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题

1.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概括这里所描述的两种景象及其关系?(2)这两种景象的展现暗示了怎样的哲理?(3)从这段话可看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2.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旨和三个层次的大意?(2)说明这段文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说明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对于这个观点,庄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答:(1)两种景象:一是水流阔大但有岸限的河水;一是无边无涯的大海。两者形成对比关系。(2)这两种景象的展现暗示了:天外有天。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因受局限而有限。(3)从这段话可看出庄子的文章善用寓言故事说理,将抽象哲理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充满丰富的想象和富于浪漫色彩。

2.答:(1)这段文字的主旨是:由于人的认识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是有限的。三层大意:“井蛙”句说明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夏虫”句说明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曲士”句说明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2)段文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之说理形象化;二是运用排比句式,使之行文层次清晰,说理富有气势。(3)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3.答:(1)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的理论依据是: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因受局限而有限。

(2)运用了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大前提“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小前提“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结论:“此其自多也”。(3)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对偶、反问的修辞手法。

1.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概括说明这段文字运用的论据类型。(3)说明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2.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写出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语句。(2)写出并说明这里运用的两种论据类型的语句(3)说明最后一句运用的手法和表达含义的作用。

3.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什么作用?(2)作者认为天命与人事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1.答:(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据类型是:历史事实论据。“方其……可谓壮哉!”是国家强盛,事业成功的史实;“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史实。(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盛后衰的历史事实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给人留下深刻教训。

2.答:(1)这段文字中最能体现主要观点的语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警句。(2)这段

文字运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一是理论论据,《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二是史实论据,“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类型的论据相得益彰,有力地论证了观点。(3)最后一句运用包含对偶手法的反诘句式,总结了教训,具有启迪与警戒作用,又有加强抒发感叹语气的作用。

3.答:(1)这是《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的开篇第一段。它以感叹的语气,反诘的句式,情感强烈地提出中心论点,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史实论证与后面的理论论证。(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表达肯定意思的反诘句。在这里,作者用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人事比天命更重要的观点。

1.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哪几类人及其结果?(2)作者意在突出哪种人?为什么要突出这种人?(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阅读《论毅力》中开头的一段文字: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1)从这段开头,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这段文字哪里可以看出大开大合的视野与思路?(3)为什么说这段开头揭示了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五。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写出层意。(2)文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要说明什么道理?

(3)文中“彼”和“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要说明什么道理?

4.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概括这段文字的论点。(2)说明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这里引用孔子、孟子的语言意在说明什么?(4)写出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

1.答:(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五类人及其结果:“志力薄弱之士”—“阻力猝来,颓然丧矣”;“次弱者”—“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至强之人”—“能善于其终者”。(2)作者意在突出“至强之人”。意在表达:只有具备至强毅力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3)这段文字运用了层递比较的论证方法。

2.答:(1)从这段开头,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是大开;“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是大合。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章视野开阔,纵横捭阖。

(3)这段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有毅力与无毅力两种态度和成败两种结果,统领全文。全文也正是围绕这正反两种态度与结果展开的,所以说它揭示了全文正反对比的说理论证方法。

3.答:(1) 这段文字有三层含义:第一层(第1句),写行舟中风潮有顺有逆,顺逆交相错杂;第二层(第2句),写毅力至强者凭着“坚苦忍耐之力”,可以透过逆境进入顺境;第三层(第3句),写一般没有至强毅力的人,往往中途而返,所以终不能达彼岸。

(2)文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或一日而返”“或二三日而返”,性质相同,都达不到彼岸,构成层递关系。意在论证:凡毅力达不到至强,都不能成功。(3)文中“彼”和“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对比关系。意在说明:有至强毅力者成,反之者败。

4.答:(1)这段文字的论点可以概括为:只有坚忍不拔,毅力至强的人,才能取得事业成功。(2)这段文字运用了名人名言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3)这里引用孔子、孟子的语言意在说明: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坚

持到最后胜利。(4)这里所包孕的一个成语:功亏一篑

1.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的一段文字: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固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1)这段话中蔡元培要求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2)“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这里“腐败”是指什么?(3)当时入北大学习的学生入什么学科的最多?什么学科的最少?原因是什么?(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的一段文字: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1)本文揭示了当时全国及北京怎样的社会现象?(2)针对这种社会现象要求青年学生如何去做?(3)要求青年学生“砥砺德行”最终目的是什么?

3.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文字: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1)这里所说的“宗旨”是指什么?(2)这里批评了怎样的腐败现象?(3)这一批评今日有无针对性意义?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在这段话中,蔡元培要求青年学生抱定:“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来大学就是来求学问,来“研究高深学问”这一宗旨。提出这一宗旨是有针对性的。(2)当时北大的腐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来求学“皆有做官发财思想”;二是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3)当时入北大学习的学生,入“法科”的最多,入文科尤其理科的最少。原因就是:来此求学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而“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2.答:(1)揭示了当时“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的社会现象。

(2)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作者要求青年学生“砥砺德行”即“束身自爱”“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并指出“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3)作者要求青年学生“砥砺德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社会流俗与不良风气。“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3.答:(1)这里所说的“宗旨”是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正确方向。

(2)这里批评了:读书为“做官发财”,大学三四年“平时放荡冶游”,完全为混取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的腐败现象。这一批评今日仍有强烈的针对性,这对我们青年学生仍然是一警示。

1.阅读胡适《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1)这段话中,布尔先生的“这句话”是什么?(2)这段话最能简要深刻表现这句话深层含义的一句话是什么?(3)为什么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阅读胡适《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到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

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1)归纳这段话的三层含义(2)说明这段话的中心旨意(3)克服“绝对之是”观念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3.阅读胡适《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1)作者为什么认为容忍的态度最难得?(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阅读胡适《容忍与自由》中的一段文字: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1)作者认为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什么?(2)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容忍的实质是什么?(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布尔先生的“这句话”是:“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2)这段话中最能简要深刻表现这句话深层含义的一句话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3)因为“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在一个自由的多元并存的社会里,人们只有相互容忍,做到和而不同,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答:(1)这段话的三层含义是:一要养成容忍的度量;二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三“绝对之是”不存在。(2)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只有破除“绝对之是”的观念,才能养成容忍的度量。(3)我们认为,要克服“绝对之是”观念,其根本途径是要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认识到“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包容世界。

3.答:(1)因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所以容忍态度最难得。(2)这里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3)这里在语句上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4.答:(1)作者认为人们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2)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容忍的实质是:政治思想上的文化专制主义;认识论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没有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宇宙观。(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说理增添了气势。

1.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他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1)什么是作者认为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它们各有什么不同?(2)作者认为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不同,不同在哪里?试举这段文字中的语句说明之。(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1)从这里看,“套板反应”有何危害?(2)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旨是什么?(3)这里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

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1)这里所说的“流弊”是指什么?(2) 这段文字的中心语句是什么?(3) 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 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1.答:(1)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2)科学的文字注重直指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的意义。比如“烟”,它的科学的文字,直指的意义是:“燃烧体冒烟”的“烟”;它的文学的文字,联想的意义则可以有:“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等中的“烟”。

(3)这里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答:(1)“套板反应”的危害在于产生陈词滥调。对作者来说,它根本不是创造;对读者来说,它不可能有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2)中心意旨是: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新精神。(3) 这段文字运用了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

3.答:(1) 这里所说的“流弊”是指: 误用联想意义而生的“套语”“滥调”。(2)中心语句是: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3)论证方法是: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4) 这段文字使用的论据类型是:事实论据。

1.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

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1)这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是什么?(2)作者认为“吃饭”与“结婚”有何相似之处?(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

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求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説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说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

(1) 作者在这里倡导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政治理想?(2)“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 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 这段议论有什么显著特色?

3.阅读《吃饭》中的一段文字:

拉柏莱的话较有道理。试想,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来向它祭献,它还不是上帝是什么?但是它毕竟是个下流不上台面的东西,一味容纳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赏。人生就因此复杂起来。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1)“它还不是上帝是什么”的含义是什么?(2)“吃饭”与“吃菜”的人生观各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3)从这段文字看,拉柏莱的话大意是什么?

