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人数也逐年递增。急性胸痛临床表现不一、病情变化迅速、危险性差异悬殊、预后与疼痛程度不完全相关、救治时间依赖性强。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推广,我国胸痛诊疗日趋规范,但我国幅员辽阔、急诊诊疗能力存在差异,误诊、漏诊仍时有发生。因此,作为急性胸痛救治的第一站,院前急救和急诊科需快速评估、准确鉴别并科学处理,进而高效救治、合理分流胸痛患者。目前,院前急救与急诊科仍缺少急性胸痛急诊诊疗的指导性专家共识。为此,按照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指导方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组织院前急救、急诊医学、心血管病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强调“战线前移”,着眼整合区域救治网络,突出社区医疗、院前急救到急诊科、专科治疗的体系建设,并延伸至患者二级预防的全程管理;以急性胸痛早期流程优化和快速准确鉴别为重点,体现急诊特色的动态评估观念,加强多学科协作共赢,凸显急性胸痛救治应依托传统急诊急救基础建立起大平台、大数据体系进行全程管理、多环节和交叉学科协调融合的重要性。

1 急性胸痛救治现状

急性胸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

异质性疾病群。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痛既可相似,又有不同特征,表现可以是不同部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伴随症状亦各不相同。急性胸痛病因繁多、病情严重性差异极大,不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以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 dissection,AAD)为主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aortic syndrome,AAS)、以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embolism,APE)为主的“急性肺动脉综合征”及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等高危胸痛,也包括稳定性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中低危胸痛。

胸痛患者获得医疗救助过程中有 5 个重要环节:患者、社区医师、调度中心、急救车和急诊科,各环节均能影响胸痛患者诊疗效率。我国胸痛救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患者对胸痛认知度和应变能力差,常有患者就诊“延误”;院前及远程救治能力相对薄弱,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仍需完善;各级医疗单位间协同救治配合欠流畅;院内各专业会诊为主的传统模式亟待进一步优化。本共识通过规范和完善胸痛急诊救治体系,对提升急性胸痛各环节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2 社区医疗和院前急救

社区医疗和院前急救是生命抢救的起点,是胸痛诊疗“战线前移”的

重要环节。急救药物、监测检验、信息技术的支撑、政策的支持是提高社区和院前救治效率的关键。社区和院前急救紧密相连,将有利于胸痛知识的普及推广、院前院内的顺畅衔接、完善患者预警机制和交接制度,使院前急救管理更加高效规范,最终促进区域内急性胸痛救治能力的提升。提升急性胸痛诊疗能力应重视社区医疗的参与和基层人才的培养。社区与院前早期明确胸痛诊断并采取急救措施,能够更好的提高胸痛诊疗效果、改善预后。针对社区和院前急救医护团队开展院前现场快速识别[ 心电图、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等]、院前早期处理及分流等培训,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可显著提高社区和院前急性胸痛救治能力。

3 危险分层与病情评估

胸痛病因繁多,需立即对胸痛的危险程度作出评估( 见图1)。致命性胸痛需要立即进入抢救流程,中危胸痛需动态评估与监测,低危胸痛需合理分流。

3.1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诊分诊策略

3.1.1 胸痛且伴有下列任一情况者,应当立即进入监护室或抢救室:(1)意识改变;(2)动脉血氧饱和度低(<90%),呼吸衰竭;(3)血压显著异常;(4)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严重心律失常;(5)既往有冠心病史,此次发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不缓解;(6)既往有马凡综合征,伴有严重高血压;(7)伴呼吸困难,患侧胸廓饱满。

3.1.2 胸痛伴有下列任一情况者,应当尽快进行监护,并完善相关检查:(1)长期卧床、长途旅行者,突发胸痛且持续不缓解;(2)确诊肿瘤、下肢静脉血栓者突发胸痛且持续不缓解;(3)既往无冠心病史,突发胸痛伴有喘憋;(4)伴咯血;(5)近4 周内有手术,并有制动史;(6)合并多种心血管病高危因素;(7)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

3.1.3 下列胸痛患者可常规就诊:(1)不伴有上述情况的胸痛;(2)有胸壁压痛的胸痛;(3)与呼吸相关的胸痛;(4)超过一周的轻度胸痛。

3.2 致命性胸痛的判断

接诊胸痛患者后,除关注患者血流动力学、心脏电活动外,还应注意胸痛持续时间,结合病史、症状、查体、辅助检查等快速识别高危ACS、AAD、APE、张力性气胸等致命性胸痛疾病。

3.2.1 病史:(1)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等心血管危险因素;(2)是否有长途乘车和飞行史、下肢静脉炎、骨折、卧床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3)是否有肺大疱、肺结核等慢性肺病病史或剧烈咳嗽、体型瘦长等危险因素。

3.2.2 症状:ACS 症状主要包括发作性胸部闷痛、压迫感或憋闷感,甚或濒死感,部分患者可放射至上肢、后背部或颈部,劳累、情绪激动、气候骤变等均可诱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休息或硝酸甘油可缓解,持续时间超过20 min 未缓解,需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AAD 及大血管疾病多表现为持续撕裂样胸、背痛,可伴血压明显升高、双侧肢体血压差别较大等;APE 常伴呼吸困难或咯血,常同时合并氧饱和度下降,甚或晕厥、猝死;张力性气胸患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缺氧严重者出现发绀、甚至窒息。

3.2.3 查体:要注意血压数值及四肢血压是否对称、有无心脏和外周血管杂音、肺动脉第二心音是否亢进、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下肢周径是否存在不对称、有无静脉炎或水肿等情况。

3.2.4 辅助检查:所有胸痛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后应在10min 内完成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观察;根据疑似诊断选择肌钙蛋白、D- 二聚体、脑钠肽、血气分析、出凝血功能、血生化检验等;超声、X 线、CT、CTA 等(胸痛三联CTA可同时鉴别ACS、AAD、APE 三种高危胸痛)也是辅助胸痛患者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的常用手段。

3.3 中低危胸痛的诊断与评估

在中低危胸痛鉴别诊断中,应综合考虑各种疾病可能,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疾病。诊断与评估策略如下:

3.3.1 对于所有患者,均应立即行心电图检查。

3.3.2 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POCT 或影像学检查,并根据病情复查心电图等。

3.3.3 对于症状提示为非心源性胸痛的患者,需要鉴别的疾病至少包括以下病种:(1)呼吸系统疾病。气胸、胸膜炎、胸膜肿瘤、肺部感染等;(2)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自发性食管破裂、食管动力疾病、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3)胸壁疾病。急性肋软骨炎、肋骨骨折、胸椎疾病、带状疱疹和肿瘤等;(4)神经精神疾病。颈椎/ 脑血管疾病、神经官能症等;(5)纵隔疾病。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纵隔炎等;(6)其他。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3.4 对于再次评估为中低危的胸痛患者,应科学救治、及时分流,安排患者住院、离院或专科就诊。

