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货币银行学讲义

货币银行学讲义

货币银行学讲义
货币银行学讲义

《货币银行学》讲课提纲

暨南大学金融系萧松华

参考书目

1、萧松华、朱芳:《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

2、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

3、见考试指南所附参考书目

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1、从货币需求主体的角度来看,货币需求可分为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 个人、家庭或企业(或称各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从自己的利益、动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考虑保持多少货币在手边最合算或称放用最大(即机会成本最小,所得效用最大)。可见,这是研究微观主体的行为及其对货币持有量的影响,故也有将其称之为个人货币需求的。

宏观货币需求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的货币需要量。可见,这是研究宏观主体的行为。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社会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Nominal Money Demand)与实质货币需求(Real Money Demand)是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在说明货币数量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过程时使用的一对概念。

名义货币需求: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或地区对名义货币数量的需求,即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即M d。

实质货币需求:对名义货币数量除以物价水平的货币数量的需求,即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M d)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即M d/P。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非常强调这个货币需求。由上可见,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主要是从微观主体上来研究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主要是从微观上依据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需求稳定性的思路进行。

(一)传统货币数量说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MV=PT

方程式的基本含义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然与流通中的商品交易总额相等,因为人们手上不论有多少货币,都用于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故货币支出量与商品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这个方程表明,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即影响P的因素有此三变量。但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即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次数,它取决于社会支付制度、技术发展或交通条件、社会习惯、工业结构、金融制度等长期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即使在长期也变动非常缓慢,也不受M的影响,因此,可将V视为常数;T取决于自然条件和技术因素,尤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变动极微,也不受M的增减影响。因

此,T 也可视为常数。这样,就只剩下M 与P 的关系,且十分重要,P 特别取决于M 数量的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便是:在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量成正比例变动的。

2、剑桥的现金余额说:M=Kpy

式中,M d 表示货币需求量,即现金余额,Y 表示真实收入,P 表示一般物价水平,K 表示全部名义收入(PY )中几分之几是人们想要用货币形式来保持的,即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比例。

根据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的假设,货币供给无论大于或小于货币需求,都会自动得到调整。为了恢复均衡,就要求K 或P 发生变动。由于剑桥学派的分析仍然是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进行的,即Y 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 也不变,则P 将与M 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可见,剑桥学派得出的结论与现金交易说的结论没有什么不同。

余额说的贡献:开创了新的货币需求分析方法,把货币需求看做是一种资产选择,因此而隐含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影响。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收入的递增函数, (2)预防动机:收入的递增函数 M 1=L 1(Y)

(3)投机动机:是当前利率的递减函数,M 2=L 2(r)

两种情形:一种是“标准”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的形式。

O

r

L 2

图1 货币投机需求的标准式

r

r L O

B

A

L

2

图2 货币投机需求的流动性陷阱形式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实际利率(市场利率)水平还是正数,但按照历史标准来看,已经达到某个低水平(下限)(比如2%)时,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就有增无减(即增加的货币完全被L 2所吸收)。在图中,流动性陷阱表现为L 2 L 2曲线上A 点右边的平坦部分。从图可看出,当利率降低到r L 水平时,新增加的货币数量全部被社会公众所贮存,因而不能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的弹性就变成无限大。

货币总需求函数:M=M 1+M 2=L 1(Y)+L 2(r)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贡献:(1)在分析方法上,注重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的分析。(2)重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发现“流动性陷阱”。 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和大萧条,并为其政策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托宾模型:平方根定律发展了交易动机理论

方法:运用管理科学中最适量存货控制技术,既考虑便利,又考虑成本;

具体分析两种支付方式。以按半月支付为多见。

0.0

0.5 1.0

1.5

2.0

2.5

3.00600

1200

货币

货币货币货币货币

币证券

证券

证券

月份

持有货币或或货币

或证券

图3 交易余额:按半月支付

持有交易余额的总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 机会成本:

设整个收入间隔期内的交易总额为T, 每时段开始时所持现金即每次套现金额为C ,且每次套现以后是以稳定的速度平均使用此款项,则从第一次套现到下一次套现期内,其所持有的平均货币余额为C /2,在此收入间隔期内的平均货币余额即为C /2,又设市场利率为i ,即以货币形式持有交易余额而放弃的以债券形式持有交易余额可能得到的收益。 持币的机会成本 =市场利率×平均每日持有额 = i · C/2

