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语文下册16社戏第二课时学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16社戏第二课时学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16社戏第二课时学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16社戏第二课时学案

16 、社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重点难点】

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导学过程】

一、导学

1.自读第一部分(1至3段),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这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二、研学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3.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4.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答: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5.《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6.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7.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哪几点:

三、检学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几尺,即又()出了桥。

作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了,身体也似乎()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

【课后反思】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厂哄()[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L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归省: 撺掇:凫水: 絮叨: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_ ,字______ , ________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_ 、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

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 段,讨论: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5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词。(8分) hǎi jiāng bǎo lǎn máo dùn duàn liàn ()()()() fèng xì bào zhà biān cè tān lán ()()()() 二、用√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痛悼(diào dào)机械(jiè xiè)鸟栖(xī qī)虫居 投奔(bēn bèn)霎(shà chà)时间逢(páng féng)蒙 三、形近字组词(8分) 棉()韵()敞()嘹() 绵()酌()蔽()撩()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买()还株卧()尝胆后()射日()紫嫣红 惊()失措()然大波仗义()言迫不()待 五、在括号里填写上合适的词语,使它和后面的词语能够搭配(4分) 鼓舞()提高()改变()继承() ()经验()错误()态度()作用 六、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6分)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 七、先把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横线上(填序号)。(8分) (1)()过海——各显神通。 (2)千里送鹅毛——()。 (3)三个臭皮匠——()。 (4)台上三分钟,()。 (5)(),小小胡琴拉断腰。 元旦联欢会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呢?几个班委在一块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正是。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的道理。元旦那天,节目既精彩又丰富,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诗歌朗诵……正是。 八、句子七彩屏。 1.照样子,写句子。(6分) 树的幸福,在于以翠绿点染土地,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以绿阴和果实。所以,树在风中飒飒地歌唱。 河流的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社戏 导学案及答案2

教(学)反思:

11.我们看戏回途中偷煮蚕豆吃以及六一公公佯装责怪以及送豆并夸赞“我”。(共2分。意对即可) 12.双喜形象:聪明,能干,考虑问题比较周到。具体内容略。(共3分。意对即可) 13.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或正面描写、侧面衬托、比喻),写出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和急切返回的心情。(共3分。意对即可) 14.一方面是偷豆吃的紧张刺激与有趣兴奋令人回味;另一方面是难忘小伙伴们的天真淳朴与自由率真。(共3分。答到一方面得2分,意对即可) 15.D。(共2分) 二、1dàn xùdài c uān duo fú yì wēn juàn du? chán jiǎo miǎo háng zhào xū fǔ xiàng xǐng H?ng hǒng hōng xià ha ⑵消夏:过夏天。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水:游水。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自失: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⑶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豫才浙江《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3)疑问摘要(略) 1、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 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3、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详 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4/⑴在这里“得到优待”;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有钓虾、放牛等乐事;可以到赵庄去看社戏。 (2)前三件事情为盼看社戏作了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 ⑴①看社戏前的波折,②月下出航,③船头看戏,④月夜归航。 ⑵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

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自主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 2.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3.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 4.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合作探究 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 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古诗。 5、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词语。 横:弄: 篙:棹: 亡赖: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4、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 B.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三)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归纳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完整word版)《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16、《社戏》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学习重点: 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自主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家惮絮叨 怠慢凫水潺撺掇 歌吹家眷皎洁蕴藻 漂渺纠葛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倘: 怠慢: 朦胧: 屹立: 纠葛: 3.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 作者__ 5.“双喜,你们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 的性格。 “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会…”这句话表现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6.“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句话表现双喜的__________ 的性格。 7.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课内探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导入: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七下语文第16课《社戏》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课题:《社戏》 单位:柳埠中学 主备人:王加梅复备:杨玉华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根据新《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行辈,惮,撺掇,潺潺,漂渺)等,理解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初步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是怎样理解“信任” 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与信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对夫妇,每次在回婆家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告示,(课件出示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从这个告示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夫妇俩也感到非常有趣,随着告示的指引,来到了一片桃林(课件出示桃林的图片)。 ①、看到这片桃林,你有什么感受? ②、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课件出示: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A、这部分里有三个好词,是哪三个?(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B、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C、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这句话。

