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学重点

绪论

1:微生物的分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朊粒、类病毒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医学微生物学的“三性”、“两法”(了解)

“三性”: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宿主应答

“两法”: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防治原则

2:革兰染色法:结晶紫-卢戈碘液-无水乙醇-酸性复红

革兰染色阳性为蓝色,革兰染色阴性为红色

3:细菌的结构:(简答题)

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4:

(1)核质: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呈球形、棒状或哑状,由DNA、RNA、蛋白质组成(2)细胞质:含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中介体

1)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特点:自我复制、传递

2)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3)胞质颗粒:贮藏营养物质。异染颗粒,嗜碱性强可用于鉴别细菌。例如:白喉棒状杆菌的胞质颗粒位于菌体的两端,经亚甲蓝染色呈紫色,形似火柴棒,用于细菌鉴别。

4)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多见于G+菌,参与细菌分裂,称为“拟线粒体”

5:细菌细胞膜功能: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呼吸作用、分泌作用

6: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

革兰阳性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

革兰阴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包括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7:革兰阴性菌外膜的结构(简答题):

外膜由: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内毒素)构成

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构成

8:脂多糖又称为G-菌内毒素

脂质A :内毒素毒性的主要部分; 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具种特异性

10: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外形、抵抗低渗环境、营养摄取和物质交换、具有抗原性1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着称为L型细菌。(明解)

12:L型细菌的特点:(不出简答,易出选择)

1)除去诱发因素,可以恢复成原菌;

2)高度多形性,着色不均;

3)高渗培养基,生长缓慢;

4)油煎蛋状菌落;

5)某些L型引起慢性感染;

6)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其感染治疗无效。

1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

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形成需要能量

功能:1)抗吞噬作用2)粘附作用例:龋齿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14: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

所有的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

成分:蛋白质,具有抗原性,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功能:1)液体中能自由游动,运动器官2)与致病性有关3)鉴定细菌和进行分类

15:细菌的特殊结构-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蛋白质,菌毛蛋白有抗原性

分类

普通菌毛: 数量多,短而细,粘附结构,与致病有关

性菌毛: 少数革兰阴性菌,少、粗、长、中空,传递某些遗传物质

16: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体

芽胞有强大的抵抗力,可在自然界中存在多年,是重要的传染源。

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发芽成为繁殖体后, 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有重要的鉴别意义: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掌握内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按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1:G+菌、G-菌,都携带负电荷

2: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了解)

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pH=7.2-7.6

温度:范围广泛,嗜冷菌、嗜热菌

渗透压:嗜盐菌、高渗

气体(O2):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3:专性厌氧菌: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酶、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没法在氧气中生存。

4:细菌个体繁殖:二分裂方式代时:20-30分钟。中介体介导G+菌分裂,G-菌直接二分裂5:细菌的生长曲线

迟缓期:短暂的适应阶段

对数期:生长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采用该时期细菌)

稳定期:细菌数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

衰亡期:活菌数减少阶段

6:IMViC 试验:(细菌鉴定常用实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7: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

危害: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产生条件:营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vitamin)

8: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有印象,可能出选择题)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用来培养厌氧菌)

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毛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球菌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第三章细菌遗传与变异

掌握内容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定义;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

1:与细菌遗传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质、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2:质粒的概念: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闭合

环状双链DNA分子。

特点:1)自主复制2)可丢失和转移3编码某些表型: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3:噬菌体:是侵噬细菌的病毒。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性,严格的特异性。

呈蝌蚪形、球形、杆状

4: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结果:(下面的可能出明解)

溶菌性周期:噬菌体增殖、细菌裂解、建立溶菌周期。毒性噬菌体建立溶菌性周期。

溶原性周期:噬菌体核酸与细菌的染色体整合,细菌变成溶原性细菌,建立溶原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建立溶原性周期。

前噬菌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核酸

溶原性细菌:整合有前噬菌体基因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5:毒性噬菌体只能建立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建立可以建立溶原性周期也可以建立溶菌性周期。

6:转座子:一类能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物质

7: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细菌L型、H-O变异

2)抗原性变异:鞭毛、菌毛的变异

3)菌落变异:S-R变异

4)耐药性变异:敏感株-耐药株-多重耐药株

5)毒力变异:

卡介苗(BCG):(明解,必考)

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13年传230代,获得毒力减弱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8: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重点,可出整个简答,也可出单个明解,背,背,背)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后,在聚乙二醇作用下可以使两个细菌细胞发生融合。9:通过溶原性转换使细菌的毒力或抗原发生改变(了解)

毒力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A群链球菌-红疹毒素

肉毒梭菌-肉毒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

第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掌握内容

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病毒复制周期

异常增殖现象(顿挫感染、缺陷病毒)

1:病毒的特点:(重点)

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核酸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5)增殖方式:复制

2:病毒体: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

病毒的大小纳米:100nm

3:病毒形态:球形、杆形、砖形、子弹形、蝌蚪形

4: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包膜(重点)

无包膜的病毒核衣壳就是完整的病毒体。有的病毒包膜上带刺突

5: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

成分:一种类型核酸和功能蛋白(酶类)

