》试卷1(上) 一.选择题(将答案代号填入括号内,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组函数中,是相同的函数的是( ). (A )()()2ln 2ln f x x g x x == 和 (B )()||f x x = 和 ()2g x x = (C )()f x x = 和 ()() 2 g x x = (D )()|| x f x x = 和 ()g x =1 2.函数()()sin 42 0ln 10x x f x x a x ?+-≠? =+?? =? 在0x =处连续,则a =( ). (A )0 (B )1 4 (C )1 (D )2 3.曲线ln y x x =的平行于直线10x y -+=的切线方程为( ). (A )1y x =- (B )(1)y x =-+ (C )()()ln 11y x x =-- (D )y x = 4.设函数()||f x x =,则函数在点0x =处( ). (A )连续且可导 (B )连续且可微 (C )连续不可导 (D )不连续不可微 5.点0x =是函数4 y x =的( ). (A )驻点但非极值点 (B )拐点 (C )驻点且是拐点 (D )驻点且是极值点 6.曲线1 || y x = 的渐近线情况是( ). (A )只有水平渐近线 (B )只有垂直渐近线 (C )既有水平渐近线又有垂直渐近线 (D )既无水平渐近线又无垂直渐近线 7. 211 f dx x x ??' ???? 的结果是( ). (A )1f C x ?? -+ ??? (B )1f C x ?? --+ ??? (C )1f C x ?? + ??? (D )1f C x ?? -+ ??? 8. x x dx e e -+?的结果是( ). (A )arctan x e C + (B )arctan x e C -+ (C )x x e e C --+ ( D )ln()x x e e C -++ 9.下列定积分为零的是( ).

2019-2020年高考数学一题多解含17年高考试题(III)

2019-2020年高考数学一题多解含17年高考试题(III) 1、【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I 理第5题】函数()f x 在(,)-∞+∞单调递减,且为奇函数.若(11)f =-,则满足21()1x f --≤≤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2,2]- B .[1,1]- C .[0,4] D .[1,3] 【答案】D 【知识点】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抽象函数;解不等式。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以及简单的解不等式,属于简单题。 【解析】 解析二:(特殊函数法)由题意,不妨设()f x x =-,因为21()1x f --≤≤,所以121x -≤-≤,化简得13x ≤≤,故选D 。 解析三:(特殊值法)假设可取=0x ,则有21()1f --≤≤,又因为1(12)()f f ->=-,所以与21()1f --≤≤矛盾,故=0x 不是不等式的解,于是排除A 、B 、C ,故选D 。 2、【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I 理第11题】设xyz 为正数,且235x y z ==,则 A .235x y z << B .523z x y << C .352y z x << D .325y x z << 【答案】D 【知识点】比较大小;对数的运算;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数的比较大小,其中运用到了对数的运算公式,对数的单调性等。属于中档题。 【解析】 解析一:令()2350x y z t t ===>,则2log x t =,3log y t =,5log z t =, 2lg 22log 1lg 22t x t ==,3lg 33log 1lg33t y t ==,5lg 5log 1lg55 t z t ==, 要比较2x 与3y ,只需比较1lg 22,1lg 33,即比较3lg 2与2lg3,即比较lg 8,lg 9,易知lg8lg9<,故23x y >.

高等数学1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由曲线2cos r θ=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是 π 。 2. 设由方程22x y =所确定的隐函数为)(x y y =,则2y dy dx x = - 。 3. 函数2 sin y x =的带佩亚诺余项的四阶麦克劳林公式为2 44 1()3 x x o x -+。 4. 1 1 dx =? 。 5. 函数x x y cos 2+=在区间?? ? ???20π,上的最大值为 6 π +。 6. 222222lim 12n n n n n n n n →∞?? +++ ?+++? ? = 4 π。 二、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 设21cos sin ,0 ()1,0x x x f x x x x ? +

