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外汉学研究必读书目

海外汉学研究必读书目

海外汉学研究必读书目
海外汉学研究必读书目

学术训练和作为知识背景的阅读书目

《治史三书》,严耕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

《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The Annales School, 1929-1989),[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二十世纪历史学》(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美]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超越伟大故事:作为文本和话语的历史》(Beyond the Great Story: History as Text and Discourse),Robert F. Berkhofer, Jr.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文化的阐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美]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译林出版社,2008。

《社会学》(Sociology),[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社会学手册》(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英]杰拉德·德兰迪(Gerard Delanty)、恩靳·伊辛(Engin F.Isin),李霞、李恭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什么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图像证史》(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什么是全球史》(What is Global History),[美]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刘文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比较研究导论》(Der historische Vergleich: Eine Einfuhrung zum 19. und 20. Jahrhundert),[德]哈特穆特·凯博(Hartmut Kaelble)著,赵进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ed. by Lynn Hu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eds. by Victoria E. Bonnell and Lynn Hu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中译本《超越文化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Anthropology: Theoretical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美]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著,华夏出版社,2005。

《东方学》(Orientalism),[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译,三联书店,2007。

《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 Said)著,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下)(Traditions &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美]杰瑞·本特利(Jerry Bentley)、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 Ziegler)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西文化交流和汉学历史研究书目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D. E. Mungello,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汉学发达史》,莫东寅著,文化出版社,1949;大象出版社,2006。

《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阎宗临著,阎守诚编,大象出版社,2003。

《传教士汉学研究》,张西平著,大象出版社,2005。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张西平著,中华书局,2009。

《法国汉学史》,许光华著,学苑出版社,2009。

《英国汉学史》,熊文华著,学苑出版社,2008。

《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德]马汉茂等编,大象出版社,2005。

《俄国汉学史》,阎国栋著,人民出版社,2006。

《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张西平编,大象出版社,2006。

《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钱婉约著,中华书局,2007。

《日本中国学史稿》,严绍璗著,学苑出版社,2009。

《日本汉学史》,李庆著,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

《欧美佛教学术史》,李四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Generation of Giants: The Story of the Jesuits in China in the Late Decades of the Ming Dynasty),[美]邓恩(George H. Dunne)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Joseph de Premare (1666-1736) S. J.: 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丹麦]龙伯格(Knud Lundbaek)著,李真等译,大象出版社,2009。

《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P. Joachim Bouvet S. J.: Sein Leben und sein Werk),[德]柯兰霓(Claudia von Collani)著,李岩译,大象出版社,2009。

《中国的使臣卜弥格》,[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著,张振辉译,大象出版社,2001。

《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 A Biography of Jean-Francois Foucquet, S. J. 1665-1741),[美]魏若望(John W. Witek, S. J.)著,大象出版社,2006。

《巴拉第的汉学研究》,陈开科著,学苑出版社,2007。

《瓦西里耶夫与中国》,赵春梅著,学苑出版社,2007。

《尼·雅·比丘林及其汉学研究》,李伟丽著,学苑出版社,2007。

《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顾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内藤湖南研究》,钱婉约著,中华书局,2004。

《津田左右吉研究》,刘萍著,中华书局,2004。

《吉川幸次郎研究》,张哲俊著,中华书局,2004。

《欧洲与中国》,[英]赫德逊(G. F. Hudson)著,中华书局,1995。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Donald F. Lach,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1998.

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 1500-1800, 3rd Edition, D.E. Mungello,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9.(中译本《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江文君,姚霏等译,新星出版社,2007。)

《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李天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张国刚著,人民出版社,2003。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吴莉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英]雷蒙·道森(Raymond Dawson)著,中华书局,2006。

《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周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周宁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周宁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史:

《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美]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郑大华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美]柯文(Paul A. Cohen)著,中华书局,2007。

《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德]卡尔·魏特夫(Karl Wittfogel)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黄宗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著,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内藤湖南著,《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

《中国史通论》,[日]内藤湖南著,夏应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中国史学史》,[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史:古代和中世纪

《远方的时习》,[美]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Rewriting Early Chinese Texts, Edward L. Shaughness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by Michael Loewe & Edward L. Shaughnessy, Cambridge, 1999.

《剑桥中国秦汉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剑桥中国隋唐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Part I, The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剑桥中国辽夏金元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刘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日]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译,中华书局,2004。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著,中华书局。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徐谷芃、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日]尾形勇著,张鹤泉译,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史:帝制晚期

《剑桥中国明代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7 &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09: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Part 1,Cambridge, 1999.

