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半坡

半坡

半坡
半坡

Part One教案

导入与授课:

同学们,你们肯定知道图片上这件文物是什么吧?那你们第一次看到这件文物是在哪里呢?有些同学说是在初中课本上,有的同学说是在国家博物馆。那你们知道,这件文物,最初是在哪里发现的吗?没错,它的老家就是我们将要去参观的地方——半坡遗址。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小小的盆子,为什么会这么火呢?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因为它制作工艺精美?因为它是非常难得的炊具?因为它有趣的图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我们的奇妙之旅。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地方是半坡博物馆,我们的课程也将围绕半坡展开。半坡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你们知道史前史是什么吗?史前史,就是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说到史前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史前人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到: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从一系列人类祖先即近似人形的原人进化而来的。最早出现的原人是南方古猿。一般认为,它们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热带草原上,距今约400多万年。《全球通史》你们肯定不陌生吧?几乎每年高考历史试卷都会提到这部书。

古猿变成人之后,人的体制形态仍在发展,大致经过:能人(早期猿人)、直立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这几个阶段。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在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了,主要有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现在我们看一下考古学上的划分。考古学上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早期石器时代和晚期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一下四点区别:磨制石器的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出现、制陶。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选择好的石块作为制作石器的原材料,先打制成毛坯,然后再进行第

二步加工。从石料上打下来的叫石片,剩下的内核称石核。石料上受击力最大的点叫打击点。石片破裂面上形成的半圆形小瘤叫半锥体。半锥体上会有一个疤痕。以小瘤为圆心,会有一圈圈散开的隐约起伏的波状纹,并从打击点处放射出许多小的裂痕。这种人工打制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被打下来的石片上,而且也遗留在剥下石片后的石核上。据此可以区别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因自然原因所形成的岩石碎块。为了能够比较容易地打下合适的石片,先民们往往先在作为石料的自然砾石面上打出一个台面。台面和石片破裂面的夹角叫石片角。

磨制石器指表面磨光的石器。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很多,常见约有斧、锈、凿、刀、镶、簇等。

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考古发现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现在我们聊一下农业。农业是怎么产生的?人类是怎样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的?其实,这一转变不是源于突如其来的灵感,也不是由于某些史前时期的阿基米德们突然顿悟了农业是怎么回事,高喊一声“我找到了”,于是这一转变就到来了。人们确实是早在农业革命之前就已普遍知道促使植物生长的方法,就像在哥伦布航海之前人们就已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就像现代的原始人对农业毫无所知,可对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情况却非常熟悉。他们知道:种子萌芽,长出幼苗,有了水分和阳光,植物才会茂盛;植物在某种土壤里能生长得很好,而在另一种土壤里却不行。对现代原始人来说,这一类知识的获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生存就取决于对周围动植物的实际了解。我们没有理由可以去怀疑,反倒有大量证据可以佐证,史前时期的人类是在与现代原始人相仿的环境下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的。

可是如果有关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早在农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前就已为人类所知,那么为什么人类还要推迟如此之久才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这样做的动力。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况下过的并不是忍饥挨饿的生活,他们从来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长超出其食物来源所许可的范围。作为游牧群体,他们经常处在迁徙过程中,因此也就不能形成人丁兴旺的大家庭。由于没有畜养的动物来提供牛奶,母亲只能用自己的母乳来哺育每一个孩子。由于母亲无法同时为两个孩子哺乳,也不能同时带着他们从一个营地转移到另一个营地,所以当一个小孩出生后不久很快又生了一个小孩时,母亲一般会让后出生的那个小孩死掉。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母亲们还是能够避免出现这种杀婴惨剧的,因为哺乳会抑制排卵,所以她们在喂养一个小孩的几年中一般不会怀孕。如果这一计划生育的天然形式失效了,我们的祖先们就会采取杀死新生婴儿、堕胎和停止哺乳等办法来降低自己的人口数,以度过一年中食物来源不足的月份。这样一来,狩猎社会也就能够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下舒舒服服地过上数千年而未产生出一种要求根本变革的推动力。

