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套)同步练习汇总

(共31套115页)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册)同步练习

汇总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在机械波中()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振动,后一质点的振动必定滞后于前一质点

D.各质点也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思路解析:本题要熟知机械波的物理模型,振源的振动使其周围质点依次投入振动,之所以能依次振动下去,就是依靠了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沿波的传播方向,后一质点的振动必滞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答案:ABC

2.关于机械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械振动就有机械波

B.有机械波就一定有机械振动

C.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D.没有机械波就没有机械振动

思路解析:产生波的两个条件是:振动与传播振动的介质,所以具有振源的振动才能形成波,故A、D选项错误,B、C选项正确.

答案:BC

3.关于机械波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质点要相互做功

B.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而横波的质点不能

C.振源开始时怎样振动,其他质点开始时就怎样振动

D.波中各质点振动频率是相同的

思路解析:机械波是由于介质中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使振源的振动形式与振源的能量向远处传播而形成的.前后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因而相互做功,故A正确;波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质点不随波迁移,因此B错;每个质点都是由振源依次带动下面的质点,每个质点都做受迫振动,每个质点的频率都与振源频率相同,并且都“依照”振源振动,故C、D正确.

答案:ACD

4.下列有关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物体做机械振动,它周围的介质中就一定产生机械波

B.波源停止振动后,已形成的机械波仍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

C.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和能量,参与波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D.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

思路解析:选项C显然是正确的,但选项D应不在选择之列.这是因为波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会匀速传播,而选项D并没有表明是否具备这一必要条件.

另外,本题的选项A、B也是正确的,如对选项A,尽管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但这个物体是在介质中振动,满足了形成机械波的条件;对选项B,由于机械波已在介质中形成,尽管振源停止了振动,但已振动的质点又形成了新的波源.

答案:ABC

5.如图12-1-2所示为波沿着一条固定的绳子向右传播到B点时的波形,由图可判断出A点刚开始的振动方向是()

图12-1-2

A.向左

B.向右

C.向上

D.向下

思路解析:由机械波的形成原理知:各点都重复波源的振动,知A、B的起振方向相同,而波自A到B传播,由B点的近波源点在B点上方知B点向上振动(起振方向),故A点的起振方向向上.

答案:C

6.下列关于波的应用正确的是()

A.要使放在河中的纸船逐渐靠近河岸,可向比纸船更远处投掷石子形成水波

B.两个在水中潜泳并且靠得较近的运动员能听到对方发出的声音是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的应用

C.光缆是利用机械波传递信息

D.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击打船壁只能引起机械振动,不能形成声波

思路解析: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中,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介质本身并不迁移,故A错误;光缆是利用光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固体也能传播机械波,故D 错误,B正确.

答案:B

7.一列横波正沿水平方向由西向东传播,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波中各个质点都在由西向东运动

B.波中的各个质点一定沿水平方向振动

C.波中的各个质点一定沿竖直方向振动

D.以上说法都错误

思路解析: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和能量,而介质中各质点仅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质点不会随波迁移,而且横波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其传播方向垂直,波在水平方向由西向东传播,质点振动方向与其垂直,不一定沿水平方向,也不一定沿竖直方向.故A、B、C、都错.D正确.

答案:D

8.手握一根水平绳的一端上下抖动,在t时刻绳上呈现的波形如图12-1-3所示.如果绳上C 点此时的速度是向下的,则人手握住的是绳子的__________端.若人手握住的是左端,那么该时刻图中所标各点速度向上的点有__________.

图12-1-3

思路解析:根据机械波的形成原理知:C点速度向下,说明与C点靠近的近波源点在C点下方,故振源在C点右方.如人手握住左端,则波源在左方,各点的振动方向都重复与它相邻的左方点的振动,即此点左方的相邻点在它上方,这点向上振动;在它下方,则这点向下振动,故此时刻速度向上的点有B、C、D点.

答案:右B、C、D

9.1999年9月台湾南投地区发生了里氏7.4级大地震,已知地震中的纵波和横波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为9.1 km/s和3.7 km/s,在某地观测站中,记录了南投地震的纵波和横波到达该地的时间差为5.4 s.

(1)求这个观测站距南投的距离;

(2)观测站首先观察到的是上下振动还是左右晃动? 解:(1)设观测站距南投的距离为s,

则t v s v s =-纵

横 7

.31.97.31.9-?=?-=t v v v v s 横纵纵

横×5.4 km=33.67 km. (2)因为纵波先到观测点,因而先观察到的是左右晃动.

答案:(1)33.67 km (2)左右晃动

走近高考

10.图12-1-4所示为波源开始振动后经过一个周期的波形图,设介质中质点振动周期为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2-1-4

A.若M 点为波源,则M 点开始振动时方向向下

B.若M 点为波源,则P 点已经振动了

T 4

3 C.若N 点为波源,则P 点已经振动了T 43 D.若N 点为波源,则该时刻P 质点动能最大

解析:若M 点为波源,经过一个周期波传到了N 点,此时N 点振动方向向上,即波源的开

始振动方向向上;而传到P 点要经过

T 43,因而P 点已振动了T 4

1.若N 点为波源,N 开始振动方向向下,传到P 点经4T ,故P 点已振动了T 43.P 点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动能最小,答案为C.

答案:C

11.地震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若a 、b 两处与c 处分别相距300 km 和200 km.当c 处地下15 km 处发生地震,则( )

A.c 处居民会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动

B.地震波是横波

C.地震波传到a 地时,震动方向垂直于地面

D.a 、b 两处烈度可能不同

解析:由于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二者同时发生,传播速度因波而异,传到a 、b 两处,由于距离不同烈度也当然不同.故答案为A 、D.

答案:AD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图12-2-5所示为一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D 质点此时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2-5

A.波向右传播

B.此时A点的运动方向向下

C.质点E与D点的运动方向相同

D.质点C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

思路解析:质点D的运动方向向下,根据带动法判断振源在右,所以波应该向左传播,则A质点的运动方向向上,E质点运动方向向上,与D方向相反.质点C是直接向下运动的,而B是先向上运动到最高点再向下运动,故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

答案:D

2.图12-2-6中正确的波形图是()

图12-2-6

思路解析:根据微移法判断,B、C正确.

答案:BC

3.图12-2-7中画出了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在某个时刻的波形图线,由图线可知()

图12-2-7

A.质点b此时的位移是零

B.质点b此时向-y方向运动

C.质点d的振幅是2 cm

D.质点d此时的加速度沿正方向

思路解析:在图示时刻,b质点位于平衡位置,位移为零,A对.由于波向右传播,由“微平移法”可判定此时b向+y方向运动,B错.同一简谐波的各个质点的振幅、频率都相同,其中振幅都为2 cm,C对.离开平衡位置的各个质点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平衡位置,可判定D正确.

