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三世界国家也称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后获得独立的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在战后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运动。由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有时又被称为南方国家。

5.1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5.11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相关概念比较

第三世界是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取得独立,建立了民族9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战后初期,这类国家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1952年,对应当时全面对峙的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也称对立的两个世界,1952年法国人口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一文中指出:当时世界上除了两个对抗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外,还有一个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很穷,但有革命性。1974年12月,毛泽东主席接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我们是第三世界……美国

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两极格局终结以后,各国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这些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对被称为发展中国家。还因为这些国家多在赤道以南,故又称为南方国家。民族独立国家界世界国家、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些称呼虽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的本质,至今在国际上仍然可以通用。

二、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形成标志

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有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这些共同遭遇和要求,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力量维护已经获得的独立,才能求得共同的发展,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世界的形成有三个重要标志,即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

(一)万隆会议

战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共同进行反帝反殖的斗争,独立自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迫切需要联合起来。为此,1955年4月,由亚、非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促进亚非各国团结反帝、争取民族立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这次会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它是亚非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自己发起组织的国际会议,表明了

亚非国家开始独自主地商讨和处理自己的事务和问题,标志着西方国家主宰亚非国家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了。第二,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心,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第三,万隆会议的胜利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地体系瓦解的进程。第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增进了亚非各国的相互尊重和了解,消除了彼此间的疑虑对立,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第三世界各联合反帝、反殖和反霸的斗争,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二)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举行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第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又一次高潮即从亚洲发展到非洲,1960年一年非洲有16个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年”,是不结盟运动产生的基础。第二,民族独立国家面临两极对峙的现实,为了维护自身独立,决定选择和平中立不结盟。第三,万隆会议的成功,推动了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更大范围的团结合作。第四,南斯拉夫、印度、埃及等国为促进不结盟运动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不结盟运动因而诞生。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

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不结盟运动突破了原万隆会议的地域限制,面向世界,包括亚、非、拉、欧等各洲的中小国家,因此大大提高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为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不结盟运动把广大中小国家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军备竞赛,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基本任务,为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利益,推动了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地位,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两极解体之后,在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不结盟运动面临着严峻的现实。1988年8月在南非德班举行了第十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它在坚持既定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活动方式和途径。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谋求其经济发展仍是不结盟运动的主旋律。

(三)77国集团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该集团开始活动于1963年,在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关于贸易和发展问题会议时,77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了《联合宣言》。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77国集团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现有成员120多个,中国是观察员而非正式成员)。77国集团成立以来,

一直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而斗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77国集团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早在1964年的77国联合宣言中,该集团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此后讨论通过的许多重要文件都重申了这一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建议。

第二,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77国集团通过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集中阐述了南南合作的指导原则、合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并通过其部长级会议,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剥削和掠夺。

第三,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与改善了南北关系。

5.12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与作用

一、第三世界是国际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第三世界是国际舞台上一支新兴的和举足轻重的力量,推动了国际政治关系的深刻变化,发挥了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作用,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并使之向实现《联合国宪章》的方向发展;第三世界也是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能够获得巨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有赖于第三世界丰富的资源、市场。战后第三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

不少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起了明显推动作用。今后,第三世界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第三世界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旧殖民体系,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旧殖民统治,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进步。长期在世界上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国家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使整个世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各国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深刻变化。

三、第三世界是促使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

第三世界的崛起既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也是引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第三世界国家为反对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峙、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以各种方式团结起来,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维护世界和平,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世界政治舞台的新兴力量,在牵制美苏全球争霸意图、打破美苏的势力范围划分、动摇美苏的霸权地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两极政治格局解体,在未来构建的世界多极格局中第三世界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第三世界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第三世界在战后最早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与原则。发展中国家运用自己的资源、市场优势,通过石油战、资源战、海洋战等形式与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抗争,同时通过南南合作、发挥集体自力更生的优势为国际秩序破旧立新开辟新途径。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仍然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虽然随着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使发展中国家既面临严峻挑战,第三世界已经不再是两极格局下的“中间地带”与“第三种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的整体作用遭到削弱,但是第三世界仍然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五、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

霸权主义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战后世界冲突和局部战争的背后都有美苏插手的影子。这些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世界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之所以没有引发世界大战,与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分不开,比如朝鲜、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埃及、苏丹、阿富汗等国家人民反对苏联控制与干涉的斗争,有力地限制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世界上的为所欲为。万隆会议把争取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写进会议公报;不结盟运动提倡和平、中立、不结盟的政策,不参加任何大国的军事集团,不准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许多发展中国家支持美苏核裁军谈判和各种和平斗争,这些都是战后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重