暨南大学《高等数学I 》试卷A 考生姓名: 学号: 3. 1 +∞=? C 。 A .不存在 B .0 C .2π D .π 4. 设()f x 具有二阶连续导数,且(0)0f '=,0 lim ()1x f x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 .(0)f 是()f x 的极大值 B .(0)f 是()f x 的极小值 C .(0)f 不是()f x 的极值 D .(0)f 是()f x 的最小值 5.曲线2x y d t π-=?的全长为 D 。 A .1 B .2 C .3 D .4 6. 当,a b 为何值时,点( 1, 3 )为曲线3 2 y ax bx =+的拐点? A 。 A .32a =- ,92b = B. 32a =,9 2b =- C .32a =- ,92b =- D. 32a =,92 b = 7. 曲线2x y x -=?的凸区间为 D 。 A.2(,)ln 2-∞- B.2(,)ln 2-+∞ C.2(,)ln 2+∞ D.2(,)ln 2 -∞ 三、计算题(共7小题,其中第1~5题每小题6分, 第6~7题每小题8分,共46分) 1. 2 1lim cos x x x →∞?? ?? ? 解:()2 1 cos lim , 1 t t t x t →==原式令 )0 0( cos ln lim 2 0型t t t e →= (3分) t t t t e cos 2sin lim ?-→= 12 e - = (6分)

2017年高考数学一题多解——江苏卷

江苏卷 2017年江苏卷第5题:若tan 1-=46πα?? ???,则tan α= 【答案】75 【知识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属于基础题。 解法一:直接法 由61)4tan(=-π α,得6 1tan 4tan 14tan tan =+-αππ α,故可知57tan =α 解析二:整体代换 11tan()tan 7644tan tan[()]1445 1tan()tan 1446 ππαππααππα+-+=-+===---. 解法三:换元法 令t =-4π α,则61tan =t ,t +=4πα.所以57tan 11tan )4tan(tan =-+=+=t t t πα 2017年江苏卷第9题(5分)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实数,其前n 项为S n ,已知S 3=,S 6= ,则a 8= . 法二:65436144 7463a a a s s ++==-=- 84 71433 21654===++++q a a a a a a

S 3=,∴ ,得a 1=,则a 8==32. 法三:9133 2165432136=+=+++++++=q a a a a a a a a a s s ∴q=2 ∴,得a 1=,则a 8==32. 2017年江苏卷第15题.(14分)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AB ⊥AD ,BC ⊥BD ,平面ABD ⊥平面BCD ,点E 、F (E 与A 、D 不重合)分别在棱AD ,BD 上,且EF ⊥AD . 求证:(1)EF ∥平面ABC ; (2)AD ⊥AC . 法二: 在线段CD 上取点G ,连结FG 、EG 使得FG ∥BC ,则EG ∥AC , 因为BC ⊥BD ,所以FG ⊥BD , 又因为平面ABD ⊥平面BCD ,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E D C B A

求证:BD=CE.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D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2.BE=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等数学》练习题库完整

华中师大学网络教育 《高等数学》练习测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函数y=1 12+x 是( ) A.偶函数 B.奇函数 C 单调函数 D 无界函数 2.设f(sin 2 x )=cosx+1,则f(x)为( ) A 2x 2-2 B 2-2x 2 C 1+x 2 D 1-x 2 3.下列数列为单调递增数列的有( ) A .0.9 ,0.99,0.999,0.9999 B .23,32,45,5 4 C .{f(n)},其中f(n)=?????-+为偶数,为奇数n n n n n n 1,1 D. {n n 212+} 4.数列有界是数列收敛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5.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发散数列必无界 B .两无界数列之和必无界 C .两发散数列之和必发散 D .两收敛数列之和必收敛 6.=--→1 )1sin(lim 21x x x ( ) A.1 B.0 C.2 D.1/2 7.设=+∞→x x x k )1(lim e 6 则k=( )

A.1 B.2 C.6 D.1/6 8.当x 1时,下列与无穷小(x-1)等价的无穷小是() A.x2-1 B. x3-1 C.(x-1)2 D.sin(x-1) 9.f(x)在点x=x0处有定义是f(x)在x=x0处连续的() A.必要条件 B.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无关条件 10、当|x|<1时,y= () A、是连续的 B、无界函数 C、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D、无最小值 11、设函数f(x)=(1-x)cotx要使f(x)在点:x=0连续,则应补充定义f(0)为() A、B、e C、-e D、-e-1 12、下列有跳跃间断点x=0的函数为() A、xarctan1/x B、arctan1/x C、tan1/x D、cos1/x 13、设f(x)在点x0连续,g(x)在点x0不连续,则下列结论成立是() A、f(x)+g(x)在点x0必不连续 B、f(x)×g(x)在点x0必不连续须有 C、复合函数f[g(x)]在点x0必不连续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 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 2516 cosα=5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 tana=43 ,在直角△ 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4 ∴sinα= 53 ,cosα=54

