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19《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真题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19《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真题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19《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真题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19《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真题

华南师范大学2019年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型与学习提纲

一、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三)材料分析(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四)论述题(共1题,每题30分,共30分)

二、学习提纲

(一)了解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1.古代,高深学问教育:各国文化经典;中国,儒学教育,经史为根本,

明人伦为中心,四书五经,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的人

才。本质上是人文、道德教育。

(1)形式上,是各国的高等学术中心,宫廷神庙私学,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

(2)目的或内容上,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人文、伦理为主,少量自然科学;西方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辅以伦理教育。

(3)对象上,极少数特权阶层,是特权和身份的象征

(4)管理上,东方政府和寺庙,私学少;西方私学为主。

2.中世纪到19世纪,大学教育:传统大学教育、近代大学教育。大学

产生,形成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

位等欧洲大学传统,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1)形式上,大学才是机构。

(2)目的或内容上,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发扬的场所,创造新知识、培养新经济人才,出现高等教育学术性特征。

(3)对象上,少数精英分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寻真理上形成学者团体。

(4)管理上,试图摆脱来自宗教、政治的束缚,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

3.20世纪到现在,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不再以纯学术研究为核

心,纳入专业、技术、师范等机构,逐渐由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

育或普及教育。

(1)形式上,大学、专科、技术学院、师范等各层次各类型院校都

属于高等教育。

(2)目的或内容上,满足当前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学术研究密切结合现实社会,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

才。

(3)对象上,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肩负经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双重任务。

(4)管理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紧密,保持自治传统的同时应兼顾社会需要,两者中取得平衡。

(二)了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的职能,三项: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并共同构成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1)培养人才的教学中心:12-13世纪的中世纪大学,到18世纪,培养人才是唯一职能。(神职、官员、绅士)

(2)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专注于科学研究,忽视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性研究。

(3)服务社会的服务中心:19世纪中后期,1862年林肯《莫雷尔法案》,引导大学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引发高等学校第三项

职能的出现。1912麦卡锡宣扬威斯康辛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

学理念和模式,“二战”后引起重视,成为现代大学不可或缺的重

要职能。

(三)了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解新时代本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多元培养目标: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多样化人才,既需要培养众多的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培养众多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

新时代本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大众化多样化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等。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依据高等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与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培养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反映特定的社会教育价值取向,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则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对应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

(四)了解大学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变化历程。

1.大学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

念和行为;价值层面,理念、校训等价值诉求;实践层面,校风、学

风、管理等,实践角度应当如何践行大学的价值诉求;两者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

2.变化过程: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中世纪大学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到50年代,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及两种理念并存对峙时

期;二战后,大学理念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时期;

(五)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理性主义大学理念:主要以“理性”为核心,把理性作为神的属性

和人的本性,合乎自然、人性的就是理性。

2.实用主义大学理念:承认人具有理性,但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

主张用实际效果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或观念。

1.矛盾:理性主义认为教育要传播永恒真理、设计永恒课程,帮助人

类思考,发挥理智的领导作用(实用主义认为理性主义远离社会)。

实用主义认为教育要为社会提供服务,与社会形成合作的关系,成

为社会大学(理性主义认为实用主义是功利性的)。

(六)了解高校教师发展、学术职业的概念内涵,正确认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1.高校教师的发展:促进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主动体悟、构建

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成长为教育实践理论的主动构建者,形成个性

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论,以自己工作的专业性与创造性真正赢得

可贵的“师道尊严”;强调立足于教师的主体性,基于自己的内在要

求,主动追求达成某种或某些发展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学术水

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师德的提升。

2.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专业发展重在提高专门技能、

促进学科研究的水平;教学发展重在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

师的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学发展需要“两个吃透”

(其中一个是把握学科性质内涵,明确教学目标)、“三个联系”(一

要加强新知识与源头知识的联系,三是新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即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七)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

大众化的内涵:高等教育由“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高等教育”的

发展过程。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999-2000提速扩张阶段,2001-2005结构调整阶段,2006至今提高质量阶段。

取得成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面临挑战:经费问题;结构调整;质量问题;就业问题。