答案:ACD

4.图12-2-8所示为某一时刻简谐波的图象,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图12-2-8

A.质点a、b的振幅相等

B.该时刻质点b、e的速度相同

C.该时刻质点c、f的加速度为零

D.该时刻质点d正向下运动

思路解析:该时刻波的图象中a、b质点位移不同,但对简谐波来说,各质点的振幅都是相等的,选项A正确.质点b速度方向向上,而e质点速度方向向下,它们此时刻速度不同,选项B是错的.质点c位移为负的最大值,回复力为正的最大值,加速度也为正的最大值;质点f位移为正的最大值,其回复力和加速度都为负的最大值,C错误,d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D正确.

答案:AD

5.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波速为v,沿波传播方向上有相距为L的P、

Q两质点,如图12-2-9,某时刻P、Q两质点都处于平衡位置,且P、Q间仅有一个波峰,经过时间t,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谷,则t的可能值有()

图12-2-9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思路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P、Q间的波形有如图5所示的4种.

图5

已知波向右传播,对图甲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谷时间,

2

3

2

3

1v

L

v

L

t=

=对图乙Q质点第一

次运动到波谷时间,

4

4

1

2v

L

v

L

t=

=对图丙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谷时间,

4

3

4

3

3v

L

v

L

t=

=对

图丁Q质点第一次运动到波谷时间.

6

6

1

2v

L

v

L

t=

=

答案:D

6.如图12-2-10所示为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由右向左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2-2-10

A.质点d的运动方向向下,质点b的运动方向向上

B.质点c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

C.此时质点c的速度、加速度均为零

D.c与g两质点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思路解析: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向左可判断出b质点的运动方向向上,d质点的运动方向向下,因此A选项正确.质点b的运动方向向上,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大于T/4,故c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B选项正确.此时c质点位于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所以C选项错误.c和g两质点的平衡位置相距半个波长,振动情况始终相反,因此D选项正确.正确答案为A、B、D.

答案:ABD

7.如图12-2-11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此时质点A 正向上运动,如图中箭头所示,由此可判定此横波( )

图12-2-11

A.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B 正向上运动

B.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C 正向下运动

C.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D 正向上运动

D.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E 正向下运动 思路解析:考查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先根据A 点向上运动可判定波向左传播,根据带动法可判定D 点向上运动.

答案:C

8.如图12-2-12所示为一列简谐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图中P 点为介质中一质点,此时刻恰好过平衡位置,已知其振动周期T=0.4 s ,求至少过多长时间P 质点到达波峰?

图12-2-12

思路解析:题中已知条件没有给出P 质点此刻过平衡位置的振动方向,也没有给定波的传播方向,不妨假定P 质点此时正向上振动,波向右传播,则至少需要

41个周期的时间,若P 点此时正向下振动,则至少需要4

3个周期达到波峰. 答案:0.1 s

9.已知平面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原点O 的振动图线如图12-2-13甲所示,某时刻的波形图线如图12-2-14乙所示.

图12-2-13

在t′=t+0.5 s 时刻的波形图可能是图12-2-14中的( )

图12-2-14

思路解析:由甲可知O 简谐横波的周期T=0.4 s ,则t′=t+T 4

11,可见,在t′时刻的波形相对于图乙有两种可能:①如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则应为D 图;②如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则应为C 图.

答案:CD

走近高考

10.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2-2-15所示,由此图可知( )

图12-2-15

A.若质点a 向下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B.若质点b 向上运动,则波是从左向右传播的

C.若波从右向左传播,则质点c 向下运动

D.若波从左向右传播,则质点d 向上运动

思路解析:解决此题时,要判断波的传播方向,或质点振动方向,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去,图象“上坡”段的质点均向下振动,而“下坡”段质点均向上振动,若波从左向右传播,a 、b 处于下坡,向上振动,故A 错,B 对,c 、d 处于上坡,应向下振动,D 错.若波从右向左传播,c 、d 处于下坡,向上振动,C 错.

答案:B

11.一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12-2-16所示,已知此时质点F 的运动方向向下,则( )

图12-2-16

A.此波朝x 轴负方向传播

B.质点D 此时向下运动

C.质点B 将比质点C 先回到平衡位置

D.质点E 的振幅为零

思路解析:F 向下运动时,波从右向左传播,F 与D 在同一侧,即D 也向下运动,故A 、B 对.又D 向下运动带动C 向下运动,C 与B 不在同一侧,即B 向上运动,C 将比B 先回到平衡位置,故C 错.振幅指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所以E 点的振幅不为零,故D 错. 答案:AB

12.如图12-2-17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则

图12-2-17 (1)试确定A 、C 、D 三质点此时的振动方向.

(2)再经2

T 质点A 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cm ,质点C 的位移是__________cm. 思路解析:(1)波沿着x 轴正向传播,波源在左方,由“带动法”知,A 向上运动,C 向下运动,D 也向下运动.

(2)质点A 在2

T 时间内振动了半个全振动,通过的路程s=2A=2×2 cm=4 cm.而要确定C 的

位移,应先确定其运动方向,因C 向下运动,经2

T ,其刚好回到原来的地方,故其位移是0.

答案:(1)A 向上,C 、D 向下 (2)4 0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关于机械波的频率、波速、波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横波中相邻两个波峰间的距离,纵波的密部中央和疏部中央间距都是一个波长

B.两个相邻的速度相同的介质质点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C.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波速和波长都要改变

D.机械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

思路解析:波长定义为相邻的两个振动情况始终完全相同的质点之间的距离,横波是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纵波是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疏部中央)间的距离,A 错.某时刻两质点速度相同,不能保证速度始终相同,B 错.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匀速传播,进入不同介质时,频率不变,但波速改变,由T v λ

=知波长改变.

答案:CD

2.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个质点的振动频率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B.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质点间的距离一定等于一个波长

C.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相邻两质点间的距离一定等于波长

D.振动步调相反的质点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数倍

思路解析:参与波形成的每个质点都重复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A 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质点间距为波长整数倍,只有两者相邻,间距才为一个波长,故B 错,C 对.振动步调相反的质点间距为半波长的奇数倍.D 错.

答案:AC

3.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振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

B.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C.波的速度即振源的振动速度

D.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性质无关,仅由振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思路解析:机械振动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振源停止振动时,其他已振动的质点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即波继续在介质中传播,所以A 、B 错.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与振源速度无关,所以C 错.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频率是相同的,它们都等于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D 对.