畜牧业的产生,大体也是这样的过程。

半坡先民的生活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你们是不是能够想象半坡人的生活了?哪位同学能够描绘一下?你们看过《博物馆奇妙夜》吗?在这部影片里面,博物馆所有的生物都复活了。我们现在假设所有的半坡人都复活了,那会是怎样的场景?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村落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就生长着杉树、松树、竹、栎树、柳树、胡桃等,这些植物多喜温和湿润的气候。这里还有竹鼠、斑鹿、獐、鸡、鱼等小动物。

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房屋,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艰难的生活!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我们现在的烟囱等通风通烟易

如反掌,随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们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样,实属不易了。那么,这些房子里又住着什么人呢?既处在母系氏族阶段,每个小房子,似应住着过婚姻生活的妇女以及不确定的来访的其他氏族的男子,当然,也会有男女相对稳定的对偶婚,但绝不是后来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内,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领住在大屋子里,同时也是老年、孩子的集体住所。半坡人实行的是走婚制。走婚制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现在的摩梭人的婚姻形态依然是走婚制。摩梭女孩成年(12岁)时会举行隆重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干涉。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每天晚上所有的成年男人便到自己意中人的家中幽会,到第二天早上又回到自己的家中,小孩由女方家庭抚养。一旦感情破裂,男不走访或由女方在闺房门口放双男鞋即可离散,无怨恨,无忌妒,随缘而行,外人更不可有异议。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径,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看,他们已普遍使用弓箭,还有石球石矛。由此可以想见,人类发明了弓箭与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为满足生存需要,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为了争夺领土,为了争夺权力,弓箭与矛才用于战争,用于消灭人类自己!二靠捕鱼。数千年了,渔网难以保存,网坠儿却不易腐朽,很简单,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两侧击打出缺口,拴在网沿上,坠网沉入水底,网在水中张开,待鱼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纹,半坡人已经纺纱织布,因此,他们就一定能够用细绳,编织鱼网。他们应该具有了这种能力。三靠种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进入了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他们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点种,最后,用石镰或陶镰收获,食用时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培,粟耐旱易种,且便于存贮,不仅养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国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了。正是由于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才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许他们还要扶老携幼,一群群地四处飘泊,随地而安呢。

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总的看,这些彩陶或写实,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艺术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会寄托着希望捕获更多的鱼和鹿的心愿;或审美,彩陶图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图案逼真,笔画流利疏朗,显然具有装饰作用;或象征,如人面鱼纹图案,人面涂彩,口部衔鱼,三角头饰,或许这就是半坡氏族的图腾、族徽。彩绘中,鱼纹形象很多,表现手法也由简单而逐渐丰富,由写实而逐渐脱离了鱼的自然形态,成为写意的几何图案。是寓人于鱼,还是寓鱼于人?抑或人鱼合为一体?可以想见,半坡氏族极有可能是以鱼类水族为图腾的。既然如此,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就是由鱼变化来的呢?如果是,倒与几千年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起源