分类:(了解)dsDNA (+)ssDNA (-)ssDNA dsRNA (+)ssRNA (-)ssRNA

其中(+)ssRNA 意思是单正链RNA,相当于mRNA,可以直接翻译。

功能:1)决定病毒的特性、2)决定病毒复制、3)具有感染性

6:病毒的基本结构-衣壳

成分:结构蛋白质壳粒

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病毒立体对称结构:20面体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7:病毒的辅助结构-包膜

成分:蛋白质、多糖、脂类

刺突功能:1)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2)具有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

3)具有抗原性

8:病毒的复制周期:(重点,记)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9: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

1)顿挫感染:

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

2)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也不能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

3)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一种病毒会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10:病毒遗传学:(了解)

1)遗传物质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病毒的基因组与宿主的基因组整合

2)非遗传物质变异-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1: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温度敏感株-脊髓灰质炎疫苗

2)宿主范围突变株

3)耐药突变株

12:非遗传物质变异-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明解)

表型交换:当两株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病毒感染细胞时,可出现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裹在另一病毒基因组外面,称为表型交换。

表型融合:有的可产生来自两亲代的镶嵌衣壳或包膜称为表型融合。

13:病毒的灭活:病毒在体外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

灭活病毒仍保留某些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细胞融合等

病毒灭活的机制:1)破坏病毒的包膜2)病毒蛋白变性3)损伤病毒核酸

第五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1:掌握:细菌致病物质

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类型

1:正常菌群:把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或有利的细菌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抑癌作用

5)抗衰老作用

3:机会性致病菌:(明解)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

机会性感染:由机会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正常菌群变成条件致病菌的原因:1)机体免疫力低下2)菌群失调3)定居部位改变

4:致病菌:能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产生的细菌

5: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性:病原菌能感染或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

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表示致病性强度,是致病性量的概念

6:细菌的毒力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7:细菌的侵袭力包括:1)粘附素:菌毛、磷壁酸2)荚膜和微荚膜3)侵袭性酶类:

4)侵袭素5)生物被膜

8:类毒素:用人工的方法脱去外毒素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抗毒素: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外毒素抗体,用于人工被动免疫9: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0: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背)

11: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1)外源性感染:病人、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正常菌群

3)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

12:细菌的感染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13:全身感染的类型:(以下可能出明解)

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产生外毒素入血,到达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毒性症状。白喉,破伤风

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经血液循环到达其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伤寒菌血症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高热、皮肤黏膜瘀斑、肝脾肿大)。

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又通过血流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转移性化脓病灶。

5)内毒素血症:小儿急性中毒性痢疾

14: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传播

垂直传播: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HBV、HCV、CMV、HIV和风疹病毒

15:病毒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增殖并产生病变

全身感染:病毒从入侵部位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到达远离入侵部位播散

血液播散-病毒血症、神经系统播散

16:病毒感染类型:(重点)

(1)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

1)急性病毒感染

2)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17:持续性病毒感染的类型:(重点)

(1)慢性病毒感染:病毒未被完全清除,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不断排出体外HBV、CMV、EBV

(2)潜伏性病毒感染:病毒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和细胞中HSV-1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中-面部疱疹

HSV-2潜伏在骶神经节中-生殖器疱疹

ZVZ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带状疱疹

(3)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潜伏期长,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导致死亡

例如HIV-AIDS、麻疹缺陷病毒-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

18: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重点)

(1)机体免疫力低下,无力清除病毒

(2)病毒抗原性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

(3)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逃避宿主免疫

(4)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与细胞长期共存

19: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型感染

1)病毒的杀细胞效应:无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破坏死亡

2)致细胞病变作用(CPE)(明解)

体外培养时,病毒感染的细胞可见到变圆、聚集、融合、断裂、脱落等现象

(2)稳定状态感染:细胞融合、细胞膜上抗原成分改变

20 包涵体(明解)

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由病毒颗粒或者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也可以是病毒增殖下的细胞反应痕迹。包涵体可以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死亡

第六章抗细菌与抗病毒免疫

掌握内容:干扰素定义、分类、诱生及抗病毒作用机制

1:干扰素概念:(重点)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2:干扰素作用特点(重点)

1)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杀死病毒2)种属特异性3)无病毒特异性,但对不同病毒的效果不同3:干扰素分类(重点)

IFN-α(白细胞)、IFN-β(人成纤维细胞)抗病毒作用强

IFN-γ(T细胞):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强

4:IFN的诱生:

诱生剂:病毒、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原虫、人工合成的双链RNA

其中,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链RNA效果最好

5:抑制病毒生长的机制:

产生的干扰素并不是直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而是通过与邻近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经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激活抗病毒蛋白基因,使细胞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来阻止病毒的合成。抗病毒蛋白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PKR)等,这些酶通过降解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等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

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2'-5'A合成酶)是一种依赖双链RNA的酶,被激活后使A TP多聚化,形成2'-5'A,2'-5'A再激活RNA酶L或F,活化的RNA酶可切断病毒mRNA

蛋白激酶(PKR) 磷酸化蛋白合成起始因子的α亚基,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查法