答案:D

4.图12-3-3所示的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2-3-3 A.质点A 、C 、E 、G 、I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

B.质点B 、F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

C.质点D 、H 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D.质点A 、I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它们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思路解析:从图象中可以看出质点A 、C 、E 、G 、I 在该时刻的位移都是零,由于波的传播方向是向右的,容易判断出质点A 、E 、I 的速度方向是向下的,而质点C 、G 的速度方向是向上的,因而这五个点的位移不总是相同,A 错误;质点B 、F 是同处在波峰的两个点,它们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同,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B 正确;质点D 、H 是处在相邻的两个波谷的点,它们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C 正确;虽然质点A 、I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振动步调也完全相同,但由于它们不是相邻的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个点,它们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波长(应为两个波长),D 错误.

答案:BC

5.如图12-3-4所示为一列波速为340 m/s 、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

图12-3-4

A.波的质点的振幅为1 m ,周期为s 85

1 B.质点M 、P 的位移总是相同的

C.这时质点M 运动方向为+y 方向,质点N 的运动方向为-y 方向

D.质点M 、P 的加速度总是相同的

思路解析:由图可知,波的各质点的振幅为1 m,由T v λ

=可得,s s v T 85

13404===λ

,A 对;波向右传播,M 点向上振动,P 向下振动,N 向上振动,M 、P 的位移和加速度只在此时相同,但在以后的运动中不一定相同,所以B 、C 、D 错.

答案:A

6.如图12-3-5甲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0 s 时的波形图,图12-3-5乙是这列波中P 点的振动图线,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是( )

图12-3-5

A.v=20 cm/s ,向左传播

B.v=50 cm/s,向左传播

C.v=20 cm/s ,向右传播

D.v=50 cm/s ,向右传播

思路解析:由P 点的振动图线可知,周期T=2 s,t=20 s 恰是10T ,P 点的运动方向在t=0时刻向上,则T=20 s 时也向上,由波的图象知P 点运动方向向上,则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λ=100 cm ,所以2

100==T v λ

cm/s=50 cm/s. 答案:B

7.一列简谐横波沿绳子传播,振幅为0.2 m ,传播速度为1 m/s ,频率为0.5 Hz ,在t 0时刻,质点a 正好经过平衡位置,沿着波的传播方向( )

A.在t 0时刻,距a 点2 m 处的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距离为0.2 m

B.在(t 0+1 s)时刻,距a 点1.5 m 处的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距离为0.2 m

C.在(t 0+2 s )时刻,距a 点1 m 处的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距离为0.2 m

D.在(t 0+3 s)时刻,距a 点0.5 m 处的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距离为0.2 m

思路解析:m f v 5.01==λ=2 m,s f

T 21==,在t 0时刻距a 处2 m 的质点,恰好为一个波长,该点的振动状态与a 完全相同,也应该在平衡位置,故选项A 错.在(t 0+1 s )时刻,因为T=2 s ,过了半个周期,a 点仍在平衡位置,离a 点为1.5 m 的质点距a 点λ4

3,其质点离开平衡位置0.2 m ,选项B 正确.在(t 0+2 s )时刻是经过了一个周期,在距离a 点1 m 即半波长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选项C 错.在(t 0+3 s)时刻是经过了一个半周期,a 点仍在平衡位置,距a 点0.5 m 即4

1波长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0.2 m ,选项D 正确. 答案:BD

8.如图12-3-6所示,S 点为振动源,其频率为100 Hz ,所产生的横波向右传播,波速为80 m/s,P 、Q 是波传播途径中的两点,已知SP=4.2 m,SQ=5.4 m.当S 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则( )

图12-3-6

A.P 在波谷,Q 在波峰

B.P 在波峰,Q 在波谷

C.P 、Q 都在波峰

D.P 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Q 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 思路解析:振源振动的频率即为波传播的频率,因此由波速公式v=fλ得m f v 100

80==λ =0.8 m,P 点距S 为

λ4158.02.4=,而S 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距S 右侧λ4

1处的质点在波谷,因此在相距5个波长的质点P 也在波谷、Q 点距S 为λ4

362.04.5=,而S 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距S 右侧λ43处的质点在波峰 ,因此在相隔6个波长的质点Q 也在波峰. 答案:A

9.一列横波在x 轴上传播着,当t=0和t=0.005 s 时的两波形图,如图12-3-7.求:

图12-3-7 (1)设周期大于(t 2-t 1),如果波向右(或向左)传播时,波速各为多少?

(2)设周期小于(t 2-t 1),并且波速为6 000 m/s ,求波的传播方向.

解:(1)因(t 2-t 1)<T ,则波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由图看出,λ=8 m ,则Δx 1=2 m,Δx 2=6 m.

如波向右传播,则波速为==??=s m t x v /005

.021右400 m/s 如波向左传播,则波速为==??=

s m t x v /005.062左 1 200 m/s (2)因为Δx=v·t=6 000×0.005 m=30 m

则Δx=3λ+Δx 2=30 m

因此波向左传播.

答案:(1)v 右=400 m/s,v 左=1 200 m/s (2)波向左传播

10.图12-3-8中的实曲线表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已知波沿-x 方向传播,波速v=1 m/s ,求作经过Δt=1 s 后的波形.

图12-3-8

解:由波图象可知,该波的波长λ=4 m,由T v λ

=,得s v T 4==λ

,故Δt=1 s=4T ,4

λ=x ,因波向-x 方向传播,故Δt=1 s 后波形向-x 方向平移4

1λ即可,如图6虚线所示.

图6

答案:如上图虚线所示.

11.一列简谐横波沿水平直线方向向右传播,M 、N 为介质中相距为Δs 的两质点,M 在左,N 在右,t 时刻,M 、N 两质点正好振动经过平衡位置,而且M 、N 之间只有一个波峰,经过Δt 时间N 质点恰处在波峰位置,求这列波的波速.

解:设波的波长为λ,周期为T ,由题意可知,M 、N 两质点的距离Δs 可能等于2λ,或等于λ或等于2

3λ,且M 、N 均过平衡位置的时刻其波形为如图7四种情况

图7

对(a ),N 质点正在经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已知N 经过时间Δt 到达波峰位置,则Δt 可能为4

T 、45T 、49T ……即Δt 可能为Δt=(k+41)T(k=0,1,2,…)由T v λ=,并且考虑到λ=2Δs,可得t

s k v ??+=2)14((k=0,1,2,…) 对于(b ),N 质点正在经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已知N 经过时间Δt 到达波峰位置,则Δt

可能为

43T 、47T 、411T ……即Δt 可能为t=(k+43)T,(k=0,1,2,…)由T

v λ=,并且考虑到λ=Δs,可得t s k v ??+=4)34(2(k=0,1,2,…)同理,(c )(d)分别有t

s k v ??+=4)14(3(k=0,1,2,…)和t s k v ??+=6)34(4(k=0,1,2,…)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该题的四组通解.