《剑桥中国晚清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0 &11, Late Ch'ing),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洪业:清朝开国史》(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17th Century China),[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韩书瑞(Susan Naquin)、罗友枝(Evelyn Rawski)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Rebellion and Their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叫魂》(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美]周锡瑞(Joseph Esherick)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商务印书馆,2007。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美]柯文(Paul A. Cohe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美]何伟亚(James L. Hevia)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19th-Century China),[美]何伟亚(James L. Hevia)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美]包筠雅(Cynthia J.Brokaw)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罗威廉(William Rowe)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罗威廉(William Rowe)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美]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主编,中华书局,2000。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Pamela Kyle Cross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ark C. Elliot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国史:现代和当代

《剑桥中华民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2 & 13: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4: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1:The Emergence of Revolutionary China, 1949-1965; Vol.15: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Revolu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美]费约翰(John Fitzgerald)著,三联书店,2004。

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 by Timothy Brook, Harvard, 2005.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美]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美]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汉学(中国学)原著精读

选择精读一组汉学(中国学)著作。

1、供课堂讨论;

2、读书报告,作为课程作业或期终考核,字数5000以上。

传教士对于帝制中国的记述:中世纪到晚清

《柏朗嘉宾蒙古行记》,耿升译,中华书局,1985。

《鲁布鲁克东行记》,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85。

《马可波罗行记》,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记》(South China in Sixteenth Century),[英]博克舍(C. R. Boxer)编注,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90。

《中华大帝国史》,[西班牙]门多萨(Mendoza)著,何高济译,中华书局,1998。

《中国新史》,[葡]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aes)著,大象出版社,2006。

《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澳门《文化杂志》编,大象出版社,2003。

《利玛窦中国札记》,[意]利玛窦(Matteo Ricci),[比]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著,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6卷),[法]杜赫德(Du Halde)编,大象出版社,2005。

China Illustrata, Athanasius Kircher, S. J., Translated by Dr. Charles D. Van Tuyl from the 1677 original edition. 1986.

《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法]李明(Louis Lecomte)著,大象出版社,2004。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斯当东(D. Staunton)著,叶笃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dom),[美]卫三畏(S. Wells Williams)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汉学菁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影响力》(The Lore of Cathay),[美]丁韪良(William Martin)著,沈弘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32-1851.

《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记》(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英]亨利·裕尔(Henry Yule),中华书局,2008。

中国基督教与近代中外文化关系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朱维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利玛窦书信集》(二册),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

《职方外纪校释》,[意大利]艾儒略著,谢方校释,中华书局,1997。

《天主教东传文献》,吴相湘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64。

《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吴相湘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

《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吴相湘主编,台湾学生书局,1984。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1。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法]荣振华著,耿升译,中华书局,1995。

《中国与基督教》,[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法]维吉尔·毕诺(Virgile Pinot)著,耿升译,商务印书馆,2000。

《中国之欧洲》(L’Europe Chinoise),[法]安田朴(Etiemble)著,许均、钱林森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

科举和社会组织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韩升等译,中华书局,2008。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Edward Kracke(柯睿格),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10, No. 2. (Sep., 1947), pp. 103-123.

《明清社会史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何炳棣(Ping-Ti Ho),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4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R. Hartwell(郝若贝),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2, 1982.

The Thorny Gate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 John William Chaffee(贾志扬).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econd edition with a new prefa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njamin A. El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世族、家族组织、精英和地方政治

The Last Years of A Great Clan: The Li Family of Chao Chun in Late T’ang and Early Sung. David G. Johnson(姜士彬),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37, 1977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 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T he Great Family in Medieval Southern China. Dennis Graffl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1, no.1 (June 1981), pp65-74.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Branches of Heaven: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美]贾志扬(John W. Chaffee)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Stateman and Gentlema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Robert P. Hymes(韩明士),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by 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 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s, Translated, with Annotation and Intorduction, by Patricia Buckley Ebrey (伊沛霞),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Saving the World: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William T. Rowe(罗威廉),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s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 Timothy Brook(卜正民),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思想和文化

《中国思想之渊源》(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a),[美]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美]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美]史华兹(Benjamin Schwartz)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中国的思想与制度》(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美]费正清(Fairbank)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孔子:即凡而圣》(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美]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孔子与中国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美]顾立雅(H.

G. Creel)著,大象出版社,2000。

《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Two Chinese Philosophers: The Metaphysics of the Brothers Cheng),[英]葛瑞汉(A. C. Graham)著,大象出版社,2000。

《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英]葛瑞汉(A. C. Graham)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The Life and Thought of Chang Hsüeh-Ch’eng, 1738-1801),[美]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The Ways of Confucianism: Investiga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美]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文化面面观》(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美]本雅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iral China),[美]本雅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刘子健(James T.C. Liu)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余英时著,载《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又载《文史传统和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和商人精神》,余英时著,载《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又见《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又增订单行本,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论戴震和章学诚》,余英时著,三联书店,2004。《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著,三联书店,2004。

《朱熹的思想世界》(增订版)(Zhu Xi’s World of Thought),田浩(Hoyt Tillma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日]沟口雄三著,中华书局,2005。

《中国的思维世界》,[日]沟口雄三、小岛毅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日]岛田虔次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日]冈田武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佛教与儒教》,[日]荒木见悟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日]荒木见悟著,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6。

《道家思想的新研究——以〈庄子〉为中心》,[日]池田知久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文学

