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

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2.《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则是对于现代,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

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这种

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过分。

3.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离别与团聚相反。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

在古代,离别仪式总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情境中,并与某些象征物件形成稳定的关系,除上面提及的月光外,还有杨柳、雨雪和饮酒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在这一离别仪式中,出现了离别的时间变化(“昔”与“今”)、空间景物变化(“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以及连接这种时空关系的行动变化(“往”与“来”),而“杨柳”和“雨雪”则成为离别及与之相连的人际情感的典范象征物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旧址在今陕西咸阳以东窑店镇一带,丝绸古道的起点。唐代从长安送人西行,多在此折柳赠别(而东行则在长安东郊的溺桥送别)。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人出塞的要道。咸阳距西安市约三十公里,西渭桥是唐时西送行人必经之路,王维当年送别元二的地点想必应在这里。这里出现“柳色”和“朝雨”形象,显然可以溯源到“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渭城”和“西出阳关”的对立,道出了在显示了与离别相关的早期象征物件传统的延续;

时间的未来维度上发生空间位置疏隔的必然性;“一杯酒”与“无故人”,通过饮酒送别仪式与孤独预期的对比,想象出未来的人际疏隔前景,由此透露出自己作为“故人”而对朋友的深厚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现代性转型意味着时空制度的转型,那么,问题就在于,在现代性情境中,与离别相连的

时空制度会发生怎样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又会对个人的离别体验产生怎样的影响?黄遵宪的《今别离》正是一个合适的个案。“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邓去!”诗写妻子在丈夫远行前难舍难分的惜别情形:“临别时拽住你的衣裳:你今个又去什么地方?不论你哪年哪月回来,可别去了卓文君的家乡!

[15](P305)这里在时空关联中写出了两种离别:一种是即将开始的夫妻之间的空间阻隔(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这属于通常的夫妻离别;另一种则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疏离(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邓去),这是与时空分离相连的别一种离别方式——空间疏隔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夫妻情感断裂。而黄遵宪则想写出现代时空情境中的新的离别体验。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黄遵宪的《今别离》四首之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别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舵,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风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诗的抒情焦点集中在供人远行的交通工具——舟与车及其速度上。诗明显地脱胎于唐代诗人孟郊的《车遥遥》:“路喜到江边,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旅雁既叫月,断猿寒啼秋。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寒泪无因波,寄恨无因粉。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两诗同样是写舟车载人远别,但在黄遵宪这里,古代的“舟车”被现代“舟车”即轮船和火车所取代。黄遵宪的兴趣似乎在于叩问:同为远行的“舟车”,它们同样是离愁别绪的伴随物,那么,古别离与今别离在体验模式上仍然是同一的吗?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今别离四首其一》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遵宪。其古诗全文如下: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

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

人教版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随堂练习 第3课

第3课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记一记 1.字音 (1)薄帷.() (2)翔.()鸟 (3)获骋.() (4)鹧.()鸪 (5)红藕.() (6)玉簟.() (7)罗裳.() (8)锦.()书 (9)须臾.() (10)绸缪.() (11)杳.()悠悠(12)吹襟.() 答案:(1)wéi(2)xiáng(3)chěng(4)zhè(5)ǒu (6)diàn(7)cháng(8)jǐn(9)yú(10)móu(11)yǎo (12)jīn 2.词义 (1)薄帷 ..鉴明月薄帷: (2)白日沦.西河沦: (3)不眠知夕永 ..夕永: (4)欲言不予和.和: (5)有志不获骋.骋: (6)红藕香残玉簟秋.秋: (7)明知须臾 ..景须臾: (8)不许稍绸缪 ..绸缪: 答案:(1)薄薄的帐幔(2)落下(3)夜长(4)应和(5)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6)秋凉、秋意 (7)片刻、短时间 辨一辨 1.一词多义 (1)号 ①孤鸿号外野()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③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2)景 ①荡荡空中景() ②春和景明() ③良辰美景奈何天() ④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答案:(1)①哀号②名称;称号③宣称;扬言④命令,引申为发布命令 (2)①通“影”,月光②日光③景色,景致④大 2.词类活用 ①薄帷鉴.明月: ②气变悟时易.: 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照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换,改换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1)阮籍(201~263),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与齐名,同为“”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别号,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时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诗三大类。 (3)李白(701~762),字,号。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30卷。 (4)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山东济南人。她诗、词、文、赋无所不精,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她的词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人称“”。是宋代派的典范。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诗词的熏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而她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她与丈夫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