(八)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价值与局限性。

内涵:高等教育机构依据市场及市场机制的规律,重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调整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高等教育机构逐步改造成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

价值:增加资源,密切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管理效率。

局限性(理解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矛盾p251):一、从目标来看,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强调知识共享与社会奉献,市场活动追求私人利益;二、从过程来看,教育活动与研究活动有自身地规律性,很大部分不具有自由市场的特征,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与学习提纲

一、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二)判断错误(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实践应用题(共3题,每题15分,共45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每题25份,共25分)

二、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

1.品德、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培养大学生道德: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2.心理健康,定义不一致,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具有动态性。

(二)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调适

(三)学习理论及应用

(四)认知心理与知识学习

(五)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

(六)大学生的激励与管理

三、学习提纲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1.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心理发展: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因材施教: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依据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上以学生的智力差异为依据,品德教育上以学生的人格差异为依据。

4.成就动机: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三点含义:1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2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困难奋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

5.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人们往往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等。

6.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验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四个阶段。

7.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发现学习法。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发现学习法,学科结构的获得须通过探索发现。

8.教学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9.需要: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但需要的对象常包含着客观事物与现象。

10.从众: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从众行为。

11.专家型教师:在教学领域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

12.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欧美社会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案例是对经验的诠释。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②激发学习热情③培养学生的表达、思维、查阅资料的能力。

13.心理冲突: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半个月之内,反应强度也不太大,没有对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具有普遍性。若不及时调整和疏导,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心理特点的两面性(积极特点、消极特点)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

14.动机斗争: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常见的有4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15.气质类型学: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人的气质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体液配合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

16.激励的要素: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点。激励是一个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需要是人类行为出发点,也是激励的基础,动机就成为激励的中介机制,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诱因和目标等刺激过程必需的外部变量。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起点,即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激励的理论,马期洛需要层次论是其中一种理论。人的需要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知识、思维)、动机因素、人格因素(智力、好奇、冒险、自信)。

19.道德评价:根据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p259新版:大学生品德的培养第一节第三点)

20.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

的成果。特征:敏锐性、首创性、新颖性、独特性、社会价值。

2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与自信有关,但两者并不相同。自信是个体对自己有信心,属于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一种积极态度。自我效能感则是人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特殊的事物或工作的判断,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

2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以语言描述为主,表征方式包括表象、命题、线性排序和图式(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由一套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包括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运动技能。

22.人格的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

23.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身体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单一的动机支配,而是由动机体系推动。

25.教师威信的变化: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稳定性。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威信不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陈述性知识是通过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自加工获得的。所以,应安排好具体学习阶段的内部过程和教学事件。(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①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②组合律强调刺激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③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7.有效教学的理念:(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8.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1)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

的教学效能(2)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29.搞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1)角色改变(2)教学反馈(3)现场指导。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任务是:培训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

30.知识的分类:(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

答: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妨碍问题解决。(一)情境因素: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1)刺激模式。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

(2)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3)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

(二)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1)问题表征(2)知识(3)生活经验(4)定势(5)功能固着

2、情绪与动机因素:(1)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2)人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

3、人格因素:(1)智力水平(2)人格特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提供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答:(一)组织有效的复习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等。

3.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①材料的感性程度以及与经验的相关程度。丰富学生有关经验和感性材料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③概念的关键特征。突出关键特征④学习态度。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只教给学生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学生首先从复杂的问题入手,

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或发现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合作学习、发现学习、个别化教学。

5.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其重要。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

(二)环境和教育:

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家庭气氛(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学校德育(2)校风和班风(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

(三)主观因素。

道德行为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可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培养。如:教学活动、集体活动,讲解大学生应当遵守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并通过各种活动来训练学生行为。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②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③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④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6.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答: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判断。自我效能感与自信有关,但两者并不相同。自信是个体对自己有信心,属于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一种积极态度。自我效能感则是人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特殊的事物或工作的判断,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人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功能: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对自我效能做过高或过低的评估,都会带来麻烦2、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自我效能感越高,付出努力会越多,坚持时间会越长3、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高自我效能感者,在困难面前愿意接受挑战4、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映。在解决困难问题时,高自我效能感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低自我效能感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高自我效能感者会将注意力聚焦于环境上,低自我效能感者思维会停留在自身不足上。自我效能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例如,“艺高人胆大”。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敢于冒险尝试。学生偏科的现象,亦可用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去解释:凡是偏科的学科,都是学生有高自我效能的学科量贩式学生不愿学的学科,学生在该学科中自我效能也差。所以,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高自我效能感为目标。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既包括个人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

