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用语极其由衷的赞美。是“私”----偏爱的不经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信,只在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词,是因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为一般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缺乏真心的赞美,给人以干巴巴感觉,因为客仅是“有求”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的感情语气的。只有既注重“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又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是语感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是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文”,也要学“言”

“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必

得从文章的物质外壳“言”入手。在,而且2002年高考语文将文言翻译选择题变成了自己直译,这就要求教学中应注重文言词句语法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最后译成白话。虽然它显得落后了一些,但是文言文不外是由字词、语法组建起来的,只有扎实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搞清楚一词多义、多音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古文句式语法规律,才能理清文句结构,详加辨析,加深了解。字词意义理解上采用了“见字拆字”的办法,弄清本义然后生发引申弄清一个词的意义群体。

例如“兵”,它的甲骨文是两手持兵器,故本义是“兵器”,由兵器引出拿兵器的人----士兵;再由士兵引申出“多个士兵”----“军队”义,再由士兵、军队打仗引申出打仗时的谋略战术----“兵法”义,以此则环环相扣,深切理解意义群。语法上,学生积累了文言句式的基本类型:疑问句、陈述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的常识后,就可以根据句法结构理解文句内容。否则学生根据现代句法就会感觉古文是句法不通、难以理解。例如《鸿门宴》中张良问刘邦“大王来何操?”如不了解宾语前置则难以理解,所以根据语法,让学生分部积累,理性剖析字词句。则可举一反三加强文言理解能力。

三、文言学习中“言”不可忽略,“文”的学习更不可忽视,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

传统教学,教师总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文言文真是“古”文,是僵死的文章,这就只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工具的作用,而忽视了它的人文功能,即传承文明的功能。帮教学时,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及课文不同一般文章之处,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立意构思、表达技巧,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这样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例《季氏将为伐颛臾》选自《论语》,本文三段对话,每段对话实际上是一篇具体的议论文,本文要抓住“季氏不该伐颛臾”的三个论据。“先王以为东蒙主”、“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如何理解为什么有了这三个论据季氏就不能伐颛臾了呢?只需抓一核心问题即可,这就补充《论语.季氏》中的相关材料,即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而季氏只是鲁分封出来的一个小小大夫。教学时抓住这一逻辑线索,则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了解了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使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进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这样文言文教学必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再例如《<论语>七则》,教师平时教学大多是把这七则语录的文字内容理清,却未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七则语录所包含孔子“仁”的思想核心。第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梳理是容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仁”。在孔子看来,终身行之有效的一个字是“恕”,即用自己的心去揣摩别人,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便是推己及人,是爱人的表现,即“仁”……。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借助语录进入儒家思想的境地,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四、文言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更不能忽视,应重视“古为今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

观火地学些文言语句,积累一些古文化知识,那岂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学生只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的“尽信书”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书袋”的资历。那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说的“没有生活的死教学,语文也就成了没有生活的死语文”。所以教学中应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揣摩文本,学以致用。

例如《鸿门宴》教学中,可让学生对刘邦、项羽成败异变的原因进行探究,可从用人、性格、处事等方面进行对比。首先,用人方面,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高度忠诚,形成高质量、高忠诚的团队,为日后称王天下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写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可说是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最终活成了孤家寡人,可见,刘邦赢于“用人”,项羽输于“自用”。其次,处事方面,刘邦心胸宽广,深得人心,史料证明,刘邦到达霸上后,召集当地名士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朝的严刑苟法。使他深得民心。但项羽却心胸狭隘,残暴成性,不得人心。史料记载: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韩生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就烹杀了这人。可见刘邦为人宽容,深得人心,项羽心胸狭窄,不得人心。最后,性格上,刘邦在军事战争中表现的有心计,重“智谋”,他善用计谋,善观人心,攻心为上。宴会前他拉拢项伯就是个佐证。宴会中,抓住项羽自大、重“义”,自称“臣”,且大做文章。其他史料记载,用阵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再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垓下之围时,下令四面大吹楚歌,瓦解项羽军士气。而项羽却只有匹夫之勇,缺少谋略,一生打仗七十余次,从未失败,垓下之围时,骁勇善战,杀死几百人。可见勇猛有余,可惜谋略不足,经过这番对比分析,学生自会从二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宝贵的启示,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文言文的效用才算发挥到了极致。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文言文教 学创造性解读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成了高中语文教育者 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剖析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阐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意义,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供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参考 意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比重,一般来说,小学占10%左右,初中约占20% 左右,高中约占30%—40%。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上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在母语教

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第9条指出高中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 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有效的实施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一)弄清字、词、句的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诗文,包括论、说、疏、对、表、策、杂文、寓言、序文、赠序、传记、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上起春秋战国,下起辛亥革命,纵贯三千年历史长河,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由于距现在时间较长,很多语汇的意思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弄懂选文的