要因素。

六、第三世界是改变联合国面貌的积极力量

联合国成立之初一直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控制。在美国的阻挠下,占世界人口1/4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被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严重损害了联合国这个国际组织的普遍性和权威性。20世纪60年代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全力支持,1971年的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力。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内力量的不断增强,联合国通过了许多有利于人类进步、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决议和法规,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大大增强,第三世界在改变联合国面貌方面功不可没。

5.2 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5.2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一、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1945—1955年的经济发展准备阶段、1956—1965年经济发展起飞阶段、1966—1980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80—1993年经济发展停滞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发展恢复阶段逐年。战后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国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比较迅速,逐步改变了过去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畸形经济结构;经济自主性有明显增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发展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

和地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经济发展不同类型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取得整体大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1)高收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中东和其它地区的约20个石油出口国。这些国家人均收入高,但经济结构单一。(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指东南亚和拉美的约10个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这些国家的收入处于中上等水平。(3)加快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非、以色列、摩洛哥、突尼斯、加蓬、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一些中等收入的国家。(4)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拉美、南亚、北非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大多是农业国。产业结构多以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但中国、印度等国家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与某些新兴工业国一起,被美国称为“未来世界的十大新兴市场”。但由于人口多,人均仍处在低收入的行列中。(5)最不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亚洲和大洋洲。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1994年底确定最不发达国家48个,其中非洲33个,亚洲9个,大洋洲5个,拉美1个,占发展中国家1/3以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政局不够稳定,不少国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5.22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与调整

一、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首要的是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国际上通常以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贸易政策为标志,把它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分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类。前者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后者是外向型发展战略,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着眼于发展出口产品,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最终实现工业化。实践证明,这两种发展战略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各有所长,但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均有不足。

为了克服困难,促进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政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国情制定与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许多国家重视把过去的两种战略结合起来,发挥其优点,克服其不足。(2)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私营部门。(3)实行开放政策,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加快发展。(4)调整经济结构,求得各部门的均衡发展,使产业结构升级和多样化。众多国家经过调整和改革,已经取得积极的效果。近年来印度依赖信息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印度软件业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1999年其产值达到57亿美元,出口额达到39亿美元,改变了亚洲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都主要依赖制造业的出口的局面。面对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这种调整和改革将继续进行下去。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人口压力加重。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率接近6%,80年代平均增长率为3.1%,1991年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 2.4%。1989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1980年的98%,其中非洲相当于80%,西亚只相当于64%。但是,根据2000年世界人口统计,却有79%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3%。与人口急剧增长紧密相联的是粮食短缺问题。20世纪末,115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有一半发生了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8.28亿人口长期缺粮。在非洲,1亿多人食物严重短缺,6千多万人处于饥饿的边缘。在亚洲,大约有2亿人长期生活在饥饿与疾病的阴影下。

(二)发展资金短缺,债务问题严重。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增长情况来看,1965~1980年间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国内投资增长情况为 8.2%, 1980~1989年间则只达到 2%,其中拉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有的出现负增长,1983年以后由于国际资金出现了向发达国家倒流的情况,1983~1989年资金倒流总额 2000多亿美元,一些发展中国家无钱还债和投资建设的情况令人担心。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也十分严重。1980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6300多亿美元, 1991年为7940亿元,1997年增至25000亿美元,拉美和非洲地区债务负担分别是7663亿美元和2751 亿美元,亚洲高达11139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一半以上,许多国家已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三)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条件恶化。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不仅受到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的困扰,信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加上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弱,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在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中引起了连锁反映,东南亚各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的影响最大。

另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其它问题和危机。如失业严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剧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这些国家的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5.22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与政治制度

一、发展中国家基本政治概貌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情况比较复杂,呈现多样性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还在不断变动中。至少有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西方的共和制。这是发展中国家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采取的或从西方发达国家移植而来的政体。这类政体又分为议会共和制政体和总统共和制政体。印度、新加坡、土耳其、津巴布韦、多米尼加等国家实行议会共和制政体。菲律宾、斯里兰卡、叙利亚、也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埃及、突尼斯、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喀麦隆、肯尼亚、赞比亚、马拉维等国采用了总统共和制政体。

第二种类型:封建君主制。君主制是以君主(国王)为国家元首

的一种政治体制。这类体制又可分为君主专制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二元制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一种。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1974年前的埃塞俄比亚、1979年前的伊朗、不丹、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采用的是君主专制政体。典型的君主制,即君主拥有国家的全部最高权力,现今的阿曼属于这一类;约旦、科威特、巴林、尼泊尔、卡塔尔、摩洛哥、斯威士兰、汤加等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政体。泰国、马来西亚、西萨摩亚等国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毛里求斯、巴巴多斯、牙买加、斐济等英联邦国家以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也带有议会君主制色彩。