《初唐诗》(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三联书店,2004。

《盛唐诗》(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三联书店,2004。

《晚唐诗》(The Poetry of the late T'ang),[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三联书店,2004。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三联书店,2004。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三联书店,2004。

《他山的石头记》,[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 Stephen Ow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tephen Ow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美]杨晓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Reading Tao Yuanming: Shifting paradigms of historical Reception, Wendy Swartz,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China, 1900-1937),刘禾(Lydia H. Liu)著,三联书店,2008。

《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文选之研究》,[日]冈村繁著,《冈村繁全集》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著,岳麓书社,1986。《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日]兴膳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日]川合康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代小说四大奇书》(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Ssu ta ch’i-shu),[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三联书店,2006。

艺术史

《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德]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著,三联书店,2005。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三联书店,2009。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Parting at the Shore: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Ming Dynasty),[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三联书店,2009。

《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The Distant Moutains: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三联书店,2009。

《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三联书店,2009。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象艺术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美]巫鸿(Wu Hung)著,三联书店,2006。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美]巫鸿(Wu Hung)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 Martin Powers(包华石),1991。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raig Clunas(柯律治),1991

文明、科技和社会

《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美]劳费尔(Berthold Laufer)著,商务印书馆,1964。

《唐代的外来文明》(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美]爱德华·谢弗(Edward Schafer)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Benjamin A.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Benjamin A.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Fan Fa-t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西儒耳目资》,[比]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著,《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第249册)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六年王征张问达刻本。

语言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华英字典), IN THREE PARTS. By Robert Morrison. Macao, 1815.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通用汉言之法), Robert Morrison (马礼逊), 1815.

Elements of Chinese Laguange中国言法, Joshua Marshman, Serampore 1814.

《中国音韵学研究》(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瑞典]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著,罗常培等译,商务印书馆1940年,1994年。

《唐代长安方言考》(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法]马伯乐(Henri Maspro)著,中华书局2005年。

《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E. G. Pullyblank(蒲立本),中华书局1999年。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E. G. Pullyblank,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4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William H. Baxter(白一平), Mouton de Gruyter, 1992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Eds. by Robert S. Bauer and Paul K. Benedict, Mouton de Gruyter, 1997

《汉语的祖先》(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美]王士元(William S-Y. Wang)主编,中华书局,2005。

《上古汉语的词根》(The Roots of Old Chinese),[法]沙加尔(Laurent Sagart)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典籍译注和研究

The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理雅各)

Vol I - Analects(论语), Great Learning(大学),

Vol II - Doctrine of the Mean(中庸),

Vol III - The Works of Mencius(孟子),

Vol IV - The Shoo King, or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尚书),

Vol V - 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诗经)

Vol VI - 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春秋左传)

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

Rudolfg Wagn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Paul U. Unschuld(文树德),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Wandering on the Way : Early Taoist Tales and Parables of Chuang Tzu.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Victor H. Mair(梅维恒), BANTAM BOOKS, 1994.

《真诰校注》,[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日]藤田胜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和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三联书店,2004。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美]葛凯(Karl Gerth)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美]王笛(Di Wang)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李孝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简帛考古和敦煌学

《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斯坦因哈佛大学讲座》(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 Brief Narrative of Three Expeditions in Innermost Asia and North-Western China),[英]奥里尔·斯坦因(Aurel Stein)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汉简研究》,[日]大庭修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汉代行政记录》,[英]鲁惟一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日]富谷至著,人民出版社,2007。

《敦煌·民族·语言》,[日]高田时雄著,中华书局,2005。

藏学和边疆四裔

《喇嘛王国的覆灭》(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美]戈尔斯坦(Melvyn C. Goldstein)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法]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西藏的文明》,[法]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美]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王明珂著,中华书局,2008。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景》,王明珂著,中华书局,2009。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edited by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Siu, and Donald Sutt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信仰和社会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la Chine),[法]葛兰言(Marcel Granet)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Faith, Myth and Reason in Han China),[英]鲁惟一(Michael Loew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土蕃僧诤记》(Le Concile de Lhasa: Une controverse sur le quietisme entre boudhistes de L’Inde et de La Chine au VIII e siecle de L’ere chretinne),[法]戴密微(Paul Demieville)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佛教征服中国》(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荷兰]许里和(Erich Zurcher)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道教》(三卷本),[日]福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监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A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 1950-1990),[法]索安(Anna Seidel)著,中华书局,2002。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ir Historical Factors),[美]杨庆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大众宗教》(Chinese Popular Religion),[美]韦思谛(Stephen C, Averill)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Way and Byway: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美]韩明士(Robert Hymes)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The Imperial Metaphor: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英]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David Johnso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5, No. 2. (Dec., 1985), pp. 363-457.

The Legend of Miaoshan, Revised edition, Glen Dudbrid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by Chün-Fang Yü,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Richard von Glah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Death in Ancient China: The Tale of One Man’s Journey, by Constance A. Cook, Brill, Leiden, 2006.