交易成本

假设在期初将其全部的收入(亦即将要支出的交易量)T 以债券形式持有,每次套现金额为C ,则在此收入间隔期内的套现次数为T /C 。又设每次套现费用为b ,则在此收入间隔期内的证券交易费用便是b · T /C 。 如以X 代表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总成本,则 x = i C/2 + b T/C

货币需求者要将第二种方式下的成本减至最低限度,就必须做到:

0 ) 2 ( = + - = ? + ? i bT C i C T b d

即每个时段开始时持币额须为:

亦即每次变现的金额为 时,持有现金存货的总成本最小。

由于人们的平均手持现金余额是C /2,那么最适量的现金持有额

为 ,即现金余额(用M 表示)为:

它表明:―当交易量(T )和佣金(b )增加时,最适度的现金(存货)余额就将增加,而当利率上升时,这一现金余额就会下降。但存货分析表明,这种变化又不是成比例的。例如,最适度的现金余额只能作为交易量的平方根,随着后者的上升而上升——即在企业的最适度现金余额的决定中,有着规模经济的规律在起作用”。

2、托宾模型: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投机动机理论

基于投资者{三种类型:风险喜爱者、风险中立者、风险趋避者(为多数),资产选择理论以后者为分析对象} 对风险的考虑、风险与收益的补偿机制,分析在利率的不确定性下,为了收益最大化所做的资产选择或调整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三类七动机分析中,公共权力动机是其独创。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函数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总财富。第二,财富构成。第三,持有货币和持有其它资产的预期收益。第四,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它因素。 货币需求函数式: ldp M = f (P, r m ,r b , r e , ——; W; Y;U) Pdt

若将上式两边都除以P ,就可得到如下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M ldp

—— = f (r m , r b , r e , ——; W; y;U)

P Pdt 2、特点和意义 特点:

三类因素(收入或财富、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的效用)中,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是恒久性收入;货币需求函数稳定且可测。 意义: 也就是说,既然货币需求函数高度稳定,且不受政府的金融政策等影响货币供给因素的影响,那么名义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变动就主要是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引起的。中央银行应专门致力于研究货币供给管理和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此为主张“单一规则”的理论基础。

i

bT C 2=

i b T

2i

b T

22

1i

b T

C M 22

1

2==

(五)发展脉络

1、研究对象:货币从贵金属→M1甚至M2等;

2、考察角度:宏观→微观→对货币的职能的认识拓宽;

3、货币需求函数:f (Y) →f (Y, r……)

三、中国的货币需求研究

(一)从微观经济主体及其动机对Md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分层次考察中国的Md特征

1、现金货币需求

2、存款货币需求

(三)货币需求的粗略估算

用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之和。

第二节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

1、定义

质(内涵):什么是货币?

量(外延):货币是什么?

货币定义的政策含义:直接关系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2、货币供给量的层次划分与统计

货币供给量(货币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

层次划分主要依据:流动性

IMF:通货、货币、准货币

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货币层次及其内容都有所不同。

3、中国的货币层次

M0=流通中现金;(通货)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货币)

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供应量;货币与准货币)。

二、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

(一)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通过存款货币的创造(派生存款)实现的。

参见教材。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1、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的货币供给是一种基础货币。

2、掌握现金发行的权力

三、货币供给的理论模型

(一)基础货币的决定

B 由中央银行提供,主要由央行的资产规模决定。 1、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与B 量:同增同减 2、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B 量:同增同减 3、黄金、外汇占款规模与B 量:同增同减

B 是中央银行政策的产物,但取决于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财政收支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 (二) m 1的决定

反映出B 之外的其他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货币乘数的推导

2、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c ' 、t 、e 、r d 、r t 其中, c ' 、 t 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e 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r d 、r t 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行为。 该模型表明:

在货币供给量决定中,银行起主要作用外,非银行部门的行为对货币供给也有很大作用,主要在货币乘数中反映出来;M 1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一)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涵义

内生性与外生性在考察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时,经济学家一般用―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来判断。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的涵义:货币供给并不是由实际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的涵义:货币供给的变动,中央银行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二)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理论中较新的发展方向之一,它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由哪些因素所决定、怎样形成、货币当局如何控制,即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主要依据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如何决定的思路展开。

1、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论

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理由:货币供给(生产)弹性几乎等于0。

并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

2、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基本观点: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亦即对现有货币供应量发生决定性影响的主要是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大小又取决于经济的盛衰与人们的预期。

3、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给论

基本观点:货币供给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

t

r r e c c B m B M t d ?+++'+'?