答案:t s k v ??+=2)14(1 t s k v ??+=4)34(2 t s k v ??+=4)14(3 t

s k v ??+=6)34(4 走近高考

12.(2006江苏南通联考,5)如图12-3-9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t=0时刻的图象,经过Δt=1.2 s 时刻,恰好第三次重复出现图示的波形,根据以上信息,下面各项能确定的是( )

图12-3-9

A.波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B.经过Δt=0.3 s 时间,质点P 通过的路程

C.Δt=0.6 s 时刻质点P 的速度方向

D.Δt=1.0 s 时刻的波形图

思路解析:本题以机械波的图象为核心命题,考查了波的传播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路程、波形图等知识点,并且本题具有发散性,要求学生具有从图象中得到有关信息的能力.从图象中可知波长λ=8 m ,经过Δt=1.2 s 时间,恰好第三次重复出现图示的波形,因此可知周期T=0.4 s ,从而确定波速和Δt=0.3 s 时间内质点P 经过的路程为s=3A=30 cm.t=0.6 s 时由于不知波的传播方向,因此无法确定质点P 的振动方向,同理无法确定t=1.0 s 的波形图.本题答案为AB.

答案:AB

13.(2006山东潍坊质量检测,6)在坐标原点的波源S 产生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波速v=400 m/s.已知t=0时,波刚好传播到x=30 m 处,如图12-3-10所示,在x=400 m 处有一接收器(图中未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3-10

A.波源S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

B.x=30 m 处的质点在t=0.5 s 时位移最大

C.x=20 m 处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40 Hz

D.接收器在t=1 s 时才能接收到此波

思路解析:在t=0时,波已向前传播了λ23,即传了T 23,此时S 点向下振动,则T 23以前,波源S 向上振动,A 正确.由波的图象,结合题中数据,通过计算知B 、C 、D 错. 答案:A

14.(2006辽宁沈阳质量检测,2)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12-3-11所示,在t=0.25 s 时刻,x=2 m 的质点P 第一次到达波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3-11

A.该横波的振幅是5 cm

B.周期为2 s

C.波速是4 m/s

D.t=0.2 s 时刻,P 点振动方向向上

思路解析:由题意知A=5 cm,λ=2 m,T=4×0.25 s=1 s,故A 正确,B 错误.因T v λ

==2 m/s,故C

错误.由于波向右传播,故t=0.2 s 时刻P 点由平衡位置向负的最大位移运动,未到达负的最大位移,向下振动,故D 错误.

答案:A

15.(2006上海高考,10)在均匀介质中选取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9个质点,相邻两质点的距离均为L ,如图12-3-12(a)所示.一列横波沿该直线向右传播,t=0时到达质点1,质点1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Δt 第一次出现如图12-3-12(b )所示的波形,则该波的( )

(a )

(b)

图12-3-12

A.周期为Δt ,波长为8L

B.周期为t ?3

2,波长为8L

C.周期为

t ?32,波速为t

L ?12 D.周期为Δt ,波速为8L/Δt 思路解析:由题知t T ?=23,则t T ?=32,λ=8L 故B 正确,A 错误; 又因t L t L T v ?=?==123

28λ

,故C 正确,D 错误. 答案:BC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对于波长为100 m 的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此波长比波长为20 m 的声波传播得快

B.不能被听见

C.波长太长,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

D.不能产生反射

思路解析:对于波长为100 m 的声波,其频率为100

340==λv

f =3.4 Hz <20 Hz,故正常人听不见,选项B 正确.由于是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故声波的传播速度相同,选项A 错误.由于声波也是机械波,具有波的一切性质,故C 、D 错误.

答案: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衍射是一切波特有的现象

B.对同一列波,障碍物或孔越小,衍射越明显

C.听到回声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D.听到回声是共鸣现象

思路解析: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是波区别于其他物质的特征;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越小,越能满足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滞后0.1 s 以上,就能区分回声和原声.

答案:AB

3.波长为60 m 和17 m 的两列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波长60 m 的声波比波长17 m 的声波传播速度慢

B.波长60 m 的声波比17 m 的声波的频率小

C.波长60 m 的声波比17 m 的声波易发生衍射

D.波长60 m 的声波不能被反射

思路解析:不管波长为多少,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都为340 m/s ,由波长、声速、频率关系可知λv

f =,波长越长,频率越小,所以A 错,B 对.由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可知,波长

较长,发生衍射较容易,C 对.任何波都可以发生反射,D 错.

答案:BC

4.一列水波穿过小孔发生了衍射现象,衍射的水波与原来的水波相比( )

A.波长变短了

B.频率变高了

C.波速没有变化

D.质点的振幅变小了

思路解析:由于衍射使波的能量分布范围变大,从而导致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变小,振幅变小.答案:CD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波的衍射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不可能发生衍射现象

B.要观察到水波明显的衍射现象,必须使狭缝的宽度远大于水波波长

C.波长越长的波,越容易发生衍射

D.“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思路解析: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即任何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只不过存在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别而已,只有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会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闻其声不见其人”

是声波的衍射现象.所以C、D正确.

答案:CD

6.关于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和衍射

B.插在水中的细棒对水波的传播没有影响

C.在墙外听到墙内有人讲话,这是波的反射现象

D.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很多时,能发生明显的波的衍射现象

思路解析: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一切波都会发生反射和衍射现象,即A项说法正确;水波的波长一般比细棒的线度大,故能发生明显的衍射,所以细棒对水波的传播没有影响,则说法B正确;墙外的人能听到墙内人的说话,是波的衍射现象,故说法C错误;据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知,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很多时,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所以说法D错误.

答案:CD

7.如图12-5-2所示,正中O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 是挡板,B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

图12-5-2

A.整个区域

B.阴影Ⅰ以外区域

C.阴影Ⅱ以外区域

D.上述答案均不对

思路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挡板A比波长大的多,因此波不会绕过挡板A,而小孔B的大小与波长差不多,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B正确.

答案:B

8.水波通过小孔,发生一定程度的衍射,为使衍射现象更不明显,可()

A.增大小孔尺寸,同时增大水波的频率

B.增大小孔尺寸,同时减小水波的频率

C.缩小小孔尺寸,同时增大水波的频率

D.缩小小孔尺寸,同时减小水波的频率

思路解析:水波通过小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说明水波的波长λ与小孔的大小相差不多,所以要使衍射现象更不明显,据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可知,必须使水波的波长小于小孔的尺寸,由公式v=λf知,在v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波长,可增大频率,所以正确的选项为A.

答案:A

走近高考

9.如图12-5-3所示,S 为波源,M 、N 为两块挡板,其中M 板固定,N 板可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A 点没有振动.为了使A 点能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 )

图12-5-3

A.增大波源的频率

B.减小波源的频率

C.将N 板向上移动一些

D.将N 板向下移动一些

思路解析:A 点此时振动不明显,是因为波绕过境碍物时衍射现象不明显.因此使A 点振动的方法是使波的衍射明显,可通过增大波长,由T v λ

==λf 知可减小波源频率或减小狭缝宽

度(将N 板上移)的方式实现.