(一)个人因素

1、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2)躯体缺陷(3)大脑的品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4)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2、认知因素(1)自我评价偏差(2)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①绝对化②过分概括化

③糟得很

3、人格因素

(二)环境因素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

6.大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大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及其理论

答:智力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理论: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2.智力三元论 3.智力多元论 4.智力理论的PASS模型5.情绪智力

(二)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答:高校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展,要善于发现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为其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要考虑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对该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咨询意见,适当指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他们特殊能力更好发展,既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也能够更好满足社会需要。

大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教师采取措施,开发学生智力,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深入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上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教学方式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科特点选择适当方法。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训练,促进科研能力发现,将智力能力发展列为教学评价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自觉性。

二、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

(一)大学生的气质差异与教育

(二)大学生的性格差异与教育

个别差异:是指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一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包括智力的个体差异,人格的个别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

三、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性别及其差异

(二)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答:1. 改变错误的性别刻板观念:老师检查自身的信念、态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差,加以改造。帮助学生克服传统的性别观念。2. 因材施教,实施良性补充教育。

教师增强女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品质,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女生逻辑思维能力

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男生的言语培养与训练,培养男生合作、关注他人的品质。

3. 利用性别差异,促进交往,营造异性效应,互相促进。

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答: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2、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教育,还有赖于整个成长环境的优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校园气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负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全面成长和发展。

4、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大学生是一个承载这社会、家长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但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每个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总之,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循序渐进,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利用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全方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3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正确看待压力5合理宣泄情绪6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

9.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新书p370)

答:

一、按需激励:满足发展需要、情感需要、成就需要、尊重需要

二、目标激励:远大目标与具体目标、目标设置与需要和动机结合、目标难度适度、目标具体有针对性。

三、强化激励:奖励与惩罚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及时强化、奖人所需。

四、成功激励:

五、公平激励:了解学生的不公平反应、了解原因、消除不公平激励措施

六、归因激励:了解归因倾向、引导有利归因。

10.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答:

(一)适应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大一的新生中,不及时调整,会造成心理抑郁、焦虑、孤独、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

(二)情绪心理问题:(1)忧郁(2)焦虑(3)嫉妒

(三)自我认知问题:(1)自卑(2)自负(3)虚荣

(四)人际关系问题:(1)人际关系不适(2)社交不良(3)心灵封闭

(五)恋爱心理问题(1)爱情的困惑(3)失恋的困扰

(六)性心理问题

(七)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大学教师如果规划生涯发展和维护心理健康。

(一)教师职业成长理论

答:

1. 弗勒的生涯关注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1)初任

教师有职业焦虑无助感,看重校方、同事、学生的认同,难以顾及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问题。2)关注教好一节课内容,关心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3)注意力转移到常规教学以外的对象,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从“关注生存”到“关注情景”的条件:第一,彻底承诺献身教学,不再犹豫不决,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专业上;第二,成为受益者,签订长期合同,享受福利;第三,拥有管理妥善的班级和满意的师生关系;第四,与同事关系融洽;第五,恰当处理工作需要和家庭需要的关系。

2.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八阶段理论:职前教育、实习导入、能力建立、热心成长、

生涯挫折、稳定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隐退。

3. 沃尔夫:新手、学徒、职业、专家、卓越的、名誉退休。

4. 德瑞福斯:新手、优秀新手、胜任、熟练、专家。

(一)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及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答: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到专家。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对课堂做了明确解决的教师,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美国斯滕伯格总结专家特征:1.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有效利用。2. 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性。3. 创造性解决问题,很强洞察力。