(1)依据诊疗指南制定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早期药物治疗及长期预防方案。

(2)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应告知诊断、预后、随访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并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表现、发生紧急情况时呼叫救护车或到急诊科就诊的重要性。

3.3.5 对于未完成全部评估而提前离院的胸痛患者,接诊医师应告知其潜在的风险、症状复发时的紧急处理和预防措施等事项,签署并保存相关医疗文书。

3.3.6 ACS、AAD、APE 等疾病需长期服药、逐步康复和防治复发,建议针对此类疾病可建立院内专病随访中心(有条件的医院鼓励开展门诊面访),统一管理、登记、指导,做到包括预防、救治、康复在内的患者“全程管理”。

3.3.7 对于从急诊完成评估的中低危胸痛患者,医师应根据病情制定后续诊疗和随访计划,有专职医护人员定期开展电话随访工作并有完善的随访记录,开展健康宣教。

4 辅助检查

4.1 心电图

所有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后应尽快完成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必要时需加做后壁、右室导联并根据病情及时复查。

(1)心电图是诊断ACS 的主要检查手段,建议首次医疗接触后10 min 内完成心电图并需根据临床情况及时复查。

(2)急性主动脉夹层心电图改变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原发病,如高血压、马凡综合征、冠心病等;②少数患者会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故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也应警惕AD。

(3)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常见心电图表现: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及房性期前收缩等);非特异性ST-T 改变,右胸导联T 波倒置;S ⅠQ Ⅲ或S ⅠQ ⅢT Ⅲ;右束支传导阻滞;甚至完全正常。

(4)部分气胸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顺钟向转位、左胸导联QRS 低

电压现象。右侧气胸最突出的表现是QRS 电压与呼吸周期呈一致性变化,通常称“电压交替”。

4.2 实验室检查

对于急性胸痛患者,快速实验室检查有利于迅速明确诊断、完善评估、指导治疗。POCT 是急性胸痛急诊诊疗的重要工具之一。

4.2.1 心肌损伤标志物

目前诊断缺血性胸痛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MB,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高敏cTn(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hs-cTn)的敏感度更高,常用来早期筛查及排除诊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cytoplasmic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 ed albumin,IMA)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等新型标志物在ACS 的早期诊断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Tn 由三种不同的亚基组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和心肌肌钙蛋白C(cTnC)。心肌损伤后3~6 h cTn 开

始升高,10~12 h 达到峰值,5~15 d 恢复正常水平。cTn 不仅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常用的标志物,也可见于以下疾病: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炎、中毒、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术后、浸润性心脏疾病、心尖球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等。

CK-MB 是CK 的心肌同工酶,当心肌受损后,CK-MB释放入血,4~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2~3 d后恢复正常。

当不能测定cTn 时,可选择CK-MB 做为诊断AMI 的重要指标。

MYO 在心肌或横纹肌损伤后1~3 h 即可在血中检测到,6~9h 达峰值,24~36 h 恢复到正常水平。MYO 释放早、排泄快速,与cTn 或CK-MB 联合应用有助于AMI 的早期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各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生物学特点灵活应用(表1)。

4.2.2 心脏功能标志物

利钠肽作为心脏功能标志物不仅在心力衰竭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利钠肽家族中,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目前最重要的心脏功能标志物,常用的临床参考值见表2

4.2.3 出凝血标志物

D- 二聚体的水平增高反映了血浆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临床上将D- 二聚体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物。D- 二聚体可作为APE 诊断的首选筛查指标,D- 二聚体<500 μg/mL 的可疑病例,如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应动态检测D- 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主动脉夹层的筛查和排除,研究发现以500 μg/mL 作为临界值,其检测敏感度为97%,阴性预测值为96%,特异性为56%,阳性预测值为60%。

凝血功能检测为手术前、抗栓治疗前患者的必查项目,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出凝血功能有无障碍,是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参考。

4.2.4 胸痛相关炎性标志物

C- 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在AMI的患者中,CRP 高峰可持续48 h,且高峰值与心梗面积有关。同时,CRP >7.9 mg/L 时还预示着AMI 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左室充盈压力的升高,远期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增高。

MPO 在炎症急性期由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它的升高提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炎症反应,可做为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和AMI 的标志物。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主要用于鉴别患者是否并发感染。

4.2.5 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是快速评估患者酸碱平衡、电解质水平的监测方法。高危胸痛患者可通过血气分析快速评估患者循环灌注情况,指导是否紧急处理;并可根据电解质水平及时对症处理,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动脉血气分析常用来鉴别APE,多数APE 患者PaO2<80 mmHg(1 mmhg=0.133 kPa)伴PaCO2 下降。

4.2.6 血生化

血生化包括血清内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部分临床药物的应用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方案,K+、Mg2+ 等电解质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风险相关,胆固醇的基线水平将指导调脂药物的使用。生化检查可为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并能帮助临床评估病情、监测治疗效果等。

4.2.7 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

所有急诊接诊的急性非创伤胸痛患者,如果存在高危胸痛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特征,且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时,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

电活动不稳定或心力衰竭,应及时对症处理,且尽早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表3)、BNP/NT-proBNP 及D- 二聚体;如果没有上述三种情况,可根据具体病因考虑,有针对性的检测一类或两类指

标完成疾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确诊后再联合其他检测指标实现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体内容可参见相关专家共识。

4.3 床旁超声心动图

床旁超声心动图简便、快捷,能清晰显示心脏、大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为胸痛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1)急性心肌梗死在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可能并不典型,甚至是“正常”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可掩盖心电图图形而造成早期诊断困难。超声心动图可判断心肌是否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ACS 的鉴别、诊断。超声心动图能评估发生缺血的心肌的范围、程度,还能发现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附壁血栓等,同时还能评估心脏的功能。

(2)急性主动脉夹层

超声表现为主动脉腔内出现飘摆颤动的线性回声,剥脱的内膜将管腔分为真腔与假腔两个部分。超声可直观显示内膜剥离的范围、程度、破口位置、主动脉内径。除此之外,还可以显示 AD 相关并发症,包括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心包填塞等,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时间及手术术式。

(3)急性肺栓塞超声

直接征象为发现肺动脉近端或右心腔血栓;间接征象多是右心负荷过重的表现,主要为右室和(或)右房的扩大、室间隔运动异常、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压力增高及肺动脉主干和分支扩张等。如果二维超声心动图没有发现右心功能负荷过重或功能紊乱,一般不考虑严重的急性肺栓塞。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筛查肺栓塞的栓子来源。

4.4 X 线检查

X 线检查是诊断气胸最常用的方法,可显示肺萎缩程度、胸膜粘连、纵隔移位及胸腔积液等。气胸侧透明度增强,无肺纹理,肺萎缩于肺门部,和气胸交界处有清楚的细条状肺边缘,大量气胸时纵隔可向健侧移位,尤其是张力性气胸更显著;少量气胸则占据肺尖部位,使肺尖组织压向肺门;如有液气胸则见液平面。