1.答:(1)是名实背离,以虚名掩盖实质。

(2)作者认为“吃饭”与“结婚”的相似处在于: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饭”,这是以充饥的命义来掩饰吃菜的享受;“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是以结婚娶人的命义来掩饰谋取钱财的行径。

(3)这段文字运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2.答:(1)作者在这里倡导了一种多元相济,和而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2)这里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3)这里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这段议论的显著特色是:旁征博引,巧妙比喻。

3.答:(1)“它还不是上帝是什么”含义是:肚子要充饥是生命的必然,所以它当然是“上帝”。

(2)“吃饭”的人生观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生观。即吃饭是为了生存。“吃菜”的人生观是“有

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生观”。即吃饭是为了吃菜为了享受。这说明社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3)从这段文字看,拉柏莱的话是肯定和强调:肚子要充饥是重要的,肚子是上帝。

1.阅读《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的一段文字:

如果你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意见.

(1)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这段说理在语气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体现在哪里?

2.阅读《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的一段文字:

就我所知,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1)这段话的中心大意是什么?(2)这段话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的认识受到时空与智能的限制?

(3)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找出这段话中的一个虚拟语气句,并划出它的标志性词语。

3.阅读《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的一段文字: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你亲自观察一番.亚里斯多德误认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

(1)这段话的论点是哪一句话?(2)这段话中亚里斯多德的例子属于什么类型的论据?

(3)亚里斯多德之所以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这段话给我们什么启发与教育?

1.答:(1)争论中发怒,是自己的观点理由不充分的体现。(2)例证法与对比法。(3)运用第二人称说理,语气亲切,具有“炉边谈话”的特色。

2.答:(1)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2)“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体现人的认识受到时空限制;“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体现人的认识受到智能的限制。(3)比较法。(4)“说不定”这一句的标志性词语:“说不定”。

3.答:(1)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你亲自观察一番。(2)事实论据。(3)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4)要注意克服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树立科学的认知观,持科学认知态度。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日:“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项,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1)这两段文字出自何书?(2)冯谖与孟尝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冯谖使人属孟尝君曰“客无好”、“客无能”的目的是什么?

(4)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系?(5)“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表现了孟尝君的什么心态?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半矣。”“以何市而反?”冯设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盂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1)谖焚券市义目的何在?(2)市义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哪一面?(3)“不说”反映了他性格中的哪一面?(4)字主要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3.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盂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再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孟尝君就国于薛”意味着什么?(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效果?(3)“今君有一窟”,这“一窟”指的是什么?(4)“请为君复凿二窟”,这“二窟”指的是什么?(5)冯谖为孟尝君凿“三窟”的实质是什么?(6)这里表现出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

1.答:(1)《战国策》。(2)食客与家主的关系。(3)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孟尝君。(4)冯谖深藏不露,不甘居人之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而孟尝君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通过二者的对比,使人物之间的性格相互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5)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2.答:(1)为孟尝君收买民心。(2)深谋远虑,见识过人。(3)目光短浅,缺乏政治上的长远考虑。(4)通过对话描写人物。

3.答:(1)意味着孟尝君已失掉齐王的信任,被罢了官,面临严重危机。(2)冯谖“市义”的效果:“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即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3)“一窟”指的是已经取得了民心。(4)“二窟”一是指游说结交西梁,虚张声势,齐王恐惧,重新重用了孟尝君;二是指“立宗庙于薛”,即巩固了孟尝君的根基,使其进退有据,有备无患。(5)营就三窟的实质: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6)性格特征:深谋远虑。

1.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1)这段文字描绘了项羽的哪些性格?(2)这段文字刻画人物用的什么方法?

2.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阔,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一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场面描写。(2)这里表现出当时项羽怎样的心境?(3)这里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4)指出其中的侧面烘托手法。(5)写出其中包含的两个成语。

1.(1)知耻重义,执迷不悟。(2)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2.答:(1)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2)英雄末路的无可奈何心境。(3)主要是语言描写、行为描写。(4)一是“兵围数重”、“四面楚歌”的整体环境描写,二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周围人物反应。(5)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1.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文中运用了什么论据?说明其属类。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赋抗而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3)概括文中的主要论据。

1.答:(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由于城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所以就认为许远是投降了敌人。驳论着眼点是:驳斥论据。(2)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比较法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方法。(3)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死必有某脏腑先受病。这两个论据都是日常事理论据。

2.答:(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由于许远和张巡都是城破被俘,而张巡被先杀许远被后杀,就认为

许远是“畏死而辞服于贼”。(2)这里采取了驳斥论点的方法。(3)作者所用的主要论据是:“外无蚍蜉蚁子之援”而犹死守;信以为“国亡主灭”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而犹死守。这三个“犹死守”,都可推出许远不可能“畏死而辞服于贼”的结论。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般,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最能体现橐驼种树合乎原理的是哪两句话?(3)除正面阐述外,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方法来突现橐驼种树方法的正确性?(4)“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作者主要是写哪个方面?(5)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简析:(1)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简括为:顺天致性。(2)这两句话是“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除正面描述外,作者还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现:橐驼种树的原理、方法、结果,与“他植者”种树的原理、方法、结果的全面对比。(4)“他植者”种树“违天害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马虎虎、草率了事;二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5)作者详写“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段,忧之太勤”的一面,是为了与下文中“长人者好烦其令”相照应、类比,从而阐发出文章的主旨。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萧声?(2)这里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4)这段萧声的描写中灌注着怎样的情感基调?与下文有何联系?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又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合与子之所共适。

(1)作者为何而发这段议论?(2)概括本段两个层次的大意。(3)为什么说这里体现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4)为什么说这里关于“水”和“月”的举证既是例证又是喻证?(5)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

1.答:(1)三个方面:一是哀怨呜咽的声调.二是细长余音、悠远韵味,三是动人效果。(2)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加“拟人”也算对)。3)特点:以“细丝”喻“余音”,是打通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比喻”,化抽象为具体。(4)情感基调:悲。与下文关系:因悲而探究原因,引发下文关于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哀叹。

2.答:(1)目的: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倡导遵循自然常道、乐观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2)层次大意:第一层次,阐发“变”与“不变”的相对性道理,消解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悲观情绪;第二层次,阐发物各有主、不可贪得的道理,倡导在大自然的常道和“无尽藏”中乐观自适的人生态度。(3)原因所在;仕途失意,不消极悲观而能旷达处之;相对性是自然常规.物各有主、不可贪得是人生常道,在常规、常道中自适不是消极;在“变”中见出“不变”,在“短暂”中见出“永恒”,在大自然中攫取人生的无尽宝藏,这都是身处逆境时的积极进取精神。(4)从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相对之中的普遍道理来看,“水”与“月”的举证只是两个例子,故应视为例证;从用自然之理来阐明人生态度的角度看,“水”与“月”的举证只是两个比喻,故又应视为喻证。(5)自然常规人生常道都是抽象道理,无论用例证还是喻证来阐发,都是通过个别见出一般,都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1.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2)这里整体上是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3)马伶“易衣遁”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简析:(1)大意:描述马伶与李伶第一次技艺较量的情景。 (2)整体上属场面描写。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坐客的“西顾而叹”、“大呼命酒”、“移坐更进”、“首不复东”等情景描写,从侧面来烘托、渲染马伶的惨败局面。 (3)马伶“易衣遁”是通过正面行为描述,来表现马伶耻为人下的倔强性格。

1.“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瓷、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访王六十庙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声,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1)概括这段描写的大意。(2)这段描写属于什么描写?(3)全段四个层次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向?(4)统领全段描写内容的是哪一句?

(5)说明这段场面描写的成功之处。(6)从全文来看,这段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2.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废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先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1)概括这段描写的大意。(2)全段五个层次,哪两个层次是概写,其余三个层次的着眼点各是什么?这里写“天气”和“乌龙潭”的作用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5)文中的“市面”二字为什么打上引号?

