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改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11课

新课改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1-11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称为《共同纲领》),它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

(4)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5)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影响:

①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②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盛况:

(1)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升国旗

(3)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54代表当时已知的54个民族, 28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

(4)宣读政府公告

(5)阅兵

(6)群众游行.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2.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

1.背景:

(1)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

4.英雄代表: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5.评价: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6.战争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7.结果: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

8.胜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中朝军队的英勇奋战④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支持

9.抗美援朝历史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②直接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措施: 全国分期、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

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

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5.意义:

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b.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党统治的经济以已经濒于崩溃。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

的初步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

业;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四工厂、三公路、二铁路、一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鹰厦铁路、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1957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农村的经营状况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

3、阶段:农业互动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原则:自愿互利

5、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6、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完成

三、公私合营

1、背景:(1)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2、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方式及政策:

方式:公私合营政策:赎买作用: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时间:1956年底

意义: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改革。我

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性(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

文化需要。

3、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原因:

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

4、我们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直接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二月逆流”: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

4、“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爆发的“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5、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6、危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

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7、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8、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红卫兵”和“上山下乡”都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3、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等等。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

(1)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2)“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概况: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意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性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

(1)思想上: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三、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1)概况: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2)代表: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

(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3.意义:

(1)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概况:

(1)尝试

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结果:农民有了自主生产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后获得大丰收。(2)推行

实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村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2.进程: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改革全面发展内容:

①所有制: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管理: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作用

(1)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2)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3)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特点: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的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代表:深圳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4)作用: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来的环渤海地区;

4、内地:1992年,开放地域向纵深推进,深入到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陆市县。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2001年12月

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成: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 1987年

①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三步走”战略

(4)南方谈话 1992年

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的内涵: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地位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共十六大

1.召开:2002年北京

2.内容:

(1)江泽民在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2)提出奋斗目标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内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共十七大

1.时间:2007年地点:北京

2.内容:(1)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2)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四、中共十八大

1.时间:2012年地点:北京

2.内容: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③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④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⑤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⑥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3.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共十九大

1.时间:2017年地点:北京

2.大会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3.报告: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4.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1921--20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1949--2049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阐述: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3、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提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