第三种类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政教合一制是一种国家领导人由宗教领袖来担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宗教领袖须由人民公认并能接受的宗教首领担任,无合适人选可由专家会议推选3~5名宗教人士组成领袖委员会主持国家事务。伊朗在1979年后实行这种政体。采用此种制度的国家,其居民基本信奉一种宗教,在第三世界里只有伊斯兰教政教合一制,伊斯兰教政教合一制有两种模式:逊尼派和什叶派模式之分。如逊尼派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实行的是以国王(世俗君主)为主导的政教合一制;什叶派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的是精神领袖为主导的政教合一制。

第四种类型:军人独裁制。是由军队控制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的一种政治统治方式。据统计,从1960年到1976年,在亚非拉地区约有30个国家发生了40次成功的军事政变,许多国家的统治权落入军人手中,其中非洲被认为创造了各大陆军人治国的世界记录。

军人发动政变的原因与这些国家生产方式不先进、政治和法律制度不完善有关。军人独裁制在非常形势下,它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其专制集权的性质是与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的历史潮流相违背的。因此,大多数军人政权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民主化”浪潮中垮台。

第五种类型:部落酋长制。部落酋长制是一种部落酋长议事的制度。这种制度,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等国是基层酋长领导,上层为联邦共和国和联合共和国。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上下结合的酋长制。阿联酋由迪拜、阿布扎比、沙迦、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哈伊马角等七个酋长国组成,1971年12月七国组成一个独立国家时定名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国的统治者是酋长,由七国统治者组成的联邦最高委员会,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最高权力机构,联邦内阁行使行政权,向联邦最高委员会负责。联邦全国委员会(议会),负责研究法律,提交内阁。

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

战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从国内条件来看:一是这些国家的阶级力量对比上民族资产阶级占优势,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二是这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殖、反封的要求,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能反映本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这些国家而言是先进的和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应该肯定,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一种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国际条件来看,在二战中遭到极大削弱的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无法继续维持在殖

民地的统治,但又不甘心完全丧失长期享有的殖民利益,所以当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人民进行争取独立的斗争时,宗主国统治者愿意和平交出殖民地的主权,允许这些国家在资产阶级领导下实现独立,使之继续留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内。加上战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所谓奇迹,这也是吸引第三世界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1988年5月邓小平和莫桑比克总统谈话时提出:“有一个问题,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否考虑现在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要讲社会主义,也只能是讲符合莫桑比克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198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和一位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谈话时又谈到:“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就搞社会主义。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搞不会获得发展。”邓小平同志这些谈话对我们怎样正确认识像非洲一些国家的发展道路有很重要的启示。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摆脱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资本的支配和剥削。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进步性。相对这些国家原有的封建的、或其他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说,资本主义能把生产力从封建主义或其他传统的社会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参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分工体系,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必然会为未来否定资本主义、进行更彻底的社会革命创造前提条件。

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政治思潮及其实质

(一)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发展中国家的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二战后民族主义思潮派别更多、影响更大,其中亚洲的尼赫鲁主义、苏加诺民族主义、非洲的纳赛尔主义,拉丁美洲的庇隆“民众”或“正义”主义,是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理论上具有代表性,实践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主义思潮。这些思潮虽然各具特色,但也具有好多共同点和基本相似的纲领:(1)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他们认为,维护民族独立不仅要赶走帝国主义,而且要拥有支配自己财富的权力,强调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使政治独立完全。(2)反对封建主义,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要求,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正义的自由社会。(3)主张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改变贫穷落后面貌。(4)强调要联合反对帝国主义的各种政治力量。外交上奉行反帝、反殖的独立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独立,互不干涉内政,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阶层人民的愿望,成为动员和组织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起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因而它是一种进步的、革命的思潮,其主流是健康的。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主要是:(1)在发展中往往出现扩张主义色彩。庇隆具有“大阿根廷”思想,希望充当南美集团领袖。纳赛尔的扩张主义倾向更为明显,他提出的“阿拉伯统一”的口号,甚至想建立一个包括埃及、苏丹和刚果在内的大联邦,并使这个联邦的疆界从地中海和红海伸展到大西洋。 (2)宣扬超阶级性和阶级调和。很多民族主义政党都宣扬自己是超阶级的或各

阶级的代表,是全民族的代表。为掩盖国内的阶级矛盾,争取社会各阶级的支持,把民族主义政党说成是“全民党”。庇隆的“正义主义”主张与各种对抗力量保持等距离,使其处于协调状态,既对工人实行控制,又劝说资本家对工人给予较多的“施舍”。(3)大都反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们在理论上表示要与共产主义划清界限,在实践上则公开反对共产党。纳赛尔公开表示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有根本区别,并在国内严厉镇压共产党的活动。庇隆公开宣扬“正义主义运动是唯一实际有效的反共运动”。