(二)高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答:1. 系统的理论学习。斯滕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类型包括以下三类:内容知识;教育学的知识;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2. 课堂教学观摩3. 微型教学实践4. 教学决策训练。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传播与创造的结合,是真、善、美的统一。规范化是科学和真的要求,个性化则是艺术和美的体现。无论是规范化还是个性化,都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伦理与道德的目标,这是教学的善的表现。突出个性时不能忘记规范,抓规范也不能以抹杀个性为代价。规范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是高等学校教学的理想追求。

答:心理健康: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标志。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2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3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心理健康8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适应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大一新生中,来到大学,生活、学习的环境发生变化,

出现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2、情绪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负向情绪表现为(1)忧郁(2)焦虑(3)嫉妒。

3、自我认知问题(1)自卑(2)自负(3)虚荣。

4、人际关系问题:(1)人际关系不适(2)社交不良(3)心灵封闭。

5、恋爱心理问题(1)爱情的困惑(2)失恋的困扰。

6、性心理问题(1)手淫(2)过早性行为。

7、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贫困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3)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答: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2、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

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教育,还有赖于整个成长环境的优化。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校园气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负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全面成长和发展。

4、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大学生是一个承载这社会、家长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群体,

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但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而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每个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总之,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循序渐进,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利用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全方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3坚持

12.优秀教师的特征。

一、能力结构:一般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组织教材、语言表达、组织教学、教育媒体等)、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二、情感特征:以师爱为核心、对学生满怀期望、情操(道德理智美感)

三、人格特征:成熟的自我意识、崇高品德正确人生观、职业特色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创新精神、良好性格。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到2015年(5届)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做一调查与与分析,概括心理学专业人才的从业经历及主要服务行所,为相关机构制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模、进行课程设置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心理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及准备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从2011年到2015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2、调查程序:主要采用电话访谈或问卷调查。 从心理学院本科招生办公室收集2011年到2015年毕业生信息(名单、联系方式等),先电话联系,若电话不通就发送邮件请其填写关于毕业方向的问卷。 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各方向所占百分比。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与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和失业风险,原因在于大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过少。而从我校这5届学生的去向来反思的话,笔者认为这个专业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把自己的工作定向在心理咨询上,希望能够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平台给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从而限制了这些毕业生在该领域发展的可能。虽然研究表明,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有3000 万。我国心理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事实上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只是一个虚假的市场,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荣。而且,国家对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的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一,市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大大减低了专业本科生价值的含金量。 (二)从学校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 有一长期的过去, 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的新学科。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多的还是普及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研究,很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做针对性的训练等。课程教学方面更多是以讲解为主,缺少针对的教学和训练,使心理学生活化有些困难。 四、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打入市场,占领市场。应用心理专业需要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应用心理学的生命力应该是“ 应用”,因此,不能够仅仅以掌握心理学有关知识为目标,应该更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咨询技能、多提供些实践机会等。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708 +808真题回忆

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708 +808真题回忆808文学史: 一、简答题.(40分) 1.《诗经》中关于战争描写的特点 2. 3.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特色 4.你对鲁迅的小说有什么分析(大概意思) 二、论述题(40分)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曹植的写作风格及其原因 2.分析张爱玲的创作,并说明她对海内外作家创作的影响(大概意思) 三、古文阅读(35分) 一、《左忠毅公逸事》 1.断句:5分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 2.翻译:8分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3.分析古文中的人物形象,8分还是10分。 还有一题忘记了 三、诗歌阅读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1.诗中描绘了什么?(大概意思) 2.谈谈你对“日高人渴漫思茶”的理解(大概) 3.为什么“敲门试问野人家‘’?(大概) 四、现代文阅读(35分)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分析写作特点(大概) 2.忘了,和第一题差不多,反正就是鉴赏 3.请你根据诗中的描绘设计一幅图画或者小话剧,或者微电影(10分) (我的内心os:这道题真的好坑(?︿?)) 708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 一、写出下列字的小篆或者其他古字形,并指出其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12分)亦,叔,朝,面,(还有两个忘记了) 二、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2.使动用法 3.平水韵 4.破读 三、给出一些句子 分析“以” 的性质,用法或者含义 分析“是‘’的性质,用法或者含义。 指出下面的押韵,如果有合韵,指出合韵。 《诗经·静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四、古文阅读(等我想起来再补充) 无非就是宾语前置,翻译这些,通论都有 现代汉语 一、分析下面发音,指出错误并且分析原因 zing jǚ chuen 二、分析词性 持续,继续突然,猛然 三、分析构词法(写出小类) 改革健儿 四、指出下面句子修辞手法(每句有两种) 五、指出下面复句的类型 1.要么……要么…… 2.读好写好,他的作文就会写好(大概) 六、分析借喻和借代的异同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华南师大历年心理学考研题.doc