于鱼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语。据说,夏部族是以龙纹为主要的图腾纹样(又传说夏禹治水),是否从半坡氏族的鱼类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曾有人认为商部族就发源于燕山山脉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鸟,即燕子。半坡多种器物上,都有符号,笔画均匀流畅,相当规整。同类符号在关中地区其它遗址中,多有发现。从其形状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现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只时间有别。是纯粹的偶然吗?甲骨文会不会来源于这些刻划的符号呢?无论如何,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成熟很系统的文字,绝不会凭空产生的。而这些符号,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最后我们谈一下半坡人的丧葬制度。西安半坡遗址共发现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174座,小孩墓3座,小孩瓮棺葬73座。成人和小孩是分开埋葬的。成人墓在遗址的北侧,集中而密集,是氏族的公共墓区。小孩因年龄上的限制,死后一般多选择在居住区内的小屋旁埋葬。从已出土的情况看,半坡先民绝大部分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要埋葬形式。在此类形式下,逝者多属于正常死亡,随葬品均等,体现人人平等以及生者对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关怀。二次葬在半坡的墓葬中也十分多见。可能那时部分先民认为身躯是人间的,不能带到阴间。因此,这种葬式必须等到尸体彻底腐烂之后,方可将遗骨埋入地下,因需要两道工序及用清水洗骨,故又称为“洗骨葬”。合葬在半坡极其少见,那时是不允许异性合葬的,同性合葬也鲜有。在半坡遗址发现的合葬均为同性合葬,有专家推测会不会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死亡后的一种特殊的埋葬形式,也有人推测是战争的原因。在半坡还发现了一种埋葬形式即屈肢葬。专家们推测这与疾病有关。可能是有人得了某种怪病而亡,活着的人们害怕疾病蔓延,于是将死者捆起来,以求消灾避邪,也有专家结合西藏珞巴人的葬仪,认为这是祈求死者重新投胎的意思;还有学者结合独龙族的葬仪,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死者环火而眠,不受任何野兽的侵害。瓮棺葬,是小孩夭亡后的一种埋葬形式。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在40岁左右,小孩的成活率很低,由于受资格限制,孩子死后应放大陶钵之中,盖顶挖一个小孔,供孩子灵魂出窍,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也体现了半坡人对团圆的一种渴望。

OK,现在我们已经对半坡了解得够多了,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六千年前,去探寻历史的奥秘吧。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馆内现在仍保存着已发掘和末发掘过的部分遗址,通过对遗存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得知,这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

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2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 特征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原始彩陶是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最富艺术性、文化性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身,诚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瑰宝。其演变发展横跨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为我们生动的展示了我国远古时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水平。 在这之中,最早发源于黄河中下游,距今约6000-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正是彩陶制作水平的高峰。其地域分布极为广泛:覆盖了今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甚至甘肃省等地区;其出土文物数目巨大,尤以各类陶器为首。仰韶文化中独特绘制的种种艺术风格不由得让人赞叹华夏先民的制陶水平和美学修养。因此,本论文将会重点分析仰韶文化中彩陶的艺术特征。 仰韶文化的彩陶,其在色彩搭配、花纹风格都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发掘与考证,现在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艺术特征: 1.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2.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 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3.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和抽象的 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为主。 4.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也被其大量采用。 5.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出现在陶身,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根据这些共同的艺术特征,我们将逐个评析仰韶文化彩陶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一些具有鲜明艺术美感和特征的陶器代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起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其目前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人面纹和以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 如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圆底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在盆内,先民用黑彩绘制出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人面为抽象的圆形,头顶三角形状物可能为发髻。双目为“一”字形;人面两侧有两条小鱼相拥,人面之间有两条较大的鱼,鱼头和鱼身均为较抽象的三角形构成。鱼眼则呈圆形。在大鱼的鱼身上还有斜方格来表现为鳞片。 人面鱼纹图案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有生殖崇拜说,有图腾说等等。但由于本论文主要评析方向为艺术特征,所以不做详细介绍。 该陶器上的鱼纹画法形象而又富于变化:鱼的生命体征具体,抽象,而又生动;鱼头虽然绘制的较为简单,却言简意赅的体现了其主要特征。鱼的身体上先民们则并没有通过绘制繁杂又量大的鱼鳞片,而是采用了抽象的斜方格来简明扼要的表现了鳞片的错综复杂,极富有节奏感。甚至具有一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得不令今人瞠目结舌,大为赞叹!! 先民的图案绘制大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营造出了一种写实和抽象有机结合的一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其结实稳重的构图手法,用线刚直而又结合圆柔的面状的处理形式,高度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远古时期的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半坡遗址

百科名片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称: 半坡遗址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 面积: 约5万平方米 目录 总体概述 其他信息 发展历史 特征 聚落布局 烧制陶器的窑址 半坡类型的墓葬 特点 随葬品 遗迹 房屋 窑穴 沟道 陶窑 墓葬 遗物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其他人工制品