(二)社会主义思潮。

亚非拉的社会主义思潮,曾是仅次于民族主义的第二大思潮。据1981年统计,民族主义政党提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有100多个,其中执政党有42个,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51个。有些国家的国名还以社会主义命名,如“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缅甸社会主义共和国”,“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等。亚非拉的社会主义思潮大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亚洲社会主义,有尼赫鲁社会主义、奈温社会主义、苏加诺社会主义、斯里兰卡社会主义和巴基斯坦社会主义等。二是非洲社会主义,主要有乌贾马社会主义、恩克鲁玛社会主义、“革命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三是阿拉伯社会主义。自叙利亚宣布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后,伊拉克、埃及、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也都曾先后宣布要实现阿拉伯社会主义。四是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有代表性的有阿连德社会主义,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秘鲁等国的军事社会主义,格瓦拉主义等。

亚非拉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战后兴盛相当长一个时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外因也有内因。战后老殖民主义者因在战争中被大大削弱,无力对这些新独立的国家施加影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

会主义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威望的提高,使社会主义对亚非拉新独立的国家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由于许多新独立国家过去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对与殖民主义结为一体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加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和理想与他们的社会历史传统和宗教信条相近,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在他们看来也比较适合他们国家的现实状况。事实上,这些种类繁多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的甚至公开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以某种宗教的教义作为指导思想;有的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但在思想上却是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学习和效仿了昔日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外交的一些政策。由于照搬照抄现象严重,加之指导思想和执政党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这些国家大多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社会主义思潮现今已经所剩无几。

(三)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中东为中心的西亚和非洲广大地区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复兴伊斯兰教的运动,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中达到高潮,伊斯兰教的影响日益扩大。信仰穆斯林教人数急剧上升,20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穆斯林人数仅有5亿,80年代初已达8亿,90年代初已达10亿,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加入了伊斯兰世界的行列。目前世界上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或穆斯林在本国居民中占半数以上的国家有51个,其中亚洲29个,非洲22个,占联合国成员国的1/4,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1/2。一系列伊斯兰国际组织或地区性组织也纷纷出现,而且活动频繁。如1954年由已故埃及总统纳赛尔发起成立的伊斯兰大会,1962年建立的原穆斯林世界联盟(总部设在麦加),1970年3月正式建立的伊斯兰会议组织到1986年已拥有46个成员国,各国穆斯林以各种形式如诵经团、教法代表团的互访

活动日益增多。冷战结束后伊斯兰国家正从各方面加强联合与合作。政治上加强协调行动,力求在涉及穆斯林国家利益的新老热点地区发挥作用;经济上创建和扩大经济合作组织,正在向伊斯兰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1991年12月伊斯兰会议组织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体化和伊斯兰共同市场;文化上加强伊斯兰统一大家庭的联系。

伊斯兰复兴另一重要表现是,原教旨主义或复古主义盛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国家,主张大力推行伊斯兰化,阿拉伯世界回到早期伊斯兰教去,一切都以《古兰经》的正文和“圣训”为依据。某些国家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为建立神权政权,采取非法、暴力的手段组织游行,煽动罢工,破坏公共设施,制造流血事件,以扩大影响,打击世俗政权的政治权威,介入地区冲突,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极端活动成为西方国家散布“伊斯兰威胁论”的论据之一,不利于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的合作。

四、发展中国家政治文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即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标志。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方面内容。发展中国家建设政治文明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在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难。

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主义压榨,建立政治独立的国家政权,是民主进步的起步和政治文明的新台阶。但是由于旧统治势力的力量和影响仍然存在,社会经济基础也远未消除;从整体水平来看,发展中国

家的法制建设和实践也存在重大缺陷,往往用人治代替法制,法治化任务艰巨;政党制度难题丛生,政党和派别之争十分激烈,导致政权更迭无序、频繁,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建设。一些国家一味照搬西方民主结果使国家很快出现了混乱,甚至造成国家分裂。

第二,政局动荡不已。据统计从1957年至1997年的40年间,由内部冲突导致非洲国家政府“非宪”更迭共78次,8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被推翻。冷战后,海地、菲律宾、巴拿马、阿根廷等国经历了文官政府与军事政变反复较量的动荡,才走向稳定。在非洲,在西方国家压力下实行的某些国家的民主化运动只不过是用新的集权代替旧的专制,一些国家因民主化引发的社会骚乱和内战至今还未平息。

第三,宗教、民族、领土矛盾复杂。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在历史上,各个教派之间就存在矛盾和冲突。殖民者入侵之后实行分而治之,或挑动教派冲突,给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相互关系留下极大隐患。宗教冲突引发潜藏在民族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恐怖主义活动增加的一大根源,国家和民族的民族扩张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对国家间的关系也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引发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领土和边界冲突此起彼伏。