1.答:(1)大意:描述、渲染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2)这段文字是场面描写。(3)全段四个层次的描写角度不同:第一层着眼整体,第二层着眼“庙外”。第三层着眼“庙内”。第四层着眼“声音”。(4)统领全段描写内容的是第一句:“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5)这段场面描写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总述,有分述,内外、声音、气氛立体展开,层次清楚,结构完整。(6)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在于与后文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构成鲜明对比,从而昭示和突现主题思想。

2.答:(1)大意: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2)全段五个层次,首、尾两个层次是概写。中间三个层次的着眼点分别是:气氛的阴惨,声音的单调,戏台的坍塌。(3)这里写“天气“很好”、乌龙深一泓清水“依然如昔”,是为了反衬香市的冷落衰败,抒发周围自然环境依旧而社会景象全非的无限慨叹。(4)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是为了与前面所描绘的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构成鲜对比.从而昭示和突现主题思想。(5)“市面”二字打上引号,意味着新兴香市十分冷落,已经不成为“市面”了。

1.“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因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容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1)“长宜子孙”的本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恨不得要削去它?(2) 从这里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1)这段抒情的触发物是什么’(2)“大门内亮起”的“阴暗中一线微光”有何象征意义?(3)“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有何象征意义?

(4)爱尔克的灯光”与作者的姐姐有什么联系?(5)者姐姐的悲惨命运说明了什么?(6)段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落在地上打碎了”这个比喻的喻义是什么?(8)段文字在抒情和达意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答:(1)“祖父”给后辈安排好的人生道路:家庭、礼教、财富和幸福。在作者看来却是一条摧残青春、

摧残生命、摧残心灵的罪恶路,所以恨不得削掉它。(2)否定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3)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像姐姐的死一样留给作者的只有悲痛和对“长宜子孙”的憎恶,所以它不会将作者引回这条老路上来。

2.答:(1)这段抒情的触发物是:故居大门内亮起的微弱灯光。(2)故居大门内亮起的微弱灯光,象征着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苟延残喘和濒临死亡。(3)“哈立希岛上的灯光”象征着善良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4)作者用传说中哈立希岛上爱尔克的希望破灭和可悲命运,来象征姐姐的希望破灭和悲惨命运.寄托着作者对善良而充满美好希望、却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痛切哀思。(5)姐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生命的罪恶,说明只有善良美好的希望不行,必须冲破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才能真正有希望和光明。(6)表达作者对悲惨死去的姐姐无比哀痛和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恶。(7)喻义是:困囿于旧家庭、旧礼教之中的姐姐的善良心灵和美好希望的破灭。(8)这段文字在抒情、达意方式上的特点是: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在类比中达意,在象征中达意;叙事、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比喻、类比、象征交织一体。

1.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来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二十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到今天。

(1)作者20年没写文章纪念傅雷,是否真如他所说是薄于人情?还是别有隐情?(2)“秀才人情纸半张”以下的文字含蓄了哪些意思?(3)这样开头,属于何种记叙方式?

2.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泽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

(1)施蛰存与傅雷的翻译主张有何不同?(2)两人对《哈姆雷特》译文的争执反映了什么?(3)施蛰存为何“不敢”与傅雷谈翻译技术?

1.答:(1)并非薄于人情、而是当时政治现实的形格势禁,不允许他悼念傅雷。(2)既自嘲自己的无奈,又暗寓对当时政治形势禁铜人们思想,连悼念老朋友都不能的讽刺。(3)倒叙。

2.答:(1)施蛰存主张只要达意;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2)翻译观念不同,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苟同,不因学术观点不同而影响友谊,所谓“君子和而不同”。(3)不想因翻译观念的不同而引起性格刚直的傅雷发“怒”。

1.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概括这段话的大意。(2)作者所哭这些人的共同品格和命运是怎样的?(3)这里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4)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5)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贯穿这段文字的一个字是什么?

1.答:(1)痛悼无私奉献英年早逝的一代知识分子。(2)共同品格是无私奉献;共同命运是英年早逝。(3)典型细节描写。(4)表现方法是象征。(5)排比、比喻。(6)“哭”

1.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

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一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1)这段文字可划分为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2)这两个层次之问有何内在联系?(3)第二个层次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4)从整体上看.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指出统领第二个层次的中心句。(6)指出这段文字中运用比拟手法的地方.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这里描绘了哪几种事物?(2)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

1.答:(1)第一个层次写“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第二个层次写“我”对人生的思考。

(2)第一层次是“我”“窥看自己的心魂”、进行人生思考的前提,第二层是“我”的“心魂”在地坛环境中的具体投射。(3)象征手法。(4)排比。(5)“幸好有些东西是任准也不能改变它的”。(6)描写雨燕、古柏、落叶三处都用了比拟手法。

2.答:(1)五种事物: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2)修辞手法:比拟和比喻。(3)特点:观察细致,描绘细腻。

1.我用放大镜观察最初提到的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敌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胸部却被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法刺穿。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它们在杯子下又缠斗了半小时,当我再次观战时,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两侧,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

(1)这里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种情景?(3)从哪里可看出红武士的极度“精神狂热”?(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表现方法?(5)从这里看,作者对人类战争持怎样的态度?

2.在一束阳光照射下的木片“小山谷”中,一对武士相互死死抱住对方,现在正是烈日当空,它们准备血拼到底,或魂归天国。那精瘦的红色斗士像老虎钳一样紧紧咬住死敌的额头不放。尽管双方在战场上翻来滚去,但红色斗士却一刻不停地噬住对手的一根触须的根部,另一根触须已被咬断。而胖大的黑色斗士,举起对手撞来撞去。我凑近观战,发现红蚂蚁的躯体好些已被咬掉,它们比斗犬厮杀更惨烈。双方都不让分毫,显然他们的战争信念是“不战胜,毋宁死”。

(1)从场景描写的角度看,这段文字属于何种类别?(2)为何说这段文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

1.答:(1)描写的是红黑三武士生死对决的结局,表现了蚂蚁大战的残酷性。(2)是为了暗示人类战争的残酷,激发人们的善良心性和反战情绪。(3)主要体现在:“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身首异处”,两颗头颅“仍死咬住不放”。(4)联想方式是类比联想,表现方法是象征。(5)对人类战争及其狂热精神极其憎恶,对人类战争造成灾难极其哀痛。

2.答:(1)细节描写(2)因为作者赋予蚂蚁人的意志(它们准备血拼到底)或人的信念(不战胜,毋宁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哪两句是起兴句?渗透着怎样的感情?(2)“在水一方”具有怎样的普遍象征意义?(3)诗中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1)起兴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感情是挚烈的追求,纯洁的爱情。(2)“在水一方”的普遍象征意义是涵容世间一切可望难及、令人惆怅的人生情境,相似共鸣的时空十分广阔。(3)对美好爱情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落情绪和惆怅心理。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帝子降兮北渚”为全诗设定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与《蒹葭》的什么情景相近?(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作用是什么?(3)“秋风”、“水波”、“落叶”为什么能渲染愁情?

答:(1)期约不遇的情景。这情景与《诗经·蒹葭》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相近。(2)这两句诗运用的融情入景的抒情方法,通过描写周围的秋色渲染了浓郁的愁情。(3)秋风、水波、落叶、皆深秋景色。秋风送寒,秋水带凉,落叶飘零,秋风扫落叶,水波飘落叶,落叶随水波,都是秋寒秋衰景象,与湘君失落忧伤心情同构相生,故而能渲染愁情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这段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这段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举例进行说明

答(1)这段诗主要描写罗敷美貌。(2)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先渲染环境的绚丽;再描写罗敷的采桑用具和服饰;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以至于失态

(1)指出诗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达作用。(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的是什么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3)诗中用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什么感情?(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5)指出诗中的象征句及其象征意义?

答(1)诗的开头用了“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失意和悲愤。(2)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人世与仕途的艰难险阻。(3)用吕尚、伊尹终遇明主的典故表示自己对自己前途抱有满怀希望,用宗悫的话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4)表达了作者对前途抱有满怀希望和乐观进取的精神。(5)“欲渡”、“将登”两句是象征抒情。象征意义是仕途受阻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诗中有那些情景交融方式?(3)为什么说“丛菊”一联是移情于景?

(4)有人认为“寒衣处处催刀尺”指的是赶制寒衣急送前线打仗的出征战士,你的看法如何?