2、看到这样的桃子,同学们想去摘吗?让我们跟随布兰克夫妇俩一起去摘桃子。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摘桃子之旅,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勾画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做适当批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①、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②、“尽管”可以换成什么词?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③、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④、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完整word)《社戏》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16 社戏 班级小组学号:___________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过程方法:通过精读,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法指导】 采用精读精讲方法,在阅读时,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关于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预习案】 一、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归省.( xǐng )行辈 ..( xù)( dāo ) ..( háng )絮叨 惮.( dàn )凫.水( fú)撺掇 ..( cuān )( duo ) 橹.( lǔ)撮.( cuō)宛转 ..( wǎn )( zhuǎn ) 棹.( zhào )踱.( duó)蕴藻 ..( yùn )( zǎo ) 船楫.( jí)潺潺 ..( piāo )( miǎo ) ..( chán chán )漂渺 2.原文词语填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 社戏》测试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社戏 【单元学习目标】 欣赏艺术时,我们陶醉:享受艺术时,我们沉醉。跨越国度的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人类相通的语言。本单元的语文学习,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学会审美和体会,积累感悟和思考,相信大家定会从中领略到人生的精彩与美好!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yùn zǎo) 惮(dàn)棹(zhào)撮(cuō)楫(jí)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依稀:隐隐约约。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惮:怕,畏惧。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重点句子分析】 (1)理解《社戏》一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法 记叙性的文章,要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有效地表现中心。因此,凡是对文章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要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作概括叙述就可以了。阅读此类文章,就要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这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意思;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更全面、丰满。 《社戏》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为表达这一中心,作者在选材组材——即详略问题上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行船、看戏、归航,是因为要表达农村这块自由天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之所以要略写放牛钓虾,是因为与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才有后面的想方设法寻船去看戏、偷豆、吃豆。 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经过了精心选材。详写看戏前的波折:没船,借不到。于是这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总之,极力渲染“我”的沮丧。终于,转机出现了,我“轻松了,舒展了”,于是我们“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豆麦的清香,那起伏的连山,那几点渔火,那仙境般的戏台,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向往,抒写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务的。 (2)《社戏》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社戏》一文除了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详略得当地安排故事情节之外,景物描写也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对渲染欢快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比如“月夜行船”的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优美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学常识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因此本文中的“我”(迅哥儿),不同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这里的“我”是作者塑造的,而那个“我”就是鲁迅自己。 (3)背景知识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20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 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自主预学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第一课 时)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 完成以下练习。 惮() 絮叨() 怠慢( ) 撺掇( 凫() 屹立() 蕴藻( ) 家眷( 踱() 吁气() 渔父( ) 旺相( 棹() 归省() 行辈( ) 厂哄(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哄动( ) L 恐吓( ) 消夏: 归省: 撺掇: 凫水: 絮叨: 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 ,中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 ,字 绍兴人。者有小说集 ,散文集 ) ) ⑵理解词义。 )()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 .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的?并依此划分课文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 1~4段,讨论: 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 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 转机三 b .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 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 .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转机一 转机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2)

16、《社戏》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 二、检查字词 1、注音。(扫清文字障碍) 惮dàn 踱duò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àn duo 凫水fú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絮叨:xùdao 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 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 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 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结 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全文,现在我们就以“美丽的眼睛发现美”为话题,来发现文章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讨,合作交流。(边看书,边交流文中“美”的地方) 1、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景美) a: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b:还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写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 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

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社戏导学案(含答案)

《社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絮(dāo)撺(duo)纠(gé)(fú)水(wǎn)转(yùn)藻(piāo)渺(jiǎo)洁(duó)来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按照时间划分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三个部分,试概括: 第一部分(段——段):。 第二部分(段——段):。 第三部分(段——段):。 5、本文依据事件的主次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每件事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不同,因此根据事情的先后,可将课文概括为七件事,试概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学 案 内容预览: 《社戏》学案 教师寄语: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迅哥儿”一起去看“社戏”,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 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朗读、背诵文中相关段落,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 4、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这篇小说选自《鲁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_ ____,“社戏”就是________ _________。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镇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棹着()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弥散()蕴藻() 漂渺()旺相()惮()撮() 整体感知: 3、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件趣事?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讨论,师生归纳) 合作探究: 5、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分析人物: 6、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出来,看看你喜欢谁。运用“我最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他(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并用“我(我们组)觉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示例: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16《社戏》导学案配答案

16《社戏》导学案配答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 2、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3、了解并掌握关于小说的知识 4、找出小说的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 二、学习的重点: 1、2、3 三、难点:4 四、方法: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导学 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 《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社戏》体裁是小说。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给下列字注音 肆无忌惮.()棹.()船归省.()行.()辈 撺掇 ..()凫.()水舀.()水归省.() 怠.慢()潺.()家眷.()皎.洁() 踱.()蹿.()撮.()竹篙.() 二、文本探究 1、文章思路是“ 盼看社戏”—“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2、(1) 全文40自然段,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 G 2 F 3C 4 B 5 A 6D 7E (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对应段落内容: A 10-13:月夜行船 B 14-21:船头看戏 C 22-30:月下归航3、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用概括的语言填写): ⑴“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⑶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4)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5)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但一开始就遇到了波折。在(双喜)的帮助下,(1)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出三条理由:⑴船又大; ⑵ 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⑶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并说了“写包票”的话,才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实现了“我”去看戏的愿望 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格式:本文写/描写……(事),赞美……,表达/表现了……(情)。 本文描写“我”幼时与农村孩子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的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1、2 学习难点:3 学习过程 (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去看戏途中,作者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①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②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2、看戏回来途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答:去时心情很急迫,回来时虽然有点依依不舍、但心情无比欢畅。 去时心情很急迫,“我”总“以为船慢”,两崖景物飞一般向后跑;回来时“我”还回望戏台,依依不舍,途中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二)分析人物描写: 1、参考格式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至少说3句话。 参考格式:双喜是个……的人,因为当……(什么情况)时,他……(如何表现)。 ① 双喜是个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人,因为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 ② 双喜是个如大哥哥般亲切体贴的人,因为当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时,他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