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联网实验报告

物联网实验报告

物联网实验报告
物联网实验报告

物联网课程设计

实验成员:

指导教师:

日期:2014/7/3

实验一 LED组件

一、实验内容

LED组件:绿灯一直处于熄灭的状态,红灯不停闪烁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同时将基站的烧录开关拨上去。

2)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3) 在 Cygwin 界面中执行 cd apps/Demos/Basic/Led,进入到 LED 实验目录下。

4) 在 LED 实验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 进行编译和烧录。

5) 可以看到实验现象为基站上的绿灯一直处于熄灭的状态,红灯不停闪烁。

三、实验代码

/**

LED 示例程序的实现模块,简单的点亮3个LED灯

@date 2010-1

*/

module LedM

{

uses interface Boot;

}

implementation

{

/** LED灯演示

*/

task void DemoLed()

{

/** 目前节点上提供两个LED灯

LED_BLUE -> 蓝灯

LED_YELLOW -> 黄灯

*/

int i,j;

while(1)

{

LED_YELLOW_ON; //熄灭黄色LED灯

for(i=0;i<1000;i++)

for(j=0;j<500;j++);

LED_BLUE_OFF; //点亮蓝色LED灯

for(i=0;i<1000;i++)

for(j=0;j<500;j++);

LED_BLUE_ON; //熄灭蓝色LED灯

}

}

/** 启动事件处理函数,在LED.nc已经关联到MainC.Boot接口系统启动后会调用此函数

*/

event void Boot.booted()

{

post DemoLed();

}

}

实验二定时器组件

一、实验内容

通过定时器让绿色灯闪烁,并且闪烁三次后停止闪烁。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同时将基站

的烧录开关拨

上去。

2)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3) 在Cygwin 界面中执行 cd apps/Demos/Basic/ Timer,进入到

定时器实验目录下。

4) 在定时器代码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进行编译和烧

录。

5) 实验现象为基站上绿色灯闪烁,并且闪烁三次后停止闪烁。

三、实验代码

#define DBG_LEV 5

module TimerLedM

{

uses interface Boot;

/* Timer为系统接口TMilli指明了定时器的精度为毫秒 */

uses interface Timer as Timer1; /* as关键字为接口别名 */

uses interface Timer as Timer2;

}

implementation

{

/** 任务: 切换黄色LED灯 */

task void ToggleLedYellow()

{

LED_YELLOW_TOGGLE;

}

/** 启动事件处理函数,在TimerLed.nc已经关联到MainC.Boot 接口

系统启动后会调用此函数

*/

event void Boot.booted()

{

LED_BLUE_ON;

call Timer2.startPeriodic(1000);

/** 定时器1: 持续工作,每隔1s触发一次 */

call Timer1.startPeriodic(6000);

/** 定时器2: 持续工作,每隔3s触发一次*/

//call Timer2.startPeriodic(5000);

}

/** 定时器1的事件处理函数 */

event void Timer1.fired()

{

/** 事件处理中直接切换蓝色LED灯 */

ADBG(5, "led blue toggle.\r\n");

//LED_BLUE_TOGGLE;

LED_YELLOW_ON;

call Timer2.stop();/**停止定时器触发*/

call Timer1.stop();

}

/** 定时器2的事件处理函数 */

event void Timer2.fired()

{

ADBG(5, "led yellow toggle.\r\n");

post ToggleLedYellow();

}

}

实验三串口调试

一、实验内容

通过级别控制,使得某些调试语句没有被输出到串口。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同时将基站的烧录开关拨上去。

2) 用串口线将基站和 PC 机器连接起来。

3) 打开串口助手。

4)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5) 在 Cygwin 界面中执行 cd apps/Demos/Basic/ SerialDebug,进入到串口调试实验目录下。

6) 在串口调试代码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进行编译和烧录。

7) 烧录成功后,实验现象为串口有内容输出,输出内容如下:

三、实验代码

/**

串口调试程序的实现模块

@date

*/

/* 定义调试级别,参加Makefile的ADBG_LEVEL定义,设置大于等于ADBG_LEVEL */

#define DBG_LEV 3000

#define DBG_LEV2 2000

module SerialDebugM

{

uses interface Boot;

}

implementation

{

/** 任务: 通过串口打印信息来调试 */

task void DebugSerial()

{

uint8_t num1 = 0x39;

uint32_t num2 = 0x12345678;

float float1 = 123.1234;

/** ADBG,格式类似于printf,

第一个参数为调试等级,可以参见tos/lib/common/antdebug.h

*/

/** 打印字符和字符串 */

ADBG(DBG_LEV, "\r\n\r\nDEMO of Serial Debug\r\n", 'x');

ADBG(DBG_LEV, "1. This is a string, and this is char '%c'\r\n", 'x');

/** 打印8位的数字 */

ADBG(DBG_LEV, "2. NUM1: HEX=0x%x, DEC=%d\r\n", (int)(num1), (int)(num1));

/** 打印32位数字 */

ADBG(DBG_LEV2, "3. NUM2: HEX=0x%lx, DEC=%ld\r\n", (uint32_t)(num2), (uint32_t)(num2));

/** 打印浮点数*/

ADBG(DBG_LEV, "4. FLOAT: %f\r\n", float1);

}

/** 启动事件处理函数,在SerialDebug.nc已经关联到MainC.Boot 接口

系统启动后会调用此函数

*/

event void Boot.booted()

{

post DebugSerial();

}

}

实验四串口通信

一、实验内容

实现一个串口实验,在串口助手中实现回显的功能。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

2) 用串口线将基站和 PC 机器连接起来。

3) 打开串口助手。

4)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5) 在 Cygwin 界面中执行 cd apps/Demos/Basic/ SerialIO,进入到串口通讯实验目

录下。

6) 在串口通讯代码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进行编译和烧录。

7) 根据串口输出的提示进行操作,在串口助手的字符输入框输入 1,红灯会一直亮着,直到再一次输入 1 才熄灭;在串口助手的字符输入框输入 2,绿灯会一直亮着,直到再一次输入 1 才熄灭,输入其他数字串口会提示“Error key”,并且会显示你输入的数字,结果如下:

三、实验代码

/**

串口输入输出程序的实现模块

@author

@date

*/

#include

/** 定义此宏,将演示UartStream.receive函数,允许一次指定数量的数据 */

//#define SERIALIO_RECEIVE

#define DBG_LEV 3000

module SerialIoM

uses interface Boot;

uses interface StdControl as UartStdControl;

uses interface UartStream;

}

implementation

{

uint8_t m_receive_len;

uint8_t m_echo_buf;

uint8_t m_send_buf[100];

/* 显示一个菜单提示用户 */

void showMenu()

{

strcpy(m_send_buf, "\r\n\r\nDemo of Serio I/O\r\n[1] Toggle BLUE LED\r\n[2] Toggle YELLOW LED\r\n");

/* 通过UartStream.send可以发送字节数据 */

call UartStream.send(m_send_buf, strlen(m_send_buf));

}

/** 启动事件处理函数,在SerialIo.nc已经关联到MainC.Boot 接口

系统启动后会调用此函数

*/

event void Boot.booted()

{

LED_BLUE_ON;

LED_YELLOW_ON;

call UartStdControl.start();

showMenu();

}

async event void UartStream.sendDone(uint8_t *buf, uint16_t len, error_t error)

{

}

/** 重新发送刚才接收的字符进行回显 */

task void showMenuTask()

{

showMenu();

}

task void lightLED()

{

if(m_echo_buf=='1')

{

LED_BLUE_TOGGLE; /* 切换蓝色LED灯 */

ADBG(DBG_LEV, "You choose to input%c\r\n",m_echo_buf);

ADBG(DBG_LEV, "You choose to toggle BLUE LED\r\n");

post showMenuTask();

}

else if (m_echo_buf == '2')

{

LED_YELLOW_TOGGLE; /* 切换黄色LED灯 */

ADBG(DBG_LEV, "You choose to input%c\r\n",m_echo_buf);

ADBG(DBG_LEV, "You choose to toggle YELLOW LED\r\n");

post showMenuTask();

}

else

{

ADBG(DBG_LEV, "Error Key %c\r\n", m_echo_buf);

post showMenuTask();

}

}

/** 如果没有调用receive接收,则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就会触发此事件 */

async event void UartStream.receivedByte(uint8_t byte)

{

m_echo_buf = byte;

post lightLED();

}

/** 在接收完receive命令欲接收的长度后会调用此事件 */

async event void UartStream.receiveDone(uint8_t *buf, uint16_t len, error_t error)

{

}

}

实验五 Flash读写

一、实验内容

Flash读写:自己定义一个结构体,并且将结构体的内容写入到 0x1fff8,并且在写完后将结构体的数据读取出来和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

2) 用串口线将基站和 PC 机器连接起来。

3) 打开串口助手。

4)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5) 在 Cygwin 开发环境中执行 cd apps/Demos/Basic/Flash。

6) 在 Flash 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进行软件的编译和烧录。

7) 烧录成功后,串口有内容输出,具体如下:

三、实验代码

/* 定义调试级别,参加Makefile的ADBG_LEVEL定义,设置大于等于ADBG_LEVEL */

#define DBG_LEV 3000

module TestFlashC

{

uses interface Boot;

uses interface HalFlash;

}

implementation

{

struct array

{

uint8_t num[8];

};

uint8_t ieee[8] = {0};

uint8_t ieee2[8] = {7,2,4,11,21,3,92,1};

task void initTask()

{

uint8_t i;

struct array array1;

for(i=0;i<8;i++)

{

array1.num[i]=ieee2[i];

}

ADBG(DBG_LEV, "read now \n");

call HalFlash.erase((uint8_t*)0x1fff8);

for (i=0;i < 8;i+=4)

{

call HalFlash.write((uint8_t*)(0x1FFF8+i), (&array1.num+i), 4);

}

call HalFlash.read(ieee, (uint8_t *)0x1FFF8, 8);

ADBG(DBG_LEV, "read ok.\n");

for (i=0; i < sizeof(ieee); ++i)

{

ADBG(DBG_LEV, "array1.num[%d]=%d\n", (int)i, (int)ieee[i]);

}

}

event void Boot.booted()

{

ADBG(DBG_LEV, "Boot.booted\n");

post initTask();

}

}

实验六点对点通信

一、实验内容

完成一个点对点的传输,让基站给单独节点发送一个命令,节点在接收到

命令后将自己的蓝灯状态改变。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将基站的烧录开关拨上去。

2) 用串口线将基站和 PC 机器连接起来。

3) 打开串口助手。

4)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5) 在 Cygwin 开发环境中执行/opt/atos/apps/Demos/RFDemos/1_P2P。

6) 在点对点通讯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 GRP=BB NID=01,进行软件的编译和烧录,(GRP= BB NID=01 将当前的点烧录为第BB组,第一号)。

7) 烧录成功后,将基站的烧录开关拨下去,将节点对应的烧录开关拨上去,然后打开其中一个节点的开关。

8) 执行 make antc5 reinstall GRP= BB NID=02。

9) 重启基站,在串口助手中有如下的内容:

现象为节点在接收到命令后将自己的蓝灯状态改变

三、实验内容

#define DBG_LEV 1000

module P2PM

{

uses {

interface Boot;

interface AtosControl;

interface StdControl as UartStdControl;

interface UartStream;

interface AMSend;

interface Receive;

interface AMPacket;

interface Packet;

}

}

implementation

{

enum

{

MAX_ADDRESS_LEN = 5,

INPUT_ADDRESS = 0,

INPUT_DATA = 1,

};

message_t m_msg;

uint8_t m_len = 0;

char m_address_str[MAX_ADDRESS_LEN] = {0};

uint8_t m_address_index = 0;

uint8_t m_input_type = 0;

/* 显示菜单*/

task void showMenu()

{

if( m_input_type == INPUT_DATA)

{/*等待输入欲发送的数据*/

ADBG_APP( "\r\n* To Send:\r\n");

}

else

{/*等待输入欲发送的地址*/

ADBG_APP( "\r

\n###################################################\r\n* MY NodeId = 0x%x,

Group=0x%x, destination ?\r\n",

ADBG_N(call AMPacket.address()),

ADBG_N(TOS_IEEE_PANID)