4.5 CT 及CT 血管造影(CTA)检查

(1)气胸可通过 CT 检查明确诊断, CT 对胸腔内少量气体的诊断较为敏感。对反复发作的气胸、慢性气胸患者观察肺边缘是否有造成气胸的病变,如肺大疱、胸膜带状粘连,肺组织牵拉、裂口不易闭合等。气胸表现为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压缩。

(2)急性主动脉夹层可通过CTA 明确诊断,敏感性达90% 以上、特异性接近100%,主要表现包括:血管直径增大征或巨大的夹层动脉瘤;血管内膜征,主动脉管腔内发现动脉内膜片提示夹层或壁间血肿;钙化点征,正常主动脉钙化点一般在主动脉外周,当血管内出现内移的钙化点,提示内膜片内移。CTA 检查可显示主动脉真、假腔和血管直径,还包括内脏动脉位置和假腔内血栓情况,是临床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3)肺栓塞可通过CTA 明确诊断,但对于亚段及外周肺动脉的栓子其敏感性有限。资料显示,CTA 对于PE诊断的敏感性为53% ~100%,特异性为78% ~100%。

5 常见高危胸痛的救治策略

5.1 急性冠脉综合征

5.1.1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STEMI 患者的救治要以缩短总的心肌缺血时间、恢复有效心肌再灌注为根本治疗理念。怀疑STEMI 的患者要尽快完成心电图、POCT、床旁超声等辅助检查。需根据病

情复查心电图、POCT 等。明确STEMI的患者可根据现实条件选择合适的再灌注策略,包括直接PCI(primary PCI,PPCI)、转运PCI 或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转运PCI 和溶栓- 介入序贯再灌注治疗等。

5.1.2 非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由于NSTE-ACS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大,应建立基于危险分层的治疗策略,根据病情危险程度分层施治,常用的评分模型包括GRACE 风险评分和TIMI 风险评分。初步评估或再次评估明确为极高危的患者,应在2 h 内实施紧急介入治疗,对高危患者指南建议选择24 h 内行早期介入治疗,对于症状或缺血反复发作的中危患者可在72 h 内选择介入治疗。不具备PCI 能力的医院,应与具备PCI 能力的医院合作,建立联络及转诊机制。一旦NSTE-ACS进展为STEMI,应立即按STEMI 再灌注治疗流程执行后续治疗。评估为高危或中危患者诊疗流程,需按规定时间内接受早期或延迟介入治疗或及时转运。

5.1.3 ACS 合并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的早期预警急性心力衰竭是ACS 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GRACE 研究表明ACS 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院内及发病 6 个月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

急性心衰以及心衰高危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再次、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推荐高危ACS 患者采用“急性心衰早期预警Super-score 评分系统”,即以氧饱和度(S)、小时尿量(U)、心率(P)、情绪状态(E)呼吸频率(R)这 5 个指标组成的 Super-Score 评分模型为指导,动态监测高危患者病情变化,总分 10 分,建议高危患者每小时评分 1次,理论上提前 2~6 h 预测患者急性心衰发作,以此为指导可以开展急性心衰的早期预警、提前干预,见表 4。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实用标准(第五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2015年11月修订)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通过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2分,资料)(1.10)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分,资料)(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 力;(1分,资料)(1.12)4)胸痛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1分,资料)(1.13)说明:1.10-1.13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要求: 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紧急救治能力;(1分,资料)(1.14) 2)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分,资料)(1.15) 说明:1.14-1.15需上传以下材料: 1医疗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明确医疗总监职责的正式文件 3 医疗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 任命胸痛中心协调员,要求: 1)指定一名具有急诊或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

胸痛临床诊疗指南

胸痛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胸痛是主观感觉胸部刺痛、锐痛、钝痛、闷痛或有东西压迫而表现紧闷压迫感,喘不过气。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感,是临床常见急诊症状之一。 因为胸痛发生机制复杂,可能不是一种疾病。因为真正的心脏病不一定表现典型胸痛,而非心因性胸痛也会表现为像心脏的问题。为此作为急诊医师要认真对待胸痛、仔细评估、进一步观察治疗,以减少危及生命的胸痛疾病的漏诊误诊。【临床表现】 1.严重威胁生命的胸痛常见于:①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梗、非ST段抬高型心梗);②急性心包填塞;③主动脉夹层;④上腹部腹主动脉瘤破裂;⑤急性肺动脉栓塞;⑥张力性气胸。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发病突然、朐痛剧烈(有糖尿病者可为无痛性,但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恶心呕吐、脉搏快或慢、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窘迫感呼吸困难}志不清、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少尿。初发胸痛如果没有上述生命体征变化,心电图检查亦正常者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新发心绞痛可以没有任何生命体征变化,在心电图检查正常情况下,突然发生心性猝死。 (1)胸主动脉夹层:胸痛突然发生呈撕裂样疼痛,伴有晕厥出汗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伴血压高或低,如发现脉搏缺失或异常肿块,要做尿潜血试验,有利于发现主动脉瘤或夹层,床旁X线胸片,患者病情稳定做胸腹部CT如有指征做盆腔CT。 (2)张力性气胸:在用力后突发剧烈胸痛,发病局限于患侧,呈刀割或针刺样疼痛,伴呼吸困难或窘迫,大汗,查体可见患者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多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心率、呼吸快,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或休克,胸片可确定诊断。 (3)心包填塞:典型为胸痛偶可有上腹痛,类似急腹症,卧位加剧,坐位前倾减轻,伴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大汗,颈静脉怒张,血压低或休克.脉压减小或奇脉,心音遥远,心电图示低电压或ST段凹面向上抬高,或心电交替,胸片无帮助,无肺水肿。确诊最佳途径是床旁急诊超声检查,在极度危险病例心包穿刺可独立确诊并治疗心包填塞。 (4)肺动脉栓塞:胸痛伴呼吸困难及气短、晕厥等休克表现,尤其伴有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心电图有右束支阻滞或S1QⅢTⅢ改变,X线胸片示肺纹理稀疏,肺野局部浸润性阴影,肺不张;动脉血气、低氧血症、过度换气、血浆D-二聚体升高,心脏超声示肺动脉压高或右心负荷过重,放射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和磁共振显像和肺动脉造影可确诊。 (5)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胸痛伴呼吸困难、咳嗽、发绀、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常见,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速快,大汗,尿量少<20ml/小时,神志淡漠等,心电图有典型心肌梗死图形及心肌酶学变化(CK—MB、肌钙蛋白I升高),即可确诊。 2.非威胁生命但较重的胸痛 (1)二尖瓣脱垂:此种胸痛特征是反复非典型性胸痛伴二尖瓣反流性杂音或喀喇音,常伴有胸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心电图示特异性T波异常,心脏超声确诊。 (2)主动脉瓣狭窄和反流,典型表现三联征:心绞痛、晕厥和心力衰竭。主动