答案:BC

10.在水波槽的衍射现象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频率是5 Hz ,水波在水槽中的传播速度为0.05 m/s ,为观察到显著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d 应为( )

A.10 cm

B.5 cm

C.d >1 cm

D.d <1 cm

思路解析:掌握波发生明显衍射的必要条件.在水槽中激发的水波波长为:m f v 505.0==λ =0.01 m=1 cm.要求在小孔后产生显著的衍射现象,应取小孔的尺寸小于波长.

答案:D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当两列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 点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 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B.质点P 的振幅最大

C.质点P 的位移始终最大

D.质点P 的位移有时为零

解析:由于P 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故质点P 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其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质点P 并不停在波峰或波谷不动.它不断的围绕自己的平衡位置往复运动,故其位移有时为零.

答案:ABD

2.一个波源在绳的左端发出半个波①,频率为f 1,振幅为A 1;同时另一个波源在绳的右端发出半个波②,频率为f 2,振幅为A 2,P 为两波源的中点.由图12-6-4可知,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12-6-4 A.两列波同时到达两波源的中点P

B.两列波相遇后,P 点波峰值可达A 1+A 2

C.两列波相遇时,各自仍保持原来的波形独立传播

D.两列波相遇时,绳上波峰可达A 1+A 2的点只有一个,此点在P 点的左侧

思路解析:因两列波在同一介质(绳)中传播,所以波速相同,由图可知λ1>λ2,说明它们的波峰离P 点距离不等,波同时传至P 点,波峰不会同时到P 点,所以P 点波峰值小于A 1+A 2,两列波波峰能同时传到的点应在P 点左侧,所以A 、D 正确,B 错误.又由波具有独立性,互不干扰,所以C 正确.

答案:B

3.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源,在振动过程中它们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由这两个波源激起的两列波传到某一固定点P 时,在P 点出现永远抵消的现象.P 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 )

A.可能等于一个波长

B.可能等于半个波长

C.可能等于两个波长

D.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

思路解析:当两个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λ2

12+=?k x (k=0,1…)为振动减弱点,当两相干波源的振动情况相反时,Δx=kλ(k=0,1,2…)则该点为振动减弱点.

答案:ACD

4.如图12-6-5所示是水平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振幅均为2 cm ,波速为2 m/s ,波长8 cm ,E 点是B 、D 和A 、C 连线的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图12-6-5

A.A 、C 两点处两质点是振动加强点

B.B 、D 两处两质点在该时刻的竖直高度差是4 cm

C.E 点处质点是振动加强的点

D.经0.02 s ,B 处质点通过的路程是8 cm

思路解析:在图示时刻,A 、C 为波峰与波谷相遇,为振动减弱点.B 为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为4 cm ,D 为波峰与波峰相遇,振幅为4 cm ,此时B 、D 两点高度差为8 cm ,故A 、B 错.E 处于振动加强点连线上,是振动加强点,C 对.由T v λ

=得s T 2

08.0==0.04 s ,经0.02 s ,B 质点振动了半个周期,通过的路程为2A=8 cm.

答案:CD

5.如图12-6-6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图12-6-7中可能出现的波形图是( )

图12-6-6

图12-6-7

思路解析:波在传播过程中除相遇外,波的形状不变,而C、D两图的波形发生了变化,错误.对于A图,两列波的半个波长重叠,由于相遇处的振动情况相反,叠加后相遇处的质点均处于平衡位置,所以A图正确.对于B图,是两列波完全重合,则重合处的各个质点的位移为两列波引起的位移之和(而C图却是波形变化后叠加).A、B两图是可能出现的波形图.

答案:AB

6.图12-6-8表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相遇.图中实线表示某时刻的波峰,虚线表示的是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6-8

A.a、c两点的振动加强,b、d两点的振动减弱

B.e、f两点的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

C.经适当的时间后,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置互换

D.经半个周期后,原来位于波峰的点将位于波谷,原来位于波谷的点将位于波峰

解析:波的干涉示意图所示的仅是某一时刻两列相干波叠加的情况,形成干涉图样的所有介质质点都在不停地振动着,其位移的大小和方向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但要注意,对稳定的干涉,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

a点是波谷和波谷相遇的点,c是波峰和波峰相遇的点,都是振动加强的点;而b、d两点都是波峰和波谷相遇的点,是振动减弱的点,A正确.

e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为加强点,f位于减弱点的连线上,为减弱点,B错误.

相干波源叠加产生的干涉是稳定的,不会随时间变化,C错误.

因形成干涉图样的介质质点也是不停地做周期性振动,经半个周期相位相反,D正确.

答案:AD

7.两个振动完全相同的波源S1、S2产生的波叠加.某时刻形成的干涉图样如图12-6-9所示,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a、b、c三个点里,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___,振动减弱的点是_________;从该时刻起,经过1/4周期,它们中位移为零的点是__________.

图12-6-9

解析:初时刻振动加强的点是b,振动减弱的点是a和c;再经过1/4周期,三个点的位移都为零.

答案:b a和c a、b、c

走近高考

8.如图12-6-10所示,S1、S2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机械波源,振幅为A,a、b、c三点分别位于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且ab=bc.某时刻a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c是两列波的

波谷相遇点,则( )

图12-6-10

A.a 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2A

B.c 处质点的位移始终为-2A

C.b 处质点的振幅为2A

D.c 处质点的振幅为2A

思路解析:S 1、S 2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振源,则到两波源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偶数倍的点振动加强,振幅是两列波振幅之和,即为2A ;到两波源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奇数倍的点振动减弱,振幅为零.两波源连线中垂线上所有点到两波源距离之差为零,符合振动加强条件,故选项C 、D 正确.振动加强只是振动剧烈了,振幅最大,位移在-2A —2A 之间不断变化,故选项A 、B 错误.

答案:CD

9.(2004上海高考)如图12-6-11所示,两列简谐波均沿x 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正x 方向传播(图中实线所示),一列沿负x 方向传播(图中虚线所示).这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均沿y 轴.则图中x=1、2、3、4、5、6、7、8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x=__________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___________的点.

图12-6-11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波的叠加原理的理解及应用.由题可知,这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均沿y 轴,故为相干波.设P 、Q 分别为两列波的波源,在图示时刻均沿y 轴正向向上振动,则1、2、3、4、5、6、7、8到两相干波源P 、Q 的路程差分别为(设波长为λ):

点1或点7:Δs 1=Δs 7=

λλλ4

385811=-, 点2或点6:Δs 2=Δs 6=,2

186810λλλ=- 点3或点5:Δs 3=Δs 5=,418789λλλ=- 点4:Δs 4=λ-λ=0,

点8:Δs 8=λλλ=-2

123. 根据两列相干波干涉时加强和减弱的条件知:点4和8位置的合振动振幅最大,点2和点6位置的合振动振幅最小.