);

m_input_type = INPUT_ADDRESS;

m_address_index = 0;

}

}

/*将从串口输入的地址字符串转化为真实地址*/

uint16_t getDestAddress()

{

uint16_t address = 0;

uint8_t i = 0;

if(m_address_index > MAX_ADDRESS_LEN)

{

m_address_index = MAX_ADDRESS_LEN -1;

}

for ( i=0; i < m_address_index; ++i)

{

uint8_t digital = m_address_str[i];

if(digital >= 'A' && digital <= 'F')

{

digital = digital - 'A' + 10;

}

else if(digital >= 'a' && digital <= 'f')

{

digital = digital - 'a' + 10;

}

else if(digital >= '0' && digital <= '9')

{

digital = digital - '0';

}

address = address*16 +digital;

}

return address;

}

/* 发送数据*/

task void sendData()

{

uint8_t i;

uint8_t* payload = call Packet.getPayload(&m_msg, NULL);

uint16_t address = call AMPacket.address();

uint16_t dest_address = getDestAddress();

ADBG_APP( "\r\n\r\n* Sending ... from [%d], to [%d], len=[%d]\r\n",

ADBG_N(address),

ADBG_N(dest_address),

ADBG_N(m_len)

);

call AMSend.send(dest_address, &m_msg, m_len);

//LED_BLUE_TOGGLE;

}

/*发送完处理*/

event void AMSend.sendDone(message_t* msg, error_t result)

{

//ADBG_APP( "send done\n");

ADBG_APP( "* Sent%s!\r\n", (result == SUCCESS) ? "OK" : "FAIL");

if (result == SUCCESS)

{

LED_BLUE_TOGGLE;

}

else

{

LED_YELLOW_TOGGLE;

}

m_len = 0;

m_input_type = INPUT_ADDRESS;

post showMenu();

}

/* 节点启动完毕*/

event void Boot.booted()

{

/*开启射频*/

call AtosControl.start();

/*开启串口通信*/

call UartStdControl.start();

LED_YELLOW_OFF;

LED_BLUE_OFF;

ADBG_APP( "\r\n###############################################\r\ n");

ADBG_APP( " [P2PDEMO] My Address = 0x%x, Group = 0x%x\r\n",

ADBG_N(call AMPacket.address()), ADBG_N(TOS_IEEE_PANID));

ADBG_APP( "###############################################\r\n");

m_input_type = INPUT_ADDRESS;

post showMenu();

}

/*从串口接收数据*/

async event void UartStream.receivedByte(uint8_t c)

{

if(c != '\r')

{

if (m_input_type == INPUT_DATA)

{/*输入数据*/

uint8_t* payload = (uint8_t*)call Packet.getPayload(&m_msg, NULL);

if(m_len >= call Packet.maxPayloadLength())

{

return;

}

payload[m_len++] = c;

ADBG_APP( "%c", c);

if(m_len < call Packet.maxPayloadLength())

{

return;

}

}

else

{/*输入地址*/

if(m_address_index < MAX_ADDRESS_LEN)

{

m_address_str[m_address_index++] = c;

ADBG_APP( "%c", c);

}

if(m_address_index < MAX_ADDRESS_LEN)

{

return;

}

}

}

/*按下回车键或者到达最大长度,则处理*/

if(m_input_type == INPUT_DATA)

{

post sendData();

}

else

{

/*地址处理完毕,准备输入数据*/

m_input_type = INPUT_DATA;

post showMenu();

}

}

/** 实现接口UartStream 接口中的事件*/

async event void UartStream.sendDone(uint8_t* buf, uint16_t len, error_t error)

{

}

async event void UartStream.receiveDone(uint8_t* buf, uint16_t len, error_t error)

{

}

/*射频接收数据*/

event message_t* Receive.receive(message_t* msg, void* payload, uint8_t len)

{

uint8_t i;

ADBG_APP( "\r\n*Receive, len = [%d], DATA:\r\n", ADBG_N(len));

for(i=0; i < len; i++)

{

ADBG_APP( "%c", ((uint8_t*)payload)[i]);

}

/*如果输入命令BLUE,蓝灯状态改变*/

if(len==4)

{

if(((uint8_t*)payload)[0]=='B'&&((uint8_t*)payload)[1]=='L'&&(

(uint8_t*)payload)[2]=='U'&&((uint8_t*)payload)[3]=='E') {

LED_BLUE_TOGGLE;

}

}

ADBG_APP( "\r\n");

LED_YELLOW_TOGGLE;

m_input_type = INPUT_ADDRESS;

post showMenu();

}

}

实验七射频广播

一、实验内容

写一个射频广播实验,包括基站和节点的程序。使得节点在接收到三个基

站的广播信号停止接收广播数据。

二、实验步骤

1) 将基站同电脑用烧录线连接好,打开基站的开关。

2) 用串口线将基站和 PC 机器连接起来。

3) 打开串口助手。

4) 打开 Cygwin 开发环境。

5) 在Cygwin 开发环境中执行/opt/atos/apps/Demos/RFDemos/ 6_Broadcast。

6) 在当前目录下执行 make antc5 install GRP=BB NID=01,进行软件的编译和烧录。

7) 烧录成功后,将基站的烧录开关拨下去,将节点对应的烧录开关拨上去,然后打开节点的开关。

8) 执行 make antc5 reinstall GRP=BB NID=02。

9) 再烧录一个节点,节点号 NID=03。

10) 全部烧录完成后,首先将基站的开关关闭,然后打开两个节点的开关,这个时候两个节点的红、黄、蓝灯都是亮着的。

11)当打开基站的开关的时候,首先是基站的红色灯闪烁,然后两个节点都跟着蓝灯闪烁三次,之后不再亮。说明节点在接收到三个基站的广播信号停止接收广播数据。

三、实验代码

#define DBG_LEV 1000

module BroadcastP

{

uses

{

interface Boot;

interface AtosControl;

interface AMSend;

interface Receive;

interface AMPacket;

interface Packet;

interface Timer as SensorTimer;

}

}

implementation

RFID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RFID 射频识别实验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15级物联网4班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高明琴