急性胸痛的诊疗流程及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的诊疗流程及急救护理 流程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我科自2015年开始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实施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该标准化诊疗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了急诊科胸痛的诊断和急救护理水平。 标签:急性胸痛;标准化诊疗流程;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和主动脉夹层等。非心源性胸痛为急性胸痛常见的原因,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ACS占绝对多数,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可能误诊、漏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1],在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尤为明显。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胸痛诊疗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2-3]。 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鉴别诊断、治疗水平与胸痛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我院在急诊科实施参考胸痛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的急诊胸痛诊疗流程自2015年开始,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标准化管理。目的在于将急诊胸痛患者准确区分为三类:低、中、高危,低危患者只需要检查明确病因或者门诊随访,而高危患者需要紧急严密的观察监护和处理。 1 临床资料 该标准化诊疗流程主要针对的是年龄>14周岁,起病或症状加重24 h)ST 段压低-NSTEMI。 2.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诊诊治流程[3-4]。 2.6中低危胸痛的处理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排除高危胸痛的患者转至普通急诊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胸痛病因,分别请相应专科会诊,给予相应治疗[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中少数大医院才拥有先进医疗技术,而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才是广大患者最容易接触到的医院,诊疗技术不足。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使以往依靠医护人员个人经验指导并决定急诊胸痛患者诊疗的现状得到改变,可依据流程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减少了低危胸痛的过度医疗和高危胸痛的漏诊。 临床观察显示,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实施使得胸痛确诊时间显著缩短,不仅提高了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并准确筛查出主动脉夹层、肺栓塞以及ACS低危患者,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類治疗,改善了ACS和其他致命性胸痛预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就诊满意度。做到胸痛患者任何时候到达医院均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急救护理。

急性胸痛急诊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管理

急性胸痛急诊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管理 发表时间:2013-07-23T17:13:30.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贵敏[导读] 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欠均衡,先进医疗技术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少数大医院 贵敏(武汉市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流程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我科自2009年开始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实施标准化诊疗流程。该流程管理的目标是:①快速筛查出高危胸痛患者;②紧急有效的处理措施,缩短ACS再灌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③筛查出低危人群,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其方法和步骤主要有:①询问病史及重要的体格检查;②5~10 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普通急诊进一步诊治。临床实践证明,实施该标准化诊疗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了急诊科尤其基层医院胸痛的诊断和急救水平。 【关键词】急性胸痛标准化诊疗流程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54-02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等。急性胸痛常见原因为非心源性胸痛,但ACS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占绝对多数,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可能漏诊、误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1],在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尤为明显。目前,胸痛的诊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高危胸痛患者就医等的太长;②低危胸痛患者入院治疗太多、花费太高;③各种胸痛尤其是ACS的治疗差异太大,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④胸痛规范诊治的平台太少[2] [3]。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胸痛诊疗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胸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我院自2009年开始在急诊科实施参考国内外胸痛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的急诊胸痛诊疗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标准化管理。目的在于将急诊胸痛患者准确区分为低、中、高危三类,高危患者需要紧急严密的观察监护和处理,而低危患者只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或者门诊随访。 1 对象和目标 该标准化诊疗流程主要针对的是起病或症状加重<24小时的急性胸痛患者,年龄>14周岁,排除创伤性胸痛。急诊处理目标:①快速识别高危险性的胸痛并立即进入紧急处理流程;②缩短ACS再灌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③筛查出低危人群,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2 方法和步骤 根据这个目标,流程的管理如下:①简明扼要地询问病史、全面而重点的体格检查;②5—10 min内完成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改变时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普通急诊或门诊进一步诊治。 2.1 病史及体检 病史询问的要点: ⑴疼痛部位与放射痛部位; ⑵疼痛性质与程度:酸痛、锥痛、闷痛、压榨痛、灼痛、剧痛、隐痛; ⑶持续性或阵发性:起病时间、持续时间; ⑷影响因素:药物、活动、呼吸、进食、姿势、咳嗽; ⑸伴随症状:咳嗽、咯血、吞咽困难、胸闷、呼吸困难、晕厥、大汗淋漓、腹痛; ⑹处理经过:药物,如对硝酸甘油的反应; ⑺有无外伤; ⑻既往史: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家族史。 体检要点: ⑴一般检查:神志、常规测量双侧血压、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度; ⑵视诊与触诊:胸部皮肤有无红肿、疱疹;胸廓有无不对称或压痛; ⑶叩诊:胸部叩诊有无过清音、心界大小; ⑷听诊:双肺呼吸音、干湿啰音、胸膜摩擦音;心音、杂音、节律、节率、心包摩擦音。 询问病史和体检应在5分钟内完成,可以初步评估出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气胸、心包炎等五大高危胸痛的可能性。 2.2 心电图及其它常用辅助检查 ⑴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显示缺血时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显示节律不齐时动态加长记录可能出现的复杂心律失常;无特异性改变时需复查对比。 ⑵X线胸片检查:显示主动脉夹层、气胸、肺炎、肺栓塞、心包积液或心力衰竭、肋骨骨折。X线胸片正常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可能。 ⑶心肌标志物:协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炎等,包括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首选肌钙蛋白作为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心肌标志物正常不能排除上述诊断,需动态监测。 ⑷胸部CT:确定气胸、肺栓塞、肺炎、肿瘤等;确定主动脉夹层首选胸部增强CT。 ⑸超声心动图:确定心包积液、心瓣膜病;可以协助诊断主动脉夹层。 2.3 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1] 见图1

急性胸痛

急性胸痛诊断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丁荣晶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其病因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致死性胸痛以及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其病因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致死性胸痛以及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临床思路】 引起胸痛的常见病因有: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主动脉夹层等。 2.呼吸系统疾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血胸、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肺癌等。 3. 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肋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等。 5.消化系统胃食管返流、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胃溃疡等 6.精神性:躯体感觉障碍、焦虑、惊恐发作、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7.神经源性带状疱疹、颈椎、胸椎疾病等。 【鉴别诊断】 胸痛病史对诊断非常重要,需要了解患者年龄、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和加重因素、缓解方式、有无放射痛及其伴随症状。 1.发病年龄青壮年胸痛首先考虑自发性气胸、心肌炎、主动脉夹层、神经痛,40岁以上则须注意心绞痛、心肌梗死、肺栓塞和支气管肺癌。 2.胸痛部位和放射大部分疾病引起的胸痛常有一定部位。例如胸壁疾病所致的胸痛常固定在病变部位,且局部有压痛,若为胸壁皮肤的炎症性病变,局部可有红、肿、热、痛表现;带状疱疹所致胸痛,可见成簇的水泡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 中线;肋软骨炎引起胸痛,常在第一、二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表现;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至达环指与小指,也可放射于左颈或面颊部,误认为牙痛;夹层动脉瘤引起疼痛多位于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两侧腹股沟和下肢;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多在胸侧部;食管及纵隔病变引起的胸痛多在胸骨后;肝胆疾病及膈下脓肿引起的胸痛多在右下