=?=1

11

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内生的,从而,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

4、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深入探讨金融运行机制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参阅:Basil.J.Moore:Horizontalists and Verticalists.The Macroeconomics of Credit Money 1988 .

主要观点:

①信用货币的内生本质。货币分为商品货币、政府货币和信用货币。商品货币的供给由该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政府货币的供给则由政府的利益决定。这两种货币的供给都与其需求没有直接关系,而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与利率变动无关的垂直线,它们都是外生货币。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种流通的存款凭证,形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而贷款发放则取决于公众对贷款的需求和贷款的期限,信用货币的供给因此不独立于信用货币的需求。

由于在既定贷款利率水平上,央行不能拒绝商行的贷款,而商行的贷款规模又同样为公众的贷款需求所决定,所以流通中的货币存量最终取决于公众的贷款需求。这就是信用货币的内生性。因此,内生货币是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无限满足货币的需求,这就是水平主义货币供给曲线的由来。

②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央行对基础货币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中央银行买卖政府有价证券的对象是追求利润极大化的商业银行,它们通常已经将其资产用于有价证券或者商业贷款上,一般不会有闲置资金参与公开市场的买卖。这就是说,商业银行购买政府证券的资金只能是其现有有价证券或商业贷款转换的,而这种转换并不容易顺利地实现。

③负债管理自给基础货币。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吸收存款,转变成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融资工具,从而大大减少为预防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甚至大商业银行日益变得像是连接资金供求双方的经纪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

④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金融市场分为批发市场(商业银行筹资的市场)和零售市场(商业银行贷款的市场)。在批发市场上,商业银行是贷款条件的接受者和贷款数量决定者;而在零售市场上,商业银行则是贷款条件的决定者和贷款数量的接受者。因为商业银行在这两个市场上的角色转换,它将公众的货币需求直接传导给中央银行,使其增加货币的供给。

⑤货币乘没有实际意义。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货币乘数具内生性。 M / H = (C+D) / ( R+C ) 1+ C/D =

C/D + R/D

5、货币主义的外生货币供给论

货币供给方程式:

表明:货币供给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高能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其准备

金之比和商业银行的存款与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亦即决定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行为,但其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决定H ,而H 对于D/R 和D/C 有决定性影响,货币供给无疑是外生变量。

C

D

R D C D R D H M +??

?

??+?

=1

五、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分析框架:根据货币供给模型,采用微观分析方法,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决定两方面进行考虑。主要分析基础货币的决定。

1、我国基础货币的概念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

?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

?2002.1起,人民银行对―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同时采用了―储备货币‖口径,并对外公布。这里的―储备货币‖理论上与基础货币等同。?2003.8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开始改革,邮政储蓄部门自主投资、委托理财的渠道开通,储备货币中统计邮政部门的存款用“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更为合适。

?2004.1以后,储备货币的统计据此进行了调整。自此,基础货币统计数字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公布的储备货币统计数字一致。

我国基础货币的供给主要通过国内四大债权和国外净资产形成。

2、对中央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的内生性

?对财政的债权:改革前和改革后一段时间,财政赤字的弥补对基础货币投入的压力

财政透支和借款净额发生形式主要有两种:某项资金需求财政无法满足,直接从中央银行借款。财政部签发借款凭证,中央金库办理支款转入用款单位;财政拨款采取―限额管理‖(即用款单位可在某一核定限额内从银行取款)时,支出大于限额或收入达不到支出限额时,自动透支就产生。此外,隐蔽赤字:包括虚收实支、应由财政安排的支出未安排却由银行扩大信贷的途径解决。对中央政府债权的内生性:我国基础货币对中央政府债权内生性问题主要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预算借款与预算存款之差额即对中央政府债权净额占每年基础货币投放比重的多少。这种内生性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财政预算借款净额占基础货币的比重。

近些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与基础货币的内生性

?国有企业对基础货币投入的压力或倒逼机制(扩张):曾经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及其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

银行不良债权对基础货币形成的影响———倒逼机制:在我国,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压迫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的现象。即:企业高负债、低效益——银行资产质量差、可贷资金减少———银行对中央银行贷款依赖性加强、央行被迫增加对其贷款——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对银行债权的内生性主要表现在:控制这种债权不是由中央银行自身能决定的,而是经济增长中的各种变量所决定的,决定这些变量最本质的因素是企业财务预算软约束转化为银行信贷软约束而形成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