答案:4和8 2和6

10.如图12-6-12所示,A 处放一频率为400 Hz 的音叉,经过橡皮管ACB 和ADB 连通到B 处,在B 处完全听不到音叉振动的声音.已知管ACB 的长度为0.4 m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20 m/s ,那么管ADB 的长度至少为多少?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 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 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 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 -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 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273.15T t K =+ 5、内能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温度)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全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 全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课时 库仑定律、电场力的性质 考点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1. 元电荷:电荷量c e 191060.1-?=的电荷,叫元电荷。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 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电 ③感应起电。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考点2.库仑定律 1. 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 公式:叫静电力常量)式中,/100.9(2 292 21C m N k r Q Q k F ??== 3. 适用条件:真空、点电荷。 4. 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体积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考点3.电场强度 1.电场 ⑴ 定义:存在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⑵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⑶ 静电场:静止的电荷产生的电场 2.电场强度 ⑴ 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 定义式: q F E = E 与 F 、q 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⑶ 单位:N/C 或V/m 。 ⑷ 电场强度的三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定义式 决定式 关系式 表达式 q F E /= 2/r kQ E = d U E /= 适用 范围 任何电场 真空中的点电荷 匀强电场 说明 E 的大小和方向与检验电荷 的电荷量以及电性以及存在与否无关 Q :场源电荷的电荷量 r:研究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 U: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 d :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5)矢量性: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或与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6)叠加性:多个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种关系叫做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电场强度的叠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考点4.电场线、匀强电场 1. 电场线:为了形象直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2. 电场线的特点 ⑴ 电场线是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 ⑵ 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无穷远或负电荷,电场线是不闭合曲线。 ⑶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⑸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垂直指向低等势面(线)。 3. 匀强电场 ⑴定义: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之为匀强电场。 ⑵特点: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详细汇总

电磁感应现象愣次定律 一、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3. 磁通量变化的常见情况(Φ改变的方式): ①线圈所围面积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的部分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致Φ变化;其实质也是B不变而S 增大或减小 ②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导致Φ变化。线圈面积与磁感应强度二者之间夹角发生变化。如匀强磁场中转动的矩形线圈就是典型。 ③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或位置)变化,磁感应强度是时间的函数;或闭合回路变化导致Φ变化 (Φ改变的结果):磁通量改变的最直接的结果是产生感应电动势,若线圈或线框是闭合的.则在线圈或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因此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就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4.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 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如果回路不闭合,则只能出现感应电动势, 而不会形成持续的电流.我们看变化是看回路中的磁通量变化,而不是看回路外面的磁通量变化 二、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1.右手定则:伸开右手,使拇指跟其余的四指垂直且与手掌都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手 掌所在平面跟磁感线和导线所在平面垂直,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的方向, 四指所指的方向即 为感应电流方向(电源). 用右手定则时应注意: ①主要用于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感应电流的方向判定, ②右手定则仅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使用,应用时要注意磁场方向、运动方向、感应电流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③当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拇指应指向切割磁感线的分速度方向. ④若形成闭合回路,四指指向感应电流方向;若未形成闭合回路,四指指向高电势. ⑤“因电而动”用左手定则.“因动而电”用右手定则. ⑥应用时要特别注意:四指指向是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负→正).因而也是电势升高的方向;即:四指指向正极。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一个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对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用右手定则更为简便. 2.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感应电流的) 磁场 (总是) 阻碍 (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原因产生结果;结果阻碍原因。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宾语 (2)对“阻碍”的理解注意“阻碍”不是阻止,这里是阻而未止。阻碍磁通量变化指: 磁通量增加时,阻碍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反,起抵消作用); 磁通量减少时,阻碍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一致,起补偿作用),简称“增反减同”. (3)楞次定律另一种表达: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阻碍 ...).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F安方向就起到阻 ..(.或反抗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传授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化、强制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概念,解题方法,这种方式抹灭了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以传授方式教学,将概念和实验结果不断重复地传输到学生的脑中,将物理教学变得机械化、单一化,很少有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问题却无法提出,同时教师得不到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反馈信息。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2.创新意识培养的缺失,缺乏教学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灌输课本上的知识,将物理实验应该呈现的现象,通过口述或者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对于那些生硬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实验死记硬背,学生只要记住这些会发生的现象就等于接受了这些知识,完全丧失了创新的意识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这门应该生动的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无法想象、无法亲眼验证物理的神奇,也就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过分注重教学结果,一味地追求高分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教师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这是对教学方式好坏最直接反馈,然而这往往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今的学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的分数压力,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样迫使教师加快对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不断地传授提高分数的解题方法,学生则只是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这些知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则慢慢地消失的现象。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 1.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是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现象的综合。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有探知的本能,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苹果会下落,为什么泡沫可以浮在水上。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得不到提问的机会,讨论式教学使物理课堂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可以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选修3-1 知识总结 第一章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二、电荷量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2、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 C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第一章 第2节 库仑定律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点电荷:带电体的大小比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 2、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因素 二、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 2 1r Q Q k F 注意(1)适用条件为真空中静止点电荷 (2)计算时各量带入绝对值,力的方向利用电性来判断 第一章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 一、电场 电荷(带电体)周围存在着的一种物质,其基本性质就是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二、电场强度 1、检验电荷与场源电荷 2、电场强度 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F 与检验电荷的电荷q 的比值。 q F E = 国际单位:N /C 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三、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2r Q k q F E == 四、电场的叠加 五、电场线 1、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在电场中画出的一些曲线,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曲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2、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 3、电场线的特点 (1)假想的 (2)起----正电荷;无穷远处 止----负电荷;无穷远处 (3)不闭合 (4)不相交 (5)疏密----强弱 切线方向---场强方向 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 一、电势能 1、电势能:电荷处于电场中时所具有的,由其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称为电势能. 注意:系统性、相对性 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3、电势能大小的确定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电势 1.电势:置于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具有的电势能与其电量的比叫做该点的电势 q E 电= ? 单位:伏特(V ) 标量 2.电势的相对性 3.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三、等势面 1、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 2、等势面的特点 a:在同一等势面的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电场线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c:电场线总是与等势面垂直。 第一章 第5节 电势差 电场力的功 一、电势差:电势差等于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 B A AB U ??-= 电电电电电电)=--=-(-=E E E E E W A B B A AB ?)(电势能为零的点点电=A A W E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归纳