意义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博物馆 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 辅助陈列 门票价格 文物保护 保护措施 保护意义 展开 总体概述 其他信息 发展历史 特征 聚落布局 烧制陶器的窑址半坡类型的墓葬特点 随葬品 遗迹 房屋 窑穴 沟道 陶窑 墓葬 遗物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其他人工制品动物骨骼 意义 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 博物馆 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 辅助陈列 门票价格 文物保护 保护措施 保护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总体概述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随即把遗址的这一发现报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揭露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发现存有粟粒并储藏东西的窑穴及大量墓葬。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

记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

记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 在来以前我已经知道到了,这个博物馆的科研、考古、历史、教学价值都可以与驰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相媲美。可令我想不到的是博物馆的大门只是用朴实的两根大木桩搭成的。透过门望进去,我感觉这里更像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的乡间村落。进入大门后,迎面是个鱼池,正中间是半坡姑娘手扶陶瓶取水的雕塑。雕塑后面几十米处,就是博物馆的主体——拱形遗址大厅。上书四个大字:半坡遗址,这四个字是郭沫若先生亲手题写。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大厅,半坡遗址是距今6700多年前半坡人的生活遗迹,半坡人属与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由于时间久远,半坡人的房屋都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半坡人居住的房屋以圆形和方形为主。这些房屋都很小约2-3平方米,像我们现在的小卫生间那么大。 他们的房子都没有窗户,门朝在南面,房子都是半地穴式的。 门前是窄窄的门道,门口拦上高高的门槛,这是为了防止雨水流进家里。紧挨着门槛就是灶坑,灶的作用是用来照明和取暖的。每个小房子的灶都不做饭,因为半坡人没有私有制,吃饭都是在集体大灶。房子四周埋着夭折的孩子,孩子都采用瓮棺葬。而成人死去后是埋在村子不远处的公共墓地,还会有几件随葬品。大多数人都是仰面葬,可以发现极个别的俯身葬,专家分析俯身葬者可能是犯错误被惩

罚的人,因为俯身葬者都没有随葬品。在半坡人村落四周都挖有深深地、宽宽的大沟,这是用来防野兽袭击的。这个护沟慢慢就演化成护城河与护城墙。 走出遗址大厅,我们来到出土文物展厅。半坡人生活所用的盛器主要是陶制品。半坡人已经懂得了制陶,他们把饮食器表面做得非常细腻光滑,而把煮饭器做得比较粗糙。原来他们是有意这样做的,他们在煮饭器中加了粗沙粒,这样的陶器耐高温,就像我们现在用的砂锅。半坡人好聪明呀,可让我最为叹之的是他们的取水器——尖底陶瓶。就是大门口那个雕塑半坡姑娘取水用的陶瓶,这种瓶口很小,在运输过程中水不宜洒出;肚子鼓鼓的,可以增大容量;底是尖的,放到河里可以自动进水,水满以后又自动竖起,这是现在物理学中的重心原理。半坡人太聪明了!从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现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粟米种子、白菜种等。还发现了经过驯化的家畜遗骨。在半坡遗址中还出现了一些谜团:在陶片上的刻画符号,他们是最早的文字吗?出土的大量骨针,针眼是如何做出的? 参观完半坡博物馆,我被半坡人的聪明才智所惊叹,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像我们是从书本、老师那里得来的,他们的知识都是从日常的生产劳动、生活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我深深地体会出了:人类几千年的伟大文明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劳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劳动最光荣。