第四,难以摆脱大国控制。战后发展中国家间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有一些是由某些大国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主义造成的,不仅如此,一些西方大国还利用经济发展技术与资金援助等新殖民主义政策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国内局势稳定和政权变化,甚至直接干涉这些国家内政、颠覆一国合法政权。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帜,推行新干涉主义政策,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

第三世界三个国家的医疗政策简介

第三世界三个国家的医疗政策简介 近日,国内媒体提出的两个数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即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排序中,名列倒数第四。世卫组织与我国相关机构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本报驻外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亲身感受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保证医疗公平做出的努力。 巴基斯坦:穷人不怕看病,富人不怕花钱 巴基斯坦并不富裕,但在采访中,巴政府开办的免费医院、医药分离的医疗体制和公务员报销制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前,在巴基斯坦卫生部新闻官阿布杜尔的陪同下,本报记者到巴基斯坦最大的一所公立医院——伊斯兰堡医院进行采访。走进医院大门,迎面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不远处,一些病人正三五成群地聚在树荫下聊天。他们穿着普通甚至破旧,但表情轻松,很少有人愁眉苦脸。据介绍,巴公立医院完全由政府拨款,不以赚钱为目的,医务人员可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所以,在这里看病,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国人,全都免收一切费用,包括药费。像这样的联邦级公立医院在首都有两所,此外还有多所省级公立医院,可基本满足普通百姓的医疗需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巴基斯坦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收入不到私营医院同行的一半,这么低的“价码”能吸引到优秀医生吗?阿布杜尔说,虽然公立医院工资不高,但这里有许多特殊待遇,如每年33天的带薪休假、20天的半薪休假、数额不菲的住房补贴,以及众多的业务培训和学术研究机会。此外,由于公立医院收治的病人远远多于私营医院,使得这里的医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医术并不比私营医院差。 “医”解决了,那么“药”又如何呢?对此,阿布杜尔承认,公立医院免费提供的药品种类极为有限,因此一些病人必须到药店去买药。巴基斯坦实行医药分离制度,也就是说公立医院除了免费药物外,不得经营药品。巴基斯坦的药店分成平价药店和营利药店两种,平价药店的药品全都来自政府出资的制药厂,虽然没有什么名贵药,但种类齐全,价格也极为便宜,并实行24小时营业。伊斯兰堡医院的病房入口处恰好有一个平价药店,这个药店虽然坐落在院区,但并不属于医院的一部分。这家独立经营的药店看起来像火车站的售票口,病人先把药方和钱从小窗口递进去,里面的人再把药送出来。平价药店的外观有些寒酸,却经济实惠,在这里一包治疗神经性头痛的药只需5卢比(1元人民币约合7卢比),即使那些收入较低的农民也能负担。 在巴基斯坦,无论是设施还是服务,私营医院都要远远好于公立医院。在伊斯兰堡最大的私营医院——仕砝医院,一名西服革履的接待员告诉记者,他们那里的医生百分之百毕业于欧美著名医科大学,且必须有10年以上的从医经验;医院科室齐全并能进行各种高难度手术。在仕砝医院挂完号,病人均会由面带微笑的引导员引领到诊室,候诊区内则有舒适的沙发和空调,而住院区的高级病房内不仅摆放着鲜花,还有电话和电视,舒适程度不亚于星级宾馆。但私营医院的收费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的,在仕砝医院光是挂号费就要700多卢比,只有那些高级经理、外企人士和外国驻巴机构雇员等高收入者才敢光顾。 除了比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对公务员看病实行报销也是巴基斯坦医疗制度的一大特色。巴基斯坦的公职人员分成级别较低的办事员和级别较高的公务员两大类,政府经营的媒体等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也属于公职人员。如果遇到公立医院无法诊治的疑难病症而必须转移到私营医院,或需要到药店去购买公立医院没有的药品时,公务员及其家属可拿着公立医院主治