文明、科技和社会

《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美]劳费尔(Berthold Laufer)著,商务印书馆,1964。

《唐代的外来文明》(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美]爱德华·谢弗(Edward Schafer)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Benjamin A.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Benjamin A.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Fan Fa-t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书籍、出版和文化

Books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 Susan Cherniack,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4, No. 1 (Jun., 1994), pp.5-125.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by Lucille Chia, Harvard 2002.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by Kai-wing Chow,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Cynthia J. Brokaw (包筠雅) & Kai-wing Ch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by Cynthia J. Brokaw (包筠雅),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7.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A Social History of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美]周绍明(Joseph P. Mcdemott)著,何朝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和文化》(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三联书店,2004。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美]葛凯(Karl Gerth)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美]王笛(Di Wang)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李孝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

外国文学作品推荐阅读书目 骨灰级

1、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俗称“网格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带*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其它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摩诃婆罗多插话选[印度] 赵国华译 五卷书[印度] 季羡林译 沙恭达罗[印度] 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 诗选[印度] 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 戈拉[印度] 泰戈尔著刘寿康译 万叶集选[日本] 李芒译 小说选[日] 二叶亭四迷著巩长金石坚白译 破戒[日] 岛崎藤村著柯毅文陈德文译 阿拉伯古代诗选[阿拉伯] 仲跻昆译 波斯古代诗选张鸿年等译 列王纪选* [波斯] 费而多西著张鸿年译 蔷薇园[波斯] 萨迪著水建馥译 小说戏剧选[俄] 果戈理著满涛译 死魂灵[俄] 果戈里著满涛许庆道译 奥勃洛摩夫*[俄] 冈察落夫著齐蜀夫译 诗选*[俄] 莱蒙托夫著余振译 当代英雄* [俄] 莱蒙托夫著草婴译 猎人笔记[俄] 屠格涅夫著丰子恺译 前夜父与子[俄] 屠格涅夫著丽尼巴金译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俄] 涅克拉索夫著飞白译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 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选(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臧仲伦译 谢德林童话集* [俄] 谢德林著张孟恢译 寓言选[俄] 克雷洛夫著辛未艾译 怎么办[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蒋路译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素台译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中短篇小说选*[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契诃夫小说选[俄] 契诃夫著汝龙译 蕾莉与马杰农[阿塞拜疆] 内扎米卢水译 法尔哈德和希琳[乌兹别克] 纳沃依 诗选* [乌克兰]谢甫琴科著戈宝权张铁弦梦海任溶溶译 高尔基短篇小说选瞿秋白巴金耿济之伊信译 傀儡* [波兰] 普鲁斯著庄瑞源译 十字军骑士*[波兰] 显克微支著陈冠商译 诗选* [匈牙利] 裴多菲著兴万生译 鲵鱼之乱[捷克] 恰佩克著贝京译 金人[匈牙利] 约卡依.莫尔著柯青译 轭下[保] 伐佐夫著施蛰存译 奥德修纪* [希腊] 荷马著杨宪益译 伊索寓言[希腊] 伊索著罗念生译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讲稿

上编概述 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 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汉学”的另一种意义 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 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 1、理论背景。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用俄国民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方面,都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3、有语言优势。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重要的汉学家大都精通三种以上语言(母语、汉语、其他语种)。《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刊登了梅维恒、梅祖麟《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大象出版社,2007),如果不懂梵文,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论文。从事汉藏语系研究也需要精通多种语言。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点土。外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拿汉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汉学家研

青年必读书书目

1 书海导航 名家读书谋略 中国传统文化首选书推荐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世界文学首选书推荐 2 青年必读书推荐 处世与修养 《沉思录》 《道德情操论》 《曾国藩家书》 《中国人》 《菜根谭》 《人与永恒》 《论人生》 《蒙田随笔》 《道德箴言录》 《摩根信札》 《我生活的故事》 《富兰克林自传》 《钢铁足怎样炼成的》《人性的弱点》 《语言的突破》 中国文学 《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

《宋词选》 《古文观止》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鲁迅选集》《家》 《骆驼祥子》 《子夜》 《雷雨》 《围城》 《平凡的世界》《红岩》 《雍正皇帝》 《胡雪岩全传》《毛泽东诗词选》《文化苦旅》 外国文学 《荷马史诗》 《一千零一夜》《神曲》 《唐吉诃德》 《莎士比亚戏剧集》《鲁滨逊漂流记》

《傲慢与偏见》 《大卫·科波菲尔》《简·爱》 《呼啸山庄》 《少年维特之烦恼》《城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红与黑》 《悲惨世界》 《欧也妮·葛朗台》 《茶花女》 《追忆似水年华》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静静的顿河》 《永别了,武器》 《喧哗与骚动》 《第二十二条军规》《飘》 《百年孤独》 中国历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国史大纲》 《中国通史》 《“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历史》 《全球通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国哲学 《易经》 《老子》 《论语》 《庄子》 《孟子》 《韩非子》 《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小逻辑》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存在与虚无》 《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 心理学 《释梦》 《心理学与生活》 美学 《文艺心理学》 《美学散步》 《美的历程》