答(1)国运衰落之悲,个人遭际之哀。体现在时局动荡长安难归。(2)融情入景和移情于景。

(3)“丛菊”不会“开泪”,更不能开出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盛衰的眼泪;“孤舟”不会“系心”,更不能系住诗人思念长安、回归长安的心愿。显然,这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念移到了“丛菊”和“孤舟”身上,所以称之为移情于景。(4)有道理。一是仅仅指一般人都要穿的寒衣,那没有多大的意义;二是征衣,意味着时局动荡,与全诗意境和诗人情感贴合,有深厚的表现意义;三是历来诗中写到“寒衣”,多与赴役、远戍、出征相关,牵动每个家庭,整个国家,这样的“砧”声才能震撼人心。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1)“渔阳鼙鼓动地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峨眉”是指什么?(3)“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使用什么抒情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安史之乱的爆发。(2)峨眉是美女的代称,在此指杨贵妃。(3)使用融情入景方法,抒发贵妃死后,唐玄宗悲痛不已的心情。

(1)“虏弦开”所指的是什么?(2)概括四联大意。(3)整体来说,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1)胡人开弓控弦射猎大雁,暗指回纥统治者发动战争。(2)首联:边乱带来流散灾难;颔联:统治者腐败无能、冷漠无情;颈联:敌人猖狂,百姓有家难回;尾联:作者无可奈何的宽慰。(3)象征。

1.概括这首悼亡词的情感内容。

2.词中运用了那些抒情手法?

3.说明其中的典故及其表现意义。

4.词中两

次用到反诘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1.表现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2.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举止抒情、借典故抒情。3.“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喻恩爱夫妻中年丧偶;“清霜”喻年老;“头白”喻年老,且有白头偕老寓意;“露初晞”喻新近丧偶,且有生命短暂之叹。4.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其声至悲,含琴瑟夫妻至情至爱,一旦死别,倍感丧失知音之痛。5“同来何事不同归”,“谁复挑灯夜补衣”词中两次用反诘句,把情感推向高潮,动人心弦。

(1)此词是如何借秋景以渲染愁情的?(2)简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特色。(3)说明“三杯两盏”句的表现意义。(4)由“雁过”所引发的思绪中主要包含哪些情景?

(5)“满地黄花”句寄寓着什么感慨?(6)“梧桐更兼”句有何作用?(7)“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抒写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1)词人将客观环境与内在情绪融合交织,将内心中难以言传的感情层层加以渲染和烘托,展现出词人细微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极度愁苦的感情。(2)这十四个字,依次写外在动作、环境氛围、内心感受,由浅入深,表现了词人南渡以后遭遇国破、家败、夫亡的无限愁苦之情。(3)一是借酒浇愁;二是晚风带来秋愁;三是酒力敌不过风力,见出愁情深重难解。(4)寒秋残景、往昔故家美盛情景、近日国破家残情景、往昔夫妻唱和情景、近日夫亡身孤情景等。(5)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人老珠黄、孤苦无依。(6)一是强化秋愁;二是雪上加霜,将孤苦无依之悲导向顶峰。(7)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2)“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表达了怎样的内容?(3)风雨交加的比兴意义是什么?(4)落红无数的比兴意义是什么?(5)芳草拦路的比兴意义是什么?(6)蛛网惹飞絮的比兴意义是什么?(7)怨春不语的比兴意义是什么?(8)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9)这里借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1.象征南渡后的局势,政治上的阴晴风雨,断送了恢复北方山河的可能。运用了比兴手法。2.帝后之情比君臣关系。皇后入冷宫喻贤臣遭冷遇。蛾眉比贤臣。3.南宋王朝内外交困。4.收复时机一个个丧失,国土一片片沦丧,爱国志士遭受打击。5.广大民众反对妥协退让。6.抗金志士不被重用,其种种努力也无法挽救国势衰颓。7.怨刺最高统治者对国势殆危、民众呼声无动于衷。8.借典故比兴。9.陈皇后,长门事、赵飞燕自杀事、杨玉环赐死事。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沉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1)“有一句话”指的是哪一句话?(2)为什么说这句话“说出就是祸”?(3)为什么说这句话“能点得着火”?(4)“咱们的中国”指的是什么样的中国?(5)这节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1)指的是“咱们的中国”。(2)因为社会黑暗,宣扬“咱们的中国”就是宣扬革命,必然遭到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招致杀身之祸。(3)因为社会黑暗,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日益高涨,如同遍地干柴烈火,所以一句话就会点燃熊熊烈火。(4)“咱们的中国”实指人民的中国,即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5)反映了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革命高潮即将来到。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悄悄”“沉默”体现出怎样的感情和心情?(2)写出其中一个比喻及其比喻意义。(3)这里的情景交融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4)这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答(1)体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亲切和心情的依依难舍。(2)以“别离的笙箫”喻环境和心境的“悄悄”。(3)移情于景。有声的笙箫和无声的“悄悄”相喻,不是相似而是诗人的深挚、幽美感情的作用;“沉默”是人的心理状态,夏虫沉默,康桥沉默,特别是“为我”沉默,诗人把感觉和心理移给了景物。(4)借景物抒情、借比喻抒情、借比拟抒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

(1)“雨巷”象征着什么?(2)这段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3)“撑着雨伞,独自彷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4)诗的意境有何特色?

答(1)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2)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3)象征着在迷茫中独自思索和寻求。(4)朦胧含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呵!

(1)这段诗运用的主要抒情方法是什么?(2)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有什么共同点

答(1)借象征抒情(2)抒发了诗人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的情感。(3)共同点是陈旧、颓败、贫瘠、阻滞。它们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

我愿是城堡的废墟,/耸立在高山之巅,/即使被轻易毁灭,/我也并不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根常春藤,/绿色枝条恰似臂膀,/沿着我的前额上升。

(1)这段诗运用的主要抒情方法是什么?(2)“我愿是城堡的废墟”表达了对爱情怎样的态度?(3)写出其中两个最主要意象。

(4)“即使被轻易毁灭,我也并不懊丧”表达了“我”怎样的精神?

答(1)借比喻抒情(2)“城堡的废墟”是荒芜和残缺的,只有在“我的爱人”“常春藤”的衬托与关爱下,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形成和谐之美,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虔诚以及为爱情献身的精神。(3)“废墟”和“常青藤”。(4)对爱情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1.少时,会母所,母问:“何往?”女答以园中共话。媪嗔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女曰:“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

请回答:(1)这里表现出婴宁怎样的性格特征?(2)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3)写王子服的“窘”态,对刻画婴宁性格有何作用?(4)鬼母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2.媪劝餐已,婢来敛具。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

(1)婴宁出场有何特点?(2)婴宁的个性特点是什么?(3)鬼母为何总是教训婴宁?(4)这里怎样刻画婴宁?

3.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请回答:(1)本段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婴宁的美貌?(2)本段表现了婴宁的怎样的性格?(3)从王子服的行为来看,说明了什么?

4.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来,狂笑欲堕。生曰:“勿尔,堕矣!”女且下且笑,不能自止。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生扶之,阴捘其腕。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

请回答:(1)这段话运用哪些描写方法?(2)本段描写花儿的作用是什么?

1.答:(1)憨痴。表现为不解男女风情,不谙世事。(2)主要是对话描写,其次是情态描写。(3)对比反衬。(4)鬼母是故作聋哑,实际上是暗中加速促成王子服与婴宁的结合,以最终完成托养的义务。

2.答:(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爱笑,痴笑,笑不可止。(3)让其改变性情,促成婚嫁,以便今后的社会生存。(4)一是情态描写,着力表现婴宁“笑辄不辍”的个性;二是侧面描写,通过鬼母的话来彰显婴

宁痴憨的心性。一写外态,一写内性,共同构成了婴宁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

3.答:(1)本段运用了侧面描写方法写婴宁的美貌。(2)本段表现了婴宁是一个爱笑、天真烂漫的人(3)说明王子服对婴宁一见钟情,为他们以后的婚姻埋下伏笔。

4.答:(1)本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2)本段描写了王子服遇见婴宁“花木四合其所”、“则婴宁在上”、“狂笑欲堕”。在花的衬托之下,婴宁纯真天性自然流动。花儿和人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1.谁知这个话传到宝玉黛玉二人耳内,他二人竟从来没有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话儿,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着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不觉的潸然泪下。虽然不曾会面,却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

(1)这里所说的“冤家”是什么意思?(2)作者怎样点拨当时宝黛的心情?(3)这里怎样刻画宝黛的心理?2.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中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看官,你道两人原是一个心,如此看来,却都是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

(1)为什么说这段描写体现了宝黛爱情的深挚?(2)作者怎样点拨宝黛吵架的心理特点?(3)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3.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理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1)“金玉相对”是指什么?宝黛为此吵架说明了什么?(2)从哪里可看出黛玉相信宝玉是爱自己的?(3)从哪里可看出黛玉“爱得深,求得苛”的心理特点?(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4.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了事了!”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砸那哑巴东西?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请回答:(1)这段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2)“好姻缘”是指什么?(3)宝玉为什么要砸玉?