意思,首先就要弄清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和有关句式的用法。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阅读文言诗文的第一步工作是扫除文字障碍,这就要求准确认读课文中的文字符号,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和异读字的音、形、义。理解词义,明确词序。对于词语要弄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复词偏义的意义和用法,并结合语境弄清文言虚词的作用。分析句子,掌握句式。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式,了解常规的句式结构,牢固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对于这些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提高学生古汉语水平。 (二)了解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 时代隔阂是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 教学的主要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篇目,查阅相关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有关史实和典故,了解名物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学习古代文体知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摘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蜀道难》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既好教又不好教。说好教是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的,文言文因其距今年代久远,因而可讲的内容较多,教师不会觉得无内容可讲,不说别的,仅仅围绕词类活用就可以讲一两节课;说不好教是就学生而言的,当今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还是因为其距今年代久远,学生普遍觉得其生涩难懂,虽然当下课外辅导书较多,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但对于文本的结构、思路以及情感等比较深刻的内容,却是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文本,走进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是第一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依照注释疏通字词、句式、文本大意及写作背景,并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朗读,读懂大意,并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在归纳文言知识时要注重和学生互动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文言知识,目的在于读懂读通文章大意,笔者认为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知道作者在“写什么”,接下来就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内容的,也就是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蜀道难》为例,笔者在课堂中试着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突破口,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作者每次感叹蜀道之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结论。其中第一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慨叹蜀道之险,第三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战祸之惨烈。作者围绕蜀道之“难”,分别从高、险、战祸惨烈来行文,文章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 精读课文,品味文本语言和主旨。在疏通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到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述蜀道之难的?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味文本。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思考课文中的语句来体味语言特色和文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就用了夸张和引用神话传说的手法,极力渲染蜀道之高。再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和险。 在充分探讨文本语言特色之后,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要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用语极其由衷的赞美。是“私”----偏爱的不经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信,只在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词,是因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为一般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缺乏真心的赞美,给人以干巴巴感觉,因为客仅是“有求”徐公。在诵读时如果不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三人的感情语气的。只有既注重“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又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是语感培养的根本途径。 二、是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文”,也要学“言” “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必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重要渠道。 但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谈文言文而色变,语文学习中最头疼莫过于此。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且枯燥无聊,教师教授也费时费力,教学效果较差,那么,根据目前状况,究竟怎样才能高效教授文言文课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初高中的知识衔接 高中语文知识是初中阶段的继续和深入,由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缺少整体、渐进式的设计,因而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文言文便会觉得吃力,接受效果差,不理解文章大意,不能准确断句,不能结合语境解释关键实词和虚词。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课程较多,学习压力大,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让文言课堂活跃起来,而传统教学课程已不能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登泰山记》这课时,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带学生亲临泰山,但是可以借助关于泰山的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能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泰山,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更好地学习这一课。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文言文的语言虽然失去古代的语言环境,但它所记载的知识却体现了前人超凡的智慧,所以很多文言文富含的哲理仍旧通用于今,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可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体会、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例如,荀子的.《劝学》篇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语》中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名句对与我们为人处世也是一种引导,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建立这种联系之后,学生便不会觉得文言文学习离我们非常遥远。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最终使学生个人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有质的提高。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13-01-29T11:41:13.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宋晖[导读]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晖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 719000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激发学生兴趣,有效诵读感知,鼓励其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品味鉴赏等,这些适当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言文鉴赏水平。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方法创新有效鉴赏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商榷。 一、注重有效诵读,深入领会感知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无疑,重视积累是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但仅仅进行字词训练和记熟语法知识就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这样显然行不通。况且,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后人对前人文章特点的归纳,并不是前人写作时执行的严格标准,有些文言文内容也不是用语法知识可以准确描述的。因此,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的文言文课堂并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当前,很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课堂重视了“读”,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要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 例如,《长恨歌》中对末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在记叙了贵妃自缢身亡,玄宗日思夜想的痛苦之后,揭示了两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阴阳相隔的遗憾苦痛之情。所以诵读时就应以深情又感慨沉痛的语调去朗读。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在自读过后,学生可能会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 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这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 “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探究要有效果,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的“死生亦大矣”一句,一般译作: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联系前文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留恋有生之乐的描述去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就不难明白作者实际要说的应该是:“要怎样活着实在是件大事啊!”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四、注重品味鉴赏,吸收古文精华 文言文的语高精炼,语义丰富、含蓄、深刻,有时还显得很朦胧。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鉴赏。