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科学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科学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科学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科学家

1.1 小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珠、斜坡板、绒布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讨论: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介绍科学家的工作。

(二)师生实验:做滚小球的实验,带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拓展一: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四)视频实验:拓展二:三个生活小实验视频:吹乒乓球、电线圈、干冰。(五)教师讲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比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这与组成大树的细胞有关,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带来了大树的不断成长)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六)教师讲述:还有很多问题还没完全找到答案,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等等。(七)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闪电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珍妮·古道尔

珍·古道尔(英国),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关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的经历,说来非常动人。古道尔1934年4月3日出生于伦敦。她从小痴心于动物,爱读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

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古道尔一到肯尼亚,就去找著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Louis Leakey),向他要求给她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考察旅行中,不经心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后,同意请她当他的助理秘书。后来又看到她要和动物为伍的立志很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这是因为里基认为黑猩猩在动物中与人的亲缘最相近似,它的基因组有98%与人类的相同,通过过黑猩猩生态习性的观察,可以为人类的远祖情况提供线索。这是1960年的事,古道尔芳龄26。

里基为什么同意一个年轻的姑娘去观察黑猩猩的群体呢?除了古道尔的恳切要求外,他认为以考察灵长类动物的群体生活习性而论,女性的考察员对那些雄猩猩的威胁可能远低于男性的考察员,从而使考察工作更为可行。结果表明,里基的理论是正确的。

当地的土著人告诉她有人曾在爬一棵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趋下来撕破了脸庞挖去了一只眼睛的可怕经历。但是她不被这则故事所吓倒。她一天又一天轻手轻脚地逼近黑猩猩群,她仿效黑猩猩的动作和呼叫声,使她能够和它们作一定程度的沟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她惊人的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赖,为它们所接受,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

她在坦桑尼亚建立了"刚比河研究中心"。在对黑猩猩群所进行的长达30年持久不懈的观察研究工作中,她还陆陆续续地发现在这个刚比群体中的个体间形形色色的交互关系和生态习性。她观察到了在母子间和兄弟姐妹间的情爱情景,观察到了它们在雨中跳舞的欢乐情景,观察到了在性爱活动中雄猩猩轮流和母猩猩做爱并不争斗的情景;可是也观察到了上下间的制服和敌手间的仇恨情景,观察到了一只四岁的母猩猩虐杀了几乎全部新生猩猩的疯狂情景,任何有使结果产生偏倚的行为,都必须尽量避免。在生态学的观察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避免对被观察动物产生影响的行为。因此古道尔认为她把香蕉给黑猩猩吃这桩事犯了大错,为此而后悔不已。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奖)

袁隆平(1930.9.7-)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1.2 小小工程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

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创造。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讨论:工程师是做什么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样吗?介绍工程师的工作。(二)教师展示:工程师的杰作。

(三)小组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有什么特点?荷花,石头等是不是工程师的杰作?(四)比较一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什么不同?工程师和科学家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

(五)学生实验:学做工程师:小组合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六)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铅笔加长器,并比一比各小组的加长器有什么不一样的。

(七)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巨石阵

巨石阵由巨大的石头组成。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

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

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一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又叫“奥布里”坑。巨石阵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更有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起的石柱上。

最近公布的消息称巨石阵下方存在15处未知的纪念碑体。科学家之所以给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传感器探测到巨石阵下方存在物体,存在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宗教仪式,古人将太阳的升起、落下与某种仪式结合起来,以供当时的人们“朝圣”。

几千年来,人们无不感叹巨石阵的壮观,其代表了人类一个地区性文明,其建造的目的仍然是一个迷,最新探测到15处未知的遗址使得巨石阵更加神秘莫测,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证据表明巨石阵围成的区域是一个异教徒仪式区,这是4000多年前人们进行活动的场地。早在1620年,科学家就在巨石阵附近挖掘到一些牛头骨,还有一些煤燃烧后留下的痕迹,碳测定年代表明,巨石阵建造于公元前2600年,这暗示巨石阵可能是一个与逝者有关的宗教活动场所。

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伯明翰大学的考古学家,研究小组对巨石阵周围地区进行大规模排查,对将近6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探测,考古学家试图找到巨石阵地下是否存在一些重要的线索。2009年,地球物理学家使用磁探仪扫描巨石阵周围区域,探测到未知的结构。虽然巨石阵是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但却记录着4000多年前人类的活动情况。2003年,伦敦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帕克皮尔森也发现了一些动物骨骼和工具,这些证据都暗示巨石阵是一处集宗教活动、权力、死亡于一体的“圣地”。