西安艺术考察报告

西安艺术考察报告 一、考察地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半坡遗址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大雁塔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城墙 二、考察时间:2013年11月4日——2013年11月10日 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 四、考察内容: 1、概述 如果中国是一颗参天大树,北京会是树冠,而西安则是这棵树深扎地下的根系。西安,古城长安,历史悠久。在这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与底蕴仍然静静地延续,文化、习俗、美德、传统、甚至糟粕都包括其中。“长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汉唐的辉煌让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透着一丝难掩的王城气概。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随便一块地方,挖下去可能就会出现一堆秦砖汉瓦,几件国宝。一座座建筑和一堆堆墓冢其实并不能真正代表这座城,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历史长河中远去的典故与传奇的味道,甚至一条小巷的名字都会来自汉武唐宗。走在街上,穿行在巍峨的城墙下,不经意间,游人便与古老厚重的历史有了奇异的交错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衍变成了一个充满着时尚氛围的现代化大都市,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结合出特别的风格。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 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宏巨。虽然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但就中国建筑总的历史成就而言,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这就使得我们对过去的历史发展与成就,难以作出全面与深入的剖析与评价。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七年级(上)期末历 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北京猿人的原始之恋》第一次把北京猿人的艺术 形象搬上话剧舞台。下面的一些生活场景不可能在 该剧舞台上出现的是() A. 用石器把树枝削成木棒 B. 从山上捡回石头,打制成粗糙的石器 C. 佩戴着磨制的石珠等装饰品 D. 用火烧烤食物 2.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 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活动项目不包括() A. 在水田里插秧栽稻 B. 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打猎捕鱼,饲养猪狗 D. 纺线、织布和制作衣服 3.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 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A. 黄帝 B. 舜 C. 禹 D. 启 4.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 侯之制。”对材料中所说的“周的制度”,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该制度确立了周朝的社会等级 B. 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 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D. 它标志着西周进入封建社会 5.青铜工艺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成就之一,下列关于青铜工艺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出现了“泥范铸造法” B. 夏朝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灿烂时期 C. 四羊方尊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 D. 商朝以后青铜器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6.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 是() A. 霸主“尊王攘夷”,协助小国 B. 周王室得到诸侯的支持 C.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 争霸战争不断,分裂趋势加剧 7.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下列战役发生在这期 间的是() A. 涿鹿之战 B. 阪泉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长平之战 8.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下列有关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墨子--“兼爱”“非攻” B. 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 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目录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很久以前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华夏民族,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明被毁灭之后只有华夏文明将它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半坡村遗址是原始居民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地点在西安城的东郊。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村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后,1954年开始发掘,1957年清理完毕,于次年在遗址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半坡博物馆。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村落遗址略呈椭圆形,北端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该区的东北边为制造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876280768.html,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这种大房子在一个村落中,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氏族(或部落)议事集会的场所。从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现象,而是男子们埋在一起,女子们埋在一起,说明了这里在这时实行族外婚。

2011西安旅游景点门票价格

方位景点名称全票/优惠票参考价格 西安市内景点 大慈恩寺 成人门市价:50; 学生门市价:无; 团队:无; 无协议拿计划单到票房 买票,全额支付。票房给 回执单后到寺内财务处, 返现,每人10元。 大雁塔登塔50 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 陕西自然博物馆30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 南阙门遗址 80旺季/55淡季 汉阳陵幻影成像10 小雁塔登塔10 西安碑林博物馆 成人门市价:75; 学生门市价37; 团队:62; 学生团队:30;20人以上 免票:残疾人、现役军人、 70岁以上老人、1.2米以 下儿童 半价: 1.2-1.4米儿童, 65-69岁老人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 50 西安明城墙 成人门市价:40; 学生门市价:20; 团队:20; 半价:1.2-1.4;65-70 岁老人持证学生(不含 成人院校) 免票:70岁老人有寿 星证;1.2米以下儿 童,老红军,现役军 人,残疾人钟楼、鼓楼 成人门市价:单票均为27元,套票40 元; 学生门市价:30(双楼); 团队:单票均为12元,套票16元; 60-70岁老人半价(无免 票) 导游拿计划单到西北国旅 直接买票 大明宫遗址公园 成人门市价:60; 学生门市价:50; 团队:30; 免票:8岁以下,1.2米以 下 半价:1.2-1.4米儿童大唐西市 成人门市价:; 学生门市价:50; 团队:30; 大兴善寺 化觉巷清真寺25 八路军办事处免费 张学良公馆10 青龙寺遗志8 曲江寒窖15 兴庆宫免费