2018年高考数学一题多解——全国I卷

全国I 卷 1、【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I 理第5题】函数()f x 在(,)-∞+∞单调递减,且为奇函数.若(11)f =-,则满足21()1x f --≤≤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2,2]- B .[1,1]- C .[0,4] D .[1,3] 【答案】D 【知识点】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抽象函数;解不等式。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以及简单的解不等式,属于简单题。 【解析】 解析二:(特殊函数法)由题意,不妨设()f x x =-,因为21()1x f --≤≤,所以121x -≤-≤,化简得 13x ≤≤,故选D 。 解析三:(特殊值法)假设可取=0x ,则有21()1f --≤≤,又因为1(12)()f f ->=-,所以与21()1f --≤≤矛盾,故=0x 不是不等式的解,于是排除A 、B 、C ,故选D 。 2、【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I 理第11题】设xyz 为正数,且235x y z ==,则 A .235x y z << B .523z x y << C .352y z x << D .325y x z << 【答案】D 【知识点】比较大小;对数的运算;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数的比较大小,其中运用到了对数的运算公式,对数的单调性等。属于中档题。 【解析】 解析一:令()2350x y z t t ===>,则2log x t =,3log y t =,5log z t =, 2lg 22log 1lg 22t x t == ,3lg 33log 1lg33t y t ==,5lg 5log 1lg55 t z t ==, 要比较2x 与3y ,只需比较1lg 22,1 lg 33,即比较3lg 2与2lg3,即比较lg 8,lg 9,易知lg8lg9<, 故23x y >.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题多解的能力培养分析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入,初中学校均纷纷进行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已经逐渐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开始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一题多解模式等,为了探索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为今后提高今后教学水平,本文就一题多解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的本质是通过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解题方法,进而掌握解题的关键。一题多解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一题多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一道题的解法,进而可能提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解法,使课堂成为同学们合作、竞争、探究、互助的场所,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学会如何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解题能力;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满足于得出一道习题的答案,进而去追求更快捷、更简单的解题方法[1]。总而言之,一题多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题多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投入到一题多解方法当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收集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探讨,最后选出最适合自己掌握的且简单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个这样的题目:小夏是一名初中生,她们宿舍一共有8个女生,根据小夏调查发现,大家的体重都差不多,分别是44kg、40kg、46kg、43kg、47kg、40kg、44kg,加上小夏自己是42kg,请计算一下小夏宿舍女生的平均体重。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路,然后由学生自行探究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最后将学生的解题方法罗列出来,一共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直接将所有的体重相加然后除以8得出答案,另一种是通过观察发现8个女生的体重都是在40kg幅度围绕,因此,分别将8个女生的体重减去40kg所得的数相加起来再除以8,最后得到的数加上40kg就是所要求的平均数。通过学生的发言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到第一种方法,只有少数学生想到第二种方法,经过大家讨论认为第二种解法比第一种解法较为简单便捷,因此,最后一致选择第二种解法当做今后解题的主要解法。通过一题多解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但可以锻炼学

高等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高等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当0x x →时,()(),x x αβ都是无穷小,则当0x x →时( )不一定是无穷小. (A) ()()x x βα+ (B) ()()x x 22 βα + (C) [])()(1ln x x βα?+ (D) )() (2 x x βα 2、极限a x a x a x -→??? ??1 sin sin lim 的值是( ). (A ) 1 (B ) e (C ) a e cot (D ) a e tan 3、 ??? ??=≠-+=0 01sin )(2x a x x e x x f ax 在0x =处连续,则a =( ). (A ) 1 (B ) 0 (C ) e (D ) 1- 4、函数 ??? ?? ? ???<+<≤>-+=0,sin 1 0,2tan 1,1) 1ln()(x x x x x x x x x f π 的全体连续点的集合是 ( ) (A) (-∞,+∞) (B) (-∞,1) (1,+ ∞) (C) (-∞,0) (0, +∞) (D) (-∞,0) (0,1) (1,+ ∞) 5、 设 )1 1( lim 2 =--++∞ →b ax x x x ,则常数a ,b 的值所组成的数组(a ,b )为( ) (A ) (1,0) (B ) (0,1) (C ) (1,1) (D ) (1,-1) 6、已知函数 231 )(2 2 +--= x x x x 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f 有2个无穷间断点 (B) )(x f 有1个可去间断点,1个无穷间断点 (C) )(x f 有2个第一类间断点 (D) )(x f 有1个无穷间断点,1个跳跃间断