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教师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注意发觉古文的精华,以积极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生,这是最主要的。遇到明显的糟粕,对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则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教育学生,把它放在一定的时代、社会来认识,从而明确我们应有的态度。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和消极情绪。如是这样,则该词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将被大大削弱。从全词来看,首先,描绘出周瑜的英雄形象,紧接着又抒发了作者对赤壁大战的神往之情。但是,在看到自己”早生华发“的现状,他怎能不心潮荡漾,感慨万千?由此产生了时光易逝、人生匆匆的感觉。言外之意,是自己遭受贬谪,英雄难以用武,才能不能发挥,徒有报国之心,又有何用?于是,“一尊还酹江月”,只有把满腔热忱,满怀惆怅,寄托于江上明月,让大千世界知道,让滔滔江水知道,皎皎明月知道!这是多么纯朴、坦荡、忠诚的心灵在表白、在倾诉,哪是什么虚无、颓废思想感情的反映呢?再者,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思想感情也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有其消沉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感情。我们应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以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去教育学、陶冶学生,这样既可以充分表达苏词的豪放气概,更可以使学生得到有益的教育和感染。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文道统一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古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贺龙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贺龙 发表时间:2018-04-24T11:36:32.51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6期作者:贺龙 [导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的知识时,一方面要认真讲解,认真做好文中词语的解释、重点句式的介绍、文章大意的探索等工作 贺龙(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民族高级中学四川甘孜 626000)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的知识时,一方面要认真讲解,认真做好文中词语的解释、重点句式的介绍、文章大意的探索等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结合学习经验,自己动手去解决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果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050-01 1 文言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在大力提倡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下,走进古人生活,体会古人感情,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此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言文又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理解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学习重点。在考试中分值共计19分,其中共分为3个客观选择题和1个翻译题。选择题侧重于对文言文实词,文言文断句,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本的整体阅读和把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查,翻译则侧重对文言特殊句式、重点字词的理解。考试只是一种形式,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晦涩难懂,生僻久远”成了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以至于每每学到文言文时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一片茫然,除了死记硬背住几个特殊词句,其他一概不知,一概不管。考试时更是苦不堪言,分数可谓是惨不忍睹。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对于常见的题干陷阱,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对于重点的实词学生不会知识迁移,不会结合语境分析,导致丢分严重。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1 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这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读并非指毫无目的的随意读读,而是要有一定的语境渲染和阅读目的。由于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合理的情境创设。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文言文各篇目自身文体的差异,主题的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来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从而调整好不同的语调、语速、语气等,最终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首先,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知人论世,在走进作者经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创作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当然目的并不在于仅仅了解作者姓甚名谁,而是要把他放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去看;比如在讲《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把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以及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的历史大事等通过故事的方式去让学生走进那段历史,从而去品味不同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不同性格特征,感受其说话方式的差异,让学生通过戏剧的方式还原鸿门宴的经典,揣摩语言特色,这样能让学生记忆犹新。其次,在学生有一定好奇心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方式加深印象,培养语感。例如在学《荆轲刺秦王》时,易水诀别之际,荆轲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传达出的悲壮与后文面见秦王时,秦王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扬与被追杀的仓皇失措,四处逃窜的滑稽场面,这些精准的动词描写、场面描写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而真正得以感受。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切换,让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2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古代汉语之所以难以理解,就在于它的语法结构跟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出入。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需要教师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理清他们各自的位置,同时需要讲清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代词等不同词性的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角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对文言文里面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常见形式及标志词等进行判断辨别,理解记忆。同时要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形成框架结构,比如在讲到“夫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式时,让学生对比初中的“何陋之有”;沛公安在?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等等特殊句式,教会学生利用其语法结构相似,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归纳;在文言文虚词实词方面,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如:之、而、其、于等等,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用法;常见的120个文言文实词如:属、籍、假等等,他们也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还有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等,都需要学生学会结合文言语境,进行联想推断或者语法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验证。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中《旧唐书.于休烈传》中“自幼好学,善属文”中的“属文”,学生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联想到书上的《张衡传》中的“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推测其意义为“撰写文章”。再如(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里的一个翻译“副史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该翻译里的关键词语有“啖、矢、囊”三处,啖的含义是吃,如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矢”本意是箭,在这里作为通假字“屎”即粪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囊”指口袋,原来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口袋装。类似的句子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等。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学会知识迁移与归纳整理,那效果必然不佳。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显得尤为重要。 3.3 学以致用,知识拓展 文言文教学,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进行有意识的文言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对应到古汉语里面,还原成古汉语的单音节字,将常见的表示人称的词语、常见的之乎者也等虚词适当的应用起来,进行片段练习,增加趣味性,这样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以高中生现有的水平,用文言文表情达意还很生涩,但此环节的设计并非让学生回到古代,而是试图让他们在运用中思考和归类,并体会同类词的细微差别。我想,通过学生对现有积累的提炼和整合,通过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相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为准确和牢固。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在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中,高中文言文教学会有更好的前景、更大的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文言文教学方法

【篇一】文言文教学方法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看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 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1 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