急性胸痛急救处置及护理

关于胸痛的几个常见概念 急性胸痛:是急诊常见的主诉症状,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AD;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心包炎导致的心脏压塞以及食管损伤等。 气胸:胸膜腔内积气。本病属肺科急症之一,若未及时处理往往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尤其是持续性或复发性气胸患者诊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常损害肺功能,甚至威胁生命。 张力性气胸:是指气管、支气管、或者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为高压性气胸。 02 胸痛常见的原因 胸痛的主要原因多来至于胸部,请看下图 03 气胸的分类 气胸可以分为: 1、闭合性气胸: 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又称单纯性气胸,多见于闭合性损伤,空气经肺的破裂口进入,也可经胸壁的小伤口进入胸膜腔,随之伤口迅速闭合,胸膜腔与外界大气不通,空气不再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力仍低于大气压。 2、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就是胸膜腔的破裂进气口只能进气不能出气,有一个单向活塞或者叫单向瓣,只能进去气体,不能出气,出气的时候瓣就关起来了,很通俗的比喻就跟打气筒吹气球一样的,往气球里面打气,气只进不出,气球越来越大。胸腔里面的压力不断增高,会超过大气的压力,也就是胸膜腔的压力会比外界的压力要高,受伤侧胸部的肺组织往往被压缩,由于气体的大量占位,将纵隔推向没有气胸的一侧。 3、开放性气胸: 外界空气经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处,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腔。 开放性损伤后使得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相通,以致呼吸时空气可以自由出入胸膜腔,引起病人呼吸与循环功能迅速发生严重紊乱。 04 张力性气胸的表现 症状:呼吸严重或极度困难、进行性加重、烦燥不安、紫绀、意识障碍、大汗淋漓、昏迷、紫绀甚至休克。 体征:颈静脉怒张,气管明显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饱满,肋间增宽,呼吸运动减弱,可有皮下气肿。气管、心浊音界向健侧明显移位。伤侧胸部叩诊高度鼓音,呼吸音消失。 X线检查:胸腔严重积气、肺部完全萎陷、纵膈移位、有纵膈和皮下气肿。

急性胸痛急诊救治流程

急诊胸痛中心规划及胸痛救治流程 为规范急诊胸痛诊疗,提高急诊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救治成功率,避免医疗差错,今申请成立急诊胸痛中心,规划如下; 一、组织机构 急诊科主任为科内第一责任人,负责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管理、部门协调、业务培训和对外宣传,急诊科所有医务人员均为急诊胸痛中心成员。 二、急诊胸痛中心功能区域设置和器械配备 1.急诊科设置急诊分诊区、胸痛门诊、急诊抢救室、胸痛观察区,其中胸痛门诊要有醒目标示并设立路标。 2.急诊科内分诊区域配备固定的胸痛专线电话,配备轮椅和担架车方便胸痛患者转运。 3.急诊胸痛中心各区域均可直接获得胸痛患者抢救所需要的设施:例如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以及急救药品。 4.院前急救车内除配备胸痛患者抢救设施外,还需配备心肌标志物、D-二聚体、BNP快速检测仪器,车内配备院前心电图、监护图像传输途径(无线传输或手机照片)。 三、合作相关专业科室 1.心内科和介入科为主要合作科室,科内存有胸痛中心

心内科和介入科主要负责人的电话联系方式。 2.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外科、皮肤科为相关合作科室,科内存有主要负责人的联系电话方式。 3.心电图室、检验科、超声科、CT室为合作辅助科室,科内存有主要负责人和值班人员的联系电话方式。 4.急诊科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相关合作科室主要负责人加入群内,以保证第一时间能获取胸痛患者的第一手病历资料。 四、相关科室要求和必备辅助检查条件 1.急诊科医务人员具备快速诊断和鉴别胸痛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胸痛患者的抢救技术。 2.心内科具备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能力,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会诊要求10分钟内到达,二线医生需在半小时内到达。介入科医生需在接到电话急诊电话后30分钟内到达。 3. 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外科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会诊要求10分钟内到达急诊科,二线医生需在半小时内到达。 4.心电图室、超声科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床旁检查要求10分钟内到达急诊,超声科二线医生需在20分钟内到达急诊,并在半小时内出具检查结果。 5. CT室具备多排螺旋CT及全天候开放能力,能随时接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pdf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1 病因 急性胸痛常见病因有: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 (2)骨骼与肌肉:肋软骨炎、胸椎损伤和疾病、肌肉损伤。 (3)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肺炎、急性胸膜炎、气胸。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道炎、胆道系统结石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 (5)紧张性胸痛。 2 急救原则 (1)快速、准确鉴别诊断。 (2)及时识别引起胸痛的四种致命性疾病:ACS、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气胸。 (3)以最短时间组织实施治疗。 3 急性胸痛急救规范流程 第一步:评估和诊断 (1)如果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如突发晕厥或呼吸困难,血压 <9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罗音,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稳定生命体

征。 (2)5分钟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及体格检查(主要注意颈静脉有无充盈、双肺呼吸 音是否一致、双肺有无罗音、双上肢血压是否一致、心音是否可听到、心脏瓣膜有 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和肌紧张)。 (3)完善血常规、心肌生化标志物、血气分析、肾功、床旁胸片和床旁超声心动图 检查。 (4)了解病史(包括此次胸痛发作的时间,既往胸痛病史,既往心脏病史,糖尿病 和高血压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 第二步:经上述检查,明确ACS,进入ACS救治流程;未发现明确病因者,进入ACS筛查流程。 (1)明确诊断STEMI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挽救生命,改 善预后。发病3小时内就诊,溶栓和急诊PCI都是可选择方案,如发病3小时后就诊,推荐首选急诊PCI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再灌注时间的办法:院前完成心电图检查、院前联系好接收医院、院前与急诊室沟通确定治疗方案、急诊室启动心导管室 等。 (2)明确诊断UA/NSTEMI的治疗:治疗的关键准确危险分层,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根据不同危险分层给与不同的治疗方案。 a.对就诊时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正常患者,须重复观察6小时后心电图或肌钙蛋白变化。如果患者持续胸痛,或需要应用硝酸甘油缓解,提示高危,建议早期、连续复 查心电图和肌钙蛋白。 b.如果患者复查心电图ST-T动态变化或肌钙蛋白升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提示UA或NSTEMI,按照UA/NSTEMI流程处理。

急诊胸痛患者的识别和诊治流程

胸痛的临床意义 胸痛(chest pain)指原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其原因多样,程度不一,且不一定与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以急性胸痛、胸部不适为主诉来医院急诊的患者十分常见。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估计这类患者约占5-10%。 胸痛作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其中隐匿着一些致命性疾病,除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被逐步重视的急性肺栓塞(PE)、主动脉夹层等,它们都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而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虽然这些疾病仅占胸痛病人的1/4左右,但由于医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的限制不能将其迅速准确甄别,使得一些具有严重疾病的胸痛患者混于一般病人,延误了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正确地识别和诊治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解剖、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牵扯痛、应激反应及心理暗示等机制的作用,使得许多严重疾病被误以为普通疾病,而相反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如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主干栓塞等与某些非致命性疾病如食管疾病、肺部疾病甚至出疹前的带状疱疹等,同样可有胸 痛或胸背部不适。 胸痛的病因鉴别至少包括以下常见疾病: 1、胸壁病变: 皮肤及皮下组织急性炎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间神经肿瘤;流行性胸痛;肋软骨炎。