那么巨石阵是如何建造的呢?目前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凭借何种手段建造了巨石阵,不过科学家也得出了几种可能的方法,或多或少地解释了如何移动如此重的石头,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科学家发现巨石阵与太阳的关系最大,从某个方向看,正好是夏至日出日落的位置,换一个方向就是冬至日出日落的位置,说明古人通过巨石阵来证明他们对太阳的运动观察已久。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区别

工程师(Engineer)和科学家(Scientists)往往容易混淆。科学家努力探索大自然,以便发现一般性法则(General principles),工程师则遵照此既定原则,从而在数学和科学上,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科学家研究事物,工程师建立事物。科学家探索世界以发现普遍法则,但工程师使用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

1.3 上好科学课(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中遵守规则;

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三、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水槽,染色用的染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活动:参观实验室,认识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

(二)师生交流:实验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的?猜想一下,为什么不一样呢?(三)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水槽里水的多少呢?有哪些方法?

(四)师生交流: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应该遵守什么规则呢?

(五)实验分组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实验:比较两种水槽里水的多少。

1.回顾实验室规则,提出总体实验要求

2.讲解实验,演示实验,提出具体实验要求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二)学生小结:在实验室里应该怎样做?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相互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子上搞得到处是水?实验之后有没有收拾好器材?

(三)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小学科学实验室规则

1.实验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按要求入座后,不准随意走动或

乱动桌上的一切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师要向学生宣布课堂纪律,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示范操作程序。

2.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注意安全,一切实验材料不能入口。在实验中若发生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教师处理。

4.爱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节约用水和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材料未经教师许可不能带出实验室。

5.实验完毕,在教师的指导下清点好实验仪器,归还原位,妥善处理废物并做好清洁,经教师许可才能离开实验室。

6.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应做好实验登记工作。

实验教师职责

1.热爱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执行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参与实验教学,负责实验室管理。服务教学,尽职尽责,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协助教师辅导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课外活动。

3.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构造、原理、用途及使用、保养、维修方法。做好仪器开箱、验收、入账工作,填好仪器柜卡,做到账、卡、物相符。做好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和登记工作。

4.实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实验教师开出的实验通知单,应提前做好实验教学器材的准备工作,认真做好对每次实验的登记。做好对废液的收集处理及易损实验材料的补充工作。

5.做好实验室、仪器室保洁和安全工作,做好火灾、爆炸、灼伤、中毒等事故防范和处理工作。做好防盗、防潮、防尘工作。

6.学期结束时写好实验工作总结,作好各项统计,作好本学科的仪器清理工作,提出

下学期实验工作计划和所缺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的申请计划。

2.1 认识感官(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相互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

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各种声音的片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交流: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五种感官,相互指一指,这些器官在哪儿?

(二)教师提问:这些器官能帮我们感知哪些信息呢?

(三)学生活动:找不同、课本找动物两个活动,认识眼睛帮我们感知颜色、花纹、形状等。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活动:用耳朵听,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耳朵帮我们感知声音的音调、音色和响度。(游戏:猜猜我是谁)

(三)学生讨论:鼻子和舌头,以及能帮我们感知什么信息呢?

(四)学生活动:皮肤呢?摸一摸桌子、椅子和地板,能感受到粗糙与光滑,摸摸金属制品和木制品,感受到冷与热。

(五)教师讲解:有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如狗的嗅觉,鹰的视觉和猫的触觉。(六)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感官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各个部位是触觉。人体的五大感官为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除了熟知的五大感官外,还有另外的感觉系统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保持身体的平衡,饥饿的感觉等,有约20多种感觉系统。

狗的嗅觉

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覆盖着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积仅有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12500~20000万个,有的品种数量还要多,例如一种牧羊狗的嗅觉细胞竟达22000万个嗅觉细胞,这些嗅觉细胞在鼻腔上占的面积达150平方厘米左右。

