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优质教学设计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的科学方法。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一、情景引入

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的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的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的含义。蓝顶代表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的过程。

(2)展示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播放蒸汽机工作时的录像。热学的研究、蒸汽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1.1 希望你喜欢物理

1.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类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3.物理学的召唤

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要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

程,还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四、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物理学科的第一节课,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在情景导入部分,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之后再将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贡献,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些方法,进而让学生更加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测量长度

1.长度单位

(1)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2)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1cm、1dm、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1cm、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2.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 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3.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丁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

4.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用图表来处理数据

仔细观察表格数据,利用表格数据来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相互交流处理数据。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探究点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停表的使用。

2.时间单位规定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1)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

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三、板书设计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1.测量长度

(1)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3)误差的定义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会用图表处理数据。

2.测量时间

(1)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工具测时间。

四、教学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一、情景引入

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1)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单层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活动B: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

测量一曲线的长度:

方法1:曲线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线段组成的,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出线段的长度。

方法2(化曲为直法):用硬币紧贴着曲线,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记下滚动的圈数,在测出硬币的圆周长,然后用“圈数×圆周长”,算出曲线的长度。

方法3(化曲为直法):用细线沿着曲线的取长度,再拉直测量,即为曲线的长度。

让学生交流其他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探究点二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

1.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2.测量液体的体积

可以将液体倒入量筒或量杯中,读出所对应的刻度线即为该液体的体积。

3.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在量筒或量杯中先注入一定量的水,记下此时液面的刻度值为V1,在将待测固体放入量筒或量杯中,此时水不溢出,记下液面的刻度值为V2,则该待测固体的体积为V2-V1。探究点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如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

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1cm;拳头宽约1dm;教室高约3m。

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三、板书设计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计法;

(2)以直代曲法。

2.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3.你身上的“尺”和“表”

四、教学反思

首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有些物体我们用一般的长度测量方法无法进行测量,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进而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是讲了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的方法,同时利用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来进行长度的测量,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1.4 尝试科学探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一、情景引入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

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的几个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

5.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与合作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探究点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三、板书设计

1.4 尝试科学探究

1.探究摆的奥秘

(1)控制变量;

(2)悬线长度相等时,摆球的摆动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材料)无关;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悬线的长度有关;悬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

2.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法以及7个要素,从而使学生对于未来的学习能够更好的奠定基础。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

不同。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一、情景引入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呢?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他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活动A 敲击音叉,将音叉立即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水花四溅。

活动B 将手指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收录机的扬声器上,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感受到扬声器和机身在振动。

选择其他工具的让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对于实验中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声源。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探究点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探究点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总结: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声效果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三、板书设计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且传声效果依次减弱。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2课时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知识与技能:了解回声现象及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回声现象,知道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及声速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课件。

一、情景引入

问题: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如图所示: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回声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2.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0.1 s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若小于0.1 s 则原声加强(如图所示)。

(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

(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说明:(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

(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探究点二声音传播有多快

声速: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思考问题: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多媒体展示: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1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问题:百米赛跑时,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探究点三人怎样听见声音

1.实验:

用嘴贴近塑料薄膜讲“喂……”,扯薄膜的手有什么感觉?我们人耳中就有类似的结构,是什么?

思考:鼓膜有什么作用?

2.人耳的基本结构: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3.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号传入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声速、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1.回声

(1)回声的概念。

(2)产生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应比原声晚0.1 s以上。

(3)有关回声现象的解释。

2.声音传播有多快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3.人怎样听见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号传入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回声、声速以及人耳听声的原理。由上节课中能观察到现象到这节课能分析计算解释现象,使探究“声音”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知识与技能:

1.乐音和噪声。

2.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3.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4.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一、情景引入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工地施工现场的音频片断。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噪声

我们周围的声音千差万别,有的使人愉悦,有的令人厌烦。前者叫做乐音,后者叫做噪声。

同学们举出身边的乐音和噪声。

探究点二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对于身边的乐音,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强,有的弱,声音会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

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

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频率就是20Hz。

探究点三用波形比较频率

1.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观察示波器上出现的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2.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等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学生得出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

在弦长、弦的粗细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高;

在弦长、弦的松紧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3.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三、板书设计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乐音与噪声

2.声音的高低——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Hz。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低;反之,亦然。

3.用波形比较频率

(1)会有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2)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弦的长度、粗细、张紧程度等,弦越短、越细、越紧,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3)人和动物的听声频率范围和发声频率范围都不相同。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鼓、纸屑、示波器等。

一、情景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叫做音量。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过程:先轻敲鼓面,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再重敲鼓面,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纸屑的跳动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1)后者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

(2)后者敲击时鼓面纸屑的跳动幅度大;

(3)声源振动的幅度与响度有关。

实验二:张开嘴,喊“啊……”。

实验过程:先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音的强弱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课本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响度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

3.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下图为同一音叉前后两次对应的波形图。试回答那幅图的振幅大,响度强。

学生回答:图乙的振幅比图甲的振幅大,响度也强。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探究点二声音的品质——音色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2.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又叫音品。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4.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性,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才能区分不同声音。

三、板书设计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1.声音的强弱——响度

(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远近、分散程度有关。

(2)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3)用波形图比较振幅。

2.声音的品质——音色

(1)音色又叫音品。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教学时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让学生对乐音的三个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第1课时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音乐、建筑与声音。

教学难点: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示波器等。

一、情景引入

听!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进而引入本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探究点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的声学知识。

思考: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声音发生了多次反射。

探究点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

(2)超声和次声的定义?

(3)超声和次声的应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2)把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做超声;把振动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

(3)超声波作为信息载体能够传递信息,可以用来判定物体的位置状态,特征等,如声呐等。超声波作为一种能量形式,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工业超声处理加工,医疗碎石等。次声波能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

教师播放一些关于超声和次声有关应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三、板书设计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第1课时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声音与音乐

2.声音与建筑

3.听不见的声音

(1)人能听见的频率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