金融研究生必读书目和经典文献-国际金融学

金融研究生必读书目和经典文献-国际 金融学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理论作者出处 1、购买力平价理论卡塞尔Cassel,G. 1916,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s”, Economic Journal 26,March: 62-5 2、资产组合平衡分析Branson Branson,” Asset market and relative prices i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1977 3、利率平价理论 4、一价定律Izard Isard, p. 1979, “How far can we push the law of one pr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5、特里芬难题特里芬Triffen,R.1960, “ Golden and dollar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6、M-F模型Mundell R.A Mundell R.A ,“The appropriate us 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 IMF Staff Paper, 1962 7、格雷欣法则Thomas Gresham 1560, Thomas Gresham 1869,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London: bliss, sands and Co. 8、J-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 麦吉Magee, S., 1973, “Currency contracts, pass-through , and devaluation”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9、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亚历山大Alexander, S. S., 1952, “effects of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Vol.2:263-78Alexander, S.S.,1959, “A simplified synthesis of elastic ties and absorption approach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22-42 10、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al currency areas) 蒙代尔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e mber:657-65 11、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查尔斯.比克迪克Bickerdike, C.F.1920, “The ins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 ,Economic Journal 30,March:118-22 12、抵补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parity) 凯恩斯Keynes,J.M,1923 “A tract on monet ary reform”, London: Macmillan 13、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 Condition) 马歇尔Marshall,A.1923 “Money, credit and commerce” London: Macmillan 14、货币贬值的吸收方法悉尼.亚特兰大Alexander,S. 1952, “Effects of a devaluation on a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 aff Paper 2 :263-78 15、货币贬值的货币方法蒙代尔Mundell,R.A. 1971, “monetary theory” pacific palisades: Good year 16、国际收支依赖性经济模型斯旺Swan, T.W. 1960, “Economic control in a dependent

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

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 1.《变形记》、奥维德著,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著,陈中梅译 3.《俄瑞斯特亚》,埃斯库罗斯著,罗念生译,见《古希腊悲剧经典》,作家出版社 4.《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著,罗念生译,见《古希腊悲剧经典》,作家出版社 5.《美狄亚》,欧里匹德斯著,罗念生译,见《古希腊悲剧经典》,作家出版社 6.《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或花城出版社 7.《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8.《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 9.《十日谈》,薄伽丘著,方平,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0.《伪君子》、《吝啬鬼》,见《莫里哀喜剧全集》,李健吾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11.《新爱洛绮斯》,卢梭著,韩中一译,南海出版公司 12.《忏悔录》,卢梭著,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3.《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著,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4.《浮士德》,歌德著,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5.《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著,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6.《华兹华斯抒情诗选》,华兹华斯著,谢耀文译,译林出版社 17.《唐璜》,拜伦著,查良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8.《巴黎圣母院》,雨果著,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悲惨世界》,雨果著,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1.《白鲸》,麦尔维尔著,曹庸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2.《草叶集》,惠特曼著,李野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3.《红与黑》,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4.《高老头》,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5.《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著,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简·爱》,夏绿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7.《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著,方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8.《双城记》,狄更斯著,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9.《红字》,霍桑著,胡允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0.《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张万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1.《易卜生戏剧四种》,易卜生著,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2.《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著,智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3.《死魂灵》,果戈里著,满涛、许庆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4.《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5.《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素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6.《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中国出版集团 37.《德伯家的苔丝》,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38.《萌芽》,左拉著,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39.《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0.《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著,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41.《白轮船》,艾特玛托夫著,力冈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完整版)外国文学史必读书目

《外国文学史》推荐阅读书目 在阅读时,请大家注意版本,这对于 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初学者来说尤 为重要。 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希)荷马/ 2001-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6.00 / 平装/ 罗念生,王焕生/ 推荐罗念生翻译的版本,译文较准确。陈中梅版次之。 2、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1961-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0.46元/ 精装/ 罗念生 悲剧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经典,尤其是索氏的悲剧。 3、神曲 但丁/ 2004-0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册) / 43.00 / 平装/ 田德望恩格斯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4、浮士德 (德)歌德/ 1994-1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 / 平装/ 绿原 5、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2001-1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38.0 / 平装/ 杨绛/ 全2册 昆德拉把现代小说称为:塞万提斯的遗产。 6、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装 如果你想追求畅快的阅读感受,朱生豪的译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想从事研究,梁实秋的译本做到了忠于原著。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欧洲的文明,不是戏言。 7、失乐园 (英)弥尔顿/ 1996-3-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8.0 / 精装/ 朱维之 宗教文学,可以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朱维之的译本。 8、鲁滨孙飘流记 (英)笛福/ 2003-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1.00 / 平装/ 徐霞村 冒险小说。现在看来很让人费解这部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何以吸引了当时的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状况你便会明白,殖民主义思想最早在这部作品中有所表现。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在半个世纪之前,