1.答:(1)“冤家”是对所爱之人的反语昵称。(2)一是借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俗语,点明宝黛的吵架,实质上是爱得深挚缘故;二是用“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来点名宝黛吵架后,相爱之心更加自觉真挚。(3)通过外部情态描写来“以外显内”。“好似参禅”、“低头细嚼”、“潸然泪下”、“临风洒泪”、“对月长吁”,都是外部情态描写,然而可以理其内在情感和心理。

2.答:(1)即使在吵架中,也是真心诚意地为对方着想。(2)“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吵架是“多生了枝叶”,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心”。(3)直接心理描写。

3.答:(1)“金玉相对”指的是宝钗有金锁,宝玉有“通灵玉”,暗合了“金玉良缘”的说法。(2)黛玉相信宝玉“心里有”自己,不相信“金玉相对”的邪说。(3)故意提“金玉”,却要求宝玉做到“了然无闻”,并硬说宝玉的“着急”是“哄”自己,这都是爱得愈深、求得愈苛的心理体现。(4)直接心理描写。

4.答:(1)这段用的是动作描写。(2)“好姻缘”指“金玉姻缘”,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姻缘。(3)宝玉害怕别人提起“金玉姻缘”,担心危害到他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时,于是就一砸了事。

1.很早以来,她就在想这样一条裙子,像家中一切喜庆日子时,老奶奶,少奶奶,姑奶奶们所穿的一样。她要把金鲤鱼和大红百裥裙,有一天连在一起——就是在她亲生儿子振丰娶亲的那天。谁说她不能穿?这就是民国了,她知道民国的意义是什么——“我也能穿大红百裥裙”,这就是民国。

请回答:(1)这段话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2)为什么金鲤鱼不能穿百裥裙?(3)金鲤鱼为什么选振丰娶亲的日子穿上百裥裙?

2.无论许大太太待她怎么好,她仍然是金鲤鱼。除了振丰叫她一声“妈”以外,许家一家人都还叫她金鲤鱼。老太太叫她金鲤鱼,大太太叫她金鲤鱼,小姐们也叫她金鲤鱼,她是一家三辈子人的金鲤鱼!金鲤鱼,金鲤鱼,她一直在想,怎样让这条金鲤鱼跳过龙门!

请回答:(1)许大太太为什么“待金鲤鱼好”?(2)“待她好”,为什么全家人仍叫她金鲤鱼?(3)金鲤

鱼“一直在想”“跳过龙门”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问题?(4)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不穿大红百裥裙,固然没有身份的区别了,但是,穿了呢?不就有区别了吗?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呀!一条绣花大红百裥裙的分量,可比旗袍重多了,旗袍人人可以穿,大红百裥裙可不是的呀!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从熨得平整坚实的裙裥里发出来的。那个声音,曾令她羡妒,令她渴望,令她伤心。

请回答:(1)“大喜的日子”是什么日子?(2)从“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看,金鲤鱼的思想感情如何?(3)这里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金鲤鱼?(4)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谁说她不能穿?”反映了金鲤鱼什么样的心情?

1.(1)心理描写(2)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大红百裥裙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金鲤鱼是许家的小妾,不具穿大红百裥裙的资格。(3)金鲤鱼是为了在一个重要的喜庆日子争取自己作为振丰生母应受到的尊重和地位。

2.答:(1)因为基金鲤鱼为许家生了第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这儿子实际上归许大太太所有;也因为金鲤鱼“百依百顺,逃不出她的手掌心”。(2)金鲤鱼是“收了房的丫头”,地位低贱。(3)她一心想升格为“太太”,改变自己的低下地位。这说明等级观念、身份意识也控制了她的灵魂。(4)排比、重复、比喻。

3.答:(1)儿子结婚的日子。(2)梦想取得正房一样的地位,思想上深深打上等级观念的烙印。(3)心理描写。(4)排比

1.姚纳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

“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再会……他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亲妈了……突然间,比方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请回答:(1)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向马诉说苦恼?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为什么说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3)为什么说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象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在想心思。不论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硬给丢到这儿来,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嚣、熙攘的行人的旋涡当中来,那它就不会不想心事……

请回答:(1)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这里作者写小母马,它与人物的刻画有什么关系?(3)小母马呆呆不动的姿态的姿态说明了什么?

1.答:(1)由于车夫姚纳的苦恼已经不可能找到诉说的人,而宣泄痛苦又是生命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他就只有对跟他患难与共的小马倾诉了。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2)主要是指在姚纳对马的诉说中,用母马死了小马崽儿来类比自己死了儿子。(3)主要是指姚纳的痛苦没有一个人愿听他说,小马却静静地听着;在人与人之间得不到半点同情,但小马却“闻了闻主人的手”。这一对比,极具讽刺地体现出人还不如马,人与人之间已经完全失去人情味,冷漠到极点。

2.答:(1)这里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2)有内在对应关系。(3)小母马呆呆不动的姿态的姿态说明了人和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人和马一样是孤立无援的,命运悲苦。

1.突然她从窗感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

……

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头发一直垂到膝下,仿佛给她披上一件衣服。她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请回答:(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描述的大意?(2)德拉为什么突然“站在镜子前面”?(3)她的两眼为

什么“晶莹明亮”?(4)为什么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又“失色了”?(5)她为什么要“很快地把头发解开”?(6)她为什么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7)最后她流下几滴眼泪,这有何表现作用?(8)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心理刻画方式?

2.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请回答:(1)这两个“笨孩子”指的是谁?(2)作者为什么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最聪明的”?(3)作者为什么说“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4)从这一结尾可以看出小说赞扬的主要是什么?(5)这里什么地方借用了“一般聪明人”的口吻?这“一般聪明人”指向什么人?(6)作者为何要向这些“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

(7)作者的小说为什么更多的是赞颂下层小人物?

3.且说,杰姆斯·狄林汉·杨夫妇有两样东西是他们特别引以自豪的。一样是杰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另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皇住在气窗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会有一天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只是为了使那位皇后的珠宝和首饰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做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杰姆每次经过那儿时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让所罗门忌妒得吹胡子瞪眼。

请回答:(1)为什么“德拉总会有一天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2)为什么“杰姆每次经过那儿时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3)这段话中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

答1.(1)德拉决心卖掉自己最心爱的美发为丈夫买圣诞礼物的心理过程。(2)德拉突然站在镜子面前,是因为正在着急之时,她突然想到可以卖掉自己的头发换钱。最后一次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3)她两眼晶莹命明亮,是由于突然有了解决困难的办法而兴奋。(4)她的脸又失色了,是由于她想到一定要卖掉自己最心爱的头发时的惊骇、痛苦。(5)她准备剪掉头发。(6)是由于她怕再看下去,自己卖掉秀发的决心会动摇。(7)说明她对头发十分珍爱,却决定卖掉它,反衬出她最终卖掉头发为丈夫买礼物行为的崇高,对丈夫爱的深挚。(8)通过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外显内”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2.(1)德拉和杰姆(2)因为他们都是牺牲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买了最想要的礼物,实际上是献上了自己的一颗最诚挚的心。(3)他们虽然都失掉了最心爱的东西,相互馈赠的礼物也失掉了实际价值,却由此深深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的心,爱情更加纯真了,所以是最聪明的。(4)赞颂的是下层小人物的善良心地和纯真感情。(5)“笨孩子”、“极不聪明”这都是借用了“一般聪明人”的口吻。这“一般聪明人”与“下层小人物”相对应,指向了“上流社会”。(6)这“最后的话”是夸赞下层小人物最聪明,自然是讽刺“上流社会”、“一般聪明人”最愚蠢,因为他们丢掉了最宝贵的人间真情。(7)欧·亨利的小说之所以更多赞颂下层小人物,其原因是痛感上流社会只有金钱关系,而没有人间真情。