掌握

1: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核酸的检测2)抗原、抗体的检测

2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核酸的检测

3)抗原、抗体的检测

3: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1)无菌操作

(2)感染部位、病变明显部位采集标本

(3)疾病不同时期,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同

(4)怀疑细菌感染,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

(5)检查特异性抗体,采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4倍有诊断价值血清标本应-20℃保存(6)做好标记,及时送检。

4:血清学鉴定: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检测未知细菌的抗原

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去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5:细菌学诊断-药物敏感试验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6:病原菌成分检测-抗原的检测

利用免疫学方法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沉淀反应、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法

7:病原菌成分检测-核酸的检测

核酸杂交、PCR

8:细菌抗体的检测

(1)用已知细菌或其抗原检测相应的抗体及量的多少,作为某些病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2)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恢复期效价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

方法:玻片或试管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9: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组织培养

10:病毒在细胞增殖的鉴定指标(重点)

细胞病变效应、红细胞吸附、红细胞凝集、病毒干扰作用、中和试验、空斑形成试验

11:病毒抗原的检测:荧光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或放射免疫标记技术

病毒核酸的检测:核酸杂交、PCR、基因芯片

12:血清学诊断-病毒抗体的检测

中和试验(NT)、血凝抑制试验(HI)、补体结合试验、ELISA法、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

第八章细菌与病毒的特异预防原则

掌握内容

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生物制品

疫苗的种类,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比较

病毒疫苗的种类

1:特异的免疫力:自然免疫、人工免疫

2:生物制品(明解)

人工制备的主动免疫制剂如疫苗和类毒素、被动免疫制剂如抗毒素和丙种球蛋白等,以及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的制剂如诊断血清、细胞因子等统称为生物制品。

3:疫苗的种类:

(1)减毒活疫苗

人工培养使病原菌毒力变异或由自然界直接筛选出弱或无毒但保留抗原性且遗传性稳定的活菌制成。常见疫苗:卡介苗(BCG);炭疽杆菌疫苗;鼠疫减毒活疫苗

(2)灭活疫苗:病原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而制成

常见疫苗:霍乱疫苗、伤寒三联疫苗

(3)亚单位疫苗:用化学方法将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提取

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亚单位疫苗

背下面的表格,重点。。。。。。。。。。。。。。。4:

5:类毒素:

常用的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含有类毒素的联合疫苗:白-百-破三联疫苗。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6: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1)抗毒素;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从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

常用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2)免疫球蛋白:用于烧伤或长期化疗患者,以防止各种常见细菌的感染

胎盘丙种球蛋白、人血清丙种球蛋白

(3)抗菌血清

7:病毒疫苗:

(1)减毒活疫苗:自然界筛选出或人工突变培育出的致病性减弱或丧失的病毒突变株制成常见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2)灭活疫苗: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活病毒,使其失去感染性后制备而成。

常见疫苗:狂犬疫苗

(3)亚单位疫苗:将病毒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制备而成

8:病毒人工被动免疫预防

免疫球蛋白:常见的病毒感染(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有紧急预防作用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紧急预防相应病毒感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紧急预防乙型肝炎)9:中国的计划免疫项目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白百破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流脑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

10:表格背下来第九章感染性疾病的控制

掌握:抗菌药物作用原理、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抗感染免疫、计划免疫

医院感染的概念、生物安全的概念

1:抗菌药物的种类

杀菌药:杀死细菌细胞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氨基苷类

抑菌药:仅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停药后细菌可继续生长,如四环素、磺胺

2:主要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万古霉素

(2)抑制蛋白合成:氯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

(3)抑制核酸合成:磺胺类、喹诺酮类、利福平

(4)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功能:多黏菌素

3:细菌耐药性:

(1)非遗传性耐药:静止状态细菌:对药物不敏感

结核分枝杆菌:在结核病灶存活数年但不繁殖,治疗效果不好

胞内寄生菌:伤寒沙门菌、嗜肺军团菌等可寄生于巨噬细胞内,氨基苷类药物不能进入巨噬细胞,故无效

(2)遗传性耐药:细菌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与药物连续筛选有关

交叉耐药(cross-resistance)(明解)

一些药物的化学结构、结合位点和作用方式高度相似,当细菌对其中一种产生耐药性,对其他同类药物也都耐药

4: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重点)

(1)产生钝化酶

(2)细胞通透性的改变

(3)靶位结构的改变

(4)建立代谢旁路

(5)同工酶的替代作用

5:细菌耐药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

染色体突变的频率很低(10-12~10-7),临床因染色体突变而产生的耐药发生几率低。但染色体编码的利福平耐药频率非常高(10-7~10-5),临床单用利福平会因耐药而治疗失败(2)质粒:耐药质粒(resistance plasmid,R质粒)质粒编码的耐药性通常是多重耐药性(3)转座子:可在染色体内和质粒内或者二者间转移的小DNA片段,结构简单,两端是

反向重复序列,使得Tn可在染色体、质粒DNA转移

6:细菌耐药的控制(重点)

(1)维持高水平药物浓度,在最短时间内清除原始感染细菌

(2)联合使用两种没有交叉耐药的药物,避免耐药株被筛选出来

(3)避免滥用药物,防止细菌过多接触该药

7:抗病毒化学药物作用的靶位点

(1)抑制穿入与脱壳

(2)抑制病毒蛋白酶,阻止病毒蛋白成熟

(3)干扰病毒的核酸合成

(4)干扰病毒蛋白质翻译

(5)抑制病毒释放

8:明解(重点)