随着改革,这种机制有所弱化。但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又遭遇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对称性问题。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近年对这类机构的债权增加较多。

5、国外净资产与基础货币的内生性

?国外净资产=国外资产-国外负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基础货币投入变成多渠道,上述国有企业压力仍存在,财政压力减少,但增加了外汇储备的压力(扩张)。货币当局储备货币和发行现金的准备资产结构自1994年起,出现了结构性的重大变化:国外资产逐年大幅增加,而其他资产则相对下降较大。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基础货币的供应格局越来越依赖于外汇市场,中央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传统渠道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中国的货币供应随着外资流入使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内生性的扩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冲销政策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汇储备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但冲销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

随着改革,倒逼机制有所弱化。但中央银行货币调控又遭遇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对称性问题。

第三节货币供求均衡

一、涵义

1、均衡

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相等,Ms=Md。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经济对货币的需要基本相等;

(2)货币均衡不仅是货币供求总量的均衡,而且也是货币供求结构的均衡;

(3)货币均衡是以利率为契机的。在发达的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关系变化引起利率变化,货币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货币供小于求时,利率上升。利率的变化又影响货币供求的变化,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均衡利率时,货币供求即实现大体均衡。

2、失衡:Ms≠Md : Ms>Md ;Ms

二、简单货币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当Ms≠Md时, r 变动使Ms=Md 。

1、当Ms是内生变量:r、Ms、Md相互影响,利率能成为使Ms=Md的自动调节杠杆。

2、当Ms是外生变量:Ms 与r 无关。Md、r 相互影响,r 的变动能作为货币均衡与否的指示器。

图参见大纲。

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关系:

1-4:如图1.4所示;5、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可通过政策来调节

均衡的形成或实现方式:市场力量与外部干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注意: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但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四、货币供求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与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有关

图见大纲p.543

第二章利率理论

第一节利率与利率体系

一、利率及其相关概念

1、利息与利率

利息: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用利息来表示收益,从而使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种转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

2、收益资本化

收益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从收益、利率、本金三者的关系中套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

即:P=B/r (P:本金,B:收益,r:利率)。

二、利率体系

1、基准利率

在利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变动的利率。

在不同国家,充当基准利率的利率也不同。

2、金融市场利率

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为多种不同的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对名义利率按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修正后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粗略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r = i + p 式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

再考虑通货膨胀也有使利息贬值的影响,名义利率还应作向上的调整。这样,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r = (1+i) (1+p) –1

从以上公式可以推出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1+r r-p

i = —1 =

1+p 1+p

4、利率与收益率

收益率即持有期间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等于当期收益率加上资本利得率。

收益率=(C+P t+1 -P t)/ P t

因利率变动影响债券价格,故债券有利率风险,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第二节利率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二、西方利率理论

发展简史:·实际利息理论

·货币利息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Classical Theory of Interest Rate)

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的作用。认为利率由I与S的均衡所决定。即利率水平由资本的供给(储蓄)与资本的需求(投资)间的均衡所决定,且随储蓄与投资间的比例变动而涨跌。(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1、利息的定义

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是放弃对货币的控制权的报酬。

2、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利率取决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相均衡的水平;它的变动或是货币数量、或是流动偏好,或是两者共同变动的结果。

3、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特征

它是一个萧条经济的理论;它与古典利率理论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认为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均衡点。

(四)IS---LM曲线分析模型(新古典综合学派)

认为只有在储蓄与投资、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同时相等,即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下,收入与利率同时被决定时,才能得到完整的、能使利率得到明确决定的利率理论。

第二节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微观角度

1、个人:利率与消费和储蓄

2、企业:利率与投资

3、利率与金融机构

(二)宏观角度

利率→货币供求→市场供求→物价→收入→经济成长;

利率影响对外经济活动

二、制约利率作用发挥的因素

" 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程度以及利率弹性

" 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

" 政府或中央银行对其利用程度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考察:若干重大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

1、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实行利率市场化,要首先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利率市场化应力求稳定,逐步推进,分步到位

4、利率市场化要与防范金融风险并行并重

5、健全的金融监管是改革得以平衡进行的保证

6、微观基础的培育和完善有助于利率改革的成功

7、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四)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回顾

按照“十六大” “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精神确立的目标、原则、基本思路:

目标:

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

总体思路: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一、关于通胀的定义

中外经济学家从多个方面去定义通胀,但有其共同点:通胀是指一般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地上升的现象。

二、通胀的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二)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

(三)GNP或GDP平减指数(GNP or GDP Deflator)

(四)核心物价指数

核心物价指数是剔除了能源和食品价格之后的物价指数。

第二节通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产出效应

(一)促进论(正效应):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二)促退论(负效应):非爬行式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中性论

原因:存在理性预期

二、强制储蓄效应

此处的储蓄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透支或发行国债)的方式来筹集其生产性的财政资金,从而提高社会能够转化为投资的储蓄率水平的效应。

三、收入分配效应

指由于通胀形成的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收入再分配。

四、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财富分配效应)

指通胀对不同阶层、不同主体所持存量净资产价值变动的影响。

五、就业与通胀的替代: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发展变化

1、菲利浦斯曲线的提出与含义

2、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应用

3、适应性预期、自然失业率与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的局部否定

4、理性预期假说——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全面否定

第三节通胀的原因及其治理

一、需求拉上型通胀及其治理

1、概念

需求拉上型通胀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大,超过了现行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总供给的增长,致使―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劳务‖,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运行过程

(1)短期(静态)分析

( 2 ) 长期(动态)分析

3、对策

因源于总需求膨胀,故对策是紧缩需求政策和(增加)供给政策。

二、成本推动型(供给型)通胀及其治理

1、类型

(1)工资成本推动型

前提条件:

a. 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b. 存在不完全的劳工市场,它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工会的存在

(2)利润推进型

前提条件:

存在商品和劳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2、运行过程

(1)静态分析:总需求水平不

( 2 ) 动态分析:总需求水平变动

2、对策

收入政策(即物价和所得政策)。

三、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胀及其治理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紧缩政策、供给政策等。

四、结构型通胀

是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求失衡或导致部分供求关系的失衡而引发的通胀。

传导机制:价格刚性机制

价格攀比机制

第四节通货紧缩

一、定义

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

二、判断标准

几种观点:单要素论、二要素论、多要素论

三、效应

考虑再生产的循环过程:通缩→就业↓→收入↓→公众可支配的社会财富和生活水平↓→贫困和失业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第一节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以央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2、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机构单一

3、没有中央银行的金融体系:机构多,但无中央银行

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全球性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 )

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

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MIGA )

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

(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1957-70年代建立:

泛美开发银行(IADB)、亚洲开发银行(ADB)、非洲开发银行(AFDB)、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AMF)……

三、中国金融体系的变革

(一)改革的必然性

1、国际经济和金融大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资本流动全球化。(2)货币体系全球化。(3)金融市场全球化。(4)金融机构全球化。(5)金融协调监管全球化。

2、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

(1)所有制结构改革

(2)价格改革

(3)分配制度改革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制特征

机构单一、管理集中、功能萎缩。

单一―大一统‖的银行体制的根本特征是肩负政府职能的银行和经营商业金融的银行集于一身,都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机构实质上只有人民银行一家。

当时的计划金融体系模式总的来说还是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经济时期它所承担的历史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机制的受抑制与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行政管制。

这一计划金融体系模式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1)计划金融体系对资金的组织、分配方式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2)计划金融体系对资金的分配实施调拨,扭曲金融的本来机制与规则。(3)计划金融体系模式的高度集中统一,使得这一金融体系稳定有余而活力不足,不能适应发展了的经济体系对社会资金融通的需要。由此,就历史地提出了改革金融体制的要求,这一改革主要在于调整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特别是置换该金融体系所赖以运行的一般体制基础,并以此扩展、开放金融体系,提高其融资能力、融资效率以及对社会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适应能力。

(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理论目标)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

2、近期目标(政策目标)

?宏观体系:要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中观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微观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

(四)改革回顾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我国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轨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遵循经济体制改革大方向,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政企分开‖为目标的背景下,金融体制改革以金融体系的重组为特征。

1、第一阶段(1979-1984):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第二阶段(1984-1992年):这一时期各种形式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设立,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此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突破,一是金融市场开始兴起,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3、第三阶段(1992-):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长远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1994年成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使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1998年改革了中央银行的组织体制;1998、2004年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了调整。

4、主要成就:?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在规范中发展。?随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向真正的中央银行转变,基本上建立起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分业监管体系基本形成;?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

