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编织计算及公式

编织计算及公式

编织计算及公式
编织计算及公式

过调换不同齿数的可换齿轮,来选择满足产品要求的节距;

Q )/ m/min

V )/ m/mi

δ

; 丝光纱:1.1;

(d )/

W X )/ kg/k W J )/ kg/k

h )/mm α)/ °

p )

P )/ %

D J )/ m

D X )/ m

Z )

t——纤维编织层厚度。为单根纤维纱厚度的两倍,它与单纱的公制号数N 的关系: (具体数值参见附表),mm ;P——编织总密度(编织总覆盖率),%。是指两组纤维或金属丝交织后的总覆盖率;编织密度定义:被线股遮盖的表面与整个被编织电线电缆产品表面之比;当比值接近1时,编织层将无缝隙;比值小于1时,编织层将出现有平均分布的缝隙;比值越小,则缝隙的宽度越大,也就是说编织密度越小。编织密度的高低按所用编织材料和编织的用途不同,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一般情况,编织密度范围在50%~90%之间。

编织节距,mm 。指编织过程中,锭子转一周即单线绕绞线一周,沿包覆轴向方向移动的距离叫编织节距。为了便于测量一般16锭编织机测量8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24锭编织机测量12个交叉点之间的距离为一个节距。每台编织机,根据各自设备参数、传动系统,都有一合适的节距范围。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换不同齿数的可换齿轮,来选择满足产品要求的节距; α——编织角,°。股线的方向与电缆轴垂直线所形成的角度;p——单向编织密度(也称编织系数、单向覆盖率);

N——纤维材料单纱公制支数(参见附表);

()(()

()(d D D t D D a Z d a p h a D n b a p h a t D n p p P h n a D arctg h n a p d D h arctg mm

m a h X J )(4)(I )(2)(H )(2)(G )

()(cos )()()(2)()(F )

()(cos )()()()()()(E 100)()(2%D cos )()()()(cos )()()()(C 180)(2)()

(B )

()

(7.12)()(4.25A 0J 000200απαπα

πππαψψ、编织层重量计算:金属单丝直径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金属编织后电缆外径编织层厚度编织前电线电缆外径】【、纤维编织后电缆外径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半锭子数】总根数【单纱或金属单丝、编织层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机半锭子数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编织机半锭子数金属单丝的直径编织前电缆的外径】【并丝根数、每锭金属单丝的根数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单向编织密度编织节距单纱线的覆盖宽度编织机半锭子数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厚度编织前电缆的外径】【并丝根数、每锭单纱根数单向编织密度单向编织密度】,、编织总密度【编织节距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编织前直径编织节距编织节距编织单丝直径并丝根数编织半锭子数】【编织系数、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前外径编织节距】、编织角度【编织目数编织机锭子数编织目数编织机半锭子数】、编织节距【公式:

编织工艺相关数学计算?+=?+=??=???=

??+?=

???=

??+?=

?-?=???=

????

??+????=

?

????????+=?

=?

=N t 85.1=

铜 丝8.89铝镁合金丝 3.7

镀锡铜丝8.89铜包钢丝8.0钢 丝

7.8

铜包铝丝

4.8

金属编织

输入数据

XX.X

计算结果

XX.X

17.4μ——编织交叉增长系数。编织时纱线或金属单丝的交叉增长系数,一般取1.02;

量(Q )/ m/min

线速度(V )/ m/min 0.15

常用金属编织材料参考比重:

材料的压扁系数δ:

棉纱:1.25; 丝光纱:1.1; 金属丝:1.0

(d=1.08/√N)(d )/ mm

层重量(W X )/ kg/km 参 数 计 算

层重量(W J )/ kg/km 12.68编织机参考规格

距(h )/mm 角(α)/ °(编织系数)(p )密度(P )/ %电缆外径(D J )/ mm 电缆外径(D X )/ mm 金属单丝总根数(Z )2163.255.3750.0<D ≤85.0

5.37D0≤115

0.852610.0<D ≤ 50.097.8330.0<D ≤75.045.72最大编织外径

(mm)70.6D ≤16.0机器锭数1624323648

参考范围

—30~60°0.35~0.750~90%——

W X ——纤维材料编织层重量,kg/km ;W J ——金属材料编织层重量,kg/km ;

Dcp——被编织产品的编织层平均直径。Dcp=D 0+Δ ,Δ为编织层厚度;V——编织机的线速度,m/min 。即编织机牵引轮线速度;

D J ——金属丝编织后电缆的外径,mm ;

Z——编织层单纱或金属单丝总根数;W.M. Compile

b——单纱的覆盖宽度( )(参见附表),mm ;δ——纤维材料的编织压扁系数;D X ——纤维编织后电缆的外径,mm ;13.9

N b 3.1

编织目数图示a)在一个方向的线股b)线股在交叉时的情况

Q——编织机的产量,m/min ;η——编织机的利用率(0.75~0.9)。

7目/1英寸(25.4mm )

ω——编织机的锭子转速,转/分钟;))mm

mm n m n d d p d b p d d h d mm

)

()()()

)

(sin )()()

(sin )()

(180)(2)

()

(αααπ每锭上的并丝根数编织机的锭子数每锭上的并丝根数金属单丝的直径单向编织密度金属单丝的直径单纱线的覆盖宽度单向编织密度编织单丝直径编织单丝直径编织节距编织单丝直径?=?????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