灭菌: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胞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

防腐: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抑菌: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的方法。常用的抑菌剂是一些抗生素,能可逆性抑制细菌的繁殖,但不直接杀死细菌

无菌:没有活菌

9:物理消毒灭菌法(易就某个知识点出选择题)

(1)干热灭菌法:

焚烧:废弃物、动物尸体

烧灼:实验室内微生物操作

干烤:加温160~180℃保持2h能杀死芽胞。适用于耐热的玻璃器皿,瓷器

红外线/微波灭菌:食具消毒

(2)湿热灭菌法

优点: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果比干热好

温热灭菌时菌体蛋白质易变性、湿热穿透力大、湿热蒸汽有潜热存在

1)巴氏消毒法61.1~62.8℃30min或72℃15s杀死液体中的病原菌或某些特定微生物消毒牛奶、酒类等食品

2)煮沸消毒法:煮沸100℃经5min可杀死一切细菌的繁殖体

不杀灭芽胞,用于饮水和食具的消毒

3)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灭菌,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可以杀死芽胞,只适用于不高温的含糖或牛奶的培养基的灭菌

4)流通蒸汽灭菌法:100℃的水蒸气15-30min杀死细菌繁殖体,不杀灭芽胞

用于食具的消毒

5)高压蒸汽法:压力:103.4kPa,温度:121.3℃,时间:15~20min

杀死一切微生物及芽胞

耐高热、不怕潮湿的物品: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外科敷料

(3)射线灭菌法

1)日光和紫外线:杀菌波长:240~280nm,最适:250 ~260nm

可诱导细菌突变,用于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手术室,病房,实验室空气消毒

2)电离射线:γ射线,一次性医用的塑料制品批量灭菌

(4)滤过除菌法

采用滤菌器:滤过除菌,常用不能加热灭菌的生物制品

如血清,培养液,配置液体抗生素

不能除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和L型细菌

10:医院感染的特点:

(1)感染类型:以内源性感染为主

(2)医院感染微生物:条件致病微生物,常具有耐药性甚至多重耐药

(3)感染对象:婴儿和老年人为主

(4)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11:医院感染的控制

(1)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2)隔离:包括对传染源的隔离;易感者的保护性隔离:骨髓移植、血液病患者(3)监测(3)使用抗生素: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原则: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4)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机构和规章

12: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计划免疫

第十一章葡萄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背)

革兰染色阳性,四无(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无菌毛),脂溶性色素(金黄色),

血琼脂平板上有透明溶血环。兼性厌氧

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两个实验:

(1)分解甘露醇※(2)血浆凝固酶实验阳性※

2:※葡萄球菌A蛋白(SPA)(明解,必考)

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蛋白,可与除IgG3以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IgG的Fab段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与细菌特异性抗原结合的IgG分子能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试验,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来检测抗原。

3:※葡萄球菌A蛋白(SPA)

SPA与巨噬细胞竞争结合IgG Fc段,具有抗吞噬作用

SPA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抵抗力:在无芽胞的细菌中金葡菌抵抗力最强,耐盐,对多种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对青霉素的耐药株已达90%以上。

5:致病物质:“一酶五素”(重点,必考)

(1)凝固酶(2)葡萄球菌溶血素(3)杀白细胞素(4)肠毒素

(5)表皮剥脱毒素(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6:(1)凝固酶◆血浆凝固◆抗吞噬作用,抵抗血清中杀菌物质◆鉴定致病性

(2)葡萄球菌溶血素感染灶组织病变,制成类毒素----防止感染

(3)杀白细胞素:只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加侵袭力

(4)肠毒素:作用于内脏神经受体,刺激呕吐中枢----呕吐、腹泻

(5)表皮剥脱毒素:破坏皮肤棘状颗粒层----表皮与真皮的剥脱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超抗原活性----发热、休克、脱屑性皮疹

7: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重点必考,每个疾病列举两个病例即可)

(1)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

1)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毛囊炎、伤口化脓等

2)内脏器官感染:心内膜炎、骨髓炎、脑膜炎等

3)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2)毒素性疾病

1)食物中毒:肠毒素引起

2)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表皮脱落毒素引起

3)毒性休克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引起

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指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所致疾病:

(1)菌血症或败血症(第1位)

(2)尿路感染

(3)手术或介入疗法后合并感染:心瓣膜修复术、脑脊液分流术、持续性腹膜透析

(4)创伤感染

第十二章链球菌属

1:链球菌的分类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无色透明的溶血环,?溶血,致病力强

丙型链球菌:不溶血

(2)根据多糖抗原分类:20个群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为致病群

(3)对氧的需要分类: 需氧性链球菌、兼性厌氧性链球菌、厌氧性链球菌

2: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链状排列,有菌毛、荚膜;无芽胞、鞭毛,

营养要求较高:血液或血清、生长因子

固体培养:菌落细小S型,?溶血环

液体培养:絮状沉淀

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重点,与肺炎链球菌区别)