选修3-3知识点归纳 2017-11-15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阿伏伽德罗第一个认识到物体是由 分子组成的。 ①分子大小数量级10-10m ②A N M m 摩分子=(对固体液体气体) A N V V 摩分子=(对固体和液体) 摩摩物物V M V m ==ρ 2、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①S V d 纯油酸=,V 为纯油酸体积,而不能是油酸溶液体积。 ②实验的三个假设(或近似):分子呈球形;一个一个整齐地紧密排列;形成单分子层油膜。 3、分子热运动: ①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②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证实分子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还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③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 温度越高,现象越明显。从阳光中看到教室中尘埃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 4、分子力: 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当r=r 0=10-10m 时,引力=斥力,分子力为零;当r>r 0,表现为引力;当r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中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高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

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 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 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 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 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我们在研究教师 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 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 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 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

高中物理选修全套教案(人教版)

高二物理选修3-4教案 11、1简谐运动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就是机械振动、简谐运动 2、正确理解简谐运动图象得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得图象就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得特征,培养学生得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科学得神奇,实验得乐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得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得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与位移得概念容易混淆;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得变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学习机械运动得规律,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得运动——简谐运动 1、机械振动 振动就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得一种运动形式,请举例说明什么样得运动就就是振动? 微风中树枝得颤动、心脏得跳动、钟摆得摆动、声带得振动……这些物体得运动都就是振动。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振动得实验,注意边瞧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 [演示实验] (1)一端固定得钢板尺[见图1(a)] (2)单摆[见图1(b)] (3)弹簧振子[见图1(c)(d)] (4)穿在橡皮绳上得塑料球[见图1(e)] 提问:这些物体得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就是直线得、曲线得;运动方向水平得、竖直得;物体

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得、不同得……它们得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归纳: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得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就是机械振动得简称。 2、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得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演示实验:气垫弹簧振子得振动 讨论:a.滑块得运动就是平动,可以瞧作质点 b.弹簧得质量远远小于滑动得质量,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得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 c.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得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得运动。 (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得力,这个力得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就是根据力得效果命名得,对于弹簧振子,它就是弹力。 回复力可以就是弹力,或其它得力,或几个力得合力,或某个力得分力,在O点,回复力就是零,叫振动得平衡位置。 (3)简谐运动得特征 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得大小与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有直接关系。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得位移简称为位移。 3、简谐运动得位移图象——振动图象 简谐运动得振动图象就是一条什么形状得图线呢?简谐运动得位移指得就是什么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得位移) 演示:当弹簧振子振动时,沿垂置于振动方向匀速拉动纸带,毛笔P就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振动曲线 说明:匀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移动得距离与时间成正比,纸带拉动 一定得距离对应振子振动一定得时间,因此纸带得运动方向可以代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V=Sd V 是滴入浅水盘中纯油酸的体积,等于油酸溶液的体积乘以浓度。S 是单分子油膜在水面上形成的面积。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 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固体和液体-分子体积,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空间体积】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M-任意质量;v--任意体积】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 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但颗粒很小,是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 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物体分子 做无规则热运动。两者都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 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随距 离的增加,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在图1图象中实 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 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m ,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不同分子温度相同,平均速率不一定相同。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273.15T t K =+。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5、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 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固体分子和液体内部分子通常处于平衡位置, 势能最小。分子势能随距离增加,先减小,再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电磁感应 1.两个人物:a.法拉第:磁生电 b.奥斯特:电生磁 2.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a.闭合电路 b.磁通量发生变化 注意:①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只具备b ②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③电源内部的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1)方法一:右手定则 (2)方法二:楞次定律:(理解四种阻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②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增反减同) ④面积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4.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A 、内容: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B 、表达式:t n E ??=φ (2)磁通量发生变化情况 ①B 不变,S 变,S B ?=?φ ②S 不变,B 变,BS ?=?φ ③B 和S 同时变,12φφφ-=? (3)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公式 ①求平均值:t n E ??=φ ②求瞬时值:BLv E =(导线切割类) ③导体棒绕某端点旋转:ω22 1BL E = 5.感应电流的计算: 瞬时电流:总 总R BLv R E I = = (瞬时切割) 6.安培力的计算: 瞬时值:r R v L B BIL F +==22 7.通过截面的电荷量:r R n t I q +?= ?=φ 注意:求电荷量只能用平均值,而不能用瞬时值 8.自感: (1)定义:是指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决定因素: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它的自感系数就越大。另外,有铁芯的线圈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 (3)类型: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4)单位:亨利(H )、毫亨(mH)、微亨(H μ) (5)涡流及其应用 ①定义:变压器在工作时,除了在原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外,变化的磁通量也会在哎铁芯中产生感应电流。一般来说,只要空间里有变化的磁通量,其中的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我们把这种感应电流叫做涡流 ②应用:a.电磁炉b.金属探测器,飞机场火车站安全检查、扫雷、探矿 接通电源的瞬间,灯泡A 1较慢地亮起来。 断开开关的瞬间,灯 泡A 逐渐变暗。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一: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现象结题报告 (一)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已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和许多社会领域,已成为各类科学发展的原动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科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又有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素质,已成为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从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但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个人学习的能力不强,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个人难以持续的去探讨一个问题。所以我校物理教研组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人点,采用“以学带玩,以玩促学”的方法确定了《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纵观科学的发展,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 现象的质疑,离不开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辛勤的探索;任何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也都是劳动者对生产实践的探究和再创造的结果。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郎格 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的价值感唤醒。” 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传授物理学的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物理规律,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能应付各种考试,在考试中

游刃有余,出类拔粹。但让它们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独立地去完成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束手无策。 参考书目及资料: 《大气压强原理》、《高中实验大全》、《物理与生活》、《摩托车中物理知识探究》、《密闭液体对外加压强的传递》、《有效进行探究性教学须注意的问题》、《白炽灯炮漫谈18问》、《电与热探究教学的反思》、《利用《物理与社会生活》 (三)目的和意义: 1.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或实践方案----实验探究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交流合作,成果展示” (五)体验与反思 本次研究性课题,同学们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

(完整word)高中物理选修3-3资料

高中物理选修3-3复习 专题定位本专题用三讲时分别解决选修3-3、3-4、3-5中高频考查问题,高考对本部分内容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有: 选修3-3:①分子大小的估算;②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③物态变化中的能量问题; ④气体实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⑤固、液、气三态的微观解释和理解;⑥热力学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⑦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等内容. 选修3-4:①波的图象;②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相互关系;③光的折射及全反射;④光的干涉、衍射及双缝干涉实验;⑤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振动图象;⑥电磁波的有关性质. 选修3-5:①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②原子的能级跃迁;③原子核的衰变规律;④核反应方程的书写;⑤质量亏损和核能的计算;⑥原子物理部分的物理学史和α、β、γ三种射线的特点及应用等. 应考策略选修3-3内容琐碎、考查点多,复习中应以四块知识(分子动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为主干,梳理出知识点,进行理解性记忆. 选修3-4内容复习时,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波的传播和图象、光的折射定律这两条主线,强化训练、提高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能力. 选修3-5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多是科技前沿的知识,题目新颖,但难度不大,因此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抓住动量守恒定律和核反应两条主线,强化典型题目的训练,提高分析综合题目的能力. 第1讲热学 高考题型1热学基本知识 解题方略 1.分子动理论 (1)分子大小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②分子体积:V0=V mol N A(占有空间的体积).