2006心理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诱导 2思维定势 3操作性条件反射 4作品分析法 5离差智商 7侧抑制 8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9马赫带 10系列位置效应 二、简答 1、鲁利亚的大脑机能系统说 2、结合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3、简述气质的生理机制 4、什么是内隐记忆,用什么方法测量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有什么关系 5、知觉过程中的加工类型 6、试述评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说和内隐学习说 三、论述 1、试分析比较心理测量取向与多维取向的能力结构理论。 2、结合有关心理学理论,论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2006心理研究方法 一、选择题 1.能提供各个数据在其次数分布中的位置信息的量是 A. 离中量数 B.差异量数 C.集中量数 D.地位量数 2.为更全面更客观地描述一个数据和比较两组数据,常需要了解数据的 A. 离散程度 B.集中程度 C. 相关程度 D. 回归程度 3.取若干学生参加某数学竞赛的成绩,计算成绩与性别的相关关系,最好用 A.等级相关 B.积差相关 C.双列相关 D.点双列相关 4.被试团体的同质性程度会影响 A. 题目难度 B.题目区分度 C. 测验难度 D.测验效度 5.测验总分分布出现负偏态,说明测验整体难度 A. 偏难 B. 偏易 C.适中 D.不确定 6。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 A. 信度高,效度必然高 B.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 C.效度高,信度必定高 D.效度高,信度不一定高 二、名词解释 ROC曲线,生态学效度,Stevens定律,部分报告法,拉丁方法,标准正态分布,实验范式,埃默特定律 三、简答题 1、如何测定听觉适应的效果 2、如何用信号检测法做再认研究? 3、如何判断反应时数据是否存在顺序效应和疲劳效应 4、进行统计假设检验的步骤有哪些?试论述假设检验思想 5、试论述被试者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与被试者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的定义、特点与相应的无关便量的控制方法 6、通过一个实验例子,说明反应时减少的原理 7、试论述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四、综合题 1、设计一个实验,考察熟悉性与意义性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2、某年高考总分符合正态分布,其中μ=500,σ=100,考虑到招生指标,只有5%的学生能升入重点大学,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2019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333教育综合与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333教育综合与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测验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作者:————————————————————————————————日期:

2019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考研333教育综合与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2011-2018年)》 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9华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共