狼狗的嗅觉灵敏度比人高出40倍以上,而且其鼻孔长而大,适合于分析空气中的微细气味,有的嗅觉极为灵敏的品种,其嗅觉甚至比人灵敏100万倍以上。

鹰的视觉

老鹰的眼睛视野十分开阔,它既是远视眼又是近视眼,观察物体的敏锐程度在鸟类中名列前茅。老鹰的眼部有两个中央凹面,视锥细胞的密度大约是人眼的六七倍,所以鹰的视力比人灵敏得多。老鹰在2000多米的高空俯视地面时,能从许许多多移动的景物中发现小动物,并能不断调节视距和焦点,以看清更多的细节,帮助它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

猫的触觉

猫咪、是一种感觉灵敏的动物,它们对外界变化,会快速作出反应。下面我们看一下猫咪的触觉,即猫咪通过被毛及皮肤感知触压的轻重、冷热和疼痛。

鼻端和脚垫的触觉:无毛的鼻端和脚垫特别敏感。猫常用它的鼻端去感触物体的温度和小块食物,并借助舌的帮助,来分辨食物的味道和气味,以便能免选择自己口味的食物。脚垫常用来感触不熟悉物体的性质、大小、形状和距离。人们时常可以看到猫抻出一只脚,轻轻地拍打物体,然后把它紧紧地触压,最后用它的鼻子帖紧物体进行嗅闻检查。脚垫还能感知颤动,甚至能通过脚垫像耳朵一样听声音,正因为这样,猫特别害怕对它脚垫的颤动。

胡须和被毛的感觉:胡须是猫的触觉器官中最敏感的器官,长在上唇上端的胡须,稍微撞物体即有反应。在黑暗中,胡须具有雷达的作用,能很快感觉到眼睛看见的东西,并能马上采取行动,避开或追捕所感触到的物体。许多科学家认为,猫的胡须是通过空气中轻微压力的变化来感知别的物体,将胡须剪掉,将妨碍猫的捕猎本领,尤其是在黑暗的夜里。猫的睫毛也有类似的作用。猫前肢腕关节背部的毛,触觉也特别敏感,这是食肉动物特点,因为它的前肢用来抓捕猎物。猫是属于天生好洁的动物,经常将身上的被毛整理得很干净,整理好的被毛,可以作为敏锐的触觉器。

与疼痛感相比,猫咪的温热感更加灵敏。猫的皮肤上含有温冷感受器,以便感知周围环境的温寒,寻找最温暖地点睡觉或天冷时卷曲身体。但是,猫的身体对疼痛感觉相对差些,温度超过52℃时,它才感觉疼痛,因此它们能蹲在人感觉很热的炉子上,甚至常常烧坏了被毛才有感觉。

2.2 感官总动员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蜡烛、火柴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回忆我们认识世界的器官(感官)及作用:

眼睛:视觉,看颜色,形状等;

耳朵:听觉,听音调,音色等;

鼻子:嗅觉,闻香味,臭味等;

舌头:味觉,尝酸的,甜的等;

皮肤:触觉,感觉冷,热的等。

(二)学生活动: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点燃前后,触觉、视觉、嗅觉)

(三)学生活动:讨论爸爸妈妈是如何选西瓜的?

(视觉:看看纹路是否清晰听觉:听听声音是否清脆

触觉:掂掂轻重是否合适闻一闻,尝一尝)

相关视频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怎么挑选好西瓜

炎炎夏日如何挑选到称心如意又红又甜的成熟西瓜呢?本文将系统详尽的教你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只要你按照下面的方法一定可以的:

1、看瓜皮: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黑皮瓜类,要皮色乌黑,带有光泽。一般西瓜直条斑纹间隔要宽,横斑纹要密,表示西瓜生长状况良好,成熟度足够。

2、看瓜藤:瓜藤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卷曲圈起来的,就很甜。瓜藤部位向里凹入,藤柄向下贴近瓜皮,近蒂部粗壮青绿,是成熟的标志。瓜藤主蔓称母蔓、分枝后称子蔓,再分枝称孙蔓,母蔓所结的瓜藤呈弯曲状,子蔓或孙蔓较直,因母蔓的养分供应最足,所以最香甜最好吃。

3、看瓜脐:瓜脐越小越好,相反的,瓜脐越大皮越厚,越难吃。瓜脐窄小紧缩,代表施肥管理与果实发育良好,甜度与口感较佳。要挑瓜脐较平的,瓜脐凹陷可能是冷天着果,瓜皮厚硬,能食用的瓜肉少,越凹陷肉越少,西瓜果形越大,瓜脐凹陷越明显。可用手指压脐部附近,若有弹性代表成熟,若压起来较硬,表示尚未熟或瓜皮过厚,瓜肉较少。