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他指出,“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说,事物只有运动才有生命。文化是流动的,流动可以开化文明,发展文明。中国文化可以流出去,带着自己的古老、沧桑和辉煌;还可以流回来,带着异样的风景。从中国流出的文化,汲取了异国文化的智慧,形成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外国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汉学。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智慧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所以,可以说汉学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汉学,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精魂。汉学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近,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距很远,总之,它是一门相当独立的学问,是一个亟待投入人力进行研究与开拓的学科。”(《序〈汉学研究〉》)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既然汉学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便广涉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种专门的知识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学者一般是双管齐下,巨细兼顾,一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梳理国外汉学的

青年必读书书目推荐

青年必读书书目推荐——书名列表 处世与修养 《曾国藩家书》《中国人》《菜根谭》 《人与永恒》《论人生》《蒙田随笔》 《道德箴言录》《我生活的故事》《富兰克林自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性的弱点》《语言的突破》 中国文学 《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 《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 《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家》《骆驼祥子》《子夜》 《雷雨》《围城》《平凡的世界》 《红岩》《雍正皇帝》《胡雪岩全传》 《毛泽东诗词选》《文化苦旅》 外国文学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神曲》 《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集》《鲁滨逊飘流记》《傲慢与偏见》《大卫·科波菲尔》《简·爱》 《呼啸山庄》《少年维特之烦恼》《城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红与黑》《悲惨世界》 《欧也妮·葛朗台》《茶花女》《追忆似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永别了,武器》《喧哗与骚动》《第二十二条军规》《飘》《百年孤独》 中国历史 《史记》《资治通鉴》《"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世界历史 《全球通史》《第三帝国的兴亡》 中国哲学 《易经》《老子》《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小逻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存在与虚无》《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 心理《释梦》 美学 《文艺心理学》《美学散步》《美的历程》 经济学 《资本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人口论》 《未来之路》《股票操作学》《经营管理全集》 法学 《道德形而上学,法论》《中国宪法教程》 政治学 《社会契约论》《君王论》《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 宗教 《圣经》《漫话圣经》《金刚经说什么》《佛教常识答问》 军事学 《孙子兵法》《战争论》 人物传记 《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甘地自传》 《拿破仑传》《丘吉尔传》《华盛顿传》 《林肯传》《领袖们》《哈默自传》 《艾科卡自传》《贝多芬传》《雨果传》 《卓别林自传》《梵高传》《居里夫人》 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史》《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上海财大经济学社推荐书目 经济学入门读物: 格莱斯皮,经济学专业英语基础:图示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点评:在英国被用于相关专业的大学预科教育,图文并茂、价格低廉、清晰明白,非常适于初学者学习。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点评:尽管第17版中译本已经出版,第18版也已经在国外推出,但这本再版次数最多的经典初级教科书的第16版中译本仍然是最容易找到的。根据已经掌握到的信息,第18版增加了不少时髦内容,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关注。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点评:全新体系结构的一本教科书,而且所配教辅读物比较齐全。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点评:曼昆入门教材曾被寄予超越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厚望,该版本的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而且编辑对作者的介绍还犯了可笑的低级错误。相比之下,梁晶工作室的第二版更容易获得。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点评: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规范解析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本佳作。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点评:除却对新型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思想的介绍外,起首几章还精炼地综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规范。

史普博,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市场失灵的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点评: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对树立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非常有帮助。 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点评:详述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学术规范,并且以实例讲解了如何开展经济学课题研究。 一些经典著作: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 授课大纲 授课教师:润 授课系别:中文系 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授课年级:大三 授课课时:34 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 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汉学” 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 (二何谓“汉学研究”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 (三何谓“汉学家” 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畴(容

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 (三研究方法 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 (一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及结构 (三研究困境 (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 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 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 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 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 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 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余英时 读书的经验因人而异,介绍公认的“必读书”是很难的。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到1920年代胡适和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都曾热闹过一时,但在专门研究国学圈外究竟产生过多少影响却不容易估计;即使在专门圈内,其效果也难说得很。所以1925年鲁迅答《京报副刊》关于“青年必读书”的问卷,便讽刺地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我并不想学鲁迅的笔调,不过对他的窘困却是同情的。 现在只说我个人的经验。我对于历史、文化、思想之类的知识发生了追求的兴趣,大概是1947至1948年间的事。当时阅读的范围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我在1952年从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毕业还没有大变化。每一个人都受时代的影响。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中国文化思想正处于最冲突、也最混乱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的、西方的书刊我大致都接触过。《围城》小说中的方鸿渐,读书“兴趣很广,心得全无”,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写照。现在回想起来,惟一可报告的是我是带着许多困惑和问题去泛观群书的。而这些困惑和问题则都起于我必须解答关于自己的价值抉择和人生取向。我不愿意为当时混乱的思潮所淹没,总想找到一条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这点想法是我们当时东摸西看的主要动力。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某一部或几部书对我起过“顿悟”的作用,也没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大师使我崇拜到五体投地的境界。在读书世界中,我是一个“多神论者”,我观赏许多名着,也佩服许多杰出的大师,从不敢存一丝狂妄的念头。然而我要追寻的毕竟是自己的精神归宿,这不是任何别人能给我的,无论他是多么伟大。所以我的经验可以用杜甫“转益多师”这半句诗作为总结。不过读书必须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门学问中都要选取第一流的着作。青年人的兴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识途径者请教。这在今天并不是难事。 上面的说明虽是我的早年经历,其实大体上也通用于中年以后进入专门研究领域的阶段,不过有“多惑”与“少惑”之别而已。总之,我一生读书只不过是一个多方面摸索的过程,“困知”、“日知”的感受很深,大彻大悟的境界则从未到达过,这也许是学术研究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缘故,始终支持着这个摸索过程的动力则是一种与日俱增的求知乐趣。