第三世界来源与现状笔记整理

第三世界(30) 一、由来 最早使用“第三世界”这一用语的是法国著名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他受到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社会僧侣和贵族意外的“第三等级”概念的启发,在《三个世界,一个地球》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第三世界”一词,借以形象的刻画发展中国家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 “第三世界”真正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词语则是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时期,它主要指在东西方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毛泽东同志在第三世界的问题上有他独到的引申发挥。他把美苏两霸划为“第一世界”;把西欧和东欧国家称为“第二世界”,并强调他们也是美苏争霸的受害者;其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构成“第三世界”。他对第三世界的划分方法进一步扩大了反霸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称既然东西方对抗已经不存在了,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虽然冷战结束了,单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且若追根溯源,这种关系并非诞生于冷战时期,而是冷战开始前甚至20世纪之前就存在了。因此,再有人主张冷战后第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的同时,西方国家出版的一些教科书已经改变了对第三世界的传统定义,称之为“一个通常用来形容世界上更为贫穷的、经济上欠发达国家的术语。它包括亚洲、中东和大洋洲除以色列、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意外的所有国家,非洲除南非外的所有国家和西半球除加拿大和美国外的所有国家。” 综观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变化,西方的兴起与第三世界的出现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侧面。按照沃勒斯坦的分析,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在16世纪的崛起,世界各地区孤立发展的状态就已经被逐渐打破,逐渐形成了一种“中心——边缘”式的世界体系和依附关系。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最早的“第三世界”发端于东欧,西欧的工业品与东欧的农产品之间形成了最早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之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与扩张,非洲和美洲的边远地区、亚洲先后成为修资本主义中心的边缘。但与此同时,第三世界的反抗也由原来的“造反”发展为革命。两次第三世界革命的浪潮使得一百多个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并登上世界舞台。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所为第三世界,既不是一组国家,也不是一组统计标准,而是一组关系——一种支配的宗主国中心与依附的外援地区的不平等关系,这些地区在过去是殖民地,今天是新殖民地式的‘独立’国。”这种界定揭示了第三世界的历史根源,也描绘了它的现实处境。所谓“第三世界”,就是在这一体系中出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中心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关系和体系并未因冷战的发生和第三世界在政治上的崛起而发生质的变化,也没有因为冷战的终结而消失。 二、现状 尽管历史遭遇相似,在世界体系中的边缘位置相同,但第三世界是一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像西方国家那样的联盟或整体,第三世界国家间存在着种种差异。 首先,虽然第三世界国家大多从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发展而来,但他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间不同,沦陷前的社会发展状态不一,及至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方式和手短也不一样。 其次,第三世界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别,国家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有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2)Ⅰ(v+m)和Ⅱc的交换。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3)Ⅰc的交换。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政治经济学第五章

第5章产业资本的运行 例1:计算题 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3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9万元,周转时间为6个月;雇佣工人50人,月平均工资1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试计算: 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题解: 1、m′=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 [(30元×10000)W-(9万×12/6+30万/10年)]/ (50人×100元×12月)v =9万/6万元=150% 2、年预付资周转速度=[30万元×1/10 + 9万元×12/6]/39 =9/13次 30万元+9万元 3、M`= m′·n=150% ×12/6=300% 答:1、剩余价值率为150%; 2、年预付资本周转9/13 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300%。 例2 2.某企业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每人月平均工资50元;年产6000件商品;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50元。求 1)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预付资本周转速度是多少? 3)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4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题解: 全年商品价值总量:50元*6000=30(万元) 每年消耗的固定资本:10*(1/10)=1(万元) 每年消耗的流动资本:5*(12/3)=20(万元) 流动资本中每年工资支出:V=50*100*12=6(万元) 每年消耗的不变资本:c=1+20-6=15(万元) 年剩余价值量:M=W-(c+v)=30-(15+6)=9(万元) 年剩余价值率:m’=(m/V)*100%=(9/6)*100%=150%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1+20)/(10+5)=1.4(次)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第三世界是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联合的产物。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三个阶段:①战后到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主要在亚洲和北非几个国家。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战场在非洲。③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不仅最后消除了一批顽固的老殖民据点,而且一些国家从争取维护民族独立转向发展民族经济。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的诞生、77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1.万隆会议 指XXXX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包括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历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讨论亚非事务的国际会议,是战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亚非国家新觉醒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总理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了的“求同存异”原则,博得各国代表的欢迎和赞扬,为会议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确定了指导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合作、反帝反殖、维护独立、捍卫和平的“万隆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①第三世界崛起的第