2017年11月12日 实验一125KHz RFI D 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 125kHz 只读卡、 125kHz 读写卡的基本原理 2、熟悉和学习125kHz 只读卡协议、125kHz 读写卡协议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学会使用综合实验平台识别125kHz 只读卡卡号,并对125kHz 读写卡进行数据读写操作,观察只读卡和读写卡协议。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PC机一台,实验教学系统一套。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1、注意事项 切记:插、拔各模块前最好先关闭电源,模块插好后再通电 RFID读写器串口波特率为9600bps 2、环境部署 ⑴准备 125K低频RFID模块,参考章节设置跳线为模式 2 ,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

置为 OFF,参考章节通过交叉串口线将模块与电脑的串口相连,给模块接5V 电源; ⑵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置为ON,此时模块的电源指示灯亮,表明模块电源上电正常; ⑶运行 RFID 实训系统 .exe软件,选项卡选择125K模块; 3、打开串口操作 设置串口号为COMx,设置波特率为9600 ,点击“打开”按钮执行串口连接操作; 4、寻卡操作 串口打开成功后,将125K 标签放入天线场区正上方,RFID 模块检测到标签存在后,将获取到标签ID并显示在ListView控件中,16进制数据listview控件显示的是16进制标签ID , 10 进制数据 listview控件显示的是10进制标签ID ,实验结果如下图; 思考题 1多张卡在一起时,能否正确识别卡号请说明原因 答:多张卡在一起时,无法正确识别卡号,因为125kHz 的读卡器没有采用防冲撞算法2变卡和阅读器的相对位置和距离,观察读卡结果并解释;在卡和阅读器之间放置不同的障碍物,观察读卡结果并解释。 答 : 当卡和阅读器的距离超过 5cm后,读卡结果并不理想,几乎读不到数据。 属薄片(如几张纸、塑料板)时,读卡结果正常;而放置金属障碍物时,读卡结果就不正常 了 五、小结 通过本实验,初步熟悉了 RFID 寻卡的步骤,还尝试了多卡一起时的系统响应,结果发现不能多 卡一起识别。识别距离不能太远,否则无法识别。

华电物联网实验报告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实验报告 名称:RFID综合实验 院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班级:通信1403 报告人: 2017年 3月 9日 实验一 Inventory 命令实验 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15693标准规范第三部分协议和指令内容。 实验内容: 寻找标签卡片。 实验设备: RFID-RP实验箱中OURS_HF_EM板子一块,PC机一台,一针一空的串口线一根,5V3A 电源线一根,ISO15693标签卡片一张。 实验原理: 寻找标签卡片总量命令被用于在天线感应范围内获得ISO15693协议标签卡片的唯一ID(UID)号。它支持两种方法:一种是16个槽(slot)。在感应范围内单个槽(slot),另一种是单个槽(slot)。在感应范围内单个槽(slot)模式允许全部的请求命令。如果在该模式下,出现了多张标签,那么数据冲撞错误请求将

被发送到上位机GUI。在16个槽(slot)模式下,根据标签卡片的UID 号,通过寻找总量命令迫使应答器在16个插槽中的1个做出应答,从而减少数据冲突的可能。在该时间槽顺序下,任何冲撞的发生都能够通过在ISO 15693标准协议中定义的冲撞标志得到解决。 实验步骤: 一、使用16槽(slot)寻找单张标签卡片,用户需要以下4个步骤: (1)在标签标志(Request Flags)窗口点击任意设置标志(仅双副载波(Double sub-carrier),高比特率(High Data Rata)选项有效)及数据编码模式选择相应模式。 (2)点击设置协议(Set Protocol)。 (3)在命令(Command)窗口点选数量(Inventory)按钮。 (4)将一张ISO15693协议标签卡,放入TRF7970开发板天线接收范围内。 (5)点击执行命令(Execute)。 实验结果: 实验二Stay quiet命令实验 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15693标准规范第三部分协议和指令内容。 实验内容: 学习在STAY QUIET命令下返回的信号。验证执行命令后电子标签的状态,使标签处于静默状态。

物联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RFID开发实验 一、实验环境 硬件:UP-MobNet-II型嵌入式综合实验平台,PC机 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Ubuntu12.04+ MiniCom/Xshell + ARM-LINUX交叉编译开发环境Rfid_900M模块QT测试程序 二、实验内容 1、了解UHF的基本概念、国际标准、协议内容 2、了解UHF的标准接口 3、了解UHF的应用范围及领域 4、掌握对功率和功放相关命令的操作 三、实验原理 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的协议目前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协议制定者:一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二是EPC Global。ISO组织目前针对UHF(超高频)频段制定了射频识别协议ISO 18000-6,而EPC Global组织则制定了针对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的标准。目前,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中的两大标准化组织有融合的趋势,EPC Class 1 Generation 2标准可能会变成ISO 18000-6标准的Type c。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针对ISO 18000-6 标准的射频识别系统,本节讨论的是ISO 18000-6 协议中与系统架构相关的物理层参数。 ISO 18000-6 目前定义了两种类型:Type A 和Type B。下面对这两种类型标准在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1.物理接口 ISO 18000-6 标准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协议—Type A 和Type B。标准规定:读写器需要同时支持两种类型,它能够在两种类型之间切换,电子标签至少支持一种类型。 (1)Type A 的物理接口 Type A 协议的通信机制是一种“读写器先发言”的机制,即基于读写器的命令与电子标签的应答之间交替发送的机制。整个通信中的数据信号定义为以下四种:“0”,“1”,“SOF”,“EOF”。通信中的数据信号的编码和调制方法定义为: ①读写器到电子标签的数据传输 读写器发送的数据采用ASK 调制,调制指数为30%(误码不超过3%)。 数据编码采用脉冲间隔编码,即通过定义下降沿之间的不同宽度来表示不同的数据信号。 ②电子标签到读写器的数据传输 电子标签通过反向散射给读写器传输信息,数据速率为40kbits。数据采用双相间隔码来进行编 码,是在一个位窗内采用电平变化来表示逻辑,如果电平从位窗的起始处翻转,则表示逻辑“1”;如果电平除了在位窗的起始处翻转,还在位窗的中间翻转,则表示逻辑“0”。 (2)Type B 的物理接口 Type B 的传输机制也是基于“读写器先发言”的,即基于读写器命令与电子标签的应答之间交换的机制。 ①读写器到电子标签的数据传输 采用ASK 调制,调制指数为11%或99%,位速率规定为10kbits 或40kbits,由曼彻斯特编码来完成。具体来说就是一种on-offkey格式,射频场存在代表“1”,射频场不存在代表“0”。曼彻斯特编码是在一个位窗内采用电平变化来表示逻辑“1”(下降沿)和逻辑“0”(上升沿)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浅析物联网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 学年学期 专业 学号 授课班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技术上理解,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 从应用上理解,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然后“物联网”又与先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更加精细和生动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智能电网物联网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需求和研发的相互推动下迅速热遍全球这里在综述智能电网物联网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的同时提出了我国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前景并在应用前景下提出智能电网中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农业、传感器、物联网前景与发展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物联网 (7) 1.1物联网的概念 (5) 1.2物联网的产生背景 (5) 1.3物联网的特征 (6) 第二章物联网的作用 (6) 2.1智能家居 (7) 2.2智能电网 (7) 2.3智能医疗 (8) 2.4智能城市 (8) 2.5智能环保 (9) 2.6智能交通 (9) 2.7智能校园 (10) 第三章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10) 3.1物联网的网络分层 (11) 3.2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11) 3.2.2 核心技术之感知层 (11) 3.2.2核心技术之信息汇聚层 (12)