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大全

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如果你希望走学术之路,请按下列书单阅读一些初步的书目。这里开列的是中文书目,红色标注为必读书目,未标注的也为重要的通识性基本书目。暂时没有开英文书目,原因有三,一是从中文书目中可以推导自己应该读哪些英文书目,二是“阅读量要求”部分已经涵盖了相当的英文阅读量,三是课题教学有相应的英文阅读书目要求。当然,我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英文书单。 阅读量要求: 1. 熟悉掌握西方重要文论家的重要文论30部(篇以上) 2. 研究小说要求阅读英美小说20部以上 研究诗歌要求阅读英美重要诗人30人以上 3. 通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文学发生背景、基础理论、专题研究15部(篇) 4. 自己打算研究的作者的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30部(篇)以上 5.一套比较权威的文学史书籍 1.文学与宗教: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宗教与文学》,加德纳著,江先春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杨慧林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伯尔等著,徐菲等译,上海三联书1995年。

《欧洲中世纪诗学》,陆扬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诠释学、宗教、希望》,特雷西著,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天路、人路:英国近代文学与基督教思想》,卞昭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神力的语言》,弗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和《西方文论史》(红色封面)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盛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镜与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也可参阅下列书籍: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共9册),王岳川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文论》 《形式主义文论》 《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存在主义文论》 《接受反应文论》 《后结构主义文论》 《女权主义文论》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书单

书单 外国文学 *古希腊 赫西俄德:神谱 荷马:荷马史诗 伊索;伊索寓言 萨福:永生的阿福洛狄忒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克堤拉斯篇,政治家篇 柏拉图:理想国,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赫拉克利特:《论自然》 *英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 其他:十四行诗,罗密欧与茱丽叶,暴风雨,亨利四世

狄更斯: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夏洛特勃朗特:简爱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萧伯纳:卖花女,圣女贞德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济慈:夜莺颂,希腊古瓮颂,恩底弥翁,秋颂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华兹华斯:致杜鹃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萨克雷:名利场 托马斯哈代:苔丝 伏尼契:牛氓 弥尔顿:失乐园 *法国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茶花女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 司汤达:红与黑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拉伯雷:巨人传 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 卢梭:忏悔录 莫里哀:吝啬鬼 罗曼罗兰: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朱夫 法布尔:昆虫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气球上的五星期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夜航 萨特:卧室 尤内斯库:头儿 *法国哲学 伏尔泰:哲学通信(哲学类)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外国文学经典书目推荐

外国文学经典书目推荐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希腊神话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意大利)但丁《神曲》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德)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法)卢梭《新爱洛依丝》 (英)菲尔丁《汤姆·琼斯》 (法)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美)麦尔维尔《白鲸》 (美)霍桑《红字》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法)司汤达《红与黑》 (法)梅里美《卡门》 (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英)狄更斯《双城记》 (英)勃朗特姐妹《简爱》《呼啸山庄》

(英)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法)小仲马《茶花女》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法)莫泊桑《羊脂球》 (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美)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果戈理《死魂灵》 (俄)屠格涅夫《贵族之家》 (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俄)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英)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推荐阅读书目 (英)D·H·劳伦斯《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捷克)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美)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美)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十余年来,中心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在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研究各国汉学(中国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并通过对各国重要的汉学家、汉学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勾勒出世界主要国家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史,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至今,始终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一直是学校大力建设的科研单位和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陈乃芳校长的支持下,汉学中心得以建立。陈校长主动约谈张西平教授,了解汉学中心的情况,并决定每年向中心拨付定额活动费用,使得中心最初的工作得以展开。 2005年郝平教授调任北外校长,他的到来使汉学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郝平校长第一次到中心调研,看到中心出版的一批高质量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方汉学史书籍,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郝平校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汉学中心有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第一,学校拨付专款支持汉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第二,中心工作得以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 陈雨露校长、韩震校长先后上任后,均到汉学中心视察,参观中心的办公、科研区域,与中心人员座谈,听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学界所积累的学术影响,两位校长均根据汉学中心的学术特点,对中心的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指示。 陈雨露校长指示:“在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汉学中心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研究专长,积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力。”