抗原构造:多糖抗原(C抗原)是分群的依据;蛋白质抗原(M抗原),分型的依据(重点)

抵抗力:极少耐药

3:致病性-致病物质:

(1)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M蛋白

(2)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链道酶(SD)

(3)外毒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溶血素A、溶血素S

4:(1)M蛋白

诱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与心肌组织是交叉抗原,与其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易沉积(2)链激酶

纤维蛋白酶原----纤维蛋白酶----阻止血液凝固、

溶解血块----有利于细菌扩散

(3)链道酶:降解DNA----脓液稀薄----有利于细菌扩散

(4)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基因来源于温和噬菌体生理作用:

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超抗原导致皮疹、休克(5)溶血素O:对氧敏感,有氧条件失活,失去溶血性,有抗原性

抗“O”抗体-ASO,ASO的效价:辅助诊断风湿热

溶血素S:对氧稳定,形成溶血环的原因,无抗原性

5:链球菌所致疾病:(重点,回答时只写疾病名称可以)

(1)化脓性感染

1)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等

2)呼吸系统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

3)其他系统感染:产褥热、中耳炎

(2)中毒性疾病

1)猩红热:10岁以下儿童,继发于呼吸道或皮肤的感染,发热、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

2)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多发于成人,多个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病死率30%

(3)变态反应性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多继发于呼吸道及皮肤感染,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

2)风湿热:10岁以下儿童,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以关节、心肌炎为主

6:链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抗O试验(ASO):(重点)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该试验是用溶血素O做抗原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溶血素O的抗体的多少。通常风湿热患者血清中的ASO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个单位以上。活动性风湿热患者的抗体一般超过400单位。

Dick试验(Dick test):(重点)用链球菌红疹毒素注射于受试者一侧前臂内,6-24小时出现直径大于1cm红斑者为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对猩红热无免疫力。若注射部位无反应,或红斑小于1cm者为阴性-,表明机体对猩红热有免疫力

7:治疗原则: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8:肺炎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背)

(1)只有厚荚膜,无菌毛,鞭毛,芽胞

(2)有自溶酶

(3)血琼脂平板上a溶血环(草绿色),形成“脐状”菌落(由于自溶酶)

(4)液体培养基:先浑浊后澄清(后来产生自溶酶,溶解)

(5)能发酵菊糖,被胆汁溶解(胆汁能激活自溶酶)

(6)奥普托欣抑制其生长

9:肺炎链球菌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突然发病,寒战、高热、,胸膜剧烈疼痛,咳嗽、咳铁锈色痰,肺实变,累及单个肺叶(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不用记,有印象,选择题有案例能选出来)

10:鉴别试验

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相似,(都是草绿色溶血环)

应加以鉴别:①菊糖发酵试验;②胆汁溶菌试验;③奥普托欣试验

1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疾病:

①龋齿②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第十三章奈瑟菌属

1: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

(1)G-肾形或豆形,成双排列,凹面相对;病人脑脊液中典型,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2)无鞭毛和芽胞,具有荚膜和菌毛

(3)专性需氧

(4)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培养基(加热到80度的血琼脂)

(5)产生自溶酶,菌体自溶(肺炎链球菌也有自溶酶)

2:脑膜炎奈瑟菌致病物质(背)

①荚膜----抗吞噬②菌毛----粘附③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发热,DIC,中毒性休克

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每种细菌的所致疾病名称一定要记下来)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皮肤瘀斑、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

①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人类是唯一的易感宿主

②传播途径:飞沫

③易感人群:6个月-5岁

4:脑膜炎奈瑟菌:

微生物学检查法:镜下见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即可作出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

5:脑膜炎奈瑟菌

防治原则:流脑疫苗:A群、C群荚膜多糖疫苗

治疗药物:青霉素、红霉素治疗

6:淋病奈瑟菌生物学性状(和脑膜炎奈瑟菌相似)

(1)专性需氧

(2)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培养基

(3)革兰染色阴性,成双排列,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外

(4)有菌毛和荚膜,无芽胞和鞭毛

(5)无自溶酶

(6)抵抗力差,耐药性强(所以淋病难治)

7:抗原构造:(了解)

①菌毛蛋白抗原、②脂寡糖抗原、③外膜蛋白抗原

8:致病物质:①菌毛、②脂寡糖抗原、③IgA1蛋白酶(背)

所致疾病:

①成人淋病人类是淋球菌唯一的天然宿主

淋病是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

②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又称“脓漏眼”

预防:新生儿1%硝酸银滴眼,或利福平眼药水

9:奈瑟菌属的抵抗力都很弱,不耐寒冷干燥。55摄氏度5分钟内及死亡,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但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是一大难题。

第14章埃希菌属

1:肠杆菌科包含的菌属都有:(了解,之后这些细菌都会讲到)

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耶尔森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

2: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1)G- 杆菌,“两毛菌”有鞭毛和菌毛,无芽胞和荚膜

(2)培养:兼性厌氧或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3)SS平板:鉴别培养基。致病菌的菌落小而无色,非致病菌的菌落大而红(记)(4)生化鉴定实验-乳糖发酵实验(记)