3.答:(1)因为示巴女皇以美貌著称,而德拉以头发而自豪,“把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是为了映衬德拉头发的稀世美丽和珍爱。

(2)因为所罗门王以豪富著称,而杰姆以三代祖传的金表而自豪,“掏出他的金表看看”是为了映衬金表在杰姆心中的珍贵和自豪程度。(3)幽默诙谐,夸张生动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作业 礼记·大同 1.文中所宣倡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大同”是否存在过? 答:“大同”社会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基础之上的。“大同”社会是指社会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以及政治形态公正无私,和平安定,人们合敬合爱。然而“大同”社会毕竟是理想中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达到,所以“大同”并未存在过。 2. “小康”是指什么时代?“六君子”代表了什么? 答:“小康”是指大道既隐,以人为型、以礼治国的时代,是一个差别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六君子”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代表了能够在小康这种大道既隐的时代成为用礼义治国的超群杰出人物。 3.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1、运用排比,语气富有气势,语言连贯、偶散相间;2、运用铺陈,尽写大同与小康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铺张扬厉;3、逻辑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大同和小康的描述一一对应,、对比鲜明,文章思想脉络清晰。 郑伯克段于鄢 1.解释《春秋》、《春秋三传》,这段文字出自哪里? 答:《春秋》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旧说以为《左传》是对《春秋》的解说和阐述,所以就和注解《春秋》的《公羊传》与《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这段文字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2.分析郑庄公、共叔段、姜氏等人物形象。 答:郑庄公:工于心计、虚伪狠毒、老谋深算、伪善伪孝的人物形象,他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属于韬光养晦,后发制人。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所以,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以求一招制敌,这将他工于心计和虚伪狠毒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文章结尾,他装作很孝顺,似乎是郑庄公受到颍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实不过是庄公借此就坡下驴。他之所以欣然接受颍考叔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缝补这些破碎的外衣,掩盖已经充分暴露的肮脏的躯体和丑恶的灵魂; 共叔段:愚蠢狂妄,他有着对攫取权力的野心,但因为他的狂妄、施展权术的低能以及他对郑庄公的步步副近,使得他步步落入庄公为他设下的陷井,最终导致失败; 姜氏:偏爱少子、助子为虐,她多次向武王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教材:徐中玉主编,陶型传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指定教材。文学常识可参考徐中玉钱谷融共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和严廷德冯川编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概要部分。 二考试内容:重点考核语言知识、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1.语言知识 现代语体文中的疑难词语的意义; 现代语体文中的成语或所引古书中的词句与典故的意义; 教材所选文言文(包括古典诗词)中常见实词的意义,辩析它们的多义性和古今意义的差异; 识别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于”“以”“而”“之”“为”“虽”“则”“其”“或”“莫”等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被动句式、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特殊语法现象。 2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和文体知识。 (1)作家作品知识 以教材中的作者介绍为依据,认知作家的姓名字号,所属时代及地域;识记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主要成就,主要思想倾向及文学主张,所属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代表作名称及相关别集的名称,与课文有关的专书的编著者和编著成书年代等。 (2)文体知识 根据教材出现的有关文体术语识别课文的文体属性: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词、曲、赋。

议论文:社论、杂文、演讲稿、文艺专论、文艺评论、语录、奏疏、书信、立论文、驳论文;识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识别论证方法和驳论方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从个别到个别的比较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认知论据的类别(事实论据:概括事例,典型事例;经验性论据,假设性论据;历史事实;现实生活事例。理论论据: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公理定律;谚语熟句)。 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实体事物说明文;非文艺性说明文(科学语体和应用语体),文艺性说明文(文学语体,又叫科学小品);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记叙文:识记记叙文的种类,如记事散文、写人散文、游记、传记、寓言等;区别记叙文的叙事方法-顺序、倒叙、平叙(分叙)、插叙;认知记叙文的描写方法,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场景景描写;认知记叙文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说理议论中抒情)。 诗词曲赋:识记古体诗、近体诗,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乐府古题、新乐府诗;词牌、词题;曲的特点、散曲,杂剧;赋的表现形式。 (3)常见表现手法:认知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铺垫、反托、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表达技巧;识记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象征、借代、设问、反诘、排比、夸张、对偶、层递等修辞手法。 3、阅读分析 以教材课文为主要阅读对象,以课文的“阅读提示”为阅读导向,牢记每篇诗文作品的思想意义;识记每篇文章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记住并正确理解诗文中作品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正确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层次;正确解释课文中疑难词语及古文中古今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背诵古代诗词和散曲中短小精炼的篇目,熟读较长的诗歌作品。

大学语文2008版作业第1-4次作业答案

大学语文2008版作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集A型题: 1.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A.古诗十九首 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C.孔子 3. 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A.《尚书》 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提出来的D.司马迁 5. 体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原则的是A.《诗经》 6. 《九辩》的作者是:C.宋玉 7. 我国历史上,其作品被誉为“诗史”的作家是D.杜甫 8. 成语“夙兴夜寐”出自D.《氓》 9. 《论语》是( )散文. A.语录体 10. “在天愿作比翼鸟”下一句为:B.在地愿为连理枝 11. 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C.宋玉的《九辩》 12. 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C.王维 13. 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D.《长恨歌》 14. 《淮海居士长短句》为( )的词集A.秦观 15. 下列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C.陈子昂 16.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 )为主. B.议论 17. 以四言诗为主,为后世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是:A.《诗经》 1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C.纪传体通史 19. 晚唐“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D.李商隐

20. 下列《楚辞》作品中,非为屈原所写的一部是C.九辩 21.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C.沉郁顿挫 22.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C.史记 23. 被称为诗仙的是:B.李白 24. 范增这一人物出自A.《史记?项羽本纪》 25. 《九歌》是一组在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有诗A.11首 26.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是D.王维 27. 被王国维评价为“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是:C.李煜 28. “有教无类”为( )的教育主张. B.孔子 29. 《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A.欧阳修 30. 《诗经》中的《风》D.量大,多为民歌 31. 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D.《论语》 32. 《漱玉词》为( )的词集A.李清照 3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D.《长恨歌》 34. "欲摘故纵,请君入瓮"为( )惯用的论辫手法. C.孟子 3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 C.顶真 36. 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四面楚歌”均出自A.《项羽本纪》 37.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B.《短歌行》 38. 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D.汉书 39. 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B.晚唐 40.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D.白居易 41. 《行路难》的作者是C.李白 42. 《诗经》中最具民歌特点的部分是C.国风 43.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A.毛诗 44.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C.韩非 45. 先秦散文,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并大量运用古代神话,被我们称为最有文学色彩的,是 D.《庄子》

大学语文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B

《大学语文》复习纲要B 能得到比自己强百倍的贤人的做法是( A. 恣睢奋击,咆籍叱咄 C. i 出指而事之,北而而受学 7. 李斯《谏逐客书》中所写的重在四面扩张的秦国君王是( A. 秦缪公 B .秦孝公 C. 秦惠王 D .秦昭王 8. 在《答李翊书》一文中,韩愈说自己是“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这句话 的含 意是()。 A. 韩愈走到孔子门口而未入 B.韩愈不愿成为孔门弟 子 C.感叹成为孔门弟子非常难 D.自谦没有得到孔学真谛 9. 《始得四山宴游记》中最能体现作者精神解脱、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语句是()。 A. 悠悠乎与颠气俱,而莫得其涯 B.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C.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0. 苏轼谈到鲜活形象一旦呈现必须迅速抓住,否则会丧失时,所用的比喻性词语是()。 A.蜩蝮蛇驸 B.胸有成竹 C.庖丁解牛 D.兔起鹘落 一、单项选择题 1.《侍坐》章中,孔子在弟子们申述完各自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后说:“吾与点也。”这里 的"点”指的是( A.子路 B.冉有 C.曾皙 D.公西华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中,孟子面对而驳斥的是( A.许行 B.陈良 C.陈相 D.陈辛 《秋水》一文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 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冇限制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载( A.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 )。 2. )。 3. 4. 5. 6. 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D.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经济、外交等方而的历史事实 C. 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D. 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和氏》是《韩非子》卷四第十三篇,下列对本文的分析解说不准确的是( A. 开篇叙述和氏献璞玉而被刖的故事,引起下文的议论 B. 文中引用了吴起、商鞅等变法的历史事实作为议论的佐证 C. 法术能禁止群臣士民的不法行为,所以现在人主对于法术,像需要和氏璧那样急切 D. 法术不明,法术之士处境危困,是世无霸主的主要原因 《燕昭王求士》一文中,郭隗向燕昭王阐述了行王道、得人才的道理和方法,其所言的, )0 )o B.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D.冯几据杖,眄视指使 )。

