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杜甫诗有感

读杜甫诗有感

读杜甫诗有感
读杜甫诗有感

读杜甫诗有感

让纸张挽起时代的屏幕,让笔墨播转岁月的年轮,让我们对你的遥望在历史的长河上架起一座用仰慕之心筑成的时代桥梁。

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快乐。于是,在我自己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当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次又一次的浮现在眼底,我的大脑中仿佛出现了一个用怨恨织成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含着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不满与无奈。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天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早已悄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华不得重用而感到惋惜,为你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何让你在悲哀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何匆匆离开人世?

当读完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是,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过得洒脱,一切都阻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自小就被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你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特殊的一个之一。身体并不强大,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一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对外族的侵逼,还是权贵的压迫,始终坚守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之情。

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用诗章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你的不朽灵魂会因你的诗而永葆青春活力!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范文四篇

【篇一: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篇二:杜甫传读后感】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篇三:杜甫传读后感作文】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杜甫传 人教版高二选修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传记文体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学习指导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内容分析 1、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主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冯至在写《杜甫传》的时候,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看看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这一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冯至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 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 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 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 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 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 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 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 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 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杜甫传》读后感二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 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 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 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 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 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 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后来, 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 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 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 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 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 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中国文学经典之杜甫传

中国文学经典之杜甫传 【徐老师教你读《杜甫传》】 1.整体阅读 《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2.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解读(钱志熙教授教我们这样解读) 冯至先生虽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机智的小说家,可他却不是站在诗人、小说家的地位上的,而是努力站到史学家的地位上,以清醒的史学意识做这项工作。谁也不会将他的《杜甫传》与他的历史人物小说如《伍子胥》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那样的明显,一望便知。他说:“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像加以渲染。”(《杜甫传前言》)他承认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但作为主观努力,他“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去点染将及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他的目标是要使“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闻、冯两先生都将作传比喻为画像,他们的目标都要追求美术般的鲜明、凸现,要整体、生动地呈现杜甫。所以,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都是被一种审美的情绪所驱使,但冯先生的《杜甫传》是要将审美情绪与史学意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在这部传记中,诗人的敏悟和小说家的匠心仍然是体现出来的。全传构设了13个大节次,把握住杜甫一生的基本生活历程。除了“家世与出身”“童年”这两节外,其余11节,与杜诗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都能相对应。在这些叙述中,作者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诗人杜甫是怎样地因为他的时代、他的生活道路的促使以及他个人的主观努力,走上了用诗歌艺术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如在“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合”这两节里,作者充分运用杜甫早期作品,尽力勾勒杜甫早期创作的状貌,指出早期杜诗在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上都与后来的杜诗很不一样。在渊源上则指出杜甫与洛阳文化及初唐、六朝诗人的承传影响关系,使读者对杜甫早期作品的壮丽风格和浪漫气质有较深的印象,同时也告诉了读者,杜甫并非一开端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是随着他的生活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而生长的。传记中从“长安十年”到“夔府孤城”这八节,是全传的核心,这部分因为可凭借的杜诗很多,所以取材宏富,连贯性很强。尤其将杜甫与他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处处从时代变化中把握杜甫的生活和杜诗的精神,有机性很强。这就是说,在画诗人图像的同时,又画出了诗人所处社会的图像。著者在创作《杜甫传》前就已有这样的构想:他说:“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这个立意应该说是很高的。全传中“长安十年”这一节在这方面做得最精彩,著者写出长安的繁华,包括都城的雄伟、建筑的豪华、贵族的奢豪;也写出长安社会的内部真相、玄宗后期政治的危机;更写出杜甫是怎样承受着他的社会命运、他的理想的部分失落和他的现实精神的发生。著者并没有就某些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力求全局布置的均衡、合理。 均衡感也是整部《杜甫传》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传记文学的特点也认识得很清楚。这部传记明确强调传主形象的完整性和整个生活过程的完整性。凡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材料就加以利用,不符合这一要求就将其裁去。作者取材的基本对象是杜诗原作,但不是采取介绍作品的方式,而是从立传的要求出发,将最能显示杜甫自身形象、最能反映杜甫生活经历和生活遭遇的那些作品选择来,将它们还原为史料。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根据”,正是以整部杜诗作为保证。在运用这些作品时,有时候是点出篇名,对有关作品做出精辟的艺术分析,如介绍《望岳》这首诗时他这样写道: 杜甫在他十年的漫游里,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壮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最后写出来像《望岳》那样的诗,这样的诗的写成正预示着他在诗的范围里将有一个远大的发展,也正如这首诗

杜甫传读后感四篇

杜甫传读后感四篇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

《杜甫传》读后感_1

《杜甫传》读后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

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800字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800字读后感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

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 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 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节选《旧唐书杜甫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杜甫 ,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 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 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 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 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 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 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 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 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 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 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 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 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 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来阳迁甫之柩,归葬于 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5.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不一般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杜甫传》读后感三篇

《杜甫传》读后感三篇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下面是给大家收集的《杜甫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杜甫传》读后感1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

