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斯密价值理论的演变

斯密价值理论的演变

斯密价值理论的演变

斯密价值理论的演变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一书系统阐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理论以及价值、分配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的价值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经济理论的演变具有深远影响。

什么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斯密肯定地回答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而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是什么劳动?斯密在这里的解释却陷入了二重的境地,他提出了两种价值理论:一种是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另一种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以斯密这种二重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起点,西方古典经济学开始了朝两个不同方向演化的过程。

继承斯密前者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图,他继承并发展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将古典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劳动价值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观点:一,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范畴,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前提;二,认为大多数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他们所耗费的劳动量。他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不能增加其数量的商品,另一类是劳动可以无限增加其数量的商品;三,认为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的不是每一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量,而是“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四,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五,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几点推论。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在其基础上,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二因素理论,实现了对斯密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完善,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然而由于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现实,它开始被视为危险的学说,加之李嘉图未能区分劳动与劳动力价值的理论漏洞被反对派所利用,其劳动价值论于1830年后开始解体。

继承斯密后者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萨伊、马尔萨斯等人。萨伊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为资本主义经济辩护的政治经济学。萨伊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就是生产创造效用,效用创造价值,价值由三要素形成(劳动、资本、土地),收入在三要素中分配。萨伊的价值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效用决定价值,供求决定价值,生产费用决定价值。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作为不同于李嘉图价值理论的另一个流派,在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李嘉图理论解体后,西尼尔、巴师夏等人沿着萨伊开辟的方向,开始了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

斯密之后,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开始了新方向,以马尔萨斯为代表,他们否定供给决定需求的的萨伊定律,提出了需求决定供给的危机理论。马尔萨斯认为商品价值不仅包含了投下劳动所形成的价值,而且还包含了另一个价值额——利润,利润是商品流通过程中供求关系产生的“让渡利润”,因此只有维持一个非生产的消费阶层的存在,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马尔萨斯供求价值理论引发出的危机理论,成为后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革命的思想源流。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区别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1、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或没有” 2、价值的衡量尺度:劳动,以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为衡量指标。注意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 3、价值的组成部分:(1)原始社会:获取物品所耗费的劳动; (2)现代经济中:工资、利润、地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4、产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区分: 市场价格: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 自然价格:与工资、利率、地租的自然率水平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接受斯密的区分,但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交换价值的决定: 商品分为两大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这类商品只占较少比例;普通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劳动时间。 3、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在价值量的决定上,李嘉图注意到劳动的不同性质,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4、李嘉图把资本看作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把原有价值 转移到产品中去 结论:李嘉图认为,交换价值发生变化不是由于利润和工资的这种划分——不是由于资本累积,而是在所有各社会阶段中都只是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所需劳动量的多寡,另一种是资本耐久性的大小,前者绝不会被后者所代替,而只是受后者的限制。 亚当·斯密虽然完全承认以下原理,即取得不同物品所需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是能为这些物品的交换提供任何尺度的唯一条件,然而他又把这一原理限于应用在资本累积和土地占有之前的早期原始社会状态中,好像是,在要支付利润和地租时,这两种因素就会与单纯的生产所需的劳动量无涉地对商品的相对价值发生一些影响。” 区别:地租理论 亚当斯密: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把地租看作成本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何敏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的内容。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价值的两个意义。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价值尺度。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 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启示 1、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既有其优越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借鉴不同的价值价格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发展生产力和深化改革服务。 2、要重视价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亚当·斯密在其价格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要重视价格理论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比如,差别定价、市场营销等等,不考虑人的需求心理是不行的。 总之,经济理论的优劣不在于经济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历史命运已验证了这一论断。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为此,不仅要学习发展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必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甘细文 (政法系11法学学号:1140202008)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商品经济发展当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模本的,近一个世纪之后,劳动在内涵与形态上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创造价值的机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发展的眼光看世间万物,不断创新和完善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任何不加分析的肯定和否定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在否定中获得突破,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发展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似乎更为感兴趣吧。它包含了当代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掌握基本价值规律原理是是十分必要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实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俩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二要素,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我最喜欢的马原 这学期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了几次课以后我才发现传说中的很枯燥难懂的马原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是老师上课的形式很丰富,有趣味问答,精彩的视频,还有特别接地气、特别有创造力的同学展示,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慢慢接受了晦涩的马克思原理知识。而在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我将来想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现在,我想把我刚学到的知识辑录下来,做一个总结。 一、绪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方针。 二、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人的抽象劳动时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一定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价值量 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是在市场中流通过程中实现的。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都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决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般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三、资本论理论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马克