RFID实验报告66232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射频识别实验 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 14级物联网2班 学号 91 学生姓名卢阳 指导教师高明琴 2016 年 11 月 20 日

实验一125K H z R F I D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125kHz只读卡、125kHz读写卡的基本原理 2、熟悉和学习125kHz只读卡协议、125kHz读写卡协议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学会使用综合实验平台识别125kHz只读卡卡号,并对125kHz读写卡进行数据读写操作,观察只读卡和读写卡协议。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PC机一台,实验教学系统一套。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2、注意事项 切记:插、拔各模块前最好先关闭电源,模块插好后再通电 RFID 读写器串口波特率为 9600bps 2、环境部署 ⑴准备 125K 低频 RFID 模块,参考章节设置跳线为模式 2,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 置为 OFF,参考章节通过交叉串口线将模块与电脑的串口相连,给模块接 5V 电源; ⑵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置为 ON,此时模块的电源指示灯亮,表明模块电源上电正常; ⑶运行 RFID 实训系统.exe 软件,选项卡选择 125K 模块; 3、打开串口操作 设置串口号为 COMx,设置波特率为 9600,点击“打开”按钮执行串口连接操作; 4、寻卡操作 串口打开成功后,将 125K 标签放入天线场区正上方,RFID 模块检测到标签存在后,将获取到标签 ID 并显示在 ListView 控件中,16 进制数据 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 16 进制标签 ID,10 进制数据 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 10 进制标签 ID,实验结果如下图;

物联网导论学习感悟

《物联网导论》学习感悟 通过学习《物联网导论》这门课,我从中学习到,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成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1l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 作为物联网的载体,物联网技术已成为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之后人们所关注的技术发展热点之一,它的出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物联网不仅是解决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而且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技术的三大主要关键技术与支撑技术为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此外,物联网技术还有其他许多涉及各个学科的关键技术。 1、传感器技术 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传感器的世界,假如空调中没有了温度传感器、遥控中没有了红外传感器、手机中没有了重力传感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让你抓狂。传感器可以测量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物质的相关参量,其强大程度比肩人类的感觉器官眼耳口鼻手,被称为“电五官”。由于传感器可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物联网感知层的作用是获取信息,传感器由于种类繁多,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环境、军事、电器等各个领域,是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基础。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相信大家已经有目共睹,真真切切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果说传感器是“感觉器官”,那么通信技术就像传输信息的“神经”,实现信息的可靠传送。通信技术特别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感知层所产生的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传输通道。因此,以太网、移动网、无线网等各种相关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数据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可靠的传送保证。

RFID实验资料报告材料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RFID射频识别实验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 15级物联网4班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高明琴

2017年 11 月 12 日 实验一125K H z R F I D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125kHz只读卡、125kHz读写卡的基本原理 2、熟悉和学习125kHz只读卡协议、125kHz读写卡协议 二、实验容与要求 学会使用综合实验平台识别125kHz只读卡卡号,并对125kHz读写卡进行数据读写操作,观察只读卡和读写卡协议。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PC机一台,实验教学系统一套。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1、注意事项 切记:插、拔各模块前最好先关闭电源,模块插好后再通电 RFID 读写器串口波特率为9600bps

2、环境部署 ⑴准备125K 低频RFID 模块,参考1.4.2 章节设置跳线为模式2,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 置为OFF,参考1.4.3 章节通过交叉串口线将模块与电脑的串口相连,给模块接5V 电源; ⑵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置为ON,此时模块的电源指示灯亮,表明模块电源上电正常; ⑶运行RFID 实训系统.exe 软件,选项卡选择125K 模块; 3、打开串口操作 设置串口号为COMx,设置波特率为9600,点击“打开”按钮执行串口连接操作; 4、寻卡操作 串口打开成功后,将125K 标签放入天线场区正上方,RFID 模块检测到标签存在后,将获取到标签ID 并显示在ListView 控件中,16 进制数据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16 进制标签ID,10 进制数据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10 进制标签ID,实验结果如下图; 思考题 1多卡在一起时,能否正确识别卡号?请说明原因