③分子质量:m0=M mol N A. ④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d=V S. (2)分子热运动的实验基础: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①扩散现象特点: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②布朗运动特点:液体内固体小颗粒永不停息、无规则的运动,颗粒越小、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势能 ①分子力: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合力.分子间距离增大, 引力和斥力均减小;分子间距离减小,引力和斥力均增大,但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分子势能: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为r0(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分子间作用的合力为0)时,分子势能最小. 2.固体和液体 (1)晶体和非晶体的分子结构不同,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晶体具有确定的熔点.单晶体表现出各向异性,多晶体和非晶体表现出各向同性.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所处的状态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流动性,在光学、电学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 (3)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表面张力的方向跟液面相切.

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详细讲解版

第一章电磁感应知识点总结 一、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 (1)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2)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 .......。 ....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2、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 (1)磁铁运动。 (2)闭合电路一部分运动。 (3)磁场强度B变化或有效面积S变化。 注:第(1)(2)种方法产生的电流叫“动生电流”,第(3)种方法产生的电流叫“感生电流”。不管是动生电流还是感生电流,我们都统称为“感应电流”。 3、对“磁通量变化”需注意的两点 . (1)磁通量有正负之分,求磁通量时要按代数和(标量计算法则)的方法求总的磁通量(穿过平面的磁感线的净条数)。 (2)“运动不一定切割,切割不一定生电”。导体切割磁感线,不是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充要条件,归根结底还要看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是否产生感应电流的思路方法 . (1)判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关键是抓住两个条件: ①回路是闭合导体回路。 ②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注意:第②点强调的是磁通量“变化”,如果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很大但不变化,那么不论低通量有多大,也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2)分析磁通量是否变化时,既要弄清楚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又要注意引起磁通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①穿过闭合回路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发生变化。②闭合回路的面积S发生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B和面积S的夹角发生变化。 三、感应电流的方向 1、楞次定律. (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①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增加。 ②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引起的感应电流,它所激发的磁场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减少。 (2)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 闭合导体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而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出现是感应电流存在的结果,简要地说,只有当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才会有感应电流的磁场出现。 (3)“阻碍”的含义 . ①“阻碍”可能是“反抗”,也可能是“补偿”. 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场“反抗”原磁通量的增加;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就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补偿”原磁通量的减少。(“增反减同”) ②“阻碍”不等于“阻止”,而是“延缓”. 感应电流的磁场不能阻止原磁通量的变化,只是延缓了原磁通量的变化。当由于原磁通量的增加引

高中物理教研活动记录1

时间:4月25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王凤花 主题:1、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2、生成课程探析 过程: 1、代秀德主讲融合三维目标教学法 要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 ★提高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参与,来侧重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只有对理化持热情、积极的态度,才有可能学好理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在理化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参与,来侧重解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 ★通过研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来达到三维融合的境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在理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情感、激发了想象、启动了思维,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受的过程中。 2、赵来国主讲生成课程的涵义 既然生成课程以生成论为理论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对生成论作一简单介绍。生成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与预设相对,“预设”是指已经完成、已经完结。在当前,生成论思想虽然仍缺乏系统的哲学建构,但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亮点。生成论是关于事物生成、演化过程和规律的思想,它坚持宇宙万物在本质上是生成的,它对世界持一种动态的整体性分析观点。 所谓生成课程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这表明课程弃绝了“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逻辑,而代之以“一切将成”,课程在过程中展开其本质,课程活动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的生活过程,而非单纯的认识活动。以此为据,英国进行的开放课程,斯腾豪斯倡导的过程取向课程,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瑞吉欧—艾米利亚的“项目活动”课程,以及丰富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学者多尔就认为课程是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澳大利亚学者布莫(Boomer)等人倡导的“协商课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生成课程,其课程内容方案的制定以及实施都是由师生通过协商合作而共同完成的,同时课程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精神也通过师生的相互理解而得以生成。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从多层面内在地反映了生成课程的精髓,比如研究型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成课程。 这样,在生成课程中,课程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课程真正实现了由“名词”到“动词”的根本跃迁。课程不再仅仅只是已知的结论性知识,而是师生通过对话探究知识并获得发展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动态过程。预设课程虽然也讲过程,但是过程是事先预设好的,这样,课程活动中的创造品质和生成品质遭致根本丧失。在生成课程中,教材并非学生必须识记的静态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全册教案完整

第四章电磁感应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 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 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教材P3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教材P4 四、实例探究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3-3知识点总结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微观量:分子体积V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 宏观量:物质体积V 、摩尔体积V A、物体质量m、摩尔质量M、物质密度ρ。 联系桥梁: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1 ) A V M V m ==ρ (1)分子质量:A A 0N V N M N m m A ρ=== (2)分子体积:A A 0N M N V N V V A ρ=== (对气体,V 0应为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 (3)分子大小:(数量级10-1 0m) 球体模型.30)2 (34d N M N V V A A A πρ=== 直径3 06πV d =(固、液体一般用此模型) 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S V d = S —单分子油膜的面积,V —滴到水中的纯油酸的体积 错误!立方体模型.3 0=V d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对气体,d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注意:固体、液体分子可估算分子质量、大小(认为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 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大小可忽略,不可估算大小,只能估算气体分子所占空间、分子质量。 (4)分子的数量:A A N M V N M m nN N A ρ== = 或者 A A N M V N V V nN N A A ρ===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直接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发生原因是固体微粒受到包围微粒的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地撞击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而间接 ..说明了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错误!布朗运动是固体微粒的运动而不是固体微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②布朗运动反映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但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③课本中所示的布朗运动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 ④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一定同时存在,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快,实际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的合力 ②分子力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曲线注意两个距离,即平衡距离r0(约10-10m)与10r0。 (ⅰ)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ⅱ)当分子间距r>r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ⅲ)当分子间距r<r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力不断增大 二、温度和内能 1、统计规律:单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的;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受到统计规律的支配。多数分子速率都在某个值附近,满足“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 2、分子平均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①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②温度相同时任何物体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但平均速率一般不等(分子质量不同). 3、分子势能 (1)一般规定无穷远处分子势能为零, (2)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3)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r0关系(类比弹性势能) ①当r>r0时,r增大,分子力为引力,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x 0 E P r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