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讲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当然是针对我国来讲。 既然要讲劳动价值理论对于我国的现实意义,那么就要弄清楚这个现实是什么?当前我国最大的现实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围绕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然而,在巨大的发展成就面前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三十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巨大的环境污染,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严重挑战,因此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主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这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劳动报价值理论对于我国的这一现实有什么意义呢?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所阐述的商品经济规律与规则为商品生产与经营制定了行为准则。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产品的私人劳动性,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生产者努力去改进技术,逐渐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此外,劳动价值论还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根源,这使社会经济自然地发展成为一种商品经济。如果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就必须依靠市场。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努力建设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以及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和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当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要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因此,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严格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从根本上说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必然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所占的比重。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而超额价值则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产利润,必然要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超额的价值。所以,生产者在经济活动中会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效用。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与生产力中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在决定劳动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许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科学技术相关。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必须在生产中积极追求科技进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劳动价值论是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的理论依据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txt 对此提法,有人会问,马克思不是明确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是错误的,肯定了 人的劳动与物质资料都是财富的源泉吗?是的。但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把物质资料也看成 是源泉,是说任何物质财富的生产都是劳动对物质资料的加工,并受到相关物质条件的制约, 以此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不能只在劳动、分配上兜圈子,要重视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这里决不是说物质资料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财富的源泉与创造财富的源泉这两个提 法的涵义是有区别的。前者包括多种生产要素,后者则专指人类劳动。马克思在分析财富的 生产过程时,就明确指出:“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 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因此,劳动 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资本论》中多次出现这个提法——引者注),作为有用劳动,是不 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 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1]。所以,某些人以马克思肯定了人的劳动与物质资料都是财富的 源泉为根据,就宣扬劳动与土地、资本等多种要素“都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的 观点,是错误的解读和引申。 第二,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核心范畴,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商品生 产不同主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劳动交换关系,它的实现要求有一个平等的交换尺度,这个尺度 只能是完全由人类抽象劳动凝结的价值。因此,“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别的任何‘物 质’。”[2] 第三,商品价值作为商品价格的基础,不能等同于由市场交易直接决定的表现为一定货币量 的商品价格。价值的内涵必须具有基础性、同质性和公约性,显然,只有把价值归结为人类 抽象劳动才能做到这一点。多要素价值论在价值层面上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总之,只有把人类抽象劳动规范为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实体,才能清晰地合乎逻辑地 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生理 学——对这个制度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生活过程的理解——的基础、出发点,是价值决定于劳 动时间这一规定。”[3] 二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1.区别使用价值与价值两种财富及其源泉。前者为物质财富,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具 有历史的一般性,后者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财富形式,表现不同商品主体之间的社会关 系。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包括人的具体劳动(创造性的源泉)和物质资料(物质性的源 泉);形成价值财富的源泉则是惟一的,只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实体就是劳动者的一定 体力和脑力的凝结。 2.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 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 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4]。资本家个人作为经营管理者的 劳动也包括在内。随着分工协作的发展,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外延必然会扩大。 3.非劳动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各种非活劳动因素(机器、土地等)不是形成商品价值 的源泉和实体,它们只是把自身既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们是劳动创造和形成价值 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而且,这些物质条件的质量和效率,对同一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 的大小,具有程度不同的制约作用。但不能把这种作用归结为创造价值的作用。马克思在分 析级差地租时指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因为它 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这就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但不是它的原因 一样。”[5]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单个商品而言,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

木桶原理的五个推论

木桶原理的五个推论 迟雅 木桶理论有五个推论: 第一个推论是,在木桶中只要有一块壁板不够高,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只有当所有的壁板都达到同一高度时,木桶才能盛满水。联系到生活实践你会发现,有很多事物和现象都有这个规律。比如,一个人,他的身体的某一个零件出现了毛病,他就病了。一个脏器衰竭了,整个人也就报废了。按照理论值,人可以活到120岁以上,可是,实际上能活动100岁的都非常罕见。为什么呢?因为在某个方面存在着短板效应。比如,中风,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心理疾病,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导致生命的终结或者缩短。尤其是心脏这个发动机…… 因此,在养生方面,要关注木桶效应。注意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注意自己的心理维护,注意及时消除各种身心疾病。力争使身体中的“短板”得到补充。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命水平,提高自己的寿命水平。 比如,一个人本来身体非常健康,但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失去了学习、工作能力,甚至自杀了。身体上所有器官再健康也没有意义了。那些患抑郁症的人,患精神病的人,多数身体器官都是正常的,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是,由于存在着心理上的短板,就几乎残疾了。所以有病早知道,有病早治疗非常重要。

经典的木桶理论在人体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更大。比方:保证人体健康的基础因素有精神、运动、休息、饮食、环境等,缺一不可,差了不行;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一样也不可缺,不足也不成;人体在多种疾病共同攻击的情况下,抵抗和修复都是从最重的着手。这也是木桶效应的实际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了“短板”也就等于改变了全局。 养生方面是这样,产品质量方面也是这样。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比如,一架航天飞机的坠毁,往往不是发动机出了问题,而可能是一个密封圈出了问题。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上空坠毁。“挑战者”号的残骸散落在大海中,后来被远程搜救队打捞上来。经查,故障的原因就是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在有些问题上,细节决定成败。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的坠毁,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在这次空难中,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就是整个航天飞机的“短板”。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国宇航局13日进一步确认,“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

第二章 业态演变理论

第二章业态演变理论 第一节业态结构演变理论 零售结构演变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流行的理论,也是零售业理论中发展较早、也较为完善的理论之一。零售业结构,指零售企业在所有权、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地理范围等方面的构成,其变化能够反映一个社会零售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西方学者一直在探讨零售结构演变的规律,也发展出一系列旨在解释和预测零售结构演变的理论模型。每一个理论虽然都不能完全解释零售业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其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这些理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循环理论和环境理论。 1、循环理论 循环理论认为,零售结构或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理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零售转轮理论 该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奈尔首先提出的。麦克奈尔认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在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往往采取低定价、低利润的形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在取得一定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再改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于是导致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竞争优势减弱;于是,进入衰退阶段,被后起的低经营成本竞争者取代,零售车轮继续转动。 零售转轮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阐述零售业中价格与投资效益的关系,认为新型组织形式的成功在于低成本的进入,站稳脚跟后就势必增大经营费用,而增大经营费用会导致另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该理论提出以后,许多人以西方的专业店、百货商店和折扣商店的发展历史对其加以验证。也有人从消费趋势、竞争、经营范围等多方面对其必然性加以论证。而这一理论把成本和价格当作决定零售组织演变的唯一变量是把复杂的经济现象过于简单化了。同时,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宽泛,没有与零售业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其他的生产及服务性企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围绕着成本、价格及利润不断轮回。 (2)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零售生命周期的概念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戴韦森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零售组织也向产品一样,有一个创新、成长和衰亡的过程,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