物联网概论学习总结

物联网概论学习总结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基于未来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了提高自身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各方面的知识需求,参加了本次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物联网概论》课程。 本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介绍了物联网的定义、基本架构及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它的基本架构从底层到顶层分别为传感网络、接入网络、中间件、应用层。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嵌入式技术、纳米与微机电技术、分布式管理技术。 二、提出了物联网教学面临的矛盾与需求 物联网教学面临的矛盾与需求主要包括:舆论炒作和应用迟滞的矛盾、局部供给规模化与社会需求碎片化的矛盾、技术供给分散化与需求一体化的矛盾、法治、技术、安全与管理等的不配套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人-机对话与物-物对话间的矛盾、标准化建设滞后的矛盾。 三、总结了物联网知识体系构成,并提出了《物联网概论》课程设计原则 物联网知识体系主要由功能体系、系统体系、技术体系、信息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构成。《物联网概论》课程应从通识角度给予介绍,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掌握传感器、微处理器、嵌入式技术和相应的软件技术,无线通讯、高频设计、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以及3G无线网络设计等技术。 四、指出了《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难点,并给出了课程改进方向 教学难点:各类基本概念、基本标准与基本协议。 改进方向: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模式、启发思考与探索;面向国计民生,“感知中国”是物联网教学突破的途径。 五、强调了物联网属于信息化领域,重点对EPC标识体系进行了讲解。 对EPC标识体系的学习主要要求掌握EPC标准体系、了解EPC编码策略和设计思想、掌握EPC编码转换方法。 六、介绍了物联网基础技术,对无线网络技术及其标准和自动识别技术进行了重点讲解 物联网基础技术主要由传感器技术、MEMS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定位技术。 七、通过讲解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展示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的必要性基于微创新的物联网应用课程中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一卡通教学设计、实验实训室建设案例、实验箱开发案例。提倡以鼓励学生为主的兴趣教学法。通过介绍物联网工程实验室的功能(教师进行科研创新、院系举办竞赛活

rfid实验报告

RFID原理与应用 实验报告 2016– 2017学年第二学期 级物联网工程专业 课程名称 RFID原理与应用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王超梁 2017年月日

实验一RFID通信系统编解码和调制解调仿真 一、实验目的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磁破实现物体识别的无线电技术,一个完整的射频识别系统由射频识别阅读器,射频识别标签和射频识别软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根据工作频段的不同,RFID系统编解码方式、调制解调方式不同,不同的编解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可以提高RFID系统的通信效率,分析与设计RFID系统中不同编解码算法和调制解调方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分析RFID系统不同编解码算法和调制解调方式,并进行仿真,比较不同编解码算法和调制方式对波形的影响,同时对现有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高RFID系统的效率。 二、实验内容 1. RFID实验箱各模块的划分和作用; 电子标签各种编解码算法的仿真; 3. RFID电子标签调制解调的仿真; 4. 记录并截图电子标签各编解码算法和调制解调的波形。 三、预备知识 了解RFID的通信模型和原理;了解调制解调和编解码算法及波形;了解RFI实验箱各模块的功能;了解RFID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四、实验设备 1. 硬件环境配置 计算机:Intel(R) Pentium(R) 及以上; 内存:1GB及以上; 实验设备:韩柏电子RFID实验箱一套; 2. 软件环境配置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7 Professional Service Pack 1; RFID开发环境:AVR Studio,Miniscope。 五、实验分析 1.采用Manchester编码方式,对编码数据和解码数据波形的对比。 2.采用AM调制方式(AM/FM/PM),对数据ASK调制和解调波形的对比。

RFID实验报告

第一次实验 10月17日 1. 125khz硬件基本实验 1.1 125khz 时钟信号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iec 18000-2,iso18000标准规范的从电子标签返回的时钟信号。 二、实验内容 通过示波器观测从电子标签返回的时钟clk信号。 三、基本原理 负载调制的基本原理。 四、所需仪器 供电电源、示波器。 五、实验步骤 1、测试线连接 连接示波器:使用ch1 探头,地接到j22测试架,ch1探针接到j23测试架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择ch,其余设置可以参照图5-2-12。 2、操作 打开控制软件,系统默认实验模式即为lf 125khz模式,打开串口,启动只读自动识别标签。 3、观测信号,如图5-3-1所示: 图5-3-1 解调电子标签返回的时钟信号图 1.2 125khz mod信号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iec 18000-2,iso18000标准规范的对射频进行调制的信号。 二、实验内容 通过示波器观测微处理器对射频芯片进行调制的mod信号。 三、基本原理 负载调制的基本原理。 四、所需仪器 供电电源、示波器。 五、实验步骤 1、测试线连接 连接示波器:使用ch1 探头、ch2探头,地都接到j22测试架,ch1探针接到j23测试架,ch2接到j24测试架。 设置示波器:触发源选择ch,其余设置可以参照图5-3-2。 2、操作 打开控制软件,系统默认实验模式即为lf 125khz模式,打开串口,选择读写卡操作的读数据。 3、观测信号,如图5-3-2所示: 图5-3-2 射频调制信号图 1.3 125khz 调制解调信号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学习iso/iec 18000-2,iso18000标准规范的对射频进行调制和解调的信号。 二、实验内容 通过示波器观测射频调制的mod信号和解调的demod信号。

物联网概论学习体会

《物联网概论》课程学习总结2014年04月起,我有幸第一次参加了XX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参加的是由XX教授、XX教授主讲的《物联网概论》课程。两位教授均是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研究颇深的专家。通过参加培训,我学习到了物联网理论的基础知识、发展前景,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方兴未艾,我们青年教师对于新兴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听取两位教授全面地介绍和讲解,我学习和系统认识了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EPC电子编码体系,以及物联网在精致农业、食品卫生、社会治安、智能楼宇、感知城市、智能交通、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生产监控、新型商务和医疗护理等众多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教授的讲解内容全面,兼顾理论与实际,既全面介绍了物联网领域的基础知识,又广泛吸收了各国最新的发展成果;所用材料均取自国内外物联网的最新应用与动态。每一章均配有学习目标和思考题,既方便教师教学,又能让学习者全面、实际地学到运用物联网基本知识和技术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物联网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目前物联网在全球蓬勃发展的势态.特别遴选了一批在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介绍,让我领会到了物联网技术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这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物联网基础、物联网应用、嵌入式开发基础、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嵌入式开发基础及Ubuntu使用、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与编译等内容,通过开发板与程序烧写器套件分别实现SINK 节点、传感器节点和ROUTER节点,然后与PC机相结合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2、物联网课程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与实验体系的建设,以及《物联网》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3、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及校企及政府合作开展科研的方向与重点。

RFID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RFID射频识别实验 学生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 15级物联网4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高明琴 2017年 11 月 12 日 实验一125K H z R F I D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125kHz只读卡、125kHz读写卡的基本原理 2、熟悉和学习125kHz只读卡协议、125kHz读写卡协议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学会使用综合实验平台识别125kHz只读卡卡号,并对125kHz读写卡进行数据读写操作,观察只读卡和读写卡协议。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PC机一台,实验教学系统一套。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结果测试 1、注意事项