九册)》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共九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结合提供的往年华师考研真题内容及答案解析,帮助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演示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教学监控能力 4、学习动机 5、学习迁移 6、心智技能 7、创造性 8、自我意识 9、品德 10、心理卫生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心理特征。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 26.简述非正式群体。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7、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你对此论有 何看法? 8、“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9、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10、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 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参考书 2020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以及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招收心理学研究生。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现已形成由国内著名学者领头、知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为后备军的梯队式结构,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整齐、具有高度协作精神、生机勃发的学科队伍。心理学院和学科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通过立足国际前沿、立足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 华南师范大学作为综合性科研院校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障碍康复领域、神经科学与神经修复领域、医学仪器研究领域有雄厚的实力;于2015年12月成立“脑科学与脑康复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脑科院”)。脑科院的建立旨在抢占脑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高地,并逐步实现“构建脑科学基础研究-脑康复医学的研究平台”与“构建脑科学基础研究-国民素质提升的研究平台”两大一流平台的建设目标。 在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中,参考书的确定,是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的复习计划都是按照参考书目来制定。那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参考书有哪些呢?博仁考研老师已经帮大家汇总整理如下: 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参考书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属于统考,书单如下: 1.《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彭聃龄; 2.《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林崇德编;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厚粲,徐建平编; 5.《心理与教育测量》(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戴海崎,张锋,陈雪枫编; 6.《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7.《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参考书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学校指定了科目大纲,没有指定书籍,博仁考研老师根据考试范围推荐参考书如下: 347 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大纲: 1.心理学导论考点:心理学概论,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情绪,能力,人格,学习; 2.实验心理学考点:绪论,实验设计,反应时间,传统心理物理法,现代心理物理法,视觉实验,听觉实验,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情绪的实验研究,心理实验常用仪器; 3.心理统计学考点:常用的统计表与图,常用统计参数,概率与分布,抽样理论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检验,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析与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4.教育心理学考点:总论,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学心理; 5.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群体心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6.人格心理学考点:绪论,认识人格的途径,经典精神分析论,新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的研究方法与评鉴技术,特质论范型,特质论的研究方法与评鉴技术,学习论范型,学习论的研究方法与评鉴技术,现象学范型,现象学派的研究方法与评鉴技术,能力,利他行为,攻击,性别与人格,人格与健康; 6.心理咨询考点:心理咨询概戡(含心理咨询的历史与现状、目的和意义、咨询者的条件与要求),心理诊断(含心理诊断的一般理论问题、心理诊断方法、心理疾病的分类),临床会谈(含临床会谈的准备、帮助关系的建立、咨询者及来访者特质分析、会谈中的信息收集、会谈的基本过程、会谈的方法),心理咨询的方法(含倾听、提问、解释、移情分析、面质、澄清、阻抗分析、自由联想、同理反应、角色扮演)。 推荐参考书如下: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或其它同类参考书; 2.《实验心理学》.白学军等.中国人民大学大出版社,或其它同类参考书;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部分 1、教师反思含义。(名词解释)P57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名词解释)P103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名词解释)P113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形式训练说。(名词解释)P142 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它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并把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5、同化说。(名词解释)P200 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同化说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陈述性知识。(名词解释)P205 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名词解释)P205 也称为操作性知识,十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8、群体极化。(名词解释)P318 是指群体成员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从众。(名词解释)P321 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性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行为目标的定义与条件。(名词解释)P375 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条件有:(1)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2)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3)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11、任务分析。(名词解释)P378 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者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二、简答题部分 1、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主要有哪些?(简答题)P43 a)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其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b)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中是长者和父母。因此教师不 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 c)榜样和模范公民。教师是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 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d)学生灵魂塑造者。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

(完整word版)华南师范大学2012级《心理学》试卷(A 卷)

心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012级《心理学》试卷(A 卷) 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25×1=25分) 1.下列心理现象,表述全面的是()。 A、个体心理和认知 B、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D、认知过程和人格 2.下列心理活动,属个性倾向是()。 A、气质 B、能力 C、动机 D、性格 3.马斯洛是()理论创始人。 A、精神分析 B、人本主义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4.()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A、情绪 B、兴趣 C、价值观 D、个性 5.()心理学理论特别重视潜意识在心里活动中的作用。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机能主义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 A、同时对比 B、即时对比 C、适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7.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心里现象的重要特点。 A、注意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8.人在感知事物时,会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所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解析说明,这是知觉的()。 A、集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9.“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品质。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10.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都称()。 A、识记 B、保持 C、遗忘 D、回忆 11.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均衡发展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时快时慢12.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的不同,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C.想象可客观反映现实 D.想象的内容不能超前于现实 13.下列不是思维特点的是()。 A、概括性 B、直接性 C、问题性 D、创造性 14.发动指引和维持个体好的内在心里过程或内部动力是()。 A、注意 B、动机 C、记忆 D、想象 15.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状态,它是人脑对社会要求反映()。 A、注意 B、记忆 C、思维 D、需要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与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 的基础就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需要就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兴趣就是需要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与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就是个体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言语等。 7人的需要就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就是否符合自己需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与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与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知、情绪与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 10 能力就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就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 水平。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与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就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就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她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与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