致病菌:不发酵乳糖;非致病菌:发酵乳糖

(5)抗原构造:O(脂多糖)抗原、H(鞭毛)抗原、F(菌毛)抗原、K 抗原或Vi抗原(6)抵抗力:不强。不耐热,湿热60℃经30min即被杀死,对低温有耐受力,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3:埃希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具有肠杆菌科的一般特征)

(1)大肠埃希菌为肠道内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肠道外感染(菌群失调,机体免疫力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泌尿道感染(3)少数血清型有致病性:肠出血型、肠产毒型、肠侵袭型、肠致病型、肠集聚型

(4)动力试验阳性(与志贺菌属鉴别)硫化氢实验阴性(与沙门菌鉴别)

(5)IMViC试验结果为+ + - -(记)

2:抗原结构:(了解)

O抗原:菌体抗原,耐热,>170种,引起IgM

H抗原:鞭毛抗原不耐热,>50种,引起IgG

K抗原或Vi抗原:微荚膜抗原

大肠杆菌血清型命名:O:K:H

O111:K58:H2、O157:H7

3:特殊血清型所致疾病: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致病因素:不耐热肠毒素(激活cAMP)和耐热肠毒素(激活cGMP)(霍乱样腹泻)

所致疾病: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1)侵犯部位-结肠

2)致病因素-不产生肠毒素,只靠侵袭性

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增殖--感染细胞死亡--组织坏死、炎症

3)临床疾病-儿童与成人腹泻: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

(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致病因素:不产生肠毒素、无侵袭力

粘附微绒毛---微绒毛萎缩----刷状缘破坏---细胞功能受损---腹泻

所致疾病: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特别是在热带国家,严重可致死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血清型:O157:H7

致病因子-志贺样毒素SLT-1,SLT-2(痢疾样腹泻)

主要疾病:出血性结肠炎(剧烈腹痛及血便)、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

致病因子—细菌集聚,形成砖状排列。粘附上皮细胞,阻止液体吸收

主要疾病--引起婴儿和旅游者持续性腹泻

4:重点: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

其中能产生毒素的为:肠产毒型、肠出血型

有侵袭力的为:肠侵袭型

便中带血的有:肠侵袭性、肠出血性

5: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数:每1000ml(g)饮食样品中大肠菌群数

细菌总数: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

我国卫生标准:

大肠菌群数≤3个大肠菌群/1L饮水,≤5个大肠菌群/100ml汽水,果汁

细菌总数≤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第15章志贺菌属

1:生物学性状

(1)G-杆菌,无鞭毛,有菌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

(2)SS选择培养基(小而无色菌落,说明志贺菌属为致病菌,非致病菌为大而红的菌落)双糖管:不分解乳糖(上红下黄)非致病菌分解葡萄糖和乳糖(全黄)

动力试验阴性(无鞭毛)硫化氢实验阴性

2:抗原构造及分类O抗原分类依据:群特异性抗原、型特异性抗原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我国以福氏、宋内氏流行多见

3: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60℃10分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在污染的瓜果、蔬菜上存活10-20天,多重耐药性

4: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为侵袭力、内毒素,少数菌株产生外毒素。

(1)侵袭力的作用:粘附并穿入回肠未端、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

(2)内毒素:志贺菌仅在肠道内增殖,一般不侵入血流,各菌株均可产生强烈内毒素,引起典型痢疾症状

1)内毒素可破坏肠粘膜--炎症及溃疡形成,粘液脓血便

2)肠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蠕动失调--腹痛、里急后重等

3)肠粘膜通透性增高,促进大量内毒素吸收--内毒素血症、发烧、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3)外毒素-志贺毒素:Stx-1、Stx-2

5: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者---人类普遍易感,少量菌体即可致病(10-150个细菌)

6:细菌性痢疾的分类

(1)急性痢疾(多由痢疾志贺菌引起)

发热、腹痛、水样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情严重-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死亡率20%

(2)慢性痢疾(福氏志贺菌易转变为慢性)

(3)中毒痢疾多见于小儿;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

高热、休克﹑中毒脑病;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7:微生物学检查法查

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双糖管(上红下黄)

第16章沙门菌属

1: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学形状

(1)G-杆菌,周身鞭毛,有菌毛(双毛菌)

(2)不分解乳糖(说明有致病性)

(3)大部分菌株产生H2S,动力试验阳性

(4)SS琼脂平板,小而无色的菌落,有的为小而黑的菌落(部分产H2S和Fe离子的作用)(5)双糖管(乳糖和葡萄糖)上红下黄或者上红下黑

(6)感染的宿主范围广:有些动物沙门菌也可对人致病引起人畜共患病

2:(1)只对人致病的为: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2)对人、动物致病的为: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3:抗原构造与分类

(1)O抗原,成分为LPS,耐湿热,刺激机体产生IgM,为分组依据(42个组)

(2)H抗原,成分为蛋白质,不耐热,刺激机体产生IgG,为组内分型依据

H抗原:Ⅰ相特异性高,Ⅱ相特异性低

(3)Vi抗原:与毒力有关,伴随活菌一起存在,测定Vi抗体有助于检出带菌者

3:抵抗力:(了解)