切记:插、拔各模块前最好先关闭电源,模块插好后再通电 RFID 读写器串口波特率为9600bps 2、环境部署 ⑴准备125K 低频RFID 模块,参考1.4.2 章节设置跳线为模式2,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 置为OFF,参考1.4.3 章节通过交叉串口线将模块与电脑的串口相连,给模块接5V 电源; ⑵将模块的电源拨码开关设置为ON,此时模块的电源指示灯亮,表明模块电源上电正常; ⑶运行RFID 实训系统.exe 软件,选项卡选择125K 模块; 3、打开串口操作 设置串口号为COMx,设置波特率为9600,点击“打开”按钮执行串口连接操作; 4、寻卡操作 串口打开成功后,将125K 标签放入天线场区正上方,RFID 模块检测到标签存在后,将获取到标签ID 并显示在ListView 控件中,16 进制数据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16 进制标签ID,10 进制数据listview 控件显示的是10 进制标签ID,实验结果如下图; 思考题 1多张卡在一起时,能否正确识别卡号?请说明原因 答:多张卡在一起时,无法正确识别卡号,因为125kHz的读卡器没有采用防冲撞算法 2变卡和阅读器的相对位置和距离,观察读卡结果并解释;在卡和阅读器之间放置不同的障碍物,观察读卡结果并解释。 答:当卡和阅读器的距离超过5cm后,读卡结果并不理想,几乎读不到数据。 属薄片(如几张纸、塑料板)时,读卡结果正常;而放置金属障碍物时,读卡结果就不正常了 五、小结

数字逻辑实验报告2(电子钟20190418物联网本)_模板

数字逻辑实验报告(2) 数字逻辑实验2 多功能电子钟系统设计成绩 评语:(包含:预习报告内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 教师签名 姓名: 学号: 班级:物联网1701 指导教师:徐有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 年月日

数字逻辑实验报告 多功能电子钟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多功能电子钟系统设计 1、实验名称 多功能电子钟系统设计。 2、实验目的 要求同学采用传统电路的设计方法,对一个“设计场景”进行逻辑电路的设计,并利用工具软件,例如,“logisim”软件的虚拟仿真来验证电子钟电路系统的设计是否达到要求。 通过以上实验的设计、仿真、验证3个训练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小型电路系统的设计、仿真、调试方法以及电路模块封装的方法。 3、实验所用设备 Logisim2.7.1软件一套。 4、实验容 设计场景:多功能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显示秒、分、时的计时装置,当前从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手表,大到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型数显电子钟无处不在。 多功能数字钟的基本功能如下: (1)显示时、分、秒; (2)可以采用24小时制或12小时制(上午和下午); (3)整点报时,整点前10秒开始,整点时结束; (4)单独对“时、分”计时校准,对分钟值校准时最大分钟值不向小时值进位; (5)闹钟10秒提醒。 使用logisim软件对你设计电子钟电路进行虚拟仿真验证,具体要求如下。 (采用logisim软件提供的“时钟频率”为8hz的信号源)

(1) 具有校准计数值功能的六十进制计数器电路 采用“四位二进制可逆计数器”这个“私有”元件和相应元器件,设计一个具有对计数值进行校准的六十进制计数器,并封装,该计数器逻辑符号参见图2-1所示。 图2-1 校准计数值的60进制计数器 六十进制计数器的输入输出引脚定义如下: (a )一个清零端Clr ; (b )一个累加计数脉冲输入端CP U ; (c )一个累减计数脉冲输入端CP D ; (d )八个计数器状态输出值Q 1D Q 1C Q 1B Q 1A Q 0D Q 0C Q 0B Q 0A ,采用8421码分别表示计数器状态的十位和个位; (e )一个计数值校准输入控制信号Adj ,当Adj 为“1”时通过CP U 对计数值进行加计数或校准,Adj 为“0”时通过CP D 对计数值进行减计数校准(由于受“四位二进制可逆计数器”约束),CP D 可以对计数值的十位或个位进行递减校准(递减的时候不需要循环,回到0即可); (f )每当计数累计满60产生一个进位输出信号Qcc 。 计数器的状态请采用“十六进制的数字显示器”显示。 (2)具有校准计数值的十二进制计数器或二十四进制的计数器电路 采用“四位二进制可逆计数器”这个“私有”元件和相应元器件,设计一个具有对计数值进行校准的十二进制计数器或二十四进制的计数器,并封装,该计数器逻辑符号参见图2-2所示。

物联网导论结课论文.pdf

物联网导论结课论文 题目:浅析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姓名:李英杰 学号:201316618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马斌

浅析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应用方面也越来越广阔。虽然当前的物联网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在某些领域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靠前的,比如家居方面。所以本次选取了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这一话题。在论文中,会首先介绍物联网的相关内容,包括对物联网的认识以及物联网的作用,然后介绍物联网是如何在智能家居中应用的还有目前大家对智能家居的评价,最后我们会展望一下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状况以及目前我们可以做的一些相应改变。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框架、智能家居、发展前景 一、对物联网的认识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三项关键技术: 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 2、RFID标签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

物联网实验报告

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地面/探空电报码以文件形式存放,固定为8.3格式。地面电报码文件格式是:AAXXmmdd.Thh ,探空电报码文件格式是:TTAAmmdd.Thh 。其中AAXX 表示地面报;TTAA 表示探空报;mm 表示月份,用2位数字01~12;dd 表示日,用2位数字01~31;hh 表示时次,用2位数字,地面有00、03、06、09、12、15、18、21共8个时次,探空有00、06、12、18共4个时次,都用世界时。地面/探空电报译码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图1 电码译码系统数据流图 1、 地面/探空电报译码程序总流程图 根据电码文件名是8.3格式,并且与月日时次形成固定关系,因此可以采用输入年月日时次的数据来组合文件名。地面1~4位固定为“AAXX ”,探空1~4位为“TTAA ”,5~6位为2位数月份,7~8位为2位数日,9~10位为固定为“.T ”,11~12位为2位数时次。 地面/探空电报译码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读取文件,找到指定台站的位置,并读取指定台站的电码到一个字符串数组中,然后传递给地面或探空处理程序继续处理,分解出天气各要素。最后显示结果。