大学语文历年真题+答案(2003-2013)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2003年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先秦诸子散文中,想像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多用寓言说理的作品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 2.战国时,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改造的独特诗体称为 A风B.乐府诗C.楚辞D.五言诗 3.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 A.陶渊明B。谢灵运C。王维D。孟浩然 4.下列诗歌属于近体诗的是 A。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三维《山居秋螟》 C。陶渊明《饮酒》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哪首诗中的句子 A。《将进酒》B.《行路难》(其一) C。《蜀道难》D。《长干行》 6.宋代文学家成就最高、各种文体创作都获得极大成功的作家是 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陆游 7.“闷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出自 A.李清照《声声慢》B。苏轼《定风波》 C.李煜《虞美人》D。秦观《鹊桥仙》 8.下面术语中哪一个不是词的别称 A.诗余B。长短句C。乐府D。歌行体 9.《宝玉挨打》中不属于宝玉挨打的原因是 A.宝玉没有热情地与贾雨村应酬。 B。宝玉无视革卑有序的等级观念,竟和戏子来往。 C。宝玉被诬告“逼淫母婢″,遇死人命。 D。宝玉求告的老妈妈因为耳聋,没能及时向贾母报信求助。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属于指代用法的是J A。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B。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著而叹曰……《庄子·秋水》) D.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种树郭某驼传》) 11.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是 A.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以小说的形式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作家是A胡适B.陈独秀C.鲁迅D.郁达夫

大学语文第一至二讲作业题参考答案-标准答案

大学语文第一讲、第二讲作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诗经》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 C )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韵律和谐自然 D.层次错落,富有节奏 2.按音乐形式,《诗经》可分为( A ) A.风、雅、颂 B. 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4.下列诗作中不表现“在水一方”意境的诗是( D) A.《诗经·汉广》 B.《诗经·蒹葭》 C.《九歌·湘夫人》 D.《九章·橘颂》 5.《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 B )始称为“《诗经》”。 A.周代 B.汉代 C.唐代 D.秦代 6.关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选择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D ) A.讽刺秦襄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指朋友。 C.描写思念“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D.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的心情。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B.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C.大多是叙事作品 D.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8.下列作品属于屈原创作的有( ABC ) A.《九歌》 B.《离骚》 C.《九章》 D.《风赋》 9.下列作品,属于楚辞体的是( B ) A.《蒹葭》 B.《国殇》 C.《饮酒》(其五) D.《行路难》(其一) 10. “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AC ) 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 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 11.《国殇》一诗之“国殇”的含义是( A ) A.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B.感伤楚国将士斗志的衰败 C.鼓舞为楚国捐躯的斗士 D.感伤楚国国势的衰败 12.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ABE) A.《荀子》 B.《论语》 C.《庄子》 D.《墨子》 E.《孟子》

大学语文试卷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D )中叶的诗歌305篇。 A、战国 B、东周 C、秦汉 D、春秋 2、( B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A、《诗经》 B、《楚辞》 C、《国语》 D、《史记》 3、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4.《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B ) 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 A ) A.“顺民之天”以治国 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 C ) A.句句骈偶 B.通篇押韵 C.主客对话 D.借景抒情 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D ) A.自然天成 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 D.移情于景 8、《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9、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10、《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 D ) A.山水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爱情诗 11、《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刻画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类比彰显 12、在元曲四大家中,( C )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郑光祖 13、《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B )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4、《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5、《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D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大学语文》作业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恐美人之迟暮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战士军前半死生 4.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为他人作嫁衣裳 7.绵绵无绝期 8.春蚕到死丝方尽 9.两情若是久长时 10.著书都为稻粱谋 11.千树万树梨花开 12. 明月松间照 13.举杯销愁愁更愁 14.但愿人长久 15. 莫道不销魂 16.山色有无中 17.澄江一道月分明 18.江间波浪兼天涌 19.万象为宾客 20.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1. 恨别鸟惊心 22.胡马依北风 23.望帝春心心托杜鹃 24.凄凄惨惨戚戚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三、词语解释 1.皇考:亡父。 2.死节:指为国牺牲。 3.迟暮:指晚年。 4.不胜:禁受不住。 5.尘网:比喻官场的束缚。 6.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不明不白。 7.断鸿:离群的孤雁。 8.弥望:满眼。 9.黔首:老百姓。 10.契阔:聚散。 11.次第:情形,光景。 12.顷之:不久。 四、简要回答 1.作者执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却一再受到排斥和打击。 2.三个场面描写: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悲歌慷慨,表现了英雄末路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在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屈,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 3.诗作构思新奇,写来蹊径独辟。对乐曲本身,作者仅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比喻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渲染乐曲效果的诗句,由一系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构成,且多用神话传说,摹写新奇,词语峭丽,颇富浪漫气息。 4.讽刺张守珪军中之事,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5.小说的中心线索是紧紧围绕着车夫姚纳因死了儿子想跟人家倾吐一下内心的愁苦这个可怜的心愿和欲望展开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铺排,作者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匠心独运,静态的肖像描写逼真传神,语言朴实无华。 6.意境朦胧,含蕴不尽;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大学语文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 A.国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2.《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传诵,主要因为其写法上的独特之处(A) A.以乐景写哀情 B.以哀景叙哀情 C.以赋法来叙事C.以“比”法来抒情 3.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着作的是(C) A.《国语》B.《战国策》 C.《左传》D.《史记》 4.汉乐府的“乐府”本来是(B) A.词牌 B.音乐机构 C.诗歌总称 D.地域名称 5..曹操《短歌行》的主旨是(D) A.感慨人生苦短,忧从中来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叹功业无成,借酒浇愁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曹操在《短歌行》(其一)中引用,借以表达的心情是(A) A.思慕贤才 B.对贤才无所依托的思虑 C.礼遇贤才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7.《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是(B) A.对贤才处境的关切B.优礼贤才的态度 C.对贤才命运的忧虑D.求贤不得的苦闷 8.曹操诗歌的风格特点是____A____。 A.苍凉悲壮B.豪放飘逸 C.沉郁顿挫 D.清新淡雅 9.《秋水》开头有一段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D) A.赞美河海的雄伟壮观B.表现作者的宽广胸怀 C.增强行文说理的磅礴气势D.暗示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10.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作喻来说明(B) A.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 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 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 11.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C)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和北海若 12.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话语中引申出来的是(C) A.唇亡齿寒 B.四面楚歌 C.井底之蛙 D.缘木求鱼 13.《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所描写的人物中,性格直率而自负的是(A) A子路B曾皙C冉有D公西华 14.《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C) A.本纪 B.表 C.列传 D.世家 15.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B) 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学语文试题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重考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简答题 1、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分) (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请问这次主题班会的讨论题是什么? 答:各人的志向。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 答: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 答:子路想治理一个小国家,使它强盛。? 冉有也想治国,使人民富足,但比子路谦逊得多。?公西华想做礼观,传礼。? 曾皙想做一个隐士与志同道合者享受人生。? 2、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下列文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请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说说由这段话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答: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后简述您从《岳阳楼记》中得到哪些人生启迪?(10分) 答: 人生启迪: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精神. 3、鲁迅《秋夜》中的象征体系是怎样的? 答: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

上财大_16年夜大大学语文_第一至三讲作业(答案)