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标志,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②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③增进了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相互同情和支持,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④它所确定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在十项原则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家关系的普遍原则。 2.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发起的。XXXX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宣言》,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和宗旨的“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不结盟运动”从最初的25个国家发展到了当前的110个国家,成为全球的国际政治运动,从政治上为第三世界多种类型国家的联合奠定了组织基础。作用:①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最主要的政治代表。 ②它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捍卫了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促进了人类进步和发展事业。 3.77国集团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经济合作、反对发达国家的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XXXX 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自称为“77国集团”(又称“发展中国家会议”)。XXXX年成员已增加到120个,仍然沿用77国集团这个名称。它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各章节必背大题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 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是什么? 2.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有哪些? 3.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4.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5. 试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6. 论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7. 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 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3. 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4. 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6.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 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类型?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 1. 说明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的区别与联系。 2.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3. 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什么劳动为基础计量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区分、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5.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6.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7. 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或简单商品经济)有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中发生作用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8.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对我国国有企业重视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起着促进作用?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 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2. 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资源配置有哪些方式? 3.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XXXX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旧中国的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1.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使世界力量发生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巨大的变化。 2.有力地冲击了旧殖民统治,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3.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和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二)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就是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实现发展。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发展崛起的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在于:①中国是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②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发展了,市场更加广阔,吸收外国商品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更大;③中国是一负责任的大国,主张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对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在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的发展。中国提出“和平发展”这一理念,有力地回答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就是说,要从对内和对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度,以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坚持和平来回答“中国威胁论”,又以中国在和平条件下定能发展来回答“中国崩溃论”。 (三)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中国已成为具有地区性、全球性影响的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了多极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极。具体表现在: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②中国是第三世界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提示: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怎样展示它的力量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除极少数国家、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提出“中国威胁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外,世界上还有相当一些国家及其人民由于对中国了解不够,也担心日益崛起的中国不能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会对现存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权力结构造成强烈冲击,影响到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如何评价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如何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材料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的世界意义在于:(1)使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巨大变化。(2)有力地冲击了旧殖民统治,为正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树立了榜样,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最终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3)粉碎了美国控制中国的图谋,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打击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4)突破雅尔塔体制规定的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安排,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和平崛起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中国成为和平大国的庄严承诺。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的崛起。阐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对中国来说,可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前进阻力;对各有关方面来说,可消除不安心理,增强互信,有利于亚太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 中国正在和平发展与崛起。这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走和平发展道路。它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因为: (1)中国自身的发展是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全球和平与稳定,不会对国际社会构成威胁。相反,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 (2)中国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融入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国信守自己的承诺,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不谋求单方面改变现存的国际制度。中国主张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Ⅱ) 5.3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 1、单个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 (1)单个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确实是单个资本 (2)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合,确实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 2、单个资本的运动与社会资本的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从运动形式看,都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的循环 ②从运动内容看,差不多上为了价值增殖,实现剩余价值 ③从运动过程看,都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时期,差不多上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不同点 ①消费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生活消费 ②流通的内容不同: ?单个资本的运动,只显示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能显示资本流通,又能显示一样商品流通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的概念: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产的分类: (1)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对社会生产的分类 ②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Ⅱ) 4、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1)价值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2)实物补偿:确实是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即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和如何样获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和如何样获得消费资料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咨询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2、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咨询题,第一考察简单再生产的缘故:(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2)从理论上讲,解决了简单再生产的困难,就便于扩大再生产的咨询题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1)为了实现简单再生产交换如下: ②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Ⅱ(v+m)能够全部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v+m)必须在Ⅱ内交换 Ⅱc必须在Ⅰ内交换 (2)两大部类的交换图: Ⅰ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中国与超级大国》Word文档

中国为什么成不了超级大国 自从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没有榜样”、“中国不高兴”等等豪言壮语不绝于耳,充斥着每个角落以及国人的每根神经。导致国人逐渐意淫: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能够在国际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中国可以主宰世界,引领世界各国,撼动大国们的权威。除了北京奥运的八方来朝,还有亚非论坛、亚欧会议、金砖四国、20国集团金融峰会等等,中国都以正面、务实、大气的姿态傲视世界。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是什么掣肘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大国心态的精髓在于包容和开放,这恰恰是中国最缺乏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心态也决定一个国家的高度。目前,有两种心态是最为危险,是掣肘中国走向超级大国的拦路石。 1、孤芳自赏。炫耀是自卑的写照,自欺欺人则更为可悲。中华五千年文化石最为国人所乐道,但是一场文化大革命,断裂了;中国举办一场奥运会就成为大国了,才一个花甲就足以傲视群雄了?其实国人的心态是很矛盾的,想说中国好的又觉得自己并未有什么获益,一直说中国好的又偏偏裸奔到国外去了。所以,愤青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美国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当社会遭遇不公的时候,民族主义都空前高涨,民粹主义也跃跃欲试。惹谁别惹中国,中国很强大,全世界都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和尊敬。正是这样的夜郎自大,让中国一直无法摆脱“自我独大”的思想,改革开放30年后,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国门。 2、敌对思想。中国经历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入侵,以及执政朝代的不断更替,绵延战火不休的百年以来,对外悄然树立了“敌对思想”,也就是任何国家都是中国的“假想敌”,中国是没有朋友的。这样的局面,都是怎样造成的呢? 敌强我弱,先入为主。一个新近事例说明了这点: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并宣称将“完全致力于在东南亚的伙伴关系”,国内对美国此举猜度为收复失地制衡中国。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上,美国有些什么动静