对湿热耐力差,耐低温:冰冻土壤中可过冬。水中能存活2-3周粪便中可活1-2个月,耐受胆盐、煌绿及其他染料

4:致病物质:

(1)侵袭力①菌毛:粘附②Vi抗原:抗吞噬

(2)内毒素:引起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可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3)肠毒素: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

5:所致疾病:

(1)肠热症---伤寒、副伤寒

伤寒:伤寒沙门菌引起, (症状典型,病程长)

副伤寒:甲型副伤寒、肖氏、希氏沙门菌引起

(2)胃肠炎(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3)败血症: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

(4)无症状带菌者:症状消失后一年以上,粪便中可分离出相应沙门菌

6:伤寒、副伤寒的致病过程(一般会经历两次菌血症)

第一次菌血症:发热、不适、全身疼痛

第二次菌血症(1周)高热、外周白细胞下降(细菌破坏骨髓)、表情冷漠、肝脾肿大(侵袭肝脾)、玫瑰疹、相对缓脉

7:微生物学检查法

肠热症在病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本

发病1周取血;发病1-3周取骨髓液,发病2 周取粪便;发病3周取尿

SS琼脂平板小而无色的菌落,双糖管上红下黄

8:微生物学检查--肥达试验(Widal test)(重点,全背)

(1)概念: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抗原、H抗原,以及已知甲型副沙寒沙门菌和肖氏,希氏沙门菌H抗原与受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血清中有无抗体以及抗体的效价可以辅助诊断肠热症。

(2)正常凝集价:

伤寒沙门菌O抗体的凝集价1:80,H抗体1:160

甲型副伤寒、肖氏、希氏沙门菌H抗体凝集价1:80

(3)H与O抗体的诊断意义:患伤寒或副伤寒后,O与H在体内的消长情况不同.IgM类O抗体出现较早,持续时间短;而IgG类H抗体出现时间晚,维持时间长。

因此,若O、H的凝集价都高于正常值,则患肠热症可能性大,

若H高,O不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或者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若H高,O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者其他沙门菌引起的交叉反应

9:带菌者检查:查Vi抗体

治疗:以氯霉素效果较好

第16章弧菌属

1: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背)

(1)G-菌,弧形或逗点状,周身菌毛,单鞭毛,运动活泼,呈穿梭样、流星运动

(2)耐碱(pH7.4~9.6)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平板培养基

(3)可在无盐的环境中生存

(4)TCBS培养基:菌落黄色(发酵蔗糖)

(5)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阳性

(6)O抗原分155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世界上7次霍乱大流行都是O1群引起的。

2:抵抗力:在有水环境中生存时间长

怕热、不怕冷,怕干、不怕湿,怕酸、不怕碱,怕氯、不怕酒

3:致病物质:霍乱毒素,最强的致泻毒素

霍乱毒素的作用机制:引起cAMP水平升高,肠上皮细胞主动分泌Na+、K+ 、cl-、HCO3- 和水肠腔大量积液,导致严重腹泻和呕吐

4:所致疾病: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人类是唯一易感者,摄入108-1010个细菌可造成感染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临床表现:①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导致严重的脱水、酸中毒、痉挛---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休克和死亡。

②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的特征。

5:微生物学检查

增菌:碱性蛋白胨水

分离:TCBS选择培养基

治疗抗生素:四环素或复方SMZ -TMP

6: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弧菌的区别

(1)嗜盐性:培养基含3.5% NaCl为宜

(2)TCBS培养基:菌落绿色(不发酵蔗糖)

7: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食物中毒

分离培养:SS琼脂平板,嗜盐菌选择平板

第18章分枝杆菌属

1:分枝杆菌属的共同特征:

(1)是一类细长略弯的分枝状杆菌

(2)抗酸杆菌

(3)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为分枝杆菌属最突出的特征

(4)结核分枝杆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对人致病

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背)

(1)齐-尼抗酸染色阳性

(2)“谗、懒、丑、顽、变”

(3)馋:罗氏培养基(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

(4)懒:生长最慢的细菌,18小时生长一代

(5)丑:菌落为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表面粗糙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

(6)顽:抗干燥、抗酸碱、抗碱性染料、抗青霉素等,怕湿热、怕脂溶剂、怕紫外线(7)变:指变异性

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3:致病物质:(了解)

(1)类脂(脂类)

1)分枝菌酸(与抗酸性有关)

2)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引起肉芽肿)

3)磷脂(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形成结核结节)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完整版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 必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 一)大小与形态 1.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 3.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 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a.肽聚糖 b.外膜