大学语文第一至第三讲作业 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 1.我国上古歌谣和( AD )是不可分的。 A.音乐 B.押韵 C.地域 D.舞蹈 2.《诗经》的修辞手法有( B )。 A.风、雅、颂 B.赋、比、兴 C.以四言为主 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 AD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4.《诗经》中的“风”绝大多数是( C )。 A.祭祀用诗 B.文人诗 C.民歌 D.贵族宴会用诗 5.《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 A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风骚 B.风雅 C.杂体诗 D.古体诗 6.“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有( AC ) A.以六、七言为主 B.重章叠句 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D.以五言为主 7.“车错毂兮短兵接”中的“兵”的含义是( D )。 A.士兵 B.战争 C.刀剑 D.兵器 8.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 ABE )。 A.《荀子》 B.《论语》 C.《庄子》 D.《墨子》

E.《孟子》 9.《秋水》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 BC )。 A.分崩离析 B.贻笑大方 C.望洋兴叹 D.开柙出虎 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ABD )。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 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 1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是( A )。 A.兼词 B.语气词 C.疑问词 D.代词 12.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B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C.井蛙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于虚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3.“春秋三传”指的是( BCD )。 A.《吴越春秋》 B.《公羊传》 C.《左传》 D.《谷梁传》 14.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显示愚昧无知特点的是( AC )。 A.姜氏 B.祭仲 C.共叔段 D.颖考叔 15.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成语出自( A )。 A.《左传》 B.《战国策》 C.《论语》 D.《孟子》 1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D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 无生.民心 C.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D.王固不能行.也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D)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D)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C )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B)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C)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

就是(D )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DE )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CD)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BCE)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BCE)。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大学语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杂诗》属于王维的 A.边塞诗 B.山水田园诗 C.禅趣诗 D.抒情小诗 2.(C)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在修辞上不含 A.对仗 B.对偶 C.顶针 D.谐音 3.(C)小说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被称为 A.意象 B.意境 C.典型 D.群体 4.(B)“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它是 A.词牌名 B.乐曲名 C.乐府诗 D.七言绝句 5.(C)属于小说《断魂枪》中的人物有 A.赵七爷 B.姚纳 C.沙子龙 D.九斤老太 6.(D)“忽哪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A.《关山月》 B.《从军行》 C.《短歌行》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D)“王利发”是哪部话剧中的人物? A.龙须沟 B.上海屋檐下 C.雷雨 D.茶馆 8.(B)元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白朴 B.关汉卿 C.马致远 D.王实甫 9.(B)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是 A.孔尚任 B.汤显祖 C.洪升 D.白朴 10.(B)闻一多和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怀旧 B.新月 C.复古 D.七月 11.(A)《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 A.七言歌行 B.五律 C.七绝 D.七律 12.(C)张岱《湖心亭看雪》呈现的情调为: A.平淡 B.热烈 C.孤寂 D.旷达 13.(D)“罗山无地可耕,干校无事可干。”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对仗 C.谐音 D.顶针 14.(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包括几部分? A.5 B.6 C.7 D.8

15.(A)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为: A.《传奇》 B.《流言》 C.《十八春》 D.《半生缘》 16.(A)《恋爱的犀牛》中作者对马路的态度是 A.欣赏 B.同情 C.厌恶 D.嘲笑 17.(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谁的作品 A.海子 B.食指 C.三毛 D.席慕容 18.(A)莫言《枯河》的主人公是 A.小虎 B.小珍 C.妞妞 D.黑子 19.(A)高行健的《车站》深受哪部西方荒诞剧的影响 A.等待戈多 B.娜拉 C.战争与和平元 D.麦克白 20.(C)《桥乡醉乡》的作者陈从周又是一位 A.书法家 B.音乐家 C.古建筑学家 D.运动员 21.(C)汪曾祺的代表作有 A.呼兰河传 B.塔上随笔 C.受戒 D.多年父子成兄弟 22.(A)黄霑的《沧海一声笑》不富含 A.田园气息 B.悲壮苍凉的情调 C.历史感怀 D.古典情韵 23.(A)被誉为“正式的作为正统小品文的美文”的是 A.《苍蝇》 B.《雅舍》 C.《故乡的野草》 D.《济南的冬天》 24.(A)《车站》中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是 A.等与走 B.大爷和愣小子 C.马主任与普通等车者 D.城市与村镇 25.(B)张岱生活的朝代是 A.元末 B.晚明 C.明初 D.宋代 26.(B)《读孟尝君传》的论点是 A.孟尝君能得士 B.孟尝君不能得士 C.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徒 D.礼贤下士很重要 27.(C)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重在 A.叙事 B.写景 C.抒情 D.议论 28.(D)鲁迅《二丑艺术》讽刺的性格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名字叫 A.狗腿子 B.汉奸 C.衙役 D.帮闲 29.(B)王小波的作品不包括 A.黑铁时代 B.青铜时代 C.白银时代 D.黄金时代

大学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三、阅读分析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4题。(12分)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塘①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②。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③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及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④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释: ①石敬塘(892-942):后唐节度使。曾在契丹的扶持下称帝,建年号为天福,史称后晋。 ②契丹:古代少数民族名,早居辽河一带。后耶律阿保机统一各族,建契丹国,即辽国。 ③通事:官名,以通晓华俗华语的人充任,职掌外交方面的事务。 ④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奚以锁为奚:为什么 B.从太宗伐晋从:跟随 C.至栾城崩崩:指古代帝王死 D.不可专杀专:专擅,独断独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C.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 奚以锁为 D.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表现“张砺”刚直的一组是:( ) ①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 ②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 ③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以是亡耳。” ④入汴,诸将……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虽得之亦将失之。” ⑤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⑥是夕,砺恚愤卒。 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大学语文(一)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D )中叶的诗歌305篇。 A、战国 B、东周 C、秦汉 D、春秋 2、( B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A、《诗经》 B、《楚辞》 C、《国语》 D、《史记》 3、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A)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4.《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B) A.于嵩读《汉书》事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A) A.“顺民之天”以治国 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C) A.句句骈偶B.通篇押韵 C.主客对话D.借景抒情 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D)A.自然天成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D.移情于景 8、《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9、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10、《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 D ) A.山水诗B.送别诗C.悼亡诗D.爱情诗 11、《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刻画B.侧面烘托C.对比反衬D.类比彰显 12、在元曲四大家中,( C )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B白朴C马致远D郑光祖 13、《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B )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4、《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5、《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D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16、《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D ) A 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 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 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 学号_____专业_____姓名____分数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科学的春天》中,作者论证"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时,用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大都变成了现实"作为根据,这里所用的谁方法是()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2.鲁迅所批评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的作者是() A、林语堂 B、刘百昭 C、陈西滢 D、杨荫榆 3.朱自清参加过的文学团体是() A、创造社 B、太阳社 C、左联 D、文学研究会 4.唐宋八大家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是() A、欧阳修 B、柳宗元 C、韩愈 D、苏轼 5.《散文创作谈》:"鲁迅譬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作者借此指的是() A、要选择典型材料 B、要有深刻的主题 C、要重视语言艺术 D、要有直接生活知识 6.《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说明人物与结构特点时都被用作例证的人物是() A、林冲、杨志 B、林冲、鲁达 C、杨志、鲁达 D、柴进、洪教头 7.《桥斩运动》引述《史记·苏秦列传》里尾生守约的故事,用以说明() A、桥是不会大动的 B、桥的小动、微动分秒不停 C、桥在外因作用下产生"变形" D、桥的平衡只能是瞬息现象 8.下列说明文中,主要以典型例证来对复杂的说明对象进行解决的是() A、《苏州园林》 B、《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C、《桥的运动》 D、《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9.《菊花》引用陶渊的诗句"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说明的是() A、菊花可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 B、菊花是使人延年益寿的药物 C、菊花可以和黍米捣在一起酿酒 D、菊花已成为人们欣赏的花种 10.下列各句中,综合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的是() A、一个个两条腿走来走去的动物,还是细菌的游行大饭店呀 B、在成年人,肚子饿的时候,油锅里没有菜煮,细菌也不来了 C、有胃病的人,胃汁的酸性太弱,细菌仍得以自全,并且如"八叠球菌"和"寄腐杆菌"等,竟毫无顾忌地就在厨房里组织新家庭 D、我们这一所细菌大饭店,一开前门便是切菜间,壁上有自来水,和流不息,菜刀上下,石磨两列,排成半圆形,还有一个粉红色活动的地板 11.《追悼志摩》中说梁启超所"看透"的志摩的追求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