4、摸瓜皮:用手指摸瓜皮,感觉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触碰西瓜表皮的绿色斑纹,垂直摸起来有凹陷感,表示全熟,若瓜蒂翠绿可马上享用,但若瓜蒂干枯或已无瓜蒂,表示过熟。

5、听声音:熟度刚好的声音类似拍打大肚腩,声音较低,若声音如拍头,表示不够熟。一手托住瓜尾,另一手水平轻拍西瓜腰部,若听起来沉闷且带有震动感,表示已成熟,水分充足。发出“咚、咚”的清脆声,托瓜的手感觉有些颤动,是熟瓜。发出“突、突”声的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发出“噗、噗”声,是过熟的瓜。发出“嗒、嗒”声的是生瓜。

6、掂: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份量就越轻。一般同样大小的西瓜,以轻者为好,过重者则是生瓜。看看头尾两头大小要一致,质量好的椭圆瓜种,应该要两头大小差不多,若呈现头小尾大的柚子形,代表质量较差;圆形瓜种的瓜形则要接近圆形,若像木瓜一般表皮有凹凸状,则质量、味道也较差!

2.3 借助工具观察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等观察事物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放大镜、听诊器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我们知道鹰的视觉,狗的嗅觉和猫的触觉是人类无法赶得上的,但人类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扩大我们的感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我们扩大感官呢?(二)教师介绍:放大镜,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

(三)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大拇指,看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形状的?(弓形纹、箕形纹或斗形纹)

(四)学生活动:用耳朵和听诊器分别听一听同学的心跳。(通常放在胸前靠右下方人体心脏部位。)

(五)教师介绍: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六)延伸视觉: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显微镜、后视镜

(七)延伸触觉:盲杖

(八)延伸听觉:助听器

(九)(六)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放大镜

放大镜定义: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视角)。

显微镜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父子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其中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有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它有着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对物体的放大及分辨本领,它将电子流作为一种新的光源,使物体成像。自1938年Ruska发明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至今,除了透射电镜本身的性能不断的提高外,还发展了其他多种类型的电镜。如扫描电镜、分析电镜、超高压电镜等。结合各种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可对样品进行多方面的结构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显微镜被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图像。常用于生物、医药及微小粒子的观测。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小小科学家

1.小小科学家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 通过滚小球实验,知道小球怎样滚得远,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2017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

2017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 导语:《小小的船》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优美散文,下面是这篇课文的教案,欢迎参考! 课题2.小小的船 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船、弯、坐、只、看、见、闪、星、蓝”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训练大胆想象的能力,理解“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通过朗读体验初步感受叠词的妙处,敢于表达,主动积累喜欢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2、认读生字、书写生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品读感悟,积累运用。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制作有关星空及带有歌曲

《闪烁的小星》《小小的船》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船、弯、坐、只、看、见、闪、星、蓝”9个生字,会写“见、白、田、电”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训练大胆想象的能力,理解“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通过朗读体验初步感受叠词的妙处,敢于表达,主动积累喜欢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配乐)出示美丽星空图:一个小女孩儿坐在月亮上,一只手托着小星星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 (2)导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揭示课题。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件中月亮的形状,引导想象: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 (2)引出课题: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篇韵文,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小的船》。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1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只、儿、两、见”5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小小的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课。本课是一首短小优美的儿童诗,诗歌描绘了孩子在晴天的夜晚看到的天空景色。诗画相配,内容生动,诗句优美,更富有想像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的积累,很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本课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诗歌以简洁明快、丰富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静谧的夜晚,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及夜色的温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培养他们的想像能力和朗读能力,通过他们的画笔展示脑海中的夜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