鲁迅_青年必读书_再释

鲁 迅 研 究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杨华丽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鲁迅的杂文大厦中,实属不起眼的砖块,但由于其关乎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故而成了所有试图全面解读鲁迅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结&。如若仔细考究那些赞同与反对的意见,我们会发现:有些反对的理由并没有越出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范畴,而有些赞同的理由却建基于误读鲁迅的基础上。前此,笔者已对赞同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一文者的诸多缺失进行过论析,?现对当年以及后来的%骂者&们的观点进行观照,并将鲁迅的主张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之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之中来进行读解,以期更清楚地理解它。 一 回应%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的,另有7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尽管孙伏园开设该栏目的本意是想让刚创刊的京报副刊!%更多样化一些&,(但事实上,这个栏目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之间的联系,而且引发了以鲁迅与遗老遗少们为中心的一场文化论争。 在正式发布学者们开列的书单之前,京报副刊!已发表了汪震等人讨论%二大征求&的七封书信,对这一活动的正负面意义以及对%青年&%必读&%书&等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月11日至鲁迅的答卷发表,京报副刊!依次发表了梁任公、徐志摩、潘家洵、马幼渔、江绍原、朱我农等九人所选的书目,期间就出现了李霁初)、田瑞璐?、朱大枏+对胡适之、梁任公、周作人等所开书目的批评与不满,也有喜旺木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增加近世史知识的建议,等。 1925年2月21日,京报副刊!刊出了鲁迅的%青年必读书&答卷。对比读其他学者与鲁迅这份%惊世骇俗&的答卷可以发现:形式上,鲁迅将%青年必读书十部&栏名称里的%十部&字样删掉了,内容栏里只填入了寥寥14个字,而在他人经常忽略不计的%附注&栏里,他却慎重地写下了他的%经验&。内容上,鲁迅未如胡适之、梁任公等那样在%青年必读书&栏里开列来自古今中外的十部书名,而是填入了%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此其一;其次,在附注栏里,鲁迅%趁这机会&,立足于%实人生&的建设,立足于对更能%行&而不是更能%言&的青年的培养要求,%略说&了他对中国书、外国书的观感,并提出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一%匪夷所思&并自此遭受误解的观点。鲁迅答卷发表次日,署名%平平&的读者就在其致记者的信中,认为鲁迅和江绍原回答%不曾想到&或者%w anted&都是%太便宜的方法&,和另外一批 100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硕士生读书计划 西方文论名着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附:欧文·斯通:《弗洛伊德传》 弗莱:《批评的解剖》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 加缪:《加缪文集》 考夫曼:《存在主义》 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 什克罗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文选》 艾略特等:《新批评文集》 德里达:《文学行动》 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 保罗·德曼:《解构之图》 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文选》、《文本、对话与人文》 福科:《知识考古学》、《规训与刑罚》、《疯癫与文明》 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 文学史名着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平原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卷)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 张健:《喜剧的守望》、《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论》 作家作品 鲁迅全集 现代文学大家三至四家(沈从文、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钟书、巴金)通读 “红色经典”选读 新潮及先锋小说作家至少选读五家(莫言、王安忆、张炜、韩少功、贾平凹、张承志、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东西等) 诗歌散文戏剧方面根据个人爱好安排 书刊 选读理论刊物:《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读书》、 选读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钟山》、《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十月》、《花城》、《天涯》、《大家》、《山花》、《作家》等 读书要求 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积累,在上面书目基础上再加强个人的选择性阅读。特别是在作品方面,要求有自己的特殊对象,即别人很少涉猎的更无研究的部分,力求发现其价值。 要做读书笔记,前两年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少于五万字。每一个月半月汇报一次,期末总检查。

外国文学阅读书目

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书目 (一)诗歌 荷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但丁△《神曲·地狱篇》 彼特拉克《歌集》 弥尔顿《失乐园》 歌德△《浮士德》 拜伦△《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雪莱《雪莱抒情诗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惠特曼《草叶集选》 波德莱尔《恶之花》 普希金《普希金诗选》 马雅可夫斯基《列宁》、 瓦雷里《海滨墓园》 里尔克《杜伊洛哀歌》 艾略特△《荒原》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泰戈尔△《吉檀迦利》 (二)小说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薄伽丘《十日谈》 拉伯雷《巨人传》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菲尔丁△《汤姆·琼斯》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伏尔泰《老实人》 卢梭《新爱洛依丝》、《忏悔录》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梅里美《嘉尔曼》 斯丹达尔△《红与黑》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萨克雷《名利场》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双城记》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左拉△《萌芽》

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果戈理△《死魂灵》 屠格涅夫《前夜》△《父与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 高尔基△《母亲》、 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艾特玛托夫△《断头台》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 索尔·贝娄△《洪堡的礼物》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卡夫卡《城堡》、△《变形记》 乔伊斯△《尤利西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加缪△《局外人》、《鼠疫》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鲁尔弗《佩德罗·帕拉莫》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圣经故事》 紫式部△《源氏物语》 △《一千零一夜》 泰戈尔△《戈拉》 夏目漱石《我是猫》 普列姆昌德《戈丹》 川端康成《雪国》 迈哈富兹《宫间街》 (三)戏剧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