?2、充当支付中介

3、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4、创造信用工具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表外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类型: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及其发展趋势

(一)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

所谓职能分工,是针对一国金融体制而言的。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司其职,即实行分业经营。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

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性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所有金融业务。

(二)向全能方向发展的原因和途径

1、原因

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银行自身负债结构的变化;

金融管制的放松。

2、途径

?利用金融创新绕开管制

?通过并购成立附属机构

?直接开办其他金融机构

四、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具体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金融创新的内容

1、规避风险的创新(p.566)

2、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p.567)

3、规避管理的创新(p.567-568)

五、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

1、背景

20.c.70’s.“三率”变动频繁、竞争加剧; 金融技术的创新

2、定义与本质(p.568)

●适合证券化资产的特征:

(1)高稳定性(2)低风险性

(3)高变现性(4)高同质性

(5)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1)预期收入保证机制

(2)资产转化机制

(3)分离与重组机制

(4)信用增级机制

(5)利益分享机制

3、意义与作用

于银行:可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使其获得巨大收益;可减少其信用的过分集中;可提高其资本比率。

作用:信用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信用创造创新(筹资和投资工具创新)。

4、发展资产证券化须具备的条件

(1)合格资产:质量和规模两条主要标准;

(2)发达、规范的资本市场和专业化的运作机构,

重点:实现资产的―真实出售‖、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3)完善的相关法规、制度安排,如:资产出售确认制度、信用增级制度、信用保障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税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监管制度等等。

第三节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产生及其客观经济基础

◆萌芽于17世纪后半期,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英格兰银行特许条例》,英格

兰银行被称为中央银行的鼻祖;到19世纪初期,形成中央银行制度;二战后得到普遍推广。其主要特点为国家开始控制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制度得到强化。

◆中央银行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经济基础: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

2、票据交换问题

3、最后融资问题

4、金融管理问题

◆产生途径:

1、由旧的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如英格兰银行)

2、立法成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

国家金融管理机构。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即有权发行银行券.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集中管理全国的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3、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票据交换和清算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

2、对政府融通短期资金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4、保管并买卖国际储备。

5、制订、实施并监督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

6、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

四、资本性质

1、国家资本

2、私人股份资本

3、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合营

4、由会员银行集资组成

第五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市场体系

按请求权是否固定分债权市场

股权市场

?按请求权交割方式分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

?按发行顺序分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票据市场

股票市场

?按交易对象分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

外汇市场

……….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1、聚集和分配资金

提供储蓄投资机制

2、资金期限转换

各种金融市场都能通过某种形式的流动性,实现长短期资金的转换。

3、分散与转移风险功能

通过投资组合或利用衍生工具实现。

4、价格确定功能

5、信息聚集功能

三、融资方式

(一)基本定义

直接融资:通过证券商、经纪人、证券交易所,不改变直接信用工具

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出现间接信用工具

第二节金融工具的发展

一、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的类型

(一)金融工具及其特征

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它对于债权

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特征:流动性(Liquidity)、风险性(Risk)、收益率(Yield)

(二)金融工具的种类

1、原生工具

2、衍生工具(Derivatives)

衍生工具是在原生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发展的最终动力: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

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金融创新

●远期

●期货

●期权

○按合约权利不同,分为看涨期权(买权,Call)和看跌期权(卖权,Put);

○按合约交割的灵活性不同,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互换(掉期)

●上限(cap)和下限(floor)

二、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

(一)含义

(二)方法论背景

其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基础之上。

(三)作用

1、使金融市场的投融资者拥有更为灵活的手段进行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2、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势

第三节风险投资

一、基本概念

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

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二、风险投资的运作方式

?风险投资一般采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运作。风险投资基金的法律结构是采取有限

合伙的形式,而风险投资公司则作为普通合伙人管理该基金的投资运作,并获得相应报酬。

三、风险投资的六要素和特征

?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人

?投资对象

?投资期限

?投资目的

?投资方式

四、风险投资的投资过程(参见大纲p.578)

第四节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一、风险与收益

预期收益:不确定条件下的所有可能收益的加权平均数。

方差:每一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之差(离差)的平方之加权平均值

二、有效市场假说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指市场根据新信息迅速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

?(1)弱型效率

?(2)半强型效率

(3)强型效率

三、投资组合理论

资产组合是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途径。

选择多种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可以降低总风险。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模型表明:

在市场上,某种证券j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无风险资产收益rf ,其二是风险溢酬[E(rM)-rf]βj , 即资产的回报率从而相应的资产价格取决于该资产与市场组合回报率协方差的大小。阐明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五、期权定价模型

1、看涨期权模型

[根据看涨期权(买权,Call):预期收益= 当前股价-执行价格]

C = SN(d1)-X e(T-t)N(d2)

= SN(d1)-X / [e r(T-t)] · N(d2)

式中,S ——股票价格

N( ) ——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

d1、d2 ——普通股股票的风险程度

N(d1 ) 、N(d2 ) ——分别衡量当前股价与买权时股价的波动幅度

X ——协定价格(期权合同的交割价格)

r——无风险收益率

e——2.71828

T——期权期限(到期日)

t——当前时刻

2、看跌期权模型

[根据看跌期权(卖权,Put):预期收益= 执行价格-当前股价]

P = Xe-r(T-t)· N(-d2)-SN(-d1)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 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博迪、莫顿(美)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瓦什、(美)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黄金老、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杨、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二讲利率理论 第三讲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讲通货膨胀 第五讲货币政策 第六讲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基本观点: 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用公式表示是:执行流通手段的 货币必要量(M)=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平均价格(P)×待售商品数量(T)/货币流通速度(V)即M = PT /V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金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由价格总额决定;纸币流通下,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注重于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

上升,货币价值下跌;反之,亦然。 方程式:MV=PT 或P=MV/T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T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P是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说(Cash—balance Theory) 剑桥学派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假设货币需求同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保持一定的比率,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方程式:Md=KPY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P是一般物价水平, 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 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Md=M1+M2=L1+L2=L1(Y)+L2(r) 其中:Md代表对货币(现金)的总需求,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 新剑桥学派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提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b,Re,1/P×dp/dt,u)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y为来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恒久收入 W为非人力形式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 Re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1/P×dp/dt表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新版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习题与答案

新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___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 3、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职能。 4、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要素。 5、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依次存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四种货币制度 6、金银复本位制前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形态. 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_________ . 8、金本位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位制。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货币的产生是(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国家发明创造的 C 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2、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 商品买卖 B 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 给商品标价时 3、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 支付水电费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 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 ). A 货币流通 B 货币必要量 C 生产规模 D 投资规模 6、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哪一职能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 )。 A 牡丹卡B VISA卡 C 长城卡 D 金穗卡 8、商品的价格是( ).

货币银行学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请访问.(.....)

《货币银行学》学习提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明确货币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理解当代货币制度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和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和基本特点,为深入学习货币供给与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要点: 一、货币定义:货币的种类,包括实物货币,纸币,信用货币。重点理解货币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货币的法律定义、本质定义和职能定义: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对货币定义的解释。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西方经济学说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货币职能表述的比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作为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作用。 三、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基本构成要素:铸币的定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铸币流通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重点);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复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格雷欣法则”;金币本位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四、当代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及其最终崩溃的原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货币的定义。 2、比较货币职能的不同表述。 3、试论货币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4、试述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5、试用“格雷欣法则”说明复本制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6、试论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及融合的原因。 7、试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8、试述当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认识各种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方法,掌握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明确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学习要点: 一、信用的本质与形式:信用定义,信用关系和信用的本质,信用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二、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性质;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短期金融工具,长期金融工具。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的定义,对场所这一概念的理解,交易对象和供求关系;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票据行为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作者:————————————————————————————————日期: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