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教案,激发兴趣。 屏幕显示:配乐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小女孩儿张开双臂坐在月亮上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用自己的话说说。 评: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案,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晴朗夜空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小小的船》。 3、读课题。 看到课题,齐读,然后师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师再问: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看课文、看彩图,读课文找依据,释题:实际上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 评: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把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教案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师:老师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喜欢看月亮。 生:我喜欢看月亮。 生:我也喜欢看月亮。 师:真好。有时候我们看见月亮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样的月亮? (出示圆月剪影) 生:这是圆月亮。 师:月亮很圆,用两个圆字会说吗? 生:这是圆圆的月亮。 师:(又出示新月剪影,把这弯弯的月亮贴在一幅画有星星的深蓝的天空上)有时候我们还会看见这样的月亮,这是什么月亮? 生:这是半月形的月亮。 生:不对,半月形没有这么大,这是弯弯的月亮。 师:对!晴朗的夜晚,这么可爱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上,该多美呀!难怪我们小朋友喜欢看月亮。有一位老爷爷还特地把我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题目就是“小小的船”。(板书)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6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记字方法。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师:你们记住了哪些生字,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①:我记住了“坐”字,“土”代表地,两“人”坐在地上。 生②:我记住了“星”字,“日”字加一个“花生”的“生”。 生③:我记住了“闪”字,“门”字加一个“人”。 师:这些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偏旁“门”,谁还知道有哪些字是“门”呢? 3.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字,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读:让愿意当小教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能够读正确的字。 (2)小组同学以比赛的形式认读生字。 (3)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教师及时表扬。 (4)师生做“我指你说”的识字游戏,教师指不带拼音的生字,学生齐读。 三、读中感悟,并进行词句训练,想象训练。 (一)理解一、二句 师:老师看出来了,小朋友很喜欢这首诗,对吗?李老师也喜欢读,听我读课文。(出示放大课文的黑板)师:(指着板书的课文)课文第一句就写了月儿,是什么样的月儿? 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 生: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 师:这儿用了两个“弯”字-------“弯弯的月儿”,“弯的月儿”、“弯弯的月儿”,比比看,你们觉得怎么样?(引导体会语感)。 生:用了两个“弯”字,觉得这月儿弯得要命。 生:不是弯得要命,是弯得好看。

小学科学一年级:小小科学家

小学科学一年级资料 第1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 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 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 3. 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 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的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5. 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 1.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 认识到有不同的科学家从事不同的研究,认识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 2. 让小学生也来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3.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练习讲一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 1. 观察 2. 学生讲一讲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 ppt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二、动手试一试

1. 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 2. 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 实验过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 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是小小科学家。 伽利略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时间,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1. 学生先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 2. 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 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 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

《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

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能力目标: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目标: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观察法教具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苏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案_小小科学家

1.1 小小科学家 一、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钢珠、斜坡板、绒布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讨论: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介绍科学家的工作。 (二)师生实验:做滚小球的实验,带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拓展一: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四)视频实验:拓展二:三个生活小实验视频:吹乒乓球、电线圈、干冰。(五)教师讲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比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这与组成大树的细胞有关,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带来了大树的不断成长)闪电是怎么

发生的? (六)教师讲述:还有很多问题还没完全找到答案,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等等。(七)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闪电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

好的传导体。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正负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珍妮·古道尔 珍·古道尔(英国),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关于著名动物生态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的经历,说来非常动人。古道尔1934年4月3日出生于伦敦。她从小痴心于动物,爱读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古道尔一到肯尼亚,就去找著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Louis Leakey),向他要求给她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考察旅行中,不经心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后,同意请她当他的助理秘书。后来又看到她要和动物为伍的立志很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这是因为里基认为黑猩猩在动物中与人的亲缘最相近似,它的基因组有98%与人类的相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小小科学家》优秀教案

1.小小科学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 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船》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船》课 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船》课文原文wān wān de yuèer xiǎo xiǎo de chuán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xiǎo xiǎo de chuán er liǎng tóu jiān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wǒzài xiǎo xiǎo de chuán li zuò我在小小的船里坐,zhǐkàn jiàn shǎn shǎn de xīng xing lán lán de tiān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篇二】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船》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偏旁,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能仿照例子积累“的”字短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讲解让学生感受夜晚天空的美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句子的优美,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小朋友们,咱们一起猜谜语吧。看谁先猜对。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月亮) 2.出示弯弯的月亮图片。弯弯的月亮两头翘起来,像什么呢? (像小船、像镰刀……) 3.是啊,弯弯的月亮像的东西可真不少。今天老师就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小小的船》。(板书课题)小小的船(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的、船、两、头、在、里、看、见、闪、星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小小科学家 苏教版