2、胸腔脏器病变: 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心脏神经官能症; 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纵隔肿瘤;食管疾患,包括急性食管炎、食管周围炎、食管癌等。 3、腹部脏器疾病: 膈下脓肿、细菌性肝脓肿、肝癌、肝淤血、胆石症等可有右下胸疼痛,常向右肩放射;急性胰腺 炎、脾梗死时可伴左下胸痛,常向左肩放射。 由此可见,胸痛作为多种疾病患者共有的主诉,从颈、胸部到腹部,从皮肤、肌肉、骨骼到神经, 从胸廓、肺直至纵隔内脏器,无论炎症、肿瘤、畸形或血管病变,由于牵扯痛或病变侵袭都可以岀现酷似心绞痛的症状。在急诊科,常见有疑似ACS胸痛症状的患者,最后诊断为“良性疾病”,如食 管弥漫性痉挛、胃食管反流、食管憩室、食管炎、胆石症、胆囊炎和膈疝等,脊柱疾病如胸椎肿瘤或结核,胸壁组织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未出现疱疹前之带状泡疹等,这些疾病虽不致命但须识别。需要在急诊室立即开始治疗的急症,如AMI、气胸等更需及时检岀。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CS患者心肌存活与血管闭塞时间紧密相关,在发病最初几小时明确诊断并得以及时治疗,患者将会获得最大的益处。然而,目前从发病到获得针对性治疗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应从院前开始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到达医院后,尽可能快地做岀诊断并予以针对性的救治。 时间上的延误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病人对ACS的认识;院前转运过程;医院内评价过程。其它的时间延误还表现在从挂号-检验-心电图-确定诊断-药物选择等几个环节上。医生的临床思路 和急诊科的运作流程,也是造成延误的重要因素。患者、EMS人员及医院三方面的延迟,均可降低 急诊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效果,增加死亡率。

急诊科人员胸痛知识应知应会

胸痛知识应知应会(急诊科人员) 1、在急诊科,接诊一个急性胸痛的患者,该如何处理? 答:首先,分诊护士或医生简单询问明确为胸痛患者。 然后,快速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是否为急性病容及呼吸循环情况,如果情况不稳定或初评病情严重,应立即转入急诊科抢救室抢救,如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并行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测定等。如果初评生命体征稳定,则于胸痛诊室就诊,应立即行心电图检查和肌钙蛋白测定,力争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并初步判读结果,在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测定;并进一步详细询问胸痛特点、既往史、测生命体征以及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等。同时,请患者家属挂号,或急诊科临时分配急诊号段。 其次,填写胸痛患者相关信息,启动胸痛诊治流程,建立胸痛病历。根据心电图和肌钙蛋白结果,如确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新发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或显著ST-T改变,启动相关流程(如STEMI灌注流程);如为中低危胸痛患者,则可能收入心内科普通病房或CCU,或胸痛留观室留观6-12小时。 2、低危胸痛患者是如何处理的? 一个胸痛的患者,不典型胸痛或怀疑冠心病患者,经两次心电图检查(首次与第2次心电图间隔15-30分钟)和肌钙蛋白测定等,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根据详细病史与体查、生化结果等,进行Grace评分为低危患者,应在患者胸痛症状发作6-12h内进行第2次肌钙蛋白测定,如果肌钙蛋白为阳性或再次Grace评分为高危则按急性冠脉综合征处理;如果肌钙蛋白为可疑阳性或再次Grace评分为中危,则交由心内科医师进一步评估(多收入院);如果肌钙蛋白为阴性或再次Grace 评分为低危,则门诊随诊(阳性可能收入院)。或上级医院行运动负荷试验或者冠状动脉CTA检查。在此期间,若需要患者临时留观或住院时,而患者拒绝留观或住院,要求离院时,应反复劝阻。如仍坚持离院,则需要签订自动离院告知书,并需要告知患者:1)按时规律用药,如怀疑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建议积极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高血压者服用降压药物等;2)方便时应再次尽早来院详查。 3)如再次发作胸痛应及时到急诊科胸痛中心或门诊就诊;严重情况时应拨打我院急救电话:120 3、对于一个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何更有效的缩短患者在急诊科救治时间? 主要由以下措施: 1)先检查后挂号缴费:首次医疗接触后先行心电图检查和肌钙蛋白测定,力争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并10分钟内由有经验的医师(心电图室医师、心内科医师或急诊科医师)判读结果,同时20分钟内完成首次肌钙蛋白测定; 2)行心电图检查后微信上传胸痛中心群,并初步告知患者本人和/或家属下一步治疗的措施; 3)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和氯比格雷300mg嚼服; 4)心内科医师开通绿色通道准备溶栓,同时同患者本人和或家属详细交代溶栓的必要性和费用、相关风险和可能意外及应急预案等,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5)遵循胸痛优先原则,同时遵循先治疗后缴费原则,无论患者当时缴纳多少住院费用可以,只是同患者简单交代溶栓大概总费用; 4、急救车接诊一个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基本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首先,接到呼救电话后,询问患者胸痛症状;并3分钟内派出胸痛中心专用救护车。 其次,急救车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应立即抢救治疗并转运至急诊科抢救室继续心肺复苏,必要时收治ICU。如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则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下壁心肌梗死做18导联心电图,排除有无后壁和右心室心肌梗死),并远程传输心电图(微信)至胸痛中心,自行判读或由有经验医师判读,同时检测肌钙蛋白,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持续心电监护等。 再次,心电图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明确需要溶栓治疗后,通知心内科准备。 然后,急救车上,急救医师自行判读心电图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启动“急救一包药”,即嚼服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人数也逐年递增。急性胸痛临床表现不一、病情变化迅速、危险性差异悬殊、预后与疼痛程度不完全相关、救治时间依赖性强。随着胸痛中心建设的推广,我国胸痛诊疗日趋规范,但我国幅员辽阔、急诊诊疗能力存在差异,误诊、漏诊仍时有发生。因此,作为急性胸痛救治的第一站,院前急救和急诊科需快速评估、准确鉴别并科学处理,进而高效救治、合理分流胸痛患者。目前,院前急救与急诊科仍缺少急性胸痛急诊诊疗的指导性专家共识。为此,按照急性胸痛救治流程“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指导方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组织院前急救、急诊医学、心血管病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强调“战线前移”,着眼整合区域救治网络,突出社区医疗、院前急救到急诊科、专科治疗的体系建设,并延伸至患者二级预防的全程管理;以急性胸痛早期流程优化和快速准确鉴别为重点,体现急诊特色的动态评估观念,加强多学科协作共赢,凸显急性胸痛救治应依托传统急诊急救基础建立起大平台、大数据体系进行全程管理、多环节和交叉学科协调融合的重要性。 1 急性胸痛救治现状 急性胸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