含元殿遗址25 麟德殿遗址10 八仙庵10 广仁寺免费 秦阿房宫 38 曲江海洋世界 成人门市价:100; 学生门市价:50; 团队:60; 学生团队:1.2-1.4米全票由学校的介绍 信20元/人10人免老师 免票:1.1m以下 半价:教师证军官证老 年证 大唐芙蓉园成人门市价:90; 学生门市价:81; 团队:50; 学生团队:70; 半价:65-69岁, 1.2-1.5m的儿童 免票:70岁以上 未央湖游乐园20 西安植物园10 西安半坡博物馆35旺季/25淡季含光门遗志博物馆免费 西周车马博物馆免费鲸鱼沟 5 广新园民族村21 西安郊区景 点 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 成人门市价:100; 学生门市价:60; 团队:9折; 学生团队:若全是小学生:65; 若全是中学生:75; 免票:1.2m以下 半价:1.2-1.4儿童 老年证军官证免票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成人门市价:120; 学生门市价:60; 团队:72; 学生团队:30人以上(含),30; 学生结算30 16人以下80元结算 16人以上72元结算 1.2米以下儿童免 票,1.2m--1.4m以下儿童、 70岁以上老人(持寿星 证)、残疾人实行票价30 元/人。 现役军人半票翠华山70旺季/45淡季 草堂寺15 户县高冠瀑布15 长安博物馆15 香积寺10 重阳宫10 楼观台森林公园55旺季/35淡季

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此次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工艺,给美术教学活动的拓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本研究的目的是挖掘河南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遗存,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整合编写校本教材,拓展美术教学,让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得以传承、弘扬和创新。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结论与成效等五个方面综述了研究状况,并对如何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提出了若干建议。作者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小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河南传统美术文化开发利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每个国家、民族直至地区在各个时代形成的文化都具有个性特色,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

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在此方面,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冲击成潮的现实氛围中,人们对传统的美术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因而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也就难以得到合理继承。当前,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美术文化,却知之甚少,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又有多少人能受到国粹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呢?他们的民族情结何以形成?这直接导致了优秀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传承,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遗存,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是适时的和非常必要的。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古 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 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

半坡遗址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0519 半坡遗址导游词Tour guide of Banpo site

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

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仰韶文化代表性彩陶器

仰韶文化代表性彩陶器:《鹤鱼石斧图》、《三鱼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彩陶器:连环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 红山文化的玉龙和女神像: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呈墨绿色高26厘米,龙卷曲成C形,长吻,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二鼻孔,颈椎耸起长鬃,当是猪首的变体。表现出的龙图腾部族旺盛的生命力。1987年至1998年间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玉龙。 1985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红山文化泥塑彩绘人面像,颜面长22.5厘米,宽16.5厘米表现的是丰收女神或是地母女神。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号墓长沙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图》 霍去病墓前石刻: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马踏匈奴石刻,是这项纪念碑群的主体,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型,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谢赫“六法”: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敦煌石窟:甘肃敦煌一带石窟的总称,当中包括敦煌莫高窟、东千佛洞、榆林窟、西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莫高窟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昭陵六骏: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有强烈的体积感。 阎立本:阎立本出身贵族,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创造密切适应着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颂歌,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他继承发展了“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用线劲健结实,色沉浓重,人物形神兼备.在政治上他有“应物之才”描绘重大历史题材.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历史影响: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与历史影响:吴道子的人物画造形上1米粉厚薄,皆见骨下而起隐,旁见周视,盖四面可以意会如塑.2行笔相当细密.“顿菜条”式描法加强立体感,份量感,“吴带当风”之称.3吸收外来营养,使线条和色彩相互映衬.吴道子画风对后时的宗教人物画有重大影响. 顾闳中与《韩熙载夜宴图》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两年中考模拟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学生版)

闭关锁国 逐渐落伍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解读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呈现三个特点: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发展。 规律总结1 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社会进步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力。元谋人、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旧(打制)石器,仅能以采集、狩猎为生。山顶洞人懂得磨光钻孔技术,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随之出现,人类由采集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工具以铜器逐渐取代石器,创造了工会灿烂的奴隶制文明。春秋末期铁器、牛耕开始出现,战国初期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引起社会急剧变化,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加速社会进步的步伐。