图2 电码译码系统程序流程图 一、详细设计 将已打开的电码文件数据分解,将第0-4个字符赋值给台站号,第6-10个字符赋值给i R i X hVV,i R i X指示码,本次不要译码,h——最低的云底部高度(米),VV—有效能见度(千

米),第12~16字符赋值给Nddff,N—总云量,指观测时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总成数,dd —风向,以10度为单位编报。静风时,dd编报00。 ff—风速,以米/秒为单位进行编报。并将这些信息显示出来。 给K赋初值为16,利用数组分别对后面的数据进行译码,按照图示所示顺序,每次译码后K加6,直到K的值大于数组长度N结束地面译码。 图3译出地面各要素功能流程图 将已打开的报文资料进行分解,第0~11字符不用,第12~16字符赋值给台站号,并显示出来,给变量K赋初值为18,对气压进行译码,分别将数组第K和第K+1个字符与99,00,92……20,15,10进行比较,若相等则对第K+2-K+4个字符进行相应处理,得到相应的本组气压位势米,然后依次对气温,露点温度差,风向,风速译码,将变量K+18赋值给K,进行下一组译码,直到K〉n,结束本次探空译码。

物联网导论论文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 (浅析物联网在智能家居行业中的应用,不限定) 学年学期2011年第一学期 专业自动化 学号 授课班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1)对物联网的认识 (2)物联网的应用 (3)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4)物联网在智能家居行业中应用情况分析(5)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应用情况分析 摘要:物联网是建立在物物互连上的。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得网络。本文写的是物联网的发展及背景。主要讲述了物联网在只能家居上的应用。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现代的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智能家居的发展和前景。智能家居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待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智能家居肯定会为未来的生活添加多彩姿色。 关键字:RFTD、WSN、智能家居、物联网

1.物联网的认识 1.1 物联网 1.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1.1.2 物联网的产生的背景和历史 1999 年MIT Auto-ID Center 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4 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 构想中,希望在2010 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同年,韩国政府制定了u-Korea 战略,韩国信通部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 战略》以具体呼应u-Korea。 2005 年11 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

物联网操作实验报告

物联网操作实验报告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中国式的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1、打开物联网工具箱,接上工具箱电源并打开电源。

2、检查工具箱的工具,分清工具箱的工具。

界面1:

物联网导论论文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浅析物联网在智能家居行业中的应用,不限定)学年学期2011年第一学期 专业自动化 学号 授课班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1)对物联网的认识 (2)物联网的应用 (3)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4)物联网在智能家居行业中应用情况分析 (5)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应用情况分析 摘要:物联网是建立在物物互连上的。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得网络。本文写的是物联网的发展及背景。主要讲述了物联网在只能家居上的应用。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现代的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智能家居的发展和前景。智能家居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待解决了一些

技术问题,智能家居肯定会为未来的生活添加多彩姿色。 关键字:RFTD、WSN、智能家居、物联网 1.物联网的认识 1.1 物联网 1.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1.1.2 物联网的产生的背景和历史 1999 年MIT Auto-ID Center 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4 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 构想中,希望在2010 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同年,韩国政府制定了u-Korea 战略,韩国信通部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 战略》以具体呼应u-Korea。 2005 年11 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 年11 月IBM 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做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2009 年6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

三、实验器材 硬件: ZIGBEE节点2个, UART转接板与转接线, ZIGBEE仿真器1个, 12V电源2个, 串口延长线1根 软件: 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MCS-518.10集成开发环境; 仿真器驱动; 串口调试助手; 四、实验步骤 1、启动IAR Embedded Workbench,打开对应配套实验源码中的IHF.eww工程 2、编译链接程序代码。点击工具栏中的Project下面的Rebuild All 3、连接ZigBee节点与仿真器,点击工具栏上的DEBUG按钮将协调器程序下载到节点中。如有出错,请检查硬件连接或拔掉仿真器USB再重接 4、通过上诉步骤,已经将汇聚点程序下载到节点中(协调器),点击按钮,退出仿真状态,断开Debug仿真器与目标节点。 5、在左侧的导航框中,选择工程为“终端”工程,如下图。 6、修改完成,重新编译链接程序代码。将终端程序下载到ZigBee节点中。 7、复位协调器节点以及终端节点,使终端节点加入网络,并且向协调器发送数据。 8、协调器硬件节点通过转接板的串口与PC机相连,2个节点同上电源 9、打开串口调试助手,选择正确的串口号,波特率为38400移动协调器与终端节点之间的距离,看串口调试助手打印的信息。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 打开串口调试助手,选择正确的端口号,波特率为38400,观察串口调试助手打印的信息,该信息即为移动协调器与终端节点之间的距离。 移动协调器与终端节点之间的距离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次实验旨在学习通过RSSI信号强度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并且通过串口打印出来。根据串口调试助手里所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distance为多少,但是仍然存有误差。 RSSI值很容易受到干扰和信号衰落的影响,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实现次数,减少干扰源以及使用不同的校正算法来达到减少误差的目的。如果距离估计的误差相对较小,那么位置估计的结果则会更加准确。为了更进一步精确测量值,我们可采用自适应滤波对RSSI值进行过滤。 本次试验中,在对协调器和终端节点的程序烧录一直有些问题,起初因为板子自身所带问题而没有烧录成功,后来经过厂家调试后,自己继续烧录时仍然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不过好在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得以让实验顺利进行。 经过这次实验,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关于RSSI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结合RSSI,熟悉了LFDB过滤的有关内容:LFDB技术是通过两次连续过滤,渐进地缩小搜索空间。有的时候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学起来有些似懂非懂,但一结合实际动手操作,便变得简单易懂了。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如此,不仅仅知道它的理论含义,更应该动手实践,从中找出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它的定义及所涵盖的内容,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而非死板认识汉字,却不了解这个知识真正要传达的是什么。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到了我对知识的部分欠缺以及在动手能力方面还有所匮乏,在日后的实验中愿能有所改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