课题: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能力目标: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目标: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观察法教具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热情和兴趣,树立起学生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有没有听说过科学这门课? 1.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2.提到“科学”,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大家一定非常爱科学,你们说的这些里面都有科学。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科学课上专门来研究科学。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生自由回答。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2页,看一看上面的插图,图上的人在干什么? (指名说) (帮助他们打开思路。) 师总结:图上的人不管是研究水稻、研究黑猩猩、采集岩石标本、观察星空、做实验等都是在做科学研究工作。由此可见,科学渗透在很多领域,如医学上,工业上,农业上,航天上等等。我们把在科学领域中取得重大成绩和有伟大贡献的人称之为“科学家”。比如图上正在研究水稻的那位老爷爷就是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二、导学新课 1.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学生自由说)想知道科学家的故事 吗? 老师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小小科学家 l 苏教版

1 小小科 学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了解科学 家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能: 通过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 节。 过程与方 法:

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 人类的感官功能。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问题。 教学难点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 家。 教法学法

教法:情 景体验 学法:观 察,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件,科学家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 导入 师提问:为什么花会开?为什么草会绿? 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天会黑? 为什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

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让我们走近科学,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认识科学家的工作 1.学生观察图片 A.研究黑猩猩 B.研究水稻 C.采集岩石标本 D.观察星空 D.做实验 2.学生交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3.师讲解,告诉学生他们都是科学家。 着重讲解图一:珍妮.古道尔,英国动物学家,20多岁前往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野外生活。 图二:袁隆平,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未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4.提问: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 三.动手做一做 1.教师演示“滚小球”实验 2.学生认真观察 3.交流:哪次滚得远?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课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课文 同学们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课文,欢迎大家阅读! 《小小的船》课文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小小的船》教学杂谈 〖披文析情,品味分析,增强语感〗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披文而入情,进入意境,通过探究所得的不仅有理智上的了解,还有深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语言“自动化”,形成敏锐的语感。披文入情意在语感分析。语感分析则是把握语感因素强的地方作语言的剖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言品味、推敲,增强语感。 如《小小的船》,看似简单的一首儿歌,可这篇韵文中用了不少的叠词描写物、景的形状和色彩,“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么多好的修饰词,可先抓出来品味,在脑海中想像,这样读全文时一边读脑中就一边描绘,月儿的可爱、天空的美妙也就表现了出来。 所以,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

语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有明确目的、有启发性地、有计划地去指导、启迪、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感知、领会、体味、揣摩进而形成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只要能长期地坚持并加强语感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将逐渐增强,语文水平也一定会相应提高。 〖听一听,整体感知〗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由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

一年级上册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的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具、学具准备: 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 1. 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 2. 学生讲一讲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 ppt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 二、动手试一试 1. 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 2. 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过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 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是小小科学家。 伽利略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时间,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1. 学生先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 2. 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 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 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

一年级科学小小工程师

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得更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制。 3.知道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教学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教学难点:认识工程师的工作,以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是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 课前准备:自制铅笔加长器: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以及PPT。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工程师的工作 1、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2、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小朋友请看大屏(画设计图、制作模型、维修机器、调试产品),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4副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结合图片、视频学生交流,汇报想法。 3、师:这些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师) 4、师:在我们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5.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工程师通常是对某一物体进行简单的设计,运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最后形成一个产品,这样的产品比之前的更好用。 7.你们是愿意做一个工程师呢,还是做一个科学家呢? 活动二: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师:我们生活中很多产品是工程师的杰作,工程师的杰作有哪些?(结合活动手册,辩一辩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电脑、跨江大桥、高铁,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等), 2、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归类: 家电:电视、洗衣机; 通讯:手机、卫星; 建筑:高楼大厦,园林; 交通:游轮、飞机; 机械:吊车、精密仪器。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如,搭积木、造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 4、学生汇报 5、小结:我们拼装模型、测试赛车,虽然那些是玩,但这些活动其实就是小小工程师所做的事情。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煲灯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工程师的性质是以制造产品为目的的;而科学家的性质是什么?是发现自然的秘密。这两个显然是不一样的。 活动三:学做小小工程师 1、创设一个情景:出示一直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 2、学生汇报交流 3、师:老师这儿有一些材料: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小朋友们能不能来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4、学生汇报,师讲解铅笔加长器的做法: 可以直接用纸卷成纸筒包在铅笔的一端再用胶带粘牢。也可以选择合适的管管径的粗细管或塑料管直接套在铅笔的一端。还可以利用一次性筷子或小木棒古城铅笔周围形成加长笔筒。 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请小朋友交流自己做得铅笔加长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