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 黄遵宪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离别往往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你能背出表达离愁别绪情感的诗句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今别离》。 二、听读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诵,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概括大意并分层 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2、学生概括大意并分层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73782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6.《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六、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2

高三语文导学案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类别。 2、熟悉每种类别的诗歌包含了哪些情感。 3、掌握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答题范式。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金虎署,指刑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B.“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C.下片对四位历史人物,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D.“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 “棋头”一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两句,是说既然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黄遵宪 《今别离(其一)》高考诗歌精读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 教学参考 0527 1418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 原诗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1] 注释 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②并立:合力,一起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④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⑤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⑥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⑦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⑧倏疾速,忽然⑨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⑩留滞路途阻塞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赏析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

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诗歌,最早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中华文学史的伟大结晶。经由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激情演绎,到了唐朝,诗歌几乎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虽然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可是在思维、创作上很难突破。明清诗歌创作流派众多,但是落于窠臼,也无非是一种附庸风雅,清末龚自珍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文坛,开启了近代文学新风气,而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的黄遵宪,促使了诗歌的转型,扭转了诗歌的命运,使诗歌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就属于它的文学样式或者说促使文学样式的转变。近代社会,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内忧外患双面夹攻,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社会,这时期的文学样式大多呈现出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省。黄遵宪也不例外,他热切关注时势,虽然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活动于政治舞台之上,是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推动维新变法的干将,然而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则在于其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我读的并不多,但是能感觉出他对社会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代,他发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因此也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黄遵宪诗歌革新的中心思想是“我手写我口”。这个口号虽然是他在二十一岁还的时候提出来的,但却是很成熟的见地,他以后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活动都忠于他的这个主张,是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贯彻这个主张的。黄遵宪自己曾说过:“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吾欲以古文家抑扬变化之法作古诗:取骚选乐府歌行之神理入近体诗。其取材以群经三史,诸子百家,及许郑诸注,为词赋家不常用者。其述事以官书、会典、方言、俗谚及古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举吾耳目所亲历者皆笔而书之,要不失为“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对于诗歌何去何从的问题,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认为,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化与创造。其实,不仅仅是诗歌,任何文学样式的生命,都在于变化与创造。他的诗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以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写诗的人,往往都具有一颗独特、细腻、易感的诗心。他写下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是以历史上甲午中日战争为题材的,他的“悲”、“哀”、“哭”,心系时势,慷慨激昂,不难理解,一种热忱的爱国之情呼之欲出。他的诗歌倾向于写实,时刻反映着局势的变化。黄遵宪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传统及中外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黄遵宪的诗歌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特点。 黄遵宪是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在他的一些诗当中,讴歌变法维新,也寄托了其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愿望。他的诗歌,也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一些新事物,拓宽了诗歌的写作题材和反映的生活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他的《今别离》四章,就是创新的体现。《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今别离》教案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今别离》教案 课题《今别离(其一)》课堂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一、教学目的 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从对离别时的场面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今别离》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也没那么悲、浓。 3 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老师总结: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 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黄遵宪赏析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着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着名诗人。字公度,别号

最新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资料

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 人教版《必修一》 【阅读欣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2.雨巷.再别康桥 3.大堰河---我的保姆 【2016年1月】 1.大堰河的一个片段要求:(1)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分析“紫色的灵魂”的含义。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 6.鸿门宴 【2016年1月】 1.荆轲刺秦王中要求:对易水送别进行赏析。 2.烛之武退秦师要求:分析“之字:的三种用法。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功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3.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 4.黄河九曲写实要有点波澜 5.朗诵 【梳理探究】 1.优美的文字 2.奇妙的对联 3.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1.《论语》 2.《大卫.科波菲尔》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3.囚绿记 【2016年1月】 1.荷塘月色要求:叠词表现力,分析荷塘月色中某一段叠词的作用,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叠词的效果。 2.故都的秋,秋槐图分析。学生将本段概括为落蕊轻扫,让你修改并说明理由,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分析。 3.故都的秋的练习三,列举写秋的诗,鉴赏其中一首。 第二单元 4.氓.采薇 5.离骚 6.孔雀东南飞 7.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田园居(其一) 【2016年1月】 1.孔雀东南飞给一段话要求:朗诵,分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家的时候为什么要梳妆打扮。 2.氓 (1)赏析余冠英翻译的《氓》的现代诗歌第一段,要求:指导学生将这篇古文翻译成现代诗歌。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 断肠” 一语。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 虽 1 / 2 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 (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 (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2 / 2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 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