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白外侧,脂质双层结构。含有外膜蛋白。 ③.脂多糖(LPS):习惯称细菌内毒素,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 含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类脂A: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致病物质,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类脂A外层,具属和组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最外层,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重复单位构成。 G-菌体抗原(O抗原)就是特异多糖,有种和型特异性。 LPS功能 吸附Mg2+等阳离子,与磷壁酸作用类似 类脂A,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特异性多糖:O-侧链(O抗原),鉴定细菌 噬菌体吸附的位点 c.周质空间 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空间,含周质蛋白 C.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及酶 A.青霉素(penicillin)和头孢菌素: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B.溶菌酶(lysozyme):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甘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胞裂解。 D.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型细菌(bacterial L form):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自发突变,指细胞壁缺陷的变型。 原生质体:G+ 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完全水解或青霉素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球状体:G-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部分水解或青霉素不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2)细胞膜 A.半渗透性脂质双层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B.功能: a.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b.维持渗透压 c.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产能过程。 d.合成细胞壁及附属结构的场所 C.中介体(mesosome):又称间体,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充满囊泡)。与细胞呼吸有关,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多见于G+。 3)细胞质及内含物 细胞质:基本成份是水(约80%)、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 A.核糖体:70&RNA + 30%蛋白质 细菌:70S核糖体(50S亚基 + 30S亚基) 真核:80S核糖体(60S亚基 + 40S亚基) 某些抗生素能作用于细菌核糖体,如红霉素与链霉素能分别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和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死亡。而真核核糖体为80S,故许多能有效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抗生素对人体无害。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 天后, 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 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 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 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 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 7 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 C过夜,可形成直径约 2-3mm、产生不同色 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 SPA 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 检测有 A 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 CT)的关系如何。 答: LT 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 C 30min 可被破坏。LT分为LT- I和LT- n, LT- H与人类疾病无关,LT- I是引起人 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 活性部分。 B 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 GM1 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 A 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 ATP 转变为 cAMP 。胞质内 cAMP 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 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 I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 O157 : H7 大肠杆菌?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 ): 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1. 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 基本形态(适宜条件、 8-18h 、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生长期最优) 球菌 Coccus 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杆菌 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大,排列分散、无一定形式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一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 3. 多形性: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 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 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 网状结构, 1 )细胞 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时 Hing m^Tnhmnc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大小与形态 (P123-137 ) DMA ribosome pla%Hnl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 )经??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 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 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a. 肽聚糖 b. 外膜 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绪论 (病原)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 病原生物: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疾病的生物体 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物理控制方法:①干热灭菌法②湿热灭菌法(2)辐射杀菌法①电离辐射X、β、γ射线②非电离辐射即日光、紫外线(3)超声波灭菌法(4)滤过除菌法(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电离辐射的杀菌机制在于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破坏DNA复制,引起酶系统紊乱而导致病原生物死亡。 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病原体的致病性和数量②宿主免疫力③环境 郭霍法则:①同一种疾病中应能查到相同致病菌②在宿主体内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病原菌③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接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疾病④从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培养,获得纯的病原菌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正常菌群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胞芽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①菌体蛋白在湿热环境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与其含水量成负相关,湿热中菌体蛋白吸收了水分,因此更易于凝固②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无菌:指物体重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 消毒(与灭菌合称杀灭法):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生物,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胞胞芽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作用于DNA,是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病原生物变异或死亡 第九章细胞学总论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 膜、细胞壁(2)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基本结构 1.细胞壁:(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 空间结构) *青霉素的作用靶点: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交联处 (破坏细胞壁肽聚糖)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 的β-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 ②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壁磷壁 酸和膜磷壁酸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空间结构) ②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 胞壁特有结构,在肽聚糖外层 *连接外膜和肽聚糖的结构为脂蛋白 *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LPS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细菌崩解释放, 引起机体发热反应,故称为内毒素或致病原 *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 壁合成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 不能维持固有形状,呈多形性 2.细胞膜:又称胞质膜,功能为物质转运+呼 吸分泌+生物合成 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 状结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又称拟细粒体,功能为扩 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为细菌提供大 量能量 3.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无色透明溶胶状物质, 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 (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 细菌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 组成,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60S和40S (2)质粒:作用:在胞内独立复制,可传给下一代, 也可通过结合转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细菌,与细菌遗传 变异密切相关。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闭 合DNA。医学上重要质粒有R质粒(耐药性质粒)、F质 粒(致育性质粒)、Vi质粒 4.核质:又称拟核,为裸露双股DNA,无核膜、 核仁,为细胞遗传物。 *细菌与真菌遗传物质对比:真菌细胞核有完整形态 和典型核仁、核膜结构 特殊结构 1.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可 见(厚度≥0.2μm)的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为微 荚膜 ①产生条件:体内或含有丰富血清的培养基中(胎 牛血清) ②荚膜和微荚膜的功能(致病相关):抗吞噬抗消 化作用+黏附作用+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抗干 燥作用 2.鞭毛是由细菌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 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 菌菌体表面细长的丝状物,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细 菌黏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 *性菌毛: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胞芽:是某些细菌在不适合生长条件下,胞 质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作用:保存 细菌全部生命物质,但失去繁殖能力。细菌的休眠状态+ 保护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氢离子浓 度:pH=7.2-7.6+温度:37℃+渗透压:嗜盐菌、高渗+气 体(O2):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 菌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简单二分裂无性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一代20-30分钟, 繁殖速度最慢的是结核杆菌18-20小时 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短暂的适应阶段+对数期: 生长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 色、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采用该时期细菌+稳定期:细 菌数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衰亡期:活菌数减少阶段 IMViC试验:(细菌鉴定常用实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 (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 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 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 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 危害: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产生条件:营 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或肿瘤细胞的物质。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 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vitamin) 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 ①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 用来培养厌氧菌) ②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 毛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③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 球菌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