经典例题1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青铜器的使用 C.耒耜的使用 D.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为切入点,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A 变式训练题 历史学家们认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更进步。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并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①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 ②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山洞里,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 ③北京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会种粮食 ④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已经会人工取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①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符合题意;②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山洞里,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居住在房屋里。符合题意;③北京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河姆渡、半坡遗址的原始居民会种粮食;符合题意;④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规律总结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从魏晉南北朝开始,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发展速度加快。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致上经历了以下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注:1. 红色标注为主要文化类型,另外在文化类型具体断代上,部分文化类型有些资料比表格时间提前约1000—2000年。 2. 此外还有属于晚期的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 彩陶类型按照地域分布划分:

参考资料:姚江波.彩陶鉴赏与收藏)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按地区分类 第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彩陶

第二、陕西泾渭流域一带的彩陶 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 (1)白庙等遗址 (2)北首岭下层类型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半坡类型 (2)半坡中层等遗址 (3)半坡上层类型 三、客省庄二期文化 第三、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邻境地区的彩陶 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东庄村等遗址 (2)庙底沟类型 (3)西王村类型 三、庙底沟二期文化(文化三) 第四、河南中部地区的彩陶 一、裴李岗文化(文化一)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仰韶文化

(2)大河村类型 (3)秦王寨类型 第五、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地区的彩陶 一、磁山文化(文化一) 二、仰韶文化(文化二) (1)后冈类型 (2)大司空类型 第六、河套地区的彩陶 一、白泥窑子等遗址(文化一) 二、海生不浪类型(文化二) 第七、东北地区的彩陶 一、红山文化(文化一) (1)红山后等遗址 (2)石棚山等遗址 (3)白斯朗营子等遗址 二、土珠子等遗址(文化二) 第八、鲁南淮北地区的彩陶 一、北辛类型文化(文化一)

(1)青莲岗文化早期 (2)大汶口文化早期 (3)大汶口文化中期 (4)大汶口文化晚期 第九、南京、镇江地区及淮南一带的彩陶 一、青莲岗文化(文化一) 二、北阴阳营文化(文化二) 第十、太湖和钱塘江地区的彩陶 a太湖地区一带 一、马家浜文化(文化一) 二、崧泽文化(文化二) b宁波、绍兴地区 一、河姆渡一期文化 第十一、福建、台湾、广东沿海地区的彩陶a福建沿海地区 一、昙石山文化(文化一) (1)昙石山下层类型 (2)昙石山中层类型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B为主

《陶瓷装饰》作业题 一、填空题 1、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2、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辉煌时期。 3、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 4、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 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 5、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6、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 调合的彩料渲染。 7、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 8精陶还开发了以观赏为主的陈设艺术品种,如艺术挂盘、艺术花瓶等, 高雅秀丽,成为宜兴精陶的一枝新花。 9、陶瓷颜料是指在陶瓷制品上使用的颜料通称,它包括釉上、釉下以及使釉料和坯体着色的颜料。 10、隋开皇年间白砂胎绿釉陶器问世,其绿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当是均蓝釉的基础釉色。至唐代,均山窑所产坛罐已内外施釉,采用点彩装饰。 二、选择题 1、庙底沟型彩陶纹饰的特色是 B 。 A.寓人于鱼 B. 黑白双关 C.内彩 D. 螺旋纹 2、马厂型彩陶盛行陶衣,即在陶器表面涂一层_C—。 A.赤铁矿颜料 B.锰化物颜料 C.泥浆 D. 低温铅釉 3、灰陶主要以_B _____和弦纹作装饰。