2014高中数学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特训(一)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 类型一:一题多解 例题: 已知tan α=43 ,求sin α,cos 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 α、cos α、tan 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 α= 43= αα cos sin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 α= 54 或者cos α= -54 ;而s in α=53或者sin 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 α=4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 16 cos α=54 sin α=αcos 2 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 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 α=53,cos α= 54 或sin α=-53,cos 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 α、cos α、tan 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3 ,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 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4 ∴sin α= 53 ,cos α=54 或sin α= -53 ,cos α= -54 分析 :用初中三角函数定义解此题,更应该尝试用三角函数高中的定义解此题,因为适用范围更广: 法五 当α为锐角时,如下图所示,在单位圆中,设α=∠AOT , 因为tan α= 43 ,则T 点坐 标是T(1, 43 ),由勾股定理得:OT= ?? ? ??+432 1= 45

高考数学典型题一题多解系列三

第11题 一道根式函数题的6种解法 设t t =求的取值范围(江苏高考解答题中的一个小题) 解法一:(平方化为二次函数)对t =两边平方得22t =+ 011≤-≤ 224,0t t ∴≤≤≥又 2t ≤≤ , 故t 的取值范围是?? 解法二:(三角换元法)注意到 ))()211x + =-≤≤, 可用三角换元法,如下: 2sin ,0,2πααα??==∈???? 得 2sin 4t πααα? ?==+ ??? 由 32sin 24 4 424π π ππαα? ?≤+ ≤ ≤+≤ ?? ? t ∴的取值范围是?? 解法三:(三角换元法)[]11,cos ,0,x x θθπ-≤≤∴=∈令, 则有 cos sin cos sin 2222t θθ θθ??==+=+???? 以下解法同解法二,这两种换元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看问 题的, 解法二,注意到了平方和为一个常数,解法三则由定义域[]1,1x ∈-入手. 解法四:(双换元法),u v x ==消去得: 2 2 2u v +=,问题转化为方程组2 2 02 u v t u v u v +=?≤≤≤≤?+=?在条件下有解时, 求t 的取值范围,即动直线u v t +=与圆弧222(0u v u v +=≤≤≤≤有公共点时, 求t 的取值范围,以下用数形结合法解(略)。

解法五:(构造等差数列)由t =22 t =?, 2t 成等差数列。 22 t t d d =-=+, 消去x 得2 22222,442t d t d =+=-,由20d ≥知 22444t d =-≤,得2t ≤。 0。 222 d d ≤≤- ≤≤ 221 444422 t d ∴=-≥-?=2t ≤≤ 解法六:(构造向量法)设向量(1,1),(1p q x ==+,两向量的夹角为α, 则112cos 2t p q t αα=?=+=∴≤ 由图像知:当点位于坐标轴上时,cos α取最小值。 01,01,x t x t =====-=即得即也得 2t ≤≤ 解题反思:上述六种解法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函数式的结构特点出发,或变更形式,或巧妙换元,或数形结合,或构造向量,都是数学转化思想的有效应用,但对六种方法作一对比,不难看出,方法一最为简单,究其原因,仍是平方后的结构简洁的特点所致,因此,函数结构特征决定求解方法。 通过解一道高考题,探索其多种解法,体现了换元法、向量法、解析几何 法以及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求无理函数最值(值域)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众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保证一次解题就是最佳思路与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勾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探求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第12题 特值压缩法求解参数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f x =2x ax b ++,()g x =()x e cx d +,若曲线()y f x =和()y g x =曲线都过点P(0,2),且在点P 处有相同的切线42y x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