异质性疾病群。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痛既可相似,又有不同特征,表现可以是不同部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伴随症状亦各不相同。急性胸痛病因繁多、病情严重性差异极大,不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以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 dissection,AAD)为主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aortic syndrome,AAS)、以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embolism,APE)为主的“急性肺动脉综合征”及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等高危胸痛,也包括稳定性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中低危胸痛。 胸痛患者获得医疗救助过程中有 5 个重要环节:患者、社区医师、调度中心、急救车和急诊科,各环节均能影响胸痛患者诊疗效率。我国胸痛救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患者对胸痛认知度和应变能力差,常有患者就诊“延误”;院前及远程救治能力相对薄弱,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仍需完善;各级医疗单位间协同救治配合欠流畅;院内各专业会诊为主的传统模式亟待进一步优化。本共识通过规范和完善胸痛急诊救治体系,对提升急性胸痛各环节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2 社区医疗和院前急救 社区医疗和院前急救是生命抢救的起点,是胸痛诊疗“战线前移”的

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

胸痛的诊治流程

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附表) 项目高危胸痛的临床表现 症状连续的而且进行性的胸痛可能与以下任一情况有关 呼吸困难 冷汗 紧压的感觉 沉重感 放射到咽喉、肩、手臂或上腹部 反复的胸痛(前驱表现) 呼吸呼吸频率增加(24次/分) 严重的呼吸困难 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神志抑制型神志改变 循环心率(<40次/分或>100次/分) 血压(收缩压<100mmHg或>200mmHg) 手足冰凉 高颈静脉压致颈静脉充盈 ECG ST段抬高或压低,心律失常所致难明确心电图, 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90% 危险性增加因素本人有冠心病史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男性>50岁、女性>60岁、冠心病家族史

胸痛诱因编辑 1.胸壁病变胸壁变所引起的胸痛是各类胸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如胸壁的外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肿瘤等引起的局部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病变。常见的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组炎,带状疱疹,痛性肥胖症,肌炎及皮肌炎,流行性肌痛,颈椎痛,肋软骨炎,骨肿瘤,肋间神经炎,神经根痛等。其中共同特征: 1.疼痛的部位固定于病变处,且局部有明显压痛。 2.深呼吸、咳嗽、举臂、弯腰等动作使胸廓活动疼痛加 剧。 2.肺及胸膜病变肺和脏层胸膜对疼痛觉不敏感,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肺梗死等,由于病变累及壁层而发生胸痛。肺癌侵及支气管壁及壁层胸膜都可产生胸痛。自发性气胸时由于粘连撕裂产生突然剧痛。 干性胸膜炎由于炎症波及脏层和壁层胸膜发生摩擦而致胸痛。大量胸腔积认与张力性气胸可由于壁层胸膜受压发生胸痛。其共同特点为:1.多伴咳嗽或咳痰。2.常因咳嗽、深呼吸而胸痛加重,其他胸壁活动并不引起疼痛,3.胸壁局部无压痛。常伴有原发疾病之症征,X线检查可发现病变。 3.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包炎。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疾病及心肌病引胸痛是由于心肌缺血所致。心包炎是由于病变累及第5肋水平以下的心包壁层和邻近胸膜而出现疼痛,其共同特征为:1.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少数在剑突下,可向左肩放射,2.疼痛常因体力活动诱发加重,休息后好转。 4.纵隔及食管病变较少见,常见原因有急性纵事炎,纵隔肿瘤,纵隔气肿,急性食管炎,食管癌等。 纵隔疾病是因纵隔内组织受压,神经或骨质受累等因素引起胸痛。食管疾病主要由于炎症或化学刺激物作用于食管黏膜而引起。其共同特征为:胸痛位于胸骨后,呈持续进行性隐痛或钻痛,常放射至其他部位。 吞咽时疼痛加剧,伴有吞咽困难。 5.模膈病变病因可在横膈本身或由腹腔脏哭疾病所引起,常见者为膈胸膜炎、膈下脓肿、膈疝、肝炎、肝脓肿、肝癌等。横膈病引起的胸痛是由于膈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其特点为:一般疼痛位于胸廓及胸骨下部。膈肌中央受刺激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及颈部。[

胸痛的急诊判断和处理

胸痛的急诊判断和处理 王佩燕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引起胸痛的常见疾病 2. 掌握胸痛的诊断和处理 3. 掌握胸痛缘于CAD可能性评估 4. 熟悉胸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5. 了解胸痛的解剖学基础 内容介绍 1. 胸痛的概述 2. 胸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引起胸痛的常见疾病 4. 胸痛的诊断和处理 5. 胸痛缘于CAD可能性评估 T_e 一、概述 B_e 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病人主诉,同时也是严重疾病的警钟。美国每年接收500万以胸痛为主述的病人,在中国的急诊科,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胸痛的病人。胸痛可以由冠心病、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所导致。 【我的笔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B_e (一)解剖学基础 1.引起胸痛的解剖结构 引起胸痛的解剖结构,包括胸壁各层、纵隔、心脏和近心大血管、肺、器官以及支气管。2.胸痛传入路径 胸痛主要有以下三种传入路径。 (1)内脏病变:可以经过迷走神经,传达到延髓孤束核,延髓孤束核到丘脑束,然后传到大脑。 (2)胸壁壁层病变:通过脊神经到脊髓,经过丘脑皮质束进入大脑。 (3)心脏痛觉:伴随交感神经传入,进入胸1~胸5脊神经,进入脊髓,通过脊髓再到达丘脑,通过丘脑皮质束进入大脑。 (二)病理生理基础 1.内脏痛和躯体痛的区别 内脏痛传入弥散,难以定位,痛觉模糊;而躯体痛传入单一,定位准确,痛觉尖锐。 2.牵扯痛 牵扯痛是内脏的病变所引起相邻甚至是远隔的体表痛觉,或痛觉的过敏。比如,心脏和一些体表的相邻部位,都要经过颈8到胸5的脊神经,然后到脊髓的固有核,经过脊髓丘脑束,进入丘脑,经过丘脑皮质束进入大脑,产生痛觉,所以它们有共同的神经通路,由于有共同的神经通路,所以无论是内脏的,还是体表的,都可以引起几乎是同一部位的疼痛感觉或者是痛觉过敏,也许表面并没有任何病情,却由于内脏的疾病,引起同一部位的疼痛或者痛觉

胸痛基层诊疗指南(内容清晰)