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重点笔记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简答题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70年代初,美国宣布停止向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推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纸币与黄金脱钩,从此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不兑现的货币信用制度。 (2)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纸币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具有强制流通的性质。政府只是规定各种纸币的面值,不规定对金银的比价。由于纸币不与一定的金银保持等价关系,所以不能要求兑现。货币的发行一般由中央银行控制,不再受金银的约束。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的控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作适当的调节;纸币不育定量的金银相联系,其外汇汇率也不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人类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差距,以及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也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常常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们的生活。 ★7、影响利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平均利润率。(2)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3)经济周期。(4)物价水平。(5)经济政策。(6)其他影响因素: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和国际协定等。 ★8、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1)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应该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用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因此各种期限的债券的利率完全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不受其他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的影响。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这种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这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 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货币银行学教学资料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 说明 1、本题库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承担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2、题库以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为蓝本,该教材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达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该教材于1997年、2002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是当前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权威性教材。 3、本题库的命题原则是:立足于考核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等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此,题库的题型灵活多样,覆盖面宽广,按照章节命题,突出试题的客观性,以减少教师授课时的随意性,保证该课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题库的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不大,所列论述题主要供参考使用,给任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自主出一些针对性强的试题,增强期末考试试题的检验功能。 4、本题库的题量充足,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计算、简答和论述共7种题型,按照《货币银行学》教材的17章内容的先后次序编列。除了第十四章因内容较少,命题数量受到限制外,其余各章至少有15道填空题、15道单项选择题、10道多项选择题、10道判断正误题、5道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可以出计算题的章节至少有2道计算题。客观题附有标准答案,主观题附有参考答案。本题库主要供期末笔考教研室统一组题和流水评卷时使用。 5、本题库是开放式试题库,由于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题库试题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需要不断更新。主要渠道一是将各任课教师的自主性命题不断纳入题库,逐渐增加题库容量;二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一般每2年进行一次,吐故纳新;三是在教材修改时及时调整。在本题库设计编写过程中,黄达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正在修订,新教材有望在明年出版,为使题库与教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届时本题库也将根据新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6、本题库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结束并不等于教改实践探索的停止。题库本身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也希望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交换发展)的联 系。

按知识点整理-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复习讲义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习讲义(第四版): 1、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或银行券) 4、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存、储蓄、其他) 5、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6、商业信用: 定义: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②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③信用资本和产业资本变动是一致的。 局限性:①信用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确定;②商业信用更具有严格的方向性; ③对象上的局限性。 7、银行信用: 定义: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特点:①贷出的资本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②属于间接信用;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 局限性:无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信用,工商企业能在商业信用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求

助于银行信用。 8、国家信用: 定义: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 特点:①以国家政府为主体;②安全性最高;③资金主要用于财政方面,用途专一。 9、消费信用: 定义: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需要消费者个人具有偿还能力;②非生产性;③利息高,违约惩罚也高。 10、信用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11、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特点: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③流通性。 1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同城);银行汇票(异地)。 13、信用工具的总特点:①偿还性;②可转让性;③本金的安全性;④收益性。 14、利率的分类: ①年、月、日;②固定、浮动;③实际、名义;④市场、官定、公定;⑤长期、短期; ⑥一般、优惠。 15、利率的作用: 宏观: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 微观: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资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16、平衡国际收支详解: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将本国利率调整高于其他国家,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国短期资金;当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提高短期利率,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资流入。以此达到内外部平衡。 17、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重点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或在到期日之前的某一规定的时间才能行使的期权。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 √16、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2021年货币银行学讲义全

货币银行学 目录 绪论(学时:1) 1 何谓货币银行学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 3 何谓金融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学时:3)2、1 货币概念及形成 2、2 货币职能 2、3 货币流通规律 2、4 货币类型 2、5 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学时:4)2、1 信用概念及形成 2、2 信用形成 2、3 信用工具 2、4 利息与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场(学时:4) 3、1 金融市场概念及形成 3、2 金融市场类型 3、3 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方略 第四章金融机构(学时:4) 4、1 金融机构概念及形成 4、2 商业银行 4、3 中央银行 第五章货币供求与均衡(学时:4)5、1 货币供应量概念 5、2 货币需求 5、3 货币供应 5、4 货币供求均衡 第六章通货膨胀(学时:4) 6、1 通货膨胀概念及测量 6、2 通货膨胀类型 6、3 通货膨胀成因 6、4 通货膨胀后果 6、5 通货膨胀对策 6、6 通货紧缩

第七章货币政策(学时:4) 6、1货币政策概念及形成 6、2 货币政策目的 6、3 货币政策手段 6、4 货币政策效果 第八章国际金融体系(学时:2) 7、1 国际金融基本概念 7、2 国际货币体系 7、3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7、4 国际信用 7、5 金融与经济 绪论 1 何谓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本课,业经济金融学科。它研究货币、信用来源发展及其规律,

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形成,发展及其动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微观及宏观经济金融领域通货膨胀现象及其调控以及宏观经济领域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最后研究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及金融市场机构体系。对整个金融基本概念及其客观,主观规律做了完全阐述。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对经济金融理论有了主线理解和掌握,从而给进一步学习有关金融学科打下基本。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3 何谓金融 货币流通和信用总和。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 为了做自然人,法人,社会人。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 纵横学习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