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 * 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2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氏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他过着从“粪土金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生活,于是十年功成《红楼梦》。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曹雪芹和杜甫,二者同样以文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至今仍领风骚的文学作品。 杜甫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的矛盾推动着他文学与生活的进程, 一是他早年入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二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 * 削民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冯至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而家家户户红 墙映着的已是夕阳。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臣,便与贵妃纵情声色,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而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一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一次又一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生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老鼠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白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生活与现时入仕无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边想念着李白,又一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心注定杜甫无法潇洒。而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文所说,“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人生矛盾乃至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 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首先起了变化。孔语“四十而不惑”,从杜甫

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40岁写下的兵车行一诗开始, 他诗的国土扩大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而越来越入木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饿接触到人民的痛苦”。因为“君子不仕无义”而在入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又因为这个选择而悟得上述道理进而发生后来文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人虽然佛缘不深但他一生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拜应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是杜甫朋友高适临 官场有感,但对于杜甫以往历历在目的何止是这冰山一角,对百姓的怜悯之词又岂止这三言两语?那时他44岁,身无一职,在县尉的乌纱帽前,却又不愿步高适后尘,然而当时唐朝的山河也即将要破碎在安史之乱中。后来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流亡时期他又获得左拾遗一职,这个职位低得可怜得官职是皇帝身边负责上柬与荐良的。这样他人生的第二个矛盾(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 * 削民之间的矛盾) 出现了,像撞石钻土、喧豗不止的滂沱雨,虽然来势汹汹,但却为杜甫诗风改变这早已播下的种子得茁壮生长提供了机会。 对水深火热人民的无法割舍将杜甫从皇帝身边拉向群众,即使 这并不是杜甫乐意的。一组诗篇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出现已可说明矛盾哪方占优势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终于,杜甫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的磅礴之气没

冯至《杜甫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读书笔记

杜甫读书笔记 杜甫读书笔记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

读杜甫有感

赵芳留言: 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杜甫该是一个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的人,政局的动荡。政府的腐化,民生的凋敝,都没有阻挡杜甫伟大人格的丰满。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坚信他必定不是为了虚荣与享乐,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生于斯,强于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仰视,有仰视更有追求,追求人格价值的最大值。 这样的人,任何的时代,都不会被毁灭。 一个坚强的人,终会走上成功;一个坚强的民族,终会走上强大。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了一种精神的高贵。“人可以落魄,但不可以失魂”。 话诗圣,杜甫之人 11班高梦迪 他,是诗坛的一朵奇葩,在乱世中绽放光华;他,满腔忧国热血,无处喷发。也许,他的遭遇只有自己才明期间的辛酸苦辣;也许,只有经历了才懂得固守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是“奉儒守官”,“入世”的儒学传统影响,如果不是父辈的熏陶,或许历史上只有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骚客。更没有人注意到全唐第一人诗圣的存在。 可以说,如是成就了杜甫,铸就了一代诗圣。 杜甫的一生命途多舛、风云多变。忧虑重重的现实处境造就他一生无穷的灾难。但这并不是他的特殊点。本来,他也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如果这样,杜甫便不再是杜甫,诗圣不再是诗圣。他关心人民热爱国家,无论是“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心志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的结合在一起。他的是大多充溢着个人时代的血泪,但也生因为如此,杜甫才是诗圣,杜甫才配诗圣。 然而,退却一步,杜甫不过是个有血有泪的人 他是一个官迷,投诗献赋的渴望仕进,为求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他穷困潦倒,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地无声泪垂血。 他是一个是侍奉皇帝,伺察皇帝颜色的小心谨慎的官吏,“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天颜有喜近臣知”。左拾遗是他政治生活的最高点,却也差点毁了他。 回首,青衫麻鞋,一步一步烙下沉重的负担,每一步都举步维艰,他拖着未老先衰的残破身躯,背上一颗饱受打击的心上路了,奔波在救国救们的漫长道路上 诗圣,胜在他狼毫挥洒出的是现实的血泪,胜在他从未动摇过的坚定信念,胜在他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更胜在他光芒万丈的字行里融刀的点点真情。 他悲愤: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钩。 他狼狈: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他忧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又乐观: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 杜甫的诗,写的是他的心,他写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他写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渴望,杜甫的诗,使用他的全部生命,所有热情去演绎的一曲华章,让人哭让人愤,让人欢喜让人忧。就像置在大海中的一叶轻舟。只能随着风浪在期间跌宕起伏。 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担得起诗圣二字!他戏剧化的一生,又岂能用传奇二字概括?!是的,杜甫不是英雄,因为他已在万般对世的怜爱中,超凡入圣。 用心亲近你——杜甫 11班高睿

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一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 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 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 自 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 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 壑,伏惟 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 , 拔泥涂之久辱, 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 《六经》 , 至沈郁顿挫, 随时敏给, 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 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 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 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 大臣 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 性失于简。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 圣心。陛下 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 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 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 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 为忤, 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 左右白其母, 奔救得止, 独杀彝。 武卒, 崔旰等乱, 甫往来梓、 夔间。 因客耒阳。 令尝馈牛 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 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 君,人怜其忠云。 9.下列对加点的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拜:授予官职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篇一: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篇二:杜甫传读后感】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观杜甫。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

《杜甫传》阅读练习

《杜甫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奇特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拜访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1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答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