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胸痛的病因多样,风险各不相同,处理也因病而异。因此,基层医生需迅速辨别胸痛性质、准确评估风险,以确保高危胸痛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等组织撰写的《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发布,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诊疗指导。 1、胸痛的临床评估和诊断流程 诊治每例胸痛患者,均需优先排查致命性胸痛。对于胸痛患者,最重要的是快速查看生命体征。需马上紧急处理的高危胸痛征象包括: (1)神志模糊或意识丧失; (2)面色苍白; (3)大汗及四肢厥冷; (4)低血压(血压<90/60 mmHg); (5)呼吸急促或困难; (6)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90%)。 在抢救的同时,需积极明确病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迅速转诊。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胸痛患者,详细询问病史是病因诊断的关键。 了解胸痛的特点十分重要,包括:①是否为新发的、急性的和持续性的胸痛;②胸痛的部位、性质、诱发因素和缓解因素;③胸痛的伴随症状等。 2、常见致命性胸痛的诊断标准

(1)急性心肌梗死 当存在急性心肌损伤伴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且检出cTn值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高于99%URL时,并至少存在如下情况之一: ①心肌缺血的症状;②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③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④影像学证据显示与缺血性病因相一致的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新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⑤血管造影和尸解检出冠状动脉血栓。 (2)UA 主要标准包括:缺血性胸痛,cTn阴性,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ST段压低或T波低平、倒置,少见ST段抬高(变异性心绞痛)。 (3)急性肺栓塞 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对疑诊为急性肺栓塞的胸痛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简化的Wells评分进行临床评估并联合D-二聚体进行筛查。临床评估为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阴性,可基本除外急性肺栓塞。临床评估高度提示急性肺栓塞或D-二聚体阳性的患者,建议转诊行影像学检查确诊。 (4)主动脉夹层

急性胸痛的急诊处理

急性胸痛的急诊处理 【关键词】急性胸痛急诊处理 胸痛主要由胸部疾病引起,少数由其他部位的病变所致。由于疼痛阈值个体差异性大,故胸痛的程度与原发疾病的病情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1 病因 1.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胸痛、肌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1.2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心包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夹层动脉瘤、肺梗死、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1.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癌等。 1.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及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 1.5其他颈椎病、胆囊炎、胆石症、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等。 2 临床特点与诊断 2.1疼痛的部位心绞痛引起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向左肩及左臂内侧放射,有时也向颈部或下颌放射;胸膜炎的疼痛以腋下与季肋部最为显著,随呼吸运动疼痛加重;胸壁病变引起的疼痛多固

定在病变部位,并有明确压痛点;肋间神经痛均沿肋间分布;腹腔病变引起之胸痛多在下胸部,并可向肩部放射。 2.2疼痛的性质一般肋间神经痛为烧灼痛,心绞痛为压榨痛,胸膜病变引起的疼痛为刺痛或刀割样痛,食管炎的疼痛为烧灼痛,骨性疼痛为酸痛或锥痛。 2.3疼痛的发作特点阵发性疼痛,如心绞痛为突然发作,持续1~5min;持续性疼痛,如心肌梗死可持续数小时不止;顽固性疼痛,如胸膜转移癌可日夜疼痛,难以忍受。 2.4疼痛的诱发与缓解因素心绞痛可因精神紧张及劳累而诱发,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缓解;胸膜炎所致的胸痛因深呼吸或咳嗽而加剧;胸壁病变引起的胸痛可随着胸廓运动而加重;食管疾病造成的疼痛多由吞咽所引起,与进食有关,服用抗酸剂后可减轻。 2.5胸痛的伴随症状胸痛时是否伴有咳嗽、咯痰、咯血,有无发冷、发热,有无心慌、气急,有无吞咽困难等,可判断胸痛来自何种器官的病变。 2.6其他应注意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结核、肺气肿等病史,有无烟酒嗜好,有无心脏病家族史等。 3 急诊处理 几种急诊常见严重胸痛疾病的特点及初步处理。 典型心绞痛突起胸痛,多在胸骨后方或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感、窒息感,常向左肩左臂放射,劳累、寒冷、情绪激动、饱餐可诱发,疼痛时间持续数分钟,很少超过15min,可反复发作,含服硝酸酯类

急性胸痛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急性胸痛诊治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各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本共识针对的人群是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目前是及时诊断和治疗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并筛查出ACS低危人群及其他导致胸痛的病因,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㈠“胸痛中心”概念起源、发展与优势 “胸痛中心”最初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目前其概念已延伸,除心肌梗死外,并准确筛查出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以及ACS低危患者,以减少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㈡“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救治现状 目前临床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诊治中存在如下问题: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鉴别诊断缺乏规范流程。②ACS治疗过程过度和治疗不足现象并存,医疗资源应用不合理。③各种应用导致STEMI治疗延误。④心肌梗死预后差。 (三)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诊治流程 第一步:评估病情和稳定生命体征 1. 如果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突发晕厥或呼吸困难,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啰音),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和吸氧,稳定生命体征。 2. 10分钟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及体格检查(主要注意颈静脉有无充盈、胸痛与呼吸的关系、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双肺有无啰音、双上肢血压是否一致、心音是否可听到、心脏瓣膜有无杂音、腹部有无压痛和肌紧张)。 3. 了解病史(包括此次胸痛发作的时间、既往胸痛病史、既往心脏病史、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既往药物治疗史)。 4. 尽快完善血气分析、心肌标志物、肾功、血常规、床旁胸片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5. 经上述检查,明确诊断ACS患者按“第二步”处理,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非缺血性疾病患者,接受主动脉CT或肺动脉CT检查明确诊断,分别请相应专科会诊,给予治疗。 第二步:根据症状,心电图和心肌生化标志物明确诊断ACS者 【STEMI的诊断和治疗】目标是尽可能降低再灌注治疗时间,挽救生命,改善预后。 1

胸痛病人的急诊处理流程 四种致命性胸痛的急诊诊断要点

胸痛病人的急诊处理流程四种致命性胸痛的急诊诊断要点 【中图分类号】R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1 - 027 - 02 【摘要】胸痛是急诊内科经常面对的问题,急性胸痛病人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病人群。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人口的老龄化,在急诊科因胸痛就诊的病人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急性胸痛的临床表现各异,病情千变万化,危险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相当数量的致命性疾患或可引起猝死的疾病都可有此症状,故识别出致命性胸痛患者,并给以相应处置是急诊医师的基本功之一。对这些预后不良的疾病,倘若误诊或漏诊就会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后果。因此,对急性胸痛病人给予快速鉴别诊断,掌握诊断要点,同时对其危险性给予准确的评估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是目前急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关键词】胸痛;致命性;漏诊和误诊 胸痛(chest pain)是常见急诊症状之一,指原发于胸部或由躯体其他部位放射到胸部的疼痛;胸部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时能反映疾病的特征。但有时与病情并不完全成正相关。原因多样,程度不一,且不一定与疾病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一致,有的胸痛发生后不久即可猝死,有的胸痛对健康无关紧要。病因不一,预后悬殊很大,应该特别重视进行鉴别[1]。引起胸痛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分为以下五类[2]:(1)胸廓或胸壁病变:皮肤及皮下组织急性炎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间神经肿瘤、流行性胸痛、肋软骨炎、,肋骨骨折、胸壁肌肉劳损、肌炎。(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机型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3)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