第三世界的作用

论文: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雷婷 学号:41007020129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摘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在某些国际问题的讨论与决策中也有了发言权,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第一,逐渐改变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第二,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第三,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世界格局、重要力量 什么是发中国家?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 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也被称为第三世界、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许多战略要地,无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优势上是不相同的,简单比较如下。发展中国家优势:1.劳动力资源廉价而丰富,对发达国家投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能够借鉴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减少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优势:1.发达国家掌握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着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2.发达国家有着强大的资金实力,能够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开发国际市场。3.发达国家拥有最先进的管理经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升效率。 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浪潮,许多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走上建立民族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从此,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登上世界舞台,使世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正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对现今和未来的国际局势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就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力量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上升,第三世界崛起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亚洲风暴、非洲觉醒之后,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初,亚非地区的民主独立国家面临着“前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第三世界的兴起(B卷)

第六单元第三世界的兴起(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中国、朝鲜和越南北方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二战以后 B.一战以后 C.20世纪5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初 2.印度人民长期反英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标志是 A.1947年印度独立 B.1947年印巴分治 C.印、巴共和国成立 D.尼赫鲁任印度总理 3.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②英国同意印度独立③埃及爆发“七月革命”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①② 4.1947年,印度摆脱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 A.英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5.下列叙述中,不能正确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是 A.20世纪50年代初,埃及、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 B.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非洲独立年” C.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法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崩溃 D.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的统治最终结束 6.“非洲独立年”时独立的非洲国家有 A.12个 B.15个 C.17个 D.31个 7.下列国家中不属于第三世界的是 A.墨西哥 B.埃及 C.中国 D.日本 8.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第三世界发展的是 A.绝大多数是战后的亚、非、拉美独立国家 B.大多数国家奉行独立自主、反帝、反殖、反霸的外交政策 C.20世纪60年代登上世界政治舞台,90年代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斗争 9.发生于1955年的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共同愿望的历史事件是 A.纳米比亚独立 B.亚非会议召开 C.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D.“七十七国集团”的产生 10.第一届亚非会议的召开地点是 A.万隆 B.亚的斯亚贝巴 C.河内 D.雅加达 11.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 A.1955年 B.1956年 C.1961年 D.1960年 12.下列各项不结盟运动中的政策中不正确的是 A.独立 B.自主 C.非集团化 D.非军事化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不属于实行“分治”后出现的国家是 A.印度 B.巴基斯坦 C.印度尼西亚 D.以色列 14.下列对亚洲经济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 B.20世纪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C.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0位,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2位 D.亚洲“四小龙”主要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15.1945年,宣布印尼独立的印度尼西亚领导人是 A.纳赛尔 B.尼赫鲁 C.苏加诺 D.铁托 二、判断是非(每题2分,共10分,说明: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6.在亚洲拥有殖民地的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势力被严重削弱。为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 ) 17.由于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极为重要,美国始终不愿放弃对运河区的控制,运河区成了美国在巴拿马的“国中之国”。( )

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意义

第三世界的崛起及意义 第三世界泛指历史上遭受过旧殖民统治,后来争得民族独立,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爱。1952年法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在《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第三世界”的概念。他在该文中写道“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了还有一个第三世界。” 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这个术语被广泛应用。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使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同年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会议上的发言谈到了“三个世界”。在国际学术界“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术语是等同使用的。 在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变迁中,第三世界的崛起引人注目,促使第三世界崛起的基本条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广大殖民地附属国赢得独立。第三世界主要是战后获得独立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形成的,共同的遭遇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力量维护已经获得的独立,才能求得共同的发展,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 1、万隆会议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参加会议的共有29各国家(其中亚洲18个,非洲6个)。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自己召开讨论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规模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内容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等。万隆会议和它通过的最后公报体现的亚非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而斗争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亚非会议做后公报》则因其代表正义团结友好进步,被作为战后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而普遍引用。由中国最早提出,中印和中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更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 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亚非会议的召开不仅在亚非历史上,而且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第一,亚非会议第一次共同发出了亚非人民要求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和争取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的响亮呼声。第二,亚非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新局面。“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国家群体—第三世界正式登上了国际舞台”,宣告了殖民主义者在亚非称王称霸历史的结束。第三,万隆会议有力的推动了民主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第四,万隆会议播下了友谊谅解合作的种子。 2、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尼西亚印度阿富汗发起,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5个国家出席。会议通过发表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关于战争的危险呼吁和平的声明》,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与“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冷战后,又逐步调整了运动的重点,确立了今后的宗旨和方向:一方面继续坚持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大国干涉,为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斗争,另一方面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 不结盟运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历史的潮流。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

政治经济学第5章复习题答案

第六章竞争与垄断 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卡特尔 这是法语“同盟”或“协定”的音译。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初级垄断组织。 自然垄断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的行为。自然垄断是经济垄断的一种,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完全竞争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既定价格; 不存在产品差别; 各种生产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完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的生产。通过价格机构的调节,每个厂商都可以把生产规模调整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使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完全垄断 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