A.回纹 B. 绳纹 C. 篮纹 D. 饕餮纹 4、商代出现_C ___ ,釉色青绿而带褐色,胎亦较硬,呈灰白色。 A.白陶 B. 灰陶 C. 釉陶 D. 黑陶 5、均陶美在釉色,有蓝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其中的_______ 釉最为名贵<均陶的特点是釉色绚丽,胎质坚韧。(A) A、蓝均 B 、铜均C 、白均 D 、黑均 6、宣德时期的青花,因采用“ ____ ”原料,色调深浓,部分线条出现深蓝斑点,渗入釉层,形成一种自然的装饰效果。(D) A、平等青 B 、国产青花 C 、苏勃泥青 D 、苏泥勃青 7、定窑的_________ ,纹样多为鱼纹、水纹,运用梳栉状工具,在瓷面上划出 花纹,俗称“竹丝刷纹”。(C) A、印花 B 、刻花C 、划花 D 、画花 8、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其中最著名而有代表性的是 (D)。 A、耀州窑 B 、磁州窑 C 、邢窑D 、越窑 9、____ 指含杂质成分少,是比较纯的黏土,耐火度高,烧成之后多为白色、浅黄色、灰白色,是细瓷的主要原料。(D) A、一次黏土 B 、难熔黏土C 、易熔黏土D 、耐火黏土 10、“同一色也,见深见浅。一瓶一缸,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 是描述下列__________ 陶瓷装饰方法。(C ) A、五彩 B 、釉里红 C 、青花 D 、古彩三、名词解释 1、陶瓷颜料 是指在陶瓷制品上使用的颜料通称,它包括釉上、釉下以及使釉料和坯体着色的颜料。它是以色基和熔剂配合制成有颜色的无机陶瓷装饰材料。色基是以着色剂和其它原料配合,经煅烧后而制得的无机着色材料。着色剂是使陶瓷胎、釉、颜料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 2、釉中彩 釉中彩又名高温快烧颜料。这种陶瓷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是在陶瓷釉面上进行彩绘后,在1060~1250C温度下快速烤烧而成(一般在最高温度阶段不超过0.5h)。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陶瓷颜料渗透到釉层内部,冷却后釉

半坡博物馆讲解词

西安市半坡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馆内现在仍保存着已发掘和末发掘过的部分遗址,通过对遗存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得知,这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距今已经6000多年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半坡姑娘雕塑,这位高绾着发髻、面含微笑、秀美隽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边,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里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6000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 也许您会问: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么?6000年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他们的婚姻形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天下为公吗?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吗?的确,6000年过去了,因为那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半坡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神秘,太多的难解之谜!庆幸的是,半坡遗址的发掘,上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土,使我们有机会窥探那遥远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撩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神秘,去感受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 第一陈列室半坡人的创造发明 这个陈列室向我们展示了半坡人为了使自己在艰险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创造性地进行的一些生产活动,他们的一些创造发明以及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 这是一幅半坡遗址自然地理位置复原图。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距现在的浐河河床有800米,高于浐河9米。遗址前临浐河,后倚白鹿原,南边是终南山,北面是一望无边的渭河川地。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一个便于古人类定居和生活的好地方。6000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和湿润,相当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气候。白鹿原遍布原始森林,终年树木茂密葱笼,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如犀牛、鹿、马、猪、羊、兔、狐狸、雕等出没其间,半坡人就是在这里进行狩猎和采集生产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半坡人选择了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定居下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着惊人的原始文化。 半坡遗址由三个部分组成: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遗址总面积有5万平方米,1953年发现遗址后,1954年至1957年总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揭露遗址面积达1万平方米,目前可供参观的大约3000平方米,即图上褐色标志的部分。 1958年4月28日,我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1961年半坡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半坡博物馆现为全国百座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之一。 半坡人吃什么?这是关系到氏族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通过发掘清理和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后,我们知道,半坡人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从事了三项主要的生产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狩猎和捕鱼生产。我们首先了解的是农业生产的情况。 这里我们看到的两个小陶罐是半坡人用来保存种子的,一个里面装着菜籽,一个里面装着粮食种子,经鉴定后得知,粮食为粟,去壳后叫小米,它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久藏不坏,便于保存,是一种理想的农作物,也是北方最早出现的农作物,现在仍是北方居民主要的食粮之一。菜籽是白菜或芥菜类的种子,证明